正文 第11节
人迎。今不诊人迎,独取寸口,何以较人迎寸口之大小。盖非以寸口名人
迎,以寸口之上察人迎。人迎为寸口肺脉之根,寸口为人迎胃脉之干。人迎脉大至四
倍以上,未有不变见于气口者,以根大而干亦大,则以寸口之上察人迎脉也。若经脉c
终始c禁服c六节藏象等篇,所谓一倍二倍三倍,即以喉两旁之人迎。则寸口之
上,亦渐大至一盛二盛三盛。如人迎四倍以上为外格证,则寸口之上亦溢于鱼上为溢
阳脉,以应人迎之气,为其根干相通,是寸口以上可察人迎之气,而结喉两旁之人迎,
亦不必诊也。此扁鹊独取寸口,以尺寸而分关格覆溢证脉,不诊人迎本意也。仲景因
内经以人迎胃脉大四倍于寸口肺脉,论格阳证,扁鹊不诊人迎,独取寸口,推内
经溢阳为外格之意,以寸口之上察人迎,以溢为脉,格为证。然又云:脉有关有格。
又云:是皆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此又似只论脉而不论证,恐后人误认关格为脉
体,非证名。盖脉有关有格者,以脉至四倍以上为关格证之脉也。人不病而死,甚
言其证之危。虽不病而人必死,既有其脉,必有其证,故仲景云然。亦本内经
溢阳为外格之旨,而明外格证之状。曰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寸为格,格则
吐逆。脉浮而大,即四倍之类。浮为虚,真气虚。大为实,邪气实。在寸为格,以寸
口之上,脉越于鱼际,溢于鱼上,以应人迎之脉,吐逆食不得入,以阳气扬溢于外,
胃中全失冲和,安能腐化水谷,是必格拒,吐逆食不得入,故名曰格。终始篇c禁
服篇,名外格。六节藏象论,名格阳。脉度篇,名格。扁鹊c长沙,亦名格。马仲化c
张景岳,误以格为脉体,非证名,反笑长沙以格误作内经之膈证,盖不知格乃膈
之终也。乃膈食之终也。仲景犹恐以浮大为关格,而仍误认关格为脉体,复详于趺
阳脉曰: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按:关
格可分可合,格阳亦可名关格,关阴亦可名关格,不过以内外之分。终始篇c禁服篇,
俱以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扁鹊外关内格之意本此。又论格阳
证,亦以关格称之。故长沙详趺阳脉论格阳证,名曰关格。盖趺阳即足阳明胃脉之
在足者。按:伤寒论自序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
即人迎在喉为上部,趺阳在足为下部,举其上下,则寸口在其中矣,为中部。足见人
迎不在左手。趺阳脉伏涩,为胃气不通于下,而扬溢于上。故人迎脉大四倍以上,
上之人迎脉大为关格,下之趺阳脉伏涩亦为关格,则关格为证明矣。而后世犹然不解,
皆惑于脉经脉诀,妄指左手为人迎,右手为气口,及马仲化谬谓扁鹊c长沙
以尺寸分关格为误,指关格为脉体,非证名等说也。马仲化曰:按伤寒论云:寸
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寸为格,格则吐逆,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
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夫内经诸篇,分明以左手人迎按内经
无左手为人迎之文。脉大,自一盛以至四盛,乃手足六阳经为病,其名曰格。故春
夏人迎微大者为无病。今仲景曰:在寸为格。又曰:格则吐逆。是以格脉误为内经之
膈证。此事难知集c李东垣宗之。且曰: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则又同于难
经三十七难之误。按:三十七难,本灵枢脉度篇,推明关格为证,以申三难之
义。马氏不知关格为证,误以为脉,故言之颠倒如此。据马氏此论,以左手为人迎,
关格为脉体,故不得不以扁鹊c长沙为误。左手为人迎,则尺寸不能分关格。在尺
为关,在寸为格。若以左为人迎论格,则右为气口论关,与尺无涉。盖不知寸口以上
察人迎,尺中以下察气口,无分左右也。关格为脉体,则吐逆食不得入,不能为格
证。盖不知内经本以关格为证名,故扁鹊恐后人误认关格为脉体,推覆溢脉之名。
脉有名,则关格是证,上鱼为溢,入尺为覆。长沙亦恐后人误认关格为脉体,明
