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学呢?它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以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卡洛夫发表《柠檬市场》一文为其诞生的标志。阿卡洛夫也因为在信息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说得通俗一点,它就是研究“信息”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的经济学。因为有了“信息时代”、“信息产业”、“信息高速公路”等时髦的词语,“信息”这个东西突然间变得高深莫测起来。其实,所谓“信息”,就是指消息,“掌握信息”就是“知道了某个事情”,没有什么神圣的。
在市场经济社会,信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时候是决定xìng的作用。举一个例子,我们买西瓜和买手机的区别。买西瓜的时候我们会要求切一小块下来尝一尝甜不甜,甜就买,不甜就不买。这个时候,甜不甜就是一种信息,决定了这笔jiāo易能否达成。但我们购买手机的时候是不是拿来试一试,能响就买,不响就不买呢?显然不是,因为一般来说商店里卖的手机都是会响的。普通人对手机的原理、构造、设计思路完全不了解,无法象西瓜那样一口就尝出好坏来,只有在用了半年一年后才知道你买的手机到底质量如何。但是,店主显然不可能让你用上半年之后再决定买不买。这个时候,“手机质量好不好”就是信息,但与“西瓜甜不甜”相比,它是一种很难获得的信息。如果这种信息不能通畅的传达给消费者,手机jiāo易就难以顺利进行。它是怎样被传达的呢?
大多数人在购买手机的时候几乎都会有一个重要标准--手机的品牌。品牌就是信息,消费者尽管对手机一无所知,但他知道某个品牌,比如诺基亚非常出名,他一想为什么它会这么出名呢,当然是因为质量好,大家都用,而且这种名气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说明这个牌子的产品越好。于是这个品牌就代表了一种信息“这个手机质量好”,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购买了。所以诺基亚品牌就值钱了,不论它是在瑞典本国原装进口的,还是在东南亚组装进口还是在深圳制造的,都能卖得好。同样,商店里摆着琳琅满目的各种饮料,价格都差不多,两三块左右,又不准你打开品尝。你怎么获得它好不好喝的“信息”呢,显然就是通过品牌,“可口可乐”这个牌子就代表了它应该制作工艺比较规范、卫生、味道也不错。于是,你就选购了。每年美国《商业周刊》都要评选“全球最有价值品牌”,去年可口可乐排名第一,价值70亿美元,诺基亚排名第六,价值30亿美元。品牌为什么会那么值钱,无它,就是因为它能向消费者传递“这是一件好商品”的信息。市场经济越发达,品牌的重要xìng越重要,因为竞争者太多了,消费者没有时间来慢慢比较上千种同类商品哪个更好,只能靠“品牌标准”一刀斩。
第13节:传达信息的品牌就是文凭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消费品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劳动力市场”。我们在消费品市场上是买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则是卖方。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品牌效应”仍然管用。这个时候,传达信息的“品牌”就是“文凭”。
所以不要相信“能力最重要,文凭不重要”的鬼话,更不要相信“用学历衡量人是传统保守的科举制度的落后思想”,正好相反,文凭非常重要,而且“用学历衡量人”是与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现代“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必然推论。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在劳动力相对比较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商品”的购买者用人单位就好像走进了摆着上万部手机的大超市,他不可能用一个月的时间来一一挑选比较,只能一眼扫过去,根据几个著名品牌选择几个商品,然后再拿起来挨个比较。对于那些没有贴上“知名品牌”的商品,连被拿起来比较的机会都没有。
不要把“能力”和“文凭”对立起来,文凭是向用人单位传达关于你能力大小的信息标签,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我以考中央机关国家公务员为例。假如你要想进商务部,报名的时候有个资格审查,两个死标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六级以上”。网上报名,仅仅因为我报名的时候因为没有注意“在备注栏中填写六级证书号”的要求,忘了填,所以尽管我在“英语水平”一栏填了“六级”,一天后即被判为“审查不合格:英语水平未达要求。”面对冷冰冰的电脑,你找谁说道理去,谁会理睬你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这个规定合理吗,我看很合理,因为报考商务部的人数仅通过审查的就有6千多人,只招120多人,如果不看英语六级证书,不把没通过审查的算在内,光是这六千多人都挨个去英语面试十分钟,整个商务部就不用干别的了。而且十分钟之内表现的素质一定比六级考试反映的素质准确吗?我看大大的不见得。至于本科文凭所代表的学生素质,要让商务部来考察,那没有个一年半载估计下不来。
最后我把证书号填上去以后,通过了第一道审查。接下来是什么呢,国家公务员考试。也就是说,你高考考上了大学,大学了考过了几十门专业课,英语六级也考过了,最后要想进入国家机关,还是必须要考试。从6000人中选出约三百人参加复试。这个考试合理不合理呢,我觉得还是很合理,因为通过审查的6000人还是太多。商务部五个面试官面试一个人,时间大约半小时,所以必须再次缩小审查面。这个缩小的标准怎么定,或者说,怎么让这6000人中比较优秀的300人把关于他们素质的“信息”传达给商务部。显然只能通过考试了,考试比较死板,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非常有效率,可以大大降低选拔人才的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实际上也就是获取信息的成本。
