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仓鼠劫最新章节 > 仓鼠劫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6 章

  们说得都对,但又都不够。秦国不懂礼治、德治,只凭武力争城夺地,缺少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统一天下的志向,这是严重的缺陷,若不思改正,很难如愿。"

  弟子陈嚣问:"两军相对,你死我活,双方都要重视形势是否有利于己,行动则要诡诈多变,疾速隐蔽,这难道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吗?"

  荀卿道:"你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仁人用兵是不能欺诈的。施用欺骗之术的军队,是骄傲散漫之军、疲惫衰弱之军,君与臣、上级与下属离心离德之军,这样的军队怎能一匡天下呢?只有仁人之军才能上下一心,坚如磐石,无坚不摧!"

  陈嚣好像是已经懂了,不再吱声。

  韩非比较持重,不轻易发问。但对老师的这一见解却不敢苟同。他口吃着问道:"先生所言用兵之道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既如此,又怎能用兵打仗呢?而一切用兵之事都是为了征伐啊!"

  荀卿道:"此言差矣。正因为仁者爱人,才憎恨害人之人。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攻伐。"

  韩非也不言语了。他起身在炭火盆里放了两块炭,又静静地坐下来。

  这时,荀卿把目光移向李斯,问:"你懂了吗?"

  李斯一愣,道:"先生,我还是不懂。"

  "你没认真听?"荀卿面有愠色。

  李斯道:"弟子不敢。我只是想,秦国兵强海内,威行诸侯,并不是靠仁义,而是以"便"从事,按当时的有利形势去做罢了……"

  荀卿打断了他的话,说:"你所说的"便",是"不便之便",即只顾眼前,不思长远。只有以仁义为本,才是"大便之便",即从长远利益出发,如此方能一统天下。可叹的是秦国缺少仁义,当年秦昭王就是不听我的劝说。照此下去秦国的优势或许会丧失,统一天下的重担就可能落在其他的诸侯国肩上了。"

  荀卿说到这里,显得有些忧虑,讲学的情绪也陡然低落下来。

  韩非站起身对他的老师说:"先生,您累了,歇息一下吧。"接着,又端来一陶碗米粉浆,让老师喝下,以便暖暖身子。

  不知怎的,从这一天起,李斯似乎感到老师的学说、见解都有不少难以接受之处,或者说与李斯的所思、所想大相径庭。于是便想,儒学虽然高深,但毕竟是书简上的。那位演唱成相的艺人说得对,天下事便是一部大书,一门大学问。我何不走出兰陵,出外闯dàng一番,向国君进献良策?这样,说不定会得到重用!苏秦、苏代、张仪、范睢等人不都是靠游说诸侯而得到高官的吗?

  李斯主意已定,便准备离开兰陵。他想到,楚王昏聩,难成大事,关东诸侯又太衰弱,不能建立功业。唯有秦国最强,前途无量,所以决计西入秦国。

  这天,他前往荀卿寝处,向他的老师辞行。荀卿感到有些突然,问他为什么要走,李斯也不掩饰,说:"弟子以为,一个人要是遇到机会,不可疏忽怠惰。当今各国游说之士都在争取良机,希望能成大事、立大业,只有具备谋略的游说之士才能真正有所作为。现在秦王雄心勃勃,想吞并天下,包举宇内,这正是布衣百姓获取富贵、游说之士获得成功的良机!处于卑贱地位总想着有所作为,却屡失良机,这未免太迂腐、太愚蠢了。一个人最耻辱的莫过于身份的卑贱,最悲哀的莫过于贫困。若是长久处于卑贱地位、穷困境遇,还愤世嫉俗,憎恶功名利禄,不过是掩饰自己的无能罢了。"

  李斯这一番话是思索了好久的,也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今天和盘托出,使荀卿大感意外。荀卿暗想,我平日尽以仁义教他,如今他却公然弃礼义而逐名利,可见我的心血算是白费了。

  李斯见老师面有凄色,道:"方才一番话可能有违先生垂教,请恕弟子不恭。自入先生门下,先生不吝赐教,爱护有加,弟子终生难忘,倘能富贵,定将报答!"

