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仓鼠劫最新章节 > 仓鼠劫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9 章

  始皇转向李斯,问:"丞相以为如何?"

  李斯早就主张实行郡县制,不赞成分封,所以对此老调重弹不屑一顾。尽管过去他与淳于越关系较密,但如今二人业以远疏,所以他便不再顾及旧情,旗帜鲜明地说:"世情须随时代变迁而变,制度也应顺乎世情,故而不可将夏、殷、周三代的制度挪用于当世。陛下创立了千古大业,建立了万世功勋,政令由陛下一人决定即可,何必师法古人?郡县制乃陛下亲定,实行以来,其优长显而易见,陛下若罢郡县而重分封这不是向天下人表明郡县制错了吗?这样做陛下的威望何在?此外,若废止刚刚实行的郡县制,必将引起动乱,二臣所言决非安邦之计,而是祸国之论?"

  王绾大怒道:"李丞相休要加罪于人!"

  淳于越见李斯如此盛气凌人,也很气愤,说:"李丞相,我等是研讨国家大计,还是心平气和些为好吧。"

  秦始皇摆手制止道:"卿等不要争了。郡县制已行,朕无意更改,卿等勿言矣,今日是喜庆之日,还是喝酒吧。来,举觥!"

  "请陛下举觥!"众臣应和道,一场争论遂告结束。

  李斯是带着三分醉意回到家中的。此时,莹女已令婢女将卧具准备停当,只待李斯前来。自从那日莹女侍寝之后,李斯觉得莹女虽年过三十,但其肌肤之滑腻、谈笑之温柔决不亚于十几岁的福儿。更重要的是,莹女具有福儿所不具备的成熟美和一往情深的体贴,所以莹女又渐成了李斯的忘忧草、解语花。不过,今天夜晚,李斯却无暇与莹女温存,他心里有事,难以入睡。

  这事得从宴会上那场争论说起。李斯看到,王绾、淳于越泥古不化,鼓吹陈腐之见,不仅仅是想把王朝的车轮拉向倒退,也是存心和他作对。他们所凭恃的是儒家的一套陈词滥调,若就此上书皇帝,焚烧《

  诗 》、 《书

  》,既可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又可公报私仇,一解对王绾的心头之恨。至于淳于越,他虽与他并无积怨,但他与王绾站在了一起,也就顾不得许多了。他挥笔写道:

  丞相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立,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者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皆烧之。有敢偶语《 诗》、《书

  》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yào卜筮种树之书。若yù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这里,李斯没点名地对王绾、淳于越等儒生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指出,腐儒们不学当今法令,只是一味地取法虚无缥缈的三代之事,卖弄知识,批评朝廷,惑乱视听,弄得里巷议论纷纷。他们欺骗皇帝博取称誉,组织一群人在下面制造谣言,必须对其严加禁止,把非秦朝的典籍全部烧掉,如有人想学法令,不必学习古代,向当今官吏学习则可。

  李斯在这里说的"以吏为师"是针对王绾、淳于越等人的"以古为师"说的。此语借用于韩非的《五蠹》,文中有这样的话:"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其人被李斯所害,其文又被李斯所用,真是莫大的悲哀!

  李斯写完这道疏以后,又另用简册写了一连串的名单,淳于越的名字也列入其中。李斯面对"淳于越"三字端详良久,低声自语道:"淳于越,我等友情已尽,你自作自受,休怪我也!"

  李斯将奏疏简册捆好已是深夜,此时,莹女已侧躺在榻上睡着了,那张白皙的脸上还残留着火热的期盼。

  三

  李斯的密奏上呈之后,咸阳宫一片宁静,一如往常。但冯夫人和莹女却发现,这几天,李斯的情绪却十分烦躁和焦虑。他似乎在等待,等待着一个重大决策的实施,但他又没有足够的把握,故而坐立不安,踱来踱去,对于冯夫人和莹女的百般体贴,根本不放在心上。这事情太重大了,成败与否足可关系到他今后的命运和秦国的未来。

  第四天,咸阳宫终于派人传来秦始皇的口谕,召李斯进宫议事。李斯不知是吉是凶,忐忑不安地来到咸阳宫。

  秦始皇是在一间侧室内与李斯单独jiāo谈的,没有第三人知道这次密谈的经过,然而,随即公布的"焚书令"却为这次密谈作了最具权威xìng的披露。

  这个盖着皇帝御玺的诏令实际上是李斯密奏的翻版,称:为了明法令,定一尊,必须禁绝惑乱黔首的异端邪说,私人所藏的各国史籍要一律上缴销毁,只准保留医yào、卜筮、种树之书,令下后三十日不jiāo者脸上刺字,发配边疆服劳役;谈论《诗 》 、《书 》诽谤当代者诛灭全族,官吏知而不举者同罪。

