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
属增垒;珠玉重宝,堆积成山;锦绣文采,满府有余;fù女倡优,数百万人。黔首匮竭,民力殚尽,而陛下却不自知,饰非拒谏,臣等因此而逃去。臣等并非吝惜自身,而是吝惜陛下国之将亡耳!"
秦始皇似有所悟:"你怎么不早说?"
侯生道:"臣等恐言之无益,反致其祸,故逃而不敢言。今臣必死,故无所惧也。虽不能使陛下不亡,只想使陛下自知。"
秦始皇道:"如此说来,还有望改变吗?"
侯生道:"形已成矣,恐难改变。陛下若想弃旧图新,除非效法禹汤文武,否则,亡无日矣!"
秦始皇听了很是震惊,再联想到天象和民谣,更是胆战不已。他没有杀死侯生,出人意料地放了他,但侯生之言使他深记于心,一想起来就害怕,不几天便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了。
秦始皇平日最怕说死,所以群臣不敢谈论死的事。但事实无情,秦始皇的病越来越重,他悲哀地感到,死亡之神已不可阻挡地向他走近了。
秦始皇陷入难以抑制的恐惧之中。他在心里祈祷,希望上天再赐给他一些时日,他也盼望着徐市快快归来,带来他盼了多年的仙yào。他也想起了自己统一天下的伟业,想起了耗费民力的诸多营造,想起了天怨人怒的一件件可怕的往事,心情烦乱到了极点,特别是一想起侯生的话更是心惊ròu跳追悔莫及……
秦始皇已病入膏肓,车驾到沙丘时已经无法继续他的巡游。眼看皇帝危在旦夕,李斯、赵高都焦虑万分。这天,他们双双来到秦始皇的驻?之所,听取皇帝最后的叮嘱。
秦始皇脸色蜡黄,没有一点血色。他气息微弱,咳喘不止。御医垂手恭立一旁,无可奈何地守护着这位渴盼长生的君王。秦始皇望了望李斯,又看了看赵高,目光中蓄满了期待,同时也掠过一丝不安和忧虑。
李斯走到榻前,轻声说:"陛下觉得怎样?是否再服些yào?"
秦始皇摇了摇头,神情悲凄。
赵高问:"可否请方士来看看?"
秦始皇面有怒色,恨恨地说:"休要……休要提他们!……仙yào……长生不老……我要杀死他们!杀死……他们……"秦始皇一阵猛烈的咳嗽,说不下去了。李斯、御医赶忙为他捶背,赵高则觉得此言有失,很是难堪。
过了好一会儿,秦始皇睁开了眼,对李斯说:"大业未成,你要多多尽力……朕的天下要传之无穷,二世、三世……"
李斯、赵高双双跪下,说:"陛下请放心,臣等一定不负圣望!"
秦始皇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他吃力地抬了抬手,像是要笔墨。李斯会意赶忙取来笔墨,又将一块素绢展开在秦始皇面前。
秦始皇拿起笔,歪歪扭扭地写下这样的一行字迹: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是他写给扶苏的,让他将上郡的兵事jiāo给将军蒙恬,回咸阳参加葬礼。赵高接过这遗诏,又当着秦始皇的面盖上了皇帝的玉玺,连同调动军队的兵符,都封存在他的"行符玺事所"里。
秦始皇写完遗诏,了却了最后一桩心事。他长叹一声,带着深深的留恋和遗憾告别了他极不愿告别的人世。这位有着巨大贡献的杰出的政治家,这位罪恶深重的残酷的暴君,终于没有完成他的巡游,此次出行成了他的死亡之旅。这一年,他五十岁,在位计三十七年,称皇帝十二年。
秦始皇之死使庞大的巡游车队失去了核心和支柱,形势顿时变得异常严峻。赵高问李斯:"皇帝驾崩,事关重大,左丞相拟如何处置?"
久经政治风云的李斯表现得异常冷静,老谋深算地说:"当今天下汹汹,怨声载道,民心不稳,且有皇子数人,至今未立太子,若将皇帝死讯公之于天下,恐生祸乱。"
"左丞相是说暂不公开皇帝驾崩的消息?"
