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四书集注最新章节 > 四书集注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38节

  〔25〕林氏曰,“邵子有言:治春秋者,不先治五霸之功罪,则事无统理,而不得圣人之心。春秋之间,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c罪之魁也。孟子此章主义,其亦若此也与然五霸得罪于三王,今之诸侯得罪于五霸,皆出于异世,故得以逃其罪。至于今之大夫,其得罪于今之诸侯,则同时矣;而诸侯非惟莫之罪也,乃反以为良臣而厚礼之,不以为罪而反以为功,何其谬哉”

  鲁欲使慎子〔1〕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2〕而用之〔3〕,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c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4〕”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5〕所不识也。”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6〕。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7〕。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8〕。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9〕徒取〔10〕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11〕,志于仁〔12〕而已。”

  〔1〕慎子,鲁臣。

  〔2〕教民者,教之礼义,使知入事父兄c出事长上也。

  〔3〕用之,使之战也。

  〔4〕是时鲁盖欲使慎子伐齐取南阳也,故孟子言:就使慎子善战c有功如此,且犹不可。

  〔5〕滑,音骨。滑厘,慎子名。

  〔6〕待诸侯,谓待其朝觐聘问之礼。〔7〕宗庙典籍祭祀会同之常制也。

  〔8〕俭,止而不过之意也。二公有大勋劳于天下,而其封国不过百里。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1〕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2〕,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3〕”

  〔1〕为,去声。辟,与闢同,开垦也。乡,与向同。下皆同。

  〔2〕约,要结也。与国,和好相与之国也。

  〔3〕言必争夺而至于危亡也。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1〕,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2〕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3〕”曰:“夫〔4〕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5〕。无城郭宫室c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飨〔6〕。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7〕,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8〕欲轻之于尧c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c舜之道者,大桀c小桀也。〔9〕”

  〔1〕白圭,名丹,周人也。欲更税法,二十分而取其一分。林氏曰:“按史记: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与童僕同苦乐;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以此居积致富。其为此论,盖欲以其術施之国家也。”

  〔2〕貉,音陌。北方夷狄之国名也。

  〔3〕孟子设喻以诘圭,而圭亦知其不可也。

  〔4〕夫,音扶。

  〔5〕北方地寒,不生五穀。黍早熟,故生之。

  〔6〕饔飧,以饮食馈客之礼也。

  〔7〕无君臣c祭祀c交际之礼,是去人伦。无百官有司,是无君子。

  〔8〕因其辞以折之。

  〔9〕什一而税,尧c舜之道也。多则桀,寡则貉。今欲轻重之,则是小貉c小桀而已。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1〕,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2〕,是故禹以四海为壑〔3〕。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4〕,仁人之所恶〔5〕也。吾子过矣。”

  〔1〕赵氏曰:“当时诸侯有小水。白圭为之筑堤,壅而注之他国。”

  〔2〕顺水之性也。

  〔3〕壑,受水处也。

  〔4〕水逆行者,下流壅塞,故水逆流。今乃壅水以害人,则与洪水之灾无异矣。

  〔5〕恶,去声。

  孟子曰:“君子不亮〔1〕,恶乎执〔2〕”

  〔1〕亮,信也。与谅同。

  〔2〕恶,平声。恶平执,言凡事苟且,无所执持也。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1〕”公孙丑曰:“乐正于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2〕”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3〕”曰:“其为人也好〔4〕善。”“好善足乎〔5〕”曰:“好善优于天下〔6〕,而况鲁国乎夫〔7〕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8〕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地地〔9〕,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10〕。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11〕,可得乎”〔12〕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1〕。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2〕。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3〕。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4〕”

  〔1〕其目在下。

  〔2〕所谓“见行可”之仕,若孔子于季桓子是也。受女乐而不朝,则去之矣。

  〔3〕所谓“际可”之仕,若孔子于卫灵公是也。故与公游于囿,公仰视蜚雁,而后去之。

  〔4〕所谓“公养”之仕也。君之于民,固有周之之义,况此又有悔过之言,所以可受。然未至于饥饿不能出门户,则犹不受也。其曰“免死而已”,则其所受亦有节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

