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
将军常遇春率主力北攻益都。十二日,王宜、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徐达率所部攻克沂州,杀死王宣,附近峄州、莒州、海州、沭阳、日照、赣榆等州县官吏尽皆归降。即命平章韩政扼守黄河要冲,阻敌增援,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二十九日,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战死,益都城破。徐达乘胜攻占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县。同时,西路张兴祖军也连连告捷,十二月初五日,进逼东平,元平章马德弃城逃遁,东阿、安山等地官吏相继归降,获士卒5万余人。初八日,进围济宁,元守将陈秉直不战而逃,济宁遂破。东路徐达军在益都稍事休整之后,于十二月初七日,进逼济南,元平章忽林台、詹同、脱因帖木儿引军而逃,济南不战而克,获官兵3800余人,马429匹。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又相继攻陷登州、莱阳等州县。1368年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军克东昌,茌平等县官吏皆降。二十五日,徐达率军再平乐安。至此,山东基本得以平定。此役俘获士卒3.2万余人、马1.6万余匹、粮59.7万余石、盐5.37万余引、布绢8.07万余匹。三月,挥师河南,不足两月就平定河南之地。五月,提出直捣元大都的建议并被朱元璋采纳,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yīn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张兴祖、韩政、孙兴祖、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汴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卫辉、彰德、磁州、邯郸、广平。十一日至临清,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傅友德开通陆路,顾时开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师至德州,会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华等师北进。二十日下长芦、青州,二十三日至直沽,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二十八日克通州。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当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逃往上都开平。八月初二日,徐达等进师攻取元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6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攻克元大都,宣告了元的统治已被推翻。八月,率军攻山西,在太原以夜袭大破扩廓帖木儿,1369年二月,平定山西,随后与常遇春等在甘陕击败扩廓帖木儿,平定甘陕。
1370年徐达指挥第一次征漠北,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沔州、兴元,二十三日,回军西安。1372年指挥第二次征漠北,五月初六日,兵至岭北,由于轻敌冒进,骤然jiāo战,被元军击败,死万余人,被迫敛军守塞。1381年指挥第四次征漠北,获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1385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评分:统率A,战斗B,智谋B,战绩A,名气A,综合A。关于徐达之死有一个传说:据说徐达背上生了大疮,朱元璋特地派使者赐给他一只熟鹅(熟鹅火气大),徐达流着泪当着使者把整只鹅吃完,当晚身死。当然那只鹅不一定那么见效,可是徐达肯定领会到了朱元璋的意思,即使自己没事也会服dú自杀,起码保全了家眷。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shè。1355年,参加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破集庆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在1356年二月的集庆之战中,常遇春率军进攻驻屯在采石的元将蛮子海牙部。时蛮子海牙率水师于江上,兵锋甚锐,常遇春避敌锋芒,设疑兵以分元军势,尔后率水师直冲其中间,将元军分为两部,以另两军左右夹击,采用石pào,击败元军,俘获万计,蛮子海牙率余部逃进集庆。1357年,攻宁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婺州等城。随朱元璋军救援安丰的刘福通,到达时吕珍已杀死刘福通,率兵据守,朱元璋左右军都战败,常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胜,俘获兵士马匹无数。1363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常遇春与众将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朱元璋乘的船搁浅,陈友谅手下勇将张定边直冲到朱元璋船边,形式危急,常遇春一箭shè死张定边,救了朱元璋,随后他自己的船也搁浅,他乘败退下来的船只再战,转战三天,以火攻汉军船只,湖水被映成红色。