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
变的整体,互为依存。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外在显现。物质的富足,是修善累德的结果,即常言所说的“福分”。这种富足的福分不是贪求而得,而是修善积福修出来的。今生之福,是往世所修之善果;今生的贫贱,是往生作恶的回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又为后世的贫富贵贱奠定基础。所以圣人教人积福修善,舍财济贫,都是令人为长久的福分着想,不要“今日有酒今日醉”那样混人生。
修德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应当日积月累,一日三善,日久福德必储存愈多,必能得到厚福之报。但福又不敢多享,贪求享受,奢侈浪费,都是消福。世有百富一夜变得一贫如洗者,也有一夜成为暴富者,都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是因果定律之使然。但其最本的原因,都是善恶jiāo替的一种急骤变化。由此可知,人要富,先积德;要长富,须惜福。把握好精神与物质富足的辫证关系,重德轻财,修善积福,则“真富”即会不求而至,何须盲目妄求?
天下惟“知足者富”,“知足者”才是真富者。“真富者”就是精神道德的富有,虽钱财并不宽裕,但以能养命为足。不追求享乐,不起非分之心。以节俭自处,以道德自养。精神充实,泰然自若,心如天地,常足常乐。这才是真正富足之人。
修道之人,能炼其xìng,能修其心,能保其精,能全其气,能养其神,心、xìng、命三者能全俱足,则道德全备,必得天地真气的滋养。常保福禄,xìng命双了,这才是天地间的真富真贵者。世人的金玉满堂,荣华富贵,与道德丰厚,xìng成命就的修道者相比较,何富何贫?自不待言了。
【强行者有志。】
“强行者有志”,能自明、自胜、自足者,皆是“强行”,亦是有志之人。人能常修心xìng,不断累积德行,以道心佛xìng去战胜私yù妄念,格除自己的缺点错误,消除累世所造的恶因,凝炼身中残存的yīn滓(zǐ),跳出重重逆境的魔考。如此大志修真,必能像乾乾不息之乾道,达到元、亨、利、贞之境。这才是“强行有志”之人。
所谓“强行者有志”,“志”者,修真证道的志心愿力。志向远大,志心坚定,矢志不改,这是进道之基,入道之门。志之所趋,能感天动地;志之所向,能无坚不入。人的向道志心,具有无穷无限之力。此志一立,即与天地相合,与万物相通,与大道场xìng相应。志心宏大者,既可感恪天地,感动显隐师尊,其力无穷,山不能阻,水不能止,人不能夺,物不能移。故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即是此义。
修道成败的关键,完全在于志向的大小。一个大志修真者,志向既定,誓言既出,决不回头。正像空净师所云:“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一往直前,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对于修真者而言,多一分志心,就多一分功行,多一分师助。志心要天天立,时时立,事事立;要真心诚意的真立,而不是口头上的假立。常立志就是常德志。立志是自己心上的事,必须发自肺腑,出自真心,来不得半点虚假。一言既出,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绝不能自欺欺人。
修真是天地大业,是了却生死的大事,非同小可。其心志的真诚程度,决定着德行的积累,未来成果的大小,层次的高低。修道人如能效法乾卦刚健、中正、纯粹之xìng,自强不息,犹如江河之不舍昼夜,川流不息,从不间断,此便是强行有志之人。
【不失其所者久。】
“所”者,安身居住的归宿处。太上此处“不失其所者久”之“所”,是指道德而言。道是生天生地生万物之母,德是滋养万物的rǔ汁。道德是天地人万物之根宗,万物依道而生生不息,以德而发展成长,故天地人万物一刻也离不开道德。得道德者存,失道德者亡,这是宇宙间的不变法则,是不争之事理。
人之有道,能得其所,如鱼之得水,似鸟之归巢。动静合宜,身心快乐,待人接物顺自然,顺逆之境不失德。这便是“止于至善之地”。“至善之地”,即人的长久之“所”。人若能断除人间习染,守至道之真常。或奉献于自然生态平衡,或投身于社会服务,或游身于商海,或耕作于田园,或苦修于红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修心炼己,积功累德的场所。若能和光同尘,坚持正道,苦修实证,磨砺心身,积善修德,这既是做人之本,也是修道者的“不失其所”。
“所”有多层含义。世间万物万类,各有其所。人有房舍,鸟有巢窝,蛇有洞,蚁有穴等,皆是栖(qī)身之所。人所居住的房室,能遮风避雨,休养生息,是人安身立命之所。世间一切有形之所,都是短暂的,不可能一劳永固。高楼大厦虽是钢筋水泥所造,现代居室虽然也豪华舒适,但总有坏时,终不是长久之所。
