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有七八个人还常去,一年以后更只剩下我和清华的一个朋友。
(五)“体验中国”夏令营
毕业的时刻一天一天临近,我已经开始在隔三岔五地吃散伙饭了,结果又来了一个事情。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要在暑期举行一个名为“体验中国”的夏令营,有二十多位香港的学生来参加,北大也派出二十多个学生,一对一地全程陪同。主持此事的是香港来的S女士,张锐和她很熟,所以竭力推荐我去参加。看了活动日程表之后,我觉得实在有意思尽管只是在北京一地“体验”,但单单是每天的晚餐安排就煞费苦心,北京各个最著名的食府都有机会一一吃过去。假如我自己掏腰包,在若干年内是肯定没有这种奢侈的权利的。
夏令营开始之后,我们很快和香港来的学生成了好朋友。三周时间里边,我换了两个partner:在DUKE大学念政治学的Z和港大的K。因为彼此专业背景接近,所以我们总有很多共同话题。我有些吃惊地发现,我们对香港政治体制的评价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引起了我此后长期的思考。而这些香港的学生,尽管普通话讲得不好,但也决不同于我们原先的印象,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并不亚于内地学生。我也想,虽然我们不停地批评香港是文化沙漠,是浅薄的商业城市,但最近二三十年来,是谁为华人世界制造了那么多的“流行”呢?在这些流行文化的下面,恐怕还是有某些深厚的积淀。
参加夏令营的大部分北大学生都是经济学的教育背景,这使得我们之间的jiāo流也非常有趣。比如,政治学从来没有所谓“理xìng人”的假设,这一点却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当我们在讨论问题甚至是决定乘车路线的时候,往往都会激烈地争论。这期间我还有幸聆听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演讲,也得到了和林毅夫教授、海闻教授等国内主流经济学家接触的机会。他们有很多很精彩的思想,但同时也刺激我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事实,从我的角度来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评价?或者是同一段历史,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侧面?我因此决心读一些经济学的书,想弄清楚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其实,无论哪一个专业的大学生,都有必要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经济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正如日中天,而其他学科纷纷借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实现本学科的“科学化”,这很有点像后进国家的知识分子学习英文的劲头。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的语言也成了精英们的“普通话”。尽管我认为坚守本学科的传统和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但经济学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严密的思维逻辑也应该是共通的,尤其对于那些希望在学术上发展的同学。
夏令营还有一个竞赛项目。我们所有人被分为几个小组,大家在各个名胜地游览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当地设置的英文导游说明牌,如果其中有文法错误就拍下照片来,并尽可能地改得地道一点,最后看哪一组找到的错误最多改得最巧妙。结果我们仅在故宫、颐和园还有天坛三个地方就发现了一百多处错误,实在让人汗颜。最后我们把“成果”做成册送到了有关部门,希望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再不会因为蹩脚的英文而闹出笑话。
夏令营结束的时候,我的大学教育也正式画上了句号。其实,这个夏令营就好像是我全部四年生活的一个缩影。简单地说,它们的意义都在于:我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与各种背景各种xìng格的人物jiāo流、竞争、冲突、合作,从中我获得大量从前未知的信息,并逐渐适应这个环境,最终影响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
张锐VS任羽中:且行且珍惜
张:你对经济学的看法我完全同意,我觉得,学习经济学绝对是一种最好的头脑训练。
任:现在市面上经济学的书很多。我比较喜欢梁小民教授写的几种入门读物,包括《经济学是什么》(北大出版社)和《宏观经济学纵横谈》、《微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书店)。
