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乐先生:人们常说,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其实,当我们内心的善意、良知、聪慧兴显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变成时间的驯兽师,在时间到达之前,找到自己最向往的那个王国。
六、多元
让“平等”回归人心
长乐先生:
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深思,当一个社会中只有得到了财富和权势的人才能享有自由生存的主动权的时候,这是否也就意味着,那些还在路上的人,他们的生存权一直要受到抑制和盘剥呢?而当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感到自己的生存权利受到压抑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发展怎么轻快得起来呢?
如果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追逐尊荣的话,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控制富人和权贵的数量,否则,特权和荣耀将被稀释和淡化;但是,如果这个社会只有这一条路通往生存自由,那么谁都无法阻挡民众闯入的决心和脚步。
星云大师:所以,如果一个社会有很多条路可以走,每一条路都是平坦大道,都能容纳成千上万的人,以顺畅的速度行进,那么,这就是平等。“平等”的主张可以消弭人世间的不公平,事理都能平等才能带来世界的和平。
平等,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是应视人如己,互易立场;平等,应该顾及对方的尊严、权益,唯有人我共尊,才能达成彼此的平等。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xìng”,这是本xìng上的平等。不过,理上虽然“生佛平等”,事上却有“因果差别”。因此,从本xìng上说,虽然人人皆得成佛,但因个人的福德因缘不一,就有圣凡之分。
假如,儿女与父母要求平等,要求与父母平起平坐,这是不懂lún理,因为平等要“长幼有序”;假如属下与长官要求平等,要求同等待遇,这是不懂规矩,因为平等要“尊卑有别”。
真正的平等是立足点的平等,而非齐头式的平等。一场赛跑,每个人的起跑点都一样,但是qiāng声一响,大家奋勇向前,各人的速度快慢不一,需凭本事争取第一,不能要求大家同时抵达终点。
长乐先生:历史早已证明,分浮财式的平等,不如给人平等的生存、创业的机会。
星云大师: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应该能够给大家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如果你想读书,我有学校、图书馆、书店、阅览室、读书网站、读书俱乐部……如果你想运动,我有健身房、运动会、cāo场、山道、公园、滑雪场、游泳池……很多选择,人们就不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否则会消耗很多成本,得不偿失。
长乐先生: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渠道里,人们都能找到自己最需要的,这就是多元世界的好处。但是,我们现在存在着一个价值判断的误区,那就是把财富、权势、名利,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都是大自然的宠儿,共同汲取着天地的灵气。所以每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生命。这种尊严是不需要由同类授予的,当然也就不需要倚仗权力和财富这些只有人类才能识别的附加条件。
只有当“平等”真正回归到我们心中,我们才能重新认识到,生活里还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创造的领域,还有那么多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拿来做一点对我们自己、对这个地球更有贡献的事情,也许这才是大自然对我们真正的期许。
星云大师:佛教徒之所以吃素,就是因为佛陀尊重所有的生命。佛教认为,世间的所有生命皆有佛xìng,所以应该平等互爱。
平等所对应的,就是尊重的普及和无差别化。也就是说,平等就是要打破阶级差别的门槛,对每一个人都尊重,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这种尊重是不需要附加财富、权势这些条件的。由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许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
长乐先生:无差别的尊重,也许就是解决社会贫富矛盾的基本态度。安抚那些因物质条件缺乏而受伤害的心灵,平缓那些由各种刺激而产生的敏感而激烈的情绪,人们才会有空间、有信心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和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
星云大师:有一个富翁和海边老渔民的故事。故事里的富翁认为,人要拼命工作赚钱,要奋斗半生,才有钱去海边度假。但是那个坐在海边看日落的老渔民说,他每天都可以欣赏这样的美景。大海、落日、沙滩是不需要用钱买的,人人都可以欣赏、享有大自然的赋予。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上,当我们遇到烦恼时,不妨从大自然中汲取经验与教化,感受大地普载众生的平等,感受海洋无有拣择的包容,感受阳光温暖普照的关怀。
信仰可改变一国之精神格局
长乐先生:
印度阿育王从亚历山大穷兵黩武的下场中,从自己征伐时遭到的顽强抵抗和亲身体验的惨烈场面中,从佛教慈悲安忍、轮回因果的教义中深刻意识到,只有摒弃武功而以文治,才能真正收获胜利,开启太平盛世之门。于是,他刹那间顿悟,放下武器,转身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一代英主。
在中国的历史上,秦王李世民与其父李渊推翻隋朝暴政的关键时刻,有少林寺的十三棍僧为其护驾,方才夺取了洛阳通往东南许昌、南阳方向的咽喉要道擐州城。玄宗即位以后,将李世民为此事写的一封亲笔信钦赐给少林寺,刻在了一块石碑上。
这说明信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具有重大贡献,甚至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精神格局和发展进程。
星云大师:当今有一些人,认为佛教对于国家没有正面的贡献,这是错误的。其实历代都有许多高僧,用心为国家为人民做事。“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也曾经是一个救国英雄,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代表国民政府到世界宣扬中国文化,获得了很多佛教国家的同情与支持。
历史上也有过一些统治者,不了解宗教的意义、信仰的价值,只知为自己的长生安乐求神问卜,这是自私的。真正的信仰,一定是利益大众的。没有众生,哪里有佛;没有人民,哪里有国家。所以,无论是一国的领袖或各行业的领导人,应胸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悲愿,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凝聚起大众的力量。
长乐先生:美国人肯在宗教上花时间和金钱,每逢重大国事关头,远如珍珠港事件,近如“9·11”,都显示出宗教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可能是最大的软实力。
我们愿意接纳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并且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宗教也不例外。当然,中国佛教在复兴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对于佛学的研究通常由两方面人来做,一个是由出家人对佛教进行研究整理;还有一个就是在家的居士,以及非佛教徒的学者专家。这对于悠久的佛教历史、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对传统文化有造诣的人士参与进来。
好在我们也看到了,大师的佛光山已经荟萃云集了一批中国学界非常重要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编著了若干种著作,在佛教学说的论著研究整理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从整个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学说开发的角度看来,仍旧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
星云大师:佛教有一种现象,“上智”的人研究佛学,但可能不信仰佛教;“下愚”的人拜佛求佛,但又不了解佛教。所以我们希望今后在中国社会、在民间,不要只是把佛教当学术来研究,也不要把它当成一种求富贵的手段,而是要把佛法应用在生活里,提升生命的意义。
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
长乐先生:
曾经有人提出,我们到底该用谁的方式生活?现在,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深入思考的问题。
星云大师:谁都不能代替自己。
长乐先生:是的。就像流浪在海外的华人一闻到中国菜的味道就会难以自已;就像在国外见到神闲气淡、着对襟长衫的中国老者,总会油然而生亲切和感动;就像大年三十鞭pào齐鸣的时候,无论在哪,都想要奔回家去吃妈妈包的饺子一样——这些渗透骨髓的冲动,其实都是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悄然留下的印记。
正如佛说“人人皆有佛xìng”,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只是,当我们在车水马龙的都市里仓促奔走,在灯火绚烂的繁华街头寂寞徜徉的时候,常常会因迷惑而忘记了自身的价值。
“肯德基”真的就比佛跳墙好吃吗?拳击真的比太极好看吗?西服牛仔真的比长衫体贴舒适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轻易地认同陌生人和摒弃自己?
星云大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倘若不能重视自己的文化,我们不就是那个守着万贯家财还喊饿的孩子吗?
长乐先生:两年前,中国京剧院在北京一些大学里演出《四进士》、《将相和》等传统京剧时,打出了这样的广告:“同学们,吃惯了比萨饼、麦当劳,不妨也品味一下中国茶吧!”
京剧与中医、武术、国画并称中国的“四大国粹”,半个世纪前,那些名角、“头牌”在演出时,往往万人空巷,一票难求。而在当今,年轻一代往往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对带洋字的文化则趋之若鹜。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痛惜地说:“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时,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呢?”