  李斯言必谈富贵名利,毫不掩饰,却只字不谈仁义礼教,使荀卿很是失望,说:"人各有志,既然你执意要走,那就好自为之吧。"

  韩非、陈嚣也来为李斯送行,大有恋恋不舍之意。特别是韩非,平日与李斯相谈甚洽,更舍不得让李斯走,他解下腰间的一块玉佩送给李斯,说:"这块玉佩是我祖上遗物,我自幼带在身上,今赠师弟,愿永以为念。我兄弟二人说不定还有相见之时!"

  李斯很感动。他双手接过玉佩,回想起韩非对他的兄长般的照顾,不禁热泪盈眶,说:"兄长好意,小弟永志不忘。李斯家贫,无以为赠,姑且送兄一字吧!"

  说罢,李斯找来一片青石片,研墨濡笔,在石片上写下一个篆书"永"字,表示永记同窗之情,永结兄弟之谊。

  李斯善书,这一个"永"字笔走龙蛇,遒劲有力,韩非连连叫绝,道:"弟书法天下无匹,实令为兄羡慕!"

  二人又亲密地相谈数语,李斯见天色不早,便拜别了师友,下山去了。

  时令正值初春。残雪未融,枯木末芽,冬天的影子还未消逝。

  第三章吕门舍人

  一

  秦国都城咸阳位于九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这是一座规模宏伟、繁荣兴旺的都市。城中宫殿林立,气派非凡。因其处于jiāo通枢纽,商业十分发达,城中有专门进行jiāo易的市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富商大贾遍布京城。在外城郡,则是一些低矮破旧的房屋,这个都市的大多数人口都拥挤在这里,与金碧辉煌的宫殿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李斯是在公元前247年五月到达咸阳城的。当天,李斯就听到一个使他大为震惊的消息:国君庄襄王病情严重,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令李斯深感意外的是,咸阳城中没有出现人心浮动的混乱情景,也没有发现任何混乱迹象,从宫廷到民间都出奇地平静。李斯很快得知,这一切都是因为秦廷中有一位握有重权、掌管全局的顶梁柱式的人物--文信侯吕不韦。

  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人,成年后奔走于各国经商,后至韩国,成为阳翟的首富。但是,吕不韦虽长于商战,善聚资财,兴趣却不在经商。这位珠宝商人的子弟不满足于像他父辈那样赚钱,他的目标是用经商之道从政,在政坛中一显商人的身手。

  公元前265年,他来到了赵国都城邯郸。这时,秦国太子安国君之子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异人虽贵为王孙,但他不是安国君长子,其母夏姬也不受宠爱,所以被质于敌国。秦与赵经常jiāo战,异人在赵国很受冷遇。吕不韦从"人弃我取"的经商原则出发,以为异人"奇货可居",便主动去拜访异人,说可以使他飞黄腾达。异人初不相信,以为他是开玩笑。吕不韦便进一步对他说,秦王老了,安国君当了太子,他最宠爱华阳夫人,只有华阳夫人能立继承人,但她没有儿子。如果拿出千金去游说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继承人,那么你就有机会成为太子了。

  异人喜出望外。他答应,若如愿,将与吕不韦平分秦国。当即,吕不韦送五百金给异人,让他买通看守,广结宾客,再用五百金买了一些奇物玩好,亲自带着前往咸阳去贿赂和游说华阳夫人。

  吕不韦的计划得到圆满实现。华阳夫人为利所动,向安国君大吹枕边风,鼓动他立异人为继承人。安国君听信了华阳夫人的话,送钱财给异人,并聘请吕不韦当异人的老师。异人回国时,吕不韦得知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就叫异人穿楚服进见,夫人大喜,将异人改名为子楚。

  吕不韦在赵国时,曾蓄养了一个美貌的邯郸歌姬赵姬,异人见而爱之,求吕不韦赏给他,吕不韦权衡了一番,慨然应允。这时赵姬已有身孕,于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政。赵姬遂被立为夫人。

  安国君是在公元前250年五十三岁时登上秦王宝座的,是为秦孝文王。这位短命的君王在昭王丧事处理完毕后仅三天就死了。于是异人顺理成章地当了国君,是为秦庄襄王。依照原来约定,吕不韦当上了相国,封文信侯,把持了秦国大权。这样,吕不韦的"奇货可居"获得了成功,从经商致富到富有一国,吕不韦终于"买下了一个国家"。

  异人对帮助他当上国君的吕不韦感激不尽,敬重有加。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请教,请他定夺,并赏赐给他洛阳十万户为食邑。吕不韦则自比于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自称"仲父"。

