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 章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矣?"引申为扶助君主的人,略等於后代所谓宰相。左传襄公四年:"信而使之,以为己~。"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加齐之卿~。"用作动词时,表示作某国或某人的相。庄子秋水:"惠子~梁。"
(三)赞礼者。论语先进:"愿为小~焉。"以上(一)(二)(三)都读去声(xiàng)。
(四)互相。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见也。"引申为共同。孟子离娄下:"而~泣於中庭。"又指单方面对另方面。列子汤问:"杂然~许。"(相许:指赞成愚公的意见,等於说"赞成他"。)
163.【帅】
率领。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引申为率领军队的人,大将。论语子罕:"三军可夺~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4.【士】
(一)男子,特指未婚的男子。跟"女"相对。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怀春,吉~诱之。"又郑风溱洧:"维~与女,伊其相谑。"
(二)武士,甲士。左传襄公十年:"诸侯之~门焉。"(门:攻打城门。)按:士与卒不同(卒是步卒)。
(三)统治阶级的下层。上古把人分为五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战国时代,士又指勇士,壮士。战国策魏策四:"此三子,皆布衣之~也。"
(四)文士,读书人。这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武士"的"士"不同。儒家常常把士看作道德较高的人物。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矣。"又泰伯:"~不可以不弘毅。"又卫灵公:"志~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五)狱官,执法官。孟子尽心上:"舜为天子,皋陶为~,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瞽瞍:舜的父亲。)又告子下:"管夷吾举於~。"在这个意义上,又称为"士师"。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师。"
165.【仆】
(一)奴隶的一个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臣台。"(据此,士以上是各级奴隶主,皁以下为各级奴隶。)奴隶的通称。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又为奴仆。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独未见夫~乎?"后世指被雇来服役的人。徐霞客游记:"时夫~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又为对己的谦称。司马迁报任安书:"~非敢如此也。"白居易与元九书:"~既受足下书。"
(二)驾车的人。诗经小雅正月:"屡顾尔~。"楚辞离骚:"~夫悲余马怀兮。"引申为驾车。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冉有:人名。)这个意义后代罕用。
166.【御】
(一)驾驶车马。论语为政:"樊迟~。"左传成公二年:"邴夏~齐侯。"引申为驾御其他东西。庄子逍遥游:"列子~风而行。"又名词。御车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其~屡顾。"
(二)形容词。属於天子的。史记平准书:"出~府禁藏以赡之。"(禁藏zàng:皇帝的钱财。赡shàn:供给。)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寺在西阳门外三里~道南。"
(三)抵禦,抵抗。诗经邶风谷风:"亦以~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禦"。
[辨]御,禦。二字一般不通用。"御"的第一、二两义,不能写作"禦"。至於"抵禦"的意义,后代一般只写作"禦",不写作"御"。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写作"禦"。如诗经大雅绵:"予曰有禦侮。"孟子梁惠王上:"谁能禦之?"庄子马蹄:"毛可以禦风寒。"
167.【右】
(一)右边。左传成公二年:"shè其左,越於车下;shè其~,毙於车中。"古人以右为尊。汉书高帝纪:"无能出其~者。"(没有人能胜过他。)引申表示尊尚。淮南子汜论:"兼爱,尚贤,~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左~]指近臣。孟子梁惠王下:"左~皆曰贤,未可也。"又指左右执事的人,实指其本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晓左~。"
(二)陪乘的人,参乘(骖乘)。左传宣公二年:"其~提弥明知之。"
168.【盗】
偷。左传文公十八年:"~器为jiān"。荀子不苟:"~名不如~货。"(货:财物)。又名词。偷东西的人,小偷。论语颜渊:"季康子患~。"又阳货:"其犹穿窬之~也与?"(穿窬:穿壁逾墙。)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而为守备。"
169.【贼】
(一)毁,害。论语先进:"~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儿子。)又特指杀害。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之。"又名词,指败坏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也。"引申为凶狠,狠dú。史记游侠列传:"少时yīn~。"
(二)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反不讨~。"
[辨]盗,贼。用作动词时,上古"盗"字只指偷东西,"贼"字指毁害。用作名词时,"盗"字一般指偷窃东西的人,而"贼"字指乱臣。"盗""贼"二字的上古意义,跟现代意义差不多正好相反。现在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上古叫"盗";现在所谓"强盗"上古叫"贼"。荀子儒效:"故人无师无法,而知(智)则为盗,勇则为贼。"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当然,上古强盗也可以称"盗",例如盗跖就是传说中的强盗的首领;但偷东西的决不称"贼"。
170.【国】
(一)国家。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也,尽心焉耳矣。"周代诸侯的领土叫国,西汉诸侯王的封邑也叫国。西汉的一国略等於一郡,所以常"郡国"连称。
(二)国都,首都。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之一。"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统万人乎?"孟子离娄下:"遍~中无与立谈者。"注意:先秦"国"字当首都讲的,例子可以举得很多。
[辨]邦,国。"邦"与"国"是同义词。但"邦"字不当"首都"讲。
171.【家】
(一)家,家庭。与现代的"家"字同义。指房子或指人。论语子张:"窥见室~之好。"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可以无饥矣。"
(二)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跟"国"相对。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又公冶长:"千室之邑,百乘之~,可使为之宰也。""国家"二字连用是一个并列结构,指诸侯的国和大夫的家。孟子滕文公上:"恶能治国~?"
