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四书集注最新章节 > 四书集注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39节

  也。

  〔3〕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

  〔4〕必其道可行于天下,然后行之。不然,则宁没世不见知而不悔,不肯小用其道以徇于人也。张子曰:“必功覆斯民然后出,如伊c吕之徒。”

  〔5〕大人,德盛而上下化之,所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者。

  〔6〕此章言人品不同,略有四等。容悦佞臣不足言。安社稷则忠矣,然犹一国之士也。天民则非一国之士矣,然犹有意也。无意无必,惟其所在而物无不化,唯圣者能之。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1〕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2〕。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5〕

  〔1〕乐,音洛。王c与,皆去声。下并同。

  〔2〕此人所深愿而不可必得者,今既得之,其乐可知。

  〔3〕程子曰:“人能克已,则仰不愧,俯不作,心广体胖,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

  〔4〕尽得一世明睿之才,而以所乐平己者教而养之,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而天下后世将无不彼其泽矣。圣人之心所愿欲者,莫大于此。今既得之,其乐为何如哉

  〔5〕林氏曰:“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学者可不勉哉”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1〕。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2〕。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3〕。君子所性,仁c义c礼c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c盎于背c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4〕”

  〔1〕乐,音洛,下同。地辟民聚,泽可远施,故君子欲之,然未足以为乐也,

  〔2〕其道大行,无一夫不被其泽,故君子乐之。然其所得于天者,则不在是也。

  〔3〕分,去声。分者,所得于天上全体,故不以穷达而有异。

  〔4〕上言所性之分,与所欲c所乐不同,此乃言其蕴也。

  仁c义c礼c智,性之四德也。根,本也。生,发见也。睟,音粹。睟然,清和润泽之貌。见,音现。盎,乌浪反,丰厚盈溢之意。施于四体,谓见于动作威仪之间也。喻,晓也。四体不言而喻,言四体不待吾言,而自能晓吾意也。盖气禀清明,无物欲之累,则性之四德,根本于心;其积之盛,则发而著见于外者,不待言而无不顺也。程子曰:“阵面盎背,皆积盛致然。四体不言而喻,惟有德者能之。”此章言君子固欲其道之太行,然其所得于天看,则不以是而有所加损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大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1〕。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2〕。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c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3〕。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1〕,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2〕。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3〕。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4〕有不仁者乎”〔5〕

  〔1〕易c敛,皆去声。易,治也。畴,耕治之田也。

  〔2〕胜,音升。教民节俭,则财用足矣。

  〔3〕水火,民之所急,宜其爱之。而反不爱者,多故也。

  〔4〕焉,於虔反。

  〔5〕尹氏曰:“言礼义生于富足,民无常产,则无常心矣。”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1〕。观水有術,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2〕。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3〕。”

  〔1〕此言圣人之道大也。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而太山则又高矣。此言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难为水”,“难为言”,犹“仁不可为众”之意。

  〔2〕此言道之有本也。澜,水之湍急处也。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也。观水之澜,则知其源之有本矣。观日月于容光之隙无不照,则知其明之有本矣。〔3〕言学当以渐,乃能至也。成章,所积者厚,而文章外见也。达者,足于此而通于彼也。此章言圣人主道大而有本,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1〕。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2〕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3〕”

  〔1〕孳孳,勤勉之意。言虽未至于圣人,亦是圣人之徒也。或问:“鸡鸣而起,若未接物,如何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为善。”

  〔2〕蹠,盗蹠也。

  〔3〕程子曰:“言间者,谓相去不远,所争毫末耳。善与利,公私而已矣。才出于善,便以利言也。”杨氏曰:“舜c蹠之相去远矣,而其分乃在利c善之间而已。是岂可以不谨然讲之不熟,见之不明,未有不以利为义者,又学者所当深察也。”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1〕。墨子〔2〕兼爱〔3〕,摩顶〔4〕放〔5〕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6〕。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7〕”

  〔1〕杨子,名朱。取者,仅足之意。“为我”之为,去声。“取为我”者,仅足于为我而已,不及为人也。列子称其言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是也。〔

  2〕墨子,名翟。

  〔3〕兼爱,无所不爱也。

  〔4〕摩顶,摩突其顶也。

  〔5〕放,上声,至也。

  〔6〕子莫,鲁之贤人也。知杨c墨之失中也,故度于二者之间而执其中。近,近道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之轻重而取中也。执中而无权,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是亦执一而已矣。子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非中而堂为中,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又曰:“中不可执也。识得则事事物物皆有自然之中,不待安排,安排奢则不中矣。”

