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向西沿着北岭和南原(白鹿原)之间的川道进入关中投入渭河,不过百余公里,河自秦岭发源由南向北,在古人折柳送别的灞桥西边投入灞河。我便大胆设想,在灞河和河流经的这一方地域,有多少个先民聚集着的半坡村,无非是没有完整保存下来或未被发现而已,半坡遗址也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兴建纺织厂挖掘地基时偶然发现的。华胥国其实就是又一个半坡村,就在我家门前灞河对岸二里远的地盘上,也许这华胥国把我的祖宗生活的白鹿原北坡下的这方宝地也包括在内。据史家推算,华胥氏的华胥国距今八千多年,半坡村遗址距今六千多年,均属人类发展漫长历程中的同一时期。神话和魔幻弥漫着整个这个漫长的时期,以至五千年前的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也梦牵魂绕出那样一方仙境里的人间曾祖母华胥氏创造的华胥国。
告别华胥氏陵祭坛,在依然热烈依然震天撼地的锣鼓声响里,我徒增起对祭坛前这条河的依恋,便沿着灞河北岸平整的国道溯流而上。大雪昨日骤降骤晴。灿烂的丙戌年二月二龙抬头日的阳光如此鼓dàng人的情怀。天空一碧如洗。河南岸横列着的白鹿原的北坡上的大大小小的沟壑,蒙着一层厚厚的柔情的雪。坡上的洼地和平台上,隐现着新修的房屋白色或棕色的瓷片,还有老式建筑灰色瓦片的房脊。公路两边的果园和麦地,积雪已融化出残破的景象,麦苗从融雪的地坨里露出令人心颤的嫩绿。柳树最敏感春的气息,垂吊的丝条已经绣结着米黄的叶芽了。我竟然追到蓝田猿人的发现地公王岭来了。
这是一阶既不雄阔也不高迈的岭地,紧依着挺拔雄浑的秦岭脚下,一个一个岭包曲线柔缓。灞河从公王岭的坡根下流过,河面很窄,冬季里水量很小,看去不过像条小溪。就是这个依贴着秦岭绕流着灞水的名不见经传的公王岭,一日之间,叫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进入中学历史课本,把公王岭发现的蓝田猿人铸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常识xìng记忆。这是在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遗存,刚刚从猿蜕变进化到可以称作人的蓝田猿人,距今大约115万年。
这个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带有很大的偶然xìng,或者正应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老话。1963年春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的一行专家,到蓝田县辖的灞河流域作考古普查。这是一个冷门学科里最冷的一门,别说普通乡民摇头茫然,即使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当地教师干部,也是浑然不知茫然摇头。他们用当地人熟知的龙骨取代了化石,一下子就揭去了这个高深冷僻的冷门里神秘的面纱,不仅大小中yào铺的yào匣子里都有储备,掌柜的都精通作为yào物的龙骨出自何地,蓝田北岭和原坡地带随处都有;被他们问到的当地识字或不识字的农民,胳膊一抡一指,烂龙骨嘛,满岭满坡踢一脚就踢出一堆。话说得兴许有点夸张。然而灞河北岸的岭地和南岸的白鹿原的北坡,农民挖地破山碰见龙骨屡见不鲜,积攒得多了就送到中yào铺换几个零钱,虽说有益肾补钙功效,却算不得珍贵yào材,很便宜的。农家几乎家家都有储备,有止血奇效。我小时割草弄破手指,大人割麦砍伤脚腕,取出龙骨来刮下白色粉末敷到伤口上,血立马止住不流,似乎还息痛。我便忍不住惋惜,说不定把多少让考古科学家觅寻不得的有价值的化石,在中yào锅里熬成渣了,刮成粉末止了血了。
