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节
车票,一定要上岸一下子。当时本明姐虽然只是个高中刚毕业的女学生,此际也可以担当一点事情。李伯母特别吩咐女儿李本明,要记住三件事:一手牵着国光,一手牵着小名学涛的李本京,而两眼得好好地看着行李。她说她马上就回来,只是帮着保姆买张车票,顶多十来分钟。
李伯母刚离开,我母亲却上了靠在岸边的船,她显然不是同船的乘客。江轮行驶的时间长短,由于江面太乱,非常没有把握,上下差个好几天很平常。本明姐跟我讲这一段往事时,已经八十多岁,她依然想不透,他们的行程,我母亲怎么能够那么精准地掌握在手她怎么会料到李伯母会离开我们三个孩子片刻去买车票呢进而趁隙接近我们
她是认得我母亲的,当时称我母亲为“娘娘”。“娘娘”笑眯眯的,却也单刀直入地说,要把国光带走,要她放人。母亲身旁有两位男士,她从来没有见过,表情冷冷的。
当时的景况,我记得非常清楚,历历在目,事隔六十多年之后。
本明姐紧紧抱着我,说什么也不放。我记得“娘娘”身后的两个男人,依然一声不响。
现在回忆起来,很像电影里的场面。我记得当时下着小雨,天色暗暗的。男士当中至少有一人是打着领带的,我记得。我记得李姐姐边哭边说话,我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六十多年之后,在美国费城的一处四围都是参天巨木的树林里,就是李姐姐跟姐夫闵锡钧先生的一幢两层楼的花园住宅中,我终于知道了她跟“娘娘”说了什么。
李本明姐姐一再地祈求我母亲,不要把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带走,一定要等她妈妈回来,妈妈上岸帮着保姆买张车票,几分钟之内就会回来,娘娘就这么带走国光,她真的没办法交代,请娘娘体谅,这样真的不好,真的不好李姐姐声泪俱下地祈求。
我母亲却摇摇头不肯答应,又有她身旁的两位男士,显得格外的阴森可怖。那个场景,我记得。
本明姐姐后来也有了让步,她亲自向我母亲保证,她一定说服妈妈让娘娘把国光带走,保证但是无论如何,不可以在她母亲不在场的情况之下不见了这个孩子。
随便李本明怎么恳求,我的母亲只是相应不理。
以下的情节我一生也没有忘记:
一个男人走到了李本明身后,捂住了她的嘴,另一个人则早把一辆黑色小汽车开了过来,我的母亲亲手从本明的怀里用力地拉扯着我,我则大哭不已,本明姐终于不敌,我的母亲成功地抢走了她的儿子我。
满船没有任何一个人过来打听或是帮忙,谁也管不了这一件说不清的事。那个时候的中国,几乎是无政府状态,谁敢过问哪
对,我们在六十多年后查核这一段的经历,雾蒙蒙的天气c三个陌生的人物c抢夺我这个小孩的动作,我们两下相对,天衣无缝。本明姐在说到此处时,强抑泪水,全身发抖,几乎无法言语。六十多年之后了,她终于面对着当年的那个小男孩,现在也是个小老头儿了,她拉着我的手,哽咽着说:
“国光啊,我对不起你,没能抱住你,留下你,让你受了那么大的惊吓。”受到了更大惊吓的是她自己。
她眼看着娘娘跟两位男士把我带进了黑色汽车,我记得我是在后座,也许是妈妈抱着我,我记得我的脸是朝着后窗的,一个半圆形有点像一个腰果一样的后窗,很小,看出去朦朦胧胧,因为下着雨。那个时候李姐姐也顾不得她的亲弟弟学涛跟行李了,急急地追上去,强自挤进车里。该说的都已说尽,只有继续哀求。
没有人理会她,车子一路进入南京城,东拐西拐,在一个巷口停了下来,我的母亲抱着我下了车,李姐姐还来不及反应,母亲转个弯就不见了。车上的男人把车又开了一段路,会开到什么地方去呢李本明吓得要命。他们明明白白地跟她说,是要在半路下车呢还是要他们把她送回去本明姐在这么混乱的当口,身上一文莫名,又不认得路,一个尚未上大学的女孩子,要她怎么办
她选择了回到码头。
下一次见到李本明,是在台湾刚读小学的时候,他们一家三口才从基隆下船,暂住在我们青田街的老家一阵子,后来李伯母带着本明跟本京,住到了温州街底。我永远不会忘记李伯母刚刚进我们家大门,在玄关前,我跟在父亲身旁等她,她见到父亲,还没有来得及打招呼,第一句话就说:“我要是见着孙彩蘋,一定要好好地问问她,怎么可以这样”李伯母脾气非常好,这是我见她说过最重的一句话,此后,再也没有听到她谈起我母亲。
