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不知天高地厚、懵懵懂懂的普通男生追到漂亮女孩。
"逆向选择"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于1970年提出的"旧车市场模型"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旧车市场上,买者和卖者之间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一般情况下,潜在的买者要想确切地辨认出旧车市场上汽车质量的好坏是困难的。他最多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
然而,从这些信息中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因为车的真实质量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但这在旧车市场上又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典型的买者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者。结果是,旧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降低,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汽车退出市场。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成jiāo,极端情况下甚至没有jiāo易。
这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平常人们说选择,都是选择好的,而这里选择的却是差的,所以把这种现象叫做逆向选择。
在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现象也相当普遍。以医疗保险为例,不同投保人的风险水平可能不同。有些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比如他们容易得病,或者有家族病史。而另一些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低风险,比如他们生活有规律,饮食结构合理,或者家族寿命都比较长。
这些有关风险的信息是投保人的私人信息,保险公司无法完全掌握。如果保险公司对所有投保人制定统一保险费用(这属于总体保险合同),由于保险公司事先无法辨别潜在投保人的风险水平,这个统一的保险费用,只能按照总人口的平均发病率或平均死亡率来制定。所以,它必然低于高风险投保人应承担的费用,同时高于低风险投保人应承担的费用。
通过这种方式,低风险投保人会不愿负担过高的保险费用,退出保险市场。这时,保险市场上只剩下高风险的投保人。简单地说,这时,风险投保人驱逐低风险投保人的逆向选择现象发生了。其结果是保险公司的赔偿概率,将超过根据统计得到的总体损失发生的概率。保险公司出现亏损甚至破产的情况必然发生。
资本市场上也存在着逆向选择。比如对于银行来说,其贷款的预期收益既取决于贷款利率,也取决于借款人还款的平均概率,因此银行不仅关心利率,而且关心贷款风险,这个风险是借款人有可能不归还借款。
一方面,通过提高利率,银行可能增加自己的收益;另一方面,当银行不能观测特定借款人的贷款风险时,提高利率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从而使得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
结果,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显然,正是由于贷款风险信息在作为委托人的银行和作为代理人的借款者之间分布并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现象。
专家指点:逆向选择对经济是有害的。高质量的卖者和需要高质量产品的买者无法进行jiāo易,双方效用都受到损害;低质量的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迫使高质量的企业降低质量,与之"同流合污";买者以预期价格获得的却是较低质量的产品。
第18节:丧气结论--骗子、傻瓜和小气鬼博弈
12.丧气结论--骗子、傻瓜和小气鬼博弈
生物学家运用经济学的博弈论,证明了一个道理,即不求报答、绝对利他的种群,即使一开始存在,但是随着博弈的多次进行,也将走向灭绝。
假定某个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不能自己抓自己头上的虱子。假定B头上有一只虱子,A为他剔除掉。不久以后,A头上也有了虱子,A当然去找B,希望B也为他除掉,作为回报。结果,B嗤之以鼻,掉头就走。B是个骗子。
假设一个生物种群中的个体采取两个策略--傻瓜策略和骗子策略中的任何一种。傻瓜可以为任何人梳理头上的虱子,而不问对象是谁,只要对方有需要。骗子只接受傻瓜的利他行为,但却不为别人服务。在这两种策略的博弈中,傻瓜基因很快就要被挤掉。如果生物种群中骗子所占的比例达到90%时,因为只有很少的人为别人梳理头部而导致寄生虫的大量繁殖,那就没什么东西能够阻止傻瓜的灭绝,而且整个生物种群大概也难逃覆灭的厄运。