"对,秘不发丧!"李斯果决地吐出了这样几个字。
李斯意见与赵高不谋而合,二人一致决定:将皇帝的遗诏暂时封存,不去送jiāo公子扶苏,以免透露消息。
李斯还和赵高商定,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皇帝平时乘坐的车中。这是一辆很宽敞的车子,有窗,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每日百官照常奏事,侍者一如既往地端水送饭。车子里,坐着一个太监,装模作样地批阅大臣的奏章,就像秦始皇还活着一样,似乎一切都不曾发生……
李斯的巧妙安排可谓费尽心机。秦始皇的死讯只有他和赵高、胡亥及五六个侍从知道。他们都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使有丝毫表露。
车队若无其事地行进在返回咸阳的路上。车队内很平静,沿途围观百姓们更是一无所知。李斯坐在自己的车子上,神态悠然自在,但内心却是波涛翻滚,难以平静。他预感到,一场巨大的变故即将发生……
三
夏日的骄阳高悬在天空,像团火一样地炙烤着大地。地上热得发烫,车马一过,腾起阵阵白烟。没有风,时或有一点风也是干燥的热风,使人觉得憋闷得喘不过气来。树上的知了在叫,那沉沉的长声像是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因为天气太热,秦始皇的车也难以凉爽适宜,加之那车窗始终是关闭着的,这就失去了它调节温度的作用。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发出了越来越浓的臭味儿,这辆华贵无比的帝王之车成了恶臭刺鼻的腐尸之车。
李斯深感忧虑。因为到咸阳还有一段路程,如果皇帝的死讯泄露出去,很可能会发生祸乱。李斯觉得那些沿途围观百姓的目光中像燃着火,若大风骤起,很快就会燃成遍地烈焰。
为了严守秘密,李斯派人弄了一些鲍鱼,每辆车上放上一石,用鱼臭掩盖尸臭。这样,大秦王朝的第一支车队便成了散发着熏天臭气的车队,人们只闻其臭,却分不清是尸臭还是鱼臭。
李斯这个"载鲍乱臭"的主意可谓独出心裁,也堪称高明,它成为后人谈论的话题、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唐朝诗人韦楚老有句云:"腐ròu偷生二千里","胡亥空随鲍鱼辙"。与韦楚老同朝的诗人胡曾则吟道:"年年游览不曾停,天下山川yù遍经。堪笑沙丘才过处,銮舆风过鲍鱼腥。"
这一亘古未有的"腐ròu行"在继续着,这个普天之下的头号秘密在严守着,一场巨大的变故也在酝酿着。
jiān诈多谋的赵高在盘算:当今太子未立,皇帝遗诏扶苏来咸阳会葬,这显然是把皇位jiāo给了他。这样的事实赵高是断然不愿接受的!这是因为,在二十多个皇子中,扶苏是最有才能的,扶苏与蒙氏兄弟关系密切,而掌握着国家兵权的蒙氏兄弟则与赵高有不共戴天之仇!早年,赵高因行贿受贿犯有大罪,秦始皇让蒙毅依法处置,蒙毅一丝不苟地进行了查案,并依照律令判处赵高死罪,除其官爵。秦始皇念及赵高教导胡亥很尽心,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爵,使他死里逃生。从此以后,赵高便与蒙氏兄弟结下仇怨。若是扶苏继位,蒙氏当权,赵高岂会有好果子吃?
