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节
╔╗
┊┊
┊:┊
┊ ┊
┊本作品来自互联网 ┊
┊ 本人不做任何负责┊
┊ ┊
┊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书名:少年包青天世间事庞策
作者:范钩钩
文案:
若公孙策不是庐州知府的公子,换一个身份,又会同庞统包拯等人发生怎样的故事
本文主庞策,次鼠猫,包蛮,龙策等
内容标签:历史剧天作之合天之骄子
搜索关键字:主角:公孙策,庞统┃配角:包拯,小蛮,展昭,白玉堂,赵祯┃其它:少年包青天,庞策,龙策,鼠猫,包蛮
c楔子
暖花锦马着轻裘,五陵年少不知愁。
大江之南,当是一派承平盛世乱花烟雨,而这“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当为庐州。这庐州中,有一个小镇,名为平安镇,又称湘妃镇。
古人云,不可居无竹。平安镇既被冠以湘妃这个名,乃因为这里产的湘妃竹名冠全国,不仅产量高,品质也是顶级。当地的镇民,代代以种湘妃竹c制湘妃竹为生,其产的竹帘c萧c乃至竹木家具名震九州。其中,以湘妃竹扇最为闻名。
这竹扇的扇骨可大有讲究,一般分为九档c十一档c十二档c十三档c十四档c十六档c十八档c二十档乃至更多。扇子两端的两片骨为大骨,大骨间的若干骨为小骨,大c小骨数目之和即为此扇的档数。而这湘妃竹,便是制作竹制扇骨的上上选,多用于十六档c十八档c二十档扇,一般用做大骨,偶尔用做小骨。
而这湘妃竹扇骨也有上中下等之分,以斑点多且斑点清晰分明者为上品。这上品扇骨可得之不易,就算在平安镇几个百年制竹世家中,唯有镇北公孙家才能制作出如此上品。
可不知是老天看不惯人活着太顺昌还是怎么的,这公孙家人丁不旺,到这一代,只留下一个文文弱弱的公孙策。
这一年,公孙策才及弱冠,平安镇本该是他一生的归处,一辈子读书c制扇c问诊,没想到只是故事的开始,此后山长水远,就算他曾见过京师的繁华,见过漠北的黄沙,即使结识了包拯c展昭等至交,但平安镇那缀着泪痕的湘妃竹与竹树下解马归田的将军,才是他不可触碰的梦土。
许多年以后的公孙策,不记得那日的风,也不记得那日的阳光,唯记着那个少年站在自己面前,笑问道:“先生可曾给马看病”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端的是一派贵公子模样。
那时候的庞统,也不是什么飞星将军,中州王,这位出身高贵的太师公子,却口吐狂言,说什么“要让这天下承平,江山永定”。
公孙策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
作者有话要说: 私心以为公孙策庐州知府公子的身份并不太配他,于是给他换了一个身份,其他人的身份不变
c第一章
公孙策认识庞统纯属偶然。
其实那日公孙策并不想出门,无奈包大娘的青天药芦里替人问诊的小张回乡探亲告假,药芦人手不够,他这才被临时抓为“壮丁”。
世人都道公孙公子做扇骨的手艺了得,却不知,其拜江湖传说中的“医神”沈夫人为师,学医十余载,在医术上造诣颇高。
这沈夫人,便是百姓们口中争相称道的“青天”包拯的母亲。自从她二十年前退出江湖,就来到这庐州嫁人生子,丈夫死后开一家药芦,平日多给贫苦人家看病,靠着微薄的诊金与乡下人家产的鸡蛋c粮食过活,也算乐得自在。包拯是沈夫人的独子,却对医术无多大兴趣,独爱替人伸冤破案,曾任开封府尹,可为了孝敬母亲辞官回到家乡,现在知府衙门里做个通判,也专办些疑案惨案,也在这方圆百里内,也是赫赫有名。只是沈夫人怒其不争,便把自己多年来行医的经验都传授给了自家儿子的发小,醉心医术的公孙策。
“先生可曾给马看病”公孙策正在抄写药方,闻言一愣,抬头见来者,是个公子哥。眉目疏朗,若树临风,但这话,可不太礼貌。
“少爷若是想医马,出门右拐直走五百步便有一家兽医馆,何必来这医人的地方寻医问药”公孙策自幼潜心医术,虽极少给人看病,可自认为治疗这天下大多疾病不在话下,可未曾给那畜生看过病。所以心高气傲的他认为,眼前这人绝对是在挑衅。
这话其实并不算太冤枉庞统,他这不是挑衅,可却是调戏。他本是纵马路经此地,无意间瞟见这药芦内有个书生模样的大夫,看着文文弱弱的,身着一袭月牙白长衫,双目清明,嘴角轻扬,当是风华无二,此世无双。庞统一时失神,当下就问了这么一句,心中顿时也是懊悔不已,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
