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最新章节 >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21节

  福长安渐渐开始为自己能够解脱此案而高兴。但同为打过仗的将领,他又不禁为福崧的命运担忧。福崧是有过战功的,当年甘肃叛乱,福崧第一个冲进华林寺,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捷,大清武将中能有这种气魄的实在不多啊。

  而此时关系到福长安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也顾不得许多了,开始与和珅密谋并仔细推敲了各个细节,将福长安与柴桢的关系剥离干净,认为万无一失后,和珅给全德写了一封回信。吩咐他马上写奏折,弹劾柴桢挪用公款,导致府库亏空,并弹劾福崧监管不严c收受贿赂之罪。同时要一口咬定,柴桢的“馈福公金一千两”是贿赂福崧。

  全德按照和珅的意思写好奏折后,折子先被送到了军机处。和珅又把它递交给了乾隆帝,乾隆帝习惯性地征求和珅的意见。和珅就将早就背得滚瓜烂熟的那一套说了出来:“微臣分析,柴桢任浙江盐道未及一年就离职了,怎么会亏空这么多银两这必定另有缘故,他一个人不大可能贪污这么多。福崧包庇柴桢,有可能插手这件事,说不定福崧也有贪赃的行为,亏空的银两,不知道有多少流入了福崧的口袋中。馈福公金一千两,这很可能是福崧向下面的官员索要贿赂,才导致下面的人挪用公款。必须派一位能干的大臣,作为钦差调查此事。”

  和珅的分析条理清晰c有根有据,乾隆深为赞同。当然,乾隆不知其中缘故,也就相信了和珅的话。乾隆见和珅对此事有这么深刻的认识,于是又问和珅满朝文武谁可以担任钦差大臣一职。

  和珅继续把自己没说完的话说了出来:“福崧是一省的巡抚,又是军伍出身,臣以为必须派一位能干的大臣。兵部尚书庆桂精明能干,又同是行伍出身,或可担此重任。”

  和珅推荐庆桂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理由看似很充分,推荐的人选也经得起推敲。庆桂是满洲镶黄旗人,历任内阁学士c副都统c参赞大臣c将军c都统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庆桂在西北战事中立了大功,以军功擢升为兵部尚书。乾隆对庆桂印象很不错只是有一点乾隆一直蒙在鼓里,庆桂早就与和珅沆瀣一气了。

  乾隆即刻下令,福崧c柴桢即日起停职,听候调查处理;派兵部尚书庆桂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查案。从这一刻起,福崧的命运算是彻底被交到了和珅手中。

  庆桂临行前,和珅吩咐他,此行的主要目标是福崧,而不是柴桢。对柴桢要软硬兼施,一定要让柴桢承认,亏空是福崧索贿c勒索,并承认贿赂福崧。给福崧定罪,一定要把罪名做成死罪,把案件办成铁案。庆桂有了和珅的指示,心中就有了底。他到浙江后,雷厉风行地调查起福崧的案子。总体来讲,福崧还是勤于政务的称职官员。但是当时官场潜规则成风,各级摊派也十分严重,国库开支巨大,朝廷账面上的银子远远不够用。福崧作为浙江巡抚,要说他不收钱,那也是睁眼说瞎话,所以栽赃还是很容易的。

  庆桂先从柴桢入手,处处暗示他和他的幕僚c家人,可以把责任尽可能推给上级福崧。柴桢的幕僚赵柄是个墙头草,他很快就供认:22万两银子的亏空中,至少有一半是因为福崧的索要产生的。柴桢到任浙江盐道后,福崧命令他代买玉器c朝珠等物品就花了9万余两白银,福崧只给了28000余两;其余的还有价值几千两银子的豹皮c狐皮褂筒等物。

  此外,柴桢的家人供称:福崧有一次进京,向柴桢索要300两白银;福崧孝敬母亲游玩,索要100两银子,柴桢的家人又私吞了100两银子。其余的亏空,有将近8万两银子是因为衙门的公事杂事而花的,花费动辄不予报销,承办的官员包赔,柴桢只得从府库中拿出银两。除此之外,剩下的4万余两银子是柴桢自己私用了。有了这些对福崧的指证,庆桂这才决定收网。