现在让我们假设还有第三种称为小气鬼的策略。小气鬼愿意为没有打过jiāo道的个体抓虱子,而且为他抓过的个体,他更不忘报答。可是,哪一个骗了他,他就要牢记在心,以后再不肯为这个骗子服务。生物学家证明,小气鬼策略是一种生物进化上稳定的策略,小气鬼优越于骗子或傻瓜,因为小气鬼占多数的种群中,骗子或傻瓜都难以逞强。同样,在骗子占大多数的生物种群中,小气鬼或傻瓜也难以逞强。
生物学家道金斯对三种策略的博弈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开始模拟时,傻瓜占大多数,小气鬼占少数,骗子也属于少数,与小气鬼的比例相仿。骗子对傻瓜进行无情的剥削,先在傻瓜种群中引发了剧烈的崩溃。骗子的激增随着最后一个傻瓜的死去而达到高峰。这时,骗子还要应付小气鬼。在傻瓜急剧减少时,小气鬼在日益取得优势的骗子的打击下也缓慢地减少,但仍能勉强地维持下去。在最后一个傻瓜死去之后,骗子不再能够跟以前一样那么随心所yù地进行剥削。小气鬼在抗拒骗子剥削的情况下开始缓慢地增加,并逐渐取得稳步上升的势头。接着小气鬼突然激增,骗子从此处于劣势并逐渐接近灭绝的边缘。由于处于少数派的有利地位,所以受到小气鬼怀恨的机会相对地减少,骗子这时得以苟延残喘。不过,骗子的覆灭是不可挽回的。它们最终慢慢地相继死去,留下小气鬼独占整个种群。
根据以上模型,只要一个骗子,利他主义的"傻瓜"的存在,将带来组织内骗子的繁荣和组织的覆灭。小气鬼策略是组织的稳定策略,它的含意"互惠",是相互报答和感恩,因此也可以说是互惠利他或互惠自私,就像市场中的那种情况一样。假如大家把相互清除寄生虫作为"宪法"固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这个组织就有一个道德共识。
"傻子"在这个世界一定是无法生存的,因为"傻子"代表"利他",而"利他"必须"损己",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任何"利他"行为都是以"损己"为代价的,可以说"利他"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己",而"损己"的极致便是让出你的生存空间给别人。所以,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利他"的"傻子"逐渐地消失,而"骗子"在"傻子"消失之后由于没有了其生存的依托也将自然地走向消失。最后这个世界的生物种群就构成了一个由"小气鬼"所组成的"食物链"--现实存在的世界。当然,"傻子"和"骗子"并非完全消失,即便"小气鬼"有时也会偶尔地充当一回"傻子"和"骗子",比如说,有人对你说"你应该'利他'",那么你一定是碰到了一位"骗子",他无非是想占你的便宜而已,如果你信了他的话,你也就充当了一回"傻子"。
第19节:堵车的故事--非合作博弈均衡
专家指点:在这个博弈模式中,由于小气鬼把握的原则是"互惠",他给出的"无偿"机会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这就迫使其对手也不得不采取同样的jiāo易规则,否则,jiāo易就会中断,不可能延续。于是,这社会或市场就出现了走向公正、有序的转机。
13.堵车的故事--非合作博弈均衡
堵车,每一个人可能都经历过了,并且充满了抱怨。其实,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个故事大多是由一些简单的事情导致的。为此,经济学家以一段高速路上的经历为例清晰而简单地阐明了它所内涵的博弈理论。
有一天,一位经济学教授从演讲处返回住处,经过一段高速路时,却发现原先快速行驶的车辆一下子慢了下来。原来在南向的线路上发生了一起反常的jiāo通事故,而结果却是自己(向北)道路上的汽车车速比发生事故的道路上的汽车车速下降了还多。因为人们纷纷减慢车速,想看看车道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好奇心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甚至一个晚了10分钟到达事故现场的司机可能会感觉他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即使他眼前的道路已经没有拥堵了,但如果没看上一眼,他会不甘心的。
最后大多数司机为了看10秒钟事故现场而多花了10分钟的开车时间。(更可笑的是,现场可能已经被清理干净了,他们仅仅因为前面的人可能在看什么,而觉得好奇,于是放慢车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一些本来可以快速通过的司机,可能出于好奇稍慢了一会儿。当然,多数司机凭借多年的开车经验,知道当他们到达现场时,他们看一下大概要耽误10秒钟的开车时间。然而当他们到达出事现场的时候,10分钟的延误已经是沉淀成本了;而他们仅花了10秒钟匆匆看了一眼。在他后面慢慢爬行的几十辆车上,所有人也额外多花了10秒钟时间。
每个人都花了10秒钟时间看了一眼,但是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总共花去了10分钟,其中为前面司机的好奇心多花了9分50秒。
这真是不划算。
