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节
司令部,它统帅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活动,使其密切合作,协调一致;由此可见,大脑功能的强盛是人体健康的前提。
祖国医学认为,勤用脑是保证大脑健壮的重要途径。从生理学角度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逐渐萎缩,但是,若经常用脑就可防止大脑衰老,这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因为经常勤奋用脑,流入大脑的血液和氧气就充足,就可以加强脑细胞的发育,从而使其活力增强,衰老的速度也就减慢了,甚至到了老年之后还能生长出新的脑细胞来。
因此,勤用脑的人,尽管年岁高达七八十岁,但他们的思维过程仍能和青年人一样敏捷,并保持着完整的认知能力。勤用脑可比喻为老年人的精神思维上的慢跑锻炼。不断用脑不仅使脑神经细胞保持良好功能,而且能减慢脑血管的硬化过程,并有助于听力c视力和反应能力的提高。
此外,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生的各个年龄段勤用脑,都有益于健脑和延缓衰老。据国外调查资料表明,早年受过脑力训练以及从事某些脑力劳动的人,脑细胞老化进程慢,晚年的智力比其他人高出50。人们常说的“脑子越用越灵”c“勤用脑,脑不老”就是这个道理。头脑灵活,机能协调,则可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享受幸福的生活
养生典范
浙江大学年逾百岁的老教授陈鸿逵,是全国健康老人。他面色红润,身板硬朗,思维敏捷,非常健谈。
他的长寿秘诀是,用新的生活方式来充实自己,勤动脑,勤思考,延续年轻时的活力和激情。
他的家,像一个玩具天地。写字台上c书架上c床头柜上c电视柜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玩具。有钓鱼翁c跑步少年c藏族姑娘,还有大大小小的玩具熊猫,不下百个,个个憨态可掬。这些玩具都是老人家自己做的,他每天除了著书立说外,就是做玩具。有的是赠给朋友,有的是自己欣赏。
老人家说,做玩具其实很简单,不在于手巧,而在于心灵。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太多了,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和欣赏,也就有了制作的愿望,就会动手去做。而只要动手去做,你就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年轻,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心情也随之无忧无虑,使生活充满活力,不知老之将至。
老人家还制作了不少益智玩具,他说,现代人的长寿,得益于生命科学的发展。而营养c药物等保养只是一个方面,生命科学的更重要真谛,是动脑益智。身体需要运动,大脑也同样需要运动。
老人家还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各种益智玩具。每样益智玩具他都玩得得心应手,纯熟自如。老人家非常喜欢动脑c动手。他的眼睛花,看不了电视,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放大镜的支架,放到电视机前,这样就可以正常看电视了。
第六节读书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无邪念。”
阐释
在论语中,孔子多处讲到诗经对人的陶冶作用。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无邪念。”
诗经的雏形,原是周朝以来数百年间,各个国家劳人c思妇的作品。
“劳人”就是常年不在家,为社会c为国家在外奔波生劳劳碌碌的人。
“思妇”就是在男女恋爱中,思想感情无法表达而蕴藏在心的妇女。这种思想情感,本是不可对人言说的,后来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流传开来。
所以,孔子把诗集中起来,可以流传的加以整理,不能流传的予以删除。经过孔子“删诗书”以后,精选编辑出来的作品有三百篇,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
孔子对其弟子说:“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启发人联想的能力,可以培养人观察事物的敏锐力,可以增强人的群体意识,可以抒发人哀怨的情怀。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最起码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后来,孔子又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你学习研究过周南c召南了没有作为一个人而不去学习研究周南c召南,他不就像面对墙面而站立着吗一物也不可见,寸步也不可行啊”
事实上,孔子不仅喜爱诗经,还喜欢其他一些有益的书籍,如周易。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c系c说卦c文言。”
据文献记载,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c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孔子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故事。
由上可见,孔子爱书c喜欢读书,所以,他能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在静心读书的同时,孔子还颐养了心性c陶冶了情操c健康了身体。
养生之道
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过,书就像药一样,经常读书可以治愚。所谓“治愚”,就是变得明白事理,从养生保健方面来说,就是增强防病的信心c决心和能力。用现代观点来看,读书是积极的思维方式,能使大脑产生一种神经肽的高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无怪乎古今的许多名人,对读书健身这一问题屡有论述。