  这一诏令的下达,标志着思想文化领域内一场大劫难即将来临。在这之前,虽诸侯纷争,战乱不已,但思想文化却是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流派、学术团体各抒己见,异彩纷呈。仅就学派而论,便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yīn阳家、纵横家、兵家、农家、杂家等,号称"九流十家",学术思想繁荣昌盛。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初,也曾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同时又征聘了七十多位学者,授以博士之官,并召集诸生多人对这些文献进行清理甄别,为我所用。秦始皇曾经说过:"我收天下之书,召文学方术士清理,可用者进行奖励,不中用者尽去之,yù使天下太平。"

  然而,秦始皇不久即发现,这些博士和诸生都是旧时学者,满脑子儒家的克己复礼的说教,还对当今制度说三道四,这样,一向蔑视儒家、推崇法家的秦始皇便不能容忍了。李斯的密奏可以说是和秦始皇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考虑再三,经与李斯密商,作出了这个震惊天下并影响到此后历史发展的重大决定。

  焚书令首先在朝臣上朝时宣布。鹤立在排班中的朝臣一时被惊得目瞪口呆,那些藏有私家书的朝臣更是吓得面如土色,惶恐万状。而在这时,李斯却用一双凶狠狡诈的目光扫视着,像是一只猛兽在寻找着自己的猎物。

  这一天,天气特别冷。虽然才是初冬,但渭水岸边已有了冰碴,呼啸的北风肆虐于天地间,树枝上残留的枯叶被刮落到地上,光秃秃的树木变得丑陋而萧条。天是灰色的,太阳黯淡无光,不多时又飞舞起雪花,咸阳城笼罩在肃杀的气氛中。

  达官贵人们都在自家的房屋里东翻西找,将被列为禁书的简册或手提,或肩担,或车拉,像是送瘟神一样送到渭水南岸一个叫做厌槌坡的地方。这里是朝廷指定的焚书场,大量的禁书将在这里销毁。

  焚书令在朝臣中宣布的同时,又露布于咸阳城的大街小巷,咸阳令则通过乡、里等基层组织,遍谕每一户居民。

  新任职的咸阳令是姚贾之弟姚奢,他是新近从琅琊郡郡守的位置上调任为京官的。秦始皇巡游琅琊时,姚奢殷勤备至,很得秦始皇青睐,于是,这个远在边远之郡的郡守摇身一变为国都的最高长官。此职是皇帝眼皮底下的第一地方官,要比琅琊郡郡守重要得多,对此特殊恩赏,姚奢自然是感激涕零,发誓竭尽忠诚,报答皇帝隆恩。

  姚奢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收缴禁书上了。白天,他亲自率随从到乡、里,与乡中掌管一乡之教化的三老和一里之长里正一起,挨家挨户地搜查,用异常严厉的口吻传达皇帝谕旨,扰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与此同时,姚奢又被掌管焚书的丞相李斯面授机宜,组织起一支夜间巡逻队,穿行于咸阳城中,以堵截被转移的禁书。

  每天夜晚,阵阵急促的马蹄声和狗的惊吠声、人的嘈杂声jiāo织在一起,合成了这些天来咸阳城的特有的噪音。夜巡兵卒不仅收缴了一车车《 诗 》、《书》简册,而且用木枷铁锁拘捕了许多读书人。被捕者名单是李斯预先拟好并经秦始皇审定的,所以入夜擒拿,无一走漏。禁书简册被拉到厌槌坡,被捕者则押到咸阳狱中。一时间,咸阳城成了座大监狱,五十万居民被推向血腥的恐怖之中。

  这几天,淳于越却出人意料地平静。他预感到在劫难逃,整日呆在家中,整理着书房中的简册。他因多年来研读儒学,书屋中《 诗 》、《 书 》及诸子百家的书简应有尽有。这是他大半生的积存,他视此为生命。若将这些宝贵的简册都jiāo出去烧毁他毋宁去死。这些简册大都属于他的私藏,他已研读多遍,上面批注着自己的一得之见,他有一个夙愿:有朝一日将这些见解整理出来,汇成一册,留给后人。但现在,这个夙愿已无法实现了,他将失去这赖以生存的一切,失去自己的寄托和追求,失去他自己。严酷的现实使他万念俱灰,yù哭无泪,束手无策地等待着灾难的降临。

  敲门声。他的心猛地一阵颤抖,然后本能地扑到那一堆简册上,像是保护着一个即将被扑毙的生命。

  "淳于博士,淳于博士在家吗?"