按照赵高的意愿,自然是胡亥继承王位最好。但胡亥既没有太子名分,又不居长,皇帝遗诏中也没提到他,立他困难很大。唯一的办法是伪造遗诏,用查无对证的文字造成既成事实……
一路上,李斯也是心事重重。作为左丞相,他不能不为今后的事情焦虑。李斯对扶苏的才能是比较钦佩的,感到其他皇子无人能比,继承大业非他莫属,可他又有些不大赞同扶苏继位。说来话长:李斯有子女数人,为了加固禄位,他极力把女儿嫁给皇子,让儿子娶公主为妻。李斯看到扶苏居长,又有才能,他日极有可能继承帝位,便yù将长女嫁给他。但扶苏却钟情于蒙氏女,使李斯的攀附之愿落了空,这样李斯便与扶苏产生了一层隔阂。李斯是很计较个人私利的,同时他又忠君敬主,对皇帝之命不敢有所违迕。这种心态使他既不愿立扶苏,又觉得皇帝的遗诏是铁的命令,不可改变,因此矛盾重重,左右为难。
胡亥并不像这两位权臣这样想得这么多。他只是很悲痛,像是一下子失去了靠山。他也在担心,但他担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他是否能够还像过去那样享乐人生。
正当胡亥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赵高借车队夜晚停留的机会来见胡亥,说:"皇帝驾崩,未留诏书封诸皇子为王,而单单给你兄扶苏留下一封书信,待其回到咸阳,即立为皇帝,你无尺寸之封地,将怎奈何?"
胡亥两手一摊,说:"此乃天命,有何办法?我听说,明君最知臣,明父最知子。如今父皇驾崩,未封诸子,恐怕是自有道理,还有什么可说的?"
赵高见胡亥如此胸无大志,很是生气,挑唆道:"皇子所言差矣。皇帝驾崩,诸皇子又不在此地。皇帝死讯及遗诏事,蒙毅也毫无所知,大权全握在你我及李丞相手中,一切皆可由我们三人定夺。我曾为汝师,实愿帮汝。主宰人臣或为人臣、制人或为人制好比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切不可等闲视之!"
胡亥仍不觉悟,道:"废兄自立不仁,不遵父命不孝,力薄才浅却贪别人之功是无能。此三者都是逆德之事,不仅难服天下,我自己将遇危险,连宗庙社稷恐怕也难以长久!"
赵高见胡亥顾虑重重,笑道:"皇子之忧不足道也。我听说,商汤王、周武王杀死主君,建立王朝,天下人却说他们是仁义的,未言其不忠;卫国的国君辄杀死了他的父王蒯聩,卫国人却景仰他,孔子将此事载入《春秋》一书,没有把他当成不孝之徒。大行不拘细谨,德高不必谦让多虑。光注意小节而误了大事,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日后必定后悔。只有不失时机,敢作敢为,方能取得成功,请万勿迟疑,速下决心!"
胡亥有些心动,又为难地说道:"父皇驾崩的消息还未公布,丧事还未办理,怎可用此事去麻烦丞相?"
赵高道:"这无妨,臣请替你与丞相商议!"
胡亥终于被赵高说服了。接着,赵高又去见李斯。
赵高在决定攻克李斯这一个堡垒时动了好一番脑筋。他想到,李斯私心最重,最担心禄位丧失,若抓住这一点发起进攻,必定攻而破之。打定主意之后,他对李斯说:"天子驾崩,赐长子扶苏遗诏,令其会葬咸阳而立为嗣,此诏及皇帝符玺我都jiāo给了胡亥。决定立谁为太子一事全在丞相和我,丞相看怎样办才好?"
本来,秦始皇遗诏及印玺都由赵高秘藏,现在他却伪称在胡亥处,这就给李斯造成一种印象:立太子是胡亥的主意,这一方面开脱了自己,另一方面也给李斯造成了一种压力。
李斯因为太看重了自己的富贵,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他闻赵高此言,吓得非同小可,说:"你怎说出这种乱政亡国的话来?这种事难道是臣子应该议论的吗?"
赵高淡淡地一笑,道:"丞相勿急,请且再冷静想想:论才能,你能比得上蒙恬吗?论功绩,你能高过蒙恬吗?论无怨于天下及与扶苏的关系,你能比过蒙恬吗?如若扶苏继位,丞相与蒙恬将谁能占上风,显而易见,丞相难道看不出来?"
赵高的"以利攻之"果然发生作用,李斯陷入个人利害的冲突之中。过了一会儿,他反问道:"我是比不上蒙恬,可你为何苛求于我?"