172.【杜】
土地之主,土神。又名"后土"。古人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种之树。因此,"社"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伐鼓於~。"(伐鼓:打鼓。)
173.【稷】
(一)谷名,跟黍相似,但不黏。诗经王风黍离:"彼~之穗。"
(二)谷神。[社~]土神与谷神。古代用作国家的象征。论语季氏:"是社~之臣也。"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
174.【仁】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理想中的一种道德标准。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道理,是有具体的阶级内容的。论语述而:"若圣与~,则吾岂敢?"又宪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乎?"
175.【义】
(一)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跟仁一样,这是封建的lún理道德之一。论语述而:"闻~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引申为道理。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白居易与元九书:"皆所以陈古今诗歌之~。"又形容词。行为合理的。左传隐公元年:"不~不昵,厚将崩。"
(二)意义,意思。论衡自纪:"察文以~可晓。"世说新语文学:"立异~于众贤之外。"
176.【道】
(一)路,道路。战国策齐策四:"民扶老携幼,迎君~中。"论语雍也:"中~而废。"又泰伯:"任重而~远。"引申为途径(抽象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下:"jiāo邻国有~乎?"
(二)达到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夕死可矣。"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得之,不处也。"又为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措施和政治局面。论语卫灵公:"邦有~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三)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一以贯之。"又雍也:"非不说子之~。"引申为方法,技巧。论语子张:"虽小~,必有可观者焉。"又为道理,规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也。"
(四)述说。论语宪问:"夫子自~也。"又季氏:"乐~人之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五)引导。后来写作"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决使~。"论语子张:"~之斯行。"又为政:"~之以政。"
按:旧时於(一)(二)(三)义,即用作名词时,读上声;於(四)(五)义,即用作动词时,读去声。
[辨]道,路。就道路的意义说,二者是同义词。但用於抽象意义时。"路"较简单,"道"的许多引申义都是"路"所没有的。如"思想"、"学说","方法"、"技巧","道理"、"规律",等。就是"途径"这个意义,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
177.【德】
(一)道德,修养。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如好色者也。"又述而:"~之不修,学之不讲。"按,儒家所谓"德",往往指心中能辨别是非善恶。引申为作风,品行。论语颜渊:"君子之~风,小人之~草。"按:"德"指品行时,不限於好的方面。尚书盘庚下有"凶~",伪古文尚书泰誓有"秽~"。今双音词有"私~"。又特指好的品质。荀子劝学:"积善成~。"
(二)恩惠,德泽。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不知所报。"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百年而后崩,犹未洽於天下。"史记项羽本纪:"吾为若~。""德"又引申为动词,表示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我乎?"
178.【文】
(一)彩色jiāo错为文。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绣也。"引申为华丽有文采,跟"质"相对。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章]在绘画和刺绣上,青与赤相jiāo错为文,赤与白相jiāo错为章。"文章"最初也是指"文绣","文采"。荀子礼论:"雕琢刻镂黼黻~章,所以养目也。"(黼fǔ:礼服绣的黑白jiāo错的花纹。黻fú:礼服上绣的青黑相jiāo的花纹。)引申为文辞。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章,非采而何?"