专家指点:这个不好的结果是因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作为一个整体,司机们绝对会作出的选择是不损失这么多时间,如果每个人少看这10秒钟,那么每个人都能在高速路上节约10分钟。然而因为不存在组织协调,他们都受一种分散体系的约束,在这种体系下,司机对他后边的人造成的损失并不在意,这就是一个在现实当中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例子。
第20节:道德的产生--猴群博弈
14.道德的产生--猴群博弈
有一群猴子被关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的上方有一条绳子,绳子上拴着一根香蕉,绳子连着一个机关,机关又与一个水源相连。
猴子们发现了香蕉,有猴子跳上去够这根香蕉。当猴子够到时,与香蕉相连的绳子带动了机关,于是一盆水倒了下来,尽管够到香蕉的猴子吃到了香蕉,但其他猴子被淋湿了。这个过程一直重复着。
猴子们发现,尽管有猴子吃到香蕉,但吃到香蕉的猴子是少数,而其余的大多数猴子都被淋湿。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伙猴子自觉地行动起来,每当有猴子去取香蕉,就有其他的猴子因愤怒而自动地去撕咬那只猴子,久而久之,猴子们产生了合作,再也没有猴子敢去取香蕉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故事里,猴子间产生了"道德"。如果这群猴子构成一个社会,它们也繁衍下一代,那么会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下一代,渐渐地猴子们便认为取香蕉的后果对其他猴子不利,从而认为去取这根香蕉是"不道德的",它们也会自动地惩罚"不道德的"猴子。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这个博弈故事却反映了人类道德的产生过程。
经济学家霍布斯认为人类在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然状态中,就是"人与人之间像狼与狼一样",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力图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企图占有别人的东西,此时,每个人都是对方的敌人。此时没有任何规则,没有财产,没有正义或不正义,只有战争。武力与欺诈是战争中的两大基本德行。因此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无法产生文明。
那么,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又是如何解释道德产生的呢?
与国家一样,道德也是对某些不合作行动的惩罚机制。这种机制的出现使得人类从"囚徒困境"中走出来。人的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产生了道德感。
道德感自然地使得人们对不道德的或不正义的行为谴责或者对不道德的人采取不合作,从而使得不道德的人遭受损失。这样,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只要社会形成了道德或不道德,正义或非正义的观念,就自动地产生了调节作用。笼子里的一只猴子A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其他猴子的殴打,因为它违反了猴群的道德标准。
道德可以打破"囚徒困境"的难题,化解个人理xìng与社会群体理xìng的矛盾,维系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专家指点:道德约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xìng。它对不道德的行为的抑制是有限度的,当不道德的行为带来的利益大于道德的满足时,道德约束的作用便会失效。因此,在道德之外,又产生了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第21节:"公共地"的悲剧--哈定理论
15."公共地"的悲剧--哈定理论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哈定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公共地的悲剧》,提出了著名的"公共地悲剧"理论,即哈定悲剧。
在《公共的悲剧》里,哈定描述了这样一个具体故事:有一片茂盛的公共草场,政府把这块草地向一群牧民开放,这些牧民可以在草场上自由地放牧他们的牛。随着在公共草地上放牧的牛逐渐增多,公共草地上的牛达到饱和。此时再增加一头牛就可能会使整个草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因为这会导致草场供应给每头牛的平均草量下降。但是面对这个情况,每个牧民还是都想再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其增加的收益归这头牛的主人所有,而增加一头牛带来的每头牛因草量不足的损失却分摊到了在这片草场放牧的所有牧民身上。于是,对于每个牧民而言,增加一头牛对他的收益是比较划算的。在情形失控后,每个牧民都会不断增加放牧的牛,最终由于牛群的持续增加使得公共草场被过度放牧而造成退化,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逆向选择"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于1970年提出的"旧车市场模型"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旧车市场上,买者和卖者之间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一般情况下,潜在的买者要想确切地辨认出旧车市场上汽车质量的好坏是困难的。他最多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