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1364年二月,随朱元璋攻武昌,率5000精兵击败敌援军,擒其主将张必先,逼降陈理。1365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十月,又以征虏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在洛水之战中,他单骑突阵,敌兵二十余骑来战,他一箭shè死其前锋,大呼陷阵,手下奋勇作战,大破五万元兵。次年八月,攻克大都,灭元朝。1369年,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评分:统率C,战斗A,智谋D,战绩B,名气B,综合B。常遇春常与徐达一齐作战(因为大部分战绩可在徐达传中找到,所以其传稍短),两人相比,常遇春更为勇猛剽悍,但徐达更多智谋;而且常遇春每次破城,多有杀戮,徐达则军纪严明,从不扰民,捉到的俘虏都以恩义结之,所以士众都喜欢依附徐达。在明朝开国名将中,他的结局是算是最好的一个,怎么说也是大胜后病死军中,保全了名誉。如果他多活十年,恐怕难免死于朱元璋的刀下。另外,据说麻将是他发明的。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三保,原籍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回族。自幼家贫,十二岁丧父,时值明军平定云南,他被带回了南京,在燕王朱棣府中作了太监。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朱棣取得帝位后,他被提升为宦官的最高官职—内官监太监,并赐名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麦加朝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也能出海远航。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航海知识而且又受明成祖朱棣信赖,因此被委任为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1405年十月,由载着27000余人的62只大船组成的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十天后,到达占城新州港(今越南归仁)。舰队入港时,占城国王率领兵士出来迎接,拜受明的诏敕,并献上贡品,款待郑和及随员。短暂停留之后,舰队向爪哇国南下,沿着印度半岛海岸,穿过渤泥岛西侧,顺风行驶20昼夜,抵达爪哇。舰队同当地商人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的胡椒、檀香、玳瑁等当地特产。接着郑和指挥舰队取道邦加海峡,在经过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时,海盗首领陈祖义诈降,企图乘机抢劫舰队,被郑和识破,纵兵击之,斩5000余人,烧毁船十艘,俘获七艘,擒陈祖义。后又经过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柯枝(今印度柯钦),最后到达当时贸易中心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1407年秋归国,随行的还有爪哇、满利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诸国的朝贡使节以及数十船通过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经过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其国王各以方物珍禽异兽贡献,至1409年夏回归。九月,又一次统领舰队,从刘家港出发,第三次下西洋,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城垣,盖仓库,作为中转站。从古里回航途中,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与邻国不睦,经常袭击来往使者。他听说郑和返航途中经过锡兰,便引诱其入国内,诈献金银宝物,同时却用兵士五万,伺机劫掠宝船,策谋阻塞郑和归路。郑和识破其计,引兵回返时,道路已被切断。他料敌人王宫必然空虚,于是把诸国使者送到舰队,命他们守卫宝船,自己则率兵士2000突袭王宫,活擒亚烈苦奈儿,领兵袭击舰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郑和的军队乘势反击,又大破敌兵,使其尽数投降。郑和释放了投降的兵将,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返航。回国后,朱棣下旨让锡兰人民另选贤明的人作君主。
1413年冬,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沿着旧路,抵达古里,然后续航向西,最后到达西亚的忽鲁漠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奉呈国书,国王答应入贡于明,郑和便开始回航,而分舰队向非洲东岸各国航行。1415年,郑和返航,随同的有溜山、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阿丹,刺撒等阿拉伯和东非国家的使节。途中路过苏门达腊,当地叛乱首领苏干刺带领数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舰队。郑和指挥还击,大败敌军,活捉了苏干刺及其妻儿。归国后朱棣下令斩苏干刺。1417年和1421年又两下西洋。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郑和的大航海事业中断。1425年,仁宗去世,宣宗朱瞻基即位,再次诏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1431年初至1433年,郑和于印度洋,波斯湾巡航,走访了近二十个国家。1435年,他在返航途中在古里病逝,舰队至爪哇时,由于炎热,其遗体难以保存,部下王景弘只好决定将其葬在当地。不久朝廷由于禁海派的阻挠和反对,下了禁止出海的命令。而郑和的所有航行纪录也被刘大夏(记住这个名字!)烧毁。