公孙策见庞统不回答,便也不理他,仍照旧问诊c把脉。庞统见他不理,也不尴尬,笑了笑,拍马走了。
话说这庞统路过平安镇却不是偶然,他此番前来,原因有二。一是当今圣上年岁不大,也是个好玩的性子,对于传闻中温香软玉的江南可是心生向往。可苦于刘太后看管的紧,不好抽身,听说庞太师家的大公子庞统要来这江南走一趟,于是便偷偷拜托他先替自己探探路,计算好路线,打算来个微服私访。二是他在京城早就听闻这平安镇的湘妃竹是难得的珍品,上好的竹子,甚至与黄金等价,黑市上还流传着“一两湘竹一两金”的说法。每年进贡到宫中的好些竹制品,都是由这平安镇出产。庞统想既然来到了庐州,不如来这平安镇转一转,看看能不能淘到什么宝,好带回家孝敬父亲母亲,也好带给小皇帝交差。
其实庞统和赵祯交情并不深,庞统甚至有点瞧不起这位主子,认为他软弱无能,不像个男人,偏生运气好,生于帝王家。但自己的父亲在朝为官,自己生为长子,怎么说都要和这皇帝打好交道。起码,不能与皇帝交恶。
由此可见,庞统虽然生性桀骜,但在大事上,还是很拎得清的。
当夜公孙策回到自己的竹楼,见自己的小厮空青拿着一杯水正准备进屋,当下明了是包拯来了。包拯素来喝不惯也喝不懂茶,他认为这东西又苦又涩,既不开胃,也不止渴,还不如白水,清清明明,无味也无畏。对此,包大娘和公孙策认为他是牛嚼牡丹,但那以后却也给他备白水而不是茶了。
“公孙”包拯一见公孙策,便急匆匆的过来,道:“公孙,我遇见了一个人,这人的身后,似乎牵扯的一桩大案”
“包大人,你办的案子,有几桩不是大案”包拯自十几岁成名以来,不畏强权,廉明清正,好是办了些大案,连远在京城的皇上都有所耳闻。
“公孙,你就不要揶揄我了,这次这件事非同一般,我一个人不好拿主意,这不,来找你商量商量。”包拯本就不白,而此刻的神情,似乎更是阴沉了。
包拯此刻的神情,公孙策只见过一次。那时包拯正得中状元,被任为开封府尹,官衔名声都有了,少年状元郎,当是春风得意,若不出意外,前程锦绣。但得中后包拯衣锦还乡,公孙策无意中瞥见他眉间闪过的一丝愁绪,却不像金榜题名该有的神色。后来公孙策听说包拯为了尽孝辞官归故里,当今皇上念他一片孝心,龙手一挥,准了。
包拯辞官后,每日读书破案行善,日子过的也不差,公孙策再也没有在他的脸上见过那日那般情绪。但此时,公孙策感受到了同那日一样的阴霾。
于是公孙策清俊的笑脸也变得严肃起来,说道:“包拯,论才华,我公孙策不比你差,论破案,我也自信不会不如你,你道我为什么甘为你下吗你可是百姓的青天,在案子前,你何时这么犹豫过既然你来找我,想必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既然你当初可以冒着被贬官甚至入狱的风险办案,此时又何必犹豫”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公孙”包拯漆黑的眼里闪过一丝惊异,“你知道了。”
“对,我早就知道了”公孙策提高音量,“我知道你回平安镇不是因为想要孝敬大娘,是你因为查案在京中得罪了权贵被贬回庐州包拯,我从没见你犹豫过,这次你也不需要犹豫。你头顶明月,你就是百姓的一片青天就按照你心所想去做吧,包大娘我会照顾好的。”
包拯沉思片刻,开口道:“此案凶险异常,公孙若我有什么不测”
“好了,我也困了。”公孙策怕他说出什么不好的事,开口打断他,“你也早点回去睡吧,养足精神,才能尽早破案。”
“我你早点休息”包拯似乎还想讲些什么,张了张口,却放弃了。他向门外走了几步,又停下,大声说道:“公孙策,那你知不知道,我当初辞官,并不只是为了我自己”
闻言,公孙策脚下一顿,良久,他才深深叹息:“包拯啊包拯,你这又是何苦。”
门外,夜凉如水,任他明月上西楼。
后来,公孙策听包大娘说包拯又走了,似乎是要办一件十分凶险的大案,稍有不测,便是粉身碎骨。闻言公孙策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他。”
包拯,我相信你会没事的,不为别的,只因为你是包拯。
再后来,他又听说包拯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官至御史中丞,扬名全国。
公孙策再次见到包拯,是在一年后的京城,那时的他头戴进贤冠,身着绯色罗袍裙,再也不是身穿粗布麻衣与公孙策谈诗论道的样子。
听说他也学会了喝茶。
作者有话要说:
c第二章
