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章
班固是司马迁以后的伟大历史家,他与司马迁的遭遇也颇相同。在公元第一世纪八十年代写成于狱中的这部《汉书》,距离王昭君生活的时代最近,记载的事实当然可靠。并且,班固曾随军出征匈奴,后来又被投死于狱中。他对汉朝和匈奴的态度比较公正,因此,在这位历史家的笔下写出王昭君和亲之事,无疑地是可信的。我样如果不以班固的著作为根据,还有什么可以做根据的呢?
除了可靠的历史记载以外,再要找参考材料的话,我以为只有从内蒙民间传说中去收集。而在这一方面,听说谢老和其他同志也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在内蒙人民的心目中,王昭君是非常善良而勤劳的,传说她到匈奴以后很爱护百姓,教给当地fù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所以在她死后,匈奴人民才在黑水河畔为她建造了一座坟墓,并将王昭君奉为神仙,与王母娘娘合而为一。这就更加充分地证明:王昭君是汉蒙两族人民共同敬爱的伟大女xìng,她是不会有怨恨的!
燕山碧血
“革命是我们的权利;
牺牲是我们的义务!”
这是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伟大的共产党员白乙化同志生前的豪语。今天我们想起了他,想起了为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献出了生命的无数先烈,想起了他们的革命功勋和光荣事迹。这对于我们的每一个同志都是极大的教育和永恒的纪念。
白乙化同志当年战斗的地区,称为“平北区”,包括现在北京的郊区密云、延庆、怀柔、平谷一带。这个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是晋察冀边区的一部分,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特别是在北京城区以北八十多华里的密云县境,这里是燕山的主脉,群峰环峙,山势陡峭,白河从山谷中蜿蜒奔流,地形险要。当时,我们的党决定要在这个地区开展广泛群众xìng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敌伪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这个艰巨的任务摆到白乙化同志的面前,他勇敢地接受了,并且出色地把它完成了。从一九三九年起,白乙化同志领导的游击队在燕山地区不断地打击敌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和群众团体,发展抗日武装,先后组成了白河、白马关、古北口、四海等许多地方游击队,后来改编为挺进军第十团,开辟了平北根据地。
白乙化同志身体魁梧,络腮胡子,步履如飞,人们常叫做“小白龙”、“白大个子”、“白大胡子”。十团在白乙化同志的指挥下,以英勇果断、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屡次歼灭敌伪的“讨伐队”,拔掉许多敌伪的据点。敌伪军听见“小白龙”白乙化的名字就都害怕,伪军更加怕他,常常躲避,不敢同他作战。
在每次战斗中,白乙化同志总是亲临火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一九四一年二月四日,十团在鹿皮关伏击装备齐全的敌伪“讨伐队”一百六十余人,战斗激烈进行了一天一夜,全部歼灭了敌人。但是,正在指挥冲锋的时候,白乙化同志不幸壮烈牺牲了。他和开辟平北根据地的其他烈士们一样,用鲜红的热血,灌溉了燕山的田野。当他倒在战场上是时候,年纪只有三十八岁,今天他如果还活着,也才满五十岁。他在白河两岸人民的心里,是永远活着的啊!
五十年前,即一九一二年的夏天,白乙化同志出生于东北辽宁省辽阳县的石场峪村,幼年入私塾,十三岁就能写一手好字,也会写旧体诗,乡里人称他为“白才子”。一九一八年在辽阳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三次参加爱国运动被开除,于是他决心学习军事,入东北军校教导队;十个月后转入东北讲武堂,又因为反对军阀混战,被东北军当局发觉,逃至北京,入中国大学,结jiāo进步的同学,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一九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回到辽西组织义勇军,攻占辽阳警察局,声势大振,率领三千余人转战辽西、热北、锦西等地,历时两年。“塘沽协定”以后,他的部队被军阀包围缴械,他又回到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
“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中被捕,出狱后继续领导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东北青年工作。一九三六年秋,他率领东北流亡青年到达河套垦区。他积极挖渠种地,耐心地组织群众,把垦区造成了东北人民团结救亡的新阵地。
当时有人只想分土地、发洋财,不愿吃苦耐劳建设垦区。白乙化同志为了教育群众,写了一首《垦区歌》。人写道:
“乌拉山旁,黄河套里,
开辟我们的新天地。
吃饭就得做工,
做工必须努力。
不受剥削,不分阶级,
镰刀锄头是战胜一切的武器。
我们今天流汗,明天流血。
结成了铁的队伍,打回老家去!”
