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章
有为般般假,无为处处真。”此乃至理名言。
“无为”,是道体的特征,它是精神领域的一种大智慧,是超越三维空间,自由穿越多维世界,洞晓宇宙大真理的高境界、高层次。并非世人所曲解的“懒汗懦夫思想”,也不是无所事事的厌世哲学,而是一种积极向上、公而忘私,完全符合自然真理,超越后天主观精神的淳朴天xìng流露。
“无不为”则是毫无私心yù念,无半点后天免强造作的自觉行为。是一种隐显结合,顺天应势,顺理应事,以无驭有,无所不能,无所不行,完全符合自然规律,不被人们所知,而在神不知鬼不觉中,为天下众生所作的大善事、大好事。由此可见,“无为无不为”与“有为有以为”,确有天壤之别。
【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是说候王若能效法大道,常守无为,施无为之德,行无为之政,则天下百姓,乃至众生万物都会自化,化归于道。候王为万民万物之主,责任重大,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天下,是人民效法的楷模。尊贵的王候,若不以道为本,则天下隔阂而难化。若能持守大道,则天下人物,xìng情相感,心心相通,自然潜移默化,而道德自化于天下也。
候王的天职,就是以道治天下,以德化万民,使天下德化归道。打铁先要自身硬,正人先要正己身。候王若能守道德,万民将会效而行之。为主者若能以清静自养,不生妄yù而乱其心,不妄作有为而乱其事,则民可化,国亦可治。候王能自守无为,因物以成物,随物以立物,则万物各得其xìng,各遂其生。天下人事物各顺自然之xìng,则可国泰民安,灾害不生,祸乱不降,山川妖邪咸宁,鸟兽鱼鳖泰若。此皆是循万物的自然道xìng,维护自然物xìng生态平衡的真实验证。
今之世人,物yù膨胀,贪图享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惜物命,不尊物xìng,故反受物xìng之害,遭受自然界的报应,在所难免。世人痴心于有为之境,用智巧之心,行有为之事。日日营谋,刻刻算计,身心未有片时清静;朝思暮虑,未见一刻安闲。本来固有的善良本xìng,全然被后天凡尘蒙蔽,本有纯朴之天德,截然不修,尽被私yù妄尘所污染。不修无为真常之道,不顾xìng命安危,一旦起衅招尤,祸辱临身,身家不保,此皆是不守无为大道之害也。
此节论候王治世之道,要以无为为本。修身之道,其理同然。以候王比喻人之心身,人身亦是小天地,至尊至贵。俗云:“一劫人身万劫难,既得人身遇已奇。”又闻正法,不更美乎?如果不修,则精神必耗损,身命难延长。一转瞬间,气息泯灭,又不知进人哪类躯壳?轮回六道,辗转不停,何时才能出头?今逢大道普传,若不抓紧修持,而令岁月蹉跎,何其可惜?
人之心君,若能守静无为,则会变化灵通,身中之天地必会康宁太平。假若火候未纯,杂质尚在,道德未厚,就需要重安炉鼎,以无名太朴,倾于八卦炉中,内用天然神火,外加增减凡炉,久久烹化,最终与无名之朴浑忘合一。此无知无yù,恬然淡然,则凡身变化,自能返还于先天一炁,而大道成矣。所以太上之道,无论治世修身,同一而贯之矣。
【化而yù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化而yù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此二句是说:候王若守道不纯,被情yù所迁,必使世道变坏。候王为万民之首,系国家于一身,所以必须首先正己,心正身正,为人表率,其令不行自正。候王的道德纯一不杂,廓然大公,心如天地,xìng似太虚,无为而为,必将德化于民,大化无穷。倘若守德不纯,稍有利yù萌动,则无为之化必酿成有为之作。百姓上行下效,诈伪随之而兴,世风日益滋胜,世道日变,人情日迁。由此,天下道德之风化为利yù之事,人情化为利yù之心。世风污浊,人情淡薄,道德滑坡,违法乱纪之事必多,社会失去祥和,自然生态失去平衡,不祥之灾必然降临。如此境况,不镇之以“无名之朴”,欺诈之心不可化;不施以道德,邪魔之作不可止。
“无名之朴”,即真常无为之道,此道之外,别无它法可以挽救世风之颓败。今之世界,以法制治世居多,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此治只能治身,不能治心;只能治标,难治其本。太上惟恐后世治国者不守道德,导致人心离道,害xìng害理,以致人类素质下降,所以特别强调以“无名之朴”来镇人yù之私。