此时的公孙策,还不知日后的波澜,他的生活一如往常,做扇,读书,偶尔帮助包大娘看病,直到这天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如众位所料,这客人就是庞统。话说庞统当日偶遇公孙策后,又在平安镇呆了几天,拜访了当地几家有名的制作湘妃竹的能手后,听他们的介绍来到了公孙策的竹楼。
那日公孙策正在扇面上题字,没有注意身后竹铃被撞动的声响,直到被一个慵懒而又带着笑意的声音打断:“原来先生还有这手艺。”
公孙策心下一惊,手一抖,一滴墨珠变落在了洁白的扇面上,像是大雪茫茫中的一株青草,甚是惹眼。
“你”好端端的一把扇子被破坏,公孙策自然有些恼怒,抬头一看,却是当日药芦外那人:“怎么是你”
那庞统不理会公孙策话中的愤怒与惊愕,只见他双手一拱,道:“当日唐突了美先生,在下在这里陪个不是。”
说罢,他也不去看公孙策的脸色,径自走到公孙策的身旁,拿过他手中的笔,在那滴墨汁上加了几笔,画了两个小人坐于船头,似在垂钓,又似在谈天。公孙策听见他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先生真是好雅兴。”
此时公孙策的脸色已恢复了平静,他嘴角轻扬,道:“公子也不差,只需几笔,便挽救一把扇子。只是不知,公子此番前来,所谓何事”
“今日才知道原来京中权贵竞相抢购的湘竹扇竟然出自先生之手,在下真是佩服,佩服。只是不知,在下是否有运气,获得先生亲手制作的扇”
公孙策心想,每年来求扇的人数不胜数,哪个不是手执重礼,对自己说尽好话。可你这人不仅先对我无礼,后坏我兴致,求扇凭什么但他口中却说:“公子想求扇,在下自然也愿意给。可是目前我手上,并没有多余的扇子,还请公子见谅。”
也不知庞统是不是看透了公孙策的内心,见他微微一笑,仍是那慵懒的语气:“我看这把扇子就不错,只是不知先生是否愿意将它卖给在下。先生放心,价格方面,在下一定不会亏待先生的。”庞统手指的正是那把“西塞山前白鹭飞”。
公孙策再想,横竖这把扇子已经毁了,还不如把扇子给这厮,免得他纠缠自己不放。我们别扭的公孙先生不愿意承认庞统的画还是很不错的。
于是他也笑,说:“高山流水谢知音。既然公子这么看得起要在下的湘竹扇,那么在下也就将它赠予公子,也算对得起公子对在下的厚爱。至于礼金,在下也不是什么贪慕钱财之辈,还请公子收回。”
庞统闻言也不推辞,便把扇子放在手中把玩,动作行云流水,甚是潇洒:“那在下现在这里谢过公孙先生了。”
那公孙策哪里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他本想,这庞统也该好好推辞一番,自己再执意送扇,如此才能衬托自己金钱如粪土的形象。如此重复个三四次,也算他公孙策节操高尚了。公孙策自幼饱读经书,这种读书人固有迂腐的做派也学了个十成十。可没想到这厮如此行事,自己这也算肉包子打狗了。
公孙策后来才明白,这种真性情才是庞统的可贵之处。就算他的身份变了又变,成了大宋唯一的异姓王,他仍然凭心做事,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对赵祯说,我并不是眷恋你的江山,只是不想一个庸君坐拥江山,祸害百姓。这样的庞统,比那龙椅上的赵祯更配得上那个词:君临天下。
然而此时的公孙策并不能预料到今后这个王朝会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正如他现在也不知道眼前这个狂妄的男人正是权倾朝野的庞太师家的大公子,他只当自己遇上了一个无赖,丢了一把扇子。如此而已。
庞统见公孙策神色复杂,也没揭穿他,笑了笑,从贴身的暗袋里拿出了一个用玉雕的兰花状的扇坠,递到公孙策的面前,说:“先生的礼物太贵重,庞某也无以为报,一点薄礼,请先生笑纳。”
他顿了顿,又补充一句:“望先生千万不要推辞。”
这下公孙策更为尴尬,这礼已经送到自己面前,又被庞统这么一说,顿时说不出话来,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动作僵硬的接过了扇坠,半晌,才挤出一句:“多谢公子的礼物。”
这时的公孙策还未步入仕途,于官场上礼尚往来这一业务还不十分熟练。若是几年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一定会面色如常,嘴里打着哈哈:“那么下官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所以说,少年人,现在你还嫩了点。
