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章
中经受了实践锻炼,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
☆、18.农场挖盐工宗庆后:42岁创业的饮料大…
苦心人天不负
1986年是改革开放步伐大踏步迈进的一年,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城市的企业大力推广,特别是那些亏损大、效益差的小企业,纷纷以承包经营的形式“下放”给了个人经营。
宗庆后承包了上城区校办企业经营部。刚刚起步的经营部,做的都是一些别人不当回事儿的小生意,比如几分钱的橡皮、作业本,每件利润只有几厘。但是在宗庆后看来,这些获利微薄的小生意,正是经营部的立身之本。因为利小,那些有实力的企业才不屑来跟你竞争,而这些微利的东西,需求量并不小,只要勤勤恳恳地做,聚沙成塔,照样可以淘到金子。
于是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哪个学校要货,宗庆后总是随叫随到。他蹬着一辆三轮车,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亲自去送货。没多久,杭州的条条道路就被他跑得谙熟于心,上城区的所有小学更是熟门熟路。而这些学校的总务主任,对这兢兢业业的“经理”也开始刮目相看,他们钦佩宗庆后的吃苦耐劳精神,相信他的经营部一定会发达起来。
仅仅几个月时间,宗庆后就在杭州的各所小学树立起了很好的口碑,许多学校开始认准向上城区校办企业经营部进货。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经营部成立后一个多月,宗庆后便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20世纪80年代,一种名为“中国花粉口服液”的营养品刚刚诞生,便独具眼光地把消费对象锁定在了被无数个家庭捧为“小皇帝”的儿童。但这毕竟是第一代儿童营养品,起步之初亟待尽快打开市场,于是这家生产花粉口服液的公司就想到了孩子集中的地方——学校。这家公司的经理主动找到宗庆后,希望他能成为他们的经销代理。
这个难得的机遇,又被善于审时度势的宗庆后牢牢抓住了。他立即以“改善儿童营养结构,增强儿童体质”为名,向主管部门递jiāo了成立儿童营养食品厂的报告。
1987年7月4日,杭州市计划委员会下文,同意建立“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宗庆后麾下的队伍一下子壮大起来,依靠已经建立起来的覆盖整个上城区4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销售网络,他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就成功地推销出了120万盒花粉口服液。
宗庆后玩命似地苦干了一年,终于jiāo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全年实现销售总额436万元,上缴利润万元,比10万元的创利指标整整超出了一倍多!
科研炒作双管齐下
此时的他已不满足于销售这种口服液,一方面国内的市场在逐渐饱和,另一方面,这种口服液有关的负面报道也有了,严重影响了销量。宗庆后找到浙江医科大学营养系的老教授朱寿民,请他出山帮助,针对中国儿童营养不良的情况,研制营养配方。经过紧张研究,一个由桂圆、红枣、山楂、莲子、胡桃、米仁和鸡肝为主要原料的营养配方成功研制出来了,宗庆后又发力邀多位能人来做助手,又再报纸上刊登给营养液起名启示,以为新产品造势,最后定名为“娃哈哈”。这就是娃哈哈的前身。
一石二鸟的有偿征名,充分反映出了宗庆后对市场独特的预见xìng和判断力。而很多当时参与征名评判工作的专家们,却没有料到那个曾遭他们揶揄的“娃哈哈”,竟然会发展成为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民族品牌。
1988年10月20日,宗庆后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一大清早,他就站在了车间里,望着第一批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从流水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传输下来。后来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被确立为了娃哈哈的厂庆日。
☆、18.农场挖盐工宗庆后:42岁创业的饮料大…
宗庆后善于利用电视媒体的支持。电视广告播出后,一时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成了热门商品,那些嗅觉灵敏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店纷纷上门求购。连续几天的电视广告尚未播完,订单就与日剧增,把厂销售部的几个人忙得不可开jiāo。广告播出的首月,销量即突破15万盒;第二个月,销量更是扶摇直上,一举突破20万盒大关。
宗庆后又极富创意地在报纸上推出了颇具说服力的“实证广告”。他邀请许多教授专家,在报纸上用醒目的位置和大幅的版面,撰文介绍娃哈哈产品的功能特xìng、科学原理、原料配方。中国营养学会专家们客观、中xìng、科学的推荐,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极大的信赖,原本心存的疑虑自然而然地化解了……这种实证广告,后来发展成为大家所熟悉的媒体“软文”,被众多著名的营养品和yào品广告争相仿效,并且产生了不俗的宣传效果。
报纸和电视双管齐下,遥相呼应,顿时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由此一pào打响,产品推出的当年,娃哈哈就实现销售收入488万元,创利税210万元。
“娃哈哈”帝国时代
在浙江本土立足之后,宗庆后把进军全国的首战目标锁定在了大上海。
他采用全方位的广告轰zhà,立即让上海人对这个来自杭州、曾在农村呆了十多个春秋的“乡下人”刮目相看起来。一拨又一拨上海人,开始带着谨慎的心态,满怀好奇地买来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试着给孩子喝了,结果发觉孩子胃口真的好起来了,于是口碑迅速传开。
第一个月,销售量就超过了20万盒。
旗开得胜!
