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仓鼠劫最新章节 > 仓鼠劫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3 章

  道:"草民昏聩,不记时事,不记生人。世人不识我,我也不识世人。"

  李斯近前一步道:"公孙先生,你会记得的,十多年前,一个布衣青年,浪迹城父,幸遇先生,曾闻先生阔谈稷下盛事,并指点前往兰陵拜访荀师。那布衣青年就是我李斯啊!"

  "李斯?"艺人一愣,似有所思,旋即又摇头道:"不记得了,不记得了。"

  李斯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好转换话题道:"先生今yù何往?"

  艺人道:"草民平生无所求,普天之下是我家。信步漫游,独来独往,虽云清苦,却也自在,哪似那般谋官逐利之人,心思费尽,患得患失,狗苟蝇营?这些人实在是想不通,放着自由自在的人生不去享受,却自己往自己颈上套枷锁,这不是自寻烦恼么?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做官好比在刀尖上舞蹈,稍有不慎便官去财空,甚至丢了身家xìng命。可悲呀,可悲!"

  从艺人这番见解非凡的话语中,李斯断定此人就是公孙鸿。他的这番话分明就是对他说的。他深受触动,感触颇多,施礼道:"公孙先生,可赏光陪我喝杯酒么?"

  艺人笑道:"我不是什么公孙先生,一个卖唱的行乞草民而已。官人既肯赏酒,不能不喝,酒在哪里?"

  李斯见公孙鸿执意不肯相认,惨然一笑,遂将他延入屋内,为他斟满了酒。公孙鸿也不推辞,持盏便饮,案上的菜肴也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吃饱喝足之后,他只是拱了拱手,向李斯道:"多谢官人的酒莱!"说罢,扬长而去。

  稍顷,又传出他嘶哑的歌唱声:

  论臣过,反其施,尊王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请牧基,贤者思,尧在万世如见之。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

  成相声随着公孙鸿的身影远去。那歌词虽有些含混不清,但却深深地触动着李斯的心。遥想几年的仕途生活,念及如今的处境,他对公孙鸿的独来独往,无遮无碍,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羡慕,猛然觉得,这样浪迹天涯、超脱一切的生活,倒也不错,省去了人世间多少烦恼?

  "追呀,追呀,快,快!"

  恍惚间,李斯的耳边又飘来似曾熟悉的逐兔声,当年上蔡东门外晏丙、宫强、东野淳等几个乡友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东门逐兔的快乐不禁在心中泛起。

  那是何等淳朴、坦诚、尽兴的人间之乐呀!全然不必为彼此间的利益得失耗费心思,肝胆相照似无纤毫之隔,这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世间的真情!但不知这几位乡友今在何方,逐兔之乐是否一如往昔。此时,李斯深深地想念起这几位乡友,想念起那个远离官场纷争的尚贤乡……

  李斯也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次也未想到过东野淳等几位乡友?一次也未记起过与公孙鸿的路遇和那警策世人的成相曲?难道是一心追求富贵名利而无暇他顾?或许是东野淳、公孙鸿他们那样的生活与他的追求已格格不入?那么,如今又为何如此迅速地和他们拉近了距离呢?人哪,真是无法琢磨,忽而恨不得直上青云,忽而又希望立足于实实在在的土地上。究竟哪一种生活更有意义,哪一种追求更有魅力呢?面对这个难题,李斯也有点不得其解了。

  李斯在酒肆中稍事歇息了一下,又继续赶路了。傍晚时分,李斯来到咸阳东边的骊邑。

  这是一座人口不多的小城,北临渭水,南靠骊山,以景色宜人著称。但此时的骊邑却是大地冰封,满目衰草,一片荒凉,只有一株株傲立在冰雪中的青松给冬日的小城增添了几分生气。

  李斯经过一整日的奔波,至骊邑时已疲惫不堪,举足艰难。他就近找了一间客栈,早早地便睡下了。他无意继续东行,一则前程渺茫,不知所之,二则他也心存一线希望,盼着秦王回心转意,下令召还客卿。

  大约在夜半时分,李斯恍惚听到有人开门,接着便传来说话声,李斯睁开睡眼,见店主端着灯盏领进一个人来,将那人安置在屋内另一张床上之后,便把灯盏放在案上,转身出去了。临行嘱咐说,有什么事尽管唤他,不必客气。

  室内又恢复了平静。那人轻手轻脚地脱了衣服,悄无声息地躺下,他十分注意自己的动静,唯恐吵醒了李斯。

  其实,李斯已经醒了。借着微弱的灯光,他看到此人很面熟,仔细一看,这不是淳于越吗?他一骨碌坐了起来,兴冲冲地喊道:"淳于兄!"