星云大师:人间的许多文明都曾经历过历史的大风大浪,物是人非,是常情,但也令人感到悲哀。
长乐先生:中国人这场“文化认同危机”的总根源,就是在追求“现代xìng”的过程中,撼动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也就是说,我们是“不得不在文化的根基处,即观念体系和制度体制方面进行西方化的改革”。
在国内外,我见过许多成就颇高的华人文化艺术大师,这些人往往是一袭中式对襟衣裳,神情淡定,举止儒雅。那种华人特有的气质和风度,令人倾倒。我深信,文化就是一举手一投足中所流露出的秘密,这些生命与文化的密码,是任何形式的全球化都无法消弭的。
禅者眼中,万物皆美(1)
星云大师:
yào山禅师有一次在山顶上散步,看到山边有两棵树,一棵长得很茂盛,另一棵早已枯萎。这时,正好他的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走过来,yào山禅师就问他们:“你们说,哪一棵树好看呢?”
道吾禅师说:“当然是茂盛的这棵好看!”yào山禅师点点头。
云岩禅师却说:“不,我倒觉得枯的那棵好看!”yào山禅师也点点头。
一旁的侍者不解地问yào山禅师:“师父,您两边都点头,到底哪一棵好看啊?”
yào山禅师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哪一棵好看呢?”
“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侍者回答。
可见,万有诸法自xìng平等一如,没有善恶、美丑、高下、贵贱的分别,在禅者的眼中,荣茂的树木和枯萎的树木都一样美好。
长乐先生:人的本xìng是平等一如的,但人的境界有所不同。盲目的自卑或盲目的自大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一个领跑者的境界:即使你的文化奇葩已经被全世界认可,但也要有能力看见,人类花园里还有那么多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婀娜,不同的芳香。只有我们放宽眼界和心胸,我们享有的世界才会无比富饶。
佛光山上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大佛城佛殿里的佛像是密宗和显宗并存的,这样一种圆融的姿态,在佛光山很多地方,譬如仪轨、厅堂、佛像设置上,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
星云大师:我不喜欢佛教分门别派,又是分南传、北传,又是分藏传、汉传,又是分比丘、比丘尼,又是出家、在家,把佛教分割成这许多派别,力量就减少了(奇*书*网.整*理*提*供)。所以我最初到台湾宜兰弘法的时候,就立下“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禅净双修”的原则。
多年来,我在佛光山倡导融合,显密要融合,禅净要融合,南北传佛教要融合,在家出家要融合,由此,佛光山便成了八宗兼弘的道场。
长乐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把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偶像供奉在一起,比如重庆的大足石刻。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释迦牟尼佛、孔子还有老子,他们先是共存于一个县,后来共存于一个山,最后被供奉在一个殿里面。我们将此称为“儒释道”的和谐统一。
星云大师:这就是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我童年是在寺庙的佛教学院受教育的,那个时候还没有道观学校,所以同学里就有来求学的小道士。他们先接受佛法的教育,然后再回去做道士。所以我童年时就知道,“儒释道”是不分的,同中有异,异中求同。
每一个宗教都有教主、教义、教徒。教义可以不同,你是有宗,他是空宗,你主张这个,他主张那个,但大家可以互相往来,彼此和谐包容。这就像大学里很多的科系共存,科系里面各个学生可以互相来往、互相学习。
长乐先生:即使是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科系,也会有不同风格的老师,不同的理论体系。应该说,任何一个精神领域的知识,都是需要反复熏陶,反复讲解,反复思考和印证的。佛教是如此,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是如此。
星云大师: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用智慧去庄严一切,不要用我执、我见去分裂。
中国的媒体是喜鹊叫,外国的媒体是乌鸦嘴长乐先生:当今世界如火如荼的信息整合,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语世界中便已出现。当时,美国《时代周刊》设立了“朝着一个大英语世界媒体进发”的目标。它逐渐建立全球发行网,各地派驻特派员、记者,快速分享了全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美国的信息大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六、多元
让“平等”回归人心
长乐先生:
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深思,当一个社会中只有得到了财富和权势的人才能享有自由生存的主动权的时候,这是否也就意味着,那些还在路上的人,他们的生存权一直要受到抑制和盘剥呢?而当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感到自己的生存权利受到压抑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发展怎么轻快得起来呢?