这一行考古专家在灞河北边的山岭上踏访寻觅,终于在一个名叫陈家窝的村子的岭坡上,发现了一颗猿人的牙齿化石,还有同期的古生物化石,可以想象他们的兴奋和得意,太不容易又太意外的容易了。由此也可以想到这里蕴积的丰厚,真如农民说的一脚能踢出一堆来。这一行专家又打听到灞河上游的古老镇子厚镇周围的岭地上龙骨更多,便奔来了。走过蓝田县城再往东北走到三十多里处,骤然而降的暴雨,把这一行衣履不整灰尘满身的北京人淋得避进了路边的农舍,震惊考古史界的事就要发生了。
他们避雨躲进农舍,还不忘打听关于龙骨的事。农民指着灞河对岸的岭坡说,那上头多得很。他们也饿了,这里既没有小饭馆就餐,连买饼干小吃食的小商店也没有,史称“三年困难”的恶威尚未过去。他们按“组织纪律”到农民家吃派饭,就选择到对面岭上的农家。吃饭有了劲儿,就在村外的山坡上刨挖起来,果然挖出了一堆堆古生物化石,又挖出一颗猿人牙齿。他们把挖出的大量沉积物打包运回北京,一丝一缕进行剥离,终于剥离出一块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惊考古学界的发现发生了。这个小岭包叫公王岭。我站在公王岭的坡头上,看岭下公路上川流着的各种型号的汽车,看背后蒙着积雪的一级一级台田。想着那场逼使考古专家改变行程的暴雨。如果他们按既定目标奔厚镇去了,所得在难以估计之中,这个沉积在公王岭砾石里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可能在随后的移山造田的“学大寨”运动中被填到更深的沟壑里,或者被农民捡拾,进了yào铺下了yào锅熬成yào渣,或者如我一样刮成粉末撒到伤口永远消失。这场鬼使神差的暴雨,多么好的雨。
我在公王岭陈列室里,看到蓝田猿人头盖骨复原仿制品,外行看不出什么绝妙,倒是对那些同期的古生物化石惊讶不已。原始野生的牛角竟有七十多公分长,人是无论如何招不住那角一触的。作为更新世动物代表的猛犸象,一颗獠牙长到二十多公分,直径粗到十余公分,真是巨齿了,看一眼都令人毛骨悚然。还有剑齿虎,披毛犀,单是牙齿和角,就可以猜想其庞然大物的凶猛了。我便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下乡驻队在白鹿原北坡一个叫龙湾的村子里。那是一个寒冷异常的冬天,在北方习惯称作冬闲季节,此时倒比往常更忙了,以平整土地为主项的学大寨运动正在热潮中。忽一日有人向我通报,说挖高垫低平整土地的社员挖出比碾杠还粗的龙骨。随之,打电话报告了西安有关考古的单位,当即派专家来,指导农民挖掘,竟然挖出一头完整的犀牛化石,弥足珍贵。龙湾村距公王岭不过四十公里,当属灞河的中偏下游了。可以想见,一百万年前的灞河川道,是怎样一番生机盎然生动蓬勃的景象。这儿无疑属于热带的水乡泽国,雨量充沛,热带的林木草类覆盖着山岭原坡和河川。灞河肯定不止现在旱季里那一绺细流,也不会那么浑,在南原和北岭之间的川道里随心所yù地南弯北绕涌流下去。诸如剑齿虎、猛犸象、原始野牛和披毛犀牛等兽类里的庞然大物,傲然游dàng在南原北岭和河川里。已经进化为人的猿人的族群,想来当属这些巨兽横行地域里的弱势群体,然而他们的智慧和灵巧,成为生存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继续着进化的漫漫行程。
从公王岭顺灞河而下到50公里处,即是灞河的较大支流河边上的半坡氏族村落遗址。从公王岭的蓝田猿人进化到半坡人,整整走过了一百多万年。用一百多万年的时间,才去掉了那个“猿”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是太漫长太艰难了。我更为感慨乃至惊诧的是,不过百余公里的灞河川道,竟然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从猿进化到人的实证;一百多万年的进化史,在地图上无法标识的一条小河上完成了。还有华胥氏和她的儿女伏羲女娲的美妙浪漫的神话,在这条小河边创造出来,传播开去,写进史书典籍,传播在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子民的口头上。这是怎样的一条河啊!
