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6 章
施恩或刑於某人身上。战国策魏策四:"大王~惠。"欧阳修泷冈阡表:"逢国大庆,必~宠锡。"司马迁报任安书:"及罪至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刀锯不~。"又为敷在脸上。曹植洛神赋:"芳泽无~,铅华弗御。"注意:这些"加"字都不应该解释为"增加"的"加"。
(二)增加。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焉?"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厉。"韩愈答李翊书:"~其膏而希其光。"
(三)加以,予以。仲长统昌言法诫:"犹~谴责。"
(四)副词。更,更加。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多。"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则其至又~少矣。"注意:这种"加"字不能解作"增加",否则"加少"不好讲。
661.【损】
(一)减少。跟益相对。孟子滕文公下:"请~之,月攘一鸡。"枚乘上书谏吴王:"磨砻底厉,不见其~,有时而尽。"
(二)损害。也跟益相对。论语季氏:"益者三友,~者三友。"司马迁报任安书:"yù益反~。"
662.【刻】
(一)雕刻。礼记哀公问:"器不~镂。"杜甫岁晏行:"~泥为之最易得。"[漏~]又称"刻漏"。古代计时的器具。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孔,壶中立箭,上刻度数,水漏则所刻度数依次显露,用以计时。旧法每一昼夜共一百刻。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诗:"可惜~漏随更箭。"苏轼春宵诗:"春宵一~值千金。"依旧法,每刻合14.4分钟,现代以十五分钟为一刻。
(二)不厚道,不宽大。汉书艺文志:"及~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刻薄"二字连用,也表示不厚道。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天资~薄人也。"现代汉语双音词"~薄"、"~dú"由此发展而来。
663.【勒】
(一)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汉书匈奴传:"鞌~一具。"(鞌:同鞍。)杜甫哀江头诗:"白马嚼啮黄金~。"引申为勒马(后起义)。魏书世祖纪:"诏发高平,敕~骑赴长安。"今成语有"悬崖~马"。
(二)强制执行(后起义)。隋书食货志:"于是侨居者各~还本属。"今有双音词"~令"。
(三)统率。后汉书光武纪:"亲~六军。"
(四)刻。礼记月令:"[孟冬之月]物~工名,以考其诚。"(物:器物。工:指工匠。)又特指刻石,刻碑。司马相如封禅书:"~功中岳。"孔稚圭北山移文:"~移山庭。"陆游夜泊水村诗:"太息燕然未~铭。"引申为编写。裴駰史记集解序:"虽时有纰缪,实~成一家。"
664.【郁】
(一)茂盛的样子。诗经秦风晨风:"~彼北林。"左思咏史诗:"~~涧底松。"苏轼前赤壁赋:"山川相缪,~乎苍苍。"[~律]烟气上升很盛的样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瑶池气~律。"
(二)积滞不通的样子。楚辞哀郢:"惨~~而不通兮。"又用作动词。汉书路温舒传:"忠良切言,皆~於胸。"司马迁报任安书:"此人皆意有所~结,不得通其道。"韩愈送孟东野序:"乐也者,~於中而泄於外者也。"苏轼贾谊论:"萦纡~闷,趯然有远举之志。"[~邑][堙~][抑~][壹~]都是双声连绵字。忧愁烦闷的样子。楚辞离骚:"偭忳~邑馀侘傺兮。"贾谊吊屈原赋:"独堙~兮其谁语?"(汉书作"壹郁"。)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独抑~而谁与语?"萧统文选序:"耿介之意既伤,壹~之怀靡诉。"[~陶]连绵字。思念的样子。孟子万章上:"~陶思君尔。"文心雕龙情采:"诸子之徒,心非~陶。"
665.【舒】
(一)展开。跟卷相对。淮南子本经:"赢缩卷~。"萧统文选序:"~布为诗。"文心雕龙熔裁:"然后~华布实。"杜甫小至诗:"岸容待腊将~柳,山意冲寒yù放梅。"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敷~。"引申为宣泄[积滞]。楚辞离骚:"聊以~吾忧心。"司马迁报任安书:"退而论书策以~其愤。"
(二)迟缓。诗经召南野有死麇:"~而脱脱兮。"(脱脱:迟缓的样子。)又陈风月出:"~窈纠兮。"
666.【张】
(一)把弓弦绷紧。跟弛相对。诗经小雅吉日:"既~我弓,既挟我矢。"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空弮,冒白刃。"引申为把琴弦绷紧(准备弹琴)。江淹别赋:"琴羽~兮箫鼓陈。"
(二)张开,扩大。老子三十六章:"将yù歙之,必固~之。"(歙xi:合。)鸟鹊歌:"南山有乌,北方~罗。"苏轼快哉亭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
(三)量词。指可张之物的单位。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以帷幕九~行。"