如果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追逐尊荣的话,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控制富人和权贵的数量,否则,特权和荣耀将被稀释和淡化;但是,如果这个社会只有这一条路通往生存自由,那么谁都无法阻挡民众闯入的决心和脚步。
星云大师:所以,如果一个社会有很多条路可以走,每一条路都是平坦大道,都能容纳成千上万的人,以顺畅的速度行进,那么,这就是平等。“平等”的主张可以消弭人世间的不公平,事理都能平等才能带来世界的和平。
平等,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是应视人如己,互易立场;平等,应该顾及对方的尊严、权益,唯有人我共尊,才能达成彼此的平等。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xìng”,这是本xìng上的平等。不过,理上虽然“生佛平等”,事上却有“因果差别”。因此,从本xìng上说,虽然人人皆得成佛,但因个人的福德因缘不一,就有圣凡之分。
假如,儿女与父母要求平等,要求与父母平起平坐,这是不懂lún理,因为平等要“长幼有序”;假如属下与长官要求平等,要求同等待遇,这是不懂规矩,因为平等要“尊卑有别”。
真正的平等是立足点的平等,而非齐头式的平等。一场赛跑,每个人的起跑点都一样,但是qiāng声一响,大家奋勇向前,各人的速度快慢不一,需凭本事争取第一,不能要求大家同时抵达终点。
长乐先生:历史早已证明,分浮财式的平等,不如给人平等的生存、创业的机会。
星云大师: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应该能够给大家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如果你想读书,我有学校、图书馆、书店、阅览室、读书网站、读书俱乐部……如果你想运动,我有健身房、运动会、cāo场、山道、公园、滑雪场、游泳池……很多选择,人们就不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否则会消耗很多成本,得不偿失。
长乐先生: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渠道里,人们都能找到自己最需要的,这就是多元世界的好处。但是,我们现在存在着一个价值判断的误区,那就是把财富、权势、名利,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都是大自然的宠儿,共同汲取着天地的灵气。所以每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生命。这种尊严是不需要由同类授予的,当然也就不需要倚仗权力和财富这些只有人类才能识别的附加条件。
只有当“平等”真正回归到我们心中,我们才能重新认识到,生活里还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创造的领域,还有那么多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拿来做一点对我们自己、对这个地球更有贡献的事情,也许这才是大自然对我们真正的期许。
星云大师:佛教徒之所以吃素,就是因为佛陀尊重所有的生命。佛教认为,世间的所有生命皆有佛xìng,所以应该平等互爱。
平等所对应的,就是尊重的普及和无差别化。也就是说,平等就是要打破阶级差别的门槛,对每一个人都尊重,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这种尊重是不需要附加财富、权势这些条件的。由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许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
长乐先生:无差别的尊重,也许就是解决社会贫富矛盾的基本态度。安抚那些因物质条件缺乏而受伤害的心灵,平缓那些由各种刺激而产生的敏感而激烈的情绪,人们才会有空间、有信心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和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
星云大师:有一个富翁和海边老渔民的故事。故事里的富翁认为,人要拼命工作赚钱,要奋斗半生,才有钱去海边度假。但是那个坐在海边看日落的老渔民说,他每天都可以欣赏这样的美景。大海、落日、沙滩是不需要用钱买的,人人都可以欣赏、享有大自然的赋予。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上,当我们遇到烦恼时,不妨从大自然中汲取经验与教化,感受大地普载众生的平等,感受海洋无有拣择的包容,感受阳光温暖普照的关怀。
信仰可改变一国之精神格局
长乐先生:
印度阿育王从亚历山大穷兵黩武的下场中,从自己征伐时遭到的顽强抵抗和亲身体验的惨烈场面中,从佛教慈悲安忍、轮回因果的教义中深刻意识到,只有摒弃武功而以文治,才能真正收获胜利,开启太平盛世之门。于是,他刹那间顿悟,放下武器,转身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一代英主。
在中国的历史上,秦王李世民与其父李渊推翻隋朝暴政的关键时刻,有少林寺的十三棍僧为其护驾,方才夺取了洛阳通往东南许昌、南阳方向的咽喉要道擐州城。玄宗即位以后,将李世民为此事写的一封亲笔信钦赐给少林寺,刻在了一块石碑上。