“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著名散文家秦牧总结读书的作用时说:“书中自有妙药。”戏剧电影大师夏衍说得更具体:“不爱动脑,不爱读书,不爱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事实上,读书确实有益于祛病养生。据世界卫生组织监测中心调查,肝炎c糖尿病c脑血管病等常见病的死亡率,与患者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得病后的死亡率越低,长寿的可能性越大。另据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年逾百岁老人的调查,其中多数人有爱好读书的习惯。
读书所以能祛病养生,大致有以下原因:
首先,读书使人摆脱不良情绪困扰,保持良好c积极的心理状态。
我国103岁诗翁葛祖兰曾说:“我的长寿之道就在读书与写诗,它使我胸襟豁达,心情闲适。”20世纪50年代,年近80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受到点名批判,大字报铺天盖地,他却毫不在意,照样有说有笑。他认为,光明的信仰c坚定的意志c大海的胸怀,乃是生命力的基调。他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与长期读书的涵养有关。
其次,读书有利于健脑防衰。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科里斯指出:“脑子用得越少,越易老化。”看来,生命在于运动,不仅指身体运动,还包括脑运动,通过大脑协调机体各部分功能,达到健身目的。脑运动的方法很多,如弈棋c写作c猜谜等,读书也是重要的一种。
第三,读书中,优美的语言文字能够调节感情c增加生活情趣。
如果朗读,效果更佳。此时会扩大肺活量,恰是深呼吸运动,起到气沉丹田c呼吸绵绵的效果。
此外,读书还能获取养生保健知识,有益健康。
据说在国外,同样风行“读书疗法”。比如在意大利,医学家和文学家联手,针对病人不同生理c心理疾病,精心设计出不同的诗歌或书籍作为“配方”,进行辅助治疗,效果还不错。
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是:“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
其实,无论对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学习都可以使人进入专注状态,一切有害的心理因素均被排除在体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乐观向上c生机勃勃的健康心态,从而十分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典范
“脱巾莫叹发成丝,六十年间万首诗。”这是陆游诗小饮梅花下作的开头两句,自注“予自年十七八学做诗,至今六十年,得万篇”,这年他77岁。
陆游的创作硕果根植于爱国主义土壤,滋长于他青壮年参军c游宦的生活,同时也源于他罢官退居山阴故乡后的健康体魄。陆游50岁后曾有诗云:“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在一般人已属不易,可进入古稀高龄以后,他还兴奋地高吟:“年过七十眼犹明,天公成就老书生”,“老夫垂八十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半。”
陆游是个长寿诗人,长寿而目力不衰,特别在他年过耄耋以后还能“孤灯对细字”,实为奇迹。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植根于中青年时期的锻炼。陆游38岁有诗云:“少年学剑白猿翁,曾破浮生十载功。”他曾参军游宦“十年走万里”,骑射行猎为常课。二是得益于长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古人在山林,射自事樵汲。我虽迫耄期,勤慎亦在习。”诗中表明了“勤慎”的养生观点。所谓“勤”,就是适当的活动,“慎”,当是良好的言行修养。
当然,陆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还是体现在读书上,读书给他带来莫大的快乐与慰藉。他的住屋有“书巢”之称。他67岁写的冬夜读书有言:“老勤犹欲与书鏖”,70岁以后仍“蝇头细字夜抄书”。他还“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
中医认为,“聚精会神为养生”。老人动脑动笔,心有所乐,神有所藏,自然延年益寿。陆游80岁后,每年还能作诗400余首。每日读书之余,陆游常去郊外散步,有时还登山c乘船出游,或与渔农闲话。“心常凝不动,形要小劳之。活火闲煮茗,残枰静拾棋,晒书朝日出,丸药昼阴移。意适还休去,悠悠到睡时。”陆游年事虽高,仍然坚持干力所能及的活,做乐意做的事,事毕则悠然小睡。“不自逸”的精神给他增添了生之活力。陆游熟研本草,识药性,又精医理,能辨证。“骑驴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都以陆为名。”他做这诗时年81岁,也真是老有所为了。
此外,陆游还总不忘寓精神修养于丰富多样的活动之中,旷然自逸。他的东斋杂书十二首之五云:“下帷听雨声,开户延月色,霏霏半篆香,满满池一墨。徐行舒血脉,危坐学踵息。吾闻诸先贤,养生莫如啬。”这首诗告诉我们,他寄兴于观察自然景色,怡情案头挥毫,或徐行散步,或静坐“调息”。活动方式多样,一个“啬节制”字更道出了他良好而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他的诗句“小炷留灯悟养生”,对于我们,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深有启发。前面引诗中提到一个“慎”字,起居上如是,饮食亦如是。陆游认为“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他于82岁所作东斋杂书十二首之一说:“吾庐虽甚陋,窗扉亦疏明,开卷冬日暖,曲肱暑风清。昨日一鸟鸣,今日一木荣,欣然与之接,悲慨何由生。”一个外形干瘪的老叟,却神清气爽,襟怀坦荡,闻鸟声觉可喜,睹“木荣”亦欢欣,开卷多新得,安眠解百忧。如此怡然自得,心境开朗,境界多么旷达。
第七节舒畅情志,修炼心性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够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阐释
孔子学识渊博,爱好广泛,精通六艺,并热心向学生传授。他会弹琴,善吟唱。
论语子罕中有: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述而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孔子精于欣赏音乐,善用音乐陶冶性情。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也能保持良好心境。