张:张五常和林行止的经济学随笔也很好看当然,读这些随笔主要是为了引起你的兴趣,进一步地还是要读一些严肃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任:你在这一章里谈到的“玩”的问题,还有对辩论赛的思考,也让我很有感触。本书的第一章里边我们就说,xìng格和习惯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实际上,xìng格和习惯往往就是在“玩”的过程当中培养起来的。经常听说有北大、清华的高才生,因为玩电脑游戏入迷最后被迫退学的事情,其实真的是因为不懂得怎么去“玩”,不会“玩”。
张:这个方面我最佩服美国的大学生。你看美国人一个个都像大孩子似的,但他们就是这样大大咧咧地培养了创新的意识、探索的精神。
任:我们中国学生,有的时候老成得可怕,有的时候又太单纯了。
张:不扯远了。总算写到了毕业,我们的大学教育可以画一个句号了。
任:又要告别已经熟悉的生活和人群,进入新的环境当中,这真有些伤感。而我想最需要强调的还是请珍视同学间的情谊。
张:大学时代结成的友谊往往会终身保持,而且,这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际关系的基础。
任:大学生活不是世外桃源,大家在一起呆四年,难免有很多利益冲突,有的时候关系还弄得比较复杂。所谓的“校园政治”,其实回过头来想幼稚得可笑。无论如何,在毕业的时候我们都应该选择宽容和谅解。
张:做一个自信、大度的人大学教育最终的目标就在于此了。
(结语一):张锐
我能够与你分享的
大学是有形的,大学教育是无形的;大学生这个身份是有时间xìng的,“大学生精神”这种心态却是没有时间xìng的。
什么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塑造“人”的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不同,它对人的塑造过程,是一种自主的、全方位的、与“人”互动的过程。人们有时候说,经历某件事情,某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学教育独特的功能,就在于它能够改变一个人,让他(她)变成另外一个人,变成他(她)自己想变成的“人”。这个过程,当然不仅仅只是多学到了一些知识、技能,而是真正地改变了人的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行动的习惯、对生活的态度。
什么是大学生精神?我想,应该是一种总想改变自己的心态,是一种总想尝试新事物的心态,是一种如同画家面对白纸、雕刻家面对璞玉那样来面对自己的心态,是一种在实验室里把所有的试剂互相调配的心态,是一种什么时候都还觉得有机会、有时间、有可能创造奇迹的心态,是一种总想试试看自己最多能够做好多少事情的好奇心,是一种给自己定下完美的目标并向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结果并不重要,但是这个过程,已经足够完美。
最后还是回到这本书的题目什么是完美大学必修课?
完美的大学教育,就是你自己努力教育自己。一千个观众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有真正大学生精神的人,会为自己量身定做出一千种完美的大学教育。
而我能够与你分享的是:
要训练出强健的体魄,培养热爱运动的精神。当你在奔跑时,你会感觉到原始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直觉和本能永远是我们继续进化的基础。
要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这个世界,我们知道得太少,我们花在思考与阅读上的时间命中注定永远也比不上我们花在睡眠与娱乐上的时间,因此请格外珍惜你的好奇心,它是驱动你大脑进化的原动力。
要平衡自己的左脑与右脑科学与艺术、理xìng与情感、创造与欣赏,文字与图像,视觉与声音。平衡才能给你带来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并贡献你所在的社群,并把这种融入群体的天xìng当作你的使命。一个能够在环境中健康发展的物种,从细胞到植物到动物到人类,一定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有贡献的物种。无论你是身在你的宿舍、你的班级、你的城市、你的国家,都请了解它们,并问问自己,你能为它们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要相信,你的努力通过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一定会改变到你自己。
要教育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和执行力的人。无论是去削一个苹果、写一篇论文、组织一次郊游、还是管理一个公司,把事情做好的本质要求都是一样的。你要自己不断地总结,怎样把一件事情做好,怎样在一件很多人都做过的事情里留下你独特的做事的印记。
……
