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望——家族统一,财产不可分割。继承大任
在德鲁拜不到30年的领导下,信实集团已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大企业,产值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根据印度教继承法,德鲁拜的妻子科齐拉本和他们的儿女穆克什、阿尼尔、尼娜、迪普提继承了集团资产。孩子们签订了契约,将权利出让给他们的母亲科齐拉本,授权她管理全部遗产。在穆克什的领导下,帝国继续扩张,此时穆克什已经接任成为集团主席和常务董事,同时阿尼尔被任命为副主席和常务董事。此时集团已形成一山二虎之势,兄弟二人在商业上的竞争日渐明显。阿尼尔xìng格外向,有支配yù,其本身也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不甘心居于哥哥的领导之下,因此兄弟二人的关系不断恶化。
为了实现与哥哥平起平坐,阿尼尔提出让母亲出任名誉主席,自己和穆克什任联合执行主席,共同领导集团。穆克什冷淡地拒绝了这一提议,并于2002年出任信实集团的发言人。这一直是阿尼尔的责任,因此他把穆克什的此举视为一种侮辱,他认为这是哥哥在故意排挤自己并架空自己的权力。与此同时,穆克什继续管理集团的两家公司:信实信息(RIC)——其一手创立的企业,以及印度石化(IPCL)。而阿尼尔掌管其他两家公司:信实能源(REL)和信实资本(RCL)。兄弟俩继续分享母公司的领导权,这里面多少会有些小摩擦,这种不稳定的结构是兄弟之间展开权利纷争和出现深层分裂的根源。权力之争
2002年,穆克什的信实信息公司(RIC)计划向500万名选择一次xìng支付费用的用户销售信实通信服务,但是由于对市场分析不足,只有100万用户选择了这种捆绑服务,大部分新增用户宁愿选择分期付款,这造成了公司流动资金的短缺。穆克什求助于母公司的董事会,希望信实工业(RIL)投资该项目,结果遭到了弟弟阿尼尔的反对。董事会最后同意了穆克什的请求,阿尼尔对此甚为恼火。2002年12月,他拒绝出席公司一项重要活动的开幕式,以此向外界表达自己的不满。此时有传闻说阿尼尔和穆克什已经开始在私人场合回避对方,他们渐渐被卷入了不断升温的争斗当中。
2004年6月,阿尼尔通过加入社会党而成为上院联邦院的一员(联邦院和印度国会上院),这令穆克什很是不满,他反对信实集团与政治有任何瓜葛。在他看来,企业的发展会受到不同形式的政治的阻碍,这与他信仰的靠民族精神推动企业进步的理念是相悖的。穆克什全心地投入到生意中去,而阿尼尔则具有十分鲜明的公共姿态,致力于提高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他们二人在信念上产生了冲突。
紧接着,另一事件使弟兄间的矛盾更加尖锐。阿尼尔宣布他的分公司信实能源(REL)将在印度的北方邦开发一个天然气电力项目,该项目需要母公司信实工业(RIL)的投资。穆克什对阿尼尔以前的独断仍耿耿于怀,因此对该项目予以全盘否定,他说阿尼尔在表态之前应该先征求董事会的同意。此外,穆克什还表示自己不愿母公司(RIL)接受德里和孟买机场的现代化建设项目,因为他知道这是弟弟阿尼尔推动公司投标的。这些有关投资的争论,清晰地向外界传达了穆克什和阿尼尔之间争斗的事实,而这场争斗的焦点是:谁才是信实工业(RIL)的老板,谁有资格决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问题。
第一部分 第21节:兄弟反目(5)
2004年7月,争端达到顶峰。信实工业(RIL)董事会在阿尼尔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一项决议,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职权和权限进行了重新界定。会议任命穆克什担任执行主席,并委任阿尼尔为副主席和常务董事。这一决议清晰地确定了穆克什在信实集团的领导权,所有员工,包括阿尼尔,都须向他汇报工作。阿尼尔恼火万分,向董事会提出了正式抗议,指出该决定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的,这一计划完全是把他蒙在鼓里,是董事会在拍他哥哥的马屁。阿尼尔的个人生活作风在穆克什阵营受到了广泛批评,他们认为,阿尼尔的自由主义与家庭保守的古吉拉特传统相脱节,他与电影明星和政客的朋友关系显然让穆克什和其他家庭成员不舒服。德鲁拜生前就意识到两个儿子的xìng格差异,故意给了他们不同的分工来避免这种碰撞,而今家族为了尊重德鲁拜的愿望,竟意外地将两兄弟推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实属不明智之举。反响