公孙策就这么和庞统认识了。
更准确的说,只是庞统认识了公孙策,而公孙策对庞统的身份则一无所知,只知道他叫庞大,京城人士,此番下江南是想领略下让前朝皇帝醉生梦死的温柔乡。
庞大。公孙策轻笑,连名字都是假的。
罢了罢了,公孙策心想,萍水相逢不过是他乡之客,过不了多久就相忘于江湖,由他去。
虽然名字是假的,但庞统说他想领略江南风光却怕是真的。近来这段时间,庞统常常来找公孙策,说要公孙贤弟带他去这周边转转
那日公孙策收了这位“庞大哥”的玉雕扇坠,根据他公孙策这十几年来遍读诗书的眼光来看,这扇坠可不是什么“薄礼”,这可是真真切切的羊脂白玉,有市无价的宝贝,可比自己的扇子值钱多了。庞统一出手就是这么昂贵的礼物,真让公孙策不好拒绝他的请求。因此这些天来,公孙策也陪着庞统游了不少地方。
而那块扇坠,如今便安安稳稳的挂在公孙公子时刻不离手的扇子上。白玉美人,倒也相配。
话说这公孙策虽是个地地道道的江南子弟,但自幼长于平安镇,也就对庐州这块地界比较了解。即使他自诩博学,但所知一切不过是纸上谈兵,反而没有自幼就走南闯北的庞统见识广。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带谁游玩了。
古人道,十年一觉扬州梦。此言真不假。
经不住庞统说尽好话,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公孙策随庞统来到了扬州。
像公孙策这种文人,最是对那些山啊水啊感兴趣的,一个瘦西湖,便让我们的公孙公子流连忘返,不能自已。
其实庞统是最烦这些的,自小父亲便对他采取放羊式教育,除去特殊的年节,剩下的时间他在哪里,结交了什么朋友,一概不管。因此庞统这些年去了好多地方,也见识了不少世面,江南这种软绵绵的山水再也勾不起他的兴趣。在他看来,这所谓的美景名景还不如大漠的黄沙好看些。
但是当几年后庞统真的身处漠北,却时常会想起自己在江南的这段日子:杏花,烟雨,还有那一抹浅浅的竹色。那时还真不容易满足,庞统自嘲的想,随即又投身战场上的厮杀。
虽然庞统不喜这些,但他还是兴致勃勃的陪公孙策四处逛逛。他喜欢听公孙策引经据典,卖弄才情。他忽然觉得,这时候的公孙策让他有莫名的心动。
可庞统坚信自己是喜欢女人的,这点自己从前的那些相好就可以证明,从端庄典雅的闺秀到风情万种的胡女,虽然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女的。所以庞统觉得公孙策只不过是一时引起了自己的兴趣,毕竟,自己身边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
所以说,当局者迷,古人诚不欺我也。
作者有话要说:
c第三章
相信每个少年都有一段中二的时期,即使是日后名震武林的南侠展昭。
这时候展昭还未成名,他只是个相国寺的小和尚。
虽然后来包拯一再声明自己是在进京赶考的途中认识这个小光头的,但我们一向不服输的公孙公子却笃定的认为,他才是展昭最初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良师益友。
即使,公孙策与展昭相识绝对是个不愉快的经历。
那日正是庙会,公孙策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比大姑娘还大姑娘,鲜少参加这种民间集会。而庞统来自京城,什么热闹没有凑过,况且他自幼走南闯北,什么玩意没有见过,对这小小的庙会,就算身边有佳人相伴,自己也是不愿意去的。
不过是个庙会,料想也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没想到,庙会那天,还真发生了意外。
庙会那天用人山人海来形容绝对不为过。公孙策本在旧书摊前翻看,想要淘淘有没有孤本什么的,没想到翻着翻着,自己就被人流带到胭脂铺前。他在一堆莺莺燕燕中挣扎了半天,好不容易才逃离了那股刺鼻的脂粉气,转身却被一个小和尚抓住了手腕,嘴里嚷嚷着要送自己去见官。
公孙策晕头晕脑的也不知道挣扎,走了几步才发觉不对劲,自己好端端的怎么要去官府了:“我说这位小师父,你拉着我做什么见官见什么官我可是个良民”
小和尚闻言转过头来,哟,生的还挺俊秀的,只是这口气可不怎么好:“良民我看不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
