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说,曾国藩在还没有考取功名之前,曾经秉烛夜读,当时有一小偷窜进了他家,潜在房梁上躲着,就等曾国藩睡着之后再下来窃取财物。然而等了好久,曾国藩还是将手头那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最后那个小偷着急了,从房梁上跳下来,大声说道:“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继而将书中内容背了一遍而扬长而去。
后来,这一事件成了当时同僚们暗中讥讽曾国藩的把柄。但是实际上,这还是有很多疑点的。首先,人说曾国藩资质不高是相对于他本人取得的成就而言的,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他是考不上进士,也不能在十年里连升七级,所以说,如说曾国藩用功读一篇好的文章还是可信的,若说他看一篇文章都很费力,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疑问。足以说明,这个故事是曾国藩同僚杜撰的。
故事为什么会在朝中大臣们之间流传,也许曾国藩喜欢和需要这样的故事传播,因为曾国藩本人要为自己制造一个“拙”的形象。有了一个“拙”的形象,慈禧太后以及大臣们才会少一分对他的猜疑,才会对他坦诚相待,才会对他放心。换个角度说,即使曾国藩听到这个假的故事,也不会去为了自己的面子而遏制谣传,因为这样的流言对于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曾国藩的“拙诚”,还主要体现在他平时的说话方式和走路姿势之上。但凡和曾国藩打过jiāo道的人都知道,曾国藩说话的语速、走路都很慢之外,还给人一种驽钝的感觉。从曾国藩本身来说,他是希望自己三思而后行的,所以在说话办事上,就略显拖沓、不干脆。他自己也告诫儿子们说:“在与人答话的时候要先思考一下再说,切忌抢话,这样才能显得你的话落地有声,中规中矩。”
细细剖开来看,曾国藩本人是想要让自己做得言行谨慎、滴水不漏的,但在旁人眼中看来,这个人是愚钝、缺乏智慧的。可以说,语速慢、走路慢让曾国藩受益匪浅,他要的就是一个效果。
☆、冷庙烧香,意外收获
在“借势”、“借力”方面,同样是要有所选择的,而如何在“借力”方面取得一个最好的效果,就成了关键。毫无疑问,“借力”也是需要成本的,那么如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其实,“冷庙烧香”便是一个好方法。
“借力”之前,是需要有所投入的,胡雪岩对王有龄的投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冷庙烧香”的例子。起初王有龄受人白眼,穷途末路,可以算作一个冷庙,根本无人去烧香,而胡雪岩送的五百两银子,就相当于一炷点燃的香。通常,在人声鼎沸的寺庙里,主持、堂主们是没有工夫去搭理谁捐了多少功德钱,谁给菩萨上供了多少灯油的,因为这样的人络绎不绝,天天都有,就算和尚有心记住那些施主,恐怕他们也没有能力将对方完全记住。而恰恰相反,正是那些没有人去的小庙,才会对自己的顾主万般欢迎,推心置腹。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胡雪岩明白,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想要借助别人的势力,就必须先给人家一些好处,而在投资的时候,正是那些脆弱的神经最容易被感动,这就是所谓的冷庙烧香。
相对而言,冷庙烧香是有着很大的感情优势:那些香火不断的宝刹,有的可以是日进斗金,每天收取香火钱二百两银子,单纯一个香客捐助了一百文钱,根本就不值一提,和尚们也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个捐一百文的香客;而对比冷庙,它每天收到的捐助少得可怜,只有一百文钱,那么这里的和尚会对每一个施主都牢记在心,感激涕零。可以说,胡雪岩在王有龄最无助的时候伸手拉了一把,这样,他在王有龄眼里就成了“恩公”式的人物。假设一下,如果王有龄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那么他对胡雪岩的五百两银子,是根本不会正眼瞧一瞧的。
当然,冷庙烧香,说到底还是求得一个“意外收获”。然而,投资给没有人气的冷庙,本身就是一种赌博,保不准头天扔钱进去,第二天寺里和尚就还俗了,所以说,给冷庙烧香是存在很大风险的。所谓高回报高风险,说得俗气一点,胡雪岩投资给王有龄,希望王有龄以后成了事可以“借力”,对这种事,赔了正常,赚了只能是一个意外。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一代商圣敏锐的眼光,只是胡雪岩这一次的做法实在太冒险,他后来不也被逐出钱庄了吗?不过,胡雪岩这一次赌得大,运气也足够好,取得最终的意外收获也在情理之中。
机会和机遇都是创造出来的,不过,这要看你有没有创造机会和机遇的心机和智慧,有没有能抓住机会、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会、机遇的眼光和能力。“创造、抓住、利用机会”高度统一,必获冷庙烧香之价值。