这是我家门前流过的一条小河。小河名字叫灞河。
2006.4.12 二府庄
第34章 也说“抬杠”
前不久在《夜光杯》版面上读到说“抬杠”的一篇短文,颇为兴奋。一在“抬杠”这词汇,我以为只是陕西的方言,从字面上很难揣摩其本意所指,所以在已往的写作中很少采用,艰涩的方言不仅于文字叙述难增色彩,反倒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如同吃饭碰到硌牙的沙粒,这是我选择方言的标准。读到这篇说“抬杠”的有趣文章,起码让我知道陕西之外的某个地域的人,也说“抬杠”这个话。再,由这篇文章的阅读,引发起我的有关“抬杠”的趣事趣人的记忆,也想说一说凑点趣谈。
在我生活的关中乡村,在我工作过的机关,几乎每个村子每个单位都会遇到一个爱跟人“抬杠”的角色。所谓“抬杠”,主要指说话,你说东好,他偏会抬出西好的例证,似乎总与人作对,闹别扭。乡间把这种人称为“杠头”。
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抬杠”的经典话语。孙子问爷爷:“树上的柿子咋那么红呀?”爷爷说:“日头晒的。桃呀杏呀沙果呀都是日头晒红的。”孙子反诘:“红萝卜长在土里,压根儿没见过日头,为啥也是红的?”爷爷被问得哑口无言。孙子又问:“爷爷你脸上咋有那么多渠渠儿(皱纹)?”爷爷说:“爷爷老了。老了的人都是这个样子。你长到爷爷这把年纪,也是满脸的深渠儿浅渠儿。”孙子又反诘道:“咱家的猪娃刚生下来,为啥也是一脸渠渠儿?比你脸上的渠渠儿还多还深?”……
类似这种“抬杠”的民间笑话,常常把取笑的对象对着私塾先生,让他们在学生的“抬杠”话语的反诘中出丑。我粗略想来,“抬杠”的人多出自天xìng,xìng格使然。他们好像从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不归行列而旁逸斜出的个xìng,用今天的话说属于“另类”。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反向的,而且很敏捷,随时随地都会对大路的主流思维做出反向的辩驳。就我接触和见识过的“杠头”人物,有的xìng格倔拗,行为举止和脸色眼神,都让人一看就是个不入辙的家伙,出口就会顶得你跌个跟头,反不上话来;有的xìng情却十分随和,蔫不拉唧不动声色,脸孔和眼角总浮泛着捉弄人的神气,轻声慢语里亮出来的却是意料不及的“杠话”。他们看似处处与人作对,却获得周围人的喜欢,在于他们的“杠话”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得一时之开心,并不计较那“杠话”违背了普遍的生活哲理。有时候,他们的“杠话”却被生活实践所证明,因为生活运动里往往有“少数人掌握真理”的事象存在。他们的“杠”就“抬”对了,“抬”出水平了。
如果剔除开“抬杠”中那些片面的故意偏执的意趣,“杠头”们的某些不随大流的独立精神倒是于人有益的。尤其是当一种“流行”覆盖了整个社会、你不“流行”便难以存活的世相发生的时候,有一点“杠头”们反叛的“杠劲儿”,可能会找到更适宜自己生存和创造的道路和途径。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文学在中国文坛潮起的时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几乎被视为过时的中山装,谁不说先锋创作和先锋理论谁就难得有一口饭吃。记得路遥在这样的“流行”时风里说过一句话:“我不信全世界都成了‘澳大利亚羊’。”这是一个颇富个xìng的比喻式“抬杠”。当时,陕西引进了优质优种的澳大利亚细毛羊,在省内尤其在有养羊传统的陕北,向牧民和农民推广。为了农牧民致富,应当是好心好意;为了排除农牧民习惯意识里对本地羊的依恋,免不了把澳大利亚羊说得天花乱坠一好百好,同样免不了把当地羊种说得一钱不值一无是处。