李伯母在世的时候,我每两三天就会去温州街她那儿玩一玩,我说什么她都非常有耐性地听,还要搭一两句腔儿。记得有一回,一本画报上有个美人的照片,脸上还有几滴汗水,跟真的一样,我拿到李伯母跟前跟她说:“李伯母,你看书都滴上水了”她笑眯眯地回应道,那还不快擦了去长大之后自然明白那是她凑我这个娃娃的趣儿。她就是这样,在我心目中,从来也不生气,总是和颜悦色的,超有耐性。李伯母去世之后,本明本京与我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没有多久,本明姐就赴美留学,然后是本京兄考上了第一届的政大外交系,我们只有一点零零星星的来往,而如今与本明姐再见面,她已经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了。
当时她也无从对她的妈妈交代,怎么好好的一个男孩子,当众就让人抢了去
大家只是纳闷,行船多如过江之鲫,李伯母带着我们搭哪一条船,是中研院特别安排的,出发的日子虽然已定,但是谁也拿不准。我母亲就是起先打听清楚了,又能如何地掌握从重庆到南京下关,数千里弯弯曲曲的长江水路,变数非常多,她怎能预料一定会见到我们假如没有李伯母要亲自下船帮保姆买车票,母亲就不仅是面对着孤女跟孩子了,那她还会依然照计划进行绑架吗战后的当时根本就没有治安可言,要是李家也请了保镖呢会不会在冲突中有伤亡会不会因此搞得船舱大乱,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母亲为何不肯找时间跟父亲好好谈谈还是估计她自己完全没有胜算,因而出此下策那两个男生跟母亲是什么关系是雇来的人还是友情相助会不会又衍生出其他的问题难道他们不怕抢夺孩子绑架肉票的风险吗绑架者之一就是孩子的母亲,是不是母亲跟他们因为这个理由而有恃无恐呢这些问题一一追究,可以写出一部精彩的电影剧本。
我第一眼看到了八十岁的母亲,是一个比我矮一个头还不止的老太太,曾经在机场像一根树桩子一样立定了好几个小时,动也不动地等着看她离散了数十年的儿子。她是那么老迈,在我眼中,仿佛我的母亲一到这个世界上就是那么老的,而她又是那样的慈祥,说什么都轻声轻气斯斯文文。她全心全力,简直可以说是不自量力地照顾我,我原先印象中的妈妈,应该是另一位妇人吧
花和尚
母亲抢我到手,照理说,我从此就该在母爱的光环之下,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往事的镜头移转,一下子跳接过来,我在一座尼姑庵里了,在上海附近的南汇。
在此之前,依稀只记得母亲带我到了这一座庙里,里面有好多比丘尼,穿着袈裟,个个都冷冷的,母亲跟她们其中一两位说了说话,然后母亲起身要走,我想我又要让人扔下了,我急得很想跟,却被后来方知的“大师父”拉住,一丝儿也动不得,着急恐惧c六神无主。
但又很快地就适应了这一处唤作“清凉寺”里的生活。
一直以为这一座小寺庙应该是什么“庵”,以为比丘修行之地都是庵。一九九○年我跟晓清邀了母亲与同母异父的弟弟章立凡一起到上海,我们俩特地到现在改名为南汇的这一座尼姑庵访旧,方才发现,这一座庙,也是一个“寺”,唤作清凉寺,一开始就是一座“寺”,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依然存在。
当初是一排竹篱笆围起来的寺庙,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够大了,却一定不是天下名僧挂单的地方,只在一处村落的边上,四围没有什么人家,要去村子还是大街,也没有多少路,步行都可以到达。那条街我们再去的时候,依然老样,如果用来拍满清时代民间背景的电影,用不着再搭新景。黑洞洞的连栋屋宇c斑斑漫漶的老招牌,都还在。
竹篱间有一处瓦檐的大门,日本人所谓之的“鸟居”,虽小也显得庄严。后来去南汇看到的此处已变成了灰色的砖墙了。原先篱边总是开着一年四季次第流转的各色野花,高低错落,迎着阳光飘舞,闪闪亮亮。院子很大,门前一条小溪,庙前就是溪头,总是泊着一只小木船,笼在岸边弯着腰的浓浓柳荫里,只一根绳索随便地在柳枝上缆住。静静的水面厚厚的浮萍,盛夏时也开出点点白花。我常常在师父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躺在小船里,人小,没有人见得着,我拉着柳枝儿,小船一晃一晃,我幻想着顺流而下,通到许多别的村落,最后会到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个时候已经知道有大海,想来是在母亲身边时到过黄浦江边吧