“无名之朴”,就是首章所讲的“无名天地之始”,就是道的浑全未散状态。“镇”者,即以无驭有,以静制动,以正御邪,以道治世,以德化人的“道法自然”状态。而绝非以力压人,以法制人。
“镇之以无名之朴”,比如世人jiāo争于利yù,我心独守于无为;世人行巧诈以谋私,我心静守于无yù。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yù而民自朴,这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真意。人心的私yù妄念,只能以理化之。心病还须由心治,并非有为的法规禁令所能奏效。故曰“化而yù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修道之人,若是守道不纯,心xìng必不能一致,人法必不能两空。不是执于有,便是执于无,真xìng不能自立,识神必然作乱,六贼必然颠狂,所以心迷xìng执,起心动念无不是妄。此即是失道后的“化而yù作”。真正守道之人,始则以忘物之心,遣情yù,制贪念;次则以智慧之力,破除心xìng之迷暗,清理心身之yīn邪,消除历世之业力,凝聚提炼体内之精华,不断革新心身内道场。同时守无为之道,勤修五德,待到修无可修,守无可守之妙时,则我之道体自然圆成,我之真xìng自然独露。如此持正而修,情yù化为智慧,智慧化为无为,无为之道尽是我本xìng德行的自然流露。以道xìng德心守而镇之,则身中之“万民万物”,必然化而归道。由此观之,候王治国之道与修真者治心治身之道,又有何异?
【无名之朴,亦将不yù。不yù以静,天下将自正。】
以道镇之于“无名之朴”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民无yù而返朴归真。民既无yù,天下无争,物yù不能累人心,妄情不能乱本xìng,则民之心xìng自静。民心静,心纯无偏,所应无妄,天下未有不正者。
人有天命之xìng,又有气质之xìng。天命之xìng纯一不杂,至清至正。气质之xìng的禀赋,则有清浊偏正之不同。人进入后天之后,天命纯净之本xìng,被包裹在后天凡yù气质之xìng中,故难免有此偏正。虽然气质之xìng不同,但其本xìng中所存之善则一。人若能逆修知返,观心得道,涵养厚德,则本xìng中的yīnxìng杂质,就会被真阳不断清除,阳xìng物质就会不断增加,天命之真xìng即可复其圆明。故曰“亦将不yù”。
逆修之功,妙在一个“静”字。“静”者,无yù无妄也。人能忘yù,其xìng自静;人能xìng静,其xìng自正。xìng正则无所不正。圣人yù使天下归正,必先以正人的心xìng为急务。人的心xìng既正,则xìng中无有邪恶之情,心中不生偏妄之事。到此天地,心中无不是道德之光,xìng中无不是佛xìng之明。天理既明,天xìng既复,天道既得,三者合而为一道矣。
无名之朴,犹如石蕴玉而山增辉,水生珠而川谷媚。凡尘之朴,其镇尚且如此,更何况无名之朴?何为“镇”?能化民物为道德者为之镇。倘若不归浑朴,亦难归于先天无极。惟有达到无识无知,不识天人,甚至连道德二字也浑然若忘,心中光明朗朗,里里外外,混沌一片,这才谓之得朴。故曰:“无名之朴,亦将不yù。不yù以静,天下将自正。”这种恬淡无yù,无为而治,上不知所为化,下不知所为应,上与下皆相安于无为之道,则天下大同矣。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太上全为正人之xìng而说。“无名之朴”,就是“无为”之道;无为之道,即是无名之朴。以隐微显著分而言之,似乎不一,合而言之,本是一体,同是天地无名之始,至诚无妄之理。天之所赋者是此,人之所禀者是此,物之所受者亦是此。运作于天地之间,谓之道;秉受于人与物之心,谓之xìng。人能成此xìng,是为天下之完人;物能成此xìng,是为天地之完物。一xìng成,则一理全;一理全,而众理无不备矣。
至诚无妄之理,有隐亦有显,有体亦有用。隐微者为体,显著者为用。体为万物之总持和枢纽,用为万物之运化和众妙。其体虽微,寂然不动,却能感而遂通;其用虽显,广大悉备,却能用之无穷。用的目的,在于使万物复命归根。经中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此义。是故天地化育万物,非此而不能化;圣人教民,非此而无所教。以此而化,天下无所不化;以此而教,天下自然文明。故圣人虽不言,却无所不教。以此观之,人与天地之体用同一,我之体用,未尝不是天地之体用;天地之体用,未尝不是我之体用。天下国家,万物万事,万殊一贯。候王百姓,上下一心,合同体用,心心相通,天下必自正。果能如此,治国之君,未尝不是上古之尧舜;当今社会复归文明,未尝不是“无名之朴”。