人身是本xìng所居之所,虽有数十年驻世之期,也不过瞬间即逝。若能修持道德,修xìng炼命,xìng命双修,再造心身,则真xìng即能永驻光明,与天地共长久。ròu身这个假幻之躯,经过千锤百炼,亦可再造成为金身,永生不衰,成为xìng命合一的法身道器。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长久不失之所。
对修真者而言,天地似大鼎,红尘是熔炉,无处不是修证之“所”,事事皆有道,处处是修场,唯心是所,心静所自久。身为xìng体之居所,心为神xìng之殿堂。神秀有诗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修行者勤扫灵台,明心见xìng,苦炼命体,再造金身,脱胎换骨。使内道场复返先天,固若金汤,成为不坏之所。经过xìng命双修,心身成为真佛净土,最终达到“聚则成形,散则成炁”的金刚之身。这才是真主人万劫常驻、不灭不坏的常久住所。此“所”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齐光辉,天地间最坚固之居所,岂能与之相比乎?此即“不失其所者久”之本义。
今之世间,知识大开,文明盛炎,物质生活福享至极。所憾堪悲者,人心空执色身诸识之满足,竟而出卖至尊至贵之本xìng。所以良心不复光明,生活转成黑暗炼狱。“道德”本是维持生命秩序之筋骨,而今却灵海空虚,主宰无依。宛然已似居所散涣之“失心人”。本xìng既隐,真理难显,自然行为离轨,自造恶业。经云:“自xìng自度,佛不能度”。自业还得自己消。迷昧凡夫,一味牵附外尘而不识自心,不明本xìng之理。只盼仙佛来救,却不思躬亲耕耘自家心田佛土,不建自己真主人的永久居所,岂能有归乡之日?
【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人之有死,皆因精神外露,内耗外损之故。人的七情六yù,妄心yù念,必然使内损精,外散气,害其xìng,丧其德。顺着常道下滑,待到阳气耗尽,大限到来,四体分张,所散神离,灯灭人去,终入yīn境。此皆是不自知、不自爱、不自胜的结果。修道人明晓杀机颠倒之用,以杀机自胜,逆反yīn阳,则身可与太虚同体,可与造物同寿。颠倒用杀机者,就是将凡人之“心活神死”,颠倒为“心死神活”。亦即人的私心死,公心活;凡心死,道心活。如此逆而修之,则真xìng虚灵而不昧,命体乾健而不漏,真心浩劫而长存。形神俱妙,万劫永生,此即所以谓之长“寿”。《观赤文洞经》云:“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又云:“入于无间,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中华无数先辈们,早就以自身为实验场,经过千辛万苦,修真证道,与道合真,终而完成了人体生命科学“死而不亡者寿”的实证,验证了长生久视之道并非虚言。本文所言之“死”,是指形体之死,又是指妄心yù念之死。所谓“死而不亡”者,即真xìng之常存不亡也。妄心既死,法xìng自然真常。自古圣人不以身命之死为死,而是以心不明道、xìng不觉醒为死;不以身命之生为生,而以明道修真为新生。
人若不明大道,不修德行,心中昏昧,虽衣冠楚楚,色身虽存,而真xìng己死;灵xìng泯灭,其身犹如行尸走ròu,与禽兽无异。大道既明,身命虽死,而真xìng不死;形体虽亡,而真我不亡。我之法xìng不死不生,不坏不灭,无古无今,得大常驻。虽不计其寿,而寿数却无穷尽,与天地齐。
人都是以色身不死为寿。追求健康长寿,安享幸福,亦是人之常情。但不知长寿之理,不修长寿之法,心想长寿,却不能长寿。待到真气耗尽,油干灯灭时,带着无限的遗憾而去。
“玄灵学”认为,人体生命分为xìng与命两大系统,有yīn有阳,是一个yīn阳参半的生命体。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赖天地之正气而养。正气具足,真气充盈,yīn阳平衡,生命力就旺盛,身体就能健康长寿。否则,就会yīn盛阳衰,疾病丛生,短命而亡。中医、气功锻炼,都是调整yīn阳,祛(qū)病健身的良方。但就天人整体观而论,病皆由心生,必须由心治。治病先治心,治心先明理,天理在人心。故太上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能明道德之理,行道德之实,少私寡yù,广积善德,心xìng纯净,即可与天地相通,得天地正气之助,从而达到心清静,xìng净明,命健康的目的。使人生之旅由“我命在天”的必然王国,拨转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由王国境界。