但到目前为止,兄弟间的jiāo锋大多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2004年11月,兄弟间的斗争突然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一家印度电视台的记者问起穆克什关于兄弟二人分裂的可能xìng,穆克什承认自己与弟弟之间存在所有权的纠纷。这一言论触发了人们对公司未来的种种猜测,集团股票也急剧下跌超过12.6%,跌幅达公司历史之最。关于兄弟二人的正式分裂以及集团所有权变动等问题,人们仍然在猜测。
阿尼尔转移重点,开始对公司的管理大肆攻击。他声称,董事会没有按照正常的行为准则办事,对待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失公允。他不依不饶地制作了500页的备忘录,列举管理中的种种失误,并提jiāo给其执行官。争论的焦点围绕着所有权问题和集团成员的买卖特权问题。阿尼尔对信息公司为支持穆克什而发行的股票价值提出了质疑,他声称这一举动未能遵守股票jiāo易的通用程序。同年,阿尼尔在一项关于集团从普通股东手中收回信实股份的提案中弃权。
由于压力的增加,争论的方向转到了兄弟二人身上:谁最有能力继承先辈遗志,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穆克什的支持者认为穆克什是许多主要项目的幕后缔造者,而相比之下阿尼尔所作的贡献要逊色许多。阿尼尔的支持者反驳说穆克什的许多项目都来自信实工业(RIL)的资金支持,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阿尼尔的金融头脑,自从父亲过世后,阿尼尔继续主张保持原来的所有权结构,而穆克什则根据自己的利益改变了所有权结构。兄弟之间的不和受到了公众,尤其是由于股票价格受挫而受到影响的公司300万非家族股东的关注。公司的管理、形象以及声誉在投资者眼里已经受损。很多投资者认为这些争端不应该公开,而应采取内部解决的办法处理。还有一种更普遍的看法认为,要提高持股人的地位就必须依靠更加专业的管理。
穆克什最先做出试图解决争端的动作,他提出与阿尼尔分割信实集团。他提供的方案是阿尼尔拥有信实能源(REL)和信实资本(RCL)以及一笔现金补偿。作为jiāo易的一部分,穆克什希望阿尼尔从信实工业(RIL)董事会退出,而阿尼尔断然拒绝。这个安排令阿尼尔感觉相当不公平,但很明显,信实集团的解散已不可避免。2005年初,倍感沮丧的阿尼尔辞去了印度石化(IPCL)副主席和董事职务。解决之路
2005年3月,包括媒体以及母亲科齐拉本在内的各方人员都走上前台介入到二人的纷争当中。科齐拉本从家族之外邀请了两位威望很高的朋友在两个儿子之间斡旋,其中一位是家族的老朋友,印度主要金融服务集团ICICI银行主席K.V.卡马斯,一位是美国投资银行印度支行主席尼莫斯·坎帕尼。坎帕尼对家族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解决建议,经过多方调解,2005年6月,科齐拉本宣布信实集团34%的所有权按照30:30:40的比例进行分割,穆克什和阿尼尔各得30%,她个人保留30%,剩余的10%由她的两个女儿尼娜和迪普提分享。很明显母亲并不愿意做出这一举措,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她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力阻止这个由丈夫一手建立起来的企业帝国出现分裂和衰落。该解决方案并未使兄弟俩完全满意,因为他们发现,现在家族中的fù女作为一个团体成了企业的最大股东。
第一部分 第22节:兄弟反目(6)
这个解决方案规定,穆克什继续掌控原有企业的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和纺织品业务,而阿尼尔则掌控集团旗下的电讯、能源分布和金融服务业务。穆克什和阿尼尔各自将原来在对方公司中的股份进行调换,同时阿尼尔另获得10亿美元的现金。科齐拉本还坚持两兄弟签署为期10年的互不竞争协议,随着和解消息的传出,集团股票价格又开始上扬。点评
