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节
些患了心理疾病却不知道,或不愿面对的病人和家属能够有所认识和乐于接受,使临床医务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多一套思维方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诊和失治。
去伪存真,细心辨别
在国外,心理疾病患者看医生时的主诉通常是直截了当的,如“我近来心情不好”c“我感觉很烦躁”c“我的经济出了问题”c“我的丈夫有外遇”c“没有人对我好”等,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医生警惕,让医生容易入手。
而在中国,我们发现心理疾病患者的主诉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通常说“我经常失眠c头痛”c“我心口痛”c“我吃不下饭”c“我喘不过气”c“我的手发麻了”c“我头昏得不行”等,这些根本与心理不沾边。还有相当多的人就诊时直接使用医学名词或俗语,如“我患了神经衰弱”c“我的植物神经紊乱了”c“我是更年期综合征”c“我是慢性咽喉炎”c“我有心肌劳损”等。患者这样主诉病情,是希望医生能快刀斩乱麻,马上为其看好病,而医生听了这样的话也多半不再考虑,或不想再考虑其他情况,就直接开药了。这就是误诊产生的根源。
心理疾病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它与躯体疾病的概念完全不同。所以,用现代医学诊断躯体疾病的一套方法,如量体温c测血压c化验cx光透视cb超c核磁共振等,不能直接辨别和诊断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表现复杂多变c飘浮不定,令人难以捉摸,表面看它既像这种病,又像那种病,这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诊断一种症状或一组症候是不是心理疾病,不仅要系统全面认识人的统一性,了解心理疾病的致病特征,还必须理解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心理疾病的表现,结合各种检查和器械的诊断结果,去伪存真,使我们在诊断治疗上少走一些弯路。
从千年遗产中汲取营养
中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汇聚了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发展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医的理论体系与现代生物医学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既有相通性,也有互补性。
许多深入细致的问题中医看不到,现代生物医学能作出具体回答;而一些现代生物医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用中医理论却能圆满地解答。
研究心理学和心理疾病,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也不能不懂易经。
专家认为中国医学根植于周易,最早的中医理论书籍黄帝内经就是汲取了周易的精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c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一部分第14节:心病如何辨症3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c社会相统一的整体观,即“天人合一”。
二是在这一整体中无时不在的运动观,如“阴阳五行”中阴阳的相互作用c五行的相生相克c“气论学说”的升降理论等,认为季节气候c血气流动c情志周转c新陈代谢等的循环往复,无不在运动中产生。
三是建立在整体观c运动观基础上的相对平衡观,“阴阳平衡”就是其精华所在。就人而言,无论是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失调c社会生活的阴阳平衡失调,还是自身的阴阳平衡失调,均会导致机能紊乱,这些都是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理论,可以说中医学在宏观上包罗了所有的病症,中医几乎没有找不到的病症,包括心理疾病。黄帝内经从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统一性,其表现的特点就是形神统一。
中医“五神藏”理论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充分阐述了“心”c“神”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病理关系,认为脏腑功能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又主宰c制约c影响着生理活动。所以,心理状况可以导致脏腑病变,脏腑病变同样可以产生心神异常。
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学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医学思想,对心理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心理疾病的机理。
对部分心理疾病进行了分类定名。
提出了一套望c闻c问c切的诊断和鉴别方法。
研究出一些心理疏导与中药治疗的方法。如养心安神的甘麦大枣汤,疏肝解郁的柴胡疏肝汤,平肝泻火的龙胆泻肝汤,祛风镇定的镇肝熄风汤等,这些方法至今广为人们接受。
在心理咨询中,相当一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希望心理医生能够用传统医学的观点,对疾病进行解释,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有些患者甚至拒绝用西药治疗,主动提出用中药治疗,因为他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我想说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明显滞后,需要我们积极c努力去探索。
古籍中关于心理疾病的记载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也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些描述阐明了各种情绪的产生与机体功能的关系。