☆、以退为进,yù擒故纵
诸葛亮作为一代智慧谋臣的典型,自然是计谋层出不穷,在他一生所用的众多谋略中,他曾多次使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这让他在危险的时候能够化险为夷,在与对手斗智斗勇的时候能够克敌制胜,在自己失意时能够重整旗鼓,再掌大权。
诸葛亮一生英明神算,但并不代表他没有犯错误的时候。诸葛亮北伐一出祁山时,面对着马谡的主动请缨,他并没有意识到应该选派久经战场、经验丰富的将领带兵,而是真的让马谡担任了先锋。马谡虽熟读兵法,但他的缺点也在于此,那就是理论思想占据主导而忽视实际情况。最终蜀国战败,痛失街亭。诸葛亮智者千虑,但仍有一疏。在战争的失利和用人的失当面前,他的“军师丞相”的威望也会同时受到削弱和质疑。此时,诸葛亮若是一味强硬,将马谡作为替罪羊一杀了之,把自己洗脱干净,那么定然会在日后受到他人的鄙夷和批评。于是,他便用到了以退为进的处事技巧,他对主公和下属们主动承认错误,说是自己不知道愚贤,用人不当,以致战事失利,并且自己甘愿连降三级,让君臣上下共同监督自己。这样的态度一出,将失败的主要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无疑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人格形象。君臣自上而下因为他的态度良好而颇为感动,不但没有认为他无能,反而更加敬佩和信任他了。
其实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处理失败。诸葛亮就很好地运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主动承认错误,这样一来,本来应该被别人怀疑和指责的他反而更加令人敬佩和信任了,权力也能够更快地重掌于手。可见,这就是“以退为进,yù擒故纵”的力量。
在马谡失街亭后,魏国十五万大军在司马懿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杀来。这个时候,诸葛亮身边力量十分空虚,没有一员大将,连军队也只有可怜的两千五百人。大家对敌人的到来感到非常害怕,甚至想到了弃城而走。但诸葛亮在这种危急关头却保持镇定,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也就是古今传诵的“空城计”。其实,空城计也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一种技巧,而这种技巧便是“以退为进,yù擒故纵”。首先,诸葛亮命令手下,让他们把自己城池里的旌旗全部都收起来,并且兵士们也不许进城出城随便走动,还不许大声喧哗,如果有违抗命令的,就立即斩首。此外,诸葛亮又命人打开四方城门,每一座城门前都分派二十名士兵扮作普通百姓,在街道上洒水打扫。而诸葛亮则披氅戴巾,左右各站一小童,一童手擎宝剑,另一童手持拂尘,在城头燃香抚琴而弹,等待着司马懿大军的到来。
果然,不多时,前方烟尘滚滚,魏军先锋赶到了城下,看见这种阵势,都摸不着头脑,不敢进城,于是急忙向司马懿报信。司马懿起初不信,便令三军停止前进,待自己扬鞭奔到城前一望,果不其然,只见诸葛亮端坐于台上,笑容可掬,面色镇定,正在那里弄琴焚香呢。左右书童也是宝剑、拂尘在手,神秘兮兮。司马懿又左右环顾,发现城门前二十来个百姓在旁若无人地打扫街道。这一切看起来都太奇怪了,司马懿心中疑惑不已,唯恐诸葛亮有什么计策。思前想后,司马懿认为城中必然有诈,定是诸葛亮设下了圈套埋伏让自己跳,于是急令撤军。就这样,诸葛亮以一座看似神秘的空城吓退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在生死存亡之际,本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可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机敏,巧用智谋,又一次化险为夷。他用的便是以退为进的技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若以正常手段,带领自己手下两千五百兵士与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拼死相抗,结果可想而知,必然是全军覆没,兵败被俘。与其负隅顽抗,不如退一步,主动打开城门,“欢迎敌军入城”。而多疑的司马懿看到这种反常的举动,正好中计,认为必定有诈,必有伏兵,吓得立刻引军而去。
☆、先发制人,抢占先机
人们常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大家都是陌生的,但有的人能够快速地适应并处理好它,而有的人则不行。然而,那些能够快速适应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对于问题能够提早下手,提前做好准备。当双方进行对抗时也是一样,要想获得主动,占得先机,就需要提早下手,在对方还没有行动的时候先对方一步,而这一步往往就打下了别人不曾拥有的基础,对今后的巩固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先发制人的技巧是诸葛亮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为自己也为蜀国谋取了巨大的利益和好处。
