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节
02古代简牍用泥封口,在泥上盖印。
03说文。文部。
04说文序「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叙。容庚中国文字学。陈
梦家中国文字学稿本。
周易第二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
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避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
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
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卦及
阴阳五行和我们非常熟悉,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
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
欠通,婚姻待决,子息不旺,乃至种种疾病疑难,许多人都会去求签问卜,算命
看相,可见影响之大。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
周易。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
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
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
便是这个。那讲五行的洪范,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
得着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但这些神怪的故事,显然是八
卦和五行的宣传家造出来抬高这两种学说的地位的。伏羲氏恐怕压根就没有这个
人,他只是秦c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至于八卦,大概是有了筮法以后才有的。
商民族是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
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c卜的
日子c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卜辞里并没有阴阳的观念,也
没有八卦的痕迹。
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
的生活方式,那时牛骨头不缺少。到了周代,渐渐脱离游牧时代,进到农业社会
了,牛骨头便没有那么容易得了。这时候却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筮法只
用些蓍草,那是不难得到。蓍草是一种长寿草,古人觉得这草和和老年人一样,
阅历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所以用它来占吉凶。筮的时候用它的杆子,方法已
不能详知,大概是数的。取一把蓍草,数一下看到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
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古代人看见数目整齐而又有变化,认为是神秘的东西。
数目的连续c循环以及奇偶,都引起人们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
所以巫术里用得着它。我们一般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
那些巫术的遗迹。那时候又相信数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学里用得着它。我们现
在还说,凡事都有定数,这就是前定的意思;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数,世
界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帐;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机械的。数又是宇宙的架
子,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象01就是一生二c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
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八卦的基础便是一c二c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一是二;三画叠
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乾c兑c离c震c艮c坎c巽c坤,是这些
卦的名字。那整画c断画的排列,也许是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
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
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蓍草的应用,也许起于民间;但八卦的
创制,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大约是重要的角色。古代巫与卜官同时也就是
史官,一切的记载,一切的档案,都掌管在他们的手里。他们是当知识的权威,
参加创卦和重卦的工作是可能的。筮法比卜法简便得多,但起初人们并不十分信
任它。直到春秋时候,还有“筮短龟长”的话02。那些时代,大概小事
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的。
筮法袭用卜法的地方不少。卜法的里的兆象,据说有一百二十体,每一体都
有十条断定吉凶的“颂”辞03。这些是现成的辞。但兆象是自然的灼出来的,
有时不能凑合到那一百二十体里去便得另造新辞。筮法里的六十四卦,就相当于
一百二十体的兆象。那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
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繇辞有
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c爻辞也
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不一样。
从卦c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纪录,
纪录里好些是不联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那时卜筮官将这些
卦c爻辞按着卦c爻的顺序编辑起来的,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是“简
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本来呢,卦数既然是一定的,每卦每
爻的辞又是一定的,检查起来,引申推论起来,自然就“简易”了。不过这只在
当时的卜筮官如此。他们熟习当时的背景,卦c爻辞虽“简”,他们却觉得“易”。
到了后世就不然了。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c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周易原
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
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
书。孔子是不讲怪c力c乱c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
大过矣”;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04;所以这句
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c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
。孟子称引诗c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
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爱了他们的影响,才研
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
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c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
在忠实的c确切的解释卦c爻辞,其实倒是借着卦c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
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的易传。
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是
“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
这个字后来成为解释周易的专门名词。但彖辞断定的函义,象辞推演的观念,
其实不是真正的从卦c爻里探究出来的;那些只是作传的人傅会在卦c爻上面的。
这里面包含着多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象辞的话更有许多和论语相
近的。但说到“天”的时候,不当作有人格的上帝,而只当作自然的道,却是道
家的色彩了。这两种传似乎是编纂起来的,并非一人所作。此外有文言和
系辞。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c人生观众,偶然也有分
别解释卦c爻的话。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阙,汇集众说而成。到了汉代,又新发
现了说卦c序卦c杂卦三种传。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
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象征着天,又象征着父之类。
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这三
种传据说是河内一个女子在什么地方找着的,后来称为逸易;其实也许就是
汉代人作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一”是奇数,
代表天,那断画是偶数,代表地。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阴阳的观念是从男
女来的。有天地,不能没有万物,正和有男女就有子处一样,所以三画才能成一
卦。卦是表示阴阳变化的,周易的“易”,也便是变化的意思。为什么要八
个卦呢这原是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但这时候却想着是万象的分类。乾是
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
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这样,
八卦便象征着也支配着整个的大自然,整个的人间世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卦
是复合的,卦象也是复合的,作用便是复杂c更具体了。据说伏羲c神农c黄帝c
尧c舜一班圣人看了六十四卦的象,悟出了种种道理,这才制造了器物,建立了
制度,耒耜以及文字等等东西,“日中为市”等等制度,都是他们从六十四卦推
演出来的。
这个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系辞。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这传里借着八卦和卦c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c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
大大的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周易的地位抬高了,关于
它的传说也就多了。系辞里只说伏羲作八卦;后来的传说却将重卦的,作卦c
爻辞的,作易传的人,都补出来了。但这些传说都比较晚,所以有些参差,
不尽能像“伏羲画卦说”那样成为定论。重卦的人,有说是伏羲的,有说是神农
的,有说是文王的。卦c爻辞有说全是文王作的,有说爻辞是周公作的;有说全
是孔子作的。易传却都说是孔子作的。这些都是圣人。周易的经传都出
自于圣人之手,所以和儒家所谓道统,关系特别深切;这成了他们一部传道的书。
所以到了汉代,便已跳到六经之首了05。但另一面阴阳八卦与五行结合起来,
三位一体的演变出后来医卜c星相种种迷信,种种花样,支配着一般民众,势力
也非常雄厚。这里面儒家的影响却很少了,大部分还是周易原来的卜筮传统
的力量。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注释:01二语见易。系辞。太极是混沌的元气,两仪是天地,四象
是日月星辰。
02左传僖公四年。
03周礼。春官。太卜。
04古论语作“易”,鲁论语作“亦”。
05庄子。天运篇和天下篇所说六经的次序是:诗c书c
礼c乐c易c春秋,到了汉书。艺文志,便成了易c
书c诗c礼c乐c春秋了。
「参考资料」顾颉刚周易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辩〉第三册上。李镜
池易传探原同上。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同上。
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
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
的话写下了,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
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
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
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c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
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
言”01,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
