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最新章节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5 章

  属于伤津的表现;如热病后期或久病精血不足等,可见舌质光红无苔,形体瘦削等,均属于液枯的临床表现。

  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液津得不到正常的向全身输布,因而形成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或是津液停滞于体内某一局部,以致湿从内生,或酿为痰,或成饮,或水泛为肿等。其成因甚多,除了外邪因素外,主要的有气、血和有关脏腑的功能失调。

  津液的正常输布,有赖于肺、脾、肝、肾、三焦等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脏腑的功能失调,则津液不能外输于皮毛和下输于膀胱,而致痰壅于肺,甚则发为水肿;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可使津液在体内环流减弱,而痰湿内生;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则津停;肾失蒸腾气化,则气不化津而致津液停滞;三焦的水道不利,影响了津液在体内的环流和气化功能。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溢于肌肤而为水肿。

  水停气阻指水液停贮,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如水饮阻肺,则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气凌心,则可见心悸、心慌,甚至胸闷心痛等症;水饮停滞中焦则可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食呆滞,甚则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水饮阻滞于经脉则可见肢体困倦、沉重等症出现。

  气随液脱主要指由于津液大量丢失,气失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阳气暴脱的危候,多由高热、大汗,或严重吐泻所致的气随津脱。

  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耗,血脉中的津液干涸,称为血燥。多因大热伤津,或烧伤灼液,或yīn虚劳热等可导致津枯血燥,常见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亏损,血液循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脏腑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yīn阳、气血失调的内在机理。

  脏腑病机之说,首见于《内经》,指出了不同病证的归属。以后,随着脏腑辨证的发展,临床医疗经验的积累,进一步充实和提高了脏腑病机的理论,成为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基础理论。

  五脏的yīn阳、气血,是全身yīn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脏的yīn阳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yīn。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和气合称为"阳气";血和yīn,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yīn与血合称为"yīn血"。但是,从yīn阳、气血和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来说,阳和气,yīn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来说,脏腑的yīn阳,代表各脏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脏腑的气血,是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各脏之yīn阳,皆以肾yīn肾阳为根本,因此各脏的yīn阳失调,久必及肾;各脏之气血,均化生于水谷精微,因此各脏的气血虚亏,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密切。

  由于五脏生理功能各有特点,因此各脏的yīn阳、气血失调各有所侧重;六腑的功能失调,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失调;奇恒之腑的功能失调,即脑、髓和骨、脉、女子胞的功能失调。

  五脏的yīn阳气血失调

  心的yīn阳气血失调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言之官"。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yīn、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个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旺。一般可发为两类,凡由于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多属实火;劳心过度、耗伤心yīn心血,或由全身之yīn血不足,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火。心的阳气亢盛可导致躁扰心神,或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或心火上炎或下移。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的气虚和阳虚。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所致。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

  心yīn、心血的失调,主要有心yīn不足、心血亏损,以及血心瘀阻等。

  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心悸怔忡:多因心yīn、心血亏损,血不养心,心无所主,而悸动不安;或因心阳、心气虚损,血液运行无力;或因痰瘀阻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心动失常所致。

  心烦:多由于心火炽盛,心神被扰;或心yīn不足,虚火扰心,以致神志浮动,躁扰不宁所致。

  失眠、多梦: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yīn,心神不能入舍所致。但有虚实之分。实则为邪热、痰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藏;虚则为心yīn心血亏损,yīn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失于敛藏所致。

  健忘:多由心的气血虚亏,脾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心神失养,神志衰弱所致。

  喜笑不休、谵语、发狂:皆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扰,或邪热内隔心包,而致神识昏乱。

  昏迷:多由邪盛正衰,阳气暴脱,心神涣散;或因邪热入心(逆传心包),或痰浊蒙蔽心包等所致。气火上逆,气机逆乱可致气厥,亦可因心神暂时涣散而出现昏迷。

  心前区憋闷疼痛:多由胸阳不振,或为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气血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所致,此属"真心痛"范畴。

  面唇爪甲紫暗:心阳虚损,或寒滞血脉,血行瘀阻不畅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心气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而无光泽。

  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散大数疾,或虚弱无力,或迟涩:均为心主血脉功能失调的反映。

  肺的yīn阳气血失调

  肺是体内外气体jiāo换的场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推动血液的循行,通调水道以促进津液的输布和代谢。肺气尚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以发挥其温煦肌肤,保卫肌表的作用。

  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侵犯于肺和肺系,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气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亦可由于肺气不足,宣发和肃降无权,或肺yīn亏虚,燥热内生而致宣发和肃降失常等。

  肺气虚损,即肺气虚,多因肺失宣发和肃降,久病不愈,伤及肺气;或劳伤过度,耗伤肺气;或久咳伤肺,以致肺气虚弱。

  肺yīn不足,主要包括肺的津液不足和yīn虚火旺。多由燥热之邪久留,或痰火内郁,或五志过极化火等耗伤肺yīn所致。

  肺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咳嗽:为肺的呼吸功能失常最常见症状之一。主要由于肺气失宣,肺气不时上逆所致。

  气短:多由肺气虚损,呼吸功能衰减所致。

  哮:多由痰气jiāo阻,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系气道阻塞不畅所致。

  喘:多由肺热蕴盛,气机壅阻或肺肾两虚,肾不纳气所致。

  胸闷疼痛:多由风、寒、燥、热之邪,或痰、瘀、水饮等壅遏肺气,气机阻塞不通,或肺络为邪所闭,气血滞涩不畅所致。

  咯痰、咯血:多由肺失空肃,水津气化输布障碍,聚而成痰,或因脾虚,痰湿内聚上泛所致。咯血多为痰热化火,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声哑失音:多由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声道不利,而致声哑失音。或由于肺虚yīn津不足,声道失于滋润而致声哑失音。

  鼻衄:多由肺胃蕴热,或肝火上炎,灼伤肺之脉络,热迫血妄行所致。

  自汗:多由肺气虚损,卫阳不固,腠理疏泄,津液外泄所致。

  脾的yīn阳气血失调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水谷化为精微,运化水液,输布津液,防止水湿的产生。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于脾的阳气,故"脾宣升则健"。脾主升清、主统血。脾的yīn血,对于脾的运化功能所起的作用,远逊于脾的阳气。

  脾阳、脾气的失调,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的不足,而致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权,或内生水湿痰饮,甚则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而致中气下陷;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引起脾气虚弱,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病症。

  脾yīn的失调,即脾yīn虚,是指脾脏yīn液亏虚不足。多由病久或热病期耗伤脾胃之yīn液所致。

  脾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制:

  腹满胀痛或脘腹痛:多因脾气虚,运化无力;或因宿食停滞:或因脾胃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气滞;或因肝气犯肺,气机郁滞等所致。脾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故发胀满而痛。

  食少、便溏;多因脾虚胃弱,或湿困脾胃,脾不升清、胃失降浊。

  黄疸:多由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于肌肤所致。

  身重乏力:多由脾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因而水湿留滞所致。

  脱肛、yīn挺及内脏下垂:多因脾虚、中气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无力或不能升举。

  便血、崩漏、紫癜:多因脾气虚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