  公元前247年,是庄襄王异人当上国君的第三个年头。这位国君因长期在赵国当人质,多受冷遇,精神抑郁,身体上受到了很大摧残。他本来正当壮年,却已疾病缠身,眼看着已经来日无多了。

  极富政治经验的相国吕不韦冷静地面对着这一严重的现实,他把目光投向十三岁的太子政。世间已有传闻,太子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对此,吕不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他没有在这一问题上过多地耗费精力,而是着眼于国君的继立和政局的稳定。他把这件事看得重于一切、高于一切。他一刻也不离开秦廷,命令禁卫兵士坚守岗位,发现任何一点反常迹象都要及时禀报。因为在秦国的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君去世、诸子争夺王位的内乱,吕不韦一想起这些往事,浑身的神经就紧张起来,他要倾尽全力制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使王位顺利地jiāo到太子政手上。

  庄襄王的丧事办理很简单,停柩奔丧的时间也没有拖长。丧事刚毕,便举行了太子政的登基典礼,幼主政成为秦国的新国君,他,就是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吕不韦则以三朝元老和"仲父"的身份辅孤理政,充任相国。

  因新主尚幼,秦国的军政大权cāo纵在吕不韦手中。在秦国统治中心经历重大变化的几天中,李斯每天都在咸阳城里东奔西走,探听消息。他想方设法与秦廷的官吏们接近,注意了解权力jiāo接的内幕。当他较详尽地得知了上述一切的时候,便不失时机地决定了自己的行动:投奔吕不韦门下,求得吕不韦的庇荫和器重。

  这时,李斯的最大愿望是在吕不韦门下当一名门客。他知道,吕不韦和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等"四君子"一样,善养门客,重视人才,已有门客三千人。他期望着有朝一日从这个门客群中脱颖而出,大展宏图。

  李斯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来到相国府的。经门人家僮通报之后,李斯在宽敞的厅堂里见到了权相吕不韦。

  吕不韦年约三十六七岁,身材适中,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商人的智慧和机警。他的脸色稍显疲惫,大概是这些天来朝中事使他过于劳神的缘故。

  但是,这位相国还是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投奔者。

  他首先询问了李斯的姓名身份及来历。他们谈起了楚地的风土人情,楚国的政坛要闻以及天下大势、各国实力,李斯都非常谨慎而且十分认真地回答着。因为他发现,吕不韦在与他jiāo谈的过程中,那双似乎可以洞穿一切的目光在审视着他、考察着他,像是在权衡着这位异国来者的价值。

  使李斯感到宽慰的是,他流利的答问内容充实且恰到好处,既展现出他的广闻博见,又显示了他的多方面的知识积累,特别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看法极具见地。李斯不免由衷地感激他的老师荀卿对他的教诲,更庆幸这几年对儒家经典的深钻细研。同时他也感到,这位商人出身的吕相国确非等闲之辈,其世事之洞明、人情之通达及对利害判断之精、时机把握之准,决非一般人所能相比。难怪他把偌大个秦国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指点万里江山,笑对风云变幻!想到这里,李斯不由得对吕不韦产生深深的敬慕。

  二人谈了好一阵子,只听吕不韦对身边的门客说:"拿书简来!"

  不多时,门客抱来一大捆简册。吕不韦打开一册,递与李斯,道:"此文系我门客所作,你以为如何?"

  李斯看过,见上面是一篇娟秀的文字,李斯随口读道: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读到这里,李斯脱口赞叹:"妙!真乃天下妙文也!"

  吕不韦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之情,旋即又平静地问:"你以为妙在何处?"

  李斯道:"此文出语精妙,行文流畅,令人信服地阐明:制定法令制度应明察当今形势,不可拘泥效法古人。我以为这个道理讲得极是。因为古人制定法令制度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但时代不能与法令同时存在,即使法令今天保存下来,也因形势已变,不合于当今,不能效法。治今还须察今,重今实应轻古。"

  吕不韦微微地点了点头,像是很满意李斯的回答。接着又问:"听说你曾从师于荀卿,荀卿乃当今大儒,将孔孟之言奉为经典。而儒家却是主张"法先王",照搬先王的法令治理国家。你这样说,岂不是违忤师教了吗?"

  李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