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章
yīn阳合抱之太极。太极为无极所生,即太和之元炁。抱一就是抱道,故曰“一布名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候王得一以为正平。气入为心,气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大义,即志心无二也。“抱一能无离乎”?就是抱道之“一”,使之不离于身,此即长生久视之道。
修道如行舟,必须专心不二,否则稍一不慎,人舟覆没,载客的渡船,反而成了害命工具。所以修zhēn rén当具慧智以悟道,道在心头,何必外求,缘木求鱼,终不可得!人心若不专一,没有“真我”的自信主宰,必被假我的妄心、邪心、魔心所劫,终必自误前程。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气致柔”,“专”,指专一不二之意。此句是说,人能专守精气神使其不乱,则体内真炁充盈,形体就能温和而柔顺。常人因私yù妄念所扰,心神散乱,不能专一,导致神气不和,母子失守,yīn阳不jiāo,坎离分居,先天与后天失衡,故百病入侵,乃至早亡。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自身实验,将人体中精气神三宝凝炼为光炁,进而结丹育圣,直至大成,使生命质量升华,脱胎换骨,得长生久视之道。古人认为,神是人身的主宰,气是生命活力的源泉。但最难的就是静心节yù,使心xìng神气合抱一体。为了适应各类层次的不同需求,佛道先辈们创立了千门万法,都是从精气神这三个要素处着手。甚至把神譬喻为龙,将气譬喻为虎。种种形容,种种妙喻,无非都是教人明白“载营魄为一”,修证自己的生命之道。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说人经过修炼xìng命的实践,如果能专气致一,复归到像元炁未散、乾体未破的婴儿那样的先天状态,内无思虑,外无烦事,则精神不散,纯是先天用事,天真活泼,百无一知,这正是“专气”之妙。能常应常静,百无一乱,这便是“致柔”之妙。正因为婴儿能专气致柔,无yù无知,无思无虑,所以神气能合一,魂魄能相随相抱。如果心气不能专一,要想使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更所难能。气不能柔,那能达到返老还童、状如婴儿的境界呢?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学说,从修xìng炼命,xìng命双修,而求得祛(qū)病延年、长生不老的方法,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是我们民族的至贵珍宝。至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佛道圆融,汇合成中华文化的特色,其中修炼xìng命的人体生命科学,万紫千红,千门百派。无论是以xìng领命,也无论是以命促xìng,都要求做到“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也就是太上“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修证原则。
这种修xìng炼命的修真之道的学理与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流行。例如儒家孟子的修心养气功夫,已经达到纯粹精湛的程度。正如孟子在《尽心篇》中所云:“可yù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在此指出修心养气之道,若不能专一修持,一曝(pù)十寒,只能算作一善而已。必须牢立诚信之心,才能有实证的效验,由体内真炁不断充盈,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成功果位。孟子所说的“神化”,与太上所论的“婴儿”,似乎又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但是太上之论简易浅显,用婴儿的先天境界形容神足炁纯的状态,看来容易,其实大难。孟子的详述,看来似难,但要修到“有光辉”以后,也并不太难。两者所论皆是xìng命成就的要点。”
观今之内修者,虽敛藏神气,不过除其杂念、调其呼吸而己。因其yù心未尽,妄心未除,yīn业未灭,识心未泯,故真意未立,真土不净,神不能纳入真气,真气不能归于神,神息不能相生相依。故不能真抱一,亦不能进入婴儿那种“专气致柔”的先天状态。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除”者,即扫除、清除、洗涤之意。“玄览”,即心居玄冥无为之境,对天下万物万事洞晓分明,一览无余。这与后天状态下的耳目多见多闻,智识的博古通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界。“疵”者,即污点、yīnxìng、杂质、偏见等之谓。以先天之纯洁而言,此处又指后天的智识、有为等类。“涤除玄览”,就是清除杂念,返观内照。“涤除”就是洗心。《易·系辞上》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其意是指持心斋潜修默炼,使心神宁静专一。
人的身心xìng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神气还是道的应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作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的人容易理解,故勉强取名叫作“玄览”,或称为睿智或慧智。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说到了道智成就之时,澡雪精神还需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法自然,“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程度,才能返本还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说心如明镜,照见万物真象,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洞烛玄机,而心中却不存丝毫物累。
人应当经常清洗心中的私yù妄念,使灵台洁净,心xìng超然于物尘之外,终日处在无yù无为的先天之境,即可与道合真,与万物相应,感而遂通。达到此境,可洞晓宇宙,一揽天下万事万物。yīnyīn在乎手,变化由乎心。一切皆自然而然,毫无后天人为的痕迹。若能去除心中私yù妄念,即可达到这种圣境,就不会有忧苦烦恼,也不会再有后天有为的种种弊端。除去身中的yīn邪之气,身体自然能健康长寿,那还会有疾病的痛苦呢?