今之世人私yù过甚,蒙蔽太深。视祖先为愚昧,视道德为过时,视“无名之朴”为假说。虽使尽人心小聪明,追求虚华外表,贪求物质享受。自以为今胜于古,岂不知当今人类已经深深陷入虚假之中,舍本逐末,离根求华,以致所面临的诸多苦难,许多难以逾越的鸿沟,皆是人心不古,不修道德,自以为聪明的真愚昧所造成的。
无为而无不为,总是一道之妙。“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用本无用,“镇之以无名之朴”便是“用”。体本无体,无yù而静便是“体”。体用相因相比,总是一个大道。只是要人知其体而体之,知其用而用之,其理自得,自xìng自正。此正如《老子疏证》所云:“镇之以无名之朴,谓人君清虚自守,不见可yù,使群下莫由窥测高深,不能欺蔽之也。”
太上圣祖在本章对候王如此谆谆教诲,是寄厚望于后世治国者,以道修之于身为真,修之于天下为普。使候王知而守之,以己之道德,施于天下,以化万民万事。“无名之朴”者,就是以静制动,以质止文,以淳化巧,使yù心虽将发作而不得发,并能释然自反,止yù生悔。无yù则静,静则能返于无名之朴。此乃所谓“我无yù而民自朴,我好静而民自正。”
浑全未破的“无名之朴”,即是自然大道的体xìng。在人身则是未被情yù凿丧的先天本xìng,它没有任何私yù与妄想,至为清净纯朴。无名之朴是自然的,它能镇百邪,驱万魔,能调治一切纷乱,使之趋于有序化。能持正而守无名之朴,心身将自修,天下将自正。
论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者,就是真德、无上之德。“不德”者,即不执着于德、不用私心去行德。上德之人,心如天地,包容万物,其德朗照太空。其德xìng没有任何杂质,纯是天理独现;其德行循其自然,真诚纯朴,济世度人,不见踪迹,不留姓名,不被人知,不图回报。这种无私无yù、无后天造作的德行,即被称为“不德”。上德是“道心”、“佛xìng”的完满体现,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真常之德,没有后天主观意识斧凿刀雕的痕迹,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不显山,不露水,是内在的、无形的、含蓄的、无心无意的德xìng的自然流露,是道与德的一种自然而完美的结合。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以为则无不为,使万物各顺其xìng,各立其命。其德光照天下,其恩惠及众生,天下万物无不受其益,但却不知其所以然,也无从去回报。
上古大德之君,天德昭明,厚德蕴之于心,施之于物,万善全备。但却不自知其德,不自以为有德,此即谓之“上德”。上德之圣人,虽不自有其德,但德之本体却日日常明,德之妙理却时时具足,日用常行,事事处处,无不是德。德不自有,其德无穷;有德不自是,其德至大。圣人之上德,宛如日月,施光明于万物,养众生于无声,寒暑随之周转,昼夜随之jiāo替。故才有人与万物的yīn阳平衡,生长发育,休生养息。日月之明,不分美丑善恶,皆一视同仁;从不计较得失,运转不差毫厘;从不炫耀其德,默默奉献如赤子。圣人之德,如同日月,其德与日月同明,其道与天地共心。此便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者,不及上德,其德xìng尚未圆满具足,不能自然无为。行德的心意不纯净,所以执着于有为行德。其所以执德,是因为不明道德的深意,德xìng、德能尚未具足,故不能行无为之德。此类心态下所行之德,是谓“下德”。譬如胸怀私心,行小仁小惠,施人财物,助人之难,虽行善事,但却以别人能看见其善为喜,以图人之感谢回报为乐,以求个人声誉为念。其德可见,其誉可称,得人感谢,这便是“下德不失德”的种种表现。
下德之人虽有善心,但心地不纯,行德中仍有“私”字夹杂其中,故执着于德。为了积德而行德,抱着“不失德”之心,执着于德之外相,这便是无德的表现。先辈曰:“有心行善不为德”,即是此义。德xìng是一种圣洁崇高的道xìng表现,全然是纯真天xìng的自然流露,容不得半点私心杂质。心有几分天然,便有几分德行,稍有杂念夹杂其间,虽也是在积德行善,但其德不厚,其善不大。而且这种德行往往违背自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无为”,是道体的特征,它是精神领域的一种大智慧,是超越三维空间,自由穿越多维世界,洞晓宇宙大真理的高境界、高层次。并非世人所曲解的“懒汗懦夫思想”,也不是无所事事的厌世哲学,而是一种积极向上、公而忘私,完全符合自然真理,超越后天主观精神的淳朴天xìng流露。
