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
丝线。年代久远了,丝线磨断,至今无人能穿。孔子打量了一番,很觉为难,便对湣公说:“穿丝未备,容臣带回,三日后进呈。”
陈湣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孔子便将九曲明珠带回寓所。第二天一早,孔子向颜回说明原委,颜回便匆匆出了宛丘东门,奔向泄庄。
原来,就在与弟子们失散的那天黎明,孔子与颜回在一个叫泄庄的村旁碰见一位中年fù女正在园内采桑。只见她衣饰整洁,举止文雅,风度不凡,不似农家女子。孔子便对颜回说:“采风问俗,是做客行路的通例,回何不去与采桑女做回答,以观陈国风俗。”
颜回遵师命走到采桑女近前,很恭敬地说道:“南枝窈窕北枝长,园中采桑迎朝阳,能否吐丝难预卜,何苦辛苦为蚕忙。”
采桑女听得颜回是山东口音,上下打量他的装束与风采,问道:“听口音,先生仿佛是鲁国人,不知来陈何为?”
颜回回答说:“吾随夫子孔仲尼来陈,一则往见陈君,二则观光采风。”
采桑女微微一笑说:“仲尼号称大圣人,游陈见嫉众朝臣,九曲明珠穿不得,回来问我泄庄人。”说完,挎着篮子,头也不回地径直走了。
颜回返回孔子身边,将采桑女的话叙述了一遍,孔子想,此fù人必系士大夫之家眷隐匿田间,赖采桑以自给的。
颜回来到泄庄,查访到采桑fù人的住处,进家求见。屋内只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回答说无人在家,并搬出一个西瓜,边割边说:“天气炎热,路途辛苦,请吃瓜解暑吧。”
颜回捧起老太太切就的西瓜,正要张口吞食,发现了红瓤中嵌着的黑子,顿然省悟,便立起身,向内室施礼道:“饷我以瓜,‘子在其内’。请出一见,因有要事请教,望勿避面。”
采桑娘含笑款款地从内室走了出来。颜回再次正容施礼,说道:“吾夫子奉陈侯命,嘱穿九曲明珠,不知如何穿法,特来求教。”
采桑娘子回答道:“以蜜汁润珠眼,以细韧蚕丝粘蚁尾,同放匣中,密盖静置,隔一夜蚁必能度丝穿珠。”
颜回返回,如实向孔子回报。孔子如法pào制,果然灵验,不无感慨地说:“丘智不如采桑女,徒有虚名!”
原来这位采桑娘是泄冶的孙女,泄冶曾做过陈灵公的司库,所以家属知道库中藏有九曲明珠。泄冶因见灵公与夏姬私通,以忠言直谏而被杀戮。
不等三天,孔子便将穿好的九曲明珠呈予陈湣公,满朝文武无不赞誉孔子的智慧。然而因此也就埋下了几乎丧生的隐患。
陈湣公对孔子尽管十分敬重,但陈国毕竟是处在吴、楚的卵翼之下苟延残喘,难有作为,因而孔子的宏图难展,只好每天讲学,研究学问,积累资料,为未来“删诗定礼作春秋”做着充分的准备。幸而外患强大,内忧不显,虽有几个佞臣常在湣公面前谗言孔子,但里外上下都在应付吴、楚的侵凌上,顾不了这许多鸡毛蒜皮的琐事,因而孔子方得以在陈平安地度过了三年。
忽有一日,孔子正在给弟子们讲学,颜回一乐三颠地闯了进来。颜回本来是个湿衣不乱步的斯文青年,今天也变得风风火火起来,似乎嘴也在学司马牛,竟结结巴巴地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他一闯进来便大声嚷道:“昨晚喜鹊叫,今有贵客到,同学们快迎接,定然乐陶陶!”
孔子吃惊地问:“回呀,何事令你如此高兴,竟然一反常态?”