  〔1〕舜耕历山,三十登庸。

  〔2〕说,音悦。说筑傅巖,武丁举之。

  〔3〕膠鬲遭乱,鬻贩色盐。文王举之。

  〔4〕管仲囚于士官,桓公举以相国。

  〔5〕孙叔敖隐处海滨,楚庄王举之为令尹。

  〔6〕百里奚事见前篇。

  〔7〕降大任,使之任大事也,若舜以下是也。空,穷也。乏,绝也。拂,戾也。言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动心忍性,谓竦动其心,坚忍其性也。然所谓性,亦指气禀食色而言耳。曾,与增同。程子曰:“若要熟,也须从这裹过。”

  〔8〕恒,常也,忧言大率也。衡,与徵同,不顺也。作,奋起也。徵,验也。喻,晓也。此又言中人之性,常必有过,然后能改。盖不能谨于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c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不能烛于幾微,故必事理暴著,以至验于人之色c发于人之声,然后能警悟而通晓也。

  〔9〕此言国亦然也。法家,法度之世臣也。拂,与弼同。拂士,辅弼之贤士也。

  〔10〕乐,音洛。以上文观之,则知人之生全,出于忧患,而死亡由于安乐矣。尹氏曰:“言困穷拂鬰,能坚人立志,而熟人之仁以安乐失之者多矣。”

  孟子曰:“教亦多術〔1〕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2〕”

  〔1〕多術,言非一端。

  〔2〕屑,洁也。不以其人为洁而拒绝之,所谓不屑之教诲也。其人若能感此,退自修省,则是亦我教诲之也。尹氏曰:言或抑或扬,或与或不与,各因其材而笃之,无非教也。”

  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2〕。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3〕,所以立命〔4〕也。”〔5〕

  〔1〕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2〕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事,则奉承而不违也。

  〔3〕天寿,命之短长也。贰,疑也。不贰者,知天之至,修身以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

  〔4〕立命,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

  〔5〕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张子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愚谓尽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知天而不以天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智矣。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1〕。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2〕。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3〕。桎梏死者,非正命也〔4〕。”

  〔1〕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为正命,故君子修身以俟之,所以顺受乎此也。

  〔2〕命,谓正命巖墙,墙之将覆者。知正命,则不处危地以取覆压之祸。

  〔3〕尽其道,则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矣。〔4〕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死,与立巖墙之下者同,皆人所取,非天所为也。此章与上章盖一时之言,所以发其末句未尽之意。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1〕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2〕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3〕,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4〕也。”〔5〕

  〔1〕舍,上声。

  〔2〕在我者,谓仁c义c礼c智,凡性之所有者。

  〔3〕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则不可必得。

  〔4〕在外者,谓富c贵c利c达,凡外物皆是。

  〔5〕赵氏曰:“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1〕。反身而诚,乐莫大焉〔2〕。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3〕。”

  〔1〕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2〕诚,实也。乐,音洛。言反诸身,无所备之理皆如恶恶臭c好好色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

  〔3〕强,上声,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诚,则仁矣。其有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及人,庶幾心公理得而仁不远也。此章言刀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馀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1〕

  〔1〕赵氏曰:“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1〕。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2〕。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3〕”

  〔1〕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鲁,故所系为甚大。〔2〕为机械变诈上巧者,所为之事皆人所深耻,而彼方且自以为得计,故无所用其愧耻之心也。

  〔3〕但无耻一事不如人,则事事不如人矣。或曰:“不耻其不如人,则何能有如人之事”其义亦通。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如何”程子曰:“耻其不能而为主,可也。耻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1〕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2〕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3〕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4〕

  〔1〕好,去声。

  〔2〕乐,音洛。

  〔3〕亟,去吏反。

  〔4〕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势着相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孟子谓宋句践〔1〕曰:“子好游乎吾语〔2〕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4〕,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5〕。穷不失义,故士得己〔6〕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7〕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8〕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9〕”

  〔1〕宋,姓。句,音钩。句践,名。〔2〕好c语,皆去声。游,游说也。〔3〕赵氏曰:“嚣嚣,自得无欲之貌。”