┊:┊
┊ ┊
┊本作品来自互联网 ┊
┊ 本人不做任何负责┊
┊ ┊
┊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书名:少年包青天世间事庞策
作者:范钩钩
文案:
若公孙策不是庐州知府的公子,换一个身份,又会同庞统包拯等人发生怎样的故事
本文主庞策,次鼠猫,包蛮,龙策等
内容标签:历史剧天作之合天之骄子
搜索关键字:主角:公孙策,庞统┃配角:包拯,小蛮,展昭,白玉堂,赵祯┃其它:少年包青天,庞策,龙策,鼠猫,包蛮
c楔子
暖花锦马着轻裘,五陵年少不知愁。
大江之南,当是一派承平盛世乱花烟雨,而这“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当为庐州。这庐州中,有一个小镇,名为平安镇,又称湘妃镇。
古人云,不可居无竹。平安镇既被冠以湘妃这个名,乃因为这里产的湘妃竹名冠全国,不仅产量高,品质也是顶级。当地的镇民,代代以种湘妃竹c制湘妃竹为生,其产的竹帘c萧c乃至竹木家具名震九州。其中,以湘妃竹扇最为闻名。
这竹扇的扇骨可大有讲究,一般分为九档c十一档c十二档c十三档c十四档c十六档c十八档c二十档乃至更多。扇子两端的两片骨为大骨,大骨间的若干骨为小骨,大c小骨数目之和即为此扇的档数。而这湘妃竹,便是制作竹制扇骨的上上选,多用于十六档c十八档c二十档扇,一般用做大骨,偶尔用做小骨。
而这湘妃竹扇骨也有上中下等之分,以斑点多且斑点清晰分明者为上品。这上品扇骨可得之不易,就算在平安镇几个百年制竹世家中,唯有镇北公孙家才能制作出如此上品。
可不知是老天看不惯人活着太顺昌还是怎么的,这公孙家人丁不旺,到这一代,只留下一个文文弱弱的公孙策。
这一年,公孙策才及弱冠,平安镇本该是他一生的归处,一辈子读书c制扇c问诊,没想到只是故事的开始,此后山长水远,就算他曾见过京师的繁华,见过漠北的黄沙,即使结识了包拯c展昭等至交,但平安镇那缀着泪痕的湘妃竹与竹树下解马归田的将军,才是他不可触碰的梦土。
许多年以后的公孙策,不记得那日的风,也不记得那日的阳光,唯记着那个少年站在自己面前,笑问道:“先生可曾给马看病”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端的是一派贵公子模样。
那时候的庞统,也不是什么飞星将军,中州王,这位出身高贵的太师公子,却口吐狂言,说什么“要让这天下承平,江山永定”。
公孙策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
作者有话要说: 私心以为公孙策庐州知府公子的身份并不太配他,于是给他换了一个身份,其他人的身份不变
c第一章
公孙策认识庞统纯属偶然。
其实那日公孙策并不想出门,无奈包大娘的青天药芦里替人问诊的小张回乡探亲告假,药芦人手不够,他这才被临时抓为“壮丁”。
世人都道公孙公子做扇骨的手艺了得,却不知,其拜江湖传说中的“医神”沈夫人为师,学医十余载,在医术上造诣颇高。
这沈夫人,便是百姓们口中争相称道的“青天”包拯的母亲。自从她二十年前退出江湖,就来到这庐州嫁人生子,丈夫死后开一家药芦,平日多给贫苦人家看病,靠着微薄的诊金与乡下人家产的鸡蛋c粮食过活,也算乐得自在。包拯是沈夫人的独子,却对医术无多大兴趣,独爱替人伸冤破案,曾任开封府尹,可为了孝敬母亲辞官回到家乡,现在知府衙门里做个通判,也专办些疑案惨案,也在这方圆百里内,也是赫赫有名。只是沈夫人怒其不争,便把自己多年来行医的经验都传授给了自家儿子的发小,醉心医术的公孙策。
“先生可曾给马看病”公孙策正在抄写药方,闻言一愣,抬头见来者,是个公子哥。眉目疏朗,若树临风,但这话,可不太礼貌。
“少爷若是想医马,出门右拐直走五百步便有一家兽医馆,何必来这医人的地方寻医问药”公孙策自幼潜心医术,虽极少给人看病,可自认为治疗这天下大多疾病不在话下,可未曾给那畜生看过病。所以心高气傲的他认为,眼前这人绝对是在挑衅。
这话其实并不算太冤枉庞统,他这不是挑衅,可却是调戏。他本是纵马路经此地,无意间瞟见这药芦内有个书生模样的大夫,看着文文弱弱的,身着一袭月牙白长衫,双目清明,嘴角轻扬,当是风华无二,此世无双。庞统一时失神,当下就问了这么一句,心中顿时也是懊悔不已,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