当这本书已经到了结尾的时候,我和羽中一半欣慰、一半忐忑地发现,它可能与市面上常见的“成功手册”有很大不同。我们讲了太多自己的故事尽可能地涉及到了大学教育的每一个时间段与每一个层面,但我们很少列出“步骤A、B、C……”然后把“法则”摆在桌面上。因为,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故事讲出来,让读者先去评价我们的体会,再去追问其中的道理,会更符合self-education的精神。
去年的这个时候2002年9月11日,我正在从东京回北京的飞机上,那次是去参加亚洲法律学生联合会的日本会议。而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我在美国呆了四个星期参加TILIP、在维也纳呆了两个星期代表北大参加一个国际模拟仲裁比赛、在香港呆了十一个星期在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实习,同时我也基本上修完了法学硕士学位所需的学分,准备提前毕业。并且,我还有幸成为了北大法学院2003级1班37名聪明可爱的本科生的班主任,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让我满意的是,我的笔非常勤快,写出了大量的东西从给《时尚》写稿到现在写这本小书。写作是一个逼着自己去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痛苦中获得升华的过程。
而未来的十二个月,一切似乎都还在迷茫的大雾之中。我也许会继续读书深造,也许会开始工作;也许会留在中国,也许会去外面住得久一些;也许要做一名律师,也许要和朋友合伙开一个酒吧……一切都还在不确定之中。但我仍然充满了自信,因为我觉得,即便我走出了大学的围墙,我也仍然年轻,仍然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仍然在学习,仍然在追寻我的完美的“大学教育”。
(结语二):任羽中
五个关键词
“各位一定要立定一个可以终生追求的目标。21世纪的中国提供给各位北大毕业生的是无数的机会。在人的一生中,工作的位置、xìng质可以因时因地不同,但是,追求的人生目标则应该始终如一。处顺境时,不要忘记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处逆境时,更要把逆境作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对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这样在这个充满机会,也是充满陷阱的时代里,一个人在忙忙碌碌中,才不会迷失方向,到各位年老时,也才会觉得不枉此生。”
这是林毅夫教授在2002年北大毕业典礼上讲的一段话,很巧,我们的这本小书,也正可以借用其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来作为“关键词”:
中国机会是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好多大学毕业生连找一份糊口的工作都困难。但你也必须承认,今天的中国、未来的中国,正存在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有无数的人已经抓住这个机遇,成就了辉煌。而你也已经看到,摩根士丹利这样国际xìng的机构也在强调雇员的“中国背景”,那么你是否具备这种背景呢?你了解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则吗?你懂得中国人的心态与习惯吗?你能够毫无障碍地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jiāo流吗?你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的网络吗?
另外,当你眼睁睁地看着机会被别人得到时,除了抱怨自己的起点不高或者社会不公之外,有想过自己努力得不够吗?你可能会说自己“没有关系寸步难行”,但是所谓的“关系”,很多并不来自先天的赐予,而是自己后天一点一点去建立的。请你问问自己,为了争取那个机会,你做的准备工作是否足够充分?你的简历上有哪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和面试官在一起的时候,你讲话是否睿智而得体,你的举止是否大方而优雅?
中国的机会,当然属于每一个中国的年轻人只有一个前提,你不能在大学里边就把自己淘汰出局了。
目标方向去一家年薪最高的外企,到哈佛读博士,当一个体面的公务员……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的目标。我也相信,本书的每一个读者,都有着或大或小的“野心”。
那么,你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哪些准备,你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了吗?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你都完成了哪些任务?你确信,你现在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吗?
