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西域争雄 第十七卷 第三十六章 科举扩编
南居益一出,后面各部尚书推荐的人选就有点相形失色了,大明这几年虽然扩张的厉害,但真正和洋人打过交道的三品以上文官并不是很多,因为很多时候大明都是用拳头在跟洋人交涉,要是找洋人打过仗的三品以上武将那随便一拉就能拉来一大堆,但文官却找不出几个来。
最后,通过举手表决,南居益以十三票全票当选为新任外务部尚书,接下来,只要报请皇上批示,发出圣旨,他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朱由检对此事还是很上心的,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朝廷大员的推选,他自然想有个完美的结果,会议一结束,他便直奔乾清宫,向皇上请旨去了。
这如果是别人当选朱慈炅肯定要让东厂和锦衣卫去查一下,他可不想第一次放权让内阁推选朝廷大员就选出个庸官、昏官甚至是贪官,但是南居益就不用查了,徐光启说的很对,他的确很欣赏南居益,对于南居益在东南的表现,他是相当满意的,提拔他当外务部尚书自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就这样内阁推选的新任外务部尚书南居益很快就获得了皇上的恩准,当天上午皇上便下旨,调原东南总督南居益进京担任外务部尚书。
这三个新衙门的尚书人选是确定了,但一个衙门不能光有尚书啊,特别是像这种负责日常事务的大衙门,下面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等官吏起码要十来个,还有负责具体事务的主事那更需要几十个,一个大衙门上百个官员那是很正常的,就这还是大明没有扩张以前的配置。
现在的大明,疆域面积扩大了三倍还不止,行省也已经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倍了,接下来再打下西伯利亚,行省数量甚至要超过原来的四倍,也就是说,各大衙门起码得配上两三百人才堪堪够用,不但是新衙门,旧衙门也得扩编,上次成立商务部和教育部的时候各衙门官员已经扩充了差不多一倍,到现在,貌似又有点不够了。
这样算下来,需求的人数就有点恐怖了,光是新成立的三个衙门就需要六七百人,原来的八个大衙门同样需要扩充六七百人,加起来就是一千多人
一千多人貌似不多,因为大明现在的人口一亿都不止了,但问题是这一千多人都必须有功名啊,而且一般的秀才还不行,最少得是举人,要按以前的规矩,举人都很难当京官,各部主事一般都是进士出身,更别说员外郎、郎中和侍郎了。
这下可把朱由检和杨嗣昌给愁坏了,朱由检那里还好点,因为他只负责五品以上的大员,而一个衙门也就两个侍郎、四个郎中、四个员外郎是五品以上的,老衙门这些都有,新衙门加起来也就三十个,问题还不是很大,只是开会推选比较耗时间而已。
杨嗣昌可就不一样了,他这里可是扎扎实实需要选拔一千多个京官,而且最起码得有举人的功名,他上哪里找这么多举人和进士去啊
为什么说他找不到这么多举人和进士呢,根据大明朝科举的录取率稍微算一下就能知道了。
按惯例,大明朝进士的录取率大概是二十取一,也就是说,二十个举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能考上进士,而大明历代科举取士每科选取的进士最多也就两百来人,这样算下来,每次参加会试的举人最多也就四千来人。
这个四千来人并不是说每隔三年就会产生四千个举人,而是每次参加科举的举人就四千来人。
进士是每隔三年就录取两百名左右,但举人不是啊,很多书上都有屡试不第这一说,也就是说,很多举人参加了很多界会试,最后都没能考取进士,再结合会试的录取率就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每次参加科举的最多也就四千来个举人,有时候甚至还不到四千。
考中了举人而不去参加会试的有没有呢这种人肯定有,但绝对不会太多,大多都是年迈体衰,无力去考了,但凡正值壮年的谁不想金榜题名,也就是说,大明朝同一时期有功名在身的举人绝对不会超过八千人。
这么一算问题就来了,就算十届科举的进士和所有举人全部在朝为官,那进士和举人的数量加起来也不足一万人,而大明朝现在有多少官员编制呢
不算不知道,一算那更是吓死人,大明现在的行省数量差不多都有四十个了,每个行省差不多都是八到十个州府,而每个州府差不多又有八到十个县,也就是说,现在大明光七品县令就有三四千个,左右布政使、知府、知州、各级同知等七品以上的官吏加起来足有两千余人,在加上各直隶州和京城各衙门的官员,大明所有的进士和举人,只要不是年迈体衰的和品行不端的,其他基本上全部都在当官。
举人当县令,秀才当县臣在大明已经是标配了,进士那基本都是六品以上
能当官的进士和举人基本都在当官,杨嗣昌又从哪里去抠出这一千多号人来,张溥、吴建业、南居益可都是实力派的干吏,做起事来那叫一个风风火火啊,衙门都成立了,竟然不给配下属官吏,他们自然不干了。
于是乎,吏部的门槛都快被他们踩烂了,杨嗣昌几乎天天被他们堵在吏部衙门里面,除了要人还是要人,这个走了那个来,那个走了这个来,有时候两个一起来,有时候三个一起上,把他都快逼疯了。
他被逼催的实在没了办法,只能去找皇上了,实在是没人啊,总不能招些秀才来当京官吧
朱慈炅的确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以往历朝历代都是进士等着做官,到了他这里倒好了,连举人都凑不出来了。
他还能怎么办,只能把徐光启和黄道周招过来,商议科举扩编的事情。
其实科举已经扩编过一次了,从崇正十年丁丑科开始,每科录取的进士都翻了一倍,达到了将近四百人,但是,举人的数量却没有翻倍,还是那么多。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慈炅,他主持的可是殿试,又不是乡试和院试,能选拔出四百余名进士就行了,他怎么会去想大明有多少举人的问题呢
这事也凑巧,正好今年八月就是三年一度的院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