信实集团的故事显然还未结束,和解打破了僵局,也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企业被划分,两兄弟也有机会在各自的公司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施展拳脚,这种划分无疑对两兄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利用印度丰厚的市场条件,安巴尼两兄弟的企业都成为印度名列前茅的大企业。浏览两集团的网站,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兄弟依然争相标榜自己才是德鲁拜遗志的继承者。
没有一个家族愿意把自己的家丑公布于众,但在这个案例中,媒体不可避免地对其家族的故事作了大量报道,因为它与数百万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然而,这个案例还证明了:纷争经过媒体的渲染会被严重夸大。不仅仅因为媒体本身会添油加醋地做出一些令各方无法控制的评论和姿态,更是因为冲突双方都十分认真地将媒体的观点当作是对方的言论来对待,这只能恶化双方的关系。
下一个故事是关于个xìng的,有时候父母会把xìng情相异而野心相同的兄弟放进同一个竞争的圈子里,企图通过这种"零和游戏"达到双赢。这种念头着实荒唐,看来有时候父母也会好心做坏事。达斯勒家族——权力之争起源
达斯勒家族生活在巴伐利亚北部的赫佐格奥拉赫小镇,这里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制鞋中心。阿道夫·达斯勒生于1900年,他年轻时是个活跃的运动员,常与他的伙伴们进行即兴赛跑和竞赛。达斯勒一家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工作勤奋。他的父亲是个鞋匠,为了维持生计,他的母亲在他们屋后开了一家小型洗衣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道夫跟随两个哥哥到前线打仗。达斯勒一家很幸运,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平安地从军队服役归来。阿道夫又叫阿迪,从战场回来后他雄心勃勃,不久就在母亲洗衣店的位置开办了一家制鞋作坊,而母亲的洗衣店在战后废弃。阿迪倾注了一部分时间在他所热爱的跑步运动上,经过试验摸索,他开始制造鞋底带钉子的跑鞋。
最初,只有他自己和他的朋友们使用他的新产品,直到1920年,他的事业出现了曙光。他成立了阿道夫·达斯勒鞋业公司,把产品的主要销路集中在当时日益流行的足球运动上,公司开始向足球俱乐部出售鞋子和靴子。不过更大的突破出现在阿迪受到德国奥林匹克教练的注意之后,当时他们正在备战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一契机成为一个跳板,使公司一举成为运动跑鞋的主要供应商。阿迪和鲁迪
1923年,阿迪感受到事业带来的压力,于是请哥哥鲁道夫加入公司开发新的业务。鲁道夫比阿迪大两岁,人们叫他鲁迪,他是个xìng格与阿迪截然不同的人。鲁迪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当地的警察局当差,但他豪爽的xìng格决定他并不适合这个职业。认识到这点之后,他觉得自己也许更适合从事销售工作。1924年7月,两兄弟正式成为合作伙伴,组成了达斯勒兄弟运动鞋厂。
不久之后,爱情在向鲁迪招手。他认识了弗里德尔,一位xìng格随和的女人。1928年,随着业务的增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鲁迪信心倍增,这一年他与弗里德尔结为夫妻,随后夫fù搬入了赫佐格奥拉赫的家族别墅,新娘和他的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几年后,也就是1934年,阿迪也决定结婚,他的妻子是卡瑟。卡瑟xìng情自负又异常固执,因此很难融入这个家族中。