  庆桂对案情已经了如指掌,这才决定提审福崧。福崧对自己受贿供认不讳:“我收受柴桢的银子物品,值28000两银子。剩下的亏空或垫付工程款c交议罪罚银,或支付欠缺的养廉银。”接着列举了一笔笔开支。

  在盐道旧档中查到的“馈福公金一千两”记录。庆桂屏退左右,单独提审柴桢,柴桢开始说是当年送给户部尚书福长安的厚礼,这当然不是庆桂想要的结果。他拐弯抹角地给柴桢做提示:福长安大人怎么会与他这种猪狗不如c贪财如命的地方官有交往又警告他不要恶意栽赃。接着又暗示:如果承认受贿的是福崧,尚有活命的机会;否则,柴桢难免脑袋搬家,并株连九族。柴桢这才明白,他们这次是冲着福崧去的。如今他既无法自保,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得按照庆桂的意思做了供词。

  从审理过程的记录看,福崧c柴桢只是按照官场规则收礼送礼,不算是特别好财贪污,有的行为事出无奈,实为官场来往所必须,虽罪责难逃,但罪不至死,无法达到和珅的要求。于是庆桂审理完后,勾结上下官员,改动了案卷。最终,庆桂在呈报朝廷的奏折中作出的结论是:福崧蓄意包庇柴桢,并向柴桢索贿白银11万两c黄金1000两,全部私用。按照这个数额,建议判处斩立决。

  乾隆收到奏折,脸色大变,他没想到案情这么严重。消息传出后,京城哗然,很多官员都不相信福崧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此时阿桂已死,和珅成了首席军机大臣,军机处都唯他马首是瞻,和珅理所当然地建议福崧应该就地处斩。

  乾隆虽然人老了,但是并不糊涂。他觉得既然福崧是阿桂特意举荐的,而且屡立军功,不可随意处死。最好押回京城,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于是下旨把福崧押回京城由刑部详加审问。

  福长安知道乾隆的意思后,吓得魂儿都掉了福崧一到京城,刑部可不像浙江那般容易摆平。万一柴桢把自己牵连进来,可就麻烦了。他立刻前去与和珅商量对策。

  和珅却气定神闲,因为他对皇上最为了解,知道怎样让皇帝改变主意,只要福崧还没进京,一切都还有回旋的余地。

  和珅的办法就是激怒乾隆。他首先吩咐钦差大臣庆桂写一封奏折,快马送到京城,呈交皇上。奏折内容当然对福崧非常不利,捏造事实说福崧一路上不但不反省,反而口出狂言,对皇帝大不敬,趁机蛊惑人心,随行官员都很愤怒,建议斩立决。

  乾隆帝收到奏折,还是习惯性地来找来和珅,问他的看法。和珅趁机在一旁撺掇说福崧居功自傲,尤其是阿桂和福康安两位将军去世后,福崧目空一切,轻慢同僚。皇上经常劝导朝廷大臣要团结一致。想不到这个福崧如此不懂感恩,如今自己犯下大错,不但不知悔改,在钦差大臣的审讯中,还敢说出对皇上不敬的话来,就算阿桂老将军在世,恐怕也不会饶恕他。

  乾隆对阿桂和福康安在战场上的贡献极为钦佩,对他们的去世也极为痛惜。如今和珅听这么说,一时间激起了乾隆的怒气。

  和珅在一旁欲言又止,表现出进退两难的样子,故意撩拨乾隆的怒火。和珅诬陷福崧在押回北京的路上狂妄之极,说自己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贪污一点儿银子不算什么。还说皇上的千秋功绩,大部分是他们这些大臣的功劳。军机处的大臣怕其回京后再口出狂言,气伤了龙体,都不敢将其言论如实跟皇上禀报,这才建议斩立决。