上海试水成功后,宗庆后的信心顿时暴涨,他一鼓作气,直取全国心脏,攻下北京和天津市场。
从此开启了属于宗庆后的“哇哈哈”帝国时代。
尽管对于娃哈哈管理模式的可持续xìng和发展路径,争议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但就宗庆后个人修为而言,这近乎一个“完人”,无可指摘。勤勉敬业、生活俭朴、乐善好施、从不知道享受为何物,过着如同清教徒般的生活。正值冠盖满京华的两会期间,这位身家67亿的富豪却悄悄住在一家每天两百元的标准经济旅馆里。
精明、务实、坚韧,这些浙江商人的生命基因,在宗庆后身上都得到了传承。然而,草根出生为主的浙商“散、小、乱”的遗传病,却有幸得到了突破。因为,宗庆后是个不知满足的人,以自己独有的理解和方式,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所有随他奔跑的人——下属、伙伴和他的对手。
从创业至今,从未向银行贷过一分款,到今天银行里还存着娃哈哈近40个亿的真金白银,这让宗庆后颇感自豪。在这个大谈资本运作的年代,宗庆后依旧一分钱一分钱地做着自己的实业,老派得有些“落伍”。19年来,他带领娃哈哈所创造的财富,相较股市造就的多少“纸上富贵”,坚硬、踏实得如同娃哈哈在各地的厂房、机器,沉默地矗立。
☆、19.木匠张果喜: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个人资产就已达到3000万美元,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如今,与他同代的富豪要么早已出事退出历史舞台,要么风光不再已经淡出公众的视线,而他依然还是江西首富,还是那么火那么红。关于他和他的企业质疑的声音却不曾有过。当不少明星民企沦为流星的这30多年,他所一手打造的企业依然立在时代的潮头,他让他的企业和他一样,成了谜一样的寿星。
1993年6月5日,江西南昌,一个别开生面的大会令人瞩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要将一颗由其发现的编号为3028的小行星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极其慎重,几经推敲,批准了紫金山天文台的决定。这个大会就是命名大会,用作命名的人就是企业家张果喜:自即日起,这颗编号为3028的小行星就叫“张果喜星”了。
白手起家干厂长
20世纪70年代,15岁的张果喜,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进了余江县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当学徒,每天做的活就是锯木材。虽然锯木材不需要多深的技术,但要把一堆一堆的木材变成木锹、犁耙、独轮木车等,却要消耗很大体力。那时锯木材不是用机器,而是用手拉锯,上进心极强的张果喜没日没夜地拉,结果把肾给累坏了,拉尿带血,几乎是每星期一次。五年的“血尿”,给张果喜换来了一个“好木工”的称号和“车间主任”的职务。可是,车间主任没当几天,农具市场就饱和了。
1972年,张果喜的木工车间因无活儿可干被厂里割离出来,单独成为木器厂,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名为厂长,却一无厂房二无资金,只有从农具社得到的三平板车木头、几间破工棚和21名职工及家属近百口要饭吃的人,另外还有“分”到他们头上的万元的债务!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到了,厂里却连一分钱也没有!张果喜不得不说通父亲卖掉了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们家的房子,得到1400元钱,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工资,一部分作为厂里创业的本钱。
张果喜知道,单靠卖自己家房子的这点儿钱,是发不了几回工资的,木器厂要生存必须找到能挣钱的活儿干。然而,在附近农村即使找到了一点活儿干,又能赚多少钱呢?张果喜大声向厂里的职工宣布:“要吃饭的跟我走!”于是,有21位兄弟积极响应,跟上了他。可是,饭在哪里?张果喜想到了上海。在上海雕刻艺术厂,他们看到了一种樟木雕花套箱,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一的箱子组合而成,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朵,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十分精美。张果喜问管理员,这套箱价格是多少?回答是200元。张果喜以为自己听错了,便又问了一遍,回答仍然是200元。
此时的张果喜又惊又喜,200元啊,他们4个人千里迢迢来上海,全部盘缠也不过200元呀!于是,张果喜决定要把这个手艺带回余江。他们4人分工,一人拜一个师傅,一人学几道工序,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这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就样苦学了7天。
