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荀子最新章节 > 荀子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73 章

  只能埋怨而不能发怒。

  [原文]

  27.37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1);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之家。

  [注释]

  (1)临(l@n 吝):吊丧,到死人家里祭奠死者。

  [译文]

  君主对于大夫,在他生病时去慰问三次,在他死后去祭奠三次;对于士,慰问一次,祭奠一次。诸侯如果不是探望疾病、祭奠死者,不到臣子的家里。

  [原文]

  27.38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1),则食矣,不辟粱ròu(2),有酒醴则辞(3)。

  [注释]

  (1)若:或。食(s@饲):通“饲”,给…吃。(2)辟(b@避):通“避”。(3)醴(l!理):甜酒。此章又见于《礼记丧大记》。按古代的礼制,为父母守丧期间不能吃ròu喝酒,但若有尊贵的人请自己吃,可以破例吃ròu,但由于喝了酒会使脸色改变,所以不可通融。

  [译文]

  父亲或母亲已经埋葬以后,君主或者父亲的朋友让自己吃饭,就可以吃了,不回避米饭ròu食,但有酒就要谢辞。

  [原文]

  27.39 寝不逾庙(1),燕衣不逾祭服(2),礼也。

  [注释]

  (1)寝、庙:古代宗庙分两部分,后面停放神主牌和放置祖先遗物的房屋叫“寝”,也称“北堂”(见 28.9 注(1)),前面举行祭祀的殿堂叫“庙”,庙有东西厢房,寝没有厢房。一说“寝”指寝宫、卧室,“庙”指宗庙。(2)燕:《集解》作“设”,当为“”字之残误,今据《礼记王制》改。燕:通“宴”。燕衣:参加燕礼(敬老宴饮之礼)时穿的衣服。一说指帝王退朝闲居时穿的衣服。

  [译文]

  寝殿的规模不能超过庙堂,参加燕礼所穿的衣服不能超过祭祀所穿的礼服,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40《易》之《咸》(1),见夫fù(2)。夫fù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3)。“咸”,感也(4),以高下下(5),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

  [注释]

  (1)《易》:《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易”是变易的意思,其内容主要是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来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相传伏羲作八卦,周文王发挥为六十四卦而成《周易》。《咸》:六十四卦中的一卦。(2)见(xi4n 现):同“现”。见夫fù:《咸》卦的卦形是■。上面是yīn卦兑■,象征泽、少女之类。下面是阳卦艮■,象征山、少男之类(见《周易说卦》)。所以《咸》卦显示出夫fù之道。其卦辞云:“亨。利贞。取女吉。”(意思是:“通顺。占问有利。娶媳fù吉利。”)更明确地揭示了卦形的含意。(3)《周易序卦》解释六十四卦顺序时论及《咸》卦时说:“有男女然后有夫fù,有夫fù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此文说夫fù之道是君臣、父子之本。(4)“感”、“咸”字音相近,用“感”来解释“咸”,是一种声训。(5)以高下下:使高的低于低的。《咸》的下面是艮卦,象征山,所以称之为“高”;上面是兑卦,象征泽,所以称之为“下”。《咸》卦将艮卦置于兑卦之下,所以说“以高下下”。下两句的道理与此相似。

  [译文]

  《易经》中的《咸》卦,显示了夫妻之道。夫妻之道,是不能不端正的,它是君臣、父子关系的根本。“咸”,就是感应的意思,它的符号是把高的置于低的之下,把男的置于女的之下,是柔和在上面而刚劲在下面。

  [原文]

  27.41 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

  [译文]

  聘请贤士的仪式,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办法,都是注重开端。

  [原文]

  27.42 礼者,人之所履也(1)。失所履,必颠蹶陷溺(2)。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

  [注释]

  (1)履:此字含义双关。字面上表示踩,指立足;实表示履行,指遵照执行。又,古代“礼”、“履”同音,用“履”解释“礼”,是一种声训。(2)颠蹶(ju6 决)陷溺:也含义双关,字面上表示跌倒陷落沉没,实表示受挫折陷于危难。

  [译文]

  礼,是人的立身之处。失去了立身之处,就一定会跌倒沉沦。稍微失去一点而造成的祸乱很大的东西,就是礼。

  [原文]

  27.43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译文]

  礼对于整饬国家,就像秤对于轻重一样,就像墨线对于曲直一样。所以人没有礼就不能生活,事情没有礼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就不得安宁。

  [原文]

  27.44 和乐之声(1),步中《武》、《象》,趋中《韶》、《护》。

  [注释]