院子门口正对的便是大雄宝殿,离院门约有大人的十来步。其实院门大多是开着的,附近的小孩子常常进来玩耍。殿前有五六级台阶,我们小孩子常常玩从师父那儿听来的故事,把台阶最上层当做佛祖如来的所在,个小娃娃跳上跳下演出,同时是演员也是观众。我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臃臃肿肿不怎么灵活,那时应该是晚秋了。
大雄宝殿前的平台上,左右各有一个大水缸,里面养着数本荷花,盛开时花叶莲蓬伸出水面,迎风摇摆,佛殿里阵阵清香。冬天大缸里的水会结冰,冰里有好多气泡,我望着那冰跟冰下的水,只觉得这个世界好神秘。大雄宝殿正面是一排红漆窗格的落地窗,从里面可以坐着看月亮。直到我那一年回去,那儿的落地大窗依然是当年的模样,据出家人说,连玻璃都没换。没错,那种不怎么平c透着望去影子如在水中晃动着的手工玻璃,在今天的台湾,怕是一片也找不到了。我如今的身高跟这一片落地窗也没有差多少,然而在印象里,大窗子简直可以通到天顶。还记得一个人搬了小板凳坐在窗前看月亮时,师父一定会提醒不可以用手指月,至今我指月依然是勾着手指以关节相向,然而不免联想到那一部禅宗名著却唤作指月录。
殿上一尊金身大佛,台座高及成人的颈项,这一尊坐佛高到屋顶,顶上便是华贵的藻井,我在往后的几十年里,无数次地忆起这一尊金身大佛。
正殿两边左右厢房,里面各有两间小屋,右边的是藏经所在,但也可以用来晾萝卜干,或是辣椒,里面也许就是住持的方丈了。左边两间,从正殿的侧门进入,整间房里架了一座织布机,手脚并用的那一种,跟孟子母亲用的应该也差不多。当时没有电灯,点着一个里面灌了煤油的火灯,黑烟颤颤抖抖地直往上蹿。这间屋子有窗,春夏白天长,总有师父在“啪嗒咔嗒”之后梭子“嘶嘶嘶”的来来往往地织布,有时我也站在一旁看师父织布。从早到晚,也织不了几寸,都是灰灰的颜色,应该就是她们身上袈裟的来源了。我的小袈裟莫非就是她们织出来的布做的可怜当时年纪小,不懂得感激。我拥有的还不只一套呢。
左厢房的里间有一张竹床,就是我睡觉的地方,小小一间。连着床,有一顶像门帘的那一种帐子。夏天蚊虫还是很多,师父就用煤油灯来熏,有时一张草纸往帐角一塞,可以染上许多蚊虫的血点。现在想想,那就是杀生,但她们并不讲究。她们只吃素,素菜的味道如何,我也不记得,忘不了在那一段时间我总是大鱼大肉地吃,因为我有吃荤的特权。
读汪曾祺的短篇方知,在中国,一般而言,比丘尼是不放焰口的,那是和尚的事,女性出家人不方便抛头露面吧我不知道清凉寺里的师父们是否放焰口,但是我常常跟大师父出门,她总是拉着我的手,走在乡间的路上,一路好多人跟她合十,我也觉得神气。大师父明显地比一般的师父要胖一点儿,皮肤也黑一些,个子高一些,声音洪亮。记得她的眉毛也比较浓,总是笑口常开。我也的确记得在一场丧礼上,有许多纸糊的c色彩鲜丽明亮的房屋c家具c人物等,在屋外“轰轰轰”地燃烧着,大师父领着师父们,围着熊熊烈火一圈圈地念经打转。
大师父在许多红白喜庆上都是上宾,她带着我的时候特别都让别的小师父给我换上便服,一套小工装裤,里面是件白衬衫,一双黑布鞋,这样的打扮,直到上台北国语实小的时候依然如此。
到该上席的时候,大师父就会把我抱到有鱼有肉的荤席上,两边的客人马上让出个位子,记得大师父回回都不忘跟这一桌的客人说,小孩子还在成长,一定要吃吃荤,补一补,请大家照顾。于是我的碗里就总是鱼啊肉啊非常丰富,高高地堆着,把我的视线都挡住了,想要吃到大鱼大肉下面的白饭,也不容易。大师父做客的机会很多,于是我自然让僧俗们养得白胖白胖。
然而吃饱了归来却有点费事,大师父要我从后门走,为什么呢据她跟我讲,我嘴里的荤腥味道,前殿的菩萨是闻得到的,一定要从后门走。回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我一个人从后面篱笆侧门进去。后院就是斋房,外面有一口井,我就要在井边汲水,用力地漱口刷牙,然后从后门绕着菩萨高高的后背台座,轻手轻脚地,转入织布机的那个房间,再进入我的小房间,生怕菩萨闻到我嘴巴里的气味。大师父说菩萨的鼻子灵得很,我就连气都不敢出。
我吃了一顿好饭,应当睡得香甜。也许依然是习惯性的,师父夜里织布的声音啪嗒咔嗒啪嗒咔嗒啪嗒咔嗒,接着是梭子一下子来一下子去地“嘶嘶”的几声,幽暗的煤油灯,把小师父的影子大大地映照在开着的房门上,我躺着也见得着,影子跟着煤油火灯颤颤抖抖。