拨转人生航船的枢纽机关,就在人心上,全赖“道德”二字。离开道德,即使使尽人间所有聪明手段,食尽人间灵丹妙yào,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在皮毛上用功夫,难以从根本上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空净师所云:“为私奔忙yīn山路,公心光明照云天”。由此可知,修道德既是做人之本,而且亦是消灾免难、积福增慧、求得长生久视的必由之路。
【本章说解】
天地尽其道而化育,圣王尽其心而明德。尽道者,尽yīn阳也。天地无yīn阳不能尽道。尽心者,诚明也。圣王非诚明则不能尽心。天地视万物为一体,大同无异,未有圣凡小大之别。圣王观百姓为一心,纯一不杂,没有彼此之分。
天德无私,不以耳目见闻为用。耳目见闻之用,皆是世间俗人之用,非天德之良知,非诚明之实理。故凡人之所见者,尽是显中的有形之物,而不可见隐微无形之物;所闻者,都是低维空间的声音,对于无声之音却不能闻。若以此等见闻为用,只能见于外,不能见于内;只能见于阳,不能见于yīn;只能见于有,不能见于无……。如此,则不能谓之自知、自明、自胜之人。如此见之闻之,未有不“失其所”者,未有不“死而亡”者。拘泥于耳目心思之见,难免不以识心之妄而为真,难免图名而丧实。如此,身心家国天下,岂能无为而治乎?
此章经旨,太上以自知、自明、自胜、自强,开示有志修道者,必须先尽炼己之功,然后才能示之于人。自古圣贤,从来都是先明于内,不明于外;先明于己,不明于人。虽不明于外,但其外却无不光明;虽不明于人,而天下却无所不明。为什么?盖因万物皆有xìng,人与万物之xìng,皆通于圣人之xìng;万物之心,皆能与圣人之心相感相应。
圣人的心xìng之光,可以点燃万物之xìng光;万物之光与圣贤之光水rǔjiāo融,齐放光明。所以说,修道者先要自明,然后才能明人;先要尽己,而后才能尽人。尽于己,尽诸人,又尽诸物,三者既尽,融为一体,齐放光明,则我之xìng尽明矣,我之道与万物之道通矣。
打铁先要自身硬。修真者志在为众生、为国家、为民族利益作奉献,只有先尽己之道,方可不失长久之“所”,可得“死而不亡之寿”。有其“所”,得其“寿”,也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成为大道之器,为天地众师所用,成就天地大业。读经者当细细穷参,其理自然贯通。
大道非至德不凝。故修道者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内外兼善,行善积德。《六祖坛经》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果?”古德云:“无师不说圣”。都是说的这个意思。yù求超生了死,修道成真,不求明师指教,万难识天时,通窍妙。不求明师点化,只能盲修瞎炼,真谛难以参,xìng命无以立。如是,虽然在世福德多如恒河之沙,因不能明心见xìng,亦只能是享受人间福德,或在神道上徘徊,本心难以建立永久的佛xìng之所,难得超生了死之长寿。六祖曰:“不识自本心,学法无益”。
修道者须在“心头山”上下功夫。此山yīn阳分界鲜明。心地光明,则轻清之气上升,自然往山顶而去;反之,若是为非作歹,魂浊魄重,yīn气惨沉,自然由山而降,堕(duò)入漆黑不见之底。故佛云:“心可做天堂,心可做地狱”。三界唯心,全凭一念善恶去造就。有诗云:“即心是佛何地求,灵山塔下示真修。心头山岳在何处?人人本有自可收”。
本章河上公名为“辨德”。“德”者“得”也。修养得之于心,而见之于言行,都可称之为“德”。吴澄在《道德真经注》中说:“老子之道,以昧为明,以弱为强,而此章言明言强者,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外若昧尔;内非不强,外示弱尔。其昧其弱,治外之yào;其明其强,治内之方,并行而不悖也,其实一事也。”能明悟此段话的意思,即可深明本章的要义。
成大章第三十四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
“氾”是泛的异体字。“大道氾兮”,太上称道为“大道”,是说道有无限大的物质能量,广泛弥散于宇宙空间,充盈于三千大千世界。这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修德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应当日积月累,一日三善,日久福德必储存愈多,必能得到厚福之报。但福又不敢多享,贪求享受,奢侈浪费,都是消福。世有百富一夜变得一贫如洗者,也有一夜成为暴富者,都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是因果定律之使然。但其最本的原因,都是善恶jiāo替的一种急骤变化。由此可知,人要富,先积德;要长富,须惜福。把握好精神与物质富足的辫证关系,重德轻财,修善积福,则“真富”即会不求而至,何须盲目妄求?
