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节
部汇报的日子了,当然应该是我去。我背了挎包,就走了,一个人,准确无误地走到了夏家庄。
回来,离开夏家庄时,已经是黄昏了。不过我很有把握。我记得清清楚楚,从夏家庄一直往北,到了一排长得齐齐的,像一堵墙似的梓树前面,转弯向右,往西北方向走一截,过了一片长满杂树的较高的山包,就望见王家梁了。队部同志本来要留我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再走,我说不行,我和静溶c老周说好了的,今天回去。
一路上没有遇见一个人。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青苍苍的暮色,悄悄地却又迅速地掩盖了下来。不过,好了,前面已经看到那一堵高墙似的一排梓树了。
然而,当我沿梓树向右,走上一个较高的山包,向西北一望,却看不到王家梁。前面一无所有,只有无尽的山丘。
我走错了,不是该向右,是该向左我回到梓树前面,向左走了一截,到高处看看:没有村庄。
是我走过了头,应该在前面就转弯了我从梓树墙前面折了回去,走了好长一段,仍然没有发现可资记认的东西。我又沿原路走向梓树。
我从梓树出发,向不同方向各走了一截,仍然找不到王家梁。
我对自己说,我迷路了。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除了极远的天际有一点暧昧的余光,什么也辨认不清了。
怎么办呢
我倒还挺有主意:看来只好等到明天早上再说。我攀上一个山包,选了一棵树不知道是什么树,爬了上去,找到一个可以倚靠的枝杈,准备就在这里过夜了。我掏出烟来,抽了一枝。借着火柴的微光,看了看四周,榛莽丛杂,落叶满山。不到一会,只听见树下面悉悉悉悉悉,索索索索索,不知是什么兽物窜来窜去。听声音,是一些小野兽,可能是黄鼠狼c果子狸,不是什么凶猛的大家伙。我头一次知道山野的黑夜是很不平静的。这些小兽物是不会伤害我的。但我开始感觉在这里过夜不是个事情。而且天也越来越冷了。江西的冬夜虽不似北方一样酷寒,但是早起看宿草上结着的高高的霜花,便知夜间不会很暖和。不行。我想到呼救了。
我爬下树来,两手拢在嘴边,大声地呼喊:
“喂有人吗”
“喂有人吗”
我听见自己的声音传得很远。
然而没有人答应。
我又喊:
“喂有人吗”
我听见几声狗叫。
我大踏步地,笔直地向狗叫的方向走去。
我不知道脚下走过的是什么样的树丛c山包,我走过一大片农田,田里一撮一撮干得发脆的稻桩,我跳过一条小河,笔直地,大踏步地走去。我一遇到事,没有一次像这样不慌张,这样冷静,这样有决断。我看见灯光了
狗激烈地叫起来。
一盏马灯。马灯照出两个人。一个手里拿着梭镖我明白,这是值夜的民兵,另一个,是把我们从夏家庄领到王家梁的小伙子
“老汪你”
这是距王家梁约有五里的另一个小村子,叫顾家梁,小伙子是因事到这里来的。他正好陪我一同回去。
“走老汪”
到了王家梁,几个积极分子正聚在一家喝水。静溶和老周一见我进门,腾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他们的眼睛分明写着两个字:老虎。
卖蚯蚓的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
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他们坐在水边,瞅着水面上的飘子。难得看到有人钓到一条二三寸长的鲫瓜子。很多人一坐半天,一无所得。等人c钓鱼c坐牛车,这是世间“三大慢”。这些人真有耐性。各有一好。这也是一种生活。
在钓鱼的旺季,常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他慢慢地蹬着一辆二六的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地走着。走一截,扬声吆唤:
“蚯蚓蚯蚓来”
“蚯蚓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
“怎么卖。”
“一毛钱三十条。”
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是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小块旧报纸里,交过去。钓鱼人有时带点解嘲意味,说:
“一毛钱,玩一上午”
有些钓鱼的人只买五分钱。
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
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地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这人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c感冒伤风的,而且不会有什么病能轻易地把他一下子打倒。他穿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并不褴褛,而且单夹皮棉,按季换衣。皮,是说他入冬以后的早晨有时穿一件出锋毛的山羊皮背心。按照老北京人的习惯,也可能是为了便于骑车,他总是用带子扎着裤腿。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c太阳和尘土。只有有时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是雪白的,下边是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是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了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因为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
“吃啦”
“您溜弯儿”
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他说他自己:“我这人爱聊。”
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有时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我问他这蚯蚓是哪里来的,“是挖的”
旁边有一位钓鱼的行家说:
“是贲的。”
这个“贲”字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只能记音。这位行家给我解释,是用蚯蚓的卵人工孵化的意思。
“蚯蚓还能贲”
卖蚯蚓的人说:
“有贲的,我这不是,是挖的。贲的看得出来,身上有小毛,都是一般长。瞧我的: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是挖的。”
我不知道蚯蚓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在哪儿挖的,就在这玉渊潭”
“不这儿没有。不多。丰台。”
他还告诉我丰台附近的一个什么山,山根底下,那儿出蚯蚓,这座山名我没有记住。
“丰台一趟不得三十里地”
“我一早起蹬车去一趟,回来卖一上午。下午再去一趟。”
“那您一天得骑百十里地的车”
“七十四了,不活动活动成吗”
他都七十四了真不像。不过他看起来像多少岁,我也说不上来。这人好像是没有岁数。
