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道德经讲义最新章节 > 道德经讲义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05 章

  道;手不触非礼,天道伸手可得之!

  修道说来困难,只要心正不偏,手足循规蹈矩,积德广厚,方寸中的一粒种子,必能成就千万颗果实。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有余者损之”,是将多余的舍去。“不足者与之”,是将空缺的补起来。“损”即去除、失去之意。“与”是给与、补充之意。

  天道无亲,唯德是辅。天道的最大特xìng,就是至公至平,自然平衡。抑高举下,损强益弱,损上补下,取多补少,克刚扶柔……。这些天道的自然常则,处处皆是,无物不是。道有道心,天有天心,地有地心,人有人心,物有物心。天地万物,皆是围绕着核心,不停地运转演化着,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这就像张弓shè靶一样,以圆心为轴,以核心为靶,自然地校正上下左右,损有余而补不足,其目的是为了不偏离中心,以合自然大道。

  以中为心,高为有余,下为不足;多为有余,少为不足;长为有余,短为不足……。有余或不足,都是偏离中道,皆不能归中,故才有损有余而补不足之理。“损有余”和“与不足”,都是调整偏差,校正与中心点的正确距离,求得与中心相合。

  张弓之道虽极平常,但却寓含着无尽的天道之理。天之道,好似张弓;张弓之道,即是天理。以张弓比喻天道,乃是太上以小喻大,小中见大,大中含小的方便说法。告诉世人知中、执中、归中的天道之理。

  世间损有余补不足的道理比比皆是。天热穿单,天冷着棉;肥胖为多,过瘦为欠;财多为余,贫困为缺;名利为多余,道德为不足,如此等等。对修真者而言,傲气为多余,谦德为不足;俗心为多余,道心为不足;邪气为多余,正气为不足;过刚为多余,懦弱为不足……。依此类推,凡不符合中道者,余者应损之,不足者应补之,以复归中心,回归本源,与道合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损有余”,天道常以中和为上,损有余而益不足。损有余是为了抑制物盛则衰,物壮则老,物刚易折等超过极限的质变现象,避免导致物极必反,走向极端,失去中道,故而抑之。

  “而补不足”,就是扶弱助柔。为了防止事物在萌生初发阶段,因力量不足,稚嫩易断而中途夭折,不能达至中道,故而助之。天道就是以此法则,来维持宇宙间的生态平衡,维护天地万物的有序化运转。

  “有余”与“不足”,都是一种失偏现象,均不符合中正之道。若任其有余而不损,则有余愈积愈多,愈多愈余,余过则满而为患。天下之事,凡过于阳、过于yīn,或过于寒、过于热,此等偏于一极者,皆是有余。若有余者不损,超过极限,就会走向反面。从另一方面说,若是听任不足而不补,则不足者愈显不足。自然界如果阳不应时,yīn不顺令,雨不能润,阳不能照,则万物不能生。故凡失去一极者,皆是不足。不足者若不补,终而至于走向反面而倾倒。

  天之道,慈悲为心,至公无偏,必损有余,不使有余者太过;必补不足,不使不足者不及。如此损舍有余,扶补不足,才能使天地万物平衡运转,归于中和,此为天道之自然也。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则不然”,人与天道相反。人心多是损人而利己,损公而肥私,损贫以奉富,夺弱而益强。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天之道大公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以消灭贫富不均的差别,从而维持自然法则的平衡。人心多私,占有yù极强,yù得之心,愈多愈好,无有止境。人心是个无底洞,永远难以填平。

  天道之损有余,正在于补不足。人之yù心妄念,恰与天道相反,凡是弱者,便以强欺之;凡是不足者,反而损之夺之。对有余的强者,曲意随顺,阿谀奉承,极力讨好;奉之惟恐不够,于是便去损不足,以奉有余。人道之不平,皆是人心之私过贪,皆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所害。既害人害物,又损己xìng命。若能效法天道公平法则,损去多余者,扶补不足者;抑制强者,帮助弱者。如此方合天理,才是善德。

  损就是“舍”,“舍”就是“得”(德)。德是一种ròu眼看不见的一种高级道xìng能量物质。舍与得是辩证的统一体,是自然界物质演化的规律xìng。世人不明天道之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常以“我”字为中心,心被私yù所昧,吝啬小气,自私自利。对自己贪多为好,多多为善。对于奉献社会、利益众生之事;对于以财济人、舍己为人之事,总是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也舍不得拔。岂不知财是大道流通之物,积财如积祸,累财必害心。财物既为养命之用,唯能活命足矣,其余皆为身外多余之物,何需自背累赘!