这么多xìng格各异的人居住在同一环境里,很快家族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到处充满了火yào味。除了女人们的xìng格存在差异外,兄弟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开始出现隔膜,他们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分歧。此时正处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出现了纳粹政权。两兄弟都是党员,但形式却不一样,阿迪并不像鲁迪那样公开地支持执政党。
第一部分 第23节:兄弟反目(7)
家族中逐渐出现了紧张不安的气氛,而夫妻争吵更是火上浇油。在生意方面,鲁迪也变得愈加自负,而阿迪作为达斯勒兄弟鞋厂的缔造者,仍然是公司的主要领导人。兄弟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冲突愈演愈烈。鲁迪对弟弟的谨小慎微感到不耐烦,阿迪也日益厌恶哥哥的鲁莽和独断专行。分裂
随着二战的到来,德国政府需要借助各行各业生产众多重要的物资用品。为保证运动鞋的持续供应,阿迪获得了提前退出兵役的特权,而鲁迪正远在他乡,在当时已被德国占领的波兰海关从事政府管理工作。不同的命运给鲁迪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嫉妒,他远离家乡,而弟弟却在经营着企业。鲁迪想重新夺回控制权,为此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套策略。
战争的结局令鲁迪麻烦缠身,他被美军冠以纳粹同情者的罪名暂时收监。为了使鲁迪能回来和自己重新一起经营鞋厂,阿迪想尽各种办法去为他洗刷罪名。在这样的时期里,他们两兄弟同所有其他饱受战争之苦的同胞一样,心灵异常脆弱,兄弟之间的分裂也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阿迪的妻子卡瑟听传闻说,鲁迪向去除纳粹运动委员会提供假信息,试图陷害阿迪,这令她怒不可遏。
到了这个地步,鲁迪一家率先做出行动,他们带着母亲波琳娜(父亲已经去世)越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在德鲁拜不到30年的领导下,信实集团已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大企业,产值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根据印度教继承法,德鲁拜的妻子科齐拉本和他们的儿女穆克什、阿尼尔、尼娜、迪普提继承了集团资产。孩子们签订了契约,将权利出让给他们的母亲科齐拉本,授权她管理全部遗产。在穆克什的领导下,帝国继续扩张,此时穆克什已经接任成为集团主席和常务董事,同时阿尼尔被任命为副主席和常务董事。此时集团已形成一山二虎之势,兄弟二人在商业上的竞争日渐明显。阿尼尔xìng格外向,有支配yù,其本身也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不甘心居于哥哥的领导之下,因此兄弟二人的关系不断恶化。
为了实现与哥哥平起平坐,阿尼尔提出让母亲出任名誉主席,自己和穆克什任联合执行主席,共同领导集团。穆克什冷淡地拒绝了这一提议,并于2002年出任信实集团的发言人。这一直是阿尼尔的责任,因此他把穆克什的此举视为一种侮辱,他认为这是哥哥在故意排挤自己并架空自己的权力。与此同时,穆克什继续管理集团的两家公司:信实信息(RIC)——其一手创立的企业,以及印度石化(IPCL)。而阿尼尔掌管其他两家公司:信实能源(REL)和信实资本(RCL)。兄弟俩继续分享母公司的领导权,这里面多少会有些小摩擦,这种不稳定的结构是兄弟之间展开权利纷争和出现深层分裂的根源。权力之争
2002年,穆克什的信实信息公司(RIC)计划向500万名选择一次xìng支付费用的用户销售信实通信服务,但是由于对市场分析不足,只有100万用户选择了这种捆绑服务,大部分新增用户宁愿选择分期付款,这造成了公司流动资金的短缺。穆克什求助于母公司的董事会,希望信实工业(RIL)投资该项目,结果遭到了弟弟阿尼尔的反对。董事会最后同意了穆克什的请求,阿尼尔对此甚为恼火。2002年12月,他拒绝出席公司一项重要活动的开幕式,以此向外界表达自己的不满。此时有传闻说阿尼尔和穆克什已经开始在私人场合回避对方,他们渐渐被卷入了不断升温的争斗当中。