  乾隆盛怒之下恍然大悟,以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马上传旨,命庆桂就地处斩福崧。后来考虑到福崧屡立战功,还特意恩赐他就地自尽,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和珅的目的达到了,心里十分高兴,嘴上还一直劝慰乾隆不要气伤了身子,龙体要紧,安抚了乾隆后,和珅就忙不迭地传旨去了他可不想再生出其他枝节来。

  和珅很快就将乾隆的旨意传给了钦差大臣庆桂,此时庆桂已经押着福崧走了好几天,到了山东境内。这里是一个叫红花铺的地方,属于山东沂州。

  福崧对于自己的处境十分明白,知道一定是和珅捣的鬼,自己是被冤枉的。如今皇帝让自己回京受审,想来皇帝也是对此事有所怀疑,只要自己到了京城,在皇上面前把事情说清楚,揭发和珅在地方大员身上勒索c敲诈c贪污的种种罪行,请求皇上主持公道,相信皇上一定可以明辨是非,铲除奸臣。

  谁想,皇上的圣旨在路上就传了下来,内容全部是斥责福崧的话,福崧越听心越凉,到最后竟然听到了“途中恩赐自尽”几个字。福崧呆住了,很快就缓过神来,大叫冤枉。并高喊皇上受了小人的蒙蔽,不能冤杀了自己。

  庆桂知道和珅在京城已经运作成功,让乾隆作出了杀人的决定。心中也是轻松了许多。福崧怒骂庆桂是奸贼,皇上派他来是清查案件的,谁知道他却颠倒黑白,硬往福崧身上安插罪行,这早已犯了欺君大罪。并表示自己上无愧于朝廷,下无愧于百姓。坚持要进京面圣,澄清事实。

  庆桂本来就心中有鬼。若是真的让福崧进京道出实情,恐怕自己也是性命难保。幸亏和珅对此早有防备,他也给庆桂下了死命令福崧必须在路上消失,否则一到京城,大家都是死路一条

  谁知军人出身的福崧一身的火暴脾气,就是不肯就范,庆桂没办法,只好给山东巡抚吉庆打个招呼,暗中表示自己是奉皇上的命令查案子,福崧如今对他成见很深,他说什么福崧都听不进去。如今皇上开恩,赐他自尽,他反倒不肯,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山东是吉庆的管辖范围,福崧抗旨不肯自尽,双方都无法向皇上交代

  最后,庆桂终于说:福崧反正是必死的人了,不如用一壶毒酒,给福崧一个了结,免得他回到京城更加受苦,而吉庆和他也都好给上面一个交代。

  吉庆知道其中牵连到朝中各大关系,他不愿意多生事端,也不愿意得罪这位钦差大臣,加上皇上那里到时候不好交代,于是就同意了庆桂的建议。

  吉庆悄悄准备了菜肴和美酒,酒里暗中下了毒。然后从囚车中放出福崧,骗他说自己敬重他战功赫赫c是条汉子。如今虽然是戴罪之身,但既然路过自己的辖区,就给钦差大人求了个情。这样,福崧就可以在山东暂且休息几天,吃喝c住宿都由山东府库出钱。吉庆还表示在此期间要给皇上上个折子,希望皇上开恩,改变主意,容福崧进京面陈圣上。以查清事实真相,还福崧一个清白。

  福崧向来直爽,不会拐弯抹角,看吉庆说得这般实诚,也就信了。于是放心地吃菜喝酒,结果立刻中毒身亡。

  庆桂c吉庆虽然是奉旨做事,但毕竟还是鸩杀了朝中大臣,连忙吩咐下人给福崧收尸,就地埋葬,又给在场的所有人一点赏钱作为封口费。随后上奏皇帝说,福崧已经奉旨自尽。

  庆桂回城后向皇帝禀报了福崧案件的情况,由于他与和珅早就串通好了,所以乾隆也听不出什么破绽来。不仅如此,乾隆余怒未消,责怪浙江相关官员知情不报,一律加以严惩。浙江布政使归景照被发往伊犁c不准捐赎;杭州知府明保和现任浙江盐道张慎被撤职查办c充军;浙江按察使顾长绂充军。此外,京城中的杭州籍给事中c御史等官员也有连带责任,罚其两年内不准升职。