我也参加晚课。那个时候不会太晚,要不我不可能参加。
我被师父们剃了个小光头,穿着她们为我缝制的小袈裟c小僧鞋,另外有一个专为我用的小木鱼跟敲木鱼的小木锤子,敲出来的声音只是“叮叮叮”而非她们的大木鱼“嗑嗑嗑”,这一点当时的我很不满意,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如果一定要“嗑嗑嗑”的声音,我却拿不动那么大的木鱼。晚课时间一到,我也有一席之地,地上一方小型的软坐垫子,我“叮叮叮”地敲着念着,天天听,天天念,听的念的是什么全不明白。
师父常常把菩萨的事迹说得活龙活现,然而我心中总有一个疑惑,菩萨那么厉害,怎么只会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从来也不下来喝点儿吃点儿给祂的供养
我问大师父,大师父很慈祥地跟我讲,菩萨的确是会下来的,只有在清早做早课的时候,菩萨就吃早上那么一顿就饱了,等着明天早上再吃。那个时候太早,你还在梦中哪,她说。
没错,庙里早课非常早,通常天都还没有亮,那个时候我睡得正香,难怪看不到菩萨下来吃早点了。但是,要是能见到菩萨吃饭,就实在有趣了,决定哪一天起早一点试试。可惜小孩子总是起不来,就这么过了好多天,也许大师父都忘了我曾经提过的问题吧
终于有一个清早,做早课的唱经声音传到了我耳边,我悠然醒转,猛古丁地想起这会儿大师父正领着师父们做早课,也正是菩萨吃早点的时候吧顾不得穿衣,就溜到了门边,从门缝里往外瞧,师父们还是个个都跪坐在她们的位子上唱经,菩萨就像我一天到晚见到的一样,端端正正地在莲花座上坐着,法相依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实在太早,我又回到床上去睡了。
到了白天,想起此事,自然急急地去问大师父,为什么我早早从门缝里没看见菩萨下来吃早点
小和尚清晨就是从这个门后偷窥,想要知道菩萨有没有下来吃供品。
“哟,怪弗得啰,原来斯侬起来刻到了伊拉,伊拉斯弗肯娘小囡囡刻到伊拉切凡格。”
哟,怪不得了,原来是你起来看到了祂。祂是不肯让小娃娃看到祂吃饭的。
大师父回答得很好,我嘛附近几个村子的鱼肉照吃,晚课还是跟着照唱照拜,小木鱼“叮叮叮”照敲。
师父们唱经,经本是经折装的本子,那个年代任何一本书都是贵重的东西,何况是佛经师父们的手从来都不敢碰佛经,手中有一根长长扁扁的竹签,暗沉沉泛着岁月的幽光,插在书中,读着读着,就把竹签从左滑到右又归到左,那么轻轻哗的一迭声翻了一页,全部十几位师父在清和悠扬的唱经声中一起翻书,因为两页的经文从右上角念到左下角,只是和和平平的一口气,翻书之际也是换气之际,大家“吸”的一下子,一起抬头又一起低头读下一页,整齐划一,煞是好听又好看。
照理说大家都该守秩序,好好把晚课做完,却只有我一人在大金佛像前拿着木鱼敲敲打打地走来走去,口里照背着那些我一个字也不认得的佛经。走到哪一位师父身前,只顾把背朝着她,她也一点都不荒疏于任何一句经文的念唱,一边为我搔背。没有固定的师父为我抓背,十几二十位,我选上谁就是谁,也不知道背是真痒还是假痒一定常常觉得念经实在无聊。走来走去,像是在许多固定句点中的一个移动的逗点。
在清凉寺期间,我上过学,现在走走,不过是几分钟的路,已经是一所有操场c有楼房c有教室的南汇小学了,当年却不是这样。
上学,有的时候我穿的依然是小袈裟,天凉了就穿上厚的c上海人唤作“绒线衫”的毛衣,有的时候是一袭小棉袍。那个时候没有笔记本,每位小朋友都要自备一块石板,黑色的,四面木条固定成框,连带一根线,绑在板子边的小钩子上,线的一头是个毛线捆扎而成的小绒球,这就是写完擦了去,又可以再写的擦子。小娃娃袋子里放着一两根石笔,灰白色,不如粉笔那么白,也细得多,但是比较硬。有的时候,一不小心石板掉到地上裂开,也只好将就着用。教室里没有课桌,只有小板凳。我在那一段时间学了什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只记得有一次老师说她要走开一下,去一个我们看不到她c她看得到我们的地方。于是十个八个小孩子都乖得要命,一动不动,生怕自己调皮不乖,被老师从什么秘密的地方发现。还有一次,老师说我们要把字写得漂亮才行,我私下以为字写得漂亮就是一笔下去金光闪闪,像戏台上花旦的头饰一般,做梦还梦到我一笔下去就写出这样的字。醒来又觉得,要写出老师要求的那么漂亮的字,是不可能的了。