2004年6月,阿尼尔通过加入社会党而成为上院联邦院的一员(联邦院和印度国会上院),这令穆克什很是不满,他反对信实集团与政治有任何瓜葛。在他看来,企业的发展会受到不同形式的政治的阻碍,这与他信仰的靠民族精神推动企业进步的理念是相悖的。穆克什全心地投入到生意中去,而阿尼尔则具有十分鲜明的公共姿态,致力于提高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他们二人在信念上产生了冲突。
紧接着,另一事件使弟兄间的矛盾更加尖锐。阿尼尔宣布他的分公司信实能源(REL)将在印度的北方邦开发一个天然气电力项目,该项目需要母公司信实工业(RIL)的投资。穆克什对阿尼尔以前的独断仍耿耿于怀,因此对该项目予以全盘否定,他说阿尼尔在表态之前应该先征求董事会的同意。此外,穆克什还表示自己不愿母公司(RIL)接受德里和孟买机场的现代化建设项目,因为他知道这是弟弟阿尼尔推动公司投标的。这些有关投资的争论,清晰地向外界传达了穆克什和阿尼尔之间争斗的事实,而这场争斗的焦点是:谁才是信实工业(RIL)的老板,谁有资格决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问题。
第一部分 第21节:兄弟反目(5)
2004年7月,争端达到顶峰。信实工业(RIL)董事会在阿尼尔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一项决议,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职权和权限进行了重新界定。会议任命穆克什担任执行主席,并委任阿尼尔为副主席和常务董事。这一决议清晰地确定了穆克什在信实集团的领导权,所有员工,包括阿尼尔,都须向他汇报工作。阿尼尔恼火万分,向董事会提出了正式抗议,指出该决定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的,这一计划完全是把他蒙在鼓里,是董事会在拍他哥哥的马屁。阿尼尔的个人生活作风在穆克什阵营受到了广泛批评,他们认为,阿尼尔的自由主义与家庭保守的古吉拉特传统相脱节,他与电影明星和政客的朋友关系显然让穆克什和其他家庭成员不舒服。德鲁拜生前就意识到两个儿子的xìng格差异,故意给了他们不同的分工来避免这种碰撞,而今家族为了尊重德鲁拜的愿望,竟意外地将两兄弟推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实属不明智之举。反响
但到目前为止,兄弟间的jiāo锋大多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2004年11月,兄弟间的斗争突然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一家印度电视台的记者问起穆克什关于兄弟二人分裂的可能xìng,穆克什承认自己与弟弟之间存在所有权的纠纷。这一言论触发了人们对公司未来的种种猜测,集团股票也急剧下跌超过12.6%,跌幅达公司历史之最。关于兄弟二人的正式分裂以及集团所有权变动等问题,人们仍然在猜测。
阿尼尔转移重点,开始对公司的管理大肆攻击。他声称,董事会没有按照正常的行为准则办事,对待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失公允。他不依不饶地制作了500页的备忘录,列举管理中的种种失误,并提jiāo给其执行官。争论的焦点围绕着所有权问题和集团成员的买卖特权问题。阿尼尔对信息公司为支持穆克什而发行的股票价值提出了质疑,他声称这一举动未能遵守股票jiāo易的通用程序。同年,阿尼尔在一项关于集团从普通股东手中收回信实股份的提案中弃权。
由于压力的增加,争论的方向转到了兄弟二人身上:谁最有能力继承先辈遗志,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穆克什的支持者认为穆克什是许多主要项目的幕后缔造者,而相比之下阿尼尔所作的贡献要逊色许多。阿尼尔的支持者反驳说穆克什的许多项目都来自信实工业(RIL)的资金支持,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阿尼尔的金融头脑,自从父亲过世后,阿尼尔继续主张保持原来的所有权结构,而穆克什则根据自己的利益改变了所有权结构。兄弟之间的不和受到了公众,尤其是由于股票价格受挫而受到影响的公司300万非家族股东的关注。公司的管理、形象以及声誉在投资者眼里已经受损。很多投资者认为这些争端不应该公开,而应采取内部解决的办法处理。还有一种更普遍的看法认为,要提高持股人的地位就必须依靠更加专业的管理。