观今之学人,亦有博古通今,学问高深,甚有建树者。但多不过是耳目见识,是三维空间的后天之学,并非道境的真知灼见。此等修学,只能在后天有为中转圈子,难悟真道。放不下后天识心,不能显隐同观,不能玄理共探,想要达到纯真无疵的先天真境,实是难事。
真知真见者,皆是透过显态有形器物之表,窥见事物的本质。玄览者所见至广,所知者至深。世间一切宝典经书,虽然都是圣人的心印,但在未得道之前,不过是借此作为渡水之舟船而已。既得道之后,玄览即是法尘。若不涤除而去,心迹不忘,抱着不放,则玄览之知就会变为法尘,不能入于寂然不为、如如不动的真空之中。所以不可认蹄作兔,不可执筌(quán)为鱼,不可过河后仍背着舟船不放,那样岂不是傻子!
“涤除玄览”,并不是要人昧晦无知,而是要人“明白四达”,即所谓“知不知”、“为不为”,对万事万理洞若观火,了了分明。修真者进入高层修习,当断灭一切后天之知,进入空境。了却一切法尘,断除一切玄览,放弃一切后天智识,包括长期形成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统统都要放下,使心境常处于寂然空境之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后天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切皆空,唯真xìng朗照乾坤,自然可以“玄览”天下万物万事。这种涤除后天之患,犹如治病,病愈yào当止,才能不留瑕疵之病。“是yào三分dú”。病愈了还抱着yào罐子不放,必有害于心身。《清静经》云:“心无其心,物无其物。空无所空,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又何瑕疵之有?故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以上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直至涤除玄览而无疵,皆是说内养之道已有所成就,便可以转入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王,即可转进“同身而异位”的用世之道。首先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乍看起来,非常矛盾。既然要爱民治国,又要无为;既要担大任,岂是无知无识无为之人可以做到?这在世人看来是,实是不可理解。即使在上古历史记载中的尧、舜、禹、黄帝,都是天纵神武睿智,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那有一个无知者能担起一国的重任?太上在此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义在七十一章已有答案。
真正的爱民治国,只有在无心无yù、无知无为的境界里才能做到。这里所指的“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作;所说的“无知”,并非什么知识都没有,而是一种没有私yù妄念,不过多用后天意识的执两用中。是一种先天大智慧的自然运用,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是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的取裁,而不是个人主观的独断。
所谓“知不知”,就是天下事无所不知,但却知而不露,似若“不知”;所谓“为无为”,就是在高维时空的隐态中神运,而在显态中声色不露,人不知鬼不觉,故似若“不为”。这种“为无为”用世,才能成就不朽的功业,正因他运用先天大智,才能成就天下大业。鬼谷子曰:“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傅子(傅玄,西晋哲学家、文学家。)曰:“智慧多,则引血气如灯火之脂膏,炷大而明,明则膏消。炷小而暗,暗则膏息。息则能成久也。”能透彻这些道理,必能成就济世之功。
治国如治身。治身中之“国”,首以治心。治心才能治气,治气方可身全。治国者,当以德为本,以德化民,使天下德化归道,人民生活幸福,则国家必能长治久安。治身者,在于不被耳目所扰,无心无yù,清静自然,呼吸自能绵绵,精气神自能充盈,身体必然健康长寿。治国者,处处为百姓着想,毫无自私之心。布施惠德,自然无为,百姓心领神会,心心相应,无令也会自安。
爱民治国当顺其自然,化民以道德,这才是根本。以德爱民是最大的爱心。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治国之本,亦是做人之本。人皆有本xìng之善,若能以德治国,以德化民,民心净化,以德归道,合于自然,则民自正。民无yù无争,以国事为己事,以众人之心为己心,人人为善,则天下不治而自治,国之治也是无为而为的自然。此即“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之义。