然而,从这些信息中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因为车的真实质量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但这在旧车市场上又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典型的买者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者。结果是,旧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降低,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汽车退出市场。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成jiāo,极端情况下甚至没有jiāo易。
这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平常人们说选择,都是选择好的,而这里选择的却是差的,所以把这种现象叫做逆向选择。
在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现象也相当普遍。以医疗保险为例,不同投保人的风险水平可能不同。有些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比如他们容易得病,或者有家族病史。而另一些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低风险,比如他们生活有规律,饮食结构合理,或者家族寿命都比较长。
这些有关风险的信息是投保人的私人信息,保险公司无法完全掌握。如果保险公司对所有投保人制定统一保险费用(这属于总体保险合同),由于保险公司事先无法辨别潜在投保人的风险水平,这个统一的保险费用,只能按照总人口的平均发病率或平均死亡率来制定。所以,它必然低于高风险投保人应承担的费用,同时高于低风险投保人应承担的费用。
通过这种方式,低风险投保人会不愿负担过高的保险费用,退出保险市场。这时,保险市场上只剩下高风险的投保人。简单地说,这时,风险投保人驱逐低风险投保人的逆向选择现象发生了。其结果是保险公司的赔偿概率,将超过根据统计得到的总体损失发生的概率。保险公司出现亏损甚至破产的情况必然发生。
资本市场上也存在着逆向选择。比如对于银行来说,其贷款的预期收益既取决于贷款利率,也取决于借款人还款的平均概率,因此银行不仅关心利率,而且关心贷款风险,这个风险是借款人有可能不归还借款。
一方面,通过提高利率,银行可能增加自己的收益;另一方面,当银行不能观测特定借款人的贷款风险时,提高利率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从而使得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
结果,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显然,正是由于贷款风险信息在作为委托人的银行和作为代理人的借款者之间分布并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现象。
专家指点:逆向选择对经济是有害的。高质量的卖者和需要高质量产品的买者无法进行jiāo易,双方效用都受到损害;低质量的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迫使高质量的企业降低质量,与之"同流合污";买者以预期价格获得的却是较低质量的产品。
第18节:丧气结论--骗子、傻瓜和小气鬼博弈
12.丧气结论--骗子、傻瓜和小气鬼博弈
生物学家运用经济学的博弈论,证明了一个道理,即不求报答、绝对利他的种群,即使一开始存在,但是随着博弈的多次进行,也将走向灭绝。
假定某个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不能自己抓自己头上的虱子。假定B头上有一只虱子,A为他剔除掉。不久以后,A头上也有了虱子,A当然去找B,希望B也为他除掉,作为回报。结果,B嗤之以鼻,掉头就走。B是个骗子。
假设一个生物种群中的个体采取两个策略--傻瓜策略和骗子策略中的任何一种。傻瓜可以为任何人梳理头上的虱子,而不问对象是谁,只要对方有需要。骗子只接受傻瓜的利他行为,但却不为别人服务。在这两种策略的博弈中,傻瓜基因很快就要被挤掉。如果生物种群中骗子所占的比例达到90%时,因为只有很少的人为别人梳理头部而导致寄生虫的大量繁殖,那就没什么东西能够阻止傻瓜的灭绝,而且整个生物种群大概也难逃覆灭的厄运。
