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古代汉语最新章节 > 古代汉语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5 章

  叠的词都是长调。三叠分为三段,如兰陵王,四叠分为四段,只有莺啼序一调。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阕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纱)。

  关於词调,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同调异名和同调异体的两种情况。

  所谓同调异名,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调名。例如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念奴娇除了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外,还有大江东去,酹江月等别名。词调的别名大都取自这一词调的某一名作(注:前人编撰词谱,在有别名的词调下列出别名。)。所谓同调异体,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别体。举例来说,江城子有单调的,也有双调的;满江红有押仄韵的,也有押平韵的。别体又表现在字数差异或句法差异等方面,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前人编撰的词谱,在"正体"后面罗列各种"又一体"(别体),所谓"正体"大都是时代较早或作者较多的一体,其余就算做"又一体"。"又一体"之多,可以说明古人填词有一定的灵活xìng。

  我们还要注意,有些调名大同小异,但不是正体和别体的不同,而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词调。例如诉衷情和诉衷情近,木兰花慢和木兰花,等等。

  现在说到词谱。

  上文说过,词调本来是指填词时所依赖的乐谱。这类乐谱后来失传了,填词的人就按照前人作品中的句法和平仄来填写。词谱,则是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后人就按照词谱的格式来填词。

  词谱据说始於明人张綖的《诗余图谱》。后来较通行的有清人万树著的《词律》和康熙命词臣王奕清等人编纂的《钦定词谱》。

  下面是《词律》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词律·发凡》说:"以小字明注於旁,在右者为韵、为叶、为换、为叠、为句、为豆,在左者为可平、为可仄、为作平、为某声。"现在改为横排,原谱注在字右的,改在字上;原谱注在字左的,改在字下。):

  菩萨蛮 四十四字 又名子夜歌 李白

  山一片云 重 叠 金

  叶 换平 叶平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可仄可平 可仄 可平 可平 可平 可仄

  三换仄 叶三仄 四换平 叶四平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可平 可平 可仄 可仄 可仄

  下面是《钦定词谱》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钦定词谱·凡例》说:"平用虚圈;仄用实圈;字本平而可仄者,上虚下实;字本仄而可平者上实下虚。"原谱圈在字右,现在改为横排,移在字下。):

  菩萨蛮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 李白 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附图:

  我们对於词调平仄的描写,采取上一节通论讲律诗平仄的办法,逐字写出平仄。一句占一行,前后阕之间空一行,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字下加△表示韵脚,必要的地方附上文字说明。仍以菩萨蛮为例:

  菩萨蛮四十四字 双调

  平 仄平平仄

  △

  平 仄 平平仄

  △

  仄仄平平(换平韵)

  △

  平 仄平

  △

  平平仄仄(换仄韵)

  △

  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换平韵)

  △

  平 仄平

  △

  (前后阕末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 用平,否则是犯孤平。(注:张惠言《词选》录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前阕 末句都是仄平平仄平,后阕末句有十一首是仄平平仄平,三首是平平平仄平, 可见前后阕末句都应以仄平平仄平为正则(第三字必平)。后代变为律句平 平仄仄平。))本单元文选各词所用的词调都用这种办法制成词谱,作为本书的附录。 (二)词韵

  古人填词并没有特别规定的词韵。所谓词韵,基本上也就是诗韵,只是词韵比诗韵更宽些,更自由些。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据说这十九部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的,其实不过是诗韵的大致合并,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用的是《集韵》韵目,现在改用"平水韵"韵目排列如下:

  第一部 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部 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部 平声支微齐,又灰半(注:具体的字见附录《诗韵常用字表》下同。);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置未霁,又泰半、队半。

  第四部 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部 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第六部 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第七部 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 愿半。

  第八部 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部 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部 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第十一部 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部 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三部 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四部 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以上平上去声十四部)

  第十五部 入声屋沃。

  第十六部 入声觉yào。

  第十七部 入声质陌锡职缉。

  第十八部 入声物月曷黠屑叶。

  第十九部 入声合洽。

  (以上入声五部)

  事实上由於语音的发展或方言的影响,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不同韵部的字通押。试以本单元所选的作品为例。周邦彦的《齐天乐》就是第七部的字(收音於-n,晚剪卷限转远荐)和第十四部的字(收音於-m,掩簟敛)通押,辛弃疾的《满江红》就是第十五部的字(目续陆足菊犊哭)和第十七部的字(国)通押。可见这十九部只是大致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关於词的用韵,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有些词调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的。一韵到底用平韵的如捣练子、浪淘沙令、江城子、玉蝴蝶等等,一韵到底用仄韵的如卜算子、醉花yīn、齐天乐、满江红、念奴娇等等(注:满江红、念奴娇一般都押入声韵。)。平韵和仄韵的界限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某调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又一体"(见前)。

  第二,在仄声韵中,同韵部的上声韵和去声韵常常通押,但是入声韵的独立xìng很强,一般都是独用。仍以本单元所选的作品为例。上声韵和去声韵通押的有水龙吟、西河、齐天乐、永遇乐、谢池春、摸鱼儿、贺新郎、祝英台近、莺啼序等;入声韵独用的有忆秦娥、念奴娇、雨霖铃、兰陵王、满江红、暗香、疏影等。