公务员考试分为A类和B类,报考国家部委属于A类,我考了一门行政能力测试,一门申论。当时正在忙着考研,没空准备,稀里糊涂的去考,居然通过了,进入了300人的大名单。然后干什么呢?还是考试。考英语,不过这一次考的是跟对外贸易有关的英语,除了单项选择、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传统题型外,还要将一篇经贸方面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再将另一篇汉语文章译成英语。
这道关之后,才是真正的面试,包括英语面试和综合面试。我仍然通过了,但我最后还是没有去商务部,其间原因,一言难尽。这里不是在讲我个人经历,而是通过这个事情告诉大家,考试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认为,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我为了高考而高考,高考完了之后以前学的东西就没有用了。你以前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先不说,你通过高考除了考上大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注意--通过高考锻炼你的考试能力。因为在你未来的人生中,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考试在等着你。
首先,在大学里你得过四、六级吧。没有四级证书就没有用人单位会把你当成大学生来对待,没有六级证书就至少要被一半招本科以上学历的单位刷掉。
然后呢?看你做何选择。我在前面举了陆文成功的例子,有人如果想以她为榜样,那么美国大学不可能来面对面考察你的素质,你必须通过两个考试,一个是TOFEL(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非英语国家英语水平测试),包括听力、语法结构、表达能力、词汇、阅读理解和作文,除了作文外全都是单项选择计算机判卷;第二个是GRE(GraduateRecordExamination,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全部都是单项选择,计算机改卷。比我们国内的高考还要缺乏灵活xìng。你要想象陆文那样拿全额奖学金,那这两们考试的成绩都必须非常高才行。如果想去英联邦国家,那就得考雅斯(IELTS)。如果你要读研,那当然就必须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英语、政治和专业课。你说我不读书了,我找工作。那么国家机关就不用说了,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而学法律的要找工作,还要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而2004年全国司法考试通过率你知道多少吗?7%。就是说一百个人中只有七个人能通过。很多名牌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也要考两三次才能通过。而学会计的也需要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率多少?也是7%。还有很多很多的资格认证,我就不说了。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本来某个方面没有资格认证,大家都一样。但突然某权威部门从国外引进了一个或者自己创造了一个如果别人有了你没有,那么你就很吃亏了。搞这个东西可以创收啊,所以这种认证越来越多。进外企,别人有BEC(剑桥商务英语)证书,你没有,那人家肯定优先录用别人。此外,很多国有企业为了减少以前那种“走后门”的情况,招人的时候第一道关也是笔试,笔试通不过一律免谈,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你。
第14节:五花八门的考试
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考试,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信息时代”,在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的中国,一张张考试成绩单、各种资格证书就是你的个人名片、是向社会传达你个人能力的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招聘人员从成千上万份应聘简历中把你的简历挑出来让你参加面试的最重要标准。尽管它们的重要xìng不能和高考相比,但仍然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在我们所能预见的将来,“考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而绝不是相反。考试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视角,我们再来看我们的高考,就会心平气和的多了。和托福、GRE相比,它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和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相比,它的上线率高得多,提供的机会也要多得多;和考研相比,它更加公平公开;和面试相比,它更有效率、更能防止徇私舞弊。通过高考,我们不仅可以获得自己理想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可以从中锻炼自己参加考试的能力,为日后个人发展过程中必将遇到的形形色色的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在面对托福、四六级、考研等各种别的考试的时候,你才能够知道怎么看书复习、怎么安排学习时间、怎么整理知识点、怎么调整考场心态、怎么分析考试题目、怎么在规定的时间内分配好各个题目的时间、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
