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最新章节 >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6 章

  么问题?我们的大学出了什么问题?问题肯定是存在的,现在的学生到底在想什么?怎么会那么奇怪,那么脆弱?以这样的状态今后怎么踏上社会?而他们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就业的。

  采访后记

  听了吴老师的这些故事,其实我并不感到吃惊,因为近来社会上普遍对应届生存在一些看法,这些问题大都集中在知识结构、社会化程度、道德素质等方面。我有意和吴老师探讨一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学校!”吴老师说得十分肯定,“高校扩招,学校压力增加,教学工作不深入,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各层次管理人员忙于应付具体事务,老师忙于应付教学和科研,没有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思想工作水平上。一部分老师忙于兼职赚钱,没有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学生自然而然就顺坡放羊了。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浮躁在高校校园的一种反映。”

  那天聊到末了,朋友说他的两个学生想到新闻单位见习,大三,文笔不错。问我那边有没有机会,我说可以先看一下。第二天下午,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就到我办公室来了,很活跃的两个学生,落落大方的,挺招人喜欢。聊到最后,女孩子问,老师你哪里人啊?我说是大连。女孩子惊讶地看着我说:“听你普通话那么好,还以为你是东北人呢?”

  我张口结舌,还能说什么呢?怎么现在的大学生连这么粗浅的地理知识都不具备。虽不是以偏概全,但脑子直觉地又浮现出吴老师形容招聘会场面的时候所用的一个词:“人才汹涌”。真的很准确,庞大的声势背后水分也不可小觑啊。

  潮来潮去浪淘沙尽

  马先生,一家出版社社办刊物的负责人,本身还是位作家,在业界有相当的声誉。杂志发行量不错,深受读者欢迎。他想除旧布新,打通格局;他也一直想让杂志社吸收一些新鲜血液,让杂志变得更活,更有冲击力。他曾经相信过大学生的可塑xìng,但是事实教育了他,他失望了。几个个例在他心里形成了一堵墙,挡住了一大片……

  你可能也知道,在我们这个南方省会,出版绝对算得上是高尚职业:工作体面,旱涝保收,单位经营状况不论如何,员工的待遇和福利都差不到哪里去的。所以,出版社的人才招聘会总是吸引大量的毕业生竞投档案,一般来说,每次的应聘和录用比例大致是200:1。

  客观地说,我们这个出版社和许多其他“好”单位一样,存在很多不公正的问题,诸如在招聘问题上就存在很严重的走后门现象。这一时间无法改变的现状给没有背景的应届大学生们的应聘的确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但根据我的观察,单位通过公开招聘的那些大学生、研究生也好不到哪去。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出身名牌大学,一个个都意气风发,看起来都才华横溢;可进了门,干一段时间,得,问题都出来了。按理说,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研究生,处理个稿件总没什么问题吧?可他们中的大多数愣是无法胜任。

  以前,我总以为问题出在负责招聘的人身上,是他们挑错了人;但后来轮到我自己,才发现:没什么人可以挑!乍一看都不错,真用起来又都不行。

  2002年,我们这个省的出版局和出版总社分开了,以省出版总社为基础,成立了出版集团。总体说来,我们出版实力在全国排名,每次都不出前五名。但是,作为一个算得上出版大省的省份,作为出版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集团所属的社办期刊的经营现状却亮点不多,这与出版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领导常说,许多出版相对落后的地区,比如甘肃、江西,都有在全国打得响的名牌期刊,我们这里为什么就不能有自己的王牌期刊?

  为了体现新领导的眼光和思路,集团在成立不久就提出了振兴社办期刊,抓好新的增长点的目标。我经过竞争上岗,当上了杂志社社长。我提出,在人员使用方面真正引入竞争的机制,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杂志社的班子。由于选人思路上的问题,我们的目标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烦恼。起初还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经过几番折腾,我开始明白了,不是我选人的眼光有问题,而是我选人的定位有问题:我们当初确定的用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思路存在大大的误区,当我从这一误区中觉醒的时候,时间已被大大地耽搁了……

  第39节:来自母校的超级网虫

  2003年4月,我在本省几个发行量都在几十万份的报纸上刊登了招聘广告,分别招聘编辑、美术设计人员、发行主管。应聘报名的异常踊跃,在一个星期里,我们收到各类应聘者的报名资料近千件,咨询电话也整天响个不停。