首先从诸葛亮个人来讲,从他出山之初且认刘备为主开始,便能体现出其先发制人的计谋。诸葛亮的家族并不是名门望族,他仅仅是一介布衣,并躬耕于隆中。但这样一个普通老百姓却成功地证实了刘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使是平凡无奇的麻雀,也可以飞上梧桐变凤凰。那么,他所倚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先发制人的处事手段。试想,就算他文治武功样样精通,文韬武略无所不能,没有人认识他、知道他,他依旧只能够手握锄头躬耕于田亩之中,而就算他能够毛遂自荐,得到任用,其效果定然是没有刘备三番五次来请实际,并且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得到重用。可见,诸葛亮最初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先下手为强,散播自己的名声,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知名度,这样才导致刘备几次来请都要毕恭毕敬,无形之中把自己放在了主动有利的地位上。
再从诸葛亮为蜀汉立下的功劳来看其先发制人的技巧。三国时期,天下诸侯逐鹿中原,而对于人主们来说,荆州这块地盘就是战略要地,可谓兵家必争之地。曾有人感叹,得荆州者可得天下,虽然略微夸张,但由此可见荆州的重要xìng。诸葛亮在其《隆中对》之中就已经向刘备提出了荆州的重要xìng:“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如果能够得到荆州,从地理上来看就相当于把南中国一分为二,并且荆州地区水网密布,水势平缓,很适合建立根据地。这么重要的一块地盘诸葛亮怎么会舍得放手呢?
荆州之主原是刘表,可刘表死后,其子胆小懦弱,投降于曹cāo,因此荆州为曹魏所得。赤壁之战后,曹cāo势力不得不退出荆州,这样,这块土地就存在了势力真空的局面。本来赤壁之战的主力是孙权的东吴集团,占领荆州核心南郡等地的也是周瑜的东吴势力,刘备虽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土地却不是关键之处。诸葛亮心知荆州之重,决定拿下整个荆州,于是先下手为强,趁周瑜与曹cāo的江陵大战还未结束,无暇他顾之时,巧设计策,让张飞乘乱夺下了整个荆州,而东吴再下手时,为时已晚。得地之利已经坐实,无从更改,然而此时东吴不干了,于是诸葛亮便巧设了名目,说刘备无地以自立,荆州之地当是向东吴借的好了。此时土地已在人手,孙权是想不同意也不行了。就这样,诸葛亮凭借先下手为强的技巧,帮助刘备成功夺得了梦寐以求的荆州之地。
自从刘备集团顺利地拿到荆州之后,便大大发展了自身实力,成功地从一个实力弱小无以自保的小团体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与北魏、东吴分庭抗礼,且实力雄厚的蜀汉。可以说,有了荆州才得以落脚,有了荆州才打下四川,建立了蜀国,而这些,都是源于诸葛亮先发制人的处事技巧。而这件事的反面教材便是东吴的众人了,他们其实是相当“冤枉”的。刘备初期没有实力,所以孙刘联盟其实主要还是依靠东吴的兵将来挑起大梁的。曹魏来攻,与之对抗,是周瑜大都督成功打出了为后世所传颂的赤壁之战,这一战有效地阻止了曹cāo南下的步伐,挫败了曹军的锐气和势力,并最终将曹cāo赶跑了。而创下了战场首功的人,在分割胜利果实的时候,却被别人占了便宜,抢了先机,孙权真可谓是费了大力,却没有从中获利。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抢占先机,没有做到先下手为强而导致的结果。
☆、眼光要准,出手必狠
从古至今,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贤人必定是拥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够抓住契机。他们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结构,在最为恰当的时机选择出击,而且手段疾厉,击中要害,并且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乱世出英雄,身处乱世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具有“眼光准,出手狠”的做事技巧。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智慧谋臣中的佼佼者,定然深知此理。