临走时,张果喜还从上海艺术雕刻厂的废纸堆里,拣回了几张雕花图样,又顺手牵羊地带走了一只报废的“老虎脚”。回到余江的当天夜里,他就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决定做雕花套箱。第二天,他把全厂的零木碎料全部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一堆,让大家照着他从上海带回来的样品花鸟去练雕刻。
☆、19.木匠张果喜: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
那时候,江西没有外贸,出口产品都要通过上海进出口公司,所以,他们把制作的第一只樟木箱送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送给广jiāo会。结果第一次jiāo易会上就订了20套樟木箱。这20套樟木箱让他们赚了一万多块钱,同时还使他们了解到了客户对他们产品的要求。根据客户需求生产樟木箱,一下子产品的销路就打开了。
技术和机遇同样重要
1979年秋天,张果喜又到上海。如果说张果喜第一次闯上海是为了找碗饭吃,那么,第二次闯上海就是他走向中国富豪迈出的第一步。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一尊尊出口日本的雕花佛龛,久久地吸引着张果喜的眼球,再一打听,一个佛龛有70%利润,而他生产的雕花套箱一个只有25%的利润。
工作人员告诉他,佛龛是日本的高档工艺品,也是日本家庭必备的“三大件”(轿车、别墅、佛龛)之一。佛龛是用来供奉释迦牟尼的木雕宫殿,大小只有几尺见方,结构却非常复杂,成百上千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有一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到最后就组装不起来。因为工艺要求太高,许多厂家都不敢问津。
面对佛龛,张果喜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用料不多而价格昂贵,这是把木头变成黄金的生意啊!
“这个活儿,我们能做!”张果喜毫不犹豫地与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了合同。他带着样品回到厂里,一连20天泡在车间,和工人们一起揣摩、仿制,终于把“佛龛”做出来了。
第二年,果喜木雕厂创外汇100万日元,其中65万日元就是佛龛收入;第三年,果喜木雕厂创外汇156万日元,佛龛收入超过100万日元!
或许是缘于他只有初中肄业的文化、土木匠、草民这样草根出身的考虑,他的第一桶金,乍一看像是“无心chā柳柳成yīn”,但注意到他推进的每一个关键点不难看出,他实际上是“有心栽花花亦发”。他的崛起应该归于“一招鲜”—生产佛龛的技术门槛让后者一时难以跟进;他对传统雕刻工艺工序的改造使产品便于大规模生产;他对质量的精益求精阻击了韩国、港台的对手,几乎垄断了日本整个佛龛市场。由此,夯实了果喜大业的地基。
不倒的富翁
与同时代的富豪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豪的张果喜不怎么折腾。30多年,张果喜在以下几个方面始终保持不变—
角色不变。随着张果喜和果喜集团的崛起与社会知名度、影响力的形成,社会应酬与社会活动也免不了多起来。但张果喜坚守一个企业家的本分,专注于将自己的果喜集团做强、做大。
1985年,当人们对万元户都感到很神秘的时候,张果喜已经成为亿万富翁。组织上要他去当鹰潭市副市长,他却没有去,理由是:“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我能把一个企业搞好,不等于说我能把一个鹰潭市搞好,因为我原来所从事的所了解的所学的都是搞企业管理。从企业来讲,我刚刚描绘一个蓝图,只有一个轮廓,颜色正在一笔一笔地上,企业不能离开我;从我个人来讲,我爱我这个企业,所以我坚定不移地毅然留在企业。”如果当初张果喜当了市长,也许结局是:市长没有当好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18.农场挖盐工宗庆后:42岁创业的饮料大…
苦心人天不负
1986年是改革开放步伐大踏步迈进的一年,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城市的企业大力推广,特别是那些亏损大、效益差的小企业,纷纷以承包经营的形式“下放”给了个人经营。
宗庆后承包了上城区校办企业经营部。刚刚起步的经营部,做的都是一些别人不当回事儿的小生意,比如几分钱的橡皮、作业本,每件利润只有几厘。但是在宗庆后看来,这些获利微薄的小生意,正是经营部的立身之本。因为利小,那些有实力的企业才不屑来跟你竞争,而这些微利的东西,需求量并不小,只要勤勤恳恳地做,聚沙成塔,照样可以淘到金子。
于是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哪个学校要货,宗庆后总是随叫随到。他蹬着一辆三轮车,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亲自去送货。没多久,杭州的条条道路就被他跑得谙熟于心,上城区的所有小学更是熟门熟路。而这些学校的总务主任,对这兢兢业业的“经理”也开始刮目相看,他们钦佩宗庆后的吃苦耐劳精神,相信他的经营部一定会发达起来。