  淳于越觉得这声音好熟悉,正琢磨着,那人已经进屋,猛抬头,原来是公子扶苏!

  "皇子,是你,你怎么来到这里?"

  "扶苏有要事相商,十万火急,故贸然造访。"

  淳于越闻听,赶忙让扶苏落座,紧紧地关上了门。

  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刚毅宽厚,诚信待人,在朝臣中威望很高。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样浑浑噩噩,纵情声色,而是知书达理,忧国忧民。他从师于本朝名儒淳于越后,二人情意深笃,扶苏对淳于越敬重有加。扶苏是向淳于越报告一个不幸的消息的。他说,方才丞相李斯去了咸阳宫,弹劾丞相王绾诽谤朝政,借古讽今,并主张对七十二个博士进行大搜捕,这消息是扶苏偶然听到的,他让淳于越及早防范,免生意外。

  淳于越听罢,既恐惧又愤恨,骂道:"李斯小人,真是蛇蝎之心,他为虎作伥,为害天下,必得报应!"

  扶苏也气愤不已,他说,他将上书父皇,冒死力谏,使父皇撤回焚书令,使华夏文明免遭浩劫。

  淳于越苦涩地摇了摇头,道:"陛下已受jiān人蛊惑,其意已决,恐难变更了。"

  扶苏道:"我既为皇子,不能眼看着国运将危,理应奋起阻止这场惨祸的蔓延,请博士务必小心,我去也!"

  淳于越拉住扶苏,流泪道:"今日劫难恐难逃脱,只盼皇子勤习治道,日后继承帝业,以不负天下人厚望……"

  扶苏的眼睛也湿润了:"博士千万不要这样想,我就去面见父皇,说不定事情会有转机。"

  淳于越仍是摇头,面有凄色。稍顷,淳于越对扶苏道:"老朽有一事相托,不知皇子肯否代劳。"

  "博士请讲!"

  "我有一好友,名伏胜,学富五车,善治《 尚书 》,早年在秦廷为博士,后弃官归田,现隐居济南伏才乡,其人藏书甚丰,若遭洗劫,实在可惜。烦请皇子转告伏胜让其尽速秘藏《 诗 》、《书》,如此可望保留些许,传于后人,使我华夏文化,免遭泯灭。"

  扶苏道:"此事请博士放心,扶苏即派可靠之人前往!"

  淳于越"扑通"一声跪倒地上,泪流满面:"《 诗 》、《书》、百家语乃先人智慧之结晶,若得保留,天下幸甚,华夏幸甚,我亦死无憾矣!请受老朽一拜,天下人也将永记皇子大德!"

  扶苏赶忙将淳于越扶起,道:"我受恩师教诲多年,能不尽力?我还要去面见父皇,望恩师好自为之!"

  扶苏走后,淳于越如同了却了一件心事,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扶苏果然很快派人前往济南,找到了伏胜,转达了淳于越的嘱托。伏胜遂将一些重要简册封藏于夹墙内,躲过了官府的搜查。后来,因战乱伏胜逃亡,汉朝建立后才返归济南,发现秘藏之书已丢失数十篇,仅余下二十九篇,伏胜即以此书执教于齐鲁间,齐鲁学者于是多能识《尚书 》,其弟子张生、欧阳生都成为儒学大师。当然,这是后话。

  扶苏在派亲信前往济南的同时,又到咸阳宫面见了他的父皇秦始皇,呈递了一份奏疏,写道:"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百姓尚未归化,焚烧《 诗》、《书 》,必将震惊天下,恐人心离散。儒生诵法儒学,皆国之贤良,若对其绳之以重法,多有不当,恭请父皇明察!"

  秦始皇看过奏疏,沉着脸好半天没有吱声。扶苏偏爱儒学,时常援引儒家经典劝谏秦始皇要戒奢省费,爱惜民力,秦始皇对他久有成见。今见扶苏又来谏阻他焚烧《 诗》、《书

  》,觉得自己这个儿子总是不和他站在一起,心里很不高兴,说:"你先下殿去吧!容我再作思量!"

  扶苏无可奈何地下殿去了,焚书令却照行不误。渭水南岸的厌槌坡堆放的禁书简册已像座小山,有兵士日夜把守,外人不得近前,待皇帝一声令下,这里将变成一片火海。

  作为此次焚书总指挥的李斯,这些天特别忙。他每天都要听取咸阳令姚奢的禀报,详细过问具体事宜。与此同时,李斯也派出亲信密切监视着一些重点人物的动向,王绾、淳于越便在其中。

  这天,李斯接到密告,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