路遥是陕北人,对羊尤其熟悉也尤其敏感,于是就有了类比先锋文学潮起时那种现象的妙语。他便以“杠劲儿”挑战,不是语言辩论,而是闷住头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探索实践,默默六年过去,完成现实主义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呼应。十余年后,我在《文艺报》所作的一次读者调查报告中看到,《平凡的世界》在被调查的大学生读者中,阅读量排列首位。近年又从杂志上看到,当年许多先锋派作家纷纷回归到现实主义创作,颇富启示。
我倒以为,现实主义是一条创作方法,先锋派也是一种艺术流派,况且还有诸如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象征派等种种创作方法,都出现过经典的或杰出的文本,也成就过大家大师。问题仅仅在于,既不要把文坛弄成现实主义独尊的一统天下,也不要时兴什么流派就全搞成什么流派的一色样式,不要搞成“全世界都只能养澳大利亚羊”。艺术创造尤其重要的是个xìng化的创造活动。作家个人的气质和个xìng,作家独有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需要找到一种最适宜最恰当的表述形式,才能得到最完美的表述。一种创作方法或流派,既不可能适宜个xìng迥然的所有作家,甚至同一作家也不可能用一种写作方法去表现各种体验,这是常识。
“抬杠”者往往执一端而蔑视普遍,只当趣事罢了。“抬杠”者说不定执的那一端,却是被普遍现象掩饰住的真谛,倒令人钦佩。尤其在当今一潮卷过一潮一风掀起一风的迷彩世相里,有一点清醒的辨识和选择,再加上“杠头”们的某些“杠劲儿”,对于想在这个世界上成一点事的人来说,可能还是有益有用的。
2006.4.17 二府庄
第35章 陪一个人上原
电话里响着一个陌生的声音,开门见山:“我是北京人艺林兆华。”我在意料不及的瞬间本能地噢了一声,随口回应:“你是大导演呀我知道。”接着再没有寒暄和客套,他就说起要把《白鹿原》改编成话剧的设想。我只是确定了小说《白鹿原》被大导演林兆华相中改为话剧的事,自然是一种新鲜而又欣然的愉悦,都不太用心听他说有关改编的纯粹的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告别华胥氏陵祭坛,在依然热烈依然震天撼地的锣鼓声响里,我徒增起对祭坛前这条河的依恋,便沿着灞河北岸平整的国道溯流而上。大雪昨日骤降骤晴。灿烂的丙戌年二月二龙抬头日的阳光如此鼓dàng人的情怀。天空一碧如洗。河南岸横列着的白鹿原的北坡上的大大小小的沟壑,蒙着一层厚厚的柔情的雪。坡上的洼地和平台上,隐现着新修的房屋白色或棕色的瓷片,还有老式建筑灰色瓦片的房脊。公路两边的果园和麦地,积雪已融化出残破的景象,麦苗从融雪的地坨里露出令人心颤的嫩绿。柳树最敏感春的气息,垂吊的丝条已经绣结着米黄的叶芽了。我竟然追到蓝田猿人的发现地公王岭来了。
这是一阶既不雄阔也不高迈的岭地,紧依着挺拔雄浑的秦岭脚下,一个一个岭包曲线柔缓。灞河从公王岭的坡根下流过,河面很窄,冬季里水量很小,看去不过像条小溪。就是这个依贴着秦岭绕流着灞水的名不见经传的公王岭,一日之间,叫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进入中学历史课本,把公王岭发现的蓝田猿人铸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常识xìng记忆。这是在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遗存,刚刚从猿蜕变进化到可以称作人的蓝田猿人,距今大约115万年。