“无不为”则是毫无私心yù念,无半点后天免强造作的自觉行为。是一种隐显结合,顺天应势,顺理应事,以无驭有,无所不能,无所不行,完全符合自然规律,不被人们所知,而在神不知鬼不觉中,为天下众生所作的大善事、大好事。由此可见,“无为无不为”与“有为有以为”,确有天壤之别。
【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是说候王若能效法大道,常守无为,施无为之德,行无为之政,则天下百姓,乃至众生万物都会自化,化归于道。候王为万民万物之主,责任重大,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天下,是人民效法的楷模。尊贵的王候,若不以道为本,则天下隔阂而难化。若能持守大道,则天下人物,xìng情相感,心心相通,自然潜移默化,而道德自化于天下也。
候王的天职,就是以道治天下,以德化万民,使天下德化归道。打铁先要自身硬,正人先要正己身。候王若能守道德,万民将会效而行之。为主者若能以清静自养,不生妄yù而乱其心,不妄作有为而乱其事,则民可化,国亦可治。候王能自守无为,因物以成物,随物以立物,则万物各得其xìng,各遂其生。天下人事物各顺自然之xìng,则可国泰民安,灾害不生,祸乱不降,山川妖邪咸宁,鸟兽鱼鳖泰若。此皆是循万物的自然道xìng,维护自然物xìng生态平衡的真实验证。
今之世人,物yù膨胀,贪图享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惜物命,不尊物xìng,故反受物xìng之害,遭受自然界的报应,在所难免。世人痴心于有为之境,用智巧之心,行有为之事。日日营谋,刻刻算计,身心未有片时清静;朝思暮虑,未见一刻安闲。本来固有的善良本xìng,全然被后天凡尘蒙蔽,本有纯朴之天德,截然不修,尽被私yù妄尘所污染。不修无为真常之道,不顾xìng命安危,一旦起衅招尤,祸辱临身,身家不保,此皆是不守无为大道之害也。
此节论候王治世之道,要以无为为本。修身之道,其理同然。以候王比喻人之心身,人身亦是小天地,至尊至贵。俗云:“一劫人身万劫难,既得人身遇已奇。”又闻正法,不更美乎?如果不修,则精神必耗损,身命难延长。一转瞬间,气息泯灭,又不知进人哪类躯壳?轮回六道,辗转不停,何时才能出头?今逢大道普传,若不抓紧修持,而令岁月蹉跎,何其可惜?
人之心君,若能守静无为,则会变化灵通,身中之天地必会康宁太平。假若火候未纯,杂质尚在,道德未厚,就需要重安炉鼎,以无名太朴,倾于八卦炉中,内用天然神火,外加增减凡炉,久久烹化,最终与无名之朴浑忘合一。此无知无yù,恬然淡然,则凡身变化,自能返还于先天一炁,而大道成矣。所以太上之道,无论治世修身,同一而贯之矣。
【化而yù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化而yù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此二句是说:候王若守道不纯,被情yù所迁,必使世道变坏。候王为万民之首,系国家于一身,所以必须首先正己,心正身正,为人表率,其令不行自正。候王的道德纯一不杂,廓然大公,心如天地,xìng似太虚,无为而为,必将德化于民,大化无穷。倘若守德不纯,稍有利yù萌动,则无为之化必酿成有为之作。百姓上行下效,诈伪随之而兴,世风日益滋胜,世道日变,人情日迁。由此,天下道德之风化为利yù之事,人情化为利yù之心。世风污浊,人情淡薄,道德滑坡,违法乱纪之事必多,社会失去祥和,自然生态失去平衡,不祥之灾必然降临。如此境况,不镇之以“无名之朴”,欺诈之心不可化;不施以道德,邪魔之作不可止。
“无名之朴”,即真常无为之道,此道之外,别无它法可以挽救世风之颓败。今之世界,以法制治世居多,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此治只能治身,不能治心;只能治标,难治其本。太上惟恐后世治国者不守道德,导致人心离道,害xìng害理,以致人类素质下降,所以特别强调以“无名之朴”来镇人yù之私。