评分:统率B,战斗D,智谋C,战绩C,名气A,综合C。郑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战绩,但是看看中国历史,能算是海军将领的也就是他一个了(总不能一个海军将领也没有吧)。对于郑和航海的意义和如果航海继续下去对中国历史可能产生的影响,已经有很多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少年家贫,好读书,随名师习兵法和武艺。父死,袭世职百户。1535年,任千户,守金门,多次上书陈述御倭方略,获兵部尚书毛伯温器重。1542年任汀漳守备,多次击败海盗康老。转任广东都司,新兴、恩平等地的峒贼谭元清等屡次作乱,他亲自率领几个人走访各处,晓以福祸,教以剑法,峒贼全都惊服。其中一名贼人苏青蛇能力格猛虎,他前往斩之,又招降各处贼首,平定两邑。1549年,任参将,奉命镇压琼州黎族民变,擒斩5300余人,招降3700余人。又建议建城设市,以汉法杂治之,获得采纳,他又单人往见黎族首领,立下约定,平定了海南。后转战今江、浙、闽、粤诸省,屡次打败倭寇。1555年,他与参将卢镗、汤克宽等率部在王江泾斩倭1900余,焚死溺死倭寇数千,继而又在陆泾坝击败溃逃的倭寇。1556年,任浙江总兵,大力修造海船,严格cāo练军队。先平定浙西倭患,智逼勾结倭寇的贼首徐海溺水而死,又攻克盘踞舟山的倭巢,至1558年,先后斩倭四五千。不久,遭诬陷发配大同,受到大同巡抚李文进赏识,参与筹划军事,造独轮兵车,大破敌阵。1562年,调任福建总兵。次年,会同副总兵戚继光、广东总兵刘显攻克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斩倭2200余,救回被掠民众 3000余,收复兴化城。1564年,改任广东总兵,屡败倭寇,威名大振。倭寇闻“俞家军”至,皆恐,盗首伍端自缚请降。经四个月激战,大败侵扰广东潮州、惠州的倭寇2万余。他与戚继光等部配合作战,至1566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俞大猷从军50载,严于治军,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强调“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战功卓著,虽屡遭诬陷,受挫不馁。卒后,赠左都督。著有《正气堂集》、《剑经》(名为剑经,其实讲的是拳棒功夫)等。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俞大猷曾经去少林寺传授拳棒功夫,武艺堪称深不可测。他素来清廉,可是曾被巡按李良臣诬以贪污的罪名弹劾去职,实在是高档次的黑色幽默。他与倭寇的作战基本上就是一个作战立功—被诬陷降职—再作战立功—再被诬陷降职这样一个无数次的循环过程,期间还夹杂着被抢功和冒功,实在是命运坎坷,心理素质稍差些都顶不住。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志在疆场,保国卫民,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毕生有40余年在军中度过。明嘉靖年间,倭寇窜扰中国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民众的反抗。1553年,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备倭寇。1555年调浙江都司,次年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1559年,他鉴于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驰、战斗力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的农民和矿工4000余,按年龄和身材配发不同兵器,进行编组训练。他教育士兵严守纪律,勇猛杀敌,爱护百姓,终于锻炼成一支闻名天下的“戚家军”。他赏罚严明,不计个人恩怨,主张官兵“同滋味”,深受士兵的拥戴。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屡次打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1370年徐达指挥第一次征漠北,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沔州、兴元,二十三日,回军西安。1372年指挥第二次征漠北,五月初六日,兵至岭北,由于轻敌冒进,骤然jiāo战,被元军击败,死万余人,被迫敛军守塞。1381年指挥第四次征漠北,获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1385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评分:统率A,战斗B,智谋B,战绩A,名气A,综合A。关于徐达之死有一个传说:据说徐达背上生了大疮,朱元璋特地派使者赐给他一只熟鹅(熟鹅火气大),徐达流着泪当着使者把整只鹅吃完,当晚身死。当然那只鹅不一定那么见效,可是徐达肯定领会到了朱元璋的意思,即使自己没事也会服dú自杀,起码保全了家眷。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shè。1355年,参加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破集庆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在1356年二月的集庆之战中,常遇春率军进攻驻屯在采石的元将蛮子海牙部。