现在让我们假设还有第三种称为小气鬼的策略。小气鬼愿意为没有打过jiāo道的个体抓虱子,而且为他抓过的个体,他更不忘报答。可是,哪一个骗了他,他就要牢记在心,以后再不肯为这个骗子服务。生物学家证明,小气鬼策略是一种生物进化上稳定的策略,小气鬼优越于骗子或傻瓜,因为小气鬼占多数的种群中,骗子或傻瓜都难以逞强。同样,在骗子占大多数的生物种群中,小气鬼或傻瓜也难以逞强。
生物学家道金斯对三种策略的博弈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开始模拟时,傻瓜占大多数,小气鬼占少数,骗子也属于少数,与小气鬼的比例相仿。骗子对傻瓜进行无情的剥削,先在傻瓜种群中引发了剧烈的崩溃。骗子的激增随着最后一个傻瓜的死去而达到高峰。这时,骗子还要应付小气鬼。在傻瓜急剧减少时,小气鬼在日益取得优势的骗子的打击下也缓慢地减少,但仍能勉强地维持下去。在最后一个傻瓜死去之后,骗子不再能够跟以前一样那么随心所yù地进行剥削。小气鬼在抗拒骗子剥削的情况下开始缓慢地增加,并逐渐取得稳步上升的势头。接着小气鬼突然激增,骗子从此处于劣势并逐渐接近灭绝的边缘。由于处于少数派的有利地位,所以受到小气鬼怀恨的机会相对地减少,骗子这时得以苟延残喘。不过,骗子的覆灭是不可挽回的。它们最终慢慢地相继死去,留下小气鬼独占整个种群。
根据以上模型,只要一个骗子,利他主义的"傻瓜"的存在,将带来组织内骗子的繁荣和组织的覆灭。小气鬼策略是组织的稳定策略,它的含意"互惠",是相互报答和感恩,因此也可以说是互惠利他或互惠自私,就像市场中的那种情况一样。假如大家把相互清除寄生虫作为"宪法"固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这个组织就有一个道德共识。
"傻子"在这个世界一定是无法生存的,因为"傻子"代表"利他",而"利他"必须"损己",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任何"利他"行为都是以"损己"为代价的,可以说"利他"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己",而"损己"的极致便是让出你的生存空间给别人。所以,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利他"的"傻子"逐渐地消失,而"骗子"在"傻子"消失之后由于没有了其生存的依托也将自然地走向消失。最后这个世界的生物种群就构成了一个由"小气鬼"所组成的"食物链"--现实存在的世界。当然,"傻子"和"骗子"并非完全消失,即便"小气鬼"有时也会偶尔地充当一回"傻子"和"骗子",比如说,有人对你说"你应该'利他'",那么你一定是碰到了一位"骗子",他无非是想占你的便宜而已,如果你信了他的话,你也就充当了一回"傻子"。
第19节:堵车的故事--非合作博弈均衡
专家指点:在这个博弈模式中,由于小气鬼把握的原则是"互惠",他给出的"无偿"机会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这就迫使其对手也不得不采取同样的jiāo易规则,否则,jiāo易就会中断,不可能延续。于是,这社会或市场就出现了走向公正、有序的转机。
13.堵车的故事--非合作博弈均衡
堵车,每一个人可能都经历过了,并且充满了抱怨。其实,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个故事大多是由一些简单的事情导致的。为此,经济学家以一段高速路上的经历为例清晰而简单地阐明了它所内涵的博弈理论。
有一天,一位经济学教授从演讲处返回住处,经过一段高速路时,却发现原先快速行驶的车辆一下子慢了下来。原来在南向的线路上发生了一起反常的jiāo通事故,而结果却是自己(向北)道路上的汽车车速比发生事故的道路上的汽车车速下降了还多。因为人们纷纷减慢车速,想看看车道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好奇心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甚至一个晚了10分钟到达事故现场的司机可能会感觉他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即使他眼前的道路已经没有拥堵了,但如果没看上一眼,他会不甘心的。
最后大多数司机为了看10秒钟事故现场而多花了10分钟的开车时间。(更可笑的是,现场可能已经被清理干净了,他们仅仅因为前面的人可能在看什么,而觉得好奇,于是放慢车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一些本来可以快速通过的司机,可能出于好奇稍慢了一会儿。当然,多数司机凭借多年的开车经验,知道当他们到达现场时,他们看一下大概要耽误10秒钟的开车时间。然而当他们到达出事现场的时候,10分钟的延误已经是沉淀成本了;而他们仅花了10秒钟匆匆看了一眼。在他后面慢慢爬行的几十辆车上,所有人也额外多花了10秒钟时间。
每个人都花了10秒钟时间看了一眼,但是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总共花去了10分钟,其中为前面司机的好奇心多花了9分50秒。
这真是不划算。