从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便能够在他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中看到其独到、智慧、准确的眼光。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在徐庶的介绍下,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在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后来,这一事件成了当时同僚们暗中讥讽曾国藩的把柄。但是实际上,这还是有很多疑点的。首先,人说曾国藩资质不高是相对于他本人取得的成就而言的,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他是考不上进士,也不能在十年里连升七级,所以说,如说曾国藩用功读一篇好的文章还是可信的,若说他看一篇文章都很费力,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疑问。足以说明,这个故事是曾国藩同僚杜撰的。
故事为什么会在朝中大臣们之间流传,也许曾国藩喜欢和需要这样的故事传播,因为曾国藩本人要为自己制造一个“拙”的形象。有了一个“拙”的形象,慈禧太后以及大臣们才会少一分对他的猜疑,才会对他坦诚相待,才会对他放心。换个角度说,即使曾国藩听到这个假的故事,也不会去为了自己的面子而遏制谣传,因为这样的流言对于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曾国藩的“拙诚”,还主要体现在他平时的说话方式和走路姿势之上。但凡和曾国藩打过jiāo道的人都知道,曾国藩说话的语速、走路都很慢之外,还给人一种驽钝的感觉。从曾国藩本身来说,他是希望自己三思而后行的,所以在说话办事上,就略显拖沓、不干脆。他自己也告诫儿子们说:“在与人答话的时候要先思考一下再说,切忌抢话,这样才能显得你的话落地有声,中规中矩。”
细细剖开来看,曾国藩本人是想要让自己做得言行谨慎、滴水不漏的,但在旁人眼中看来,这个人是愚钝、缺乏智慧的。可以说,语速慢、走路慢让曾国藩受益匪浅,他要的就是一个效果。
☆、冷庙烧香,意外收获
在“借势”、“借力”方面,同样是要有所选择的,而如何在“借力”方面取得一个最好的效果,就成了关键。毫无疑问,“借力”也是需要成本的,那么如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其实,“冷庙烧香”便是一个好方法。
“借力”之前,是需要有所投入的,胡雪岩对王有龄的投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冷庙烧香”的例子。起初王有龄受人白眼,穷途末路,可以算作一个冷庙,根本无人去烧香,而胡雪岩送的五百两银子,就相当于一炷点燃的香。通常,在人声鼎沸的寺庙里,主持、堂主们是没有工夫去搭理谁捐了多少功德钱,谁给菩萨上供了多少灯油的,因为这样的人络绎不绝,天天都有,就算和尚有心记住那些施主,恐怕他们也没有能力将对方完全记住。而恰恰相反,正是那些没有人去的小庙,才会对自己的顾主万般欢迎,推心置腹。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胡雪岩明白,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想要借助别人的势力,就必须先给人家一些好处,而在投资的时候,正是那些脆弱的神经最容易被感动,这就是所谓的冷庙烧香。
相对而言,冷庙烧香是有着很大的感情优势:那些香火不断的宝刹,有的可以是日进斗金,每天收取香火钱二百两银子,单纯一个香客捐助了一百文钱,根本就不值一提,和尚们也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个捐一百文的香客;而对比冷庙,它每天收到的捐助少得可怜,只有一百文钱,那么这里的和尚会对每一个施主都牢记在心,感激涕零。可以说,胡雪岩在王有龄最无助的时候伸手拉了一把,这样,他在王有龄眼里就成了“恩公”式的人物。假设一下,如果王有龄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那么他对胡雪岩的五百两银子,是根本不会正眼瞧一瞧的。
当然,冷庙烧香,说到底还是求得一个“意外收获”。然而,投资给没有人气的冷庙,本身就是一种赌博,保不准头天扔钱进去,第二天寺里和尚就还俗了,所以说,给冷庙烧香是存在很大风险的。所谓高回报高风险,说得俗气一点,胡雪岩投资给王有龄,希望王有龄以后成了事可以“借力”,对这种事,赔了正常,赚了只能是一个意外。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一代商圣敏锐的眼光,只是胡雪岩这一次的做法实在太冒险,他后来不也被逐出钱庄了吗?不过,胡雪岩这一次赌得大,运气也足够好,取得最终的意外收获也在情理之中。
机会和机遇都是创造出来的,不过,这要看你有没有创造机会和机遇的心机和智慧,有没有能抓住机会、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会、机遇的眼光和能力。“创造、抓住、利用机会”高度统一,必获冷庙烧香之价值。
☆、以退为进,yù擒故纵
诸葛亮作为一代智慧谋臣的典型,自然是计谋层出不穷,在他一生所用的众多谋略中,他曾多次使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这让他在危险的时候能够化险为夷,在与对手斗智斗勇的时候能够克敌制胜,在自己失意时能够重整旗鼓,再掌大权。