赵高道:"我本宦官,出身低微,因明于法律而获恩准出入宫廷。二十年来,我从未见过秦国罢免的丞相和功臣有封及二世的,等待他们的只是灭门之祸。长子扶苏刚毅勇武,素有威望,与蒙家关系甚密,拟与蒙氏联姻,其即位后肯定要立蒙恬为相,若是这样,丞相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且不说爵禄难保,能否安全回乡也难预料。我为胡亥师多年,其人待人慈爱温和,轻财重士,思维敏捷,其他皇子远不及也。我等莫如助胡亥继承了王位,共建大业……"
李斯马上打断他的话,说:"中车府令休要再说了!我奉主上遗诏,顺天应命,从无非分之想!我本上蔡一布衣,蒙陛下信任器重,任我为丞相,位封侯爵,子辈皆享厚禄,这是因为皇帝要把国家的存亡安危jiāo付给我,我岂能违逆天子旨意?人臣应各守其职,你这样做不是要陷我于十恶不赦之罪吗?"
赵高并不退却,继续说:"圣人贵在随机应变,如今天下大权和命运都掌握在皇子胡亥手中,我既为其师,日后无须多虑。我是在为丞相着想。丞相如能按照我的计划行事,不仅可使爵禄铁固,还可使子孙后代永远富贵,若不依我计,漠然处之,将祸及子孙,后果不堪设想!福祸分明,尽由丞相自选,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赵高这几句话对屡屡败退的李斯是致命的一击。李斯想到,他由卑贱而富贵太不容易了,如今的功名爵禄太美好也太应珍惜了。多年来,他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奉事皇帝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永保富贵?若像赵高说的这样,岂不枉抛了一片心血!他再也无法固守自己的防线,在赵高的"以利攻之"的策略下乖乖地缴了械。他泪流满面,仰天长叹道:"苍天啊!命运怎使我处此乱世之中?从今以后,将寄托何处呢?"
看到李斯终于被说服,赵高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接着,赵高马上去见胡亥,口称胡亥为太子,说:"臣已将太子之命转达给丞相,丞相已经接受。"
胡亥听到赵高称他太子,又得知丞相降鼎力相助,大喜过望,道:"好极!好极!此事若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秦始皇似有所悟:"你怎么不早说?"
侯生道:"臣等恐言之无益,反致其祸,故逃而不敢言。今臣必死,故无所惧也。虽不能使陛下不亡,只想使陛下自知。"
秦始皇道:"如此说来,还有望改变吗?"
侯生道:"形已成矣,恐难改变。陛下若想弃旧图新,除非效法禹汤文武,否则,亡无日矣!"
秦始皇听了很是震惊,再联想到天象和民谣,更是胆战不已。他没有杀死侯生,出人意料地放了他,但侯生之言使他深记于心,一想起来就害怕,不几天便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了。
秦始皇平日最怕说死,所以群臣不敢谈论死的事。但事实无情,秦始皇的病越来越重,他悲哀地感到,死亡之神已不可阻挡地向他走近了。
秦始皇陷入难以抑制的恐惧之中。他在心里祈祷,希望上天再赐给他一些时日,他也盼望着徐市快快归来,带来他盼了多年的仙yào。他也想起了自己统一天下的伟业,想起了耗费民力的诸多营造,想起了天怨人怒的一件件可怕的往事,心情烦乱到了极点,特别是一想起侯生的话更是心惊ròu跳追悔莫及……
秦始皇已病入膏肓,车驾到沙丘时已经无法继续他的巡游。眼看皇帝危在旦夕,李斯、赵高都焦虑万分。这天,他们双双来到秦始皇的驻?之所,听取皇帝最后的叮嘱。
秦始皇脸色蜡黄,没有一点血色。他气息微弱,咳喘不止。御医垂手恭立一旁,无可奈何地守护着这位渴盼长生的君王。秦始皇望了望李斯,又看了看赵高,目光中蓄满了期待,同时也掠过一丝不安和忧虑。
李斯走到榻前,轻声说:"陛下觉得怎样?是否再服些yào?"