黄帝内经不但注意脏腑失调对心理平衡的影响,还强调社会因素对躯体的干扰,如素问疏五过论中说: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
第一部分第15节:心病如何辨症4
这充分说明了导致疾病的复杂因素,因而得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的论断。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尝富而后贫,其心乱也”之人随处可见,由此也可说明,人们所患的各种古怪病症可能是心理疾病。
在心理治疗上,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情激治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古人将心理与躯体的关系说得如此清楚,单从这一点就可见中医学理论的博大精深。
其后,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使得中医理论更加系统。至清代,无论是“阴阳五行”c“气化学说”,还是“脏腑理论”都已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不管哪一门名家理论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中医的统一c运动c平衡这三大观点,都充分论述了人与自然c社会密不可分的“三维”关系。许多医家强调人体机能的协调合作,认为机能紊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源,任何疾病都不可能脱离这一理论而存在。
反观现代生物医学发展历程,主要是以具体事物的研究为主导,强调数量c形态的变化,采取“一分为二”的操作规程,将事物层层剥离。由躯体解剖到组织结构,由组织结构到细胞形态,由细胞形态到染色体,由染色体到dna,直到分无可分为止。就其精确度而言,中医学无法与之相比。
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正因为现代生物医学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反而限制了它的视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忽视了宏观的综合思考,给人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比如心痛c心慌c心跳就只注意心脏,腹痛作呕就只注意肠胃,尿频尿急就只注意肾脏或尿道,头痛c头晕c头昏就只注意大脑,等等。
对于几种中医病名的认识
百合病关于百合病的记载,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症并治篇中说: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可见,百合病的名称,是根据其多经脉病变特征而来的。因人有百脉,同出一源,源病则百脉皆病,故取名百合病。
其中,“一源”所指的当然是大脑及其精神功能了。因此,百合病是泛指精神恍惚c饮食和行动失常c口苦c尿赤c脉微数等全身机能紊乱的疾病。主要由体虚不复c情志刺激而产生。
伤寒杂病论对其症状做了细腻描述:百合病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一部分第16节:心病如何辨症5
这就类似我们今天常见的广泛性焦虑症。
郁症医经溯洄集曰:郁者,滞而不通之义。而“郁症”的概念,是元代至明清时期的医家根据其情志不舒c气机郁结,“不得发越”的病理特点,产生的一类与“郁”密切相关的症候群进行归纳的正式拟用病名。
其代表医家朱丹溪认为:凡六淫七情劳役太过,必使所属脏器功能失调,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
在症状分型上,丹溪心法进一步指出: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闷瞀,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寸口脉紧盛者是也。
总之,无论“郁症”的症状表现多么繁杂,但综合历代医家的学说内容,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心悸,胁腹胀满,焦虑紧张,寐后多梦,悲伤欲哭,或咽中如物梗塞等为其症状特点。这些描述均符合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症范畴。
脏躁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脏躁”病名的记载,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经后世医家的总结,其机理有三方面因素:阴血不足,风火扰神;七情伤郁,燥扰心神;阴虚火乘,诸脏失养。
这些症状大致符合更年期精神病一类的状态。
奔豚气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和难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难经五十六难中说: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说文释曰:奔,走也。辞源谓豚为小猪。古人用形象的比拟手法,将病者自觉有水气上冲胸咽部的症状比作急窜奔走的小猪,揭示了病症的特征。
伤寒杂病论记有:腹痛,往来寒热,发作欲死,复还止。清楚表达了患者一会儿腹痛,一会儿发热c发冷,一会儿惊恐万分,但即时又恢复正常的焦虑惊恐状态。
诸病源候论记有:其气承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还记有: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奔豚之状。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奔豚也。这些都描述了人在焦虑担忧心境下,坐立不安c喘息不宁的精神状况,与心理医学中的惊恐障碍相似。
梅核气古今医鉴中说: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梅核本是植物的果核,而以梅核气相称,自是泛指咽中本无物,而患者自觉有明显阻塞感。
第一部分第17节:心病如何辨症6
此病多发于妇女,医家多认为与情志关系密切。与耳鼻喉科的舌咽神经官能症相同,也与心理疾病中的癔病性神经症相似。