无为与有为,有着质xìng层次的差别。无为合乎自然道境,故毫无瑕疵。有为不合乎道xìng,往往以后天人心用事,故难以避免产生弊端。即使有爱民之心,其爱必不能周遍。以有知有为之法治国,虽可以重惩重处治重罪,但不能从人心中根除罪业的滋生。何也?概因有为之治不可能均平,不能从人心上彻底铲除产生罪恶的私心,故边治边生,罪而不绝。
圣人行不言之教,以德化天下,以无为之道教化百姓。是故天下百姓日受其道德之爱而不知,日安其治而不觉。这种民心中的不知不觉,就是圣人无为无形的巨大德化力量。天下人对圣人的真爱不可知,亦不可见,但却人人深受其益,对圣人的无为德化心领神会。圣人以无为施道德,而民自化;以无心行无事,而民自富;以无yù施教化,而民自朴。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亦是太上对后世治国者的深深期盼。同时又是对修真者修心治身的一种教海。修真者即使大丹已得,犹须保精养气。假若内境不纯,内照不严,人yù未净,天理未纯,安能得一圣胎。虽然保精也要顺其自然,其炼气亦须随其自在。这种不保之保远胜于有为之保,不裕之裕远胜于有作之裕。丹为先天光炁所结,无有形状,何须作为?若执着迹象去求,未免火动后天,而先天大道危亡矣。对修真者而言,则应当是“爱身治心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是指人的百会穴,此穴乃xìng体出入人体,通玄入天,自由穿梭于太极弦作功做事之门户。天门亦泛指心源xìng海。“开阖”,即yīn阳动静的变化,像门一样有开有合。
“能为雌乎?”“雌”,即安静柔弱。人之天门总枢在心,心为人一身yīn阳动静变化的总持和开关。天灵盖即天门,内通泥丸宫,下藏玄关,直通灵山。它覆盖整个人身。婴儿头上有明显的凹下小穴,俗称“囱(cōng)门”。此穴好象今人在屋顶上架设的电视天线,以此穴保持与高维空间的联通,吸取宇宙先天真炁,滋养xìng命成长。
人长大以后,此门逐渐硬化封闭,与天远离,先天能量渠道阻塞,本xìng能量逐渐消耗,灵光日益转暗。人出生之后,yīn阳两道自开,大小便等顺向下流,精血奔泄,如河之决堤,一泄千里,造业成灾。自此,天门常闭,地户常开,阳消yīn长,顺着人生下行之路迅跑,终而命归黄泉。修道者明晓此理,故而逆反而修,使天门常开,吸聚先天真炁;地户永闭,节约能源。一旦精满气足,如鼎水之滚沸,锅盖自然跳动翻开,中脉自可畅通,天门自可打开。一旦天门畅开,xìng体即可出入其间,冲破太极弦,自由驰骋于多维空间,连通天心与真心,迈入自由王国之境。
上句所说的无识无知,是雌yīn的晦昧状态。这与本与的天门开阖而无雌的说法,恰好完全相反。无雌,是与阳不柔相反的雄阳正格。雄阳就是刚正的表相。“天门”是象征xìng的代名辞,天圆盖覆,本自无门,那里开阖?修真界把人体头颅顶盖天灵骨的中心点,即古代医家所称的百会穴称为“天门”,也有叫“天囱”的。
常人此门处于封闭状态。修真者体内达到光炁具足之时,此门即能自动开启。至此,人与天体自然沟通,便会得到宇宙本源不绝的能量补充,进而xìng圆命了,神通天地,智周万物,明达古今,超凡入圣。中华的先祖们,自神农、黄帝以下,以及唐尧、虞舜等圣帝明王,都能达到这种大智慧境界,所以在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修道如行舟,必须专心不二,否则稍一不慎,人舟覆没,载客的渡船,反而成了害命工具。所以修zhēn rén当具慧智以悟道,道在心头,何必外求,缘木求鱼,终不可得!人心若不专一,没有“真我”的自信主宰,必被假我的妄心、邪心、魔心所劫,终必自误前程。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气致柔”,“专”,指专一不二之意。此句是说,人能专守精气神使其不乱,则体内真炁充盈,形体就能温和而柔顺。常人因私yù妄念所扰,心神散乱,不能专一,导致神气不和,母子失守,yīn阳不jiāo,坎离分居,先天与后天失衡,故百病入侵,乃至早亡。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自身实验,将人体中精气神三宝凝炼为光炁,进而结丹育圣,直至大成,使生命质量升华,脱胎换骨,得长生久视之道。古人认为,神是人身的主宰,气是生命活力的源泉。但最难的就是静心节yù,使心xìng神气合抱一体。为了适应各类层次的不同需求,佛道先辈们创立了千门万法,都是从精气神这三个要素处着手。甚至把神譬喻为龙,将气譬喻为虎。种种形容,种种妙喻,无非都是教人明白“载营魄为一”,修证自己的生命之道。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说人经过修炼xìng命的实践,如果能专气致一,复归到像元炁未散、乾体未破的婴儿那样的先天状态,内无思虑,外无烦事,则精神不散,纯是先天用事,天真活泼,百无一知,这正是“专气”之妙。能常应常静,百无一乱,这便是“致柔”之妙。