这个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带有很大的偶然xìng,或者正应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老话。1963年春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的一行专家,到蓝田县辖的灞河流域作考古普查。这是一个冷门学科里最冷的一门,别说普通乡民摇头茫然,即使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当地教师干部,也是浑然不知茫然摇头。他们用当地人熟知的龙骨取代了化石,一下子就揭去了这个高深冷僻的冷门里神秘的面纱,不仅大小中yào铺的yào匣子里都有储备,掌柜的都精通作为yào物的龙骨出自何地,蓝田北岭和原坡地带随处都有;被他们问到的当地识字或不识字的农民,胳膊一抡一指,烂龙骨嘛,满岭满坡踢一脚就踢出一堆。话说得兴许有点夸张。然而灞河北岸的岭地和南岸的白鹿原的北坡,农民挖地破山碰见龙骨屡见不鲜,积攒得多了就送到中yào铺换几个零钱,虽说有益肾补钙功效,却算不得珍贵yào材,很便宜的。农家几乎家家都有储备,有止血奇效。我小时割草弄破手指,大人割麦砍伤脚腕,取出龙骨来刮下白色粉末敷到伤口上,血立马止住不流,似乎还息痛。我便忍不住惋惜,说不定把多少让考古科学家觅寻不得的有价值的化石,在中yào锅里熬成渣了,刮成粉末止了血了。
这一行考古专家在灞河北边的山岭上踏访寻觅,终于在一个名叫陈家窝的村子的岭坡上,发现了一颗猿人的牙齿化石,还有同期的古生物化石,可以想象他们的兴奋和得意,太不容易又太意外的容易了。由此也可以想到这里蕴积的丰厚,真如农民说的一脚能踢出一堆来。这一行专家又打听到灞河上游的古老镇子厚镇周围的岭地上龙骨更多,便奔来了。走过蓝田县城再往东北走到三十多里处,骤然而降的暴雨,把这一行衣履不整灰尘满身的北京人淋得避进了路边的农舍,震惊考古史界的事就要发生了。
他们避雨躲进农舍,还不忘打听关于龙骨的事。农民指着灞河对岸的岭坡说,那上头多得很。他们也饿了,这里既没有小饭馆就餐,连买饼干小吃食的小商店也没有,史称“三年困难”的恶威尚未过去。他们按“组织纪律”到农民家吃派饭,就选择到对面岭上的农家。吃饭有了劲儿,就在村外的山坡上刨挖起来,果然挖出了一堆堆古生物化石,又挖出一颗猿人牙齿。他们把挖出的大量沉积物打包运回北京,一丝一缕进行剥离,终于剥离出一块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惊考古学界的发现发生了。这个小岭包叫公王岭。我站在公王岭的坡头上,看岭下公路上川流着的各种型号的汽车,看背后蒙着积雪的一级一级台田。想着那场逼使考古专家改变行程的暴雨。如果他们按既定目标奔厚镇去了,所得在难以估计之中,这个沉积在公王岭砾石里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可能在随后的移山造田的“学大寨”运动中被填到更深的沟壑里,或者被农民捡拾,进了yào铺下了yào锅熬成yào渣,或者如我一样刮成粉末撒到伤口永远消失。这场鬼使神差的暴雨,多么好的雨。
我在公王岭陈列室里,看到蓝田猿人头盖骨复原仿制品,外行看不出什么绝妙,倒是对那些同期的古生物化石惊讶不已。原始野生的牛角竟有七十多公分长,人是无论如何招不住那角一触的。作为更新世动物代表的猛犸象,一颗獠牙长到二十多公分,直径粗到十余公分,真是巨齿了,看一眼都令人毛骨悚然。还有剑齿虎,披毛犀,单是牙齿和角,就可以猜想其庞然大物的凶猛了。我便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下乡驻队在白鹿原北坡一个叫龙湾的村子里。那是一个寒冷异常的冬天,在北方习惯称作冬闲季节,此时倒比往常更忙了,以平整土地为主项的学大寨运动正在热潮中。忽一日有人向我通报,说挖高垫低平整土地的社员挖出比碾杠还粗的龙骨。随之,打电话报告了西安有关考古的单位,当即派专家来,指导农民挖掘,竟然挖出一头完整的犀牛化石,弥足珍贵。