天下惟“知足者富”,“知足者”才是真富者。“真富者”就是精神道德的富有,虽钱财并不宽裕,但以能养命为足。不追求享乐,不起非分之心。以节俭自处,以道德自养。精神充实,泰然自若,心如天地,常足常乐。这才是真正富足之人。
修道之人,能炼其xìng,能修其心,能保其精,能全其气,能养其神,心、xìng、命三者能全俱足,则道德全备,必得天地真气的滋养。常保福禄,xìng命双了,这才是天地间的真富真贵者。世人的金玉满堂,荣华富贵,与道德丰厚,xìng成命就的修道者相比较,何富何贫?自不待言了。
【强行者有志。】
“强行者有志”,能自明、自胜、自足者,皆是“强行”,亦是有志之人。人能常修心xìng,不断累积德行,以道心佛xìng去战胜私yù妄念,格除自己的缺点错误,消除累世所造的恶因,凝炼身中残存的yīn滓(zǐ),跳出重重逆境的魔考。如此大志修真,必能像乾乾不息之乾道,达到元、亨、利、贞之境。这才是“强行有志”之人。
所谓“强行者有志”,“志”者,修真证道的志心愿力。志向远大,志心坚定,矢志不改,这是进道之基,入道之门。志之所趋,能感天动地;志之所向,能无坚不入。人的向道志心,具有无穷无限之力。此志一立,即与天地相合,与万物相通,与大道场xìng相应。志心宏大者,既可感恪天地,感动显隐师尊,其力无穷,山不能阻,水不能止,人不能夺,物不能移。故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即是此义。
修道成败的关键,完全在于志向的大小。一个大志修真者,志向既定,誓言既出,决不回头。正像空净师所云:“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一往直前,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对于修真者而言,多一分志心,就多一分功行,多一分师助。志心要天天立,时时立,事事立;要真心诚意的真立,而不是口头上的假立。常立志就是常德志。立志是自己心上的事,必须发自肺腑,出自真心,来不得半点虚假。一言既出,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绝不能自欺欺人。
修真是天地大业,是了却生死的大事,非同小可。其心志的真诚程度,决定着德行的积累,未来成果的大小,层次的高低。修道人如能效法乾卦刚健、中正、纯粹之xìng,自强不息,犹如江河之不舍昼夜,川流不息,从不间断,此便是强行有志之人。
【不失其所者久。】
“所”者,安身居住的归宿处。太上此处“不失其所者久”之“所”,是指道德而言。道是生天生地生万物之母,德是滋养万物的rǔ汁。道德是天地人万物之根宗,万物依道而生生不息,以德而发展成长,故天地人万物一刻也离不开道德。得道德者存,失道德者亡,这是宇宙间的不变法则,是不争之事理。
人之有道,能得其所,如鱼之得水,似鸟之归巢。动静合宜,身心快乐,待人接物顺自然,顺逆之境不失德。这便是“止于至善之地”。“至善之地”,即人的长久之“所”。人若能断除人间习染,守至道之真常。或奉献于自然生态平衡,或投身于社会服务,或游身于商海,或耕作于田园,或苦修于红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修心炼己,积功累德的场所。若能和光同尘,坚持正道,苦修实证,磨砺心身,积善修德,这既是做人之本,也是修道者的“不失其所”。
“所”有多层含义。世间万物万类,各有其所。人有房舍,鸟有巢窝,蛇有洞,蚁有穴等,皆是栖(qī)身之所。人所居住的房室,能遮风避雨,休养生息,是人安身立命之所。世间一切有形之所,都是短暂的,不可能一劳永固。高楼大厦虽是钢筋水泥所造,现代居室虽然也豪华舒适,但总有坏时,终不是长久之所。
人身是本xìng所居之所,虽有数十年驻世之期,也不过瞬间即逝。若能修持道德,修xìng炼命,xìng命双修,再造心身,则真xìng即能永驻光明,与天地共长久。ròu身这个假幻之躯,经过千锤百炼,亦可再造成为金身,永生不衰,成为xìng命合一的法身道器。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长久不失之所。