从以上古代医家描述的五种疑难怪病来看,其病机皆是机能紊乱所致,主要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古代医家分别从精神心理及躯体两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今人探索这类疾病留下了宝贵资料,不能不说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
把这五种病症与现代精神心理医学中的一些病症做比较,不难发现它们分别与焦虑性神经症c抑郁性神经症c更年期精神病c惊恐障碍c癔病性神经症极其相似。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许多患者得到“肾虚”c“肝胆火旺”c“心血绊”c“肺气不足”c“肝郁气滞”等中医诊断。如果我们的思维倾向于这些辨症,而治疗上又不能获得良好效果,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以从心理疾病方面考虑,因为“肾虚”可能是整体机能失调,“肝胆火旺”也许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心血绊”可能是情急乱引起的惊恐,“肺气不足”可能是情绪低落所致,“肺郁气滞”可能是焦虑的表现。
心病辨症方法
这是我经过近16年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心病辨症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我的“三板斧”屡试不爽,而我的“投石问路法”,则是为我在诊治中屡建奇功的绝招。
第一板斧:根据病史病程寻诱因
了解病人的病史病程是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人发病的诱因,对心理疾病的辨别和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医生耐心地询问,使患者和家属放下心理包袱,将可能引致心理疾病的诱因挖掘出来。
非心理疾病的诊断着重在于局部,甚至一个点,有的单靠一项检查结果就可以作出准确定论。
而对心理疾病,我们还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考虑,将人与自然c人与社会c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从中找出疾病产生的相关原因,作为我们辨别和诊断心理疾病的参考依据。
一次,我去内科会诊一位病人。病人旁边是一位老干部。会诊结束后,老干部说想问我几个问题。我看他盘腿坐在床上的姿态和他的眼神,就知道他不像一个老冠心病人,心里便有了几分底。
见我没有意见,他急忙拿出来一叠化验单,足有一寸厚,让我看看。我随便翻了一下,还给他,问道:“这病有几年了”
“9年。”
“经常住院”我又问。
“每年不下三四次。”
“诊断结果是什么”我步步深入。
他数着手指说:“心肌梗死c冠心病c脑动脉供血不足c慢性胃炎c前列腺炎”
第一部分第18节:心病如何辨症7
“什么药都服过了”
“服过了,可是治疗多年还是没明显好转。”
我沉默了一会儿,转了话题:“您退下来几年了”
“9年多。”
“感觉日子好过吗”我关心地问。
他唉了一声:“好过什么啊,病越来越多”
“之前有病吗”
他精神来了:“告诉你,医生,我过去什么病也没有,几十年没有上过医院。”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病”
老人家摇摇头,反问:“你是医生啊,你说为什么”
我盯着他问:“您想让我说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真话啦”他肯定地回答。
“如果您不忌讳,我就说啦”
接着,我对他说,他退下来心情就没好过,因为没人理解他。他在家太霸道,平时也没人和他玩,他不打麻将,也不和人吃饭喝茶,整天无所事事,不知如何打发时间。他失眠,心口不舒服,症状多发生在晚上和安静时。其实他没有那么严重的心脏病和其他问题,主要就是闲下来老胡思乱想,凡事总往坏处想。还有,因年纪大,他总是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而变得太过怕死。这样心情就日渐变得忧郁,开心不起来,感觉活得没意思
最后,我说:“您没有冠心病,患的是抑郁症。”
老人家一脸茫然,突然哇的哭了起来,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
整个病房的人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我。我心里很清楚,他早已脱离人与自然c人与社会c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然法则,他的思维意识c情感知觉已偏离正常轨道。
第二板斧:根据病情症状辨心病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仪器对心理疾病进行测试。如果用一般心理测量表进行检测,同样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部分患了心理疾病的人,对心理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测量存在疑虑,所以难以将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
因此,对于心理疾病,我们只能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它的规律,辨别它的特征,进行诊断。所以说心理医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经验科学。
躯体是物质的,从本质上说躯体疾病就是生物疾病,是可以看得见c摸得着的,而且还可以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系统检查,对躯体的正常与否作出质化和量化的描述,从而提供正确诊断的依据。
而心理疾病是精神心理的问题,是非物质的,因此它的表现就没有那么直接c具体了,给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感觉。
我经常到临床各科进行会诊,患者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疾病,因此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位患者到底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如果确实是心理疾病,就算他不承认,我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对他进行治疗,这肯定比没有治疗目标要好。
第一部分第19节:心病如何辨症8
长期的临床实践,我发现心理疾病也有共同的症状特征,只是我们忽略了。我将心理疾病症状的普遍特征归纳如下:
症状散乱无系统性;