667.【弛】
把弓弦放松。跟张相对。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弓而自后縛之。"礼记杂记:"张而不~,文武弗能也;~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文武之道也。"(这是比喻。文武,指周文王、武王。)引申为松懈。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志~以肆。"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而不严也。"
668.【是】
(一)对的,合理的。跟非相对。孟子尽心下:"自以为~。"庄子大宗师:"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若定~非以教吾子。"
(二)代词。这,这个,这些。庄子逍遥游:"~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亦走也。"又:"吾何快於~?"又:"王之不王,~折枝之类也。"又滕文公上:"戎狄~膺,荆舒~惩。"
(三)系词。是(后起义)。史记刺客列传:"此必~豫让也。"(豫让:人名。)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他乡之客。"[~处]到处,处处(晚起义)。柳永八声甘州词:"~处红衰翠减。"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诗:"地阔天高~处宜。"
669.【非】
(一)不对的,不合理的。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也。"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此亦一是~。""非"又用作动词,表示以为不对。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天下不以~郑尹而快孙子。"韩愈答李翊书:"其观於人,不知其~笑之为~笑也。"
(二)否定副词。用於判断句,以否定谓语。论语宪问:"管仲~仁者与?"又用於复合句的从属子句,表示撇开。论语雍也:"~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又:"~敢后也,马不进也。"
670.【能】
(一)动词。能够做到。论语先进:"非曰~之,愿学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韩愈送孟东野序:"皆以其所~鸣。"又能愿动词。能够。论语八佾:"夏礼吾~言之。"又述而:"闻义不~徙,不善不~改,是吾忧也。"注意:在现代汉语里,"能"字一般只用作能愿动词;在古代汉语里,"能"字还可以用作谓语。今天的成语"各尽所~",就是用的古代的意义。
(二)名词。能力,才干。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也。"沈约谢灵运传论:"并标~擅美,独映当时。"
(三)形容词,名词。有才能的,有才能的人。礼记礼运:"选贤与~。"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者在职。"又:"尊贤使~。"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显岩穴之士。"
671.【可】
(一)形容词。可以,能行。左传襄公三年:"午也~。"又:"赤也~。"又庄公十年:"刿曰:'未~。'"又僖公二十二年:"公曰:'不~。'"[~也](1)可以[但不能令人感到满足]。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又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也,三年有成。"(期jī月:一周年。)(2)表示容许这样作。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也。"[~矣](1)表示条件成熟,事情可以进行了。略等於现代的"行了"。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矣。'"(2)表示够了。论语公冶长:"再,斯~矣。"
(二)助动词。可以。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以](1)可以用来[做某事物]。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以簸扬;维北有斗,不~以挹酒浆。"庄子马蹄:"马蹄~以践霜,毛~以御风寒。"(2)表示情况容许。左传襄公十五年:"小人怀璧,不~以越乡。"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以衣帛矣。"
(三)副词。大约。史记滑稽列传:"饮~五六斗。"
[辨]能,可。"能"字表示能力所及,"可"字表示客观情况容许。"能"字后面的动词用於主动意义,"可"字后面的动词用於被动意义。试比较"能为"和"可为":"能为"表示某人有此能力,"可为"表示某事可以(被)做到。
672.【以】
(一)动词。用。论语为政:"视其所~。"又先进:"如或知尔,则何~哉?"