  舍是一种善德,亦是人生哲学范畴的大课题。人只知道“得”是美事,而不知“舍”更为可贵。古人以损为德,以舍为得,这其中有甚深的天道奥理。看起来舍去的是有形的财物,得到的却是无形的功德;舍去的是随物而去的人心私yù、业力账债,得到的是慈悲善心。这种舍与得的自然演化,是在无心无形之中得到jiāo换与平衡的。故先辈有云:“大舍大得(德),小舍小得(德)。公舍公得,婆舍婆得,不舍不得(德)”。

  人若能看穿天理,舍之又舍,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可再损,乃至于无舍无得之时,即是无私无yù,浑然无为的先天大德,焉有“损不足以奉有余”之类背天害理之事?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yù见贤。】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说天下唯有有道的圣人能不遗余力,把一切都奉献给天下众生。

  何为“有余”?一身之外,除过一日三餐,四季三衣以外,凡无关于存身养命者,都是有余。例如高官厚禄,金银财宝,名誉地位,锦衣时装,豪华享受等等,皆为身外之物,皆属有余。既知有余,又何必抓住不放,苦苦吝求,而不施诸于人呢?随着人类道德的沦丧,人们公心渐失,私心日多,德xìng日损,正邪颠倒,真假混淆。故而心眼愈来愈窄,处世愈来愈啬,少有以己之多余,去奉献天下之不足者。

  唯有有道德之人,能识透我之身与众生之身同源共体,我之身乃至身外之一切有余,皆是天之所赐,众生所予。我身与众生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天下之身,即是我之一身,无人我众生之分。我心与天地同心,与天下众生万物同心,无丝毫私我之yù念,故凡身外的财物、才能、名利等有余者,无不可以舍弃,以奉献于天下;我之身心xìng命,无不可以奉献大道。此理惟有明道之人能知之,能行之。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凡是居于高位,能自省爵禄,廉洁自俭,体恤民心,以奉养天下之不足者,才为有道。圣人事民,行无为之德,不恃其报。功成身退,不处其位。隐匿功劳不居荣,藏智隐慧不外露。在圣人看来,凡应为所为,皆是本份中之事。凡德化天下之功,都是当尽之天职。故默默奉献,尽赤子之心,不扬名,不夸功,不图报。故曰“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圣人恩惠天下之功,与天地齐名,但圣人从不自居其功。世人之心与天德相背。凡事取得成功,便以为是自己之能,自居其功。岂不知此功若无天时地利之便,若无万物众人之助,其事何以能成功?天地生成万物,养育万物,天地何尝居其功?圣人以其大智慧,为天下众生谋福利,调控自然生态平衡,其功盖天,其恩深厚,但圣人从不自现其功。

  “不yù见贤”,就是不去有心显耀贤能。世俗之人,稍有其功,便自卖自夸,唯恐人不知。岂不知愈现其贤,则其贤愈小;愈夸其能,其德愈薄。人若有思贤之心,蕴于中而应于事,以贤德作为终身之宝,不显其贤,其贤自现。不yù见贤,反而可为之大贤。故曰“不yù见贤”。

  人在没有悟道得道之前,必须讲求德心、德xìng、德行的修持。有了道,德行的修为,已在道的自然规范之中。因为心身处在无为先天状态中,万事皆合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不需执德,自有上德、真德。尚未得道者,则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德、修德、守德,直至于得道。德是道的人格化、lún理化,道体现于人就是德。

  德是道的表现形式,是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德是悟道得道的基础物质。故修道者当效法圣人之德,在日常生活中,在细微末节处,在大庭广众或暗室无人中,在人不可知的瞬间闪念中,都能严于律己,修心克己,洗涤心xìng杂质。如此日积月累,即可德行全备,得道成真。

  【本章说解】

  此章经旨,是太上悲悯世人不知天道之理,不明道德之义,故以天道示之,意在挽救后世之心。世人之心多不平,贪心过强,损xìng害命,自我摧残,甚是可惜!