  几乎在同时,淳于越也认出了李斯,惊喜道:"李兄,真想不到在这里遇见你!"

  李斯问:"兄何以来此?"

  淳于越叹了口气,道:"偌大个咸阳已经容不下一个他国贤士了,客卿无辜被逐,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照此下去,秦国还能成就什么事业?"

  李斯道:"看来,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不知兄为何深夜至此?"

  淳于越道:"秦王下令逐客,初不以为然,感到宗室官吏的恶意挑唆不过是浮云蔽日,秦王终究会翻然醒悟,故未匆匆离京。谁知,今天秦王竟派出兵马,在全城进行大搜捕,很多未及逃走的他国人士都被抓去了。多亏我改换了装束,又得到了友人的救助,这才得以逃脱。唉,秦国没有希望了!"

  李斯听罢,不禁暗自庆幸,自己若是再晚些时候出城,说不定会被捉捕入狱,丢了身家xìng命也未可知!

  二人叹了一回气,便议起了今后的打算。淳于越经此突变,已经心灰意冷,说:"秦国虽强,但秦王不知用人,偏听、偏信,足见他不是有为之君,难成大业,屈居秦国,只能虚度年华。有道是,君子择地而处,此地不留我,自有留我处!"

  李斯道:"秦王此举,是有失妥当。他冷落了贤良,也失掉了民心,但列国之中哪有什么贤君圣主,事秦不成前往何国呢?"

  淳于越道:"我准备回韩国去,那里是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朋。叶落归根,故土难离,既然大志难申,那就老守田园吧。我家在伊水之滨,祖上留有一份产业,足够我后半生之用,闲居草庐,读书灌园,却也悠闲自在。李兄意yù何往?"

  李斯听罢,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回故国楚国吗?他毫无此意,楚国虽为故土,但他对楚国早已失去信心,他甚至不把自己当成一个楚国人。因为故国给予他的只是贫寒和不幸,一想起在楚国的日子他就心中作痛。他是下了决心不再回楚国的。甚至多次暗中祈请列祖列宗原谅他这个不肖子孙。但是,他又不想在淳于越面前表现出自己对故国的冷漠,他怕淳于越讥笑他,看不起他。于是违心地说:"我也打算回楚国去,回上蔡家乡,老父老母或许还巴望着我回去呢!"

  淳于越与李斯同为吕门舍人期间,关系甚密,他们都得到过吕不韦的重用和举荐。所以,jiāo谈中又提到了吕不韦。淳于越道:"吕相国不愧为一代名相,他喜纳人才,学识广博,胸有韬略。设使吕相国在,秦国决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只可惜良相未能克终,三千门客作鸟兽散,可惜呀,可惜!"

  在淳于越谈话的过程中,李斯很少chā言,只是小声附和着。李斯虽然也感激和怀念吕不韦,但他更知道应该保护自己。所以,当淳于越嗓音渐高时,李斯胆怯地摆手阻止了他,说:"淳于兄,小声点,隔墙有耳!"

  淳于越笑了笑,放低了声音。不觉间,天已破晓,东方既白。

  五

  坐落在渭水北岸的咸阳宫是秦国的政治活动中心,它规模宏大,建筑豪华,气派非凡,显示出秦国的强大国力和雄姿。

  这组宫殿群的前身是"冀阙宫廷",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前由商鞅监修。"阙"原指建立于宫廷建筑前大道两旁的一对多层建筑。君王经常在此出列教令,臣下在这里待诏记事。"冀阙"则是一组可居可登、可凭栏远眺的宫殿。商鞅筑冀阙一是为秦孝公徙都后居住和理政,二是象征秦国将虎视东方,决心与六国进行较量。"冀阙宫廷"的筑成,使咸阳初具都城雏形。秦惠王时,对咸阳进行扩建,并新作宫室,主要朝宫--章台宫便是这时修建的。此后,经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不断经营,咸阳宫更加宏伟,多新筑宫殿,如长安宫、兴乐宫、六英宫等宫殿也矗立在渭河南岸,通过渭桥与渭北的咸阳宫连接,使咸阳城更具帝都风光。此外,在故都雍城又筑有祈年宫、长扬宫、高泉宫等宫室,号称离宫三百。

  咸阳宫是秦王政与大臣居住及理政之所,一些大的政治活动则在章台宫举行。咸阳宫建筑群的宫殿多为高台建筑,地面建筑分为三层,犹如楼阁。上层为大殿,殿外三面为回廊,中层和下层为便殿、仓房、杂所。殿宇依地势起伏,布局参差有致,富丽堂皇。