“无名之朴”,就是首章所讲的“无名天地之始”,就是道的浑全未散状态。“镇”者,即以无驭有,以静制动,以正御邪,以道治世,以德化人的“道法自然”状态。而绝非以力压人,以法制人。
“镇之以无名之朴”,比如世人jiāo争于利yù,我心独守于无为;世人行巧诈以谋私,我心静守于无yù。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yù而民自朴,这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真意。人心的私yù妄念,只能以理化之。心病还须由心治,并非有为的法规禁令所能奏效。故曰“化而yù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修道之人,若是守道不纯,心xìng必不能一致,人法必不能两空。不是执于有,便是执于无,真xìng不能自立,识神必然作乱,六贼必然颠狂,所以心迷xìng执,起心动念无不是妄。此即是失道后的“化而yù作”。真正守道之人,始则以忘物之心,遣情yù,制贪念;次则以智慧之力,破除心xìng之迷暗,清理心身之yīn邪,消除历世之业力,凝聚提炼体内之精华,不断革新心身内道场。同时守无为之道,勤修五德,待到修无可修,守无可守之妙时,则我之道体自然圆成,我之真xìng自然独露。如此持正而修,情yù化为智慧,智慧化为无为,无为之道尽是我本xìng德行的自然流露。以道xìng德心守而镇之,则身中之“万民万物”,必然化而归道。由此观之,候王治国之道与修真者治心治身之道,又有何异?
【无名之朴,亦将不yù。不yù以静,天下将自正。】
以道镇之于“无名之朴”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民无yù而返朴归真。民既无yù,天下无争,物yù不能累人心,妄情不能乱本xìng,则民之心xìng自静。民心静,心纯无偏,所应无妄,天下未有不正者。
人有天命之xìng,又有气质之xìng。天命之xìng纯一不杂,至清至正。气质之xìng的禀赋,则有清浊偏正之不同。人进入后天之后,天命纯净之本xìng,被包裹在后天凡yù气质之xìng中,故难免有此偏正。虽然气质之xìng不同,但其本xìng中所存之善则一。人若能逆修知返,观心得道,涵养厚德,则本xìng中的yīnxìng杂质,就会被真阳不断清除,阳xìng物质就会不断增加,天命之真xìng即可复其圆明。故曰“亦将不yù”。
逆修之功,妙在一个“静”字。“静”者,无yù无妄也。人能忘yù,其xìng自静;人能xìng静,其xìng自正。xìng正则无所不正。圣人yù使天下归正,必先以正人的心xìng为急务。人的心xìng既正,则xìng中无有邪恶之情,心中不生偏妄之事。到此天地,心中无不是道德之光,xìng中无不是佛xìng之明。天理既明,天xìng既复,天道既得,三者合而为一道矣。
无名之朴,犹如石蕴玉而山增辉,水生珠而川谷媚。凡尘之朴,其镇尚且如此,更何况无名之朴?何为“镇”?能化民物为道德者为之镇。倘若不归浑朴,亦难归于先天无极。惟有达到无识无知,不识天人,甚至连道德二字也浑然若忘,心中光明朗朗,里里外外,混沌一片,这才谓之得朴。故曰:“无名之朴,亦将不yù。不yù以静,天下将自正。”这种恬淡无yù,无为而治,上不知所为化,下不知所为应,上与下皆相安于无为之道,则天下大同矣。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太上全为正人之xìng而说。“无名之朴”,就是“无为”之道;无为之道,即是无名之朴。以隐微显著分而言之,似乎不一,合而言之,本是一体,同是天地无名之始,至诚无妄之理。天之所赋者是此,人之所禀者是此,物之所受者亦是此。运作于天地之间,谓之道;秉受于人与物之心,谓之xìng。人能成此xìng,是为天下之完人;物能成此xìng,是为天地之完物。一xìng成,则一理全;一理全,而众理无不备矣。
至诚无妄之理,有隐亦有显,有体亦有用。隐微者为体,显著者为用。体为万物之总持和枢纽,用为万物之运化和众妙。其体虽微,寂然不动,却能感而遂通;其用虽显,广大悉备,却能用之无穷。用的目的,在于使万物复命归根。经中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此义。是故天地化育万物,非此而不能化;圣人教民,非此而无所教。以此而化,天下无所不化;以此而教,天下自然文明。故圣人虽不言,却无所不教。以此观之,人与天地之体用同一,我之体用,未尝不是天地之体用;天地之体用,未尝不是我之体用。天下国家,万物万事,万殊一贯。候王百姓,上下一心,合同体用,心心相通,天下必自正。果能如此,治国之君,未尝不是上古之尧舜;当今社会复归文明,未尝不是“无名之朴”。