(二)介词。带"以"字的介词结构表示工具、方式等。论语子罕:"博我~文,约我~礼。"孟子梁惠王上:"~羊易之。"[~为](1)拿来做。庄子逍遥游:"剖之~为瓢。"(2)认为。战国策齐策一:"自~为不如。"史记陈涉世家:"或~为死,或~为亡。"[何~]①拿什么,凭什么。左传庄公十年:"问何~战。"史记淮yīn侯列传:"后有大者,何~加之?"
(三)介词。由,由於。史记项羽本纪:"~是知其能。"又表示目的,有"藉以"、"以便"的意思,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救郑。"[何~]②为什么。史记项羽本纪:"不然,籍何~至此?"[是~]因此。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后世无传焉。"[有~]有原因,有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也。"
(四)"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东"、"以西"、"以往"、"以来"等,二字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质量的界限。论语雍也:"中人~下不可以语上也。"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前。"史记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东。"
(五)连词。义同"而"。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思,其民困。"王勃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犹欢。"
(六)副词。通"已"。史记陈涉世家:"固~怪之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yù使吾为越之雪,不~病乎!"按:"以"和"已"不但同音,而且在篆文中是同一个字,都写作 。
673.【凡】
(一)平凡,平庸。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民也。"杜甫丹青引:"一洗万古~马空。"引申为尘世的。跟仙相对(后起义)。司空图携仙籙诗:"仙~路阻两难留。"
(二)副词。表示概括。诗经小雅常棣:"~今之人,莫如兄弟。"孟子尽心上:"故~同类者举相似也。"韩愈送孟东野序:"~载於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大凡]大概,一般地说。韩愈送孟东野序:"大~物不得其平则鸣。"
(三)副词。总共。司马迁报任安书:"凡百三十篇。"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泉~六穴。"
674.【圣】
形容词。懂道理,通达事理。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善。"引申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合於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述而:"若~与仁,则吾岂敢?"又名词。圣人。司马迁报任安书:"大底~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辨]圣,贤。在最初的时候,圣是从知识方面说,贤是从道德方面说,应用范围较宽。后来儒家把圣的概念神秘化了,有"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意思。在中古时代,皇帝被尊称为圣人。此后,除皇帝以外,只有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了。这样,圣和贤就变了人品高下的差别:贤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道德标准,圣则被认为是"天生"的。
675.【残】
(一)动词。杀害,伤害,害。史记淮yīn侯列传:"项王所过无不~灭者。"苏轼贾谊论:"而自~至此!"又形容词,名词。残害他人的。伪古文尚书泰誓:"取彼凶~。"孟子梁惠王下:"~贼之人,谓之一夫。"(贼:戕害。)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岂不yù除~而佑仁。"现代有双音词"~杀","摧~","~暴","~忍"。由伤害的意义引申为残废。司马迁报任安书:"顾自以为身~处秽。"
(二)残余,剩余。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卒。"杜甫重题郑氏东亭诗:"向晚寻征路,~云傍马飞。"
676.【暴】
(一)读pù,去声,旧读入声。晒。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之。"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曝"。引申为暴露。司马迁报任安书:"功亦足以~於天下矣。"李华吊古战场文:"连年~露。"又:"骨~沙砾。"