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尚书包括虞c夏c商c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
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
便用“誓”c“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
“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
“谟”02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
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
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
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c秦间人所
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
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
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03;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
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
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
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
帝王的书”04。“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
书称为“经”,始于荀子05;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
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
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06。
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
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
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c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
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
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的本
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
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
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
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
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c大小夏侯
夏侯胜c夏侯建三博士,地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
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
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07这二十九篇,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c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
“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
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
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
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
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
里。成帝时,刘向c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
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c毛
诗c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
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08。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
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
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
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09,所以主张通
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
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
;所留心的是在章句c训诂c典礼c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
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
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
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
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
当时经师贾逵c马融c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
显于世10。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
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
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
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息的亡佚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
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
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
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03说文。文部。
04说文序「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叙。容庚中国文字学。陈
梦家中国文字学稿本。
周易第二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
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避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
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
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卦及
阴阳五行和我们非常熟悉,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
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
欠通,婚姻待决,子息不旺,乃至种种疾病疑难,许多人都会去求签问卜,算命
看相,可见影响之大。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
周易。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
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
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
便是这个。那讲五行的洪范,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
得着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但这些神怪的故事,显然是八
卦和五行的宣传家造出来抬高这两种学说的地位的。伏羲氏恐怕压根就没有这个
人,他只是秦c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至于八卦,大概是有了筮法以后才有的。
商民族是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
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c卜的
日子c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卜辞里并没有阴阳的观念,也
没有八卦的痕迹。
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
的生活方式,那时牛骨头不缺少。到了周代,渐渐脱离游牧时代,进到农业社会
了,牛骨头便没有那么容易得了。这时候却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筮法只
用些蓍草,那是不难得到。蓍草是一种长寿草,古人觉得这草和和老年人一样,
阅历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所以用它来占吉凶。筮的时候用它的杆子,方法已
不能详知,大概是数的。取一把蓍草,数一下看到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
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古代人看见数目整齐而又有变化,认为是神秘的东西。
数目的连续c循环以及奇偶,都引起人们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
所以巫术里用得着它。我们一般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
那些巫术的遗迹。那时候又相信数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学里用得着它。我们现
在还说,凡事都有定数,这就是前定的意思;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数,世
界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帐;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机械的。数又是宇宙的架
子,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象01就是一生二c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
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八卦的基础便是一c二c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一是二;三画叠
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乾c兑c离c震c艮c坎c巽c坤,是这些
卦的名字。那整画c断画的排列,也许是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
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
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蓍草的应用,也许起于民间;但八卦的
创制,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大约是重要的角色。古代巫与卜官同时也就是
史官,一切的记载,一切的档案,都掌管在他们的手里。他们是当知识的权威,
参加创卦和重卦的工作是可能的。筮法比卜法简便得多,但起初人们并不十分信
任它。直到春秋时候,还有“筮短龟长”的话02。那些时代,大概小事
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的。
筮法袭用卜法的地方不少。卜法的里的兆象,据说有一百二十体,每一体都
有十条断定吉凶的“颂”辞03。这些是现成的辞。但兆象是自然的灼出来的,
有时不能凑合到那一百二十体里去便得另造新辞。筮法里的六十四卦,就相当于
一百二十体的兆象。那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
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繇辞有
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c爻辞也
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不一样。
从卦c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纪录,
纪录里好些是不联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那时卜筮官将这些
卦c爻辞按着卦c爻的顺序编辑起来的,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是“简
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本来呢,卦数既然是一定的,每卦每
爻的辞又是一定的,检查起来,引申推论起来,自然就“简易”了。不过这只在
当时的卜筮官如此。他们熟习当时的背景,卦c爻辞虽“简”,他们却觉得“易”。
到了后世就不然了。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c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周易原