说话间南宫敬叔走了进来,他先长跪在地,两眼垂泪,拜见孔子。然后与同学们拱礼,握手,拥抱,长时间地在地上跳跃,旋转,戏闹,二、三十岁的人了,有的四、五十岁,突然都变成了小孩子,一会哭,一会笑,一会闹——整整十年不见了,这是战乱的十年,颠沛流离的十年啊!……
仿佛长河上滚下了一股波涛,汹涌澎湃之后便平静了下来,南宫敬叔向孔子陈叙了此番来陈的原委。
这年秋天,色痨缠身,奄奄待毙的季桓子忽然想起要到城外散心,于是数辆装饰豪华的马车前呼后拥地出了曲阜南门,碾过了沂水。秋天,这是个丰硕的季节,收获的季节,金色的季节,然而鲁国的大地却一片苍凉,田园荒芜,荆棘丛生,兔走雉飞,狼虫出没。田埂边,地头上,偶尔有几个农夫在劳动,但却一个个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奄奄思睡。浓云低垂,残阳如血、星星点点的村落,冒着有气无力的炊烟,一群群乌鸦聚满了光秃秃的树梢,报丧似地呱呱地叫着,令人不寒而栗。季桓子见了这情景,百感jiāo集。他悔恨自己不该接受齐国女乐,不该沉湎于酒色,不该疏远了孔子。如果,在夹谷会盟的基础上运用孔子的治国方针,发奋图强,如今的鲁国早已是东方第一大国了。可是眼下,咳!……他后悔莫及,嘱咐自己的儿子季康子说:“为父将不久于人世,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重用孔夫子,致使国破家残。按祖制,我死后你必相鲁,定要将孔夫子请回,委以重任,敬之若父,尊之若师!……”
这是季桓子的遗嘱,也是一个灵魂的最后忏悔。他希望儿子能比自己聪明,日后的鲁国能够振兴,能够再度强盛。
季康子本yù遵父命请回孔子,可是大夫公之鱼谏阻道:“先君与先令尊对孔子不能善始善终,弄得孔子逃离他乡,为天下人耻笑。如今冢宰请他回来,那老夫子一意孤行,素不知委曲,若再不得善终,岂不留话柄于后世吗?”
季康子说:“依子之见,就这样作罢了不成?”
“岂可作罢。”公之鱼冷冷一笑说,“不遵父命,便为不孝。倒不如请回冉求,此人多才多艺,又在府上做过家臣,彼此相得益彰,与人与事均有益无害。再说,请回孔门弟子,就等于请回孔夫子,只是无任何后患罢了。”
季康子也是个没有政治头脑,没有主见的庸碌之辈,事情就这样决定了,南宫敬叔便奉命来请冉求。
同学们听了南宫敬叔的叙述,俱都愤愤不平,骂季康子鼠肚鸡肠,有眼无珠。
冉求倒是满心欢喜,这些年来,他们像大海上飘浮的一叶孤舟,海水茫茫,到处是巨浪,到处是险滩,到处是暗礁,厄运像片片乌云,一直在笼罩着他们。灾难像波涛,不时地向船头袭来。坟墓早已掘好,就在脚下,就是这无边无垠的汪洋。他们已经跟随着夫子在这浪峰波谷中整整颠簸了十年,然而理想的彼岸究竟在哪里?他感到茫然。如今能够有个安逸的归宿,无论如何,总是好的。但这一切。他不便于表现,只是不动声色地、默默地听着。
孔子显得很平静,仿佛大海上并未泛起任何波澜,即使是袭来了暴风骤雨,他也是独处船头,默默地垂钓。
“与季桓子比,季康子如何?”孔子淡淡地问。
南宫敬叔回答说:“有其父的权势,无其父的权谋。”
“哀公比定公如何?”孔子脸上依然没有一丝表情。
南宫敬叔说:“有其父的权谋,无其父的权势。”
孔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原来如此!……”
子路说:“既然如此,一个冉求回去,孤掌难鸣,于事何补?倒不如多回去些人,同心协力,共治鲁国。”
“事虽如此,”颜回说,“只恐敬叔兄无法向季康子jiāo代。”
“回言之有理。”孔子说,“冉求呀,回去吧,此番归鲁,定然大用,非小用也。”
冉求说了一些与夫子和同学难分难舍的话,最后提出,一人归鲁,恐独木难支,yù邀樊迟一同回去。孔子征求了樊迟的意见之后,便答应了。并且说:“回去吧!回去吧!吾孔门弟子,志向高远,行动疏阔,似一匹匹绫罗绸缎,质地优美,花纹美观,丘不知该如何裁剪,做何衣裳……”
司城贞子知道孔子来了贵客,设家宴为南宫敬叔接风洗尘,宾主、师徒彼此把盏进觞,尽欢而散。