  平日,秦王政多在咸阳宫理政。他很勤奋,每天都要翻阅很多奏章,以至于御案上始终是简册成堆。有时,秦王政也喜欢去蓝田县灞水旁的藏阳宫住几日。这藏阳宫原称霸宫,是先王秦穆公所建,穆公以此名之是为了纪念他"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功绩,秦王政每次来此都要油然追忆起穆公的伟业,立志师法先王,重建霸业,再展雄风。

  这天,秦王政正yù前往藏阳宫小憩,有宗室官员向他报说,逐客令下达后,经过全城逐捕,所有异国在秦为官的人都被驱逐,官吏队伍得到整肃,客卿乱政的根基得到清除,土生土长的秦国官员们再也不用担心受到异国官员的排挤了。

  秦王政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他想,如果早些制止异国客卿干政,秦国或许不会经受动乱之害,他也暗自欣赏自己的果决和高明,以为与先王秦穆公相比并不逊色。

  然而,谒者将李斯的奏疏呈给他之后,他愣住了。秦王政很惊讶李斯的大胆,开篇便敢于直刺君过,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在他的印象中,还没有人这样冒犯他,因此,当这几行字进入他眼帘时,他的自尊心被刺痛了,盛怒之下,将奏疏掷于案上,去蓝田小憩的想法也被冲谈了。但是,当他复又读起、仔细咀嚼之后,却被奏疏精辟的论述、鲜明的见解和行云流水般的华美文采吸引住了。他不再恼怒于李斯的冒犯,先前的自豪和欣悦也渐渐被惭愧和内疚所取代。

  "……大王今之任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若非秦人,一概不用;为客卿者一概驱逐,此实非统一天下、控制诸侯之良策!"

  读到这里,秦王政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不由地对李斯的观点产生认同:秦国之所以日益强盛,是因为接纳了天下的贤士;秦国之所以日益富强,是因为搜罗了四方的珍宝,若不能跨越地域的界限,跳出秦国的小圈子,秦国不仅不会有今天,也不会有未来。

  秦王政又继续读到: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所以泰山不排斥土壤,才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才能成就其深广;王天下者不抛弃小民,才能显扬盛德。所以地不分四方,民不分异国,四时追求充实美好,鬼神就会降福,这正是三皇五帝无人能够凌驾其上的原因。如今大王却要抛弃百姓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让其侍奉诸侯,致使天下贤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敢入秦,此所谓借兵器以助敌,送粮食给盗贼也!"

  秦王政的脸上有些发烧。他暗暗问自己:虽有一匡天下之雄心,却无容纳天下贤士之度量,如此怎能申大志、展宏图?宾客中即便有心口不一之辈,但不可以偏概全,一概否定,这样做不是有如沙中淘金,为求其纯粹连金子也扔掉吗?

  秦王政的目光又在最后一段文字上停留下来:

  "不是出于秦国的物产,可宝贵的尚有许多;不是来自秦国的人才,愿意忠心事秦者大有人在。今大王驱逐客卿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以增强仇敌,使国内人才空虚,并怨于诸侯,如此而求国家不遭致危险,实在是不可能啊!"

  秦王读罢,不禁打了个冷颤。李斯的话句句如重锤敲击在他的心头,他意识到,孤家寡人的狭隘做法,不仅会使大量贤才流失,而且也会使国家由强而弱,伟业难成。逐客不是清除了危险,而是孕育着更大的危险。联想到方才与先王秦穆公相比的情景,秦王政不禁大为羞愧,遂下令取消了蓝田之行。与此同时,秦王政又如梦初醒地写下这样一道诏书:

  "前令逐客,失之仓促,极欠深虑,寡人深悔之。被逐之客卿可速返宫中,寡人当复其官职,任用不疑。诚待四方贤士,归之如流水,此秦之福也,亦寡人之幸甚。"

  写罢,秦王政急令传布国中,并派出多路人马探听客卿们的去向,前往召还。

  秦王政这一急转弯式的做法使力主逐客的宗室官吏大为惊慌,但他们又不便谏阻,因为从秦王政那果决行动中他们已经看到,秦王是不会改变其决策的,识时务者宜当顺乎潮流,明哲保身。

  秦王政派出的召还使是在三日后的黄昏时分到达骊邑的,此前,他们已从骊邑令的奏报中得知消息:客卿李斯正避居在骊邑一家小客馆中。这消息是确实的。那天,李斯与淳于越相遇畅谈达旦,颇为投机。尽管他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还不尽一致,但也取得了某些共识。其中一点便是:士之生世间,当有所作为,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莫让光yīn空付东流。

  李斯还说服淳于越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