诸葛亮一生英明神算,但并不代表他没有犯错误的时候。诸葛亮北伐一出祁山时,面对着马谡的主动请缨,他并没有意识到应该选派久经战场、经验丰富的将领带兵,而是真的让马谡担任了先锋。马谡虽熟读兵法,但他的缺点也在于此,那就是理论思想占据主导而忽视实际情况。最终蜀国战败,痛失街亭。诸葛亮智者千虑,但仍有一疏。在战争的失利和用人的失当面前,他的“军师丞相”的威望也会同时受到削弱和质疑。此时,诸葛亮若是一味强硬,将马谡作为替罪羊一杀了之,把自己洗脱干净,那么定然会在日后受到他人的鄙夷和批评。于是,他便用到了以退为进的处事技巧,他对主公和下属们主动承认错误,说是自己不知道愚贤,用人不当,以致战事失利,并且自己甘愿连降三级,让君臣上下共同监督自己。这样的态度一出,将失败的主要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无疑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人格形象。君臣自上而下因为他的态度良好而颇为感动,不但没有认为他无能,反而更加敬佩和信任他了。
其实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处理失败。诸葛亮就很好地运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主动承认错误,这样一来,本来应该被别人怀疑和指责的他反而更加令人敬佩和信任了,权力也能够更快地重掌于手。可见,这就是“以退为进,yù擒故纵”的力量。
在马谡失街亭后,魏国十五万大军在司马懿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杀来。这个时候,诸葛亮身边力量十分空虚,没有一员大将,连军队也只有可怜的两千五百人。大家对敌人的到来感到非常害怕,甚至想到了弃城而走。但诸葛亮在这种危急关头却保持镇定,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也就是古今传诵的“空城计”。其实,空城计也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一种技巧,而这种技巧便是“以退为进,yù擒故纵”。首先,诸葛亮命令手下,让他们把自己城池里的旌旗全部都收起来,并且兵士们也不许进城出城随便走动,还不许大声喧哗,如果有违抗命令的,就立即斩首。此外,诸葛亮又命人打开四方城门,每一座城门前都分派二十名士兵扮作普通百姓,在街道上洒水打扫。而诸葛亮则披氅戴巾,左右各站一小童,一童手擎宝剑,另一童手持拂尘,在城头燃香抚琴而弹,等待着司马懿大军的到来。
果然,不多时,前方烟尘滚滚,魏军先锋赶到了城下,看见这种阵势,都摸不着头脑,不敢进城,于是急忙向司马懿报信。司马懿起初不信,便令三军停止前进,待自己扬鞭奔到城前一望,果不其然,只见诸葛亮端坐于台上,笑容可掬,面色镇定,正在那里弄琴焚香呢。左右书童也是宝剑、拂尘在手,神秘兮兮。司马懿又左右环顾,发现城门前二十来个百姓在旁若无人地打扫街道。这一切看起来都太奇怪了,司马懿心中疑惑不已,唯恐诸葛亮有什么计策。思前想后,司马懿认为城中必然有诈,定是诸葛亮设下了圈套埋伏让自己跳,于是急令撤军。就这样,诸葛亮以一座看似神秘的空城吓退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在生死存亡之际,本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可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机敏,巧用智谋,又一次化险为夷。他用的便是以退为进的技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若以正常手段,带领自己手下两千五百兵士与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拼死相抗,结果可想而知,必然是全军覆没,兵败被俘。与其负隅顽抗,不如退一步,主动打开城门,“欢迎敌军入城”。而多疑的司马懿看到这种反常的举动,正好中计,认为必定有诈,必有伏兵,吓得立刻引军而去。
☆、先发制人,抢占先机
人们常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大家都是陌生的,但有的人能够快速地适应并处理好它,而有的人则不行。然而,那些能够快速适应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对于问题能够提早下手,提前做好准备。当双方进行对抗时也是一样,要想获得主动,占得先机,就需要提早下手,在对方还没有行动的时候先对方一步,而这一步往往就打下了别人不曾拥有的基础,对今后的巩固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先发制人的技巧是诸葛亮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为自己也为蜀国谋取了巨大的利益和好处。