夜,静悄悄的夜,旷野里只有孔子一人在独自踱步,徘徊。四周万籁俱寂,只有秋虫的鸣叫,震dàng着孔子的耳鼓。一轮明月大如伞盖,悬于蓝天,月光如泄似流。稀疏的几颗星星,亮晶晶地拱围在圆月四周,像似镶嵌着的颗颗宝石。偶尔飘浮着几朵淡淡的轻纱似的白云,笼罩了明月,遮避了星光。孔子那明净的心灵上,颇似这深邃的夜空,似乎也有淡淡的轻纱似的云朵在飘,在浮,给他带来了淡淡的yīn影,淡淡的愁丝,淡淡的哀怨和淡淡的惆怅。他今夜的心绪颇不宁静,这是为什么呢?冉求就要离去,就要归回鲁国了,自己是在为他庆幸,为他喜悦吗?似乎并不是。季康子请冉求,而不请自己,自己是在嫉妒吗?自然更不是。人总寄希望于后代,老师对弟子犹如父母对子女,总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否则,社会岂不就要停滞,人类岂不就要毁灭!自己之所以冲破重重障碍,首创平民教育,广收弟子,有教无类,不就是为了让他们继承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主张,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吗?忆往昔,自己整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脚脚荆棘,步步坎坷,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主张与信仰,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证明这个主张与信仰的正确xìng,无数先哲圣贤的事迹告诉了自己,要实现一种伟大的主张与信仰,要付出宝贵的代价和数代人的牺牲,难道今夜里竟会动摇了吗?……
一阵秋风掠过,孔子不禁打了一个寒噤,但头脑也顿觉清醒。仰望夜空,浮云被风吹散了,消逝了,星和月都慷慨无私地抛洒着灿烂的光,天高地旷,整个夜空湛蓝湛蓝的。是呀,树再高也能攀援,山再高也可攀登,深邃的天空怎么能上得去呢?然而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是美丽诱人的。这大约便是自己的主张难以为人接受,到处碰壁的根本原因吧……
颜回默默地寻了来,给孔子披上了一件外衣说:“更深露寒,夫子小心着凉,快回去安歇吧!”
孔子深情地说:“落叶归根,为师老了,是多么思念父母之邦呀……”
第二天一早,南宫敬叔、冉求、樊迟便匆匆离开了陈国,孔子很感凄楚,率领部分弟子一直送至国境边上。
南宫敬叔十分关注地说:“适路上听人说,吴正yù伐陈,楚也在调兵遣将,陈弹丸之地,非久居之处;望夫子早作打算。”
冉求问道:“今日分手,不知何时相见,夫子尚有何教导?”
孔子挥挥手,自言自语似地说:“回去吧,回去吧!
……”
颜回说:“夫子请留步,回代夫子再送三位师兄一程!
……”
三人一齐跪倒,挥泪向孔子拜别……
秋风呜咽,落叶飘飘,枯枝败叶,随风飘dàng。雁行长空,飞向它们所应该去的地方。乌云遮日,阳光透过云层无力地shè向大地,像是挥洒着的滴滴热泪……
走了很远,南宫敬叔回过头来,见孔子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并不断地向他们挥手,萧瑟的秋风中,他那高大的身躯变得瘦削弯曲了……
第二十九章 陈蔡绝粮 幽谷观兰
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
这一年,吴国大举攻陈,楚国帮助陈进行反攻。楚国的军队由楚昭王亲自率领着,驻扎在陈国东北部的城父(现安徽亳县)地方,阻截了吴国的进攻。陈国陷于混乱状态,孔子师徒无法再在陈国呆下去了,便起意yù往楚国去。
在孔子看来,楚昭王是个能纳臣谏的开明君主,他很佩服。
有一个春天,楚昭王yù往荆台游猎,司马子祺忠言直谏,昭王不听,斥退了子祺,传令备车出游。令尹子西躬身施礼,祝贺说:“荆台为游览名胜,当此仲春之际,花草争妍,鸟兽群集,正是大好的游猎时节,岂能错过!”
昭王听了大喜,拍着子西的肩头说:“孤与令尹同游共乐如何?”