“您一直就是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
“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
他指给我看:
“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是稀莶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他说他能认识北京的七百多种药材。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你就拿晒槐米来说吧”
“槐米”我不知道槐米是什么,真是孤陋寡闻。
“就是没有开开的槐花骨朵,才米粒大。晒一季槐米能闹个百儿八十的。这东西外国要,不知道是干什么用,听说是酿酒。不过得会晒。晒好了,碧绿的晒不好,只好倒进垃圾堆。蚯蚓蚯蚓来”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我跟他们见面也点头寒暄。他们常常发一些很有学问的议论,很深奥,至少好像是很深奥,我听不大懂。他们都是好人,不是造反派,不打人,但是我觉得他们的议论有点不着边际。他们好像是为议论而议论,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像那些钓鱼的人,意不在鱼,而在钓。
乌先生听了我和卖蚯蚓人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那样有兴趣”
我有点奇怪了。
“为什么不能有兴趣”
“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
“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物也是需要的。填充,就说明他的存在的意义。社会结构是很复杂的,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的需要维持生态平衡,我们这个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形象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
“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的石磨和现在的没有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
“原子时代也还容许有汉代的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对卖蚯蚓的人的“价值”c“存在”有什么看法。
我说:
“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的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糊火柴盒的c捡破烂的c捞鱼虫的c晒槐米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吃什么,我知道一点。比如这个卖蚯蚓的老人,我知道他的胃口很好,吃什么都香。他一嘴牙只有一个活动的。他的牙很短c微黄,这种牙最结实,北方叫做碎米牙,他说:牙好是口里的福。我知道他今天早上吃了四个炸油饼。他中午和晚上大概常吃炸酱面,一顿能吃半斤,就着一把小水萝卜。他大概不爱吃鱼。至于他想些什么,我就不知道了,或者知道得很少。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c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像我的一位老师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这时忽然有一个也常在玉渊潭散步的学者模样的中年人插了进来,他自我介绍:
“我是一个生物学家。我听了你们的谈话。从生物学的角度,是不应鼓励挖蚯蚓的。蚯蚓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
我们全都傻了眼了。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写成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
尾巴
人事顾问老黄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工厂里本来没有“人事顾问”这种奇怪的职务,只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多年人事工作,肚子里有一部活档案;近二年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时常闹一点腰酸腿疼,血压偏高,就自己要求当了顾问,所顾的也还多半是人事方面的问题,因此大家叫他人事顾问。这本是个外号,但是听起来倒像是个正式职称似的。有关人事工作的会议,只要他能来,他是都来的。来了,有时也发言,有时不发言。他的发言有人爱听,有人不爱听。他看的杂书很多,爱讲故事。在很严肃的会上有时也讲故事。下面就是他讲的故事之一。
厂里准备把一个姓林的工程师提升为总工程师,领导层意见不一,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已经开了多次会,定不下来。赞成的意见不必说了,反对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一c他家庭出身不好,是资本家;
二c社会关系复杂,有海外关系;有个堂兄还在台湾;
三c反右时有右派言论;
四c群众关系不太好,说话有时很尖刻
其中反对最力的是一个姓董的人事科长,此人爱激动,他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是每次都是满脸通红地说:“知识分子哼知识分子”翻来复去,只是这一句话。
人事顾问听了几次会,没有表态。党委书记说:“老黄,你也说两句”老黄慢条斯理地说:
“我讲一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人,叫做艾子。艾子有一回坐船,船停在江边。半夜里,艾子听见江底下一片哭声。仔细一听,是一群水族在哭。艾子问:你们哭什么水族们说:龙王有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杀掉,我们都是有尾巴的,所以在这里哭。艾子听了,深表同情。艾子看看,有一只蛤蟆也在哭,艾子很奇怪,问这蛤蟆:你哭什么呢你又没有尾巴蛤蟆说:我怕龙王要追查起我当蝌蝌时候的事儿呀”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
故里三陈
陈小手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c二少奶奶c三少奶奶,生的少爷c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c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c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
“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