仅仅几个月时间,宗庆后就在杭州的各所小学树立起了很好的口碑,许多学校开始认准向上城区校办企业经营部进货。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经营部成立后一个多月,宗庆后便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20世纪80年代,一种名为“中国花粉口服液”的营养品刚刚诞生,便独具眼光地把消费对象锁定在了被无数个家庭捧为“小皇帝”的儿童。但这毕竟是第一代儿童营养品,起步之初亟待尽快打开市场,于是这家生产花粉口服液的公司就想到了孩子集中的地方——学校。这家公司的经理主动找到宗庆后,希望他能成为他们的经销代理。
这个难得的机遇,又被善于审时度势的宗庆后牢牢抓住了。他立即以“改善儿童营养结构,增强儿童体质”为名,向主管部门递jiāo了成立儿童营养食品厂的报告。
1987年7月4日,杭州市计划委员会下文,同意建立“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宗庆后麾下的队伍一下子壮大起来,依靠已经建立起来的覆盖整个上城区4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销售网络,他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就成功地推销出了120万盒花粉口服液。
宗庆后玩命似地苦干了一年,终于jiāo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全年实现销售总额436万元,上缴利润万元,比10万元的创利指标整整超出了一倍多!
科研炒作双管齐下
此时的他已不满足于销售这种口服液,一方面国内的市场在逐渐饱和,另一方面,这种口服液有关的负面报道也有了,严重影响了销量。宗庆后找到浙江医科大学营养系的老教授朱寿民,请他出山帮助,针对中国儿童营养不良的情况,研制营养配方。经过紧张研究,一个由桂圆、红枣、山楂、莲子、胡桃、米仁和鸡肝为主要原料的营养配方成功研制出来了,宗庆后又发力邀多位能人来做助手,又再报纸上刊登给营养液起名启示,以为新产品造势,最后定名为“娃哈哈”。这就是娃哈哈的前身。
一石二鸟的有偿征名,充分反映出了宗庆后对市场独特的预见xìng和判断力。而很多当时参与征名评判工作的专家们,却没有料到那个曾遭他们揶揄的“娃哈哈”,竟然会发展成为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民族品牌。
1988年10月20日,宗庆后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一大清早,他就站在了车间里,望着第一批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从流水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传输下来。后来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被确立为了娃哈哈的厂庆日。
☆、18.农场挖盐工宗庆后:42岁创业的饮料大…
宗庆后善于利用电视媒体的支持。电视广告播出后,一时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成了热门商品,那些嗅觉灵敏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店纷纷上门求购。连续几天的电视广告尚未播完,订单就与日剧增,把厂销售部的几个人忙得不可开jiāo。广告播出的首月,销量即突破15万盒;第二个月,销量更是扶摇直上,一举突破20万盒大关。
宗庆后又极富创意地在报纸上推出了颇具说服力的“实证广告”。他邀请许多教授专家,在报纸上用醒目的位置和大幅的版面,撰文介绍娃哈哈产品的功能特xìng、科学原理、原料配方。中国营养学会专家们客观、中xìng、科学的推荐,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极大的信赖,原本心存的疑虑自然而然地化解了……这种实证广告,后来发展成为大家所熟悉的媒体“软文”,被众多著名的营养品和yào品广告争相仿效,并且产生了不俗的宣传效果。
报纸和电视双管齐下,遥相呼应,顿时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由此一pào打响,产品推出的当年,娃哈哈就实现销售收入488万元,创利税210万元。
“娃哈哈”帝国时代
在浙江本土立足之后,宗庆后把进军全国的首战目标锁定在了大上海。
他采用全方位的广告轰zhà,立即让上海人对这个来自杭州、曾在农村呆了十多个春秋的“乡下人”刮目相看起来。一拨又一拨上海人,开始带着谨慎的心态,满怀好奇地买来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试着给孩子喝了,结果发觉孩子胃口真的好起来了,于是口碑迅速传开。
第一个月,销售量就超过了20万盒。
旗开得胜!