  我经过认真地筛选和比对,最后把范围缩小到50人,然后分别约谈。平心而论,他们每个人的资料都做得很好,都获得过多种荣誉,求职信都写得言辞恳切、自信满满,很能抓住求才若渴者的心理。至于他们的资料的成色,在多大程度上能体现他们真实的实力,有没有水分,有多大水分,我都无法验证,我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要选人,资料只是个参照,要通过当面考察及测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真正算数。

  于是,根据各项工作的特点,我安排了考试。结合考试成绩和个人资料,确定面试名单。经过这些程序,最后我选定了8个人,其中应届毕业生共4人:发行员小文、文字编辑小杰和小麦、美术编辑小娆。

  在这一拨应聘者中,我认为我做到了择优录用。对他们的情况,我虽然不是100%中意,他们毕竟刚出校门,在工作经验方面等肯定是有欠缺的。但我很看好他们的朝气和潜力,相信只要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调整造就,一定能成为人才。可没想到,在我聘用的这4个应届毕业生中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刚走出校门的他们,会给我带来这么多的困扰……

  来自母校的超级网虫

  小麦是个女孩,毕业于N大学中文系,是我的校友--10多年前,我也是从那个系毕业的。N大知名度很高,在全国也挂得上号,在本地更是无可争议的No.1。我记得,我们当初在学校的时候,办文学社,组织各类笔会活动,形成很浓的写作氛围。我们文学社的一批朋友中,后来出了许多名动全国的作家。所以我对母校的学生是很有信心的。也许这也是我第一个确定要收小麦在感情上的一个结。

  小麦属于那种形象不太占先的女生,虽然没有明显的缺陷,但绝对算不上好看:头发短短的,在多数女孩子过度打扮自己的现实环境下,她算得上一个本色的女孩。从外在感觉上看,她有母校学子的气息:自信大方、视野开阔,表达能力也比较强。在面试时表现出的自聪明伶俐、热情精干,还是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

  对工作条件,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在面谈的时候,她只是特别关心这里有没有宽带,能不能上网。我说我们这里办公都是电脑化,除了财务,每台电脑都可以上网--当然我当时万万没想到,她对上网是那么痴迷。

  一开始,我安排小麦处理自然来稿,拆信、回信,筛选有一定基础的来稿,进行文字润色。这么安排,一方面考虑到要让她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熟悉编辑工作的流程;同时对她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挑战xìng,对稿件的选择就是对准备从事编辑工作的判断力的检验与锻炼。最初的几天,小麦的工作主要是拆信,因为一本比较受欢迎的杂志肯定有大量的自然来信来稿需要处理。

  小麦最初也能坐得住,但随着和周围同事的熟悉,在新环境里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之后,她很快就有点心不在焉了--对电脑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亲近”,见缝chā针地坐到电脑前,敲击键盘。

  有一天,我偶然发现,分配给她使用的电脑屏幕上,QQ聊天的记录,字号很大,而且颜色鲜明--因为太醒目了,不看到都不可能--是谈论约会的事。我明白了,她与电脑如此难分难舍,原来是在和网友聊天。我想,年轻人刚走上工作岗位,要顾及他们的情面,但是也不能视而不见。于是在周例会上,我含蓄地提醒道:上班纪律包括不能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不能聊天。我想,说到这步应该到位了。

  可是,后来我发现我的提醒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除了对电脑,小麦对别的都有点兴趣索然,逮着机会,就谈网友。据她自己对同事透露,她大学时期就开始大量相见网友,言语之间非常暧昧。不断和网友约会、见面成了她生活的一大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生活内容。