我们认定,大学四年里必须踏踏实实地进步。不管是写论文还是参与“校园政治”,都要平心静气,不要急更不要虚、浮,不要试图欺骗别人或者自己,而要把每件事情都想深想透。否则,你很可能在距离目标最近的时候,发现自己功亏一篑。
大学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起步阶段,所以除了那些近在眼前的目标以外,你还要有“人生的终极目标”比如说,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了这样的目标或者说气魄,你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经受得起未来狂风暴雨的考验。
顺境逆境还是要重复那句已经提到过几次的话:越是胆子大的时候,越要细致、谨慎;越是风生水起的时候,越要气沉丹田。
什么是谨慎?谨慎就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无论你是多么春风得意人们对你多么赞不绝口。
我们不相信命运,大学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五)“体验中国”夏令营
毕业的时刻一天一天临近,我已经开始在隔三岔五地吃散伙饭了,结果又来了一个事情。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要在暑期举行一个名为“体验中国”的夏令营,有二十多位香港的学生来参加,北大也派出二十多个学生,一对一地全程陪同。主持此事的是香港来的S女士,张锐和她很熟,所以竭力推荐我去参加。看了活动日程表之后,我觉得实在有意思尽管只是在北京一地“体验”,但单单是每天的晚餐安排就煞费苦心,北京各个最著名的食府都有机会一一吃过去。假如我自己掏腰包,在若干年内是肯定没有这种奢侈的权利的。
夏令营开始之后,我们很快和香港来的学生成了好朋友。三周时间里边,我换了两个partner:在DUKE大学念政治学的Z和港大的K。因为彼此专业背景接近,所以我们总有很多共同话题。我有些吃惊地发现,我们对香港政治体制的评价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引起了我此后长期的思考。而这些香港的学生,尽管普通话讲得不好,但也决不同于我们原先的印象,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并不亚于内地学生。我也想,虽然我们不停地批评香港是文化沙漠,是浅薄的商业城市,但最近二三十年来,是谁为华人世界制造了那么多的“流行”呢?在这些流行文化的下面,恐怕还是有某些深厚的积淀。
参加夏令营的大部分北大学生都是经济学的教育背景,这使得我们之间的jiāo流也非常有趣。比如,政治学从来没有所谓“理xìng人”的假设,这一点却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当我们在讨论问题甚至是决定乘车路线的时候,往往都会激烈地争论。这期间我还有幸聆听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演讲,也得到了和林毅夫教授、海闻教授等国内主流经济学家接触的机会。他们有很多很精彩的思想,但同时也刺激我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事实,从我的角度来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评价?或者是同一段历史,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侧面?我因此决心读一些经济学的书,想弄清楚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其实,无论哪一个专业的大学生,都有必要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经济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正如日中天,而其他学科纷纷借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实现本学科的“科学化”,这很有点像后进国家的知识分子学习英文的劲头。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的语言也成了精英们的“普通话”。尽管我认为坚守本学科的传统和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但经济学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严密的思维逻辑也应该是共通的,尤其对于那些希望在学术上发展的同学。
夏令营还有一个竞赛项目。我们所有人被分为几个小组,大家在各个名胜地游览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当地设置的英文导游说明牌,如果其中有文法错误就拍下照片来,并尽可能地改得地道一点,最后看哪一组找到的错误最多改得最巧妙。结果我们仅在故宫、颐和园还有天坛三个地方就发现了一百多处错误,实在让人汗颜。最后我们把“成果”做成册送到了有关部门,希望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再不会因为蹩脚的英文而闹出笑话。
夏令营结束的时候,我的大学教育也正式画上了句号。其实,这个夏令营就好像是我全部四年生活的一个缩影。简单地说,它们的意义都在于:我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与各种背景各种xìng格的人物jiāo流、竞争、冲突、合作,从中我获得大量从前未知的信息,并逐渐适应这个环境,最终影响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
张锐VS任羽中:且行且珍惜
张:你对经济学的看法我完全同意,我觉得,学习经济学绝对是一种最好的头脑训练。