子西感恩不尽,乘车护驾出游。行了大约六、七里路的光景,子西忽然令车驾暂停,向昭王奏道:“臣yù言有道,大王肯听否?”
昭王说:“令尹姑且奏来。”
子西说:“为人臣而忠君事上者,爵禄不足以赏,诌谀君上者,刑罚不足以诛。司马子祺谏阻出游,实为忠臣;臣贺王出游,实为谀臣。愿王赏忠诛谀,整饬纪纲,使佞臣不敢再以游乐惑君。”
昭王听后,羞愧难当,红着脸说:“司马诚属忠臣,不过只能谏阻孤王,后世往游将奈何?”
子西慢条斯理地说:“禁止后世往游,极其容易。大王千秋万岁之后,遗命筑山陵于荆台之上,后世子孙必不敢游于父母陵墓之前,以取欢乐。”
昭王接受了子西的谏阻,立即停止游猎荆台,传令还宫。
楚昭王虽不能纳直谏,但却能纳谲谏,总比那些听不进半点意见的所谓“金口玉牙”的昏君胜强百倍。
这次抗吴救陈的行军途中,楚昭王突然病倒。正在这时,天空有一簇红云,像一群火红的飞鸟夹着太阳飘去。楚昭王派使者请周太史占卜,询问吉凶。太史占卜之后回答说:“此乃不祥之兆,应在大王身上。但并非不可免除,如若禳祭,可移灾于将相。”使者如实回复,楚国将相纷纷yù向神灵祈祷,希望能代替楚王承受不幸。但楚昭王说:“将相乃孤之手足,无手足相佐,孤虽生何益?寡人若获罪于天,一任上天惩罚,万不可移灾于他人!”他阻止了将相禳祭。
楚昭王的这一举动,使令尹子西和司马子祺及文武官员深受感动,都愿为国为君而效死力。楚军上下一心,很快大破吴军,班师而回。但昭王的病体却一直未愈,楚国的太史又为他占了一卦,说是得罪了黄河之神,要想免灾,必须前往祭河神,楚昭王说:“长江、汉水乃楚之江河,黄河不在楚境,孤何以能获罪于黄河之神呢?非己之神而往祭之,诌媚也,孤不为之!”
楚昭王坚持不肯往祭黄河,病却也渐渐好了起来。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陈湣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孔子便将九曲明珠带回寓所。第二天一早,孔子向颜回说明原委,颜回便匆匆出了宛丘东门,奔向泄庄。
原来,就在与弟子们失散的那天黎明,孔子与颜回在一个叫泄庄的村旁碰见一位中年fù女正在园内采桑。只见她衣饰整洁,举止文雅,风度不凡,不似农家女子。孔子便对颜回说:“采风问俗,是做客行路的通例,回何不去与采桑女做回答,以观陈国风俗。”
颜回遵师命走到采桑女近前,很恭敬地说道:“南枝窈窕北枝长,园中采桑迎朝阳,能否吐丝难预卜,何苦辛苦为蚕忙。”
采桑女听得颜回是山东口音,上下打量他的装束与风采,问道:“听口音,先生仿佛是鲁国人,不知来陈何为?”
颜回回答说:“吾随夫子孔仲尼来陈,一则往见陈君,二则观光采风。”
采桑女微微一笑说:“仲尼号称大圣人,游陈见嫉众朝臣,九曲明珠穿不得,回来问我泄庄人。”说完,挎着篮子,头也不回地径直走了。
颜回返回孔子身边,将采桑女的话叙述了一遍,孔子想,此fù人必系士大夫之家眷隐匿田间,赖采桑以自给的。
颜回来到泄庄,查访到采桑fù人的住处,进家求见。屋内只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回答说无人在家,并搬出一个西瓜,边割边说:“天气炎热,路途辛苦,请吃瓜解暑吧。”
颜回捧起老太太切就的西瓜,正要张口吞食,发现了红瓤中嵌着的黑子,顿然省悟,便立起身,向内室施礼道:“饷我以瓜,‘子在其内’。请出一见,因有要事请教,望勿避面。”
采桑娘含笑款款地从内室走了出来。颜回再次正容施礼,说道:“吾夫子奉陈侯命,嘱穿九曲明珠,不知如何穿法,特来求教。”
采桑娘子回答道:“以蜜汁润珠眼,以细韧蚕丝粘蚁尾,同放匣中,密盖静置,隔一夜蚁必能度丝穿珠。”
颜回返回,如实向孔子回报。孔子如法pào制,果然灵验,不无感慨地说:“丘智不如采桑女,徒有虚名!”