  可以说,和珅出于一己私利,竟然冤杀朝廷二品大员,这又为他增加了一条人神共愤的罪证。

  善解人性的弱点

  和珅在官场屹立不倒数十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洞察人性,能把握人的喜好,进而实行控制。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握准了人的性格后,就可以“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对皇上,既要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使皇上视自己为能臣,又要注意到皇上作为一个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和基本需求。对同僚,则是尽量拉拢并为己所用,实在不愿受自己控制的则狠狠地予以打击。

  中国人的品性究竟是什么很难随意下结论。在封建时代,人们的思想都受到牵制,要忠心地服侍主子,而且几千年的又压制了人们的人性,所以千百年来人们要么无才,要么就是奴才。和珅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奴才,不过他服侍的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作为全国最大的奴才,奴才的禀性早已被和珅熟知于心,他既知道怎样做奴才,也知道怎样去管理奴才。

  很多人向来就是从心理上区分尊卑,你越把自己当主人,他就越对你尊敬,如果你对奴才客客气气的话,他却越发肆无忌惮,实在让人又气又笑,简直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因此,和珅知道对付马要用鞭子,对付奴才要用棍子,你打他越多,越狠命地踢他,他反而会笑脸相迎,对你忠心耿耿。

  满朝文武中,哪个不是奴才就连阿桂c永贵c福康安等股肱之臣照样还不是任凭皇帝驱使所以,聪明的和珅知道,只要抓住了皇帝的心,就可以在朝中进退自如。他早就知道朝中臣僚大都是墙头草,哪边有好处c哪边得势就倒向哪边,因此,他的首要之事就是杀鸡儆猴,确立自己的权威。

  和珅为了打击异己,控制言论,着力训练了一支忠于自己的特务间谍组织,相当于雍正时期的“血滴子”,散布于全国,充当自己的耳目。随时了解谁对自己忠心,谁有意反抗自己。一时间,和珅的权势直逼明末的权奸魏忠贤,既搜集有利于自己的情报,又为皇上收集情报,皇帝见和珅的这一行为确实能让自己随时了解各处的情况,所以他很支持。得到了乾隆的默许,和珅就更加胆大妄为了。

  他知道世人皆为势利眼,小时候在咸安宫官学的遭遇让他懂得:只有拥有权力和财富才会有前途,如果既无权又没钱,那么自己便一无是处了。因此,现在自己受乾隆宠爱,不管在天下人面前背负怎样的恶名,只要不惹恼乾隆,那么同僚必定也会碍于乾隆的面子,对自己另眼相看,一定会纷纷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借口。

  和珅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准确地把握住了官场上大多数人的心态,所以能够把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后来,他只要一说话,以前不正眼看他的官僚们都聚精会神,唯恐听漏一句。

  说起来,和珅还要感谢永贵。和珅刚入军机处时,永贵因“安明事件”弹劾他,后经过和珅巧妙运作才得以脱身。和珅经此一劫而不倒,却真正看清了朝臣的面目:哪些人只是表面应付自己,哪些人对自己忠心耿耿,他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更感激永贵之子伊江阿给他通风报信,所以后来对伊江阿大力提拔。永贵父子两人一正一反地帮了和珅的忙。而对指责过他的那帮朝臣,和珅并没有马上与他们翻脸摊牌,他知道自己现在羽翼未丰,便与一帮朝臣虚与委蛇,笑面相迎,虽然心里异常痛恨,但他在等待机会。在和珅的心目中,对待这帮骑墙派要么应付敷衍,要么一棍子打死,现在自己还没有绝对实力,能拉拢的当然要极力拉拢。