关格证之状。证有状c则关格非脉,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而马氏犹然不悟,
反以为非。且曰内经诸篇,分明以左手为人迎。今偏考内经,并无左手为人
迎之说,吴鹤皋亦曰:此家脉法法象,阳左阴右,自为一家,左手关上为人迎,此
盖思之而未得其解,遂曰自为一家。殊属可笑。皆为脉经脉诀所误,且曲
为之解,何其谬信如此。张景岳曰:人迎,足阳明胃脉也,在颈下夹结喉旁一寸五分。
一盛二盛,犹言一倍二倍,谓以人迎寸口相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
四倍之殊也。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
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故人迎寸口而至于盛衰相倍
者,乃不免于病矣。然人迎候阳,故一盛在少阳胆与三焦也。二盛在太阳膀胱小肠也。
三盛在阳明胃与大肠也。四盛以上者,以阳脉盛极,而阴无以通,故曰格阳。又曰:
愚按关格脉证,本经垂训极明,世人病此不少,而历代医师每各立名目,以相传训,
甚至并其大义而失之。其谬甚矣。夫所谓关格者,阴阳否绝不相荣运,乖羸离败之候
也。故人迎故盛者,病在三阳之府也。阳明行气于三阳,而人迎之脉,在结喉之旁也。
故古法诊三阳之气于人迎,如四时气篇曰:人迎候阳,正谓此也。又曰:又按关格之
脉,如六节藏象c脉度c终始c禁服c经脉等篇,言之再四,盖恐其难明,故宣而又
宣,诚重之也。而后世诸贤,鲜有得其旨者,岂皆未之察耶。夫人迎在颈,系阳明表
脉,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阳。此以阴阳否绝,气不相营,故名关格,不可易也。而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
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
此阴乘之脉也。故仲景宗之曰:在寸为格,格则吐厥。夫人迎四倍,既非寸口之谓,
寸口以上察人迎,故曰在寸为格。景岳盖未知此。而曰吐厥者,即膈食一证耳。
景岳不知膈食,进而为关格。此证未必至死,何内经谆谆特重之若是耶。继
自叔和以后,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关格,景岳盖不知寸口以上察人迎,尺脉以下
察寸口。而且云左为人格,以致后世惑乱,遂并阴阳表里大义,尽皆失之。迨及东
垣之宗脉经者,则亦以左为人迎,曰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此清气反行浊道
也。故曰格。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即寸口以上渐大至四倍,以应喉旁之人迎,
已将达内经扁鹊长沙之旨,而不舍左为人迎谬说,此东垣将悟未悟,为脉经
脉诀所误,遂不能悟。惜哉甚至丹溪特立关格一门,曰此证多死,寒在上,
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夫两寸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热在下耶。其说
愈乖,其义愈失,致使后学茫然莫知所辨。欲求无误,其可得乎。独近代马玄台知诸
子之非,谓关格之义,非膈食闭癃之证,癃闭,乃津液不通,一时阻塞而闭。关则
不得小便,乃津液枯涸而闭。膈食乃关格之始,马仲化盖未知此。曰:呜呼痛哉
轩歧之旨乎。秦张王李朱,后世业医者所宗,尚与内经渺然如此,况能使后世下
工,复知关格为脉体,而非病名也。又焉能决关格脉之死生,治关格脉之病证,及治
膈证闭癃证而无谬也哉。此马子之言诚是也。然观其诸篇之注,则亦未详经义,谬宗
叔和,仍以左为人迎,竟置阳明胃脉于乌有,而仍失本经表里阴阳,根本对待之义,
此其复为误也。据张氏此论,谓人迎在结喉两旁,诚过人之见,然不知两寸之上察人
迎,而私淑玄台之谬说,故反以扁鹊c长沙为误,致令关格证脉不分。如曰愚按关格
脉证,又曰又按关格之脉,则关格曰证可也。曰脉可也。关格为覆溢脉之证,覆溢