在陈蔡被围之时,七日不火食,弟子皆面有饥色。而孔子仍弦歌不衰,精神矍铄。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足见其养性到家。
特别是六十岁以后,好话c坏话都听得进了;七十岁后,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越矩了这已把心性修炼到高境界了。
论语述而中有:子曰:“饭疏食c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饭,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如浮云一样。这是多么地超脱。
养生之道
孔子非常重视养生,不但注重养生,而且注重养性。我国传统养生学继承了这一点。
万寿丹书安养篇中有:“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小记;众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道。”恬澹虚无,与世无争,精神内守,则气血调和,邪无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长寿。
古人舒畅情志的方法,以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古人怡养情志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国内外学者对长寿老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长寿老人的性格都具有心胸豁达c性格开朗c情绪乐观的特点。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心理状态一直处于泰然自若的最佳水平者,神经内分泌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也保持在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健康长寿,所以古人强调“养生重在养性”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精神养生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客观条件对自己主观意识的干扰。
在当今的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非常紧张而忙碌,很难有古人那种遍游名山大川c临渊观鱼c披林听鸟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努力做到闹中取静c忙里偷闲c淡泊名利,摆脱世俗事务的烦恼,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养生典范
著名美学家c书法家c北京大学教授杨辛,虽然已是耄耋老人,可他越活越年轻,继续讲课,几个小时也不休息。他的思维还是那么敏捷,神采飞扬,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谈起养生之道,杨先生笑着说:“养生贵在养心。”
“养心之道,贵在保持心境平和。”杨先生说,“如何保持心境平和,一是顺其自然,二是积极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杨先生的一生经历,可谓多灾多难。他12岁父母双亡。年轻时做过学徒c卖过报纸c文革时下放劳动,当过锅炉工c管工c木工,什么粗活重活都干过。但他心态乐观,笑对人生,总是以平和c宽容c豁达心态面对生活,保持饱满c愉快的精神,战胜挫折,终于迎来生命的春天。
退休以后,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书法研究和练习,以写字保持自己的安静,忘掉衰老和烦恼,得以养生。
“养心贵在愉悦。”这是杨先生的第二个秘诀。他的书法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可他的作品大多赠送了朋友,分文不取。他说,没有友谊的人,就像一片荒漠,而友谊的滋润能使人快乐增加一倍,烦恼减少一半。抗洪抢险c抗击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他都写出最好的字,赠送。他说,每写一个字,都会使自己的心情无比快乐。
“养心贵在充实。”这是杨辛的又一个体会。他虽然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的生活和研究工作却更加充实了。近20年来,他从事泰山美学的研究,他曾先后40次登上泰山,其中,20多次是他70岁以后登上去的。除了3次是坐缆车,其余都是徒步上去的。他说,泰山的美景,丰富了自己的学术宝库,也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样,每天都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充实的人生,让他身心愉悦。
第八节学会遗忘,重新开始
原文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译文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议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阐释
论语八佾讲道:
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予,为土地神立牌位,应该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说使百姓战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便批评宰予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议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孔子为什么要批评宰予呢