症状飘逸无规律性;
症状起伏无时限性;
症状变幻无预感性;
症状性质无固定性。
只要患者基本符合这五个特征中的两个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去伪存真,细心辨别
在国外,心理疾病患者看医生时的主诉通常是直截了当的,如“我近来心情不好”c“我感觉很烦躁”c“我的经济出了问题”c“我的丈夫有外遇”c“没有人对我好”等,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医生警惕,让医生容易入手。
而在中国,我们发现心理疾病患者的主诉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通常说“我经常失眠c头痛”c“我心口痛”c“我吃不下饭”c“我喘不过气”c“我的手发麻了”c“我头昏得不行”等,这些根本与心理不沾边。还有相当多的人就诊时直接使用医学名词或俗语,如“我患了神经衰弱”c“我的植物神经紊乱了”c“我是更年期综合征”c“我是慢性咽喉炎”c“我有心肌劳损”等。患者这样主诉病情,是希望医生能快刀斩乱麻,马上为其看好病,而医生听了这样的话也多半不再考虑,或不想再考虑其他情况,就直接开药了。这就是误诊产生的根源。
心理疾病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它与躯体疾病的概念完全不同。所以,用现代医学诊断躯体疾病的一套方法,如量体温c测血压c化验cx光透视cb超c核磁共振等,不能直接辨别和诊断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表现复杂多变c飘浮不定,令人难以捉摸,表面看它既像这种病,又像那种病,这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诊断一种症状或一组症候是不是心理疾病,不仅要系统全面认识人的统一性,了解心理疾病的致病特征,还必须理解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心理疾病的表现,结合各种检查和器械的诊断结果,去伪存真,使我们在诊断治疗上少走一些弯路。
从千年遗产中汲取营养
中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汇聚了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发展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医的理论体系与现代生物医学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既有相通性,也有互补性。
许多深入细致的问题中医看不到,现代生物医学能作出具体回答;而一些现代生物医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用中医理论却能圆满地解答。
研究心理学和心理疾病,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也不能不懂易经。
专家认为中国医学根植于周易,最早的中医理论书籍黄帝内经就是汲取了周易的精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c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一部分第14节:心病如何辨症3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c社会相统一的整体观,即“天人合一”。
二是在这一整体中无时不在的运动观,如“阴阳五行”中阴阳的相互作用c五行的相生相克c“气论学说”的升降理论等,认为季节气候c血气流动c情志周转c新陈代谢等的循环往复,无不在运动中产生。
三是建立在整体观c运动观基础上的相对平衡观,“阴阳平衡”就是其精华所在。就人而言,无论是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失调c社会生活的阴阳平衡失调,还是自身的阴阳平衡失调,均会导致机能紊乱,这些都是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理论,可以说中医学在宏观上包罗了所有的病症,中医几乎没有找不到的病症,包括心理疾病。黄帝内经从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统一性,其表现的特点就是形神统一。
中医“五神藏”理论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充分阐述了“心”c“神”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病理关系,认为脏腑功能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又主宰c制约c影响着生理活动。所以,心理状况可以导致脏腑病变,脏腑病变同样可以产生心神异常。
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学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医学思想,对心理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心理疾病的机理。
对部分心理疾病进行了分类定名。
提出了一套望c闻c问c切的诊断和鉴别方法。
研究出一些心理疏导与中药治疗的方法。如养心安神的甘麦大枣汤,疏肝解郁的柴胡疏肝汤,平肝泻火的龙胆泻肝汤,祛风镇定的镇肝熄风汤等,这些方法至今广为人们接受。
在心理咨询中,相当一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希望心理医生能够用传统医学的观点,对疾病进行解释,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有些患者甚至拒绝用西药治疗,主动提出用中药治疗,因为他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我想说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明显滞后,需要我们积极c努力去探索。
古籍中关于心理疾病的记载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也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些描述阐明了各种情绪的产生与机体功能的关系。
黄帝内经不但注意脏腑失调对心理平衡的影响,还强调社会因素对躯体的干扰,如素问疏五过论中说: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
第一部分第15节:心病如何辨症4