(二)文献。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又子罕:"文王既没,~不在兹乎!"萧统文选序:"世质民淳,斯~未作。"[~学]指文献和经典。论语先进:"~学:子游,子夏。"韩非子五蠹:"而诸先生以~学取。"注意:古代所谓"文学"和今天所谓"文学"不同。
(三)独体的汉字叫"文",如"日"、"月"、"牛"、"马"等。引申为文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害辞。"(辞:指句子。不要因为一个字而损害了全句的意义。)
(四)文章。萧统文选序:"骚人之~,自兹而作。"
(五)文化教育。跟"武"相对。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德以来之。"
(六)旧读wèn。动词。装饰,增添文采。论语宪问:"~之以礼乐。"引申为掩饰。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苏轼答谢民师书:"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成语有"~过饰非"。
179.【质】
(一)读zhì,抵押。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又燕策三:"燕太子丹~于秦。"
(二)本质,本体,本xìng。荀子劝学:"其~非不美也。"文心雕龙情采:"夫水xìng虚而涟漪结,木~实而花萼振。"
(三)朴实,朴素。跟"文"相对。论语雍也:"文~彬彬,然后君子。"萧统文选序:"世~民淳。"
(四)正,正直。论语颜渊:"~直而好义。"用作动词时,表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礼记中庸:"~诸鬼神而无疑。"又曲礼上:"疑事无~。"引申为询问,责问。今有双音词:"~问"。[~明]正明,天大亮。仪礼既夕礼:"~明灭烛。"礼记昏义:"~明赞见fù於舅姑。"(赞:唱名,称名。)方苞狱中杂记:"~明启钥。"
(五)砧板。[鈇~][斧~]斩人的刑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ròu袒伏斧~请罪。"这个意义又写作"钻"。
按:(二)(三)(四)旧读入声,(一)(五)旧读去声。今普通话无别。
180.【色】
(一)脸上的气色,表情。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又:"举欣欣然有喜~。"楚辞渔父:"颜~憔悴。"战国策楚策四:"颜~变作。"又赵策四:"太后之~少解。"
(二)女色。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以fù女为玩物,所以称fù女的容貌为"色"。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礼记大学:"如好好~。"
(三)色彩。老子十二章:"五~令人目盲。"
[辨]颜,色。颜指额,色指脸上的表情,二字有密切关系,所以常常连用。但是,"色"字在上古可以当"色彩"讲,"颜"字不能当"色彩"讲。女色也不能称为"颜"。
181.【臭】
(一)读xiù气味。周易系辞上:"其~如兰。"礼记大学:"如恶(wù)恶~。"引申为坏的气味,"香"的反面。读chòu。墨子尚贤下:"腐~馀财。"又为发臭。尚书盘庚中:"今予命女一无起秽以自~。"(女:你们。一:皆,都。)按:本来作气味讲的"臭"也读chòu,后来才读xiù,以别於香臭的"臭"。
(二)读xiù。动词,闻[气味]。荀子礼论:"三~之,不食也。"这个意义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三)赞礼者。论语先进:"愿为小~焉。"以上(一)(二)(三)都读去声(xiàng)。
(四)互相。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见也。"引申为共同。孟子离娄下:"而~泣於中庭。"又指单方面对另方面。列子汤问:"杂然~许。"(相许:指赞成愚公的意见,等於说"赞成他"。)
163.【帅】
率领。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引申为率领军队的人,大将。论语子罕:"三军可夺~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4.【士】
(一)男子,特指未婚的男子。跟"女"相对。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怀春,吉~诱之。"又郑风溱洧:"维~与女,伊其相谑。"
(二)武士,甲士。左传襄公十年:"诸侯之~门焉。"(门:攻打城门。)按:士与卒不同(卒是步卒)。
(三)统治阶级的下层。上古把人分为五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战国时代,士又指勇士,壮士。战国策魏策四:"此三子,皆布衣之~也。"
(四)文士,读书人。这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武士"的"士"不同。儒家常常把士看作道德较高的人物。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矣。"又泰伯:"~不可以不弘毅。"又卫灵公:"志~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五)狱官,执法官。孟子尽心上:"舜为天子,皋陶为~,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瞽瞍:舜的父亲。)又告子下:"管夷吾举於~。"在这个意义上,又称为"士师"。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师。"
165.【仆】
(一)奴隶的一个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臣台。"(据此,士以上是各级奴隶主,皁以下为各级奴隶。)奴隶的通称。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又为奴仆。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独未见夫~乎?"后世指被雇来服役的人。徐霞客游记:"时夫~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又为对己的谦称。司马迁报任安书:"~非敢如此也。"白居易与元九书:"~既受足下书。"
(二)驾车的人。诗经小雅正月:"屡顾尔~。"楚辞离骚:"~夫悲余马怀兮。"引申为驾车。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冉有:人名。)这个意义后代罕用。