这是因为周代用栗木做土地神的牌位,使民战栗,效果是不好的。换言之,这是周人做的不妥的一件事。但这已是既成事实,后人再说三道四,也改变不了历史。在孔子看来,鲁哀公问社,宰予应该着眼于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不要纠缠前人的对错。因为纠缠过去,对今天并无用处。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祖国医学认为,勤用脑是保证大脑健壮的重要途径。从生理学角度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逐渐萎缩,但是,若经常用脑就可防止大脑衰老,这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因为经常勤奋用脑,流入大脑的血液和氧气就充足,就可以加强脑细胞的发育,从而使其活力增强,衰老的速度也就减慢了,甚至到了老年之后还能生长出新的脑细胞来。
因此,勤用脑的人,尽管年岁高达七八十岁,但他们的思维过程仍能和青年人一样敏捷,并保持着完整的认知能力。勤用脑可比喻为老年人的精神思维上的慢跑锻炼。不断用脑不仅使脑神经细胞保持良好功能,而且能减慢脑血管的硬化过程,并有助于听力c视力和反应能力的提高。
此外,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生的各个年龄段勤用脑,都有益于健脑和延缓衰老。据国外调查资料表明,早年受过脑力训练以及从事某些脑力劳动的人,脑细胞老化进程慢,晚年的智力比其他人高出50。人们常说的“脑子越用越灵”c“勤用脑,脑不老”就是这个道理。头脑灵活,机能协调,则可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享受幸福的生活
养生典范
浙江大学年逾百岁的老教授陈鸿逵,是全国健康老人。他面色红润,身板硬朗,思维敏捷,非常健谈。
他的长寿秘诀是,用新的生活方式来充实自己,勤动脑,勤思考,延续年轻时的活力和激情。
他的家,像一个玩具天地。写字台上c书架上c床头柜上c电视柜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玩具。有钓鱼翁c跑步少年c藏族姑娘,还有大大小小的玩具熊猫,不下百个,个个憨态可掬。这些玩具都是老人家自己做的,他每天除了著书立说外,就是做玩具。有的是赠给朋友,有的是自己欣赏。
老人家说,做玩具其实很简单,不在于手巧,而在于心灵。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太多了,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和欣赏,也就有了制作的愿望,就会动手去做。而只要动手去做,你就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年轻,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心情也随之无忧无虑,使生活充满活力,不知老之将至。
老人家还制作了不少益智玩具,他说,现代人的长寿,得益于生命科学的发展。而营养c药物等保养只是一个方面,生命科学的更重要真谛,是动脑益智。身体需要运动,大脑也同样需要运动。
老人家还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各种益智玩具。每样益智玩具他都玩得得心应手,纯熟自如。老人家非常喜欢动脑c动手。他的眼睛花,看不了电视,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放大镜的支架,放到电视机前,这样就可以正常看电视了。
第六节读书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无邪念。”
阐释
在论语中,孔子多处讲到诗经对人的陶冶作用。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无邪念。”
诗经的雏形,原是周朝以来数百年间,各个国家劳人c思妇的作品。
“劳人”就是常年不在家,为社会c为国家在外奔波生劳劳碌碌的人。
“思妇”就是在男女恋爱中,思想感情无法表达而蕴藏在心的妇女。这种思想情感,本是不可对人言说的,后来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流传开来。
所以,孔子把诗集中起来,可以流传的加以整理,不能流传的予以删除。经过孔子“删诗书”以后,精选编辑出来的作品有三百篇,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
孔子对其弟子说:“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启发人联想的能力,可以培养人观察事物的敏锐力,可以增强人的群体意识,可以抒发人哀怨的情怀。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最起码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后来,孔子又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你学习研究过周南c召南了没有作为一个人而不去学习研究周南c召南,他不就像面对墙面而站立着吗一物也不可见,寸步也不可行啊”
事实上,孔子不仅喜爱诗经,还喜欢其他一些有益的书籍,如周易。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c系c说卦c文言。”
据文献记载,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c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孔子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故事。
由上可见,孔子爱书c喜欢读书,所以,他能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在静心读书的同时,孔子还颐养了心性c陶冶了情操c健康了身体。
养生之道
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过,书就像药一样,经常读书可以治愚。所谓“治愚”,就是变得明白事理,从养生保健方面来说,就是增强防病的信心c决心和能力。用现代观点来看,读书是积极的思维方式,能使大脑产生一种神经肽的高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无怪乎古今的许多名人,对读书健身这一问题屡有论述。