原来这位采桑娘是泄冶的孙女,泄冶曾做过陈灵公的司库,所以家属知道库中藏有九曲明珠。泄冶因见灵公与夏姬私通,以忠言直谏而被杀戮。
不等三天,孔子便将穿好的九曲明珠呈予陈湣公,满朝文武无不赞誉孔子的智慧。然而因此也就埋下了几乎丧生的隐患。
陈湣公对孔子尽管十分敬重,但陈国毕竟是处在吴、楚的卵翼之下苟延残喘,难有作为,因而孔子的宏图难展,只好每天讲学,研究学问,积累资料,为未来“删诗定礼作春秋”做着充分的准备。幸而外患强大,内忧不显,虽有几个佞臣常在湣公面前谗言孔子,但里外上下都在应付吴、楚的侵凌上,顾不了这许多鸡毛蒜皮的琐事,因而孔子方得以在陈平安地度过了三年。
忽有一日,孔子正在给弟子们讲学,颜回一乐三颠地闯了进来。颜回本来是个湿衣不乱步的斯文青年,今天也变得风风火火起来,似乎嘴也在学司马牛,竟结结巴巴地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他一闯进来便大声嚷道:“昨晚喜鹊叫,今有贵客到,同学们快迎接,定然乐陶陶!”
孔子吃惊地问:“回呀,何事令你如此高兴,竟然一反常态?”
说话间南宫敬叔走了进来,他先长跪在地,两眼垂泪,拜见孔子。然后与同学们拱礼,握手,拥抱,长时间地在地上跳跃,旋转,戏闹,二、三十岁的人了,有的四、五十岁,突然都变成了小孩子,一会哭,一会笑,一会闹——整整十年不见了,这是战乱的十年,颠沛流离的十年啊!……
仿佛长河上滚下了一股波涛,汹涌澎湃之后便平静了下来,南宫敬叔向孔子陈叙了此番来陈的原委。
这年秋天,色痨缠身,奄奄待毙的季桓子忽然想起要到城外散心,于是数辆装饰豪华的马车前呼后拥地出了曲阜南门,碾过了沂水。秋天,这是个丰硕的季节,收获的季节,金色的季节,然而鲁国的大地却一片苍凉,田园荒芜,荆棘丛生,兔走雉飞,狼虫出没。田埂边,地头上,偶尔有几个农夫在劳动,但却一个个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奄奄思睡。浓云低垂,残阳如血、星星点点的村落,冒着有气无力的炊烟,一群群乌鸦聚满了光秃秃的树梢,报丧似地呱呱地叫着,令人不寒而栗。季桓子见了这情景,百感jiāo集。他悔恨自己不该接受齐国女乐,不该沉湎于酒色,不该疏远了孔子。如果,在夹谷会盟的基础上运用孔子的治国方针,发奋图强,如今的鲁国早已是东方第一大国了。可是眼下,咳!……他后悔莫及,嘱咐自己的儿子季康子说:“为父将不久于人世,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重用孔夫子,致使国破家残。按祖制,我死后你必相鲁,定要将孔夫子请回,委以重任,敬之若父,尊之若师!……”
这是季桓子的遗嘱,也是一个灵魂的最后忏悔。他希望儿子能比自己聪明,日后的鲁国能够振兴,能够再度强盛。
季康子本yù遵父命请回孔子,可是大夫公之鱼谏阻道:“先君与先令尊对孔子不能善始善终,弄得孔子逃离他乡,为天下人耻笑。如今冢宰请他回来,那老夫子一意孤行,素不知委曲,若再不得善终,岂不留话柄于后世吗?”
季康子说:“依子之见,就这样作罢了不成?”