为关格证之脉。若以关格为证,不应指丹溪为非,亦当悟仲景明关格证状之意。若
以关格为脉,不合内经本旨,亦当悟扁鹊推覆溢脉名之意。此景岳不敢背经义,
而惑于仲化谬论,不达扁鹊c长沙之旨,以故议论多歧。且言如六节藏象c脉度c终
始c禁服c经脉等篇,言之再四,盖恐其难明,故宣而又宣,亦不言内经所以宣
人格在喉旁之义。自矜其辨,执人迎在结喉两旁,以证诸家之误,而不达扁鹊以寸口
之上论格阳,推格阳脉名,以上鱼为溢,为格阳证之脉名。长沙以寸口之上论格阳,
明格阳证状。以吐逆食不得入,为格阳证之证状,反以为非是,脉体明而证又晦,证
既晦则脉亦不明,证脉不符于理则悖,反使人迎复晦,可为痛惜。故著人迎辨以证之。
略曰:关格为证,覆溢为脉,证脉皆见于人迎气口。气口以上,察结喉之人迎。
上鱼为溢,在寸为格。尺中以下察太渊之气口,入尺为覆,在尺为关。寸口穴至尺泽
穴,长一尺一寸,除去一尺便是一寸,故名寸。除去一寸便是一尺,故名尺。阴得尺
中一寸名尺脉,阳得寸内九分名寸脉,余中一分为关脉。九分之上应人迎,一寸以下
应气口。能辨乎此,则黄岐c扁鹊c长沙关格复溢证脉意旨,一以贯之矣。
跋
医为九流之一,自神农赭鞭,岐伯素问而后,厥用甚伟。周官医师上定二人,疾
医治内,疡医治外,厥后越人c仲景,史不绝书。医虽小道乎,而能通天地之变,类
万物之情,知死生之说,非是则业不精而效亦不著。善哉范希文之言曰:不为良相,
必为良医。相能燮理阴阳,医能调和营卫,博施济众,民不夭札,其功用均也。镇江
蒋君承其家学,医名噪于时。尝著医略八十一卷,卷帙繁多,先梓六淫门十三卷。
首列形证,次列医方,终以己意辨难折衷之。卷后附古方及关格考人c迎辨,剖晰毫
芒,详明精确,不泥于古,亦不戾于古,于诸证轇轕疑似处皆了然数计,如洞垣一方
人。夫古之医者,皆刀锥针砭挢引毒熨之,非徒恃汤液也。故药瞑眩而效亦易征。今
则专藉草木之滋,以争呼吸之际,而又不能于九窍九藏之脉,两之参之,以抵其变与
动定,诩诩然以为卢扁复生。得君是书熟读而深思,其亦可以戢虚憍之气而进乎道矣。
道光癸卯吴江愚弟殷寿彭跋
:13706117373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迎,以寸口之上察人迎。人迎为寸口肺脉之根,寸口为人迎胃脉之干。人迎脉大至四
倍以上,未有不变见于气口者,以根大而干亦大,则以寸口之上察人迎脉也。若经脉c
终始c禁服c六节藏象等篇,所谓一倍二倍三倍,即以喉两旁之人迎。则寸口之
上,亦渐大至一盛二盛三盛。如人迎四倍以上为外格证,则寸口之上亦溢于鱼上为溢
阳脉,以应人迎之气,为其根干相通,是寸口以上可察人迎之气,而结喉两旁之人迎,
亦不必诊也。此扁鹊独取寸口,以尺寸而分关格覆溢证脉,不诊人迎本意也。仲景因
内经以人迎胃脉大四倍于寸口肺脉,论格阳证,扁鹊不诊人迎,独取寸口,推内
经溢阳为外格之意,以寸口之上察人迎,以溢为脉,格为证。然又云:脉有关有格。
又云:是皆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此又似只论脉而不论证,恐后人误认关格为脉
体,非证名。盖脉有关有格者,以脉至四倍以上为关格证之脉也。人不病而死,甚
言其证之危。虽不病而人必死,既有其脉,必有其证,故仲景云然。亦本内经
溢阳为外格之旨,而明外格证之状。曰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寸为格,格则
吐逆。脉浮而大,即四倍之类。浮为虚,真气虚。大为实,邪气实。在寸为格,以寸
口之上,脉越于鱼际,溢于鱼上,以应人迎之脉,吐逆食不得入,以阳气扬溢于外,
胃中全失冲和,安能腐化水谷,是必格拒,吐逆食不得入,故名曰格。终始篇c禁
服篇,名外格。六节藏象论,名格阳。脉度篇,名格。扁鹊c长沙,亦名格。马仲化c
张景岳,误以格为脉体,非证名,反笑长沙以格误作内经之膈证,盖不知格乃膈
之终也。乃膈食之终也。仲景犹恐以浮大为关格,而仍误认关格为脉体,复详于趺
阳脉曰: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按:关
格可分可合,格阳亦可名关格,关阴亦可名关格,不过以内外之分。终始篇c禁服篇,
俱以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扁鹊外关内格之意本此。又论格阳
