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每天学点经济学实体书最新章节 > 每天学点经济学实体书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7 章

  于如碗风景,而是潜心于当地的水稻生产。刀镰犁耙,种锄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爪哇岛的原生态农业在维护了一派自然景色的同时,却长期陷入到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状态。盖尔茨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随后这一概念便广泛引入到政治、经济之中。

  “内卷化”意指一个社会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大到一个社会,小至一个自我,一旦陷入内卷化状态,即似身陷泥沼,无力前进。

  生活当中,经常可见这类事情。老李,“干事”一当三十年,身边同事一个一个升迁,自己却还原地徘徊。退休年龄将至,心中酸涩,“二锅头”变成贴心朋友。老张,“技工”一做十五年,同辈之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自己却还只是戴着一顶技工的帽子,心境抑郁。老周,二十年少时,一部剧本即获得电影大奖,被公认前程似锦,然而二十载光yīn荏苒,创作水平再不见长,毫无建树,甚至开始考虑改行……面对这些屡见不鲜的“内卷化”情况,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何停步不前?是天赋欠缺,勤奋不够,还是运气没有垂青?

  分析个人的内卷化情况,根本出发点即在于其精神。人们常说,信念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生只能如此,那么命运基本上也就不会再有改变,生活就此充满自怨自艾;如果相信自己还能有一番作为,并付诸行动,那么便可能大有斩获。正像运动员所说的,“拼搏不一定会得到,不拼搏一定会得不到”。如果上面提及的李“干事”认定此生只适合这一职位,那么他升迁的动力将消弭殆尽,前途可以不作他想。

  上面提及的老李、老张、老周,都为现状不满,都为前途沉郁,其心气还在,这时就要分析个人内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个人能力。一般说来,它包括“专业”和“处世”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能力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能力可以让专业能力如虎添翼。但是,若只重专业而不顾人际,将难以找到用武之地;只重处世而无一技之长,终究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两者结合,个人才华才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上面提到的老张,“技工”一做十五年,可能是他上进不够,专业能力没有提高,也可能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技术xìng更强的工作难以chā手,种种原因使得他失去了评定职称的机会。推广开来,梦想有所作为的人比比皆是,然而大多只是空想家,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处于“内卷化”当中。想想看,在现实生活中,哪个单位的一把手不是熟练业务,而又同时精于世故呢?

  一个人早上出门,必照镜子以正衣冠,然而晚上归来,可否想到再照镜子以正心灵呢?这面镜子就是人的思想观念。千百年来,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中国农民一代一代繁衍,生活却不见大的改变,而更要命的是,人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多年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去陕北,偶然间采访一个在黄土高原上放羊的男孩,便有了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呢?”

  “娶媳fù。”

  “娶媳fù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做什么呢?”

  “放羊。”

  小孩几句话勾勒出了一种“内卷化”生活状态,这无疑折shè出当时许多陕北农民的思想观念。多少年来,农民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什么改进,在于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要改进。思想观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就变得非常困难。而对于整天忙碌于工作的人们,虽然没有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是那个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信念,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由此停滞不前。

  生活陷于内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进观念,而那些成功人士相比之下,则更需要理念更新,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注定只能做一个小老板?并非他不想做大做强,而是思想观念停滞在小的层面。小老板需要精明,而大老板不仅需要精明,更需要气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多事之秋,多少著名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思想观念停在原地。面对国际化接轨、现代化生产的企业,这些老板还在用农民的思想进行管理。市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倒闭自属必然。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状态,就要先确信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纯熟。精益求精,发挥极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下决心钻研,或者再去接受培训,都非常必要。除此之外,再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尤其是在企业这个大舞台里,自己与同事是琴瑟相和,还是凉若秋水?自己在领导那里,是青睐有加,还是可有可无?要切记,走出职场的内卷化,要靠自身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强烈的求知yù望和顽强的上进精神。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原因——人才经济学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大军,项梁兵败后,韩信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却始终不被采纳,不得志之下转而投奔刘邦的汉军。汉军大将夏侯婴见韩信言论不凡、相貌威武,便将其向刘邦推荐,但仍然未被重用。后来,韩信多次与萧何论兵,颇得赏识,但仍不能舒展志向。刘邦行军至南郑时,郁郁不得志的韩信面对当空明月,仰天长叹前程渺茫,便骑马而去。萧何听说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连夜追赶,天至拂晓,方才追及。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留了下来。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他推荐韩信,希望重用。刘邦起初只想将其封为将军,然而萧何竭尽所能争辩,说明争夺天下,韩信是必不可少的大将之才。于是刘邦便择选吉日任命韩信为大将,从此文依萧何,武靠韩信,刘邦终于夺取了天下,建立了西汉。

  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在小说、戏剧当中屡屡提起,传为佳话。古往今来,这一典故的教育意义始终未曾降低分毫。从萧何为国求贤、识人爱才的一片赤诚之心中,可以看到人才的高度重要xìng。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人才经济学”的高度。

  人才经济学首先要明确“人才”的定义;人才是什么?首先,人才属于劳动者,但绝不是一般的劳动者。相比普通劳动者而言,他们具有“三高”,即“高质量”、“高素养”和“高能量”,因此,人才可以在为数众多的劳动力群体中,脱颖而出。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求的就是高质量的人才。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归时,遇到百般阻挠,原因何在?一位美军高级将领给出了形象的答案,他说,宁愿qiāng毙钱学森,也不愿意他回到中国,因为他“一个人可以顶五个师”。所以钱学森在美国被扣五年才得返回,而他一旦回国,便对“两弹一星”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人才的重要xìng,其释放出的能量是一般人无法相提并论的。

  在明确人才的定义后,再分析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它将集中于人才的竞争。这里有一个简单、明了的逻辑关系: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竞争取决于产品的竞争,谁能生产出适合用户需要、赢得用户满意的产品(这里的产品包括技术、服务等),谁就能占领市场。但是只有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方能生产出这样的产品。因此,从根本上说,人才竞争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

  在市场里,人才也作为一种商品来对待,其价值就由供求关系决定。但是对于人才,又绝不能简单等同一般的商品。随便列举某种商品,比如手机,在其刚进入市场时还是紧俏货,但是到了现在,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市场上基本达到供求平衡,甚至开始出现供大于求。手机的价格越降越低,就是一个证明。实际上,市场里绝大多数商品的供求发展都会符合这种最终供大于求的趋势,这是由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共同决定的。但是人才——而且只有人才,作为科技的研发者,是不折不扣的稀缺资源。尽管在短期内人才市场会有所起伏,但从长远看,人才总会供不应求。比如作为朝阳产业的IT界,已经持续多年上演争抢软件人才的大戏;近几年,中国模具工业高速发展,市场广阔,产销两旺,在我国一些模具业发达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企业追着疯抢模具数控技术人才,技能较好者工资达四五千元,年薪十万以上的也并不鲜见。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作为一种商品,人才因为具有了创造力,从而始终处于买方市场。

  人才经济学同样注重人才这种商品的成本问题。企业追求效益,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