在清凉寺附近有一株好大的李子树,小小的叶子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李伯母刚离开,我母亲却上了靠在岸边的船,她显然不是同船的乘客。江轮行驶的时间长短,由于江面太乱,非常没有把握,上下差个好几天很平常。本明姐跟我讲这一段往事时,已经八十多岁,她依然想不透,他们的行程,我母亲怎么能够那么精准地掌握在手她怎么会料到李伯母会离开我们三个孩子片刻去买车票呢进而趁隙接近我们
她是认得我母亲的,当时称我母亲为“娘娘”。“娘娘”笑眯眯的,却也单刀直入地说,要把国光带走,要她放人。母亲身旁有两位男士,她从来没有见过,表情冷冷的。
当时的景况,我记得非常清楚,历历在目,事隔六十多年之后。
本明姐紧紧抱着我,说什么也不放。我记得“娘娘”身后的两个男人,依然一声不响。
现在回忆起来,很像电影里的场面。我记得当时下着小雨,天色暗暗的。男士当中至少有一人是打着领带的,我记得。我记得李姐姐边哭边说话,我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六十多年之后,在美国费城的一处四围都是参天巨木的树林里,就是李姐姐跟姐夫闵锡钧先生的一幢两层楼的花园住宅中,我终于知道了她跟“娘娘”说了什么。
李本明姐姐一再地祈求我母亲,不要把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带走,一定要等她妈妈回来,妈妈上岸帮着保姆买张车票,几分钟之内就会回来,娘娘就这么带走国光,她真的没办法交代,请娘娘体谅,这样真的不好,真的不好李姐姐声泪俱下地祈求。
我母亲却摇摇头不肯答应,又有她身旁的两位男士,显得格外的阴森可怖。那个场景,我记得。
本明姐姐后来也有了让步,她亲自向我母亲保证,她一定说服妈妈让娘娘把国光带走,保证但是无论如何,不可以在她母亲不在场的情况之下不见了这个孩子。
随便李本明怎么恳求,我的母亲只是相应不理。
以下的情节我一生也没有忘记:
一个男人走到了李本明身后,捂住了她的嘴,另一个人则早把一辆黑色小汽车开了过来,我的母亲亲手从本明的怀里用力地拉扯着我,我则大哭不已,本明姐终于不敌,我的母亲成功地抢走了她的儿子我。
满船没有任何一个人过来打听或是帮忙,谁也管不了这一件说不清的事。那个时候的中国,几乎是无政府状态,谁敢过问哪
对,我们在六十多年后查核这一段的经历,雾蒙蒙的天气c三个陌生的人物c抢夺我这个小孩的动作,我们两下相对,天衣无缝。本明姐在说到此处时,强抑泪水,全身发抖,几乎无法言语。六十多年之后了,她终于面对着当年的那个小男孩,现在也是个小老头儿了,她拉着我的手,哽咽着说:
“国光啊,我对不起你,没能抱住你,留下你,让你受了那么大的惊吓。”受到了更大惊吓的是她自己。
她眼看着娘娘跟两位男士把我带进了黑色汽车,我记得我是在后座,也许是妈妈抱着我,我记得我的脸是朝着后窗的,一个半圆形有点像一个腰果一样的后窗,很小,看出去朦朦胧胧,因为下着雨。那个时候李姐姐也顾不得她的亲弟弟学涛跟行李了,急急地追上去,强自挤进车里。该说的都已说尽,只有继续哀求。
没有人理会她,车子一路进入南京城,东拐西拐,在一个巷口停了下来,我的母亲抱着我下了车,李姐姐还来不及反应,母亲转个弯就不见了。车上的男人把车又开了一段路,会开到什么地方去呢李本明吓得要命。他们明明白白地跟她说,是要在半路下车呢还是要他们把她送回去本明姐在这么混乱的当口,身上一文莫名,又不认得路,一个尚未上大学的女孩子,要她怎么办
她选择了回到码头。
下一次见到李本明,是在台湾刚读小学的时候,他们一家三口才从基隆下船,暂住在我们青田街的老家一阵子,后来李伯母带着本明跟本京,住到了温州街底。我永远不会忘记李伯母刚刚进我们家大门,在玄关前,我跟在父亲身旁等她,她见到父亲,还没有来得及打招呼,第一句话就说:“我要是见着孙彩蘋,一定要好好地问问她,怎么可以这样”李伯母脾气非常好,这是我见她说过最重的一句话,此后,再也没有听到她谈起我母亲。