  〔4〕德,谓所得之善。尊之,则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荣。乐,音洛,义,谓所守之正。乐之,则有以自安,而不徇平外物之诱矣。

  〔5〕离,力智反。言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此尊德乐义见于行事之实也。

  〔6〕得己,言不失已也。

  〔7〕民不失望,言人素望其兴道致治,而今果如所望也。

  〔8〕见,音现,谓名实之显著也。

  〔9〕此又言士得已c民不失望之实。此章言内重而外轻,则无住而不善。

  盂子曰:“待文王而后兴〔1〕者,凡民〔2〕也。若夫〔3〕豪杰〔4〕之士,虽无文王犹兴。”〔5〕

  〔1〕兴者,感动奋发之意。

  〔2〕凡民,庸常之人也。

  〔3〕夫,音扶。

  〔4〕豪杰,有过人之才智者也。

  〔5〕盖降衷秉彝,人所同得,惟上智之资无物欲之蔽,为能无待于教,而自能感发以有为也。

  孟子曰:“附〔1〕之以韩c魏〔2〕之家,如其自视欿然〔3〕,则过人远矣。”〔4〕

  〔1〕附,益也。

  〔2〕韩c魏,晋卿富家也。

  〔3〕欿,音坎。欿然,不自满之意。

  〔4〕尹氏曰:“言有过人之识,则不以富贵为事。”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1〕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1〕。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2〕。夫〔3〕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4〕”

  〔1〕驩虞,与欢娱同。皞,胡老反。皞皞,广大自得之貌。程子曰:驩虞,有所造为而然,岂能久也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我如天之自然,乃王者之政。”杨氏曰:“所以致人驩虞,必有违道干誉之事。若王者则如天,亦不会人喜,亦不令人怒。”

  〔2〕此所谓皞皞如也。庸,功也。丰氏曰:“因民之所恶而去之,非有心于杀之也,何怨之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非有心于利之也,何庸之有辅其性之自然,使自得之,故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之所为也。”

  〔3〕夫,音扶。

  〔4〕君子,圣人之通称也。“所过者化”,身所经历之处,即人无不化,如舜之耕历山而日者逊畔,陶河滨而器不苦窳也。“所存者神”,心所存主处,便神妙不测,如孔子之“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是其德业之盛,乃与天地之化同运并行,举一世而甄陶之,非如霸者,但小小补塞其罅漏而已。此则王道之所以为大,而学者所当尽心也。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1〕。善政〔2〕,不如善教〔3〕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4〕,善教得民心〔5〕。”

  〔1〕程子曰:“仁言,谓以仁厚之言加于民。仁声,谓仁闻,谓有仁之实,而为众所称道者也。此尤见仁德之昭著,故其感入尤深也。”

  〔2〕政,谓法度禁令,所以制其外也。

  〔3〕教,谓道德齐礼所以格其心也。

  〔4〕得民财者,百姓足而君无不足也。

  〔5〕得民心者,不遗其亲,不後其君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1〕。孩提〔2〕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3〕。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4〕。”

  〔1〕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c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2〕孩提,二,三岁之间,知孩笑c可提抱者也。

  〔3〕长,上声,下同。爱亲敬长,所谓良知良能者也。

  〔4〕言亲亲敬长,虽一人之私,然达之天下无不同者,所以为仁义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1〕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2〕,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3〕”

  〔1〕居深山,谓耕历山时也。

  〔2〕行,去声。

  〔3〕盖圣人之心至虚至明,浑然之中,万理毕具。一有感触,则其应甚速,而无所不通。非盂子造道之深,不能形容至此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1〕

  〔1〕李氏曰:“有所不为c不欲,人皆有是心也。至于私意一萌而不能以礼意制之,则为所不为c欲所不欲者多矣。能反是心,则所谓扩充其羞恶之心者,而义不可胜用矣。故曰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1〕。独孤臣孽子〔2〕,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3〕。”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1〕。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2〕。有天民〔3〕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4〕。有大人〔5〕者,正己而物正者也。”〔6〕

  〔1〕阿徇以为客,逢迎以为悦,此鄙夫之事c妾妇之道也。

  〔2〕言大臣之计安社稷,如小人之务悦其君,眷眷于此而不忘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