秦始皇摇了摇头,神情悲凄。
赵高问:"可否请方士来看看?"
秦始皇面有怒色,恨恨地说:"休要……休要提他们!……仙yào……长生不老……我要杀死他们!杀死……他们……"秦始皇一阵猛烈的咳嗽,说不下去了。李斯、御医赶忙为他捶背,赵高则觉得此言有失,很是难堪。
过了好一会儿,秦始皇睁开了眼,对李斯说:"大业未成,你要多多尽力……朕的天下要传之无穷,二世、三世……"
李斯、赵高双双跪下,说:"陛下请放心,臣等一定不负圣望!"
秦始皇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他吃力地抬了抬手,像是要笔墨。李斯会意赶忙取来笔墨,又将一块素绢展开在秦始皇面前。
秦始皇拿起笔,歪歪扭扭地写下这样的一行字迹: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是他写给扶苏的,让他将上郡的兵事jiāo给将军蒙恬,回咸阳参加葬礼。赵高接过这遗诏,又当着秦始皇的面盖上了皇帝的玉玺,连同调动军队的兵符,都封存在他的"行符玺事所"里。
秦始皇写完遗诏,了却了最后一桩心事。他长叹一声,带着深深的留恋和遗憾告别了他极不愿告别的人世。这位有着巨大贡献的杰出的政治家,这位罪恶深重的残酷的暴君,终于没有完成他的巡游,此次出行成了他的死亡之旅。这一年,他五十岁,在位计三十七年,称皇帝十二年。
秦始皇之死使庞大的巡游车队失去了核心和支柱,形势顿时变得异常严峻。赵高问李斯:"皇帝驾崩,事关重大,左丞相拟如何处置?"
久经政治风云的李斯表现得异常冷静,老谋深算地说:"当今天下汹汹,怨声载道,民心不稳,且有皇子数人,至今未立太子,若将皇帝死讯公之于天下,恐生祸乱。"
"左丞相是说暂不公开皇帝驾崩的消息?"
"对,秘不发丧!"李斯果决地吐出了这样几个字。
李斯意见与赵高不谋而合,二人一致决定:将皇帝的遗诏暂时封存,不去送jiāo公子扶苏,以免透露消息。
李斯还和赵高商定,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皇帝平时乘坐的车中。这是一辆很宽敞的车子,有窗,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每日百官照常奏事,侍者一如既往地端水送饭。车子里,坐着一个太监,装模作样地批阅大臣的奏章,就像秦始皇还活着一样,似乎一切都不曾发生……
李斯的巧妙安排可谓费尽心机。秦始皇的死讯只有他和赵高、胡亥及五六个侍从知道。他们都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使有丝毫表露。
车队若无其事地行进在返回咸阳的路上。车队内很平静,沿途围观百姓们更是一无所知。李斯坐在自己的车子上,神态悠然自在,但内心却是波涛翻滚,难以平静。他预感到,一场巨大的变故即将发生……
三
夏日的骄阳高悬在天空,像团火一样地炙烤着大地。地上热得发烫,车马一过,腾起阵阵白烟。没有风,时或有一点风也是干燥的热风,使人觉得憋闷得喘不过气来。树上的知了在叫,那沉沉的长声像是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因为天气太热,秦始皇的车也难以凉爽适宜,加之那车窗始终是关闭着的,这就失去了它调节温度的作用。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发出了越来越浓的臭味儿,这辆华贵无比的帝王之车成了恶臭刺鼻的腐尸之车。
李斯深感忧虑。因为到咸阳还有一段路程,如果皇帝的死讯泄露出去,很可能会发生祸乱。李斯觉得那些沿途围观百姓的目光中像燃着火,若大风骤起,很快就会燃成遍地烈焰。
为了严守秘密,李斯派人弄了一些鲍鱼,每辆车上放上一石,用鱼臭掩盖尸臭。这样,大秦王朝的第一支车队便成了散发着熏天臭气的车队,人们只闻其臭,却分不清是尸臭还是鱼臭。