时蛮子海牙率水师于江上,兵锋甚锐,常遇春避敌锋芒,设疑兵以分元军势,尔后率水师直冲其中间,将元军分为两部,以另两军左右夹击,采用石pào,击败元军,俘获万计,蛮子海牙率余部逃进集庆。1357年,攻宁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婺州等城。随朱元璋军救援安丰的刘福通,到达时吕珍已杀死刘福通,率兵据守,朱元璋左右军都战败,常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胜,俘获兵士马匹无数。1363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常遇春与众将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朱元璋乘的船搁浅,陈友谅手下勇将张定边直冲到朱元璋船边,形式危急,常遇春一箭shè死张定边,救了朱元璋,随后他自己的船也搁浅,他乘败退下来的船只再战,转战三天,以火攻汉军船只,湖水被映成红色。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1364年二月,随朱元璋攻武昌,率5000精兵击败敌援军,擒其主将张必先,逼降陈理。1365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十月,又以征虏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在洛水之战中,他单骑突阵,敌兵二十余骑来战,他一箭shè死其前锋,大呼陷阵,手下奋勇作战,大破五万元兵。次年八月,攻克大都,灭元朝。1369年,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评分:统率C,战斗A,智谋D,战绩B,名气B,综合B。常遇春常与徐达一齐作战(因为大部分战绩可在徐达传中找到,所以其传稍短),两人相比,常遇春更为勇猛剽悍,但徐达更多智谋;而且常遇春每次破城,多有杀戮,徐达则军纪严明,从不扰民,捉到的俘虏都以恩义结之,所以士众都喜欢依附徐达。在明朝开国名将中,他的结局是算是最好的一个,怎么说也是大胜后病死军中,保全了名誉。如果他多活十年,恐怕难免死于朱元璋的刀下。另外,据说麻将是他发明的。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三保,原籍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回族。自幼家贫,十二岁丧父,时值明军平定云南,他被带回了南京,在燕王朱棣府中作了太监。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朱棣取得帝位后,他被提升为宦官的最高官职—内官监太监,并赐名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麦加朝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也能出海远航。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航海知识而且又受明成祖朱棣信赖,因此被委任为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1405年十月,由载着27000余人的62只大船组成的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十天后,到达占城新州港(今越南归仁)。舰队入港时,占城国王率领兵士出来迎接,拜受明的诏敕,并献上贡品,款待郑和及随员。短暂停留之后,舰队向爪哇国南下,沿着印度半岛海岸,穿过渤泥岛西侧,顺风行驶20昼夜,抵达爪哇。舰队同当地商人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的胡椒、檀香、玳瑁等当地特产。接着郑和指挥舰队取道邦加海峡,在经过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时,海盗首领陈祖义诈降,企图乘机抢劫舰队,被郑和识破,纵兵击之,斩5000余人,烧毁船十艘,俘获七艘,擒陈祖义。后又经过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柯枝(今印度柯钦),最后到达当时贸易中心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1407年秋归国,随行的还有爪哇、满利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诸国的朝贡使节以及数十船通过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经过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其国王各以方物珍禽异兽贡献,至1409年夏回归。九月,又一次统领舰队,从刘家港出发,第三次下西洋,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城垣,盖仓库,作为中转站。从古里回航途中,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与邻国不睦,经常袭击来往使者。他听说郑和返航途中经过锡兰,便引诱其入国内,诈献金银宝物,同时却用兵士五万,伺机劫掠宝船,策谋阻塞郑和归路。郑和识破其计,引兵回返时,道路已被切断。他料敌人王宫必然空虚,于是把诸国使者送到舰队,命他们守卫宝船,自己则率兵士2000突袭王宫,活擒亚烈苦奈儿,领兵袭击舰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郑和的军队乘势反击,又大破敌兵,使其尽数投降。郑和释放了投降的兵将,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返航。回国后,朱棣下旨让锡兰人民另选贤明的人作君主。