首先从诸葛亮个人来讲,从他出山之初且认刘备为主开始,便能体现出其先发制人的计谋。诸葛亮的家族并不是名门望族,他仅仅是一介布衣,并躬耕于隆中。但这样一个普通老百姓却成功地证实了刘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使是平凡无奇的麻雀,也可以飞上梧桐变凤凰。那么,他所倚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先发制人的处事手段。试想,就算他文治武功样样精通,文韬武略无所不能,没有人认识他、知道他,他依旧只能够手握锄头躬耕于田亩之中,而就算他能够毛遂自荐,得到任用,其效果定然是没有刘备三番五次来请实际,并且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得到重用。可见,诸葛亮最初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先下手为强,散播自己的名声,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知名度,这样才导致刘备几次来请都要毕恭毕敬,无形之中把自己放在了主动有利的地位上。
再从诸葛亮为蜀汉立下的功劳来看其先发制人的技巧。三国时期,天下诸侯逐鹿中原,而对于人主们来说,荆州这块地盘就是战略要地,可谓兵家必争之地。曾有人感叹,得荆州者可得天下,虽然略微夸张,但由此可见荆州的重要xìng。诸葛亮在其《隆中对》之中就已经向刘备提出了荆州的重要xìng:“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如果能够得到荆州,从地理上来看就相当于把南中国一分为二,并且荆州地区水网密布,水势平缓,很适合建立根据地。这么重要的一块地盘诸葛亮怎么会舍得放手呢?
荆州之主原是刘表,可刘表死后,其子胆小懦弱,投降于曹cāo,因此荆州为曹魏所得。赤壁之战后,曹cāo势力不得不退出荆州,这样,这块土地就存在了势力真空的局面。本来赤壁之战的主力是孙权的东吴集团,占领荆州核心南郡等地的也是周瑜的东吴势力,刘备虽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土地却不是关键之处。诸葛亮心知荆州之重,决定拿下整个荆州,于是先下手为强,趁周瑜与曹cāo的江陵大战还未结束,无暇他顾之时,巧设计策,让张飞乘乱夺下了整个荆州,而东吴再下手时,为时已晚。得地之利已经坐实,无从更改,然而此时东吴不干了,于是诸葛亮便巧设了名目,说刘备无地以自立,荆州之地当是向东吴借的好了。此时土地已在人手,孙权是想不同意也不行了。就这样,诸葛亮凭借先下手为强的技巧,帮助刘备成功夺得了梦寐以求的荆州之地。
自从刘备集团顺利地拿到荆州之后,便大大发展了自身实力,成功地从一个实力弱小无以自保的小团体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与北魏、东吴分庭抗礼,且实力雄厚的蜀汉。可以说,有了荆州才得以落脚,有了荆州才打下四川,建立了蜀国,而这些,都是源于诸葛亮先发制人的处事技巧。而这件事的反面教材便是东吴的众人了,他们其实是相当“冤枉”的。刘备初期没有实力,所以孙刘联盟其实主要还是依靠东吴的兵将来挑起大梁的。曹魏来攻,与之对抗,是周瑜大都督成功打出了为后世所传颂的赤壁之战,这一战有效地阻止了曹cāo南下的步伐,挫败了曹军的锐气和势力,并最终将曹cāo赶跑了。而创下了战场首功的人,在分割胜利果实的时候,却被别人占了便宜,抢了先机,孙权真可谓是费了大力,却没有从中获利。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抢占先机,没有做到先下手为强而导致的结果。
☆、眼光要准,出手必狠
从古至今,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贤人必定是拥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够抓住契机。他们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结构,在最为恰当的时机选择出击,而且手段疾厉,击中要害,并且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乱世出英雄,身处乱世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具有“眼光准,出手狠”的做事技巧。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智慧谋臣中的佼佼者,定然深知此理。
从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便能够在他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中看到其独到、智慧、准确的眼光。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在徐庶的介绍下,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在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