这说明信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具有重大贡献,甚至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精神格局和发展进程。
星云大师:当今有一些人,认为佛教对于国家没有正面的贡献,这是错误的。其实历代都有许多高僧,用心为国家为人民做事。“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也曾经是一个救国英雄,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代表国民政府到世界宣扬中国文化,获得了很多佛教国家的同情与支持。
历史上也有过一些统治者,不了解宗教的意义、信仰的价值,只知为自己的长生安乐求神问卜,这是自私的。真正的信仰,一定是利益大众的。没有众生,哪里有佛;没有人民,哪里有国家。所以,无论是一国的领袖或各行业的领导人,应胸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悲愿,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凝聚起大众的力量。
长乐先生:美国人肯在宗教上花时间和金钱,每逢重大国事关头,远如珍珠港事件,近如“9·11”,都显示出宗教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可能是最大的软实力。
我们愿意接纳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并且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宗教也不例外。当然,中国佛教在复兴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对于佛学的研究通常由两方面人来做,一个是由出家人对佛教进行研究整理;还有一个就是在家的居士,以及非佛教徒的学者专家。这对于悠久的佛教历史、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对传统文化有造诣的人士参与进来。
好在我们也看到了,大师的佛光山已经荟萃云集了一批中国学界非常重要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编著了若干种著作,在佛教学说的论著研究整理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从整个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学说开发的角度看来,仍旧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
星云大师:佛教有一种现象,“上智”的人研究佛学,但可能不信仰佛教;“下愚”的人拜佛求佛,但又不了解佛教。所以我们希望今后在中国社会、在民间,不要只是把佛教当学术来研究,也不要把它当成一种求富贵的手段,而是要把佛法应用在生活里,提升生命的意义。
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
长乐先生:
曾经有人提出,我们到底该用谁的方式生活?现在,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深入思考的问题。
星云大师:谁都不能代替自己。
长乐先生:是的。就像流浪在海外的华人一闻到中国菜的味道就会难以自已;就像在国外见到神闲气淡、着对襟长衫的中国老者,总会油然而生亲切和感动;就像大年三十鞭pào齐鸣的时候,无论在哪,都想要奔回家去吃妈妈包的饺子一样——这些渗透骨髓的冲动,其实都是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悄然留下的印记。
正如佛说“人人皆有佛xìng”,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只是,当我们在车水马龙的都市里仓促奔走,在灯火绚烂的繁华街头寂寞徜徉的时候,常常会因迷惑而忘记了自身的价值。
“肯德基”真的就比佛跳墙好吃吗?拳击真的比太极好看吗?西服牛仔真的比长衫体贴舒适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轻易地认同陌生人和摒弃自己?
星云大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倘若不能重视自己的文化,我们不就是那个守着万贯家财还喊饿的孩子吗?
长乐先生:两年前,中国京剧院在北京一些大学里演出《四进士》、《将相和》等传统京剧时,打出了这样的广告:“同学们,吃惯了比萨饼、麦当劳,不妨也品味一下中国茶吧!”
京剧与中医、武术、国画并称中国的“四大国粹”,半个世纪前,那些名角、“头牌”在演出时,往往万人空巷,一票难求。而在当今,年轻一代往往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对带洋字的文化则趋之若鹜。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痛惜地说:“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时,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呢?”