李伯母在世的时候,我每两三天就会去温州街她那儿玩一玩,我说什么她都非常有耐性地听,还要搭一两句腔儿。记得有一回,一本画报上有个美人的照片,脸上还有几滴汗水,跟真的一样,我拿到李伯母跟前跟她说:“李伯母,你看书都滴上水了”她笑眯眯地回应道,那还不快擦了去长大之后自然明白那是她凑我这个娃娃的趣儿。她就是这样,在我心目中,从来也不生气,总是和颜悦色的,超有耐性。李伯母去世之后,本明本京与我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没有多久,本明姐就赴美留学,然后是本京兄考上了第一届的政大外交系,我们只有一点零零星星的来往,而如今与本明姐再见面,她已经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了。
当时她也无从对她的妈妈交代,怎么好好的一个男孩子,当众就让人抢了去
大家只是纳闷,行船多如过江之鲫,李伯母带着我们搭哪一条船,是中研院特别安排的,出发的日子虽然已定,但是谁也拿不准。我母亲就是起先打听清楚了,又能如何地掌握从重庆到南京下关,数千里弯弯曲曲的长江水路,变数非常多,她怎能预料一定会见到我们假如没有李伯母要亲自下船帮保姆买车票,母亲就不仅是面对着孤女跟孩子了,那她还会依然照计划进行绑架吗战后的当时根本就没有治安可言,要是李家也请了保镖呢会不会在冲突中有伤亡会不会因此搞得船舱大乱,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母亲为何不肯找时间跟父亲好好谈谈还是估计她自己完全没有胜算,因而出此下策那两个男生跟母亲是什么关系是雇来的人还是友情相助会不会又衍生出其他的问题难道他们不怕抢夺孩子绑架肉票的风险吗绑架者之一就是孩子的母亲,是不是母亲跟他们因为这个理由而有恃无恐呢这些问题一一追究,可以写出一部精彩的电影剧本。
我第一眼看到了八十岁的母亲,是一个比我矮一个头还不止的老太太,曾经在机场像一根树桩子一样立定了好几个小时,动也不动地等着看她离散了数十年的儿子。她是那么老迈,在我眼中,仿佛我的母亲一到这个世界上就是那么老的,而她又是那样的慈祥,说什么都轻声轻气斯斯文文。她全心全力,简直可以说是不自量力地照顾我,我原先印象中的妈妈,应该是另一位妇人吧
花和尚
母亲抢我到手,照理说,我从此就该在母爱的光环之下,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往事的镜头移转,一下子跳接过来,我在一座尼姑庵里了,在上海附近的南汇。
在此之前,依稀只记得母亲带我到了这一座庙里,里面有好多比丘尼,穿着袈裟,个个都冷冷的,母亲跟她们其中一两位说了说话,然后母亲起身要走,我想我又要让人扔下了,我急得很想跟,却被后来方知的“大师父”拉住,一丝儿也动不得,着急恐惧c六神无主。
但又很快地就适应了这一处唤作“清凉寺”里的生活。
一直以为这一座小寺庙应该是什么“庵”,以为比丘修行之地都是庵。一九九○年我跟晓清邀了母亲与同母异父的弟弟章立凡一起到上海,我们俩特地到现在改名为南汇的这一座尼姑庵访旧,方才发现,这一座庙,也是一个“寺”,唤作清凉寺,一开始就是一座“寺”,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依然存在。
当初是一排竹篱笆围起来的寺庙,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够大了,却一定不是天下名僧挂单的地方,只在一处村落的边上,四围没有什么人家,要去村子还是大街,也没有多少路,步行都可以到达。那条街我们再去的时候,依然老样,如果用来拍满清时代民间背景的电影,用不着再搭新景。黑洞洞的连栋屋宇c斑斑漫漶的老招牌,都还在。
竹篱间有一处瓦檐的大门,日本人所谓之的“鸟居”,虽小也显得庄严。后来去南汇看到的此处已变成了灰色的砖墙了。原先篱边总是开着一年四季次第流转的各色野花,高低错落,迎着阳光飘舞,闪闪亮亮。院子很大,门前一条小溪,庙前就是溪头,总是泊着一只小木船,笼在岸边弯着腰的浓浓柳荫里,只一根绳索随便地在柳枝上缆住。静静的水面厚厚的浮萍,盛夏时也开出点点白花。我常常在师父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躺在小船里,人小,没有人见得着,我拉着柳枝儿,小船一晃一晃,我幻想着顺流而下,通到许多别的村落,最后会到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个时候已经知道有大海,想来是在母亲身边时到过黄浦江边吧