李斯这个"载鲍乱臭"的主意可谓独出心裁,也堪称高明,它成为后人谈论的话题、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唐朝诗人韦楚老有句云:"腐ròu偷生二千里","胡亥空随鲍鱼辙"。与韦楚老同朝的诗人胡曾则吟道:"年年游览不曾停,天下山川yù遍经。堪笑沙丘才过处,銮舆风过鲍鱼腥。"
这一亘古未有的"腐ròu行"在继续着,这个普天之下的头号秘密在严守着,一场巨大的变故也在酝酿着。
jiān诈多谋的赵高在盘算:当今太子未立,皇帝遗诏扶苏来咸阳会葬,这显然是把皇位jiāo给了他。这样的事实赵高是断然不愿接受的!这是因为,在二十多个皇子中,扶苏是最有才能的,扶苏与蒙氏兄弟关系密切,而掌握着国家兵权的蒙氏兄弟则与赵高有不共戴天之仇!早年,赵高因行贿受贿犯有大罪,秦始皇让蒙毅依法处置,蒙毅一丝不苟地进行了查案,并依照律令判处赵高死罪,除其官爵。秦始皇念及赵高教导胡亥很尽心,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爵,使他死里逃生。从此以后,赵高便与蒙氏兄弟结下仇怨。若是扶苏继位,蒙氏当权,赵高岂会有好果子吃?
按照赵高的意愿,自然是胡亥继承王位最好。但胡亥既没有太子名分,又不居长,皇帝遗诏中也没提到他,立他困难很大。唯一的办法是伪造遗诏,用查无对证的文字造成既成事实……
一路上,李斯也是心事重重。作为左丞相,他不能不为今后的事情焦虑。李斯对扶苏的才能是比较钦佩的,感到其他皇子无人能比,继承大业非他莫属,可他又有些不大赞同扶苏继位。说来话长:李斯有子女数人,为了加固禄位,他极力把女儿嫁给皇子,让儿子娶公主为妻。李斯看到扶苏居长,又有才能,他日极有可能继承帝位,便yù将长女嫁给他。但扶苏却钟情于蒙氏女,使李斯的攀附之愿落了空,这样李斯便与扶苏产生了一层隔阂。李斯是很计较个人私利的,同时他又忠君敬主,对皇帝之命不敢有所违迕。这种心态使他既不愿立扶苏,又觉得皇帝的遗诏是铁的命令,不可改变,因此矛盾重重,左右为难。
胡亥并不像这两位权臣这样想得这么多。他只是很悲痛,像是一下子失去了靠山。他也在担心,但他担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他是否能够还像过去那样享乐人生。
正当胡亥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赵高借车队夜晚停留的机会来见胡亥,说:"皇帝驾崩,未留诏书封诸皇子为王,而单单给你兄扶苏留下一封书信,待其回到咸阳,即立为皇帝,你无尺寸之封地,将怎奈何?"
胡亥两手一摊,说:"此乃天命,有何办法?我听说,明君最知臣,明父最知子。如今父皇驾崩,未封诸子,恐怕是自有道理,还有什么可说的?"
赵高见胡亥如此胸无大志,很是生气,挑唆道:"皇子所言差矣。皇帝驾崩,诸皇子又不在此地。皇帝死讯及遗诏事,蒙毅也毫无所知,大权全握在你我及李丞相手中,一切皆可由我们三人定夺。我曾为汝师,实愿帮汝。主宰人臣或为人臣、制人或为人制好比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切不可等闲视之!"
胡亥仍不觉悟,道:"废兄自立不仁,不遵父命不孝,力薄才浅却贪别人之功是无能。此三者都是逆德之事,不仅难服天下,我自己将遇危险,连宗庙社稷恐怕也难以长久!"
赵高见胡亥顾虑重重,笑道:"皇子之忧不足道也。我听说,商汤王、周武王杀死主君,建立王朝,天下人却说他们是仁义的,未言其不忠;卫国的国君辄杀死了他的父王蒯聩,卫国人却景仰他,孔子将此事载入《春秋》一书,没有把他当成不孝之徒。大行不拘细谨,德高不必谦让多虑。光注意小节而误了大事,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日后必定后悔。只有不失时机,敢作敢为,方能取得成功,请万勿迟疑,速下决心!"