穆克什最先做出试图解决争端的动作,他提出与阿尼尔分割信实集团。他提供的方案是阿尼尔拥有信实能源(REL)和信实资本(RCL)以及一笔现金补偿。作为jiāo易的一部分,穆克什希望阿尼尔从信实工业(RIL)董事会退出,而阿尼尔断然拒绝。这个安排令阿尼尔感觉相当不公平,但很明显,信实集团的解散已不可避免。2005年初,倍感沮丧的阿尼尔辞去了印度石化(IPCL)副主席和董事职务。解决之路
2005年3月,包括媒体以及母亲科齐拉本在内的各方人员都走上前台介入到二人的纷争当中。科齐拉本从家族之外邀请了两位威望很高的朋友在两个儿子之间斡旋,其中一位是家族的老朋友,印度主要金融服务集团ICICI银行主席K.V.卡马斯,一位是美国投资银行印度支行主席尼莫斯·坎帕尼。坎帕尼对家族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解决建议,经过多方调解,2005年6月,科齐拉本宣布信实集团34%的所有权按照30:30:40的比例进行分割,穆克什和阿尼尔各得30%,她个人保留30%,剩余的10%由她的两个女儿尼娜和迪普提分享。很明显母亲并不愿意做出这一举措,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她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力阻止这个由丈夫一手建立起来的企业帝国出现分裂和衰落。该解决方案并未使兄弟俩完全满意,因为他们发现,现在家族中的fù女作为一个团体成了企业的最大股东。
第一部分 第22节:兄弟反目(6)
这个解决方案规定,穆克什继续掌控原有企业的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和纺织品业务,而阿尼尔则掌控集团旗下的电讯、能源分布和金融服务业务。穆克什和阿尼尔各自将原来在对方公司中的股份进行调换,同时阿尼尔另获得10亿美元的现金。科齐拉本还坚持两兄弟签署为期10年的互不竞争协议,随着和解消息的传出,集团股票价格又开始上扬。点评
信实集团的故事显然还未结束,和解打破了僵局,也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企业被划分,两兄弟也有机会在各自的公司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施展拳脚,这种划分无疑对两兄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利用印度丰厚的市场条件,安巴尼两兄弟的企业都成为印度名列前茅的大企业。浏览两集团的网站,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兄弟依然争相标榜自己才是德鲁拜遗志的继承者。
没有一个家族愿意把自己的家丑公布于众,但在这个案例中,媒体不可避免地对其家族的故事作了大量报道,因为它与数百万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然而,这个案例还证明了:纷争经过媒体的渲染会被严重夸大。不仅仅因为媒体本身会添油加醋地做出一些令各方无法控制的评论和姿态,更是因为冲突双方都十分认真地将媒体的观点当作是对方的言论来对待,这只能恶化双方的关系。
下一个故事是关于个xìng的,有时候父母会把xìng情相异而野心相同的兄弟放进同一个竞争的圈子里,企图通过这种"零和游戏"达到双赢。这种念头着实荒唐,看来有时候父母也会好心做坏事。达斯勒家族——权力之争起源
达斯勒家族生活在巴伐利亚北部的赫佐格奥拉赫小镇,这里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制鞋中心。阿道夫·达斯勒生于1900年,他年轻时是个活跃的运动员,常与他的伙伴们进行即兴赛跑和竞赛。达斯勒一家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工作勤奋。他的父亲是个鞋匠,为了维持生计,他的母亲在他们屋后开了一家小型洗衣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道夫跟随两个哥哥到前线打仗。达斯勒一家很幸运,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平安地从军队服役归来。阿道夫又叫阿迪,从战场回来后他雄心勃勃,不久就在母亲洗衣店的位置开办了一家制鞋作坊,而母亲的洗衣店在战后废弃。阿迪倾注了一部分时间在他所热爱的跑步运动上,经过试验摸索,他开始制造鞋底带钉子的跑鞋。