这充分说明了导致疾病的复杂因素,因而得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的论断。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尝富而后贫,其心乱也”之人随处可见,由此也可说明,人们所患的各种古怪病症可能是心理疾病。
在心理治疗上,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情激治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古人将心理与躯体的关系说得如此清楚,单从这一点就可见中医学理论的博大精深。
其后,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使得中医理论更加系统。至清代,无论是“阴阳五行”c“气化学说”,还是“脏腑理论”都已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不管哪一门名家理论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中医的统一c运动c平衡这三大观点,都充分论述了人与自然c社会密不可分的“三维”关系。许多医家强调人体机能的协调合作,认为机能紊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源,任何疾病都不可能脱离这一理论而存在。
反观现代生物医学发展历程,主要是以具体事物的研究为主导,强调数量c形态的变化,采取“一分为二”的操作规程,将事物层层剥离。由躯体解剖到组织结构,由组织结构到细胞形态,由细胞形态到染色体,由染色体到dna,直到分无可分为止。就其精确度而言,中医学无法与之相比。
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正因为现代生物医学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反而限制了它的视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忽视了宏观的综合思考,给人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比如心痛c心慌c心跳就只注意心脏,腹痛作呕就只注意肠胃,尿频尿急就只注意肾脏或尿道,头痛c头晕c头昏就只注意大脑,等等。
对于几种中医病名的认识
百合病关于百合病的记载,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症并治篇中说: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可见,百合病的名称,是根据其多经脉病变特征而来的。因人有百脉,同出一源,源病则百脉皆病,故取名百合病。
其中,“一源”所指的当然是大脑及其精神功能了。因此,百合病是泛指精神恍惚c饮食和行动失常c口苦c尿赤c脉微数等全身机能紊乱的疾病。主要由体虚不复c情志刺激而产生。
伤寒杂病论对其症状做了细腻描述:百合病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一部分第16节:心病如何辨症5
这就类似我们今天常见的广泛性焦虑症。
郁症医经溯洄集曰:郁者,滞而不通之义。而“郁症”的概念,是元代至明清时期的医家根据其情志不舒c气机郁结,“不得发越”的病理特点,产生的一类与“郁”密切相关的症候群进行归纳的正式拟用病名。
其代表医家朱丹溪认为:凡六淫七情劳役太过,必使所属脏器功能失调,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
在症状分型上,丹溪心法进一步指出: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闷瞀,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寸口脉紧盛者是也。
总之,无论“郁症”的症状表现多么繁杂,但综合历代医家的学说内容,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心悸,胁腹胀满,焦虑紧张,寐后多梦,悲伤欲哭,或咽中如物梗塞等为其症状特点。这些描述均符合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症范畴。
脏躁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脏躁”病名的记载,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经后世医家的总结,其机理有三方面因素:阴血不足,风火扰神;七情伤郁,燥扰心神;阴虚火乘,诸脏失养。
这些症状大致符合更年期精神病一类的状态。
奔豚气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和难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难经五十六难中说: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说文释曰:奔,走也。辞源谓豚为小猪。古人用形象的比拟手法,将病者自觉有水气上冲胸咽部的症状比作急窜奔走的小猪,揭示了病症的特征。
伤寒杂病论记有:腹痛,往来寒热,发作欲死,复还止。清楚表达了患者一会儿腹痛,一会儿发热c发冷,一会儿惊恐万分,但即时又恢复正常的焦虑惊恐状态。
诸病源候论记有:其气承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还记有: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奔豚之状。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奔豚也。这些都描述了人在焦虑担忧心境下,坐立不安c喘息不宁的精神状况,与心理医学中的惊恐障碍相似。
梅核气古今医鉴中说: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梅核本是植物的果核,而以梅核气相称,自是泛指咽中本无物,而患者自觉有明显阻塞感。
第一部分第17节:心病如何辨症6
此病多发于妇女,医家多认为与情志关系密切。与耳鼻喉科的舌咽神经官能症相同,也与心理疾病中的癔病性神经症相似。
从以上古代医家描述的五种疑难怪病来看,其病机皆是机能紊乱所致,主要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古代医家分别从精神心理及躯体两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今人探索这类疾病留下了宝贵资料,不能不说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