“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著名散文家秦牧总结读书的作用时说:“书中自有妙药。”戏剧电影大师夏衍说得更具体:“不爱动脑,不爱读书,不爱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事实上,读书确实有益于祛病养生。据世界卫生组织监测中心调查,肝炎c糖尿病c脑血管病等常见病的死亡率,与患者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得病后的死亡率越低,长寿的可能性越大。另据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年逾百岁老人的调查,其中多数人有爱好读书的习惯。
读书所以能祛病养生,大致有以下原因:
首先,读书使人摆脱不良情绪困扰,保持良好c积极的心理状态。
我国103岁诗翁葛祖兰曾说:“我的长寿之道就在读书与写诗,它使我胸襟豁达,心情闲适。”20世纪50年代,年近80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受到点名批判,大字报铺天盖地,他却毫不在意,照样有说有笑。他认为,光明的信仰c坚定的意志c大海的胸怀,乃是生命力的基调。他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与长期读书的涵养有关。
其次,读书有利于健脑防衰。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科里斯指出:“脑子用得越少,越易老化。”看来,生命在于运动,不仅指身体运动,还包括脑运动,通过大脑协调机体各部分功能,达到健身目的。脑运动的方法很多,如弈棋c写作c猜谜等,读书也是重要的一种。
第三,读书中,优美的语言文字能够调节感情c增加生活情趣。
如果朗读,效果更佳。此时会扩大肺活量,恰是深呼吸运动,起到气沉丹田c呼吸绵绵的效果。
此外,读书还能获取养生保健知识,有益健康。
据说在国外,同样风行“读书疗法”。比如在意大利,医学家和文学家联手,针对病人不同生理c心理疾病,精心设计出不同的诗歌或书籍作为“配方”,进行辅助治疗,效果还不错。
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是:“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
其实,无论对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学习都可以使人进入专注状态,一切有害的心理因素均被排除在体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乐观向上c生机勃勃的健康心态,从而十分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典范
“脱巾莫叹发成丝,六十年间万首诗。”这是陆游诗小饮梅花下作的开头两句,自注“予自年十七八学做诗,至今六十年,得万篇”,这年他77岁。
陆游的创作硕果根植于爱国主义土壤,滋长于他青壮年参军c游宦的生活,同时也源于他罢官退居山阴故乡后的健康体魄。陆游50岁后曾有诗云:“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在一般人已属不易,可进入古稀高龄以后,他还兴奋地高吟:“年过七十眼犹明,天公成就老书生”,“老夫垂八十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半。”
陆游是个长寿诗人,长寿而目力不衰,特别在他年过耄耋以后还能“孤灯对细字”,实为奇迹。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植根于中青年时期的锻炼。陆游38岁有诗云:“少年学剑白猿翁,曾破浮生十载功。”他曾参军游宦“十年走万里”,骑射行猎为常课。二是得益于长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古人在山林,射自事樵汲。我虽迫耄期,勤慎亦在习。”诗中表明了“勤慎”的养生观点。所谓“勤”,就是适当的活动,“慎”,当是良好的言行修养。
当然,陆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还是体现在读书上,读书给他带来莫大的快乐与慰藉。他的住屋有“书巢”之称。他67岁写的冬夜读书有言:“老勤犹欲与书鏖”,70岁以后仍“蝇头细字夜抄书”。他还“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
中医认为,“聚精会神为养生”。老人动脑动笔,心有所乐,神有所藏,自然延年益寿。陆游80岁后,每年还能作诗400余首。每日读书之余,陆游常去郊外散步,有时还登山c乘船出游,或与渔农闲话。“心常凝不动,形要小劳之。活火闲煮茗,残枰静拾棋,晒书朝日出,丸药昼阴移。意适还休去,悠悠到睡时。”陆游年事虽高,仍然坚持干力所能及的活,做乐意做的事,事毕则悠然小睡。“不自逸”的精神给他增添了生之活力。陆游熟研本草,识药性,又精医理,能辨证。“骑驴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都以陆为名。”他做这诗时年81岁,也真是老有所为了。
此外,陆游还总不忘寓精神修养于丰富多样的活动之中,旷然自逸。他的东斋杂书十二首之五云:“下帷听雨声,开户延月色,霏霏半篆香,满满池一墨。徐行舒血脉,危坐学踵息。吾闻诸先贤,养生莫如啬。”这首诗告诉我们,他寄兴于观察自然景色,怡情案头挥毫,或徐行散步,或静坐“调息”。活动方式多样,一个“啬节制”字更道出了他良好而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他的诗句“小炷留灯悟养生”,对于我们,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深有启发。前面引诗中提到一个“慎”字,起居上如是,饮食亦如是。陆游认为“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他于82岁所作东斋杂书十二首之一说:“吾庐虽甚陋,窗扉亦疏明,开卷冬日暖,曲肱暑风清。昨日一鸟鸣,今日一木荣,欣然与之接,悲慨何由生。”一个外形干瘪的老叟,却神清气爽,襟怀坦荡,闻鸟声觉可喜,睹“木荣”亦欢欣,开卷多新得,安眠解百忧。如此怡然自得,心境开朗,境界多么旷达。
第七节舒畅情志,修炼心性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够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阐释
孔子学识渊博,爱好广泛,精通六艺,并热心向学生传授。他会弹琴,善吟唱。
论语子罕中有: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述而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孔子精于欣赏音乐,善用音乐陶冶性情。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也能保持良好心境。