总之,高考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既是一场最残酷的实战,又是为以后的应考做的一次最好的演习。高考取胜,获得的不仅是一个人生飞跃的机会,还将为你把握住这种机会、不断实现新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成绩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我记得我读高三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登了一篇批评高中语文教育的文章,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如何如何的要不得。当时语文正学得不好,头痛得很,看完之后很有同感,觉得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特别是其中有一句:“如果让鲁迅、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师来考试,恐怕也及不了格。”让我觉得特别解恨,充分说明语文成绩和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没有关系。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我有了很多空余时间读大量的古文、名家散文、哲学等,还自己创办了一份刊物,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毫无疑问,我的文学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因为经常出去给高三学生讲课的缘故,我把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拿出来做了一遍,结果觉得简单无比,古文阅读毫不费劲,以前最让我摸不着头脑的科技短文的阅读也觉得一读就通,答案清晰了,45分的选择题只错了一个,是找错别字那道错了。后面的阅读理解也是完全正确。当然,作文我没有写,但我想以我现在写文章的水准,应该不会低于54分。
看,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我的文学修养提高了,阅读范围广了,经常写文章了,语文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我再想:如果真的让鲁迅、郭沫若去参加语文高考,他们到底能不能及格?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有很多东西他们没有学过。任何考试除了考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外,必然需要一定的应试技能,至少如何快速准确填写机读卡就是一个要花点功夫练习的本事。但是,我又想,如何让他们跟着高三补习班补习半年,他们肯定能考高分。因为他们文学底子好,知识面广,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做事情,踏踏实实地学东西。有了这两点,区区一个高考,绝对不成问题。
一、高考是知识的考试
高考是知识的考试,高中学的知识有用,高考考的东西也有用,只是这个“用”不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而是在为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高考是知识的考试,没有什么疑问。但这些知识有没有用,则疑问很大。高中的知识,无论文科理科,大家普遍的感觉是学来没什么用。我读高中的时候常常有这种感觉:我辛辛苦苦学了十二年,从六岁到十八岁,成绩也算很不错了,但如果现在让我工作,我能够做什么?想来想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都不能做。政治历史这些东西不用说。数学能够排得上用场的无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这些小学就会了,什么立体几何、圆锥曲线拿来有何用处?语文学了十几年,读书看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写作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发表的程度(我大四之前没有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任何文章,连高中时学校编的本校学生优秀作文选都没我的份)。英语学了六年,只能读懂高考的阅读理解和《英语学习报》,英文原版的报刊完全看不懂,至于收听英语广播、与外国人jiāo谈更是门都没有。这些东西不仅没用,还花了那么多钱,耽误了学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在市场经济社会,信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时候是决定xìng的作用。举一个例子,我们买西瓜和买手机的区别。买西瓜的时候我们会要求切一小块下来尝一尝甜不甜,甜就买,不甜就不买。这个时候,甜不甜就是一种信息,决定了这笔jiāo易能否达成。但我们购买手机的时候是不是拿来试一试,能响就买,不响就不买呢?显然不是,因为一般来说商店里卖的手机都是会响的。普通人对手机的原理、构造、设计思路完全不了解,无法象西瓜那样一口就尝出好坏来,只有在用了半年一年后才知道你买的手机到底质量如何。但是,店主显然不可能让你用上半年之后再决定买不买。这个时候,“手机质量好不好”就是信息,但与“西瓜甜不甜”相比,它是一种很难获得的信息。如果这种信息不能通畅的传达给消费者,手机jiāo易就难以顺利进行。它是怎样被传达的呢?