就这样,他把垦区群众的积极分子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七七”事变bào发后,白乙化同志很快领导了垦区起义,组织了抗日先锋队,渡过黄河,横穿蒙古的沙漠和草原,踏上了抗日的征途。
当着这一支新的队伍,在一望无边的沙漠和草原中跋涉的时候,又有人动摇了。白乙化同志沿途鼓励大家,他说:“同志们,大家今天喊抗日,明天喊抗日,现在参加抗日战争的时候就到了,还能被困难吓吗?”于是队伍继续进到河曲。当时偏关失守,guó mín dǎng军队纷纷逃跑,抗日先锋队中有人主张也退过黄河去,白乙化同志又说:“同志们,大家天天喊抗日,现在敌人真的来了,我们怎么能后退呢?”他的话大大地振奋了士气,这个队伍终于在河曲的煤窑沟打了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后来这支队伍在雁门关以北地区,与八路军三五九旅会合了。在雁北战斗、学习了一年多,他们跟老红军在一起,军事上政治上都有飞跃地进步。一九三九年转到平西,抗日先锋队与冀东大起义的抗日联军在一起整编,白乙化同志一度担任了抗联的副司令。后来党决定组织挺进军,以白乙化同志任十团团长,开辟平北地区。从此,他更加抖擞精神,带领部队象一把尖刀chā进敌人的心脏,胜利地完成了党所给予他的光荣任务,直到他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今天我们回顾白乙化同志斗争的历史,正如回顾我们的党和革命军队一整个历史一样,使我们得到多么重要的启示啊!过去斗争历史的每一页光荣伟大的纪录,都是人们经过无数艰难困苦、牺牲奋斗的结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能不加倍激励自己,努力克服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争取新的光荣伟大的胜利吗!?
陈绛和王耿的案件
最近偶然翻阅了宋代魏泰的《东轩笔录》,觉得这一部书虽然对于王安石的新法有片面颂扬过火地方,对于元祐党人也有许多不恰当的责难,但是这一部书毕竟反映了宋代政治方面的不少材料,有一些历史掌故很有趣味,可以打开人的思路。比如,书中记载陈绛和王耿的案件,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案件的情节相当曲折复杂,我不想在这里全部抄引原文,以免一般读者看起来很沉闷。这个案件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陈绛,一个是王耿。而这两人的案件却又暴露了宋代封建政府用人行政的许多弊病。
陈绛是宋真宗咸平年间的进士,官拜工部郎中。他是福建莆田人,后来就当了福建路转运使。陈绛在福建,据就贪赃枉法,声名狼藉。当时临朝听政的明肃太后发觉了他的违法行为,责问宰相王沂公。这位宰相却一再支吾搪塞,最后迫不得已,又采取敷衍的态度,以致一错再错,充分暴露了他既无知人之明,又无料事的本领。
现在我们先听听明肃太后和宰相的一段对话吧。
太后问:“福州陈绛赃污狼藉,卿等闻否?”
宰相答:“亦颇闻之。”
太后问:“既闻而不劾,何也?”
宰相答:“方外之事,须本路监司发擿,不然台谏有言,中书方可施行。今事自中出,万一传闻不实,即所损又大也。”
你看这个宰相多么无能!他官居宰相,既然对于陈绛的犯法行为早有所闻,为什么却一直不加以查究,还用种种借口,推卸责任,不敢得罪人呢?他的唯一动听的理由是怕传闻不实,但是,这显然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因为他根本不愿意彻底查究实情,又怎么能够判明传闻的真假呢?