院子门口正对的便是大雄宝殿,离院门约有大人的十来步。其实院门大多是开着的,附近的小孩子常常进来玩耍。殿前有五六级台阶,我们小孩子常常玩从师父那儿听来的故事,把台阶最上层当做佛祖如来的所在,个小娃娃跳上跳下演出,同时是演员也是观众。我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臃臃肿肿不怎么灵活,那时应该是晚秋了。
大雄宝殿前的平台上,左右各有一个大水缸,里面养着数本荷花,盛开时花叶莲蓬伸出水面,迎风摇摆,佛殿里阵阵清香。冬天大缸里的水会结冰,冰里有好多气泡,我望着那冰跟冰下的水,只觉得这个世界好神秘。大雄宝殿正面是一排红漆窗格的落地窗,从里面可以坐着看月亮。直到我那一年回去,那儿的落地大窗依然是当年的模样,据出家人说,连玻璃都没换。没错,那种不怎么平c透着望去影子如在水中晃动着的手工玻璃,在今天的台湾,怕是一片也找不到了。我如今的身高跟这一片落地窗也没有差多少,然而在印象里,大窗子简直可以通到天顶。还记得一个人搬了小板凳坐在窗前看月亮时,师父一定会提醒不可以用手指月,至今我指月依然是勾着手指以关节相向,然而不免联想到那一部禅宗名著却唤作指月录。
殿上一尊金身大佛,台座高及成人的颈项,这一尊坐佛高到屋顶,顶上便是华贵的藻井,我在往后的几十年里,无数次地忆起这一尊金身大佛。
正殿两边左右厢房,里面各有两间小屋,右边的是藏经所在,但也可以用来晾萝卜干,或是辣椒,里面也许就是住持的方丈了。左边两间,从正殿的侧门进入,整间房里架了一座织布机,手脚并用的那一种,跟孟子母亲用的应该也差不多。当时没有电灯,点着一个里面灌了煤油的火灯,黑烟颤颤抖抖地直往上蹿。这间屋子有窗,春夏白天长,总有师父在“啪嗒咔嗒”之后梭子“嘶嘶嘶”的来来往往地织布,有时我也站在一旁看师父织布。从早到晚,也织不了几寸,都是灰灰的颜色,应该就是她们身上袈裟的来源了。我的小袈裟莫非就是她们织出来的布做的可怜当时年纪小,不懂得感激。我拥有的还不只一套呢。
左厢房的里间有一张竹床,就是我睡觉的地方,小小一间。连着床,有一顶像门帘的那一种帐子。夏天蚊虫还是很多,师父就用煤油灯来熏,有时一张草纸往帐角一塞,可以染上许多蚊虫的血点。现在想想,那就是杀生,但她们并不讲究。她们只吃素,素菜的味道如何,我也不记得,忘不了在那一段时间我总是大鱼大肉地吃,因为我有吃荤的特权。
读汪曾祺的短篇方知,在中国,一般而言,比丘尼是不放焰口的,那是和尚的事,女性出家人不方便抛头露面吧我不知道清凉寺里的师父们是否放焰口,但是我常常跟大师父出门,她总是拉着我的手,走在乡间的路上,一路好多人跟她合十,我也觉得神气。大师父明显地比一般的师父要胖一点儿,皮肤也黑一些,个子高一些,声音洪亮。记得她的眉毛也比较浓,总是笑口常开。我也的确记得在一场丧礼上,有许多纸糊的c色彩鲜丽明亮的房屋c家具c人物等,在屋外“轰轰轰”地燃烧着,大师父领着师父们,围着熊熊烈火一圈圈地念经打转。
大师父在许多红白喜庆上都是上宾,她带着我的时候特别都让别的小师父给我换上便服,一套小工装裤,里面是件白衬衫,一双黑布鞋,这样的打扮,直到上台北国语实小的时候依然如此。
到该上席的时候,大师父就会把我抱到有鱼有肉的荤席上,两边的客人马上让出个位子,记得大师父回回都不忘跟这一桌的客人说,小孩子还在成长,一定要吃吃荤,补一补,请大家照顾。于是我的碗里就总是鱼啊肉啊非常丰富,高高地堆着,把我的视线都挡住了,想要吃到大鱼大肉下面的白饭,也不容易。大师父做客的机会很多,于是我自然让僧俗们养得白胖白胖。
然而吃饱了归来却有点费事,大师父要我从后门走,为什么呢据她跟我讲,我嘴里的荤腥味道,前殿的菩萨是闻得到的,一定要从后门走。回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我一个人从后面篱笆侧门进去。后院就是斋房,外面有一口井,我就要在井边汲水,用力地漱口刷牙,然后从后门绕着菩萨高高的后背台座,轻手轻脚地,转入织布机的那个房间,再进入我的小房间,生怕菩萨闻到我嘴巴里的气味。大师父说菩萨的鼻子灵得很,我就连气都不敢出。
我吃了一顿好饭,应当睡得香甜。也许依然是习惯性的,师父夜里织布的声音啪嗒咔嗒啪嗒咔嗒啪嗒咔嗒,接着是梭子一下子来一下子去地“嘶嘶”的几声,幽暗的煤油灯,把小师父的影子大大地映照在开着的房门上,我躺着也见得着,影子跟着煤油火灯颤颤抖抖。
我也参加晚课。那个时候不会太晚,要不我不可能参加。