大多数人在购买手机的时候几乎都会有一个重要标准--手机的品牌。品牌就是信息,消费者尽管对手机一无所知,但他知道某个品牌,比如诺基亚非常出名,他一想为什么它会这么出名呢,当然是因为质量好,大家都用,而且这种名气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说明这个牌子的产品越好。于是这个品牌就代表了一种信息“这个手机质量好”,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购买了。所以诺基亚品牌就值钱了,不论它是在瑞典本国原装进口的,还是在东南亚组装进口还是在深圳制造的,都能卖得好。同样,商店里摆着琳琅满目的各种饮料,价格都差不多,两三块左右,又不准你打开品尝。你怎么获得它好不好喝的“信息”呢,显然就是通过品牌,“可口可乐”这个牌子就代表了它应该制作工艺比较规范、卫生、味道也不错。于是,你就选购了。每年美国《商业周刊》都要评选“全球最有价值品牌”,去年可口可乐排名第一,价值70亿美元,诺基亚排名第六,价值30亿美元。品牌为什么会那么值钱,无它,就是因为它能向消费者传递“这是一件好商品”的信息。市场经济越发达,品牌的重要xìng越重要,因为竞争者太多了,消费者没有时间来慢慢比较上千种同类商品哪个更好,只能靠“品牌标准”一刀斩。
第13节:传达信息的品牌就是文凭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消费品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劳动力市场”。我们在消费品市场上是买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则是卖方。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品牌效应”仍然管用。这个时候,传达信息的“品牌”就是“文凭”。
所以不要相信“能力最重要,文凭不重要”的鬼话,更不要相信“用学历衡量人是传统保守的科举制度的落后思想”,正好相反,文凭非常重要,而且“用学历衡量人”是与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现代“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必然推论。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在劳动力相对比较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商品”的购买者用人单位就好像走进了摆着上万部手机的大超市,他不可能用一个月的时间来一一挑选比较,只能一眼扫过去,根据几个著名品牌选择几个商品,然后再拿起来挨个比较。对于那些没有贴上“知名品牌”的商品,连被拿起来比较的机会都没有。
不要把“能力”和“文凭”对立起来,文凭是向用人单位传达关于你能力大小的信息标签,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我以考中央机关国家公务员为例。假如你要想进商务部,报名的时候有个资格审查,两个死标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六级以上”。网上报名,仅仅因为我报名的时候因为没有注意“在备注栏中填写六级证书号”的要求,忘了填,所以尽管我在“英语水平”一栏填了“六级”,一天后即被判为“审查不合格:英语水平未达要求。”面对冷冰冰的电脑,你找谁说道理去,谁会理睬你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这个规定合理吗,我看很合理,因为报考商务部的人数仅通过审查的就有6千多人,只招120多人,如果不看英语六级证书,不把没通过审查的算在内,光是这六千多人都挨个去英语面试十分钟,整个商务部就不用干别的了。而且十分钟之内表现的素质一定比六级考试反映的素质准确吗?我看大大的不见得。至于本科文凭所代表的学生素质,要让商务部来考察,那没有个一年半载估计下不来。
最后我把证书号填上去以后,通过了第一道审查。接下来是什么呢,国家公务员考试。也就是说,你高考考上了大学,大学了考过了几十门专业课,英语六级也考过了,最后要想进入国家机关,还是必须要考试。从6000人中选出约三百人参加复试。这个考试合理不合理呢,我觉得还是很合理,因为通过审查的6000人还是太多。商务部五个面试官面试一个人,时间大约半小时,所以必须再次缩小审查面。这个缩小的标准怎么定,或者说,怎么让这6000人中比较优秀的300人把关于他们素质的“信息”传达给商务部。显然只能通过考试了,考试比较死板,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非常有效率,可以大大降低选拔人才的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实际上也就是获取信息的成本。
公务员考试分为A类和B类,报考国家部委属于A类,我考了一门行政能力测试,一门申论。当时正在忙着考研,没空准备,稀里糊涂的去考,居然通过了,进入了300人的大名单。然后干什么呢?还是考试。考英语,不过这一次考的是跟对外贸易有关的英语,除了单项选择、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传统题型外,还要将一篇经贸方面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再将另一篇汉语文章译成英语。
这道关之后,才是真正的面试,包括英语面试和综合面试。我仍然通过了,但我最后还是没有去商务部,其间原因,一言难尽。这里不是在讲我个人经历,而是通过这个事情告诉大家,考试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认为,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我为了高考而高考,高考完了之后以前学的东西就没有用了。你以前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先不说,你通过高考除了考上大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注意--通过高考锻炼你的考试能力。因为在你未来的人生中,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考试在等着你。
首先,在大学里你得过四、六级吧。没有四级证书就没有用人单位会把你当成大学生来对待,没有六级证书就至少要被一半招本科以上学历的单位刷掉。
然后呢?看你做何选择。我在前面举了陆文成功的例子,有人如果想以她为榜样,那么美国大学不可能来面对面考察你的素质,你必须通过两个考试,一个是TOFEL(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非英语国家英语水平测试),包括听力、语法结构、表达能力、词汇、阅读理解和作文,除了作文外全都是单项选择计算机判卷;第二个是GRE(GraduateRecordExamination,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全部都是单项选择,计算机改卷。比我们国内的高考还要缺乏灵活xìng。你要想象陆文那样拿全额奖学金,那这两们考试的成绩都必须非常高才行。如果想去英联邦国家,那就得考雅斯(IELTS)。如果你要读研,那当然就必须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英语、政治和专业课。你说我不读书了,我找工作。那么国家机关就不用说了,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而学法律的要找工作,还要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而2004年全国司法考试通过率你知道多少吗?7%。就是说一百个人中只有七个人能通过。很多名牌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也要考两三次才能通过。而学会计的也需要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率多少?也是7%。还有很多很多的资格认证,我就不说了。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本来某个方面没有资格认证,大家都一样。但突然某权威部门从国外引进了一个或者自己创造了一个如果别人有了你没有,那么你就很吃亏了。搞这个东西可以创收啊,所以这种认证越来越多。进外企,别人有BEC(剑桥商务英语)证书,你没有,那人家肯定优先录用别人。此外,很多国有企业为了减少以前那种“走后门”的情况,招人的时候第一道关也是笔试,笔试通不过一律免谈,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你。