胡亥有些心动,又为难地说道:"父皇驾崩的消息还未公布,丧事还未办理,怎可用此事去麻烦丞相?"
赵高道:"这无妨,臣请替你与丞相商议!"
胡亥终于被赵高说服了。接着,赵高又去见李斯。
赵高在决定攻克李斯这一个堡垒时动了好一番脑筋。他想到,李斯私心最重,最担心禄位丧失,若抓住这一点发起进攻,必定攻而破之。打定主意之后,他对李斯说:"天子驾崩,赐长子扶苏遗诏,令其会葬咸阳而立为嗣,此诏及皇帝符玺我都jiāo给了胡亥。决定立谁为太子一事全在丞相和我,丞相看怎样办才好?"
本来,秦始皇遗诏及印玺都由赵高秘藏,现在他却伪称在胡亥处,这就给李斯造成一种印象:立太子是胡亥的主意,这一方面开脱了自己,另一方面也给李斯造成了一种压力。
李斯因为太看重了自己的富贵,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他闻赵高此言,吓得非同小可,说:"你怎说出这种乱政亡国的话来?这种事难道是臣子应该议论的吗?"
赵高淡淡地一笑,道:"丞相勿急,请且再冷静想想:论才能,你能比得上蒙恬吗?论功绩,你能高过蒙恬吗?论无怨于天下及与扶苏的关系,你能比过蒙恬吗?如若扶苏继位,丞相与蒙恬将谁能占上风,显而易见,丞相难道看不出来?"
赵高的"以利攻之"果然发生作用,李斯陷入个人利害的冲突之中。过了一会儿,他反问道:"我是比不上蒙恬,可你为何苛求于我?"
赵高道:"我本宦官,出身低微,因明于法律而获恩准出入宫廷。二十年来,我从未见过秦国罢免的丞相和功臣有封及二世的,等待他们的只是灭门之祸。长子扶苏刚毅勇武,素有威望,与蒙家关系甚密,拟与蒙氏联姻,其即位后肯定要立蒙恬为相,若是这样,丞相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且不说爵禄难保,能否安全回乡也难预料。我为胡亥师多年,其人待人慈爱温和,轻财重士,思维敏捷,其他皇子远不及也。我等莫如助胡亥继承了王位,共建大业……"
李斯马上打断他的话,说:"中车府令休要再说了!我奉主上遗诏,顺天应命,从无非分之想!我本上蔡一布衣,蒙陛下信任器重,任我为丞相,位封侯爵,子辈皆享厚禄,这是因为皇帝要把国家的存亡安危jiāo付给我,我岂能违逆天子旨意?人臣应各守其职,你这样做不是要陷我于十恶不赦之罪吗?"
赵高并不退却,继续说:"圣人贵在随机应变,如今天下大权和命运都掌握在皇子胡亥手中,我既为其师,日后无须多虑。我是在为丞相着想。丞相如能按照我的计划行事,不仅可使爵禄铁固,还可使子孙后代永远富贵,若不依我计,漠然处之,将祸及子孙,后果不堪设想!福祸分明,尽由丞相自选,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赵高这几句话对屡屡败退的李斯是致命的一击。李斯想到,他由卑贱而富贵太不容易了,如今的功名爵禄太美好也太应珍惜了。多年来,他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奉事皇帝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永保富贵?若像赵高说的这样,岂不枉抛了一片心血!他再也无法固守自己的防线,在赵高的"以利攻之"的策略下乖乖地缴了械。他泪流满面,仰天长叹道:"苍天啊!命运怎使我处此乱世之中?从今以后,将寄托何处呢?"
看到李斯终于被说服,赵高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接着,赵高马上去见胡亥,口称胡亥为太子,说:"臣已将太子之命转达给丞相,丞相已经接受。"
胡亥听到赵高称他太子,又得知丞相降鼎力相助,大喜过望,道:"好极!好极!此事若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