166.【御】
(一)驾驶车马。论语为政:"樊迟~。"左传成公二年:"邴夏~齐侯。"引申为驾御其他东西。庄子逍遥游:"列子~风而行。"又名词。御车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其~屡顾。"
(二)形容词。属於天子的。史记平准书:"出~府禁藏以赡之。"(禁藏zàng:皇帝的钱财。赡shàn:供给。)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寺在西阳门外三里~道南。"
(三)抵禦,抵抗。诗经邶风谷风:"亦以~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禦"。
[辨]御,禦。二字一般不通用。"御"的第一、二两义,不能写作"禦"。至於"抵禦"的意义,后代一般只写作"禦",不写作"御"。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写作"禦"。如诗经大雅绵:"予曰有禦侮。"孟子梁惠王上:"谁能禦之?"庄子马蹄:"毛可以禦风寒。"
167.【右】
(一)右边。左传成公二年:"shè其左,越於车下;shè其~,毙於车中。"古人以右为尊。汉书高帝纪:"无能出其~者。"(没有人能胜过他。)引申表示尊尚。淮南子汜论:"兼爱,尚贤,~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左~]指近臣。孟子梁惠王下:"左~皆曰贤,未可也。"又指左右执事的人,实指其本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晓左~。"
(二)陪乘的人,参乘(骖乘)。左传宣公二年:"其~提弥明知之。"
168.【盗】
偷。左传文公十八年:"~器为jiān"。荀子不苟:"~名不如~货。"(货:财物)。又名词。偷东西的人,小偷。论语颜渊:"季康子患~。"又阳货:"其犹穿窬之~也与?"(穿窬:穿壁逾墙。)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而为守备。"
169.【贼】
(一)毁,害。论语先进:"~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儿子。)又特指杀害。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之。"又名词,指败坏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也。"引申为凶狠,狠dú。史记游侠列传:"少时yīn~。"
(二)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反不讨~。"
[辨]盗,贼。用作动词时,上古"盗"字只指偷东西,"贼"字指毁害。用作名词时,"盗"字一般指偷窃东西的人,而"贼"字指乱臣。"盗""贼"二字的上古意义,跟现代意义差不多正好相反。现在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上古叫"盗";现在所谓"强盗"上古叫"贼"。荀子儒效:"故人无师无法,而知(智)则为盗,勇则为贼。"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当然,上古强盗也可以称"盗",例如盗跖就是传说中的强盗的首领;但偷东西的决不称"贼"。
170.【国】
(一)国家。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也,尽心焉耳矣。"周代诸侯的领土叫国,西汉诸侯王的封邑也叫国。西汉的一国略等於一郡,所以常"郡国"连称。
(二)国都,首都。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之一。"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统万人乎?"孟子离娄下:"遍~中无与立谈者。"注意:先秦"国"字当首都讲的,例子可以举得很多。
[辨]邦,国。"邦"与"国"是同义词。但"邦"字不当"首都"讲。
171.【家】
(一)家,家庭。与现代的"家"字同义。指房子或指人。论语子张:"窥见室~之好。"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可以无饥矣。"
(二)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跟"国"相对。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又公冶长:"千室之邑,百乘之~,可使为之宰也。""国家"二字连用是一个并列结构,指诸侯的国和大夫的家。孟子滕文公上:"恶能治国~?"
172.【杜】
土地之主,土神。又名"后土"。古人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种之树。因此,"社"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伐鼓於~。"(伐鼓:打鼓。)
173.【稷】
(一)谷名,跟黍相似,但不黏。诗经王风黍离:"彼~之穗。"
(二)谷神。[社~]土神与谷神。古代用作国家的象征。论语季氏:"是社~之臣也。"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
174.【仁】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理想中的一种道德标准。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道理,是有具体的阶级内容的。论语述而:"若圣与~,则吾岂敢?"又宪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乎?"
175.【义】
(一)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跟仁一样,这是封建的lún理道德之一。论语述而:"闻~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引申为道理。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白居易与元九书:"皆所以陈古今诗歌之~。"又形容词。行为合理的。左传隐公元年:"不~不昵,厚将崩。"
(二)意义,意思。论衡自纪:"察文以~可晓。"世说新语文学:"立异~于众贤之外。"
176.【道】
(一)路,道路。战国策齐策四:"民扶老携幼,迎君~中。"论语雍也:"中~而废。"又泰伯:"任重而~远。"引申为途径(抽象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下:"jiāo邻国有~乎?"