  〔7〕恶c为,皆去声。贼,害也。“为我”害仁,“兼爱”害义,“执中”,看害于时中,皆举一而废百者也。此章言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杨氏曰:“禹c稷三过其门而不入,苟不当其可,则与墨子无异,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苟不当其可。

  则与杨氏无异。子莫执为我c兼爱之中而无权,乡邻有门而不知闭户,同室有门而不知救之,是亦犹执一耳,故孟子以为贼道。禹c稷c颜回,易地则皆然,以其有权也,不然,则是亦杨c墨而已矣。”

  〔1〕口腹为饥渴所害,故于饮食不暇择,而失其正味。人心为贫贱所害,故于富贵不暇择,而失其正理。

  〔2〕人能不以贫贱之故而动其心,则过人远矣。

  孟子日:“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1〕

  〔1〕介有分辨主意。柳下惠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不怨,阨穷下悯,直道事人,至于三黜,是其介也。此章言柳下惠和而不流,与孔子论夷c齐不念旧恶,意正相类。皆圣贤微显阐幽之意也。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1〕

  〔1〕辟,读作譬。轫,音刃,与仞同。八尺为仞。言凿井虽深,然未及泉而止,犹为自弃其井也。吕侍讲曰:“仁不如尧,孝不如舜,学不如孔子,终未人于圣人之域,终未至于天道,未免为半涂而废c自弃前功也。”

  孟子曰:“尧c舜,性之也。汤c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1〕。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2〕”

  〔1〕尧c舜天性浑全,不假修习。汤c武修身体道,以复其性。五霸则假借仁义之名,以求济其贪欲之私耳。尹氏曰:“性之者,与道一也。身之者,履之也。及其成功,则一也。五霸则假之而已,是以功烈如彼其卑也。”

  〔2〕归,还也。恶,平声。有,实有也。言窃其名以终身,而不自知其非真有。或曰:“盖叹世人莫觉其伪者。”亦通。旧说“久假不归,即为真有”,则误矣。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大甲于桐,民大悦。大甲贤,又反之,民大悦〔1〕。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2〕”孟子曰:“有伊尹之志〔3〕,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1〕“予不狎于不顺”,商书大甲篇文。狎,习见也。不顺,言大甲所为不顺义理也。馀见前篇。

  〔2〕与,平声。

  〔3〕伊尹之志,公天下以为心,而无一毫之私者也。

  公孙丑曰:“诗〔1〕曰:不素餐〔2〕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3〕

  〔1〕诗,魏国风伐檀之篇。

  〔2〕素,空也。餐,七丹反。无功而食禄,谓之素餐。

  〔3〕此与告陈相c彭更之意同。

  王子垫〔1〕问曰:“士何事〔2〕”孟子曰:“尚志。〔3〕”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届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4〕”

  孟子曰:“仲子〔1〕,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2〕箪食〔3〕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4〕

  〔1〕仲子,陈仲子也。

  〔2〕舍,音捨。

  〔3〕食,音嗣。

  〔4〕言仲子设若非义而与之齐国,必丁肯受。齐人皆信其贤,然此但小廉耳。其辟兄离母,不食君禄,无人道之大伦,罪莫大焉。岂可以小廉信其大节,而遂以为贤哉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1〕”孟子曰:“执之而已矣〔2〕。”“然则舜不禁与〔3〕”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4〕”“然则舜如之何〔5〕”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6〕也;窃负而逃,遵〔7〕海滨而处,终身〔8〕然,乐〔9〕而忘天下。”〔10〕

  〔1〕桃应,孟子弟子也。其意以为舜虽爱父,而不可以私害公,皋陶虽执法,而不可以刑天子主义。故设此同,以观圣贤用心之所极,非以为真有此事也。

  〔2〕言皋陶之心,知有法而已,不知有天子之父也。

  〔3〕桃应问也。与,平声。

  〔4〕夫,音扶。恶,平声。言皋陶之法,有所传受,非所敢私,虽天子之命,亦不得而废之也。

  〔5〕桃应问也。

  〔6〕蹝,音徒,草履也。

  〔7〕遵,循也。

  〔8〕,与欣同。

  〔9〕乐,音洛。

  〔10〕言舜之心知有父而已,不知有天下也。孟子尝言舜视天下犹草芥,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与此意互相发。此章言为士者但知有法,而不知夭子父之为尊;为子者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为大。盖其所以为心者,莫非天理之极c人伦之至。学者察此而有得焉,则不待较计论量,而天下无难处之事矣。

  孟子自范〔1〕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2〕”孟子曰:〔3〕“王子宫室c车马c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4〕鲁君之宋,呼〔5〕于垤泽〔6〕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7〕”