正因为婴儿能专气致柔,无yù无知,无思无虑,所以神气能合一,魂魄能相随相抱。如果心气不能专一,要想使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更所难能。气不能柔,那能达到返老还童、状如婴儿的境界呢?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学说,从修xìng炼命,xìng命双修,而求得祛(qū)病延年、长生不老的方法,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是我们民族的至贵珍宝。至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佛道圆融,汇合成中华文化的特色,其中修炼xìng命的人体生命科学,万紫千红,千门百派。无论是以xìng领命,也无论是以命促xìng,都要求做到“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也就是太上“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修证原则。
这种修xìng炼命的修真之道的学理与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流行。例如儒家孟子的修心养气功夫,已经达到纯粹精湛的程度。正如孟子在《尽心篇》中所云:“可yù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在此指出修心养气之道,若不能专一修持,一曝(pù)十寒,只能算作一善而已。必须牢立诚信之心,才能有实证的效验,由体内真炁不断充盈,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成功果位。孟子所说的“神化”,与太上所论的“婴儿”,似乎又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但是太上之论简易浅显,用婴儿的先天境界形容神足炁纯的状态,看来容易,其实大难。孟子的详述,看来似难,但要修到“有光辉”以后,也并不太难。两者所论皆是xìng命成就的要点。”
观今之内修者,虽敛藏神气,不过除其杂念、调其呼吸而己。因其yù心未尽,妄心未除,yīn业未灭,识心未泯,故真意未立,真土不净,神不能纳入真气,真气不能归于神,神息不能相生相依。故不能真抱一,亦不能进入婴儿那种“专气致柔”的先天状态。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除”者,即扫除、清除、洗涤之意。“玄览”,即心居玄冥无为之境,对天下万物万事洞晓分明,一览无余。这与后天状态下的耳目多见多闻,智识的博古通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界。“疵”者,即污点、yīnxìng、杂质、偏见等之谓。以先天之纯洁而言,此处又指后天的智识、有为等类。“涤除玄览”,就是清除杂念,返观内照。“涤除”就是洗心。《易·系辞上》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其意是指持心斋潜修默炼,使心神宁静专一。
人的身心xìng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神气还是道的应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作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的人容易理解,故勉强取名叫作“玄览”,或称为睿智或慧智。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说到了道智成就之时,澡雪精神还需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法自然,“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程度,才能返本还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说心如明镜,照见万物真象,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洞烛玄机,而心中却不存丝毫物累。
人应当经常清洗心中的私yù妄念,使灵台洁净,心xìng超然于物尘之外,终日处在无yù无为的先天之境,即可与道合真,与万物相应,感而遂通。达到此境,可洞晓宇宙,一揽天下万事万物。yīnyīn在乎手,变化由乎心。一切皆自然而然,毫无后天人为的痕迹。若能去除心中私yù妄念,即可达到这种圣境,就不会有忧苦烦恼,也不会再有后天有为的种种弊端。除去身中的yīn邪之气,身体自然能健康长寿,那还会有疾病的痛苦呢?