不过,事情毕竟已被太后知道了,并且要他负责处理,于是,这位宰相就只好派了他认为得力的一个御史,名叫王耿的去福建。他却没有料想到,这个王耿原来也是一个无能之辈。
刚巧在那时候,福建派了一名衙校奉送进贡的荔枝到了京城。王耿竟然向这个衙校打听福建的道路情形,衙校“应对详明,动合意旨”。王耿一高兴就向他直接打听陈绛的罪行,衙校竟然哭诉陈绛的几十条罪状。王耿大喜,就把这个衙校收留在身边替他办事。这样,王耿还没有出马就已以上当了。
原来这个衙校暗地活动,贿赂了王耿的儿子。当王耿到达福建以后,冒冒失失地宣布了陈绛了几十条罪状。可是一一核对事实,才知道这几十条却是故意夸大和捏造的,同时衙校又揭发了王耿的儿子受贿赂的事实。这消息很快传到京城,明肃太后大怒,下令把王耿也关进了牢狱。于是这个案件就更加扩大了范围,内容也更加复杂了。
但是,读历史的人只要用泠静客观的态度,仔细分析这个案件的主要情节,都不难发现它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宋代政府在明肃太后临朝期间,吏治已经日趋腐败。上边用人行政没有精明强干的宰相和他的僚属认真负责;下边的地方官吏则为所yù为,实际上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至于从根本上说,那末,这一切当然又都是由封建统治者的阶级xìng所决定了的。
鸽子就叫做鸽子
前些日子从石家庄到上海之间的传信鸽比赛消息,曾经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我接触到一些朋友似乎因此特别喜欢鸽子,都打算养一对美丽的小鸽子加以训练,并且创造了几个很好听的称呼,准备送给他们的鸽子。这些新的称呼是“和平信使”,“航空邮差”、“飞天信使”,还有“长途邮递员”。将来他们恐怕还要创造出更多更好听的名称,也说不定。
这倒引起我的许多感想来了。我国古代的人已经给鸽子起过不少名称。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一段记载说:
“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大家可能对于张九龄都很孰识吧。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人都会背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就是张九龄的诗句。他是唐代非常有才干有远见的政治家和诗人。最早使用鸽子传书的就是他:“飞奴”则是他送给鸽子的最早的一个爱称。
后来又有人别出心裁,创造了另外的名称送给鸽子。如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中记载了如下两例:“豪家少年尚畜鸽,号半天娇人;又以其盅惑过于娇女艳妖,呼为chā羽佳人。”这里所说的“半天娇人”和“chā羽佳人”当然更比“飞奴”的名称艳丽多了。
但是,为什么要给鸽子起这么多奇怪的名称呢?这难道不是一些文人的无聊把戏吗?本来鸽子只有汉语和梵语的两个名称是最普通的。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解释,“鸽名鹁鸽者从其声也”;“梵书名迦布德迦”。这就是说,汉语称为鹁鸽,是按照鸽子叫的声音而定的;印度的梵语则称为“迦布德迦”。外来的名称也可以吵去管它,我们只用鹁鸽不是很好吗?或者干脆就叫鸽子也很好,何必又要起那么多名称呢?
有人说,“起名儿”是一种“专门学问”,要根据对象的xìng格特征和它所起的作用来命名。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做这一门学问,但是即便承认起名儿要有一点学问,也不必要起那么多名儿。因为人们对鸽子的xìng格可以有种种看法,对它的使用也可以有种种不同。有的书上说鸽子“xìng最yín”,有的说它“xìng最驯”;有的说它“温柔”,有的又说它“矫健”,根本没有一定的标准。人们在世界和平运动中把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因此叫它做“和平鸽”;但是,同时在外国军队中又常常拥有大量的“军用鸽”。这些所谓“和平鸽”、“军用鸽”等等,实际上都不能算是名称的不同。名称都是“鸽”,只是形容词不同罢了。这也证明事物的名称即便相同,而用途也仍然会有所不同,正如科学可以用于和平,也可以用于战争一样。
其实,鸽子的用途还有许多种,不可能都按照它们的用途,分别起各种不同的名称。明代都印在《三余笔》中说:“北人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弯弓shè之。矢中葫芦,鸽辄飞出,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于清明端午,名曰shè柳。”
如果对每一种用途的鸽子都要起一个名称的话,那末,这种用途的鸽子难道就应该叫做“shè柳鸽”吗?而且,照这样推论下去,鸽子的名称恐怕就多得很了。比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人马久患疥,食白鸽ròu立愈”;“用白花鸽一只,切作小片煎之,可治消渴”;“以白鸽煮炙,饲儿,以毛煎汤浴之,可解痘dú”。难道这些yào用的鸽子都非另起名儿不成?