(二)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引申为突然。史记项羽本纪:"何兴之~也!"后代有成语"~卒","~富","~发户"。又为急躁。荀子强国:"有~察之威者。"又为凶恶残dú的。孟子滕文公上:"是故~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慢:弄乱。经界:田的界限。)苏洵六国论:"~秦之yù无厌。"
677.【甘】
(一)好吃,味美。孟子梁惠王上:"为肥~不足於口与?"用作动词,表示以为味美。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闻乐不乐。"(旨:好吃的东西。)引申为甜。史记燕召公世家:"燕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二)增加。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焉?"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厉。"韩愈答李翊书:"~其膏而希其光。"
(三)加以,予以。仲长统昌言法诫:"犹~谴责。"
(四)副词。更,更加。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多。"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则其至又~少矣。"注意:这种"加"字不能解作"增加",否则"加少"不好讲。
661.【损】
(一)减少。跟益相对。孟子滕文公下:"请~之,月攘一鸡。"枚乘上书谏吴王:"磨砻底厉,不见其~,有时而尽。"
(二)损害。也跟益相对。论语季氏:"益者三友,~者三友。"司马迁报任安书:"yù益反~。"
662.【刻】
(一)雕刻。礼记哀公问:"器不~镂。"杜甫岁晏行:"~泥为之最易得。"[漏~]又称"刻漏"。古代计时的器具。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孔,壶中立箭,上刻度数,水漏则所刻度数依次显露,用以计时。旧法每一昼夜共一百刻。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诗:"可惜~漏随更箭。"苏轼春宵诗:"春宵一~值千金。"依旧法,每刻合14.4分钟,现代以十五分钟为一刻。
(二)不厚道,不宽大。汉书艺文志:"及~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刻薄"二字连用,也表示不厚道。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天资~薄人也。"现代汉语双音词"~薄"、"~dú"由此发展而来。
663.【勒】
(一)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汉书匈奴传:"鞌~一具。"(鞌:同鞍。)杜甫哀江头诗:"白马嚼啮黄金~。"引申为勒马(后起义)。魏书世祖纪:"诏发高平,敕~骑赴长安。"今成语有"悬崖~马"。
(二)强制执行(后起义)。隋书食货志:"于是侨居者各~还本属。"今有双音词"~令"。
(三)统率。后汉书光武纪:"亲~六军。"
(四)刻。礼记月令:"[孟冬之月]物~工名,以考其诚。"(物:器物。工:指工匠。)又特指刻石,刻碑。司马相如封禅书:"~功中岳。"孔稚圭北山移文:"~移山庭。"陆游夜泊水村诗:"太息燕然未~铭。"引申为编写。裴駰史记集解序:"虽时有纰缪,实~成一家。"
664.【郁】
(一)茂盛的样子。诗经秦风晨风:"~彼北林。"左思咏史诗:"~~涧底松。"苏轼前赤壁赋:"山川相缪,~乎苍苍。"[~律]烟气上升很盛的样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瑶池气~律。"
(二)积滞不通的样子。楚辞哀郢:"惨~~而不通兮。"又用作动词。汉书路温舒传:"忠良切言,皆~於胸。"司马迁报任安书:"此人皆意有所~结,不得通其道。"韩愈送孟东野序:"乐也者,~於中而泄於外者也。"苏轼贾谊论:"萦纡~闷,趯然有远举之志。"[~邑][堙~][抑~][壹~]都是双声连绵字。忧愁烦闷的样子。楚辞离骚:"偭忳~邑馀侘傺兮。"贾谊吊屈原赋:"独堙~兮其谁语?"(汉书作"壹郁"。)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独抑~而谁与语?"萧统文选序:"耿介之意既伤,壹~之怀靡诉。"[~陶]连绵字。思念的样子。孟子万章上:"~陶思君尔。"文心雕龙情采:"诸子之徒,心非~陶。"
665.【舒】
(一)展开。跟卷相对。淮南子本经:"赢缩卷~。"萧统文选序:"~布为诗。"文心雕龙熔裁:"然后~华布实。"杜甫小至诗:"岸容待腊将~柳,山意冲寒yù放梅。"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敷~。"引申为宣泄[积滞]。楚辞离骚:"聊以~吾忧心。"司马迁报任安书:"退而论书策以~其愤。"
(二)迟缓。诗经召南野有死麇:"~而脱脱兮。"(脱脱:迟缓的样子。)又陈风月出:"~窈纠兮。"
666.【张】
(一)把弓弦绷紧。跟弛相对。诗经小雅吉日:"既~我弓,既挟我矢。"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空弮,冒白刃。"引申为把琴弦绷紧(准备弹琴)。江淹别赋:"琴羽~兮箫鼓陈。"
(二)张开,扩大。老子三十六章:"将yù歙之,必固~之。"(歙xi:合。)鸟鹊歌:"南山有乌,北方~罗。"苏轼快哉亭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