“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回来,离开夏家庄时,已经是黄昏了。不过我很有把握。我记得清清楚楚,从夏家庄一直往北,到了一排长得齐齐的,像一堵墙似的梓树前面,转弯向右,往西北方向走一截,过了一片长满杂树的较高的山包,就望见王家梁了。队部同志本来要留我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再走,我说不行,我和静溶c老周说好了的,今天回去。
一路上没有遇见一个人。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青苍苍的暮色,悄悄地却又迅速地掩盖了下来。不过,好了,前面已经看到那一堵高墙似的一排梓树了。
然而,当我沿梓树向右,走上一个较高的山包,向西北一望,却看不到王家梁。前面一无所有,只有无尽的山丘。
我走错了,不是该向右,是该向左我回到梓树前面,向左走了一截,到高处看看:没有村庄。
是我走过了头,应该在前面就转弯了我从梓树墙前面折了回去,走了好长一段,仍然没有发现可资记认的东西。我又沿原路走向梓树。
我从梓树出发,向不同方向各走了一截,仍然找不到王家梁。
我对自己说,我迷路了。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除了极远的天际有一点暧昧的余光,什么也辨认不清了。
怎么办呢
我倒还挺有主意:看来只好等到明天早上再说。我攀上一个山包,选了一棵树不知道是什么树,爬了上去,找到一个可以倚靠的枝杈,准备就在这里过夜了。我掏出烟来,抽了一枝。借着火柴的微光,看了看四周,榛莽丛杂,落叶满山。不到一会,只听见树下面悉悉悉悉悉,索索索索索,不知是什么兽物窜来窜去。听声音,是一些小野兽,可能是黄鼠狼c果子狸,不是什么凶猛的大家伙。我头一次知道山野的黑夜是很不平静的。这些小兽物是不会伤害我的。但我开始感觉在这里过夜不是个事情。而且天也越来越冷了。江西的冬夜虽不似北方一样酷寒,但是早起看宿草上结着的高高的霜花,便知夜间不会很暖和。不行。我想到呼救了。
我爬下树来,两手拢在嘴边,大声地呼喊:
“喂有人吗”
“喂有人吗”
我听见自己的声音传得很远。
然而没有人答应。
我又喊:
“喂有人吗”
我听见几声狗叫。
我大踏步地,笔直地向狗叫的方向走去。
我不知道脚下走过的是什么样的树丛c山包,我走过一大片农田,田里一撮一撮干得发脆的稻桩,我跳过一条小河,笔直地,大踏步地走去。我一遇到事,没有一次像这样不慌张,这样冷静,这样有决断。我看见灯光了
狗激烈地叫起来。
一盏马灯。马灯照出两个人。一个手里拿着梭镖我明白,这是值夜的民兵,另一个,是把我们从夏家庄领到王家梁的小伙子
“老汪你”
这是距王家梁约有五里的另一个小村子,叫顾家梁,小伙子是因事到这里来的。他正好陪我一同回去。
“走老汪”
到了王家梁,几个积极分子正聚在一家喝水。静溶和老周一见我进门,腾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他们的眼睛分明写着两个字:老虎。
卖蚯蚓的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
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他们坐在水边,瞅着水面上的飘子。难得看到有人钓到一条二三寸长的鲫瓜子。很多人一坐半天,一无所得。等人c钓鱼c坐牛车,这是世间“三大慢”。这些人真有耐性。各有一好。这也是一种生活。
在钓鱼的旺季,常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他慢慢地蹬着一辆二六的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地走着。走一截,扬声吆唤:
“蚯蚓蚯蚓来”
“蚯蚓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
“怎么卖。”
“一毛钱三十条。”
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是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小块旧报纸里,交过去。钓鱼人有时带点解嘲意味,说:
“一毛钱,玩一上午”
有些钓鱼的人只买五分钱。
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
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地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这人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c感冒伤风的,而且不会有什么病能轻易地把他一下子打倒。他穿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并不褴褛,而且单夹皮棉,按季换衣。皮,是说他入冬以后的早晨有时穿一件出锋毛的山羊皮背心。按照老北京人的习惯,也可能是为了便于骑车,他总是用带子扎着裤腿。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c太阳和尘土。只有有时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是雪白的,下边是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是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了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因为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
“吃啦”
“您溜弯儿”
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他说他自己:“我这人爱聊。”
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有时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我问他这蚯蚓是哪里来的,“是挖的”
旁边有一位钓鱼的行家说:
“是贲的。”
这个“贲”字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只能记音。这位行家给我解释,是用蚯蚓的卵人工孵化的意思。
“蚯蚓还能贲”
卖蚯蚓的人说:
“有贲的,我这不是,是挖的。贲的看得出来,身上有小毛,都是一般长。瞧我的: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是挖的。”
我不知道蚯蚓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在哪儿挖的,就在这玉渊潭”
“不这儿没有。不多。丰台。”
他还告诉我丰台附近的一个什么山,山根底下,那儿出蚯蚓,这座山名我没有记住。
“丰台一趟不得三十里地”
“我一早起蹬车去一趟,回来卖一上午。下午再去一趟。”
“那您一天得骑百十里地的车”
“七十四了,不活动活动成吗”
他都七十四了真不像。不过他看起来像多少岁,我也说不上来。这人好像是没有岁数。
“您一直就是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