都火烧眉毛了还有什么好考虑的,朱慈炅直接下旨,各地举人录取名额翻一倍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最后,通过举手表决,南居益以十三票全票当选为新任外务部尚书,接下来,只要报请皇上批示,发出圣旨,他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朱由检对此事还是很上心的,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朝廷大员的推选,他自然想有个完美的结果,会议一结束,他便直奔乾清宫,向皇上请旨去了。
这如果是别人当选朱慈炅肯定要让东厂和锦衣卫去查一下,他可不想第一次放权让内阁推选朝廷大员就选出个庸官、昏官甚至是贪官,但是南居益就不用查了,徐光启说的很对,他的确很欣赏南居益,对于南居益在东南的表现,他是相当满意的,提拔他当外务部尚书自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就这样内阁推选的新任外务部尚书南居益很快就获得了皇上的恩准,当天上午皇上便下旨,调原东南总督南居益进京担任外务部尚书。
这三个新衙门的尚书人选是确定了,但一个衙门不能光有尚书啊,特别是像这种负责日常事务的大衙门,下面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等官吏起码要十来个,还有负责具体事务的主事那更需要几十个,一个大衙门上百个官员那是很正常的,就这还是大明没有扩张以前的配置。
现在的大明,疆域面积扩大了三倍还不止,行省也已经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倍了,接下来再打下西伯利亚,行省数量甚至要超过原来的四倍,也就是说,各大衙门起码得配上两三百人才堪堪够用,不但是新衙门,旧衙门也得扩编,上次成立商务部和教育部的时候各衙门官员已经扩充了差不多一倍,到现在,貌似又有点不够了。
这样算下来,需求的人数就有点恐怖了,光是新成立的三个衙门就需要六七百人,原来的八个大衙门同样需要扩充六七百人,加起来就是一千多人
一千多人貌似不多,因为大明现在的人口一亿都不止了,但问题是这一千多人都必须有功名啊,而且一般的秀才还不行,最少得是举人,要按以前的规矩,举人都很难当京官,各部主事一般都是进士出身,更别说员外郎、郎中和侍郎了。
这下可把朱由检和杨嗣昌给愁坏了,朱由检那里还好点,因为他只负责五品以上的大员,而一个衙门也就两个侍郎、四个郎中、四个员外郎是五品以上的,老衙门这些都有,新衙门加起来也就三十个,问题还不是很大,只是开会推选比较耗时间而已。
杨嗣昌可就不一样了,他这里可是扎扎实实需要选拔一千多个京官,而且最起码得有举人的功名,他上哪里找这么多举人和进士去啊
为什么说他找不到这么多举人和进士呢,根据大明朝科举的录取率稍微算一下就能知道了。
按惯例,大明朝进士的录取率大概是二十取一,也就是说,二十个举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能考上进士,而大明历代科举取士每科选取的进士最多也就两百来人,这样算下来,每次参加会试的举人最多也就四千来人。
这个四千来人并不是说每隔三年就会产生四千个举人,而是每次参加科举的举人就四千来人。
进士是每隔三年就录取两百名左右,但举人不是啊,很多书上都有屡试不第这一说,也就是说,很多举人参加了很多界会试,最后都没能考取进士,再结合会试的录取率就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每次参加科举的最多也就四千来个举人,有时候甚至还不到四千。
考中了举人而不去参加会试的有没有呢这种人肯定有,但绝对不会太多,大多都是年迈体衰,无力去考了,但凡正值壮年的谁不想金榜题名,也就是说,大明朝同一时期有功名在身的举人绝对不会超过八千人。
这么一算问题就来了,就算十届科举的进士和所有举人全部在朝为官,那进士和举人的数量加起来也不足一万人,而大明朝现在有多少官员编制呢
不算不知道,一算那更是吓死人,大明现在的行省数量差不多都有四十个了,每个行省差不多都是八到十个州府,而每个州府差不多又有八到十个县,也就是说,现在大明光七品县令就有三四千个,左右布政使、知府、知州、各级同知等七品以上的官吏加起来足有两千余人,在加上各直隶州和京城各衙门的官员,大明所有的进士和举人,只要不是年迈体衰的和品行不端的,其他基本上全部都在当官。
举人当县令,秀才当县臣在大明已经是标配了,进士那基本都是六品以上
能当官的进士和举人基本都在当官,杨嗣昌又从哪里去抠出这一千多号人来,张溥、吴建业、南居益可都是实力派的干吏,做起事来那叫一个风风火火啊,衙门都成立了,竟然不给配下属官吏,他们自然不干了。
于是乎,吏部的门槛都快被他们踩烂了,杨嗣昌几乎天天被他们堵在吏部衙门里面,除了要人还是要人,这个走了那个来,那个走了这个来,有时候两个一起来,有时候三个一起上,把他都快逼疯了。
他被逼催的实在没了办法,只能去找皇上了,实在是没人啊,总不能招些秀才来当京官吧
朱慈炅的确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以往历朝历代都是进士等着做官,到了他这里倒好了,连举人都凑不出来了。
他还能怎么办,只能把徐光启和黄道周招过来,商议科举扩编的事情。
其实科举已经扩编过一次了,从崇正十年丁丑科开始,每科录取的进士都翻了一倍,达到了将近四百人,但是,举人的数量却没有翻倍,还是那么多。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慈炅,他主持的可是殿试,又不是乡试和院试,能选拔出四百余名进士就行了,他怎么会去想大明有多少举人的问题呢
这事也凑巧,正好今年八月就是三年一度的院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
都火烧眉毛了还有什么好考虑的,朱慈炅直接下旨,各地举人录取名额翻一倍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