  至于拆信这工作,虽然机械了一些,可也没到值得抱怨的地步,可小麦却表现出了很大的不耐烦,抱怨工作没有意思。至此,我还仅仅感到她是刚开始工作没找到角色位置,主要还是工作态度问题。可第一次发稿就让我对她的真实水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那么多的可选来稿中,她编发的稿件,不仅选择稿件的眼光大成问题,而且文字处理毫无创意。这姑且不论,仅从最基本的文字功底上来看,也是错漏百出,很明显的错误都改不出来。更让人光火的是,她能把原本正确的文字改成了错的。在一篇娱乐稿件中,涉及到台湾艺员的内容,原稿笔误,把台湾地区写成了国家,她竟然原样照发,把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为了让新员工多方面了解杂志社的工作,同时鉴于人手比较紧张,有些工作我会安排员工跨部门地参与,比如发货、盘点库存退刊等等。安排到小麦的时候,她的表现又一次让我感到不快。她一脸不屑,理直气壮地问:“为什么叫我去?”我说:“有什么问题吗?”她的回答是:“我是编辑,这事和编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仓库管理员!”我说是大家都参加,她就提出要请假。这种毫不掩饰的做法是公然地不服从工作安排。

  第40节:有一种放浪不可忍受

  这事让我下了决心:我用不起这样的毕业生,试用期尚且如此,一旦正式聘用还不知懈怠到什么地步。几天后,我就通知她不要来了。我找她的时候,发现她还在电脑前忙着聊天。为了引起她足够的警醒,也为了她未来的发展,我和她专门谈了一次话,说到现在工作单位需要员工的素质与条件,说到刚从大学毕业的优点与缺点,只有投入、敬业、勤恳,才可以较快适应工作,取得进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她似乎听进去了,也似乎无所谓--这让我对自己谈话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后来,和一个留在N大当老师的同学闲聊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质量的话题,提及小麦,我半开玩笑地说:“你们怎么能把这样的学生放出学校?这不是害人吗?”

  我的老同学见怪不怪地说:“我们有好的毕业生,可惜你没碰到;我们还有比她更差的,你也没碰到。毕业生差距太大了,小麦那样的情况比较普遍。现在的学生在学校真正潜心学习的没多少,进了大学,浑浑噩噩--男生玩游戏,女生爱打扮--追求享乐,做出什么事的都有。反正都是自己找工作,你不满意可以不要嘛!老师只能把道理告诉他们,而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听得进道理的?只能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补课了。他们要自己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摔打一下,也许会让他们清醒一些。”

  有一种放浪不可忍受

  在选择美术编辑的时候,我一直在两个标准之间犹豫不决:一是聘个有经验的,二是选拔新人。招聘广告刊登后,应聘美编的不少。但是仔细研究他们的材料,看了他们的设计作品后,才发现,合适的人选非常少。有一定设计经验的应聘者,对报酬的要求过高,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而新人又过于稚嫩。

  在应届毕业生中,相比之下,小娆是条件最好的。顺便提一下,她是个真正的美女。当然,最后确定聘用她来担任杂志的美编,绝不是因为她是美女的缘故。令人难以置信的却是因为这一点让她走的。

  她是一个很有个xìng的女孩,作风泼辣,敢做敢为之气非常明显:头发染成了黄色,衣服比较暴露,喜欢化妆,但脸色的苍白却难以掩饰。说来也许不合理,最终选择她并不是因为她的美术功底多么高超,而是因为她在专业之外还有写作的爱好--作为美术编辑,是需要具备文化修养的。这可以让她在设计时多些人文气息,多些对稿件的理解。她写东西也比较有情调。她写诗歌,也写小说,其中涉及情感的部分写得很细腻,也很另类,很开放。字里行间,很少有那种学生腔,对人xìng具有某种深刻xìng。这既是文学的修养,也一定是和思考与体验具有某种关系的。她写东西还是很勤奋的,提供的材料有一大叠,发表作品的影印件可以够出一本书的了。

  应该说,她是应聘者中“成果”比较突出的。由于本人也爱好写作,对有才华的写作者有某种亲近感,算是有点惺惺相惜吧。考虑到杂志社yīn阳平衡,我原本想招一个男美编,但最后依然就决定选择了她。

  事态一开始就没有好兆头,我从没有想到一个应届毕业生会有这么复杂。这个女孩可不得了。在她进入公司后我们就渐渐风闻:她在学校时就是个大名鼎鼎的角儿。后来我和一个本市的作家说起小娆的写作,他说的故事更让人吃惊:她名气可大了--当然不是作品的名气,而是生活上的名气。说她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被一个中年男人包养了--是他资助她三年的学习费用。因为那个中年男人他认识,有时也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小娆后来把他甩了,又傍上了别的男人,那中年男人为她差点精神分裂。

  听了这些传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