把这五种病症与现代精神心理医学中的一些病症做比较,不难发现它们分别与焦虑性神经症c抑郁性神经症c更年期精神病c惊恐障碍c癔病性神经症极其相似。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许多患者得到“肾虚”c“肝胆火旺”c“心血绊”c“肺气不足”c“肝郁气滞”等中医诊断。如果我们的思维倾向于这些辨症,而治疗上又不能获得良好效果,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以从心理疾病方面考虑,因为“肾虚”可能是整体机能失调,“肝胆火旺”也许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心血绊”可能是情急乱引起的惊恐,“肺气不足”可能是情绪低落所致,“肺郁气滞”可能是焦虑的表现。
心病辨症方法
这是我经过近16年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心病辨症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我的“三板斧”屡试不爽,而我的“投石问路法”,则是为我在诊治中屡建奇功的绝招。
第一板斧:根据病史病程寻诱因
了解病人的病史病程是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人发病的诱因,对心理疾病的辨别和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医生耐心地询问,使患者和家属放下心理包袱,将可能引致心理疾病的诱因挖掘出来。
非心理疾病的诊断着重在于局部,甚至一个点,有的单靠一项检查结果就可以作出准确定论。
而对心理疾病,我们还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考虑,将人与自然c人与社会c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从中找出疾病产生的相关原因,作为我们辨别和诊断心理疾病的参考依据。
一次,我去内科会诊一位病人。病人旁边是一位老干部。会诊结束后,老干部说想问我几个问题。我看他盘腿坐在床上的姿态和他的眼神,就知道他不像一个老冠心病人,心里便有了几分底。
见我没有意见,他急忙拿出来一叠化验单,足有一寸厚,让我看看。我随便翻了一下,还给他,问道:“这病有几年了”
“9年。”
“经常住院”我又问。
“每年不下三四次。”
“诊断结果是什么”我步步深入。
他数着手指说:“心肌梗死c冠心病c脑动脉供血不足c慢性胃炎c前列腺炎”
第一部分第18节:心病如何辨症7
“什么药都服过了”
“服过了,可是治疗多年还是没明显好转。”
我沉默了一会儿,转了话题:“您退下来几年了”
“9年多。”
“感觉日子好过吗”我关心地问。
他唉了一声:“好过什么啊,病越来越多”
“之前有病吗”
他精神来了:“告诉你,医生,我过去什么病也没有,几十年没有上过医院。”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病”
老人家摇摇头,反问:“你是医生啊,你说为什么”
我盯着他问:“您想让我说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真话啦”他肯定地回答。
“如果您不忌讳,我就说啦”
接着,我对他说,他退下来心情就没好过,因为没人理解他。他在家太霸道,平时也没人和他玩,他不打麻将,也不和人吃饭喝茶,整天无所事事,不知如何打发时间。他失眠,心口不舒服,症状多发生在晚上和安静时。其实他没有那么严重的心脏病和其他问题,主要就是闲下来老胡思乱想,凡事总往坏处想。还有,因年纪大,他总是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而变得太过怕死。这样心情就日渐变得忧郁,开心不起来,感觉活得没意思
最后,我说:“您没有冠心病,患的是抑郁症。”
老人家一脸茫然,突然哇的哭了起来,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
整个病房的人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我。我心里很清楚,他早已脱离人与自然c人与社会c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然法则,他的思维意识c情感知觉已偏离正常轨道。
第二板斧:根据病情症状辨心病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仪器对心理疾病进行测试。如果用一般心理测量表进行检测,同样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部分患了心理疾病的人,对心理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测量存在疑虑,所以难以将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
因此,对于心理疾病,我们只能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它的规律,辨别它的特征,进行诊断。所以说心理医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经验科学。
躯体是物质的,从本质上说躯体疾病就是生物疾病,是可以看得见c摸得着的,而且还可以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系统检查,对躯体的正常与否作出质化和量化的描述,从而提供正确诊断的依据。
而心理疾病是精神心理的问题,是非物质的,因此它的表现就没有那么直接c具体了,给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感觉。
我经常到临床各科进行会诊,患者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疾病,因此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位患者到底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如果确实是心理疾病,就算他不承认,我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对他进行治疗,这肯定比没有治疗目标要好。
第一部分第19节:心病如何辨症8
长期的临床实践,我发现心理疾病也有共同的症状特征,只是我们忽略了。我将心理疾病症状的普遍特征归纳如下:
症状散乱无系统性;
症状飘逸无规律性;
症状起伏无时限性;
症状变幻无预感性;
症状性质无固定性。
只要患者基本符合这五个特征中的两个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