龙湾村距公王岭不过四十公里,当属灞河的中偏下游了。可以想见,一百万年前的灞河川道,是怎样一番生机盎然生动蓬勃的景象。这儿无疑属于热带的水乡泽国,雨量充沛,热带的林木草类覆盖着山岭原坡和河川。灞河肯定不止现在旱季里那一绺细流,也不会那么浑,在南原和北岭之间的川道里随心所yù地南弯北绕涌流下去。诸如剑齿虎、猛犸象、原始野牛和披毛犀牛等兽类里的庞然大物,傲然游dàng在南原北岭和河川里。已经进化为人的猿人的族群,想来当属这些巨兽横行地域里的弱势群体,然而他们的智慧和灵巧,成为生存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继续着进化的漫漫行程。
从公王岭顺灞河而下到50公里处,即是灞河的较大支流河边上的半坡氏族村落遗址。从公王岭的蓝田猿人进化到半坡人,整整走过了一百多万年。用一百多万年的时间,才去掉了那个“猿”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是太漫长太艰难了。我更为感慨乃至惊诧的是,不过百余公里的灞河川道,竟然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从猿进化到人的实证;一百多万年的进化史,在地图上无法标识的一条小河上完成了。还有华胥氏和她的儿女伏羲女娲的美妙浪漫的神话,在这条小河边创造出来,传播开去,写进史书典籍,传播在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子民的口头上。这是怎样的一条河啊!
这是我家门前流过的一条小河。小河名字叫灞河。
2006.4.12 二府庄
第34章 也说“抬杠”
前不久在《夜光杯》版面上读到说“抬杠”的一篇短文,颇为兴奋。一在“抬杠”这词汇,我以为只是陕西的方言,从字面上很难揣摩其本意所指,所以在已往的写作中很少采用,艰涩的方言不仅于文字叙述难增色彩,反倒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如同吃饭碰到硌牙的沙粒,这是我选择方言的标准。读到这篇说“抬杠”的有趣文章,起码让我知道陕西之外的某个地域的人,也说“抬杠”这个话。再,由这篇文章的阅读,引发起我的有关“抬杠”的趣事趣人的记忆,也想说一说凑点趣谈。
在我生活的关中乡村,在我工作过的机关,几乎每个村子每个单位都会遇到一个爱跟人“抬杠”的角色。所谓“抬杠”,主要指说话,你说东好,他偏会抬出西好的例证,似乎总与人作对,闹别扭。乡间把这种人称为“杠头”。
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抬杠”的经典话语。孙子问爷爷:“树上的柿子咋那么红呀?”爷爷说:“日头晒的。桃呀杏呀沙果呀都是日头晒红的。”孙子反诘:“红萝卜长在土里,压根儿没见过日头,为啥也是红的?”爷爷被问得哑口无言。孙子又问:“爷爷你脸上咋有那么多渠渠儿(皱纹)?”爷爷说:“爷爷老了。老了的人都是这个样子。你长到爷爷这把年纪,也是满脸的深渠儿浅渠儿。”孙子又反诘道:“咱家的猪娃刚生下来,为啥也是一脸渠渠儿?比你脸上的渠渠儿还多还深?”……
类似这种“抬杠”的民间笑话,常常把取笑的对象对着私塾先生,让他们在学生的“抬杠”话语的反诘中出丑。我粗略想来,“抬杠”的人多出自天xìng,xìng格使然。他们好像从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不归行列而旁逸斜出的个xìng,用今天的话说属于“另类”。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反向的,而且很敏捷,随时随地都会对大路的主流思维做出反向的辩驳。就我接触和见识过的“杠头”人物,有的xìng格倔拗,行为举止和脸色眼神,都让人一看就是个不入辙的家伙,出口就会顶得你跌个跟头,反不上话来;有的xìng情却十分随和,蔫不拉唧不动声色,脸孔和眼角总浮泛着捉弄人的神气,轻声慢语里亮出来的却是意料不及的“杠话”。他们看似处处与人作对,却获得周围人的喜欢,在于他们的“杠话”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得一时之开心,并不计较那“杠话”违背了普遍的生活哲理。有时候,他们的“杠话”却被生活实践所证明,因为生活运动里往往有“少数人掌握真理”的事象存在。他们的“杠”就“抬”对了,“抬”出水平了。