对修真者而言,天地似大鼎,红尘是熔炉,无处不是修证之“所”,事事皆有道,处处是修场,唯心是所,心静所自久。身为xìng体之居所,心为神xìng之殿堂。神秀有诗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修行者勤扫灵台,明心见xìng,苦炼命体,再造金身,脱胎换骨。使内道场复返先天,固若金汤,成为不坏之所。经过xìng命双修,心身成为真佛净土,最终达到“聚则成形,散则成炁”的金刚之身。这才是真主人万劫常驻、不灭不坏的常久住所。此“所”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齐光辉,天地间最坚固之居所,岂能与之相比乎?此即“不失其所者久”之本义。
今之世间,知识大开,文明盛炎,物质生活福享至极。所憾堪悲者,人心空执色身诸识之满足,竟而出卖至尊至贵之本xìng。所以良心不复光明,生活转成黑暗炼狱。“道德”本是维持生命秩序之筋骨,而今却灵海空虚,主宰无依。宛然已似居所散涣之“失心人”。本xìng既隐,真理难显,自然行为离轨,自造恶业。经云:“自xìng自度,佛不能度”。自业还得自己消。迷昧凡夫,一味牵附外尘而不识自心,不明本xìng之理。只盼仙佛来救,却不思躬亲耕耘自家心田佛土,不建自己真主人的永久居所,岂能有归乡之日?
【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人之有死,皆因精神外露,内耗外损之故。人的七情六yù,妄心yù念,必然使内损精,外散气,害其xìng,丧其德。顺着常道下滑,待到阳气耗尽,大限到来,四体分张,所散神离,灯灭人去,终入yīn境。此皆是不自知、不自爱、不自胜的结果。修道人明晓杀机颠倒之用,以杀机自胜,逆反yīn阳,则身可与太虚同体,可与造物同寿。颠倒用杀机者,就是将凡人之“心活神死”,颠倒为“心死神活”。亦即人的私心死,公心活;凡心死,道心活。如此逆而修之,则真xìng虚灵而不昧,命体乾健而不漏,真心浩劫而长存。形神俱妙,万劫永生,此即所以谓之长“寿”。《观赤文洞经》云:“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又云:“入于无间,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中华无数先辈们,早就以自身为实验场,经过千辛万苦,修真证道,与道合真,终而完成了人体生命科学“死而不亡者寿”的实证,验证了长生久视之道并非虚言。本文所言之“死”,是指形体之死,又是指妄心yù念之死。所谓“死而不亡”者,即真xìng之常存不亡也。妄心既死,法xìng自然真常。自古圣人不以身命之死为死,而是以心不明道、xìng不觉醒为死;不以身命之生为生,而以明道修真为新生。
人若不明大道,不修德行,心中昏昧,虽衣冠楚楚,色身虽存,而真xìng己死;灵xìng泯灭,其身犹如行尸走ròu,与禽兽无异。大道既明,身命虽死,而真xìng不死;形体虽亡,而真我不亡。我之法xìng不死不生,不坏不灭,无古无今,得大常驻。虽不计其寿,而寿数却无穷尽,与天地齐。
人都是以色身不死为寿。追求健康长寿,安享幸福,亦是人之常情。但不知长寿之理,不修长寿之法,心想长寿,却不能长寿。待到真气耗尽,油干灯灭时,带着无限的遗憾而去。
“玄灵学”认为,人体生命分为xìng与命两大系统,有yīn有阳,是一个yīn阳参半的生命体。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赖天地之正气而养。正气具足,真气充盈,yīn阳平衡,生命力就旺盛,身体就能健康长寿。否则,就会yīn盛阳衰,疾病丛生,短命而亡。中医、气功锻炼,都是调整yīn阳,祛(qū)病健身的良方。但就天人整体观而论,病皆由心生,必须由心治。治病先治心,治心先明理,天理在人心。故太上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能明道德之理,行道德之实,少私寡yù,广积善德,心xìng纯净,即可与天地相通,得天地正气之助,从而达到心清静,xìng净明,命健康的目的。使人生之旅由“我命在天”的必然王国,拨转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由王国境界。