“岂可作罢。”公之鱼冷冷一笑说,“不遵父命,便为不孝。倒不如请回冉求,此人多才多艺,又在府上做过家臣,彼此相得益彰,与人与事均有益无害。再说,请回孔门弟子,就等于请回孔夫子,只是无任何后患罢了。”
季康子也是个没有政治头脑,没有主见的庸碌之辈,事情就这样决定了,南宫敬叔便奉命来请冉求。
同学们听了南宫敬叔的叙述,俱都愤愤不平,骂季康子鼠肚鸡肠,有眼无珠。
冉求倒是满心欢喜,这些年来,他们像大海上飘浮的一叶孤舟,海水茫茫,到处是巨浪,到处是险滩,到处是暗礁,厄运像片片乌云,一直在笼罩着他们。灾难像波涛,不时地向船头袭来。坟墓早已掘好,就在脚下,就是这无边无垠的汪洋。他们已经跟随着夫子在这浪峰波谷中整整颠簸了十年,然而理想的彼岸究竟在哪里?他感到茫然。如今能够有个安逸的归宿,无论如何,总是好的。但这一切。他不便于表现,只是不动声色地、默默地听着。
孔子显得很平静,仿佛大海上并未泛起任何波澜,即使是袭来了暴风骤雨,他也是独处船头,默默地垂钓。
“与季桓子比,季康子如何?”孔子淡淡地问。
南宫敬叔回答说:“有其父的权势,无其父的权谋。”
“哀公比定公如何?”孔子脸上依然没有一丝表情。
南宫敬叔说:“有其父的权谋,无其父的权势。”
孔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原来如此!……”
子路说:“既然如此,一个冉求回去,孤掌难鸣,于事何补?倒不如多回去些人,同心协力,共治鲁国。”
“事虽如此,”颜回说,“只恐敬叔兄无法向季康子jiāo代。”
“回言之有理。”孔子说,“冉求呀,回去吧,此番归鲁,定然大用,非小用也。”
冉求说了一些与夫子和同学难分难舍的话,最后提出,一人归鲁,恐独木难支,yù邀樊迟一同回去。孔子征求了樊迟的意见之后,便答应了。并且说:“回去吧!回去吧!吾孔门弟子,志向高远,行动疏阔,似一匹匹绫罗绸缎,质地优美,花纹美观,丘不知该如何裁剪,做何衣裳……”
司城贞子知道孔子来了贵客,设家宴为南宫敬叔接风洗尘,宾主、师徒彼此把盏进觞,尽欢而散。
夜,静悄悄的夜,旷野里只有孔子一人在独自踱步,徘徊。四周万籁俱寂,只有秋虫的鸣叫,震dàng着孔子的耳鼓。一轮明月大如伞盖,悬于蓝天,月光如泄似流。稀疏的几颗星星,亮晶晶地拱围在圆月四周,像似镶嵌着的颗颗宝石。偶尔飘浮着几朵淡淡的轻纱似的白云,笼罩了明月,遮避了星光。孔子那明净的心灵上,颇似这深邃的夜空,似乎也有淡淡的轻纱似的云朵在飘,在浮,给他带来了淡淡的yīn影,淡淡的愁丝,淡淡的哀怨和淡淡的惆怅。他今夜的心绪颇不宁静,这是为什么呢?冉求就要离去,就要归回鲁国了,自己是在为他庆幸,为他喜悦吗?似乎并不是。季康子请冉求,而不请自己,自己是在嫉妒吗?自然更不是。人总寄希望于后代,老师对弟子犹如父母对子女,总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否则,社会岂不就要停滞,人类岂不就要毁灭!自己之所以冲破重重障碍,首创平民教育,广收弟子,有教无类,不就是为了让他们继承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主张,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吗?忆往昔,自己整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脚脚荆棘,步步坎坷,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主张与信仰,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证明这个主张与信仰的正确xìng,无数先哲圣贤的事迹告诉了自己,要实现一种伟大的主张与信仰,要付出宝贵的代价和数代人的牺牲,难道今夜里竟会动摇了吗?……
一阵秋风掠过,孔子不禁打了一个寒噤,但头脑也顿觉清醒。仰望夜空,浮云被风吹散了,消逝了,星和月都慷慨无私地抛洒着灿烂的光,天高地旷,整个夜空湛蓝湛蓝的。是呀,树再高也能攀援,山再高也可攀登,深邃的天空怎么能上得去呢?然而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是美丽诱人的。这大约便是自己的主张难以为人接受,到处碰壁的根本原因吧……
颜回默默地寻了来,给孔子披上了一件外衣说:“更深露寒,夫子小心着凉,快回去安歇吧!”