在陈蔡被围之时,七日不火食,弟子皆面有饥色。而孔子仍弦歌不衰,精神矍铄。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足见其养性到家。
特别是六十岁以后,好话c坏话都听得进了;七十岁后,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越矩了这已把心性修炼到高境界了。
论语述而中有:子曰:“饭疏食c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饭,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如浮云一样。这是多么地超脱。
养生之道
孔子非常重视养生,不但注重养生,而且注重养性。我国传统养生学继承了这一点。
万寿丹书安养篇中有:“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小记;众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道。”恬澹虚无,与世无争,精神内守,则气血调和,邪无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长寿。
古人舒畅情志的方法,以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古人怡养情志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国内外学者对长寿老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长寿老人的性格都具有心胸豁达c性格开朗c情绪乐观的特点。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心理状态一直处于泰然自若的最佳水平者,神经内分泌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也保持在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健康长寿,所以古人强调“养生重在养性”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精神养生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客观条件对自己主观意识的干扰。
在当今的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非常紧张而忙碌,很难有古人那种遍游名山大川c临渊观鱼c披林听鸟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努力做到闹中取静c忙里偷闲c淡泊名利,摆脱世俗事务的烦恼,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养生典范
著名美学家c书法家c北京大学教授杨辛,虽然已是耄耋老人,可他越活越年轻,继续讲课,几个小时也不休息。他的思维还是那么敏捷,神采飞扬,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谈起养生之道,杨先生笑着说:“养生贵在养心。”
“养心之道,贵在保持心境平和。”杨先生说,“如何保持心境平和,一是顺其自然,二是积极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杨先生的一生经历,可谓多灾多难。他12岁父母双亡。年轻时做过学徒c卖过报纸c文革时下放劳动,当过锅炉工c管工c木工,什么粗活重活都干过。但他心态乐观,笑对人生,总是以平和c宽容c豁达心态面对生活,保持饱满c愉快的精神,战胜挫折,终于迎来生命的春天。
退休以后,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书法研究和练习,以写字保持自己的安静,忘掉衰老和烦恼,得以养生。
“养心贵在愉悦。”这是杨先生的第二个秘诀。他的书法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可他的作品大多赠送了朋友,分文不取。他说,没有友谊的人,就像一片荒漠,而友谊的滋润能使人快乐增加一倍,烦恼减少一半。抗洪抢险c抗击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他都写出最好的字,赠送。他说,每写一个字,都会使自己的心情无比快乐。
“养心贵在充实。”这是杨辛的又一个体会。他虽然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的生活和研究工作却更加充实了。近20年来,他从事泰山美学的研究,他曾先后40次登上泰山,其中,20多次是他70岁以后登上去的。除了3次是坐缆车,其余都是徒步上去的。他说,泰山的美景,丰富了自己的学术宝库,也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样,每天都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充实的人生,让他身心愉悦。
第八节学会遗忘,重新开始
原文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译文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议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阐释
论语八佾讲道:
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予,为土地神立牌位,应该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说使百姓战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便批评宰予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议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孔子为什么要批评宰予呢
这是因为周代用栗木做土地神的牌位,使民战栗,效果是不好的。换言之,这是周人做的不妥的一件事。但这已是既成事实,后人再说三道四,也改变不了历史。在孔子看来,鲁哀公问社,宰予应该着眼于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不要纠缠前人的对错。因为纠缠过去,对今天并无用处。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