最初,只有他自己和他的朋友们使用他的新产品,直到1920年,他的事业出现了曙光。他成立了阿道夫·达斯勒鞋业公司,把产品的主要销路集中在当时日益流行的足球运动上,公司开始向足球俱乐部出售鞋子和靴子。不过更大的突破出现在阿迪受到德国奥林匹克教练的注意之后,当时他们正在备战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一契机成为一个跳板,使公司一举成为运动跑鞋的主要供应商。阿迪和鲁迪
1923年,阿迪感受到事业带来的压力,于是请哥哥鲁道夫加入公司开发新的业务。鲁道夫比阿迪大两岁,人们叫他鲁迪,他是个xìng格与阿迪截然不同的人。鲁迪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当地的警察局当差,但他豪爽的xìng格决定他并不适合这个职业。认识到这点之后,他觉得自己也许更适合从事销售工作。1924年7月,两兄弟正式成为合作伙伴,组成了达斯勒兄弟运动鞋厂。
不久之后,爱情在向鲁迪招手。他认识了弗里德尔,一位xìng格随和的女人。1928年,随着业务的增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鲁迪信心倍增,这一年他与弗里德尔结为夫妻,随后夫fù搬入了赫佐格奥拉赫的家族别墅,新娘和他的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几年后,也就是1934年,阿迪也决定结婚,他的妻子是卡瑟。卡瑟xìng情自负又异常固执,因此很难融入这个家族中。
这么多xìng格各异的人居住在同一环境里,很快家族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到处充满了火yào味。除了女人们的xìng格存在差异外,兄弟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开始出现隔膜,他们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分歧。此时正处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出现了纳粹政权。两兄弟都是党员,但形式却不一样,阿迪并不像鲁迪那样公开地支持执政党。
第一部分 第23节:兄弟反目(7)
家族中逐渐出现了紧张不安的气氛,而夫妻争吵更是火上浇油。在生意方面,鲁迪也变得愈加自负,而阿迪作为达斯勒兄弟鞋厂的缔造者,仍然是公司的主要领导人。兄弟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冲突愈演愈烈。鲁迪对弟弟的谨小慎微感到不耐烦,阿迪也日益厌恶哥哥的鲁莽和独断专行。分裂
随着二战的到来,德国政府需要借助各行各业生产众多重要的物资用品。为保证运动鞋的持续供应,阿迪获得了提前退出兵役的特权,而鲁迪正远在他乡,在当时已被德国占领的波兰海关从事政府管理工作。不同的命运给鲁迪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嫉妒,他远离家乡,而弟弟却在经营着企业。鲁迪想重新夺回控制权,为此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套策略。
战争的结局令鲁迪麻烦缠身,他被美军冠以纳粹同情者的罪名暂时收监。为了使鲁迪能回来和自己重新一起经营鞋厂,阿迪想尽各种办法去为他洗刷罪名。在这样的时期里,他们两兄弟同所有其他饱受战争之苦的同胞一样,心灵异常脆弱,兄弟之间的分裂也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阿迪的妻子卡瑟听传闻说,鲁迪向去除纳粹运动委员会提供假信息,试图陷害阿迪,这令她怒不可遏。
到了这个地步,鲁迪一家率先做出行动,他们带着母亲波琳娜(父亲已经去世)越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