星云大师:人间的许多文明都曾经历过历史的大风大浪,物是人非,是常情,但也令人感到悲哀。
长乐先生:中国人这场“文化认同危机”的总根源,就是在追求“现代xìng”的过程中,撼动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也就是说,我们是“不得不在文化的根基处,即观念体系和制度体制方面进行西方化的改革”。
在国内外,我见过许多成就颇高的华人文化艺术大师,这些人往往是一袭中式对襟衣裳,神情淡定,举止儒雅。那种华人特有的气质和风度,令人倾倒。我深信,文化就是一举手一投足中所流露出的秘密,这些生命与文化的密码,是任何形式的全球化都无法消弭的。
禅者眼中,万物皆美(1)
星云大师:
yào山禅师有一次在山顶上散步,看到山边有两棵树,一棵长得很茂盛,另一棵早已枯萎。这时,正好他的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走过来,yào山禅师就问他们:“你们说,哪一棵树好看呢?”
道吾禅师说:“当然是茂盛的这棵好看!”yào山禅师点点头。
云岩禅师却说:“不,我倒觉得枯的那棵好看!”yào山禅师也点点头。
一旁的侍者不解地问yào山禅师:“师父,您两边都点头,到底哪一棵好看啊?”
yào山禅师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哪一棵好看呢?”
“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侍者回答。
可见,万有诸法自xìng平等一如,没有善恶、美丑、高下、贵贱的分别,在禅者的眼中,荣茂的树木和枯萎的树木都一样美好。
长乐先生:人的本xìng是平等一如的,但人的境界有所不同。盲目的自卑或盲目的自大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一个领跑者的境界:即使你的文化奇葩已经被全世界认可,但也要有能力看见,人类花园里还有那么多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婀娜,不同的芳香。只有我们放宽眼界和心胸,我们享有的世界才会无比富饶。
佛光山上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大佛城佛殿里的佛像是密宗和显宗并存的,这样一种圆融的姿态,在佛光山很多地方,譬如仪轨、厅堂、佛像设置上,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
星云大师:我不喜欢佛教分门别派,又是分南传、北传,又是分藏传、汉传,又是分比丘、比丘尼,又是出家、在家,把佛教分割成这许多派别,力量就减少了(奇*书*网.整*理*提*供)。所以我最初到台湾宜兰弘法的时候,就立下“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禅净双修”的原则。
多年来,我在佛光山倡导融合,显密要融合,禅净要融合,南北传佛教要融合,在家出家要融合,由此,佛光山便成了八宗兼弘的道场。
长乐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把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偶像供奉在一起,比如重庆的大足石刻。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释迦牟尼佛、孔子还有老子,他们先是共存于一个县,后来共存于一个山,最后被供奉在一个殿里面。我们将此称为“儒释道”的和谐统一。
星云大师:这就是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我童年是在寺庙的佛教学院受教育的,那个时候还没有道观学校,所以同学里就有来求学的小道士。他们先接受佛法的教育,然后再回去做道士。所以我童年时就知道,“儒释道”是不分的,同中有异,异中求同。
每一个宗教都有教主、教义、教徒。教义可以不同,你是有宗,他是空宗,你主张这个,他主张那个,但大家可以互相往来,彼此和谐包容。这就像大学里很多的科系共存,科系里面各个学生可以互相来往、互相学习。
长乐先生:即使是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科系,也会有不同风格的老师,不同的理论体系。应该说,任何一个精神领域的知识,都是需要反复熏陶,反复讲解,反复思考和印证的。佛教是如此,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是如此。
星云大师: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用智慧去庄严一切,不要用我执、我见去分裂。
中国的媒体是喜鹊叫,外国的媒体是乌鸦嘴长乐先生:当今世界如火如荼的信息整合,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语世界中便已出现。当时,美国《时代周刊》设立了“朝着一个大英语世界媒体进发”的目标。它逐渐建立全球发行网,各地派驻特派员、记者,快速分享了全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美国的信息大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