上海试水成功后,宗庆后的信心顿时暴涨,他一鼓作气,直取全国心脏,攻下北京和天津市场。
从此开启了属于宗庆后的“哇哈哈”帝国时代。
尽管对于娃哈哈管理模式的可持续xìng和发展路径,争议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但就宗庆后个人修为而言,这近乎一个“完人”,无可指摘。勤勉敬业、生活俭朴、乐善好施、从不知道享受为何物,过着如同清教徒般的生活。正值冠盖满京华的两会期间,这位身家67亿的富豪却悄悄住在一家每天两百元的标准经济旅馆里。
精明、务实、坚韧,这些浙江商人的生命基因,在宗庆后身上都得到了传承。然而,草根出生为主的浙商“散、小、乱”的遗传病,却有幸得到了突破。因为,宗庆后是个不知满足的人,以自己独有的理解和方式,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所有随他奔跑的人——下属、伙伴和他的对手。
从创业至今,从未向银行贷过一分款,到今天银行里还存着娃哈哈近40个亿的真金白银,这让宗庆后颇感自豪。在这个大谈资本运作的年代,宗庆后依旧一分钱一分钱地做着自己的实业,老派得有些“落伍”。19年来,他带领娃哈哈所创造的财富,相较股市造就的多少“纸上富贵”,坚硬、踏实得如同娃哈哈在各地的厂房、机器,沉默地矗立。
☆、19.木匠张果喜: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个人资产就已达到3000万美元,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如今,与他同代的富豪要么早已出事退出历史舞台,要么风光不再已经淡出公众的视线,而他依然还是江西首富,还是那么火那么红。关于他和他的企业质疑的声音却不曾有过。当不少明星民企沦为流星的这30多年,他所一手打造的企业依然立在时代的潮头,他让他的企业和他一样,成了谜一样的寿星。
1993年6月5日,江西南昌,一个别开生面的大会令人瞩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要将一颗由其发现的编号为3028的小行星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极其慎重,几经推敲,批准了紫金山天文台的决定。这个大会就是命名大会,用作命名的人就是企业家张果喜:自即日起,这颗编号为3028的小行星就叫“张果喜星”了。
白手起家干厂长
20世纪70年代,15岁的张果喜,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进了余江县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当学徒,每天做的活就是锯木材。虽然锯木材不需要多深的技术,但要把一堆一堆的木材变成木锹、犁耙、独轮木车等,却要消耗很大体力。那时锯木材不是用机器,而是用手拉锯,上进心极强的张果喜没日没夜地拉,结果把肾给累坏了,拉尿带血,几乎是每星期一次。五年的“血尿”,给张果喜换来了一个“好木工”的称号和“车间主任”的职务。可是,车间主任没当几天,农具市场就饱和了。
1972年,张果喜的木工车间因无活儿可干被厂里割离出来,单独成为木器厂,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名为厂长,却一无厂房二无资金,只有从农具社得到的三平板车木头、几间破工棚和21名职工及家属近百口要饭吃的人,另外还有“分”到他们头上的万元的债务!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到了,厂里却连一分钱也没有!张果喜不得不说通父亲卖掉了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们家的房子,得到1400元钱,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工资,一部分作为厂里创业的本钱。
张果喜知道,单靠卖自己家房子的这点儿钱,是发不了几回工资的,木器厂要生存必须找到能挣钱的活儿干。然而,在附近农村即使找到了一点活儿干,又能赚多少钱呢?张果喜大声向厂里的职工宣布:“要吃饭的跟我走!”于是,有21位兄弟积极响应,跟上了他。可是,饭在哪里?张果喜想到了上海。在上海雕刻艺术厂,他们看到了一种樟木雕花套箱,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一的箱子组合而成,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朵,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十分精美。张果喜问管理员,这套箱价格是多少?回答是200元。张果喜以为自己听错了,便又问了一遍,回答仍然是200元。