  本章是承上章“柔弱处下,强大处上”之意,继续阐述天道中正之理。本章大旨有二。

  一为“平”,二为“谦”。所谓“平”者,即“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这就是天道“以平为期”的自然平衡法则。

  所谓“谦”,即“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不yù见贤”。以谦德为法,也就是“以人配天”。在《易经》里,“谦”为吉卦,其《卦辞》曰:“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并提出了“裒(póu)多益寡,称物平施”的论点。意即拿有余的补充不足的,随宜调整为均平。这与“损有余而补不足”之理相同。

  大道生yīn阳,yīn阳化万物。由于天地yīn阳的运化时空不同,故天地间万物所含yīn阳之气的质量与数量亦各不同。所以万物中既有有余者,亦有不足者;既有强者,亦有弱者;既有贵高者,亦有贱下者。构成了无数个既矛盾、又统一的事物个体。由于天道的平衡法则,才使天下繁纷不齐之万物,皆循着自然法则有序地运转。

  天道之特xìng,能损有余者使其不余,能使不足者得到补充而齐平。此种“损”与“益”,既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既有物质范畴的,也有道德精神领域的。圣人“不恃高”、“不处功”,虽有“至贤之行”,而不自是自现。这种谦虚处下的美德,就是损之道的“为道而损,损之又损”的垂范。舍己为公,为众生作奉献,实际上就是一种助天道抑强扶弱,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自然过程。

  天之道,犹如张弓。高者必抑至于下,下者必举至于上,故无往而不平。由此可知,天之道,即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即天之道。奈何世人不识大道,自恃己之功能,任其有余而不知损,见其不足而不知益。囤积资财而不知舍,任其穷困潦倒者而不济。甚至去损那些贫穷不足者,而事奉那些富得流油的有余者,此乃人心之颠倒也。故太上在本章先以“张弓”而明天道之平,再以圣人之行而明天道之公。使后世知道:非至中,不可以言道;非至公,不能成道。

  天道贵中爱平,凡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有屈者伸之,天道于物皆如然也。故能损富而济贫,损余而补缺,以维护天地万物的平衡。人心则相反,损天下之不足,而补一己之有余;损人而利己。人的这种行为,只能促使事物向两极分化,破坏天道平衡规律,也损害自己的xìng命,此乃失天意也。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理,在中医学、养生学上运用更广。人身疾病的发生,皆是xìng命yīn阳的失衡所致,出现偏yīn或偏阳的现象。其治疗虽有多种方法,但总原则不外乎“实则泄之,虚则补之”,谨察yīn阳之余缺,进行调整而使其平衡,则病可愈。

  天道的平衡法则,无为又无私,无私则均平,一切皆是随顺自然因果规律而进行。无论你愿意与不愿意,有余者不得不损,不足者不得不补。此即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也。“张之”、“举之”喻shè箭;“损之”、“补之”言天道。yīn阳之道,阳升至极,天气则降,yīn降至极,地气则升,此乃天地的张弓之象。天道盈虚,yīn阳jiāo替,损日之有余,补月之不足。“损”卦的损下益上,“益”卦的损上益下,皆是反映了天道“以平为本”的规律。

  水德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天下柔弱,莫过乎水”,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的质xìng更柔弱的。“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说在攻克坚强的物质时,没有任何物质能胜过水的,其它物质也不能取代它。天一生水。在大道所生的万物中,第一个所生的物质就是水,有水才有生命,以水来养育万物。水的质xìng温柔,充分体现了大道母xìng的慈悲善良,表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无私奉献精神。

  “其无以易之”,水的至柔特xìng,及其能攻坚强之理,是不可改变的永恒真理。水至柔至韧,处下不争,随物就势,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以土拥之则止,以物决之则行。水能环山裹陵,磨铁销铜,没有能胜过水而成功的。能攻坚强者唯有水。假若用其它物xìng与水之xìng进行比试,火木金土之类,皆不能攻水之柔弱。火虽烈,可以克金,但见水则灭。木虽粗壮,见水则浮。金虽坚硬,见水则沉。土虽能克水,也只是在一定量的限度内,可以堵住水流;当水量超过土时,土被冲散。即使千里之堤,亦可溃于蚁孔。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