公孙策见庞统不回答,便也不理他,仍照旧问诊c把脉。庞统见他不理,也不尴尬,笑了笑,拍马走了。
话说这庞统路过平安镇却不是偶然,他此番前来,原因有二。一是当今圣上年岁不大,也是个好玩的性子,对于传闻中温香软玉的江南可是心生向往。可苦于刘太后看管的紧,不好抽身,听说庞太师家的大公子庞统要来这江南走一趟,于是便偷偷拜托他先替自己探探路,计算好路线,打算来个微服私访。二是他在京城早就听闻这平安镇的湘妃竹是难得的珍品,上好的竹子,甚至与黄金等价,黑市上还流传着“一两湘竹一两金”的说法。每年进贡到宫中的好些竹制品,都是由这平安镇出产。庞统想既然来到了庐州,不如来这平安镇转一转,看看能不能淘到什么宝,好带回家孝敬父亲母亲,也好带给小皇帝交差。
其实庞统和赵祯交情并不深,庞统甚至有点瞧不起这位主子,认为他软弱无能,不像个男人,偏生运气好,生于帝王家。但自己的父亲在朝为官,自己生为长子,怎么说都要和这皇帝打好交道。起码,不能与皇帝交恶。
由此可见,庞统虽然生性桀骜,但在大事上,还是很拎得清的。
当夜公孙策回到自己的竹楼,见自己的小厮空青拿着一杯水正准备进屋,当下明了是包拯来了。包拯素来喝不惯也喝不懂茶,他认为这东西又苦又涩,既不开胃,也不止渴,还不如白水,清清明明,无味也无畏。对此,包大娘和公孙策认为他是牛嚼牡丹,但那以后却也给他备白水而不是茶了。
“公孙”包拯一见公孙策,便急匆匆的过来,道:“公孙,我遇见了一个人,这人的身后,似乎牵扯的一桩大案”
“包大人,你办的案子,有几桩不是大案”包拯自十几岁成名以来,不畏强权,廉明清正,好是办了些大案,连远在京城的皇上都有所耳闻。
“公孙,你就不要揶揄我了,这次这件事非同一般,我一个人不好拿主意,这不,来找你商量商量。”包拯本就不白,而此刻的神情,似乎更是阴沉了。
包拯此刻的神情,公孙策只见过一次。那时包拯正得中状元,被任为开封府尹,官衔名声都有了,少年状元郎,当是春风得意,若不出意外,前程锦绣。但得中后包拯衣锦还乡,公孙策无意中瞥见他眉间闪过的一丝愁绪,却不像金榜题名该有的神色。后来公孙策听说包拯为了尽孝辞官归故里,当今皇上念他一片孝心,龙手一挥,准了。
包拯辞官后,每日读书破案行善,日子过的也不差,公孙策再也没有在他的脸上见过那日那般情绪。但此时,公孙策感受到了同那日一样的阴霾。
于是公孙策清俊的笑脸也变得严肃起来,说道:“包拯,论才华,我公孙策不比你差,论破案,我也自信不会不如你,你道我为什么甘为你下吗你可是百姓的青天,在案子前,你何时这么犹豫过既然你来找我,想必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既然你当初可以冒着被贬官甚至入狱的风险办案,此时又何必犹豫”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公孙”包拯漆黑的眼里闪过一丝惊异,“你知道了。”
“对,我早就知道了”公孙策提高音量,“我知道你回平安镇不是因为想要孝敬大娘,是你因为查案在京中得罪了权贵被贬回庐州包拯,我从没见你犹豫过,这次你也不需要犹豫。你头顶明月,你就是百姓的一片青天就按照你心所想去做吧,包大娘我会照顾好的。”
包拯沉思片刻,开口道:“此案凶险异常,公孙若我有什么不测”
“好了,我也困了。”公孙策怕他说出什么不好的事,开口打断他,“你也早点回去睡吧,养足精神,才能尽早破案。”
“我你早点休息”包拯似乎还想讲些什么,张了张口,却放弃了。他向门外走了几步,又停下,大声说道:“公孙策,那你知不知道,我当初辞官,并不只是为了我自己”
闻言,公孙策脚下一顿,良久,他才深深叹息:“包拯啊包拯,你这又是何苦。”
门外,夜凉如水,任他明月上西楼。
后来,公孙策听包大娘说包拯又走了,似乎是要办一件十分凶险的大案,稍有不测,便是粉身碎骨。闻言公孙策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他。”
包拯,我相信你会没事的,不为别的,只因为你是包拯。
再后来,他又听说包拯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官至御史中丞,扬名全国。
公孙策再次见到包拯,是在一年后的京城,那时的他头戴进贤冠,身着绯色罗袍裙,再也不是身穿粗布麻衣与公孙策谈诗论道的样子。
听说他也学会了喝茶。
作者有话要说:
c第二章