观今之学人,亦有博古通今,学问高深,甚有建树者。但多不过是耳目见识,是三维空间的后天之学,并非道境的真知灼见。此等修学,只能在后天有为中转圈子,难悟真道。放不下后天识心,不能显隐同观,不能玄理共探,想要达到纯真无疵的先天真境,实是难事。
真知真见者,皆是透过显态有形器物之表,窥见事物的本质。玄览者所见至广,所知者至深。世间一切宝典经书,虽然都是圣人的心印,但在未得道之前,不过是借此作为渡水之舟船而已。既得道之后,玄览即是法尘。若不涤除而去,心迹不忘,抱着不放,则玄览之知就会变为法尘,不能入于寂然不为、如如不动的真空之中。所以不可认蹄作兔,不可执筌(quán)为鱼,不可过河后仍背着舟船不放,那样岂不是傻子!
“涤除玄览”,并不是要人昧晦无知,而是要人“明白四达”,即所谓“知不知”、“为不为”,对万事万理洞若观火,了了分明。修真者进入高层修习,当断灭一切后天之知,进入空境。了却一切法尘,断除一切玄览,放弃一切后天智识,包括长期形成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统统都要放下,使心境常处于寂然空境之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后天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切皆空,唯真xìng朗照乾坤,自然可以“玄览”天下万物万事。这种涤除后天之患,犹如治病,病愈yào当止,才能不留瑕疵之病。“是yào三分dú”。病愈了还抱着yào罐子不放,必有害于心身。《清静经》云:“心无其心,物无其物。空无所空,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又何瑕疵之有?故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以上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直至涤除玄览而无疵,皆是说内养之道已有所成就,便可以转入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王,即可转进“同身而异位”的用世之道。首先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乍看起来,非常矛盾。既然要爱民治国,又要无为;既要担大任,岂是无知无识无为之人可以做到?这在世人看来是,实是不可理解。即使在上古历史记载中的尧、舜、禹、黄帝,都是天纵神武睿智,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那有一个无知者能担起一国的重任?太上在此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义在七十一章已有答案。
真正的爱民治国,只有在无心无yù、无知无为的境界里才能做到。这里所指的“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作;所说的“无知”,并非什么知识都没有,而是一种没有私yù妄念,不过多用后天意识的执两用中。是一种先天大智慧的自然运用,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是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的取裁,而不是个人主观的独断。
所谓“知不知”,就是天下事无所不知,但却知而不露,似若“不知”;所谓“为无为”,就是在高维时空的隐态中神运,而在显态中声色不露,人不知鬼不觉,故似若“不为”。这种“为无为”用世,才能成就不朽的功业,正因他运用先天大智,才能成就天下大业。鬼谷子曰:“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傅子(傅玄,西晋哲学家、文学家。)曰:“智慧多,则引血气如灯火之脂膏,炷大而明,明则膏消。炷小而暗,暗则膏息。息则能成久也。”能透彻这些道理,必能成就济世之功。