拨转人生航船的枢纽机关,就在人心上,全赖“道德”二字。离开道德,即使使尽人间所有聪明手段,食尽人间灵丹妙yào,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在皮毛上用功夫,难以从根本上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空净师所云:“为私奔忙yīn山路,公心光明照云天”。由此可知,修道德既是做人之本,而且亦是消灾免难、积福增慧、求得长生久视的必由之路。
【本章说解】
天地尽其道而化育,圣王尽其心而明德。尽道者,尽yīn阳也。天地无yīn阳不能尽道。尽心者,诚明也。圣王非诚明则不能尽心。天地视万物为一体,大同无异,未有圣凡小大之别。圣王观百姓为一心,纯一不杂,没有彼此之分。
天德无私,不以耳目见闻为用。耳目见闻之用,皆是世间俗人之用,非天德之良知,非诚明之实理。故凡人之所见者,尽是显中的有形之物,而不可见隐微无形之物;所闻者,都是低维空间的声音,对于无声之音却不能闻。若以此等见闻为用,只能见于外,不能见于内;只能见于阳,不能见于yīn;只能见于有,不能见于无……。如此,则不能谓之自知、自明、自胜之人。如此见之闻之,未有不“失其所”者,未有不“死而亡”者。拘泥于耳目心思之见,难免不以识心之妄而为真,难免图名而丧实。如此,身心家国天下,岂能无为而治乎?
此章经旨,太上以自知、自明、自胜、自强,开示有志修道者,必须先尽炼己之功,然后才能示之于人。自古圣贤,从来都是先明于内,不明于外;先明于己,不明于人。虽不明于外,但其外却无不光明;虽不明于人,而天下却无所不明。为什么?盖因万物皆有xìng,人与万物之xìng,皆通于圣人之xìng;万物之心,皆能与圣人之心相感相应。
圣人的心xìng之光,可以点燃万物之xìng光;万物之光与圣贤之光水rǔjiāo融,齐放光明。所以说,修道者先要自明,然后才能明人;先要尽己,而后才能尽人。尽于己,尽诸人,又尽诸物,三者既尽,融为一体,齐放光明,则我之xìng尽明矣,我之道与万物之道通矣。
打铁先要自身硬。修真者志在为众生、为国家、为民族利益作奉献,只有先尽己之道,方可不失长久之“所”,可得“死而不亡之寿”。有其“所”,得其“寿”,也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成为大道之器,为天地众师所用,成就天地大业。读经者当细细穷参,其理自然贯通。
大道非至德不凝。故修道者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内外兼善,行善积德。《六祖坛经》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果?”古德云:“无师不说圣”。都是说的这个意思。yù求超生了死,修道成真,不求明师指教,万难识天时,通窍妙。不求明师点化,只能盲修瞎炼,真谛难以参,xìng命无以立。如是,虽然在世福德多如恒河之沙,因不能明心见xìng,亦只能是享受人间福德,或在神道上徘徊,本心难以建立永久的佛xìng之所,难得超生了死之长寿。六祖曰:“不识自本心,学法无益”。
修道者须在“心头山”上下功夫。此山yīn阳分界鲜明。心地光明,则轻清之气上升,自然往山顶而去;反之,若是为非作歹,魂浊魄重,yīn气惨沉,自然由山而降,堕(duò)入漆黑不见之底。故佛云:“心可做天堂,心可做地狱”。三界唯心,全凭一念善恶去造就。有诗云:“即心是佛何地求,灵山塔下示真修。心头山岳在何处?人人本有自可收”。
本章河上公名为“辨德”。“德”者“得”也。修养得之于心,而见之于言行,都可称之为“德”。吴澄在《道德真经注》中说:“老子之道,以昧为明,以弱为强,而此章言明言强者,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外若昧尔;内非不强,外示弱尔。其昧其弱,治外之yào;其明其强,治内之方,并行而不悖也,其实一事也。”能明悟此段话的意思,即可深明本章的要义。
成大章第三十四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
“氾”是泛的异体字。“大道氾兮”,太上称道为“大道”,是说道有无限大的物质能量,广泛弥散于宇宙空间,充盈于三千大千世界。这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