  〔1〕范,齐邑。

  〔2〕居,谓所处之位。养,奉养也。言人之后处所系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养不同,而其气体有异也。夫,音扶。与,平声。

  〔3〕张c邹皆云:“羡文也。”

  〔4〕广居,见前篇。尹氏曰:“睟然见于面,盎于背,居天下之广居者然也。”

  〔5〕呼,去声。

  〔6〕垤泽,宋城门名也。

  〔7〕孟子又引此事为证。

  孟子曰:“食〔1〕而弗爱,豕交〔2〕之也。爱而不敬,兽〔3〕畜〔4〕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5〕。恭敬而无实〔6〕,君子不可虚拘〔7〕。”

  〔1〕食,音嗣。

  〔2〕交,接也。

  〔3〕兽,谓犬马之属。

  〔4〕畜,许六反,养也。

  〔5〕将,犹奉也。诗曰:“承匡是将。”程子曰:“恭敬虽因威仪币帛而后发见,然币之未将时,已有此泰敬之心,非因币帛而后有也。”

  〔6〕此言当时诸侯之待贤者,特以币帛为恭敬而无其实也。

  〔7〕拘,留也。

  孟子曰:“形c色,天性也〔1〕。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2〕。”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1〕乎”孟子曰:“是犹或紾〔2〕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3〕。”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4〕”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5〕”

  〔1〕已,犹止也。

  〔2〕紾,之忍反,戾也。

  〔3〕教之以孝弟之道,则彼当自知兄之不可戾,而丧之不可短矣。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所谓教之以孝弟者如此,盖示之以至情之不能已者,非强之也。

  〔4〕为,去声。陈氏曰:“王子所生之母死,厌于嫡母而不敢终丧。其傅为请于王,欲使得行数月之丧也。时又適有此事,丑问:如此者,是非何如按仪礼: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縓缘,既葬除之。疑当时此礼已废,或既葬而未忍即除,故请之也。”

  〔5〕夫,音扶。言王子欲终丧而不可得,其傅为请,虽止得加一日,犹胜不加。我前所讥,乃谓夫莫之禁而自不为者耳。此章言三年通丧,天经地义,不容私意有所短长。示之至情,则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1〕。有如时雨化之者〔2〕,有成德者,有达财者〔3〕,有答问者〔4〕,有私淑艾者〔5〕。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6〕”

  〔1〕下文五者,盖因人品高下或相去远近c先后之不同。

  〔2〕时雨,及时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犹是也,若孔子之于颜c曾是已。

  〔3〕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之于冉c闵。财,与材同。达财,如孔子之于由c赐。

  〔4〕就所问而答之,若孔c孟立于樊迟c万章也。

  〔5〕私,窃也。淑,善也。艾,音z,治也。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之所及,若孔c孟之于陈亢c夷之是也。孟子亦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6〕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幾〔1〕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2〕。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3〕。中道而立,能者从之。〔4〕”

  〔1〕幾,音机。

  〔2〕为,去声。彀,古侯反。率,音律。彀率,弯弓上限也。言教人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贬以徇学者之不能也。

  〔3〕引,引弓也。发,发矢也。跃如,如踊跃而出也。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发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踊跃而见于前矣。

  〔4〕中者,无过不及之谓。中道而立,言其非难非易。能者从之,言学者当自勉也。此章言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1〕。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2〕”

  公都子曰:“滕更〔1〕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2〕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3〕。滕更有二〔4〕焉。”〔5〕

  〔1〕更,平声。赵氏曰:“滕更,滕君之弟,来学者也。”

  〔2〕长,上声。

  〔3〕尹氏曰:“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

  〔4〕赵氏曰:“二,谓挟贵c挟贤也。”

  〔5〕此言君子虽诲人不倦,又恶夫意之不诚者。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簿,无所不薄也〔1〕。其进锐者,其退速〔2〕。”〔3〕

  〔1〕已,止也。不可止,谓所不得不为者也。所厚,所当厚者也。此言不及者之弊。

  〔2〕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

  〔3〕三者之弊,理势必然。虽过c不及之不同,然卒同归于废弛。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1〕也,爱〔2〕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

  〔1〕物,谓禽兽草木。

  〔2〕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3〕程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杨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所谓理一而分殊者也。”尹氏曰:“何以有是差等一本故也,无伪也。”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1〕。尧c舜之知〔2〕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c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3〕,而缌c小功〔4〕之察〔5〕;放饭流歠〔6〕,而问〔7〕无齿决〔8〕:是之谓不知务。”〔9〕

  〔1〕知者固无不知,然常以所当务者为急,则事无不治,而其为知也大矣。仁者固无不爱,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