此时的公孙策,还不知日后的波澜,他的生活一如往常,做扇,读书,偶尔帮助包大娘看病,直到这天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如众位所料,这客人就是庞统。话说庞统当日偶遇公孙策后,又在平安镇呆了几天,拜访了当地几家有名的制作湘妃竹的能手后,听他们的介绍来到了公孙策的竹楼。
那日公孙策正在扇面上题字,没有注意身后竹铃被撞动的声响,直到被一个慵懒而又带着笑意的声音打断:“原来先生还有这手艺。”
公孙策心下一惊,手一抖,一滴墨珠变落在了洁白的扇面上,像是大雪茫茫中的一株青草,甚是惹眼。
“你”好端端的一把扇子被破坏,公孙策自然有些恼怒,抬头一看,却是当日药芦外那人:“怎么是你”
那庞统不理会公孙策话中的愤怒与惊愕,只见他双手一拱,道:“当日唐突了美先生,在下在这里陪个不是。”
说罢,他也不去看公孙策的脸色,径自走到公孙策的身旁,拿过他手中的笔,在那滴墨汁上加了几笔,画了两个小人坐于船头,似在垂钓,又似在谈天。公孙策听见他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先生真是好雅兴。”
此时公孙策的脸色已恢复了平静,他嘴角轻扬,道:“公子也不差,只需几笔,便挽救一把扇子。只是不知,公子此番前来,所谓何事”
“今日才知道原来京中权贵竞相抢购的湘竹扇竟然出自先生之手,在下真是佩服,佩服。只是不知,在下是否有运气,获得先生亲手制作的扇”
公孙策心想,每年来求扇的人数不胜数,哪个不是手执重礼,对自己说尽好话。可你这人不仅先对我无礼,后坏我兴致,求扇凭什么但他口中却说:“公子想求扇,在下自然也愿意给。可是目前我手上,并没有多余的扇子,还请公子见谅。”
也不知庞统是不是看透了公孙策的内心,见他微微一笑,仍是那慵懒的语气:“我看这把扇子就不错,只是不知先生是否愿意将它卖给在下。先生放心,价格方面,在下一定不会亏待先生的。”庞统手指的正是那把“西塞山前白鹭飞”。
公孙策再想,横竖这把扇子已经毁了,还不如把扇子给这厮,免得他纠缠自己不放。我们别扭的公孙先生不愿意承认庞统的画还是很不错的。
于是他也笑,说:“高山流水谢知音。既然公子这么看得起要在下的湘竹扇,那么在下也就将它赠予公子,也算对得起公子对在下的厚爱。至于礼金,在下也不是什么贪慕钱财之辈,还请公子收回。”
庞统闻言也不推辞,便把扇子放在手中把玩,动作行云流水,甚是潇洒:“那在下现在这里谢过公孙先生了。”
那公孙策哪里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他本想,这庞统也该好好推辞一番,自己再执意送扇,如此才能衬托自己金钱如粪土的形象。如此重复个三四次,也算他公孙策节操高尚了。公孙策自幼饱读经书,这种读书人固有迂腐的做派也学了个十成十。可没想到这厮如此行事,自己这也算肉包子打狗了。
公孙策后来才明白,这种真性情才是庞统的可贵之处。就算他的身份变了又变,成了大宋唯一的异姓王,他仍然凭心做事,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对赵祯说,我并不是眷恋你的江山,只是不想一个庸君坐拥江山,祸害百姓。这样的庞统,比那龙椅上的赵祯更配得上那个词:君临天下。
然而此时的公孙策并不能预料到今后这个王朝会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正如他现在也不知道眼前这个狂妄的男人正是权倾朝野的庞太师家的大公子,他只当自己遇上了一个无赖,丢了一把扇子。如此而已。
庞统见公孙策神色复杂,也没揭穿他,笑了笑,从贴身的暗袋里拿出了一个用玉雕的兰花状的扇坠,递到公孙策的面前,说:“先生的礼物太贵重,庞某也无以为报,一点薄礼,请先生笑纳。”
他顿了顿,又补充一句:“望先生千万不要推辞。”
这下公孙策更为尴尬,这礼已经送到自己面前,又被庞统这么一说,顿时说不出话来,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动作僵硬的接过了扇坠,半晌,才挤出一句:“多谢公子的礼物。”
这时的公孙策还未步入仕途,于官场上礼尚往来这一业务还不十分熟练。若是几年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一定会面色如常,嘴里打着哈哈:“那么下官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所以说,少年人,现在你还嫩了点。