如果剔除开“抬杠”中那些片面的故意偏执的意趣,“杠头”们的某些不随大流的独立精神倒是于人有益的。尤其是当一种“流行”覆盖了整个社会、你不“流行”便难以存活的世相发生的时候,有一点“杠头”们反叛的“杠劲儿”,可能会找到更适宜自己生存和创造的道路和途径。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文学在中国文坛潮起的时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几乎被视为过时的中山装,谁不说先锋创作和先锋理论谁就难得有一口饭吃。记得路遥在这样的“流行”时风里说过一句话:“我不信全世界都成了‘澳大利亚羊’。”这是一个颇富个xìng的比喻式“抬杠”。当时,陕西引进了优质优种的澳大利亚细毛羊,在省内尤其在有养羊传统的陕北,向牧民和农民推广。为了农牧民致富,应当是好心好意;为了排除农牧民习惯意识里对本地羊的依恋,免不了把澳大利亚羊说得天花乱坠一好百好,同样免不了把当地羊种说得一钱不值一无是处。路遥是陕北人,对羊尤其熟悉也尤其敏感,于是就有了类比先锋文学潮起时那种现象的妙语。他便以“杠劲儿”挑战,不是语言辩论,而是闷住头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探索实践,默默六年过去,完成现实主义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呼应。十余年后,我在《文艺报》所作的一次读者调查报告中看到,《平凡的世界》在被调查的大学生读者中,阅读量排列首位。近年又从杂志上看到,当年许多先锋派作家纷纷回归到现实主义创作,颇富启示。
我倒以为,现实主义是一条创作方法,先锋派也是一种艺术流派,况且还有诸如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象征派等种种创作方法,都出现过经典的或杰出的文本,也成就过大家大师。问题仅仅在于,既不要把文坛弄成现实主义独尊的一统天下,也不要时兴什么流派就全搞成什么流派的一色样式,不要搞成“全世界都只能养澳大利亚羊”。艺术创造尤其重要的是个xìng化的创造活动。作家个人的气质和个xìng,作家独有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需要找到一种最适宜最恰当的表述形式,才能得到最完美的表述。一种创作方法或流派,既不可能适宜个xìng迥然的所有作家,甚至同一作家也不可能用一种写作方法去表现各种体验,这是常识。
“抬杠”者往往执一端而蔑视普遍,只当趣事罢了。“抬杠”者说不定执的那一端,却是被普遍现象掩饰住的真谛,倒令人钦佩。尤其在当今一潮卷过一潮一风掀起一风的迷彩世相里,有一点清醒的辨识和选择,再加上“杠头”们的某些“杠劲儿”,对于想在这个世界上成一点事的人来说,可能还是有益有用的。
2006.4.17 二府庄
第35章 陪一个人上原
电话里响着一个陌生的声音,开门见山:“我是北京人艺林兆华。”我在意料不及的瞬间本能地噢了一声,随口回应:“你是大导演呀我知道。”接着再没有寒暄和客套,他就说起要把《白鹿原》改编成话剧的设想。我只是确定了小说《白鹿原》被大导演林兆华相中改为话剧的事,自然是一种新鲜而又欣然的愉悦,都不太用心听他说有关改编的纯粹的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