证,亦以关格称之。故长沙详趺阳脉论格阳证,名曰关格。盖趺阳即足阳明胃脉之
在足者。按:伤寒论自序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
即人迎在喉为上部,趺阳在足为下部,举其上下,则寸口在其中矣,为中部。足见人
迎不在左手。趺阳脉伏涩,为胃气不通于下,而扬溢于上。故人迎脉大四倍以上,
上之人迎脉大为关格,下之趺阳脉伏涩亦为关格,则关格为证明矣。而后世犹然不解,
皆惑于脉经脉诀,妄指左手为人迎,右手为气口,及马仲化谬谓扁鹊c长沙
以尺寸分关格为误,指关格为脉体,非证名等说也。马仲化曰:按伤寒论云:寸
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寸为格,格则吐逆,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
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夫内经诸篇,分明以左手人迎按内经
无左手为人迎之文。脉大,自一盛以至四盛,乃手足六阳经为病,其名曰格。故春
夏人迎微大者为无病。今仲景曰:在寸为格。又曰:格则吐逆。是以格脉误为内经之
膈证。此事难知集c李东垣宗之。且曰: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则又同于难
经三十七难之误。按:三十七难,本灵枢脉度篇,推明关格为证,以申三难之
义。马氏不知关格为证,误以为脉,故言之颠倒如此。据马氏此论,以左手为人迎,
关格为脉体,故不得不以扁鹊c长沙为误。左手为人迎,则尺寸不能分关格。在尺
为关,在寸为格。若以左为人迎论格,则右为气口论关,与尺无涉。盖不知寸口以上
察人迎,尺中以下察气口,无分左右也。关格为脉体,则吐逆食不得入,不能为格
证。盖不知内经本以关格为证名,故扁鹊恐后人误认关格为脉体,推覆溢脉之名。
脉有名,则关格是证,上鱼为溢,入尺为覆。长沙亦恐后人误认关格为脉体,明
关格证之状。证有状c则关格非脉,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而马氏犹然不悟,
反以为非。且曰内经诸篇,分明以左手为人迎。今偏考内经,并无左手为人
迎之说,吴鹤皋亦曰:此家脉法法象,阳左阴右,自为一家,左手关上为人迎,此
盖思之而未得其解,遂曰自为一家。殊属可笑。皆为脉经脉诀所误,且曲
为之解,何其谬信如此。张景岳曰:人迎,足阳明胃脉也,在颈下夹结喉旁一寸五分。
一盛二盛,犹言一倍二倍,谓以人迎寸口相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
四倍之殊也。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
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故人迎寸口而至于盛衰相倍
者,乃不免于病矣。然人迎候阳,故一盛在少阳胆与三焦也。二盛在太阳膀胱小肠也。
三盛在阳明胃与大肠也。四盛以上者,以阳脉盛极,而阴无以通,故曰格阳。又曰:
愚按关格脉证,本经垂训极明,世人病此不少,而历代医师每各立名目,以相传训,
甚至并其大义而失之。其谬甚矣。夫所谓关格者,阴阳否绝不相荣运,乖羸离败之候
也。故人迎故盛者,病在三阳之府也。阳明行气于三阳,而人迎之脉,在结喉之旁也。
故古法诊三阳之气于人迎,如四时气篇曰:人迎候阳,正谓此也。又曰:又按关格之
脉,如六节藏象c脉度c终始c禁服c经脉等篇,言之再四,盖恐其难明,故宣而又
宣,诚重之也。而后世诸贤,鲜有得其旨者,岂皆未之察耶。夫人迎在颈,系阳明表
脉,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阳。此以阴阳否绝,气不相营,故名关格,不可易也。而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
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
此阴乘之脉也。故仲景宗之曰:在寸为格,格则吐厥。夫人迎四倍,既非寸口之谓,