“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
他指给我看:
“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是稀莶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他说他能认识北京的七百多种药材。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你就拿晒槐米来说吧”
“槐米”我不知道槐米是什么,真是孤陋寡闻。
“就是没有开开的槐花骨朵,才米粒大。晒一季槐米能闹个百儿八十的。这东西外国要,不知道是干什么用,听说是酿酒。不过得会晒。晒好了,碧绿的晒不好,只好倒进垃圾堆。蚯蚓蚯蚓来”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我跟他们见面也点头寒暄。他们常常发一些很有学问的议论,很深奥,至少好像是很深奥,我听不大懂。他们都是好人,不是造反派,不打人,但是我觉得他们的议论有点不着边际。他们好像是为议论而议论,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像那些钓鱼的人,意不在鱼,而在钓。
乌先生听了我和卖蚯蚓人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那样有兴趣”
我有点奇怪了。
“为什么不能有兴趣”
“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
“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物也是需要的。填充,就说明他的存在的意义。社会结构是很复杂的,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的需要维持生态平衡,我们这个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形象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
“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的石磨和现在的没有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
“原子时代也还容许有汉代的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对卖蚯蚓的人的“价值”c“存在”有什么看法。
我说:
“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的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糊火柴盒的c捡破烂的c捞鱼虫的c晒槐米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吃什么,我知道一点。比如这个卖蚯蚓的老人,我知道他的胃口很好,吃什么都香。他一嘴牙只有一个活动的。他的牙很短c微黄,这种牙最结实,北方叫做碎米牙,他说:牙好是口里的福。我知道他今天早上吃了四个炸油饼。他中午和晚上大概常吃炸酱面,一顿能吃半斤,就着一把小水萝卜。他大概不爱吃鱼。至于他想些什么,我就不知道了,或者知道得很少。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c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像我的一位老师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这时忽然有一个也常在玉渊潭散步的学者模样的中年人插了进来,他自我介绍:
“我是一个生物学家。我听了你们的谈话。从生物学的角度,是不应鼓励挖蚯蚓的。蚯蚓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
我们全都傻了眼了。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写成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
尾巴
人事顾问老黄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工厂里本来没有“人事顾问”这种奇怪的职务,只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多年人事工作,肚子里有一部活档案;近二年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时常闹一点腰酸腿疼,血压偏高,就自己要求当了顾问,所顾的也还多半是人事方面的问题,因此大家叫他人事顾问。这本是个外号,但是听起来倒像是个正式职称似的。有关人事工作的会议,只要他能来,他是都来的。来了,有时也发言,有时不发言。他的发言有人爱听,有人不爱听。他看的杂书很多,爱讲故事。在很严肃的会上有时也讲故事。下面就是他讲的故事之一。
厂里准备把一个姓林的工程师提升为总工程师,领导层意见不一,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已经开了多次会,定不下来。赞成的意见不必说了,反对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一c他家庭出身不好,是资本家;
二c社会关系复杂,有海外关系;有个堂兄还在台湾;
三c反右时有右派言论;
四c群众关系不太好,说话有时很尖刻
其中反对最力的是一个姓董的人事科长,此人爱激动,他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是每次都是满脸通红地说:“知识分子哼知识分子”翻来复去,只是这一句话。
人事顾问听了几次会,没有表态。党委书记说:“老黄,你也说两句”老黄慢条斯理地说:
“我讲一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人,叫做艾子。艾子有一回坐船,船停在江边。半夜里,艾子听见江底下一片哭声。仔细一听,是一群水族在哭。艾子问:你们哭什么水族们说:龙王有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杀掉,我们都是有尾巴的,所以在这里哭。艾子听了,深表同情。艾子看看,有一只蛤蟆也在哭,艾子很奇怪,问这蛤蟆:你哭什么呢你又没有尾巴蛤蟆说:我怕龙王要追查起我当蝌蝌时候的事儿呀”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
故里三陈
陈小手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c二少奶奶c三少奶奶,生的少爷c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c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c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
“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
“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