孔子深情地说:“落叶归根,为师老了,是多么思念父母之邦呀……”
第二天一早,南宫敬叔、冉求、樊迟便匆匆离开了陈国,孔子很感凄楚,率领部分弟子一直送至国境边上。
南宫敬叔十分关注地说:“适路上听人说,吴正yù伐陈,楚也在调兵遣将,陈弹丸之地,非久居之处;望夫子早作打算。”
冉求问道:“今日分手,不知何时相见,夫子尚有何教导?”
孔子挥挥手,自言自语似地说:“回去吧,回去吧!
……”
颜回说:“夫子请留步,回代夫子再送三位师兄一程!
……”
三人一齐跪倒,挥泪向孔子拜别……
秋风呜咽,落叶飘飘,枯枝败叶,随风飘dàng。雁行长空,飞向它们所应该去的地方。乌云遮日,阳光透过云层无力地shè向大地,像是挥洒着的滴滴热泪……
走了很远,南宫敬叔回过头来,见孔子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并不断地向他们挥手,萧瑟的秋风中,他那高大的身躯变得瘦削弯曲了……
第二十九章 陈蔡绝粮 幽谷观兰
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
这一年,吴国大举攻陈,楚国帮助陈进行反攻。楚国的军队由楚昭王亲自率领着,驻扎在陈国东北部的城父(现安徽亳县)地方,阻截了吴国的进攻。陈国陷于混乱状态,孔子师徒无法再在陈国呆下去了,便起意yù往楚国去。
在孔子看来,楚昭王是个能纳臣谏的开明君主,他很佩服。
有一个春天,楚昭王yù往荆台游猎,司马子祺忠言直谏,昭王不听,斥退了子祺,传令备车出游。令尹子西躬身施礼,祝贺说:“荆台为游览名胜,当此仲春之际,花草争妍,鸟兽群集,正是大好的游猎时节,岂能错过!”
昭王听了大喜,拍着子西的肩头说:“孤与令尹同游共乐如何?”
子西感恩不尽,乘车护驾出游。行了大约六、七里路的光景,子西忽然令车驾暂停,向昭王奏道:“臣yù言有道,大王肯听否?”
昭王说:“令尹姑且奏来。”
子西说:“为人臣而忠君事上者,爵禄不足以赏,诌谀君上者,刑罚不足以诛。司马子祺谏阻出游,实为忠臣;臣贺王出游,实为谀臣。愿王赏忠诛谀,整饬纪纲,使佞臣不敢再以游乐惑君。”
昭王听后,羞愧难当,红着脸说:“司马诚属忠臣,不过只能谏阻孤王,后世往游将奈何?”
子西慢条斯理地说:“禁止后世往游,极其容易。大王千秋万岁之后,遗命筑山陵于荆台之上,后世子孙必不敢游于父母陵墓之前,以取欢乐。”
昭王接受了子西的谏阻,立即停止游猎荆台,传令还宫。
楚昭王虽不能纳直谏,但却能纳谲谏,总比那些听不进半点意见的所谓“金口玉牙”的昏君胜强百倍。
这次抗吴救陈的行军途中,楚昭王突然病倒。正在这时,天空有一簇红云,像一群火红的飞鸟夹着太阳飘去。楚昭王派使者请周太史占卜,询问吉凶。太史占卜之后回答说:“此乃不祥之兆,应在大王身上。但并非不可免除,如若禳祭,可移灾于将相。”使者如实回复,楚国将相纷纷yù向神灵祈祷,希望能代替楚王承受不幸。但楚昭王说:“将相乃孤之手足,无手足相佐,孤虽生何益?寡人若获罪于天,一任上天惩罚,万不可移灾于他人!”他阻止了将相禳祭。
楚昭王的这一举动,使令尹子西和司马子祺及文武官员深受感动,都愿为国为君而效死力。楚军上下一心,很快大破吴军,班师而回。但昭王的病体却一直未愈,楚国的太史又为他占了一卦,说是得罪了黄河之神,要想免灾,必须前往祭河神,楚昭王说:“长江、汉水乃楚之江河,黄河不在楚境,孤何以能获罪于黄河之神呢?非己之神而往祭之,诌媚也,孤不为之!”
楚昭王坚持不肯往祭黄河,病却也渐渐好了起来。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