此时的张果喜又惊又喜,200元啊,他们4个人千里迢迢来上海,全部盘缠也不过200元呀!于是,张果喜决定要把这个手艺带回余江。他们4人分工,一人拜一个师傅,一人学几道工序,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这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就样苦学了7天。
临走时,张果喜还从上海艺术雕刻厂的废纸堆里,拣回了几张雕花图样,又顺手牵羊地带走了一只报废的“老虎脚”。回到余江的当天夜里,他就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决定做雕花套箱。第二天,他把全厂的零木碎料全部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一堆,让大家照着他从上海带回来的样品花鸟去练雕刻。
☆、19.木匠张果喜: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
那时候,江西没有外贸,出口产品都要通过上海进出口公司,所以,他们把制作的第一只樟木箱送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送给广jiāo会。结果第一次jiāo易会上就订了20套樟木箱。这20套樟木箱让他们赚了一万多块钱,同时还使他们了解到了客户对他们产品的要求。根据客户需求生产樟木箱,一下子产品的销路就打开了。
技术和机遇同样重要
1979年秋天,张果喜又到上海。如果说张果喜第一次闯上海是为了找碗饭吃,那么,第二次闯上海就是他走向中国富豪迈出的第一步。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一尊尊出口日本的雕花佛龛,久久地吸引着张果喜的眼球,再一打听,一个佛龛有70%利润,而他生产的雕花套箱一个只有25%的利润。
工作人员告诉他,佛龛是日本的高档工艺品,也是日本家庭必备的“三大件”(轿车、别墅、佛龛)之一。佛龛是用来供奉释迦牟尼的木雕宫殿,大小只有几尺见方,结构却非常复杂,成百上千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有一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到最后就组装不起来。因为工艺要求太高,许多厂家都不敢问津。
面对佛龛,张果喜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用料不多而价格昂贵,这是把木头变成黄金的生意啊!
“这个活儿,我们能做!”张果喜毫不犹豫地与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了合同。他带着样品回到厂里,一连20天泡在车间,和工人们一起揣摩、仿制,终于把“佛龛”做出来了。
第二年,果喜木雕厂创外汇100万日元,其中65万日元就是佛龛收入;第三年,果喜木雕厂创外汇156万日元,佛龛收入超过100万日元!
或许是缘于他只有初中肄业的文化、土木匠、草民这样草根出身的考虑,他的第一桶金,乍一看像是“无心chā柳柳成yīn”,但注意到他推进的每一个关键点不难看出,他实际上是“有心栽花花亦发”。他的崛起应该归于“一招鲜”—生产佛龛的技术门槛让后者一时难以跟进;他对传统雕刻工艺工序的改造使产品便于大规模生产;他对质量的精益求精阻击了韩国、港台的对手,几乎垄断了日本整个佛龛市场。由此,夯实了果喜大业的地基。
不倒的富翁
与同时代的富豪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豪的张果喜不怎么折腾。30多年,张果喜在以下几个方面始终保持不变—
角色不变。随着张果喜和果喜集团的崛起与社会知名度、影响力的形成,社会应酬与社会活动也免不了多起来。但张果喜坚守一个企业家的本分,专注于将自己的果喜集团做强、做大。
1985年,当人们对万元户都感到很神秘的时候,张果喜已经成为亿万富翁。组织上要他去当鹰潭市副市长,他却没有去,理由是:“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我能把一个企业搞好,不等于说我能把一个鹰潭市搞好,因为我原来所从事的所了解的所学的都是搞企业管理。从企业来讲,我刚刚描绘一个蓝图,只有一个轮廓,颜色正在一笔一笔地上,企业不能离开我;从我个人来讲,我爱我这个企业,所以我坚定不移地毅然留在企业。”如果当初张果喜当了市长,也许结局是:市长没有当好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