  通过此次事件,和珅深感培植自己党羽的必要性。于是他下定决心,确立了以自己为中心,以弟弟和琳与福长安为左膀右臂的关系网。

  和珅不仅了解人性,对读书人的品性更是了如指掌。因为和珅自己文武双全,也算是半个读书人,他知道读书人由于读书太多,所以平时的行为习惯受到的羁绊也很多,不自觉就有了被奴役的习惯。读书人的最大愿望是金榜题名,其实也就是为皇帝打工。对于这些有强烈愿望的读书人,和珅也不讨厌,他最讨厌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后来,乾隆帝常常让他做监考官,他总是在科举考试中录取对已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读书人,而对那些自恃才高c不肯服软,不肯与自己合作的人,即使已经上榜,他也会找百般借口来阻挠这些人入仕,以致一时间“天下士人,几出和门”。

  凭着能摸透人心的这种特殊才能,和珅算是跟着乾隆风光了一辈子,可惜他太过依赖乾隆,而没有把心思放在嘉庆身上,所以不能及时了解嘉庆的想法,招致杀身之祸。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善于了解新皇帝的心思,实在是他从心眼里不喜欢嘉庆的缘故。

  “烧车御史”谢振定

  和珅当政的乾隆时期,官场上的人物都是对和珅巴结不及。送钱送色送宝物送珍玩玉器可谓五花八门,只求能赢得和珅注意。更有通过与和珅手下的人结友攀亲来搭上和珅这趟船的。

  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一些官位卑下却敢于公开与和珅这个当朝权臣叫板的人,其中就有人称“烧车御史”的谢振定。

  谢振定,字一斋,号芗泉,湘乡人。乾隆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负经世才,尚气节,能古文辞,历官御史,罢,复起礼部员外郎。嘉庆元年,1796年怒烧和珅之车,史称“烧车御史”。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方漕运。当年运漕船只曾一度被阻江苏瓜洲,据说谢振定向河神祈祷后,大风转向,使得漕船顺利过闸,人称“谢公风”。有知耻斋集c清史列传传于世。

  谢振定虽然官职不大,但天性耿直,一向看不惯权臣尤其是和珅的飞扬跋扈。曾对曹锡宝因上奏弹劾和珅家仆刘全生活奢侈而被罢职一事颇为不平。

  乾隆六十年1795年,谢振定任兵科给事中,负责巡视京师东城。有一天,在他巡城途中,遇到大学士和珅爱妾的弟弟,此人竟敢违制乘坐和珅的马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将街道两旁的行人冲得到处躲藏。

  谢振定本来就对和珅不满,现在见他的一个亲戚就敢这般骄横,怒令巡逻小卒将其从车上拉下,准备施以鞭打。

  谁想这人倚仗和珅的权势,根本不把谢振定这个小小的巡城御史放在眼里,反而破口大骂:“你是谁狗一样的东西敢鞭打我吗我是乘坐我家主人的车子出来办事,你还敢鞭打我吗”

  谢振定原本是想将其鞭打示罚一下,做做样子给和珅看,让他不要太嚣张,眼见此人如此蛮横无理,不加痛惩,如何得了下令让巡逻小卒将此人抽打二十鞭,并将所获和珅马车当众烧毁,说:“此车已被这等不知贵贱的小人玷污,怎么配让和大人继续乘坐”大街上的人们看到这一幕,大为解恨,欢声雷动,纷纷齐声欢呼说:“谢御史,好样的”

  和珅爱妾的弟弟回到和府后,向和珅添油加醋地哭诉了一番,并强调车子被谢当众烧毁。和珅听后非常气愤:“一个小小的巡城御史,竟敢当众焚烧我的马车,这也太看不起我和珅了”于是决定给这个胆大妄为的谢振定一个教训。

  很快,给事中王钟健希望通过和珅向上爬一爬,和珅就授意他上奏弹劾谢振定,谢振定很快被罢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和珅借机报复。和珅的这一行为更加激怒了官员们对他的愤恨,御史管世铭颇为谢振定抱不平,他曾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