归根到底,凡物有其本名,有一定的含义,人们都很熟悉了,就不要标新立异,杜撰新名。所以鸽子也不需要那许多希奇古怪的名称,鸽子就叫做鸽子好了。谁要是高兴给自己心爱的小鸽子起一个小名儿,作为一种爱称,当然可以自由。但是请务必注意,不要用小名儿代替了鸽子的通称,以免使人莫名其妙,造成混乱。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除了可靠的历史记载以外,再要找参考材料的话,我以为只有从内蒙民间传说中去收集。而在这一方面,听说谢老和其他同志也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在内蒙人民的心目中,王昭君是非常善良而勤劳的,传说她到匈奴以后很爱护百姓,教给当地fù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所以在她死后,匈奴人民才在黑水河畔为她建造了一座坟墓,并将王昭君奉为神仙,与王母娘娘合而为一。这就更加充分地证明:王昭君是汉蒙两族人民共同敬爱的伟大女xìng,她是不会有怨恨的!
燕山碧血
“革命是我们的权利;
牺牲是我们的义务!”
这是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伟大的共产党员白乙化同志生前的豪语。今天我们想起了他,想起了为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献出了生命的无数先烈,想起了他们的革命功勋和光荣事迹。这对于我们的每一个同志都是极大的教育和永恒的纪念。
白乙化同志当年战斗的地区,称为“平北区”,包括现在北京的郊区密云、延庆、怀柔、平谷一带。这个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是晋察冀边区的一部分,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特别是在北京城区以北八十多华里的密云县境,这里是燕山的主脉,群峰环峙,山势陡峭,白河从山谷中蜿蜒奔流,地形险要。当时,我们的党决定要在这个地区开展广泛群众xìng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敌伪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这个艰巨的任务摆到白乙化同志的面前,他勇敢地接受了,并且出色地把它完成了。从一九三九年起,白乙化同志领导的游击队在燕山地区不断地打击敌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和群众团体,发展抗日武装,先后组成了白河、白马关、古北口、四海等许多地方游击队,后来改编为挺进军第十团,开辟了平北根据地。
白乙化同志身体魁梧,络腮胡子,步履如飞,人们常叫做“小白龙”、“白大个子”、“白大胡子”。十团在白乙化同志的指挥下,以英勇果断、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屡次歼灭敌伪的“讨伐队”,拔掉许多敌伪的据点。敌伪军听见“小白龙”白乙化的名字就都害怕,伪军更加怕他,常常躲避,不敢同他作战。
在每次战斗中,白乙化同志总是亲临火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一九四一年二月四日,十团在鹿皮关伏击装备齐全的敌伪“讨伐队”一百六十余人,战斗激烈进行了一天一夜,全部歼灭了敌人。但是,正在指挥冲锋的时候,白乙化同志不幸壮烈牺牲了。他和开辟平北根据地的其他烈士们一样,用鲜红的热血,灌溉了燕山的田野。当他倒在战场上是时候,年纪只有三十八岁,今天他如果还活着,也才满五十岁。他在白河两岸人民的心里,是永远活着的啊!
五十年前,即一九一二年的夏天,白乙化同志出生于东北辽宁省辽阳县的石场峪村,幼年入私塾,十三岁就能写一手好字,也会写旧体诗,乡里人称他为“白才子”。一九一八年在辽阳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三次参加爱国运动被开除,于是他决心学习军事,入东北军校教导队;十个月后转入东北讲武堂,又因为反对军阀混战,被东北军当局发觉,逃至北京,入中国大学,结jiāo进步的同学,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一九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回到辽西组织义勇军,攻占辽阳警察局,声势大振,率领三千余人转战辽西、热北、锦西等地,历时两年。“塘沽协定”以后,他的部队被军阀包围缴械,他又回到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
“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中被捕,出狱后继续领导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东北青年工作。一九三六年秋,他率领东北流亡青年到达河套垦区。他积极挖渠种地,耐心地组织群众,把垦区造成了东北人民团结救亡的新阵地。
当时有人只想分土地、发洋财,不愿吃苦耐劳建设垦区。白乙化同志为了教育群众,写了一首《垦区歌》。人写道:
“乌拉山旁,黄河套里,
开辟我们的新天地。
吃饭就得做工,
做工必须努力。
不受剥削,不分阶级,
镰刀锄头是战胜一切的武器。
我们今天流汗,明天流血。
结成了铁的队伍,打回老家去!”