公孙策就这么和庞统认识了。
更准确的说,只是庞统认识了公孙策,而公孙策对庞统的身份则一无所知,只知道他叫庞大,京城人士,此番下江南是想领略下让前朝皇帝醉生梦死的温柔乡。
庞大。公孙策轻笑,连名字都是假的。
罢了罢了,公孙策心想,萍水相逢不过是他乡之客,过不了多久就相忘于江湖,由他去。
虽然名字是假的,但庞统说他想领略江南风光却怕是真的。近来这段时间,庞统常常来找公孙策,说要公孙贤弟带他去这周边转转
那日公孙策收了这位“庞大哥”的玉雕扇坠,根据他公孙策这十几年来遍读诗书的眼光来看,这扇坠可不是什么“薄礼”,这可是真真切切的羊脂白玉,有市无价的宝贝,可比自己的扇子值钱多了。庞统一出手就是这么昂贵的礼物,真让公孙策不好拒绝他的请求。因此这些天来,公孙策也陪着庞统游了不少地方。
而那块扇坠,如今便安安稳稳的挂在公孙公子时刻不离手的扇子上。白玉美人,倒也相配。
话说这公孙策虽是个地地道道的江南子弟,但自幼长于平安镇,也就对庐州这块地界比较了解。即使他自诩博学,但所知一切不过是纸上谈兵,反而没有自幼就走南闯北的庞统见识广。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带谁游玩了。
古人道,十年一觉扬州梦。此言真不假。
经不住庞统说尽好话,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公孙策随庞统来到了扬州。
像公孙策这种文人,最是对那些山啊水啊感兴趣的,一个瘦西湖,便让我们的公孙公子流连忘返,不能自已。
其实庞统是最烦这些的,自小父亲便对他采取放羊式教育,除去特殊的年节,剩下的时间他在哪里,结交了什么朋友,一概不管。因此庞统这些年去了好多地方,也见识了不少世面,江南这种软绵绵的山水再也勾不起他的兴趣。在他看来,这所谓的美景名景还不如大漠的黄沙好看些。
但是当几年后庞统真的身处漠北,却时常会想起自己在江南的这段日子:杏花,烟雨,还有那一抹浅浅的竹色。那时还真不容易满足,庞统自嘲的想,随即又投身战场上的厮杀。
虽然庞统不喜这些,但他还是兴致勃勃的陪公孙策四处逛逛。他喜欢听公孙策引经据典,卖弄才情。他忽然觉得,这时候的公孙策让他有莫名的心动。
可庞统坚信自己是喜欢女人的,这点自己从前的那些相好就可以证明,从端庄典雅的闺秀到风情万种的胡女,虽然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女的。所以庞统觉得公孙策只不过是一时引起了自己的兴趣,毕竟,自己身边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
所以说,当局者迷,古人诚不欺我也。
作者有话要说:
c第三章
相信每个少年都有一段中二的时期,即使是日后名震武林的南侠展昭。
这时候展昭还未成名,他只是个相国寺的小和尚。
虽然后来包拯一再声明自己是在进京赶考的途中认识这个小光头的,但我们一向不服输的公孙公子却笃定的认为,他才是展昭最初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良师益友。
即使,公孙策与展昭相识绝对是个不愉快的经历。
那日正是庙会,公孙策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比大姑娘还大姑娘,鲜少参加这种民间集会。而庞统来自京城,什么热闹没有凑过,况且他自幼走南闯北,什么玩意没有见过,对这小小的庙会,就算身边有佳人相伴,自己也是不愿意去的。
不过是个庙会,料想也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没想到,庙会那天,还真发生了意外。
庙会那天用人山人海来形容绝对不为过。公孙策本在旧书摊前翻看,想要淘淘有没有孤本什么的,没想到翻着翻着,自己就被人流带到胭脂铺前。他在一堆莺莺燕燕中挣扎了半天,好不容易才逃离了那股刺鼻的脂粉气,转身却被一个小和尚抓住了手腕,嘴里嚷嚷着要送自己去见官。
公孙策晕头晕脑的也不知道挣扎,走了几步才发觉不对劲,自己好端端的怎么要去官府了:“我说这位小师父,你拉着我做什么见官见什么官我可是个良民”
小和尚闻言转过头来,哟,生的还挺俊秀的,只是这口气可不怎么好:“良民我看不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