寸口以上察人迎,故曰在寸为格。景岳盖未知此。而曰吐厥者,即膈食一证耳。
景岳不知膈食,进而为关格。此证未必至死,何内经谆谆特重之若是耶。继
自叔和以后,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关格,景岳盖不知寸口以上察人迎,尺脉以下
察寸口。而且云左为人格,以致后世惑乱,遂并阴阳表里大义,尽皆失之。迨及东
垣之宗脉经者,则亦以左为人迎,曰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此清气反行浊道
也。故曰格。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即寸口以上渐大至四倍,以应喉旁之人迎,
已将达内经扁鹊长沙之旨,而不舍左为人迎谬说,此东垣将悟未悟,为脉经
脉诀所误,遂不能悟。惜哉甚至丹溪特立关格一门,曰此证多死,寒在上,
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夫两寸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热在下耶。其说
愈乖,其义愈失,致使后学茫然莫知所辨。欲求无误,其可得乎。独近代马玄台知诸
子之非,谓关格之义,非膈食闭癃之证,癃闭,乃津液不通,一时阻塞而闭。关则
不得小便,乃津液枯涸而闭。膈食乃关格之始,马仲化盖未知此。曰:呜呼痛哉
轩歧之旨乎。秦张王李朱,后世业医者所宗,尚与内经渺然如此,况能使后世下
工,复知关格为脉体,而非病名也。又焉能决关格脉之死生,治关格脉之病证,及治
膈证闭癃证而无谬也哉。此马子之言诚是也。然观其诸篇之注,则亦未详经义,谬宗
叔和,仍以左为人迎,竟置阳明胃脉于乌有,而仍失本经表里阴阳,根本对待之义,
此其复为误也。据张氏此论,谓人迎在结喉两旁,诚过人之见,然不知两寸之上察人
迎,而私淑玄台之谬说,故反以扁鹊c长沙为误,致令关格证脉不分。如曰愚按关格
脉证,又曰又按关格之脉,则关格曰证可也。曰脉可也。关格为覆溢脉之证,覆溢
为关格证之脉。若以关格为证,不应指丹溪为非,亦当悟仲景明关格证状之意。若
以关格为脉,不合内经本旨,亦当悟扁鹊推覆溢脉名之意。此景岳不敢背经义,
而惑于仲化谬论,不达扁鹊c长沙之旨,以故议论多歧。且言如六节藏象c脉度c终
始c禁服c经脉等篇,言之再四,盖恐其难明,故宣而又宣,亦不言内经所以宣
人格在喉旁之义。自矜其辨,执人迎在结喉两旁,以证诸家之误,而不达扁鹊以寸口
之上论格阳,推格阳脉名,以上鱼为溢,为格阳证之脉名。长沙以寸口之上论格阳,
明格阳证状。以吐逆食不得入,为格阳证之证状,反以为非是,脉体明而证又晦,证
既晦则脉亦不明,证脉不符于理则悖,反使人迎复晦,可为痛惜。故著人迎辨以证之。
略曰:关格为证,覆溢为脉,证脉皆见于人迎气口。气口以上,察结喉之人迎。
上鱼为溢,在寸为格。尺中以下察太渊之气口,入尺为覆,在尺为关。寸口穴至尺泽
穴,长一尺一寸,除去一尺便是一寸,故名寸。除去一寸便是一尺,故名尺。阴得尺
中一寸名尺脉,阳得寸内九分名寸脉,余中一分为关脉。九分之上应人迎,一寸以下
应气口。能辨乎此,则黄岐c扁鹊c长沙关格复溢证脉意旨,一以贯之矣。
跋
医为九流之一,自神农赭鞭,岐伯素问而后,厥用甚伟。周官医师上定二人,疾
医治内,疡医治外,厥后越人c仲景,史不绝书。医虽小道乎,而能通天地之变,类
万物之情,知死生之说,非是则业不精而效亦不著。善哉范希文之言曰:不为良相,
必为良医。相能燮理阴阳,医能调和营卫,博施济众,民不夭札,其功用均也。镇江
蒋君承其家学,医名噪于时。尝著医略八十一卷,卷帙繁多,先梓六淫门十三卷。
首列形证,次列医方,终以己意辨难折衷之。卷后附古方及关格考人c迎辨,剖晰毫
芒,详明精确,不泥于古,亦不戾于古,于诸证轇轕疑似处皆了然数计,如洞垣一方
人。夫古之医者,皆刀锥针砭挢引毒熨之,非徒恃汤液也。故药瞑眩而效亦易征。今
则专藉草木之滋,以争呼吸之际,而又不能于九窍九藏之脉,两之参之,以抵其变与
动定,诩诩然以为卢扁复生。得君是书熟读而深思,其亦可以戢虚憍之气而进乎道矣。
道光癸卯吴江愚弟殷寿彭跋
:13706117373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