专家指点:这个不好的结果是因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作为一个整体,司机们绝对会作出的选择是不损失这么多时间,如果每个人少看这10秒钟,那么每个人都能在高速路上节约10分钟。然而因为不存在组织协调,他们都受一种分散体系的约束,在这种体系下,司机对他后边的人造成的损失并不在意,这就是一个在现实当中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例子。
第20节:道德的产生--猴群博弈
14.道德的产生--猴群博弈
有一群猴子被关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的上方有一条绳子,绳子上拴着一根香蕉,绳子连着一个机关,机关又与一个水源相连。
猴子们发现了香蕉,有猴子跳上去够这根香蕉。当猴子够到时,与香蕉相连的绳子带动了机关,于是一盆水倒了下来,尽管够到香蕉的猴子吃到了香蕉,但其他猴子被淋湿了。这个过程一直重复着。
猴子们发现,尽管有猴子吃到香蕉,但吃到香蕉的猴子是少数,而其余的大多数猴子都被淋湿。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伙猴子自觉地行动起来,每当有猴子去取香蕉,就有其他的猴子因愤怒而自动地去撕咬那只猴子,久而久之,猴子们产生了合作,再也没有猴子敢去取香蕉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故事里,猴子间产生了"道德"。如果这群猴子构成一个社会,它们也繁衍下一代,那么会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下一代,渐渐地猴子们便认为取香蕉的后果对其他猴子不利,从而认为去取这根香蕉是"不道德的",它们也会自动地惩罚"不道德的"猴子。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这个博弈故事却反映了人类道德的产生过程。
经济学家霍布斯认为人类在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然状态中,就是"人与人之间像狼与狼一样",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力图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企图占有别人的东西,此时,每个人都是对方的敌人。此时没有任何规则,没有财产,没有正义或不正义,只有战争。武力与欺诈是战争中的两大基本德行。因此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无法产生文明。
那么,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又是如何解释道德产生的呢?
与国家一样,道德也是对某些不合作行动的惩罚机制。这种机制的出现使得人类从"囚徒困境"中走出来。人的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产生了道德感。
道德感自然地使得人们对不道德的或不正义的行为谴责或者对不道德的人采取不合作,从而使得不道德的人遭受损失。这样,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只要社会形成了道德或不道德,正义或非正义的观念,就自动地产生了调节作用。笼子里的一只猴子A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其他猴子的殴打,因为它违反了猴群的道德标准。
道德可以打破"囚徒困境"的难题,化解个人理xìng与社会群体理xìng的矛盾,维系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专家指点:道德约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xìng。它对不道德的行为的抑制是有限度的,当不道德的行为带来的利益大于道德的满足时,道德约束的作用便会失效。因此,在道德之外,又产生了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第21节:"公共地"的悲剧--哈定理论
15."公共地"的悲剧--哈定理论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哈定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公共地的悲剧》,提出了著名的"公共地悲剧"理论,即哈定悲剧。
在《公共的悲剧》里,哈定描述了这样一个具体故事:有一片茂盛的公共草场,政府把这块草地向一群牧民开放,这些牧民可以在草场上自由地放牧他们的牛。随着在公共草地上放牧的牛逐渐增多,公共草地上的牛达到饱和。此时再增加一头牛就可能会使整个草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因为这会导致草场供应给每头牛的平均草量下降。但是面对这个情况,每个牧民还是都想再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其增加的收益归这头牛的主人所有,而增加一头牛带来的每头牛因草量不足的损失却分摊到了在这片草场放牧的所有牧民身上。于是,对于每个牧民而言,增加一头牛对他的收益是比较划算的。在情形失控后,每个牧民都会不断增加放牧的牛,最终由于牛群的持续增加使得公共草场被过度放牧而造成退化,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