任:现在市面上经济学的书很多。我比较喜欢梁小民教授写的几种入门读物,包括《经济学是什么》(北大出版社)和《宏观经济学纵横谈》、《微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书店)。
张:张五常和林行止的经济学随笔也很好看当然,读这些随笔主要是为了引起你的兴趣,进一步地还是要读一些严肃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任:你在这一章里谈到的“玩”的问题,还有对辩论赛的思考,也让我很有感触。本书的第一章里边我们就说,xìng格和习惯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实际上,xìng格和习惯往往就是在“玩”的过程当中培养起来的。经常听说有北大、清华的高才生,因为玩电脑游戏入迷最后被迫退学的事情,其实真的是因为不懂得怎么去“玩”,不会“玩”。
张:这个方面我最佩服美国的大学生。你看美国人一个个都像大孩子似的,但他们就是这样大大咧咧地培养了创新的意识、探索的精神。
任:我们中国学生,有的时候老成得可怕,有的时候又太单纯了。
张:不扯远了。总算写到了毕业,我们的大学教育可以画一个句号了。
任:又要告别已经熟悉的生活和人群,进入新的环境当中,这真有些伤感。而我想最需要强调的还是请珍视同学间的情谊。
张:大学时代结成的友谊往往会终身保持,而且,这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际关系的基础。
任:大学生活不是世外桃源,大家在一起呆四年,难免有很多利益冲突,有的时候关系还弄得比较复杂。所谓的“校园政治”,其实回过头来想幼稚得可笑。无论如何,在毕业的时候我们都应该选择宽容和谅解。
张:做一个自信、大度的人大学教育最终的目标就在于此了。
(结语一):张锐
我能够与你分享的
大学是有形的,大学教育是无形的;大学生这个身份是有时间xìng的,“大学生精神”这种心态却是没有时间xìng的。
什么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塑造“人”的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不同,它对人的塑造过程,是一种自主的、全方位的、与“人”互动的过程。人们有时候说,经历某件事情,某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学教育独特的功能,就在于它能够改变一个人,让他(她)变成另外一个人,变成他(她)自己想变成的“人”。这个过程,当然不仅仅只是多学到了一些知识、技能,而是真正地改变了人的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行动的习惯、对生活的态度。
什么是大学生精神?我想,应该是一种总想改变自己的心态,是一种总想尝试新事物的心态,是一种如同画家面对白纸、雕刻家面对璞玉那样来面对自己的心态,是一种在实验室里把所有的试剂互相调配的心态,是一种什么时候都还觉得有机会、有时间、有可能创造奇迹的心态,是一种总想试试看自己最多能够做好多少事情的好奇心,是一种给自己定下完美的目标并向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结果并不重要,但是这个过程,已经足够完美。
最后还是回到这本书的题目什么是完美大学必修课?
完美的大学教育,就是你自己努力教育自己。一千个观众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有真正大学生精神的人,会为自己量身定做出一千种完美的大学教育。
而我能够与你分享的是:
要训练出强健的体魄,培养热爱运动的精神。当你在奔跑时,你会感觉到原始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直觉和本能永远是我们继续进化的基础。
要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这个世界,我们知道得太少,我们花在思考与阅读上的时间命中注定永远也比不上我们花在睡眠与娱乐上的时间,因此请格外珍惜你的好奇心,它是驱动你大脑进化的原动力。
要平衡自己的左脑与右脑科学与艺术、理xìng与情感、创造与欣赏,文字与图像,视觉与声音。平衡才能给你带来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并贡献你所在的社群,并把这种融入群体的天xìng当作你的使命。一个能够在环境中健康发展的物种,从细胞到植物到动物到人类,一定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有贡献的物种。无论你是身在你的宿舍、你的班级、你的城市、你的国家,都请了解它们,并问问自己,你能为它们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要相信,你的努力通过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一定会改变到你自己。
要教育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和执行力的人。无论是去削一个苹果、写一篇论文、组织一次郊游、还是管理一个公司,把事情做好的本质要求都是一样的。你要自己不断地总结,怎样把一件事情做好,怎样在一件很多人都做过的事情里留下你独特的做事的印记。
……
当这本书已经到了结尾的时候,我和羽中一半欣慰、一半忐忑地发现,它可能与市面上常见的“成功手册”有很大不同。我们讲了太多自己的故事尽可能地涉及到了大学教育的每一个时间段与每一个层面,但我们很少列出“步骤A、B、C……”然后把“法则”摆在桌面上。因为,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故事讲出来,让读者先去评价我们的体会,再去追问其中的道理,会更符合self-education的精神。