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
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
书。孔子是不讲怪c力c乱c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
大过矣”;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04;所以这句
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c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
。孟子称引诗c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
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爱了他们的影响,才研
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
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c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
在忠实的c确切的解释卦c爻辞,其实倒是借着卦c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
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的易传。
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是
“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
这个字后来成为解释周易的专门名词。但彖辞断定的函义,象辞推演的观念,
其实不是真正的从卦c爻里探究出来的;那些只是作传的人傅会在卦c爻上面的。
这里面包含着多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象辞的话更有许多和论语相
近的。但说到“天”的时候,不当作有人格的上帝,而只当作自然的道,却是道
家的色彩了。这两种传似乎是编纂起来的,并非一人所作。此外有文言和
系辞。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c人生观众,偶然也有分
别解释卦c爻的话。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阙,汇集众说而成。到了汉代,又新发
现了说卦c序卦c杂卦三种传。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
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象征着天,又象征着父之类。
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这三
种传据说是河内一个女子在什么地方找着的,后来称为逸易;其实也许就是
汉代人作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一”是奇数,
代表天,那断画是偶数,代表地。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阴阳的观念是从男
女来的。有天地,不能没有万物,正和有男女就有子处一样,所以三画才能成一
卦。卦是表示阴阳变化的,周易的“易”,也便是变化的意思。为什么要八
个卦呢这原是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但这时候却想着是万象的分类。乾是
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
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这样,
八卦便象征着也支配着整个的大自然,整个的人间世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卦
是复合的,卦象也是复合的,作用便是复杂c更具体了。据说伏羲c神农c黄帝c
尧c舜一班圣人看了六十四卦的象,悟出了种种道理,这才制造了器物,建立了
制度,耒耜以及文字等等东西,“日中为市”等等制度,都是他们从六十四卦推
演出来的。
这个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系辞。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这传里借着八卦和卦c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c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
大大的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周易的地位抬高了,关于
它的传说也就多了。系辞里只说伏羲作八卦;后来的传说却将重卦的,作卦c
爻辞的,作易传的人,都补出来了。但这些传说都比较晚,所以有些参差,
不尽能像“伏羲画卦说”那样成为定论。重卦的人,有说是伏羲的,有说是神农
的,有说是文王的。卦c爻辞有说全是文王作的,有说爻辞是周公作的;有说全
是孔子作的。易传却都说是孔子作的。这些都是圣人。周易的经传都出
自于圣人之手,所以和儒家所谓道统,关系特别深切;这成了他们一部传道的书。
所以到了汉代,便已跳到六经之首了05。但另一面阴阳八卦与五行结合起来,
三位一体的演变出后来医卜c星相种种迷信,种种花样,支配着一般民众,势力
也非常雄厚。这里面儒家的影响却很少了,大部分还是周易原来的卜筮传统
的力量。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注释:01二语见易。系辞。太极是混沌的元气,两仪是天地,四象
是日月星辰。
02左传僖公四年。
03周礼。春官。太卜。
04古论语作“易”,鲁论语作“亦”。
05庄子。天运篇和天下篇所说六经的次序是:诗c书c
礼c乐c易c春秋,到了汉书。艺文志,便成了易c
书c诗c礼c乐c春秋了。
「参考资料」顾颉刚周易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辩〉第三册上。李镜
池易传探原同上。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同上。
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
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
的话写下了,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
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
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
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c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
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
言”01,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
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尚书包括虞c夏c商c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
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
便用“誓”c“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
“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
“谟”02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
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
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
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c秦间人所
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
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
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03;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
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
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
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
帝王的书”04。“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
书称为“经”,始于荀子05;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
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
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06。
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
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
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c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
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
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的本
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
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
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
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
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c大小夏侯
夏侯胜c夏侯建三博士,地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
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
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07这二十九篇,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c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
“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
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
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
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
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
里。成帝时,刘向c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
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c毛
诗c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
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08。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
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
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
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09,所以主张通
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
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
;所留心的是在章句c训诂c典礼c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
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
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
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
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
当时经师贾逵c马融c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
显于世10。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
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
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
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息的亡佚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
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
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
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