就这样,他把垦区群众的积极分子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七七”事变bào发后,白乙化同志很快领导了垦区起义,组织了抗日先锋队,渡过黄河,横穿蒙古的沙漠和草原,踏上了抗日的征途。
当着这一支新的队伍,在一望无边的沙漠和草原中跋涉的时候,又有人动摇了。白乙化同志沿途鼓励大家,他说:“同志们,大家今天喊抗日,明天喊抗日,现在参加抗日战争的时候就到了,还能被困难吓吗?”于是队伍继续进到河曲。当时偏关失守,guó mín dǎng军队纷纷逃跑,抗日先锋队中有人主张也退过黄河去,白乙化同志又说:“同志们,大家天天喊抗日,现在敌人真的来了,我们怎么能后退呢?”他的话大大地振奋了士气,这个队伍终于在河曲的煤窑沟打了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后来这支队伍在雁门关以北地区,与八路军三五九旅会合了。在雁北战斗、学习了一年多,他们跟老红军在一起,军事上政治上都有飞跃地进步。一九三九年转到平西,抗日先锋队与冀东大起义的抗日联军在一起整编,白乙化同志一度担任了抗联的副司令。后来党决定组织挺进军,以白乙化同志任十团团长,开辟平北地区。从此,他更加抖擞精神,带领部队象一把尖刀chā进敌人的心脏,胜利地完成了党所给予他的光荣任务,直到他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今天我们回顾白乙化同志斗争的历史,正如回顾我们的党和革命军队一整个历史一样,使我们得到多么重要的启示啊!过去斗争历史的每一页光荣伟大的纪录,都是人们经过无数艰难困苦、牺牲奋斗的结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能不加倍激励自己,努力克服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争取新的光荣伟大的胜利吗!?
陈绛和王耿的案件
最近偶然翻阅了宋代魏泰的《东轩笔录》,觉得这一部书虽然对于王安石的新法有片面颂扬过火地方,对于元祐党人也有许多不恰当的责难,但是这一部书毕竟反映了宋代政治方面的不少材料,有一些历史掌故很有趣味,可以打开人的思路。比如,书中记载陈绛和王耿的案件,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案件的情节相当曲折复杂,我不想在这里全部抄引原文,以免一般读者看起来很沉闷。这个案件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陈绛,一个是王耿。而这两人的案件却又暴露了宋代封建政府用人行政的许多弊病。
陈绛是宋真宗咸平年间的进士,官拜工部郎中。他是福建莆田人,后来就当了福建路转运使。陈绛在福建,据就贪赃枉法,声名狼藉。当时临朝听政的明肃太后发觉了他的违法行为,责问宰相王沂公。这位宰相却一再支吾搪塞,最后迫不得已,又采取敷衍的态度,以致一错再错,充分暴露了他既无知人之明,又无料事的本领。
现在我们先听听明肃太后和宰相的一段对话吧。
太后问:“福州陈绛赃污狼藉,卿等闻否?”
宰相答:“亦颇闻之。”
太后问:“既闻而不劾,何也?”
宰相答:“方外之事,须本路监司发擿,不然台谏有言,中书方可施行。今事自中出,万一传闻不实,即所损又大也。”
你看这个宰相多么无能!他官居宰相,既然对于陈绛的犯法行为早有所闻,为什么却一直不加以查究,还用种种借口,推卸责任,不敢得罪人呢?他的唯一动听的理由是怕传闻不实,但是,这显然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因为他根本不愿意彻底查究实情,又怎么能够判明传闻的真假呢?