去年的这个时候2002年9月11日,我正在从东京回北京的飞机上,那次是去参加亚洲法律学生联合会的日本会议。而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我在美国呆了四个星期参加TILIP、在维也纳呆了两个星期代表北大参加一个国际模拟仲裁比赛、在香港呆了十一个星期在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实习,同时我也基本上修完了法学硕士学位所需的学分,准备提前毕业。并且,我还有幸成为了北大法学院2003级1班37名聪明可爱的本科生的班主任,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让我满意的是,我的笔非常勤快,写出了大量的东西从给《时尚》写稿到现在写这本小书。写作是一个逼着自己去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痛苦中获得升华的过程。
而未来的十二个月,一切似乎都还在迷茫的大雾之中。我也许会继续读书深造,也许会开始工作;也许会留在中国,也许会去外面住得久一些;也许要做一名律师,也许要和朋友合伙开一个酒吧……一切都还在不确定之中。但我仍然充满了自信,因为我觉得,即便我走出了大学的围墙,我也仍然年轻,仍然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仍然在学习,仍然在追寻我的完美的“大学教育”。
(结语二):任羽中
五个关键词
“各位一定要立定一个可以终生追求的目标。21世纪的中国提供给各位北大毕业生的是无数的机会。在人的一生中,工作的位置、xìng质可以因时因地不同,但是,追求的人生目标则应该始终如一。处顺境时,不要忘记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处逆境时,更要把逆境作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对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这样在这个充满机会,也是充满陷阱的时代里,一个人在忙忙碌碌中,才不会迷失方向,到各位年老时,也才会觉得不枉此生。”
这是林毅夫教授在2002年北大毕业典礼上讲的一段话,很巧,我们的这本小书,也正可以借用其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来作为“关键词”:
中国机会是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好多大学毕业生连找一份糊口的工作都困难。但你也必须承认,今天的中国、未来的中国,正存在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有无数的人已经抓住这个机遇,成就了辉煌。而你也已经看到,摩根士丹利这样国际xìng的机构也在强调雇员的“中国背景”,那么你是否具备这种背景呢?你了解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则吗?你懂得中国人的心态与习惯吗?你能够毫无障碍地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jiāo流吗?你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的网络吗?
另外,当你眼睁睁地看着机会被别人得到时,除了抱怨自己的起点不高或者社会不公之外,有想过自己努力得不够吗?你可能会说自己“没有关系寸步难行”,但是所谓的“关系”,很多并不来自先天的赐予,而是自己后天一点一点去建立的。请你问问自己,为了争取那个机会,你做的准备工作是否足够充分?你的简历上有哪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和面试官在一起的时候,你讲话是否睿智而得体,你的举止是否大方而优雅?
中国的机会,当然属于每一个中国的年轻人只有一个前提,你不能在大学里边就把自己淘汰出局了。
目标方向去一家年薪最高的外企,到哈佛读博士,当一个体面的公务员……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的目标。我也相信,本书的每一个读者,都有着或大或小的“野心”。
那么,你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哪些准备,你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了吗?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你都完成了哪些任务?你确信,你现在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吗?
我们认定,大学四年里必须踏踏实实地进步。不管是写论文还是参与“校园政治”,都要平心静气,不要急更不要虚、浮,不要试图欺骗别人或者自己,而要把每件事情都想深想透。否则,你很可能在距离目标最近的时候,发现自己功亏一篑。
大学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起步阶段,所以除了那些近在眼前的目标以外,你还要有“人生的终极目标”比如说,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了这样的目标或者说气魄,你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经受得起未来狂风暴雨的考验。
顺境逆境还是要重复那句已经提到过几次的话:越是胆子大的时候,越要细致、谨慎;越是风生水起的时候,越要气沉丹田。
什么是谨慎?谨慎就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无论你是多么春风得意人们对你多么赞不绝口。
我们不相信命运,大学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