1413年冬,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沿着旧路,抵达古里,然后续航向西,最后到达西亚的忽鲁漠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奉呈国书,国王答应入贡于明,郑和便开始回航,而分舰队向非洲东岸各国航行。1415年,郑和返航,随同的有溜山、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阿丹,刺撒等阿拉伯和东非国家的使节。途中路过苏门达腊,当地叛乱首领苏干刺带领数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舰队。郑和指挥还击,大败敌军,活捉了苏干刺及其妻儿。归国后朱棣下令斩苏干刺。1417年和1421年又两下西洋。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郑和的大航海事业中断。1425年,仁宗去世,宣宗朱瞻基即位,再次诏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1431年初至1433年,郑和于印度洋,波斯湾巡航,走访了近二十个国家。1435年,他在返航途中在古里病逝,舰队至爪哇时,由于炎热,其遗体难以保存,部下王景弘只好决定将其葬在当地。不久朝廷由于禁海派的阻挠和反对,下了禁止出海的命令。而郑和的所有航行纪录也被刘大夏(记住这个名字!)烧毁。
评分:统率B,战斗D,智谋C,战绩C,名气A,综合C。郑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战绩,但是看看中国历史,能算是海军将领的也就是他一个了(总不能一个海军将领也没有吧)。对于郑和航海的意义和如果航海继续下去对中国历史可能产生的影响,已经有很多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少年家贫,好读书,随名师习兵法和武艺。父死,袭世职百户。1535年,任千户,守金门,多次上书陈述御倭方略,获兵部尚书毛伯温器重。1542年任汀漳守备,多次击败海盗康老。转任广东都司,新兴、恩平等地的峒贼谭元清等屡次作乱,他亲自率领几个人走访各处,晓以福祸,教以剑法,峒贼全都惊服。其中一名贼人苏青蛇能力格猛虎,他前往斩之,又招降各处贼首,平定两邑。1549年,任参将,奉命镇压琼州黎族民变,擒斩5300余人,招降3700余人。又建议建城设市,以汉法杂治之,获得采纳,他又单人往见黎族首领,立下约定,平定了海南。后转战今江、浙、闽、粤诸省,屡次打败倭寇。1555年,他与参将卢镗、汤克宽等率部在王江泾斩倭1900余,焚死溺死倭寇数千,继而又在陆泾坝击败溃逃的倭寇。1556年,任浙江总兵,大力修造海船,严格cāo练军队。先平定浙西倭患,智逼勾结倭寇的贼首徐海溺水而死,又攻克盘踞舟山的倭巢,至1558年,先后斩倭四五千。不久,遭诬陷发配大同,受到大同巡抚李文进赏识,参与筹划军事,造独轮兵车,大破敌阵。1562年,调任福建总兵。次年,会同副总兵戚继光、广东总兵刘显攻克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斩倭2200余,救回被掠民众 3000余,收复兴化城。1564年,改任广东总兵,屡败倭寇,威名大振。倭寇闻“俞家军”至,皆恐,盗首伍端自缚请降。经四个月激战,大败侵扰广东潮州、惠州的倭寇2万余。他与戚继光等部配合作战,至1566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俞大猷从军50载,严于治军,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强调“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战功卓著,虽屡遭诬陷,受挫不馁。卒后,赠左都督。著有《正气堂集》、《剑经》(名为剑经,其实讲的是拳棒功夫)等。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俞大猷曾经去少林寺传授拳棒功夫,武艺堪称深不可测。他素来清廉,可是曾被巡按李良臣诬以贪污的罪名弹劾去职,实在是高档次的黑色幽默。他与倭寇的作战基本上就是一个作战立功—被诬陷降职—再作战立功—再被诬陷降职这样一个无数次的循环过程,期间还夹杂着被抢功和冒功,实在是命运坎坷,心理素质稍差些都顶不住。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志在疆场,保国卫民,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毕生有40余年在军中度过。明嘉靖年间,倭寇窜扰中国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民众的反抗。1553年,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备倭寇。1555年调浙江都司,次年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1559年,他鉴于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驰、战斗力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的农民和矿工4000余,按年龄和身材配发不同兵器,进行编组训练。他教育士兵严守纪律,勇猛杀敌,爱护百姓,终于锻炼成一支闻名天下的“戚家军”。他赏罚严明,不计个人恩怨,主张官兵“同滋味”,深受士兵的拥戴。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屡次打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