治国如治身。治身中之“国”,首以治心。治心才能治气,治气方可身全。治国者,当以德为本,以德化民,使天下德化归道,人民生活幸福,则国家必能长治久安。治身者,在于不被耳目所扰,无心无yù,清静自然,呼吸自能绵绵,精气神自能充盈,身体必然健康长寿。治国者,处处为百姓着想,毫无自私之心。布施惠德,自然无为,百姓心领神会,心心相应,无令也会自安。
爱民治国当顺其自然,化民以道德,这才是根本。以德爱民是最大的爱心。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治国之本,亦是做人之本。人皆有本xìng之善,若能以德治国,以德化民,民心净化,以德归道,合于自然,则民自正。民无yù无争,以国事为己事,以众人之心为己心,人人为善,则天下不治而自治,国之治也是无为而为的自然。此即“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之义。
无为与有为,有着质xìng层次的差别。无为合乎自然道境,故毫无瑕疵。有为不合乎道xìng,往往以后天人心用事,故难以避免产生弊端。即使有爱民之心,其爱必不能周遍。以有知有为之法治国,虽可以重惩重处治重罪,但不能从人心中根除罪业的滋生。何也?概因有为之治不可能均平,不能从人心上彻底铲除产生罪恶的私心,故边治边生,罪而不绝。
圣人行不言之教,以德化天下,以无为之道教化百姓。是故天下百姓日受其道德之爱而不知,日安其治而不觉。这种民心中的不知不觉,就是圣人无为无形的巨大德化力量。天下人对圣人的真爱不可知,亦不可见,但却人人深受其益,对圣人的无为德化心领神会。圣人以无为施道德,而民自化;以无心行无事,而民自富;以无yù施教化,而民自朴。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亦是太上对后世治国者的深深期盼。同时又是对修真者修心治身的一种教海。修真者即使大丹已得,犹须保精养气。假若内境不纯,内照不严,人yù未净,天理未纯,安能得一圣胎。虽然保精也要顺其自然,其炼气亦须随其自在。这种不保之保远胜于有为之保,不裕之裕远胜于有作之裕。丹为先天光炁所结,无有形状,何须作为?若执着迹象去求,未免火动后天,而先天大道危亡矣。对修真者而言,则应当是“爱身治心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是指人的百会穴,此穴乃xìng体出入人体,通玄入天,自由穿梭于太极弦作功做事之门户。天门亦泛指心源xìng海。“开阖”,即yīn阳动静的变化,像门一样有开有合。
“能为雌乎?”“雌”,即安静柔弱。人之天门总枢在心,心为人一身yīn阳动静变化的总持和开关。天灵盖即天门,内通泥丸宫,下藏玄关,直通灵山。它覆盖整个人身。婴儿头上有明显的凹下小穴,俗称“囱(cōng)门”。此穴好象今人在屋顶上架设的电视天线,以此穴保持与高维空间的联通,吸取宇宙先天真炁,滋养xìng命成长。
人长大以后,此门逐渐硬化封闭,与天远离,先天能量渠道阻塞,本xìng能量逐渐消耗,灵光日益转暗。人出生之后,yīn阳两道自开,大小便等顺向下流,精血奔泄,如河之决堤,一泄千里,造业成灾。自此,天门常闭,地户常开,阳消yīn长,顺着人生下行之路迅跑,终而命归黄泉。修道者明晓此理,故而逆反而修,使天门常开,吸聚先天真炁;地户永闭,节约能源。一旦精满气足,如鼎水之滚沸,锅盖自然跳动翻开,中脉自可畅通,天门自可打开。一旦天门畅开,xìng体即可出入其间,冲破太极弦,自由驰骋于多维空间,连通天心与真心,迈入自由王国之境。
上句所说的无识无知,是雌yīn的晦昧状态。这与本与的天门开阖而无雌的说法,恰好完全相反。无雌,是与阳不柔相反的雄阳正格。雄阳就是刚正的表相。“天门”是象征xìng的代名辞,天圆盖覆,本自无门,那里开阖?修真界把人体头颅顶盖天灵骨的中心点,即古代医家所称的百会穴称为“天门”,也有叫“天囱”的。
常人此门处于封闭状态。修真者体内达到光炁具足之时,此门即能自动开启。至此,人与天体自然沟通,便会得到宇宙本源不绝的能量补充,进而xìng圆命了,神通天地,智周万物,明达古今,超凡入圣。中华的先祖们,自神农、黄帝以下,以及唐尧、虞舜等圣帝明王,都能达到这种大智慧境界,所以在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