我被师父们剃了个小光头,穿着她们为我缝制的小袈裟c小僧鞋,另外有一个专为我用的小木鱼跟敲木鱼的小木锤子,敲出来的声音只是“叮叮叮”而非她们的大木鱼“嗑嗑嗑”,这一点当时的我很不满意,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如果一定要“嗑嗑嗑”的声音,我却拿不动那么大的木鱼。晚课时间一到,我也有一席之地,地上一方小型的软坐垫子,我“叮叮叮”地敲着念着,天天听,天天念,听的念的是什么全不明白。
师父常常把菩萨的事迹说得活龙活现,然而我心中总有一个疑惑,菩萨那么厉害,怎么只会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从来也不下来喝点儿吃点儿给祂的供养
我问大师父,大师父很慈祥地跟我讲,菩萨的确是会下来的,只有在清早做早课的时候,菩萨就吃早上那么一顿就饱了,等着明天早上再吃。那个时候太早,你还在梦中哪,她说。
没错,庙里早课非常早,通常天都还没有亮,那个时候我睡得正香,难怪看不到菩萨下来吃早点了。但是,要是能见到菩萨吃饭,就实在有趣了,决定哪一天起早一点试试。可惜小孩子总是起不来,就这么过了好多天,也许大师父都忘了我曾经提过的问题吧
终于有一个清早,做早课的唱经声音传到了我耳边,我悠然醒转,猛古丁地想起这会儿大师父正领着师父们做早课,也正是菩萨吃早点的时候吧顾不得穿衣,就溜到了门边,从门缝里往外瞧,师父们还是个个都跪坐在她们的位子上唱经,菩萨就像我一天到晚见到的一样,端端正正地在莲花座上坐着,法相依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实在太早,我又回到床上去睡了。
到了白天,想起此事,自然急急地去问大师父,为什么我早早从门缝里没看见菩萨下来吃早点
小和尚清晨就是从这个门后偷窥,想要知道菩萨有没有下来吃供品。
“哟,怪弗得啰,原来斯侬起来刻到了伊拉,伊拉斯弗肯娘小囡囡刻到伊拉切凡格。”
哟,怪不得了,原来是你起来看到了祂。祂是不肯让小娃娃看到祂吃饭的。
大师父回答得很好,我嘛附近几个村子的鱼肉照吃,晚课还是跟着照唱照拜,小木鱼“叮叮叮”照敲。
师父们唱经,经本是经折装的本子,那个年代任何一本书都是贵重的东西,何况是佛经师父们的手从来都不敢碰佛经,手中有一根长长扁扁的竹签,暗沉沉泛着岁月的幽光,插在书中,读着读着,就把竹签从左滑到右又归到左,那么轻轻哗的一迭声翻了一页,全部十几位师父在清和悠扬的唱经声中一起翻书,因为两页的经文从右上角念到左下角,只是和和平平的一口气,翻书之际也是换气之际,大家“吸”的一下子,一起抬头又一起低头读下一页,整齐划一,煞是好听又好看。
照理说大家都该守秩序,好好把晚课做完,却只有我一人在大金佛像前拿着木鱼敲敲打打地走来走去,口里照背着那些我一个字也不认得的佛经。走到哪一位师父身前,只顾把背朝着她,她也一点都不荒疏于任何一句经文的念唱,一边为我搔背。没有固定的师父为我抓背,十几二十位,我选上谁就是谁,也不知道背是真痒还是假痒一定常常觉得念经实在无聊。走来走去,像是在许多固定句点中的一个移动的逗点。
在清凉寺期间,我上过学,现在走走,不过是几分钟的路,已经是一所有操场c有楼房c有教室的南汇小学了,当年却不是这样。
上学,有的时候我穿的依然是小袈裟,天凉了就穿上厚的c上海人唤作“绒线衫”的毛衣,有的时候是一袭小棉袍。那个时候没有笔记本,每位小朋友都要自备一块石板,黑色的,四面木条固定成框,连带一根线,绑在板子边的小钩子上,线的一头是个毛线捆扎而成的小绒球,这就是写完擦了去,又可以再写的擦子。小娃娃袋子里放着一两根石笔,灰白色,不如粉笔那么白,也细得多,但是比较硬。有的时候,一不小心石板掉到地上裂开,也只好将就着用。教室里没有课桌,只有小板凳。我在那一段时间学了什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只记得有一次老师说她要走开一下,去一个我们看不到她c她看得到我们的地方。于是十个八个小孩子都乖得要命,一动不动,生怕自己调皮不乖,被老师从什么秘密的地方发现。还有一次,老师说我们要把字写得漂亮才行,我私下以为字写得漂亮就是一笔下去金光闪闪,像戏台上花旦的头饰一般,做梦还梦到我一笔下去就写出这样的字。醒来又觉得,要写出老师要求的那么漂亮的字,是不可能的了。
在清凉寺附近有一株好大的李子树,小小的叶子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