  第三,有些词调规定平仄互押。平仄互押和上去通押xìng质不同。上去通押,用上用去一般是随意的;平仄互押,平声韵脚和仄声韵脚是由词调规定的。例如西江月规定前后阕的第二句第三句押平韵,第四句押仄韵,所以苏轼《西江月》前阕以霄(平)骄(平)草(仄)互押;后阕以瑶(平)桥(平)晓(仄)互押。

  第四,有些词调规定平仄换韵。平仄换韵又和平仄互押xìng质不同。平仄互押是同韵部的字相押,例如苏轼西江月的韵字都属於第八部;平仄换韵是由平韵换仄韵,或由仄韵换平韵,其韵部并不相同。当然,换韵的位置也是由词调规定了的。例如温庭筠《更漏子》的前阕,先是细递(仄,第三部)相押,然后乌鸪(平,第四部)相押;后阕先是薄幙阁(仄,第十六部)相押,然后垂知(平,第三部)相押。

  词的用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这里不一一叙述。 (三)词的平仄和句式

  词句基本上是律句,也有一些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我们了解了律诗的平仄,对於词句的平仄就不难了解了。词句最短的是一字句,最长的是十一字句,下面分别叙述各类句子的平仄及其用法上的特点。

  一字句 一字句很少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而且入韵。例如"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伸:十六字令)

  一字豆(注:豆就是逗,也就是读(dòu),句中稍有停顿叫豆。) 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可以出现在三字句的前面构成四字句(上一下三),例如"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也可以出现在七字句的前面构成八字句(上一下七),例如"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木兰花慢)。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四字句的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例如:

  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

  更草草离筵。(辛弃疾:木兰花慢)

  又酒趁哀弦。(周邦彦:兰陵王)

  且莫思身外。(周邦彦:满庭芳)

  纵豆蔻词工。(姜夔:扬州慢)

  念武陵人远。(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想剑指三秦。(辛弃疾:木兰花慢)

  叹寄与路遥。(姜夔:暗香)

  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等;有些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这些字大多是去声,这是一字豆的特点。

  二字句 常见的二字句有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平平(两个字都是平声)两式,它们或则用於叠句,或则用作起句。例如: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建:调笑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以上用於叠句,"团扇"用作起句。)

  江国,正寂寂。(姜夔:暗香)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柳永:玉蝴蝶)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

  (以上用作第二段的起句)

  凄恻,恨堆积。(周邦彦:兰陵王)

  (以上用作第三段的起句)

  至於像"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这种既非叠句又非起句的二字句,则比较少见。

  二字句有一个特点,即不用则已,用则以入韵为常。以上所举的二字句,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三字句 三字句一般是用五言律句或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等式。平平仄如"从军乐"(柳永:满江红)、"凭阑久"(周邦彦:满庭芳),平仄仄如"佳丽地"(周邦彦:西河)、"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仄平平如"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此外还有仄仄仄、仄平仄两式,前者如"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后者如"柳yīn直"(同上)。这两种可以说是三字句的拗句。

  四字句 四字句一般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 平 仄, 仄平平。前者如"晓来雨过"(苏轼:水龙吟)、"风鬟雾鬓"(李清照:永遇乐),后者如"壮岁从戎"(陆游:谢池春)、"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yīn)(注:还包括平平仄仄,如"鸣蛩劝织"(周邦彦:齐天乐);平平 仄,如"关河冷落"(柳永:八声甘州);仄仄平平,如"海阔山遥"(柳永:玉蝴蝶)。)。

  四字句常见 平平仄(第三字必平)的格式,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四字律句。例如:"yù开还闭"(苏轼:水龙吟)、"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地卑山近"(周邦彦:满庭芳)、"此生谁料"(陆游:诉衷情)等等(注:还包括仄平平仄,如"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平平仄,如"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平平平仄,如"寒蝉凄切"(柳永:雨霖铃); 平 仄,如"苇风萧索"(柳永:满江红)。)。

  常见的四字仄脚拗句是平仄平仄。例如:"离思何限"(周邦彦:齐天乐)、"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注:还包括 仄平仄,如"枝上同宿"(姜夔:疏影)。)。常见的四字平脚拗句是平平仄平。例如:"从今又添"(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四字句常常连用,有的并配成对仗。例如: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柳永:玉蝴蝶)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水龙吟)

  (以上是四字句的连用)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吴文英:莺啼序)

  (以上是四字句的对仗)

  四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二二(前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后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也有作上一下三的,例如"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五字句 五字句的律句就是普通的五言律句:

  仄平平仄:"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yīn)。

  平平仄仄平:极罕见,不举例。

  平平仄仄(注:第一字可平可仄,在词谱中包括 平平仄仄的格式。):"玉阶空伫立"(李白:菩萨蛮)、"故人相望处"(周邦彦:齐天乐)。

  仄仄平平:"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在五言律诗里,每句第一字的平仄是不拘的,但是在词里有些五字句的平仄却是固定的。例如上述 平平仄仄,有的只限於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并不作平,"汉中开汉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