(三)量词。指可张之物的单位。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以帷幕九~行。"
667.【弛】
把弓弦放松。跟张相对。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弓而自后縛之。"礼记杂记:"张而不~,文武弗能也;~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文武之道也。"(这是比喻。文武,指周文王、武王。)引申为松懈。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志~以肆。"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而不严也。"
668.【是】
(一)对的,合理的。跟非相对。孟子尽心下:"自以为~。"庄子大宗师:"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若定~非以教吾子。"
(二)代词。这,这个,这些。庄子逍遥游:"~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亦走也。"又:"吾何快於~?"又:"王之不王,~折枝之类也。"又滕文公上:"戎狄~膺,荆舒~惩。"
(三)系词。是(后起义)。史记刺客列传:"此必~豫让也。"(豫让:人名。)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他乡之客。"[~处]到处,处处(晚起义)。柳永八声甘州词:"~处红衰翠减。"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诗:"地阔天高~处宜。"
669.【非】
(一)不对的,不合理的。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也。"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此亦一是~。""非"又用作动词,表示以为不对。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天下不以~郑尹而快孙子。"韩愈答李翊书:"其观於人,不知其~笑之为~笑也。"
(二)否定副词。用於判断句,以否定谓语。论语宪问:"管仲~仁者与?"又用於复合句的从属子句,表示撇开。论语雍也:"~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又:"~敢后也,马不进也。"
670.【能】
(一)动词。能够做到。论语先进:"非曰~之,愿学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韩愈送孟东野序:"皆以其所~鸣。"又能愿动词。能够。论语八佾:"夏礼吾~言之。"又述而:"闻义不~徙,不善不~改,是吾忧也。"注意:在现代汉语里,"能"字一般只用作能愿动词;在古代汉语里,"能"字还可以用作谓语。今天的成语"各尽所~",就是用的古代的意义。
(二)名词。能力,才干。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也。"沈约谢灵运传论:"并标~擅美,独映当时。"
(三)形容词,名词。有才能的,有才能的人。礼记礼运:"选贤与~。"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者在职。"又:"尊贤使~。"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显岩穴之士。"
671.【可】
(一)形容词。可以,能行。左传襄公三年:"午也~。"又:"赤也~。"又庄公十年:"刿曰:'未~。'"又僖公二十二年:"公曰:'不~。'"[~也](1)可以[但不能令人感到满足]。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又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也,三年有成。"(期jī月:一周年。)(2)表示容许这样作。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也。"[~矣](1)表示条件成熟,事情可以进行了。略等於现代的"行了"。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矣。'"(2)表示够了。论语公冶长:"再,斯~矣。"
(二)助动词。可以。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以](1)可以用来[做某事物]。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以簸扬;维北有斗,不~以挹酒浆。"庄子马蹄:"马蹄~以践霜,毛~以御风寒。"(2)表示情况容许。左传襄公十五年:"小人怀璧,不~以越乡。"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以衣帛矣。"
(三)副词。大约。史记滑稽列传:"饮~五六斗。"
[辨]能,可。"能"字表示能力所及,"可"字表示客观情况容许。"能"字后面的动词用於主动意义,"可"字后面的动词用於被动意义。试比较"能为"和"可为":"能为"表示某人有此能力,"可为"表示某事可以(被)做到。
672.【以】
(一)动词。用。论语为政:"视其所~。"又先进:"如或知尔,则何~哉?"