(二)达到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夕死可矣。"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得之,不处也。"又为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措施和政治局面。论语卫灵公:"邦有~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三)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一以贯之。"又雍也:"非不说子之~。"引申为方法,技巧。论语子张:"虽小~,必有可观者焉。"又为道理,规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也。"
(四)述说。论语宪问:"夫子自~也。"又季氏:"乐~人之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五)引导。后来写作"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决使~。"论语子张:"~之斯行。"又为政:"~之以政。"
按:旧时於(一)(二)(三)义,即用作名词时,读上声;於(四)(五)义,即用作动词时,读去声。
[辨]道,路。就道路的意义说,二者是同义词。但用於抽象意义时。"路"较简单,"道"的许多引申义都是"路"所没有的。如"思想"、"学说","方法"、"技巧","道理"、"规律",等。就是"途径"这个意义,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
177.【德】
(一)道德,修养。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如好色者也。"又述而:"~之不修,学之不讲。"按,儒家所谓"德",往往指心中能辨别是非善恶。引申为作风,品行。论语颜渊:"君子之~风,小人之~草。"按:"德"指品行时,不限於好的方面。尚书盘庚下有"凶~",伪古文尚书泰誓有"秽~"。今双音词有"私~"。又特指好的品质。荀子劝学:"积善成~。"
(二)恩惠,德泽。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不知所报。"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百年而后崩,犹未洽於天下。"史记项羽本纪:"吾为若~。""德"又引申为动词,表示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我乎?"
178.【文】
(一)彩色jiāo错为文。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绣也。"引申为华丽有文采,跟"质"相对。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章]在绘画和刺绣上,青与赤相jiāo错为文,赤与白相jiāo错为章。"文章"最初也是指"文绣","文采"。荀子礼论:"雕琢刻镂黼黻~章,所以养目也。"(黼fǔ:礼服绣的黑白jiāo错的花纹。黻fú:礼服上绣的青黑相jiāo的花纹。)引申为文辞。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章,非采而何?"
(二)文献。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又子罕:"文王既没,~不在兹乎!"萧统文选序:"世质民淳,斯~未作。"[~学]指文献和经典。论语先进:"~学:子游,子夏。"韩非子五蠹:"而诸先生以~学取。"注意:古代所谓"文学"和今天所谓"文学"不同。
(三)独体的汉字叫"文",如"日"、"月"、"牛"、"马"等。引申为文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害辞。"(辞:指句子。不要因为一个字而损害了全句的意义。)
(四)文章。萧统文选序:"骚人之~,自兹而作。"
(五)文化教育。跟"武"相对。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德以来之。"
(六)旧读wèn。动词。装饰,增添文采。论语宪问:"~之以礼乐。"引申为掩饰。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苏轼答谢民师书:"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成语有"~过饰非"。
179.【质】
(一)读zhì,抵押。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又燕策三:"燕太子丹~于秦。"
(二)本质,本体,本xìng。荀子劝学:"其~非不美也。"文心雕龙情采:"夫水xìng虚而涟漪结,木~实而花萼振。"
(三)朴实,朴素。跟"文"相对。论语雍也:"文~彬彬,然后君子。"萧统文选序:"世~民淳。"
(四)正,正直。论语颜渊:"~直而好义。"用作动词时,表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礼记中庸:"~诸鬼神而无疑。"又曲礼上:"疑事无~。"引申为询问,责问。今有双音词:"~问"。[~明]正明,天大亮。仪礼既夕礼:"~明灭烛。"礼记昏义:"~明赞见fù於舅姑。"(赞:唱名,称名。)方苞狱中杂记:"~明启钥。"
(五)砧板。[鈇~][斧~]斩人的刑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ròu袒伏斧~请罪。"这个意义又写作"钻"。
按:(二)(三)(四)旧读入声,(一)(五)旧读去声。今普通话无别。
180.【色】
(一)脸上的气色,表情。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又:"举欣欣然有喜~。"楚辞渔父:"颜~憔悴。"战国策楚策四:"颜~变作。"又赵策四:"太后之~少解。"
(二)女色。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以fù女为玩物,所以称fù女的容貌为"色"。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礼记大学:"如好好~。"
(三)色彩。老子十二章:"五~令人目盲。"
[辨]颜,色。颜指额,色指脸上的表情,二字有密切关系,所以常常连用。但是,"色"字在上古可以当"色彩"讲,"颜"字不能当"色彩"讲。女色也不能称为"颜"。
181.【臭】
(一)读xiù气味。周易系辞上:"其~如兰。"礼记大学:"如恶(wù)恶~。"引申为坏的气味,"香"的反面。读chòu。墨子尚贤下:"腐~馀财。"又为发臭。尚书盘庚中:"今予命女一无起秽以自~。"(女:你们。一:皆,都。)按:本来作气味讲的"臭"也读chòu,后来才读xiù,以别於香臭的"臭"。
(二)读xiù。动词,闻[气味]。荀子礼论:"三~之,不食也。"这个意义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