不过,事情毕竟已被太后知道了,并且要他负责处理,于是,这位宰相就只好派了他认为得力的一个御史,名叫王耿的去福建。他却没有料想到,这个王耿原来也是一个无能之辈。
刚巧在那时候,福建派了一名衙校奉送进贡的荔枝到了京城。王耿竟然向这个衙校打听福建的道路情形,衙校“应对详明,动合意旨”。王耿一高兴就向他直接打听陈绛的罪行,衙校竟然哭诉陈绛的几十条罪状。王耿大喜,就把这个衙校收留在身边替他办事。这样,王耿还没有出马就已以上当了。
原来这个衙校暗地活动,贿赂了王耿的儿子。当王耿到达福建以后,冒冒失失地宣布了陈绛了几十条罪状。可是一一核对事实,才知道这几十条却是故意夸大和捏造的,同时衙校又揭发了王耿的儿子受贿赂的事实。这消息很快传到京城,明肃太后大怒,下令把王耿也关进了牢狱。于是这个案件就更加扩大了范围,内容也更加复杂了。
但是,读历史的人只要用泠静客观的态度,仔细分析这个案件的主要情节,都不难发现它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宋代政府在明肃太后临朝期间,吏治已经日趋腐败。上边用人行政没有精明强干的宰相和他的僚属认真负责;下边的地方官吏则为所yù为,实际上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至于从根本上说,那末,这一切当然又都是由封建统治者的阶级xìng所决定了的。
鸽子就叫做鸽子
前些日子从石家庄到上海之间的传信鸽比赛消息,曾经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我接触到一些朋友似乎因此特别喜欢鸽子,都打算养一对美丽的小鸽子加以训练,并且创造了几个很好听的称呼,准备送给他们的鸽子。这些新的称呼是“和平信使”,“航空邮差”、“飞天信使”,还有“长途邮递员”。将来他们恐怕还要创造出更多更好听的名称,也说不定。
这倒引起我的许多感想来了。我国古代的人已经给鸽子起过不少名称。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一段记载说:
“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大家可能对于张九龄都很孰识吧。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人都会背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就是张九龄的诗句。他是唐代非常有才干有远见的政治家和诗人。最早使用鸽子传书的就是他:“飞奴”则是他送给鸽子的最早的一个爱称。
后来又有人别出心裁,创造了另外的名称送给鸽子。如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中记载了如下两例:“豪家少年尚畜鸽,号半天娇人;又以其盅惑过于娇女艳妖,呼为chā羽佳人。”这里所说的“半天娇人”和“chā羽佳人”当然更比“飞奴”的名称艳丽多了。
但是,为什么要给鸽子起这么多奇怪的名称呢?这难道不是一些文人的无聊把戏吗?本来鸽子只有汉语和梵语的两个名称是最普通的。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解释,“鸽名鹁鸽者从其声也”;“梵书名迦布德迦”。这就是说,汉语称为鹁鸽,是按照鸽子叫的声音而定的;印度的梵语则称为“迦布德迦”。外来的名称也可以吵去管它,我们只用鹁鸽不是很好吗?或者干脆就叫鸽子也很好,何必又要起那么多名称呢?
有人说,“起名儿”是一种“专门学问”,要根据对象的xìng格特征和它所起的作用来命名。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做这一门学问,但是即便承认起名儿要有一点学问,也不必要起那么多名儿。因为人们对鸽子的xìng格可以有种种看法,对它的使用也可以有种种不同。有的书上说鸽子“xìng最yín”,有的说它“xìng最驯”;有的说它“温柔”,有的又说它“矫健”,根本没有一定的标准。人们在世界和平运动中把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因此叫它做“和平鸽”;但是,同时在外国军队中又常常拥有大量的“军用鸽”。这些所谓“和平鸽”、“军用鸽”等等,实际上都不能算是名称的不同。名称都是“鸽”,只是形容词不同罢了。这也证明事物的名称即便相同,而用途也仍然会有所不同,正如科学可以用于和平,也可以用于战争一样。
其实,鸽子的用途还有许多种,不可能都按照它们的用途,分别起各种不同的名称。明代都印在《三余笔》中说:“北人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弯弓shè之。矢中葫芦,鸽辄飞出,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于清明端午,名曰shè柳。”
如果对每一种用途的鸽子都要起一个名称的话,那末,这种用途的鸽子难道就应该叫做“shè柳鸽”吗?而且,照这样推论下去,鸽子的名称恐怕就多得很了。比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人马久患疥,食白鸽ròu立愈”;“用白花鸽一只,切作小片煎之,可治消渴”;“以白鸽煮炙,饲儿,以毛煎汤浴之,可解痘dú”。难道这些yào用的鸽子都非另起名儿不成?
归根到底,凡物有其本名,有一定的含义,人们都很熟悉了,就不要标新立异,杜撰新名。所以鸽子也不需要那许多希奇古怪的名称,鸽子就叫做鸽子好了。谁要是高兴给自己心爱的小鸽子起一个小名儿,作为一种爱称,当然可以自由。但是请务必注意,不要用小名儿代替了鸽子的通称,以免使人莫名其妙,造成混乱。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