第14节:五花八门的考试
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考试,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信息时代”,在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的中国,一张张考试成绩单、各种资格证书就是你的个人名片、是向社会传达你个人能力的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招聘人员从成千上万份应聘简历中把你的简历挑出来让你参加面试的最重要标准。尽管它们的重要xìng不能和高考相比,但仍然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在我们所能预见的将来,“考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而绝不是相反。考试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视角,我们再来看我们的高考,就会心平气和的多了。和托福、GRE相比,它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和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相比,它的上线率高得多,提供的机会也要多得多;和考研相比,它更加公平公开;和面试相比,它更有效率、更能防止徇私舞弊。通过高考,我们不仅可以获得自己理想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可以从中锻炼自己参加考试的能力,为日后个人发展过程中必将遇到的形形色色的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在面对托福、四六级、考研等各种别的考试的时候,你才能够知道怎么看书复习、怎么安排学习时间、怎么整理知识点、怎么调整考场心态、怎么分析考试题目、怎么在规定的时间内分配好各个题目的时间、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
总之,高考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既是一场最残酷的实战,又是为以后的应考做的一次最好的演习。高考取胜,获得的不仅是一个人生飞跃的机会,还将为你把握住这种机会、不断实现新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成绩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我记得我读高三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登了一篇批评高中语文教育的文章,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如何如何的要不得。当时语文正学得不好,头痛得很,看完之后很有同感,觉得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特别是其中有一句:“如果让鲁迅、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师来考试,恐怕也及不了格。”让我觉得特别解恨,充分说明语文成绩和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没有关系。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我有了很多空余时间读大量的古文、名家散文、哲学等,还自己创办了一份刊物,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毫无疑问,我的文学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因为经常出去给高三学生讲课的缘故,我把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拿出来做了一遍,结果觉得简单无比,古文阅读毫不费劲,以前最让我摸不着头脑的科技短文的阅读也觉得一读就通,答案清晰了,45分的选择题只错了一个,是找错别字那道错了。后面的阅读理解也是完全正确。当然,作文我没有写,但我想以我现在写文章的水准,应该不会低于54分。
看,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我的文学修养提高了,阅读范围广了,经常写文章了,语文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我再想:如果真的让鲁迅、郭沫若去参加语文高考,他们到底能不能及格?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有很多东西他们没有学过。任何考试除了考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外,必然需要一定的应试技能,至少如何快速准确填写机读卡就是一个要花点功夫练习的本事。但是,我又想,如何让他们跟着高三补习班补习半年,他们肯定能考高分。因为他们文学底子好,知识面广,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做事情,踏踏实实地学东西。有了这两点,区区一个高考,绝对不成问题。
一、高考是知识的考试
高考是知识的考试,高中学的知识有用,高考考的东西也有用,只是这个“用”不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而是在为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高考是知识的考试,没有什么疑问。但这些知识有没有用,则疑问很大。高中的知识,无论文科理科,大家普遍的感觉是学来没什么用。我读高中的时候常常有这种感觉:我辛辛苦苦学了十二年,从六岁到十八岁,成绩也算很不错了,但如果现在让我工作,我能够做什么?想来想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都不能做。政治历史这些东西不用说。数学能够排得上用场的无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这些小学就会了,什么立体几何、圆锥曲线拿来有何用处?语文学了十几年,读书看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写作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发表的程度(我大四之前没有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任何文章,连高中时学校编的本校学生优秀作文选都没我的份)。英语学了六年,只能读懂高考的阅读理解和《英语学习报》,英文原版的报刊完全看不懂,至于收听英语广播、与外国人jiāo谈更是门都没有。这些东西不仅没用,还花了那么多钱,耽误了学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