(二)介词。带"以"字的介词结构表示工具、方式等。论语子罕:"博我~文,约我~礼。"孟子梁惠王上:"~羊易之。"[~为](1)拿来做。庄子逍遥游:"剖之~为瓢。"(2)认为。战国策齐策一:"自~为不如。"史记陈涉世家:"或~为死,或~为亡。"[何~]①拿什么,凭什么。左传庄公十年:"问何~战。"史记淮yīn侯列传:"后有大者,何~加之?"
(三)介词。由,由於。史记项羽本纪:"~是知其能。"又表示目的,有"藉以"、"以便"的意思,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救郑。"[何~]②为什么。史记项羽本纪:"不然,籍何~至此?"[是~]因此。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后世无传焉。"[有~]有原因,有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也。"
(四)"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东"、"以西"、"以往"、"以来"等,二字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质量的界限。论语雍也:"中人~下不可以语上也。"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前。"史记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东。"
(五)连词。义同"而"。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思,其民困。"王勃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犹欢。"
(六)副词。通"已"。史记陈涉世家:"固~怪之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yù使吾为越之雪,不~病乎!"按:"以"和"已"不但同音,而且在篆文中是同一个字,都写作 。
673.【凡】
(一)平凡,平庸。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民也。"杜甫丹青引:"一洗万古~马空。"引申为尘世的。跟仙相对(后起义)。司空图携仙籙诗:"仙~路阻两难留。"
(二)副词。表示概括。诗经小雅常棣:"~今之人,莫如兄弟。"孟子尽心上:"故~同类者举相似也。"韩愈送孟东野序:"~载於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大凡]大概,一般地说。韩愈送孟东野序:"大~物不得其平则鸣。"
(三)副词。总共。司马迁报任安书:"凡百三十篇。"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泉~六穴。"
674.【圣】
形容词。懂道理,通达事理。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善。"引申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合於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述而:"若~与仁,则吾岂敢?"又名词。圣人。司马迁报任安书:"大底~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辨]圣,贤。在最初的时候,圣是从知识方面说,贤是从道德方面说,应用范围较宽。后来儒家把圣的概念神秘化了,有"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意思。在中古时代,皇帝被尊称为圣人。此后,除皇帝以外,只有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了。这样,圣和贤就变了人品高下的差别:贤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道德标准,圣则被认为是"天生"的。
675.【残】
(一)动词。杀害,伤害,害。史记淮yīn侯列传:"项王所过无不~灭者。"苏轼贾谊论:"而自~至此!"又形容词,名词。残害他人的。伪古文尚书泰誓:"取彼凶~。"孟子梁惠王下:"~贼之人,谓之一夫。"(贼:戕害。)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岂不yù除~而佑仁。"现代有双音词"~杀","摧~","~暴","~忍"。由伤害的意义引申为残废。司马迁报任安书:"顾自以为身~处秽。"
(二)残余,剩余。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卒。"杜甫重题郑氏东亭诗:"向晚寻征路,~云傍马飞。"
676.【暴】
(一)读pù,去声,旧读入声。晒。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之。"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曝"。引申为暴露。司马迁报任安书:"功亦足以~於天下矣。"李华吊古战场文:"连年~露。"又:"骨~沙砾。"
(二)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引申为突然。史记项羽本纪:"何兴之~也!"后代有成语"~卒","~富","~发户"。又为急躁。荀子强国:"有~察之威者。"又为凶恶残dú的。孟子滕文公上:"是故~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慢:弄乱。经界:田的界限。)苏洵六国论:"~秦之yù无厌。"
677.【甘】
(一)好吃,味美。孟子梁惠王上:"为肥~不足於口与?"用作动词,表示以为味美。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闻乐不乐。"(旨:好吃的东西。)引申为甜。史记燕召公世家:"燕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