今之世人私yù过甚,蒙蔽太深。视祖先为愚昧,视道德为过时,视“无名之朴”为假说。虽使尽人心小聪明,追求虚华外表,贪求物质享受。自以为今胜于古,岂不知当今人类已经深深陷入虚假之中,舍本逐末,离根求华,以致所面临的诸多苦难,许多难以逾越的鸿沟,皆是人心不古,不修道德,自以为聪明的真愚昧所造成的。
无为而无不为,总是一道之妙。“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用本无用,“镇之以无名之朴”便是“用”。体本无体,无yù而静便是“体”。体用相因相比,总是一个大道。只是要人知其体而体之,知其用而用之,其理自得,自xìng自正。此正如《老子疏证》所云:“镇之以无名之朴,谓人君清虚自守,不见可yù,使群下莫由窥测高深,不能欺蔽之也。”
太上圣祖在本章对候王如此谆谆教诲,是寄厚望于后世治国者,以道修之于身为真,修之于天下为普。使候王知而守之,以己之道德,施于天下,以化万民万事。“无名之朴”者,就是以静制动,以质止文,以淳化巧,使yù心虽将发作而不得发,并能释然自反,止yù生悔。无yù则静,静则能返于无名之朴。此乃所谓“我无yù而民自朴,我好静而民自正。”
浑全未破的“无名之朴”,即是自然大道的体xìng。在人身则是未被情yù凿丧的先天本xìng,它没有任何私yù与妄想,至为清净纯朴。无名之朴是自然的,它能镇百邪,驱万魔,能调治一切纷乱,使之趋于有序化。能持正而守无名之朴,心身将自修,天下将自正。
论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者,就是真德、无上之德。“不德”者,即不执着于德、不用私心去行德。上德之人,心如天地,包容万物,其德朗照太空。其德xìng没有任何杂质,纯是天理独现;其德行循其自然,真诚纯朴,济世度人,不见踪迹,不留姓名,不被人知,不图回报。这种无私无yù、无后天造作的德行,即被称为“不德”。上德是“道心”、“佛xìng”的完满体现,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真常之德,没有后天主观意识斧凿刀雕的痕迹,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不显山,不露水,是内在的、无形的、含蓄的、无心无意的德xìng的自然流露,是道与德的一种自然而完美的结合。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以为则无不为,使万物各顺其xìng,各立其命。其德光照天下,其恩惠及众生,天下万物无不受其益,但却不知其所以然,也无从去回报。
上古大德之君,天德昭明,厚德蕴之于心,施之于物,万善全备。但却不自知其德,不自以为有德,此即谓之“上德”。上德之圣人,虽不自有其德,但德之本体却日日常明,德之妙理却时时具足,日用常行,事事处处,无不是德。德不自有,其德无穷;有德不自是,其德至大。圣人之上德,宛如日月,施光明于万物,养众生于无声,寒暑随之周转,昼夜随之jiāo替。故才有人与万物的yīn阳平衡,生长发育,休生养息。日月之明,不分美丑善恶,皆一视同仁;从不计较得失,运转不差毫厘;从不炫耀其德,默默奉献如赤子。圣人之德,如同日月,其德与日月同明,其道与天地共心。此便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者,不及上德,其德xìng尚未圆满具足,不能自然无为。行德的心意不纯净,所以执着于有为行德。其所以执德,是因为不明道德的深意,德xìng、德能尚未具足,故不能行无为之德。此类心态下所行之德,是谓“下德”。譬如胸怀私心,行小仁小惠,施人财物,助人之难,虽行善事,但却以别人能看见其善为喜,以图人之感谢回报为乐,以求个人声誉为念。其德可见,其誉可称,得人感谢,这便是“下德不失德”的种种表现。
下德之人虽有善心,但心地不纯,行德中仍有“私”字夹杂其中,故执着于德。为了积德而行德,抱着“不失德”之心,执着于德之外相,这便是无德的表现。先辈曰:“有心行善不为德”,即是此义。德xìng是一种圣洁崇高的道xìng表现,全然是纯真天xìng的自然流露,容不得半点私心杂质。心有几分天然,便有几分德行,稍有杂念夹杂其间,虽也是在积德行善,但其德不厚,其善不大。而且这种德行往往违背自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