  (1)和乐:当作“和鸾”,参见 19.3。此下参见 18.5 注(27)。

  [译文]

  车铃的声音,在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在车子奔驰时合乎《韶》、《护》的节奏。

  [原文]

  27.45 君听律习容而后出(1)。

  [注释]

  (1)出:《集解》作“士”,据《礼记玉藻》改。

  [译文]

  君子要听听走路时佩玉的声音是否合律,并练习好举止仪表然后才出门。

  [原文]

  27.46 霜降逆女(1),冰泮杀止(2)。

  [注释]

  (1)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yīn历的九月,在阳历的 10 月 23 日或 24 日。逆:迎。(2)《集解》无“止”,据《诗召南有梅》孔颖达《正义》所引孙卿之语补。泮(p4n 判):(冰)溶解,化开。杀:结束,收煞。

  [译文]

  从霜降开始娶妻,到第二年河里的冰溶化时就停止婚娶。

  [原文]

  27.47 内(1),十日一御(2)。

  [注释]

  (1)内:正屋,引申指正妻。(2)御: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称御,此指行房。十日一御:指天子对正妻所要尽到的夫fù之礼。天子妻妾嫔妃甚多,但对正妻至少要十日一御。参见《礼记内则》。

  [译文]

  对正妻,十天同房一次。

  [原文]

  27.48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1)。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注释]

  (1)此章是指臣、子与君、父相见时的礼仪,可参见《仪礼士相见礼》。这几句指相见时必须注意对方将会发生的动作。

  [译文]

  对方坐着,注视他的膝部;对方站着,注视他的脚;回答说话时,注视他的脸。对方站着时,在他前面六尺处注视他,而最远,六六三十六,在三丈六尺之处注视他。

  [原文]

  27.49 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1),礼之中焉。

  [注释]

  (1)此文可参见 19.9。文:见 1.8 注(8)。

  [译文]

  礼仪容貌和感情作用互相构成内外表里的关系,这是适中的礼。

  [原文]

  27.50 能思索谓之能虑。

  [译文]

  善于思索叫做虑。

  [原文]

  27.51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译文]

  礼制,它的根本原则和具体细节互不抵触,人生终结的仪式与人生开始的仪式互相应合。

  [原文]

  27.52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1)。

  [注释]

  (1)参见 19.9 注(1)、(2)、(3)。

  [译文]

  礼,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

  [原文]

  27.53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译文]

  下等的臣子用财物来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生命来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荐人才来侍奉君主。

  [原文]

  27.54《易》曰:“复自道,何其咎(1)?”

  [注释]

  (1)引文见《周易小畜初九》。其:助词。

  [译文]

  《易经》说:“回到自己的道路,有什么过错?”

  [原文]

  27.55《春秋》贤穆公(1),以为能变也。

  [注释]

  (1)《春秋》:见 1.8 注(10)。穆公:见 25.10 注(3)。《春秋》贤穆公:体现在《春秋文公十二年》所记载的“秦伯使遂(或作“术”)来聘”一语。《公羊传》解释此语说:“遂者何?秦大夫也。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何贤乎缪公?以为能变也。”遂,即西乞术。公元前 628 年,秦穆公不听老臣蹇叔的劝告,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师袭郑,结果于次年被晋伏击,败于崤山,穆公悔改前非,终于在公元前 624 年报晋之仇,并告诫秦军:有事与老年人商量就不会犯错误。所以说他“能变”。

  [译文]

  《春秋》赞许秦穆公,认为他能够转变。

  [原文]

  27.56 士有妒友,则贤jiāo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妒昧者谓之jiāo谲(1)。jiāo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孽也(2)。

  [注释]

  (1)jiāo:通“狡”。谲(ju6 决):欺诈,玩弄手段。(2):同“秽”,污秽。

  [译文]

  士人有了妒忌的朋友,那么和贤人jiāo往就不会亲密;君主有了妒忌的臣子,那么贤人就不会到来。埋没公正的人叫做欺昧,埋没贤良的人叫做妒忌,奉承妒忌欺昧的人叫做狡猾诡诈。狡猾诡诈的小人,妒忌欺昧的臣子,是国家的垃圾和妖孽。

  [原文]

  27.57 口能言之(1),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室,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注释]

  (1)此章当紧接在 27.43 之下。“之”当指“礼”而言。

  [译文]

  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器具。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不能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得好,自身干坏事,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使用国家的工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原文]

  27.58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xìng。故家五亩宅(1),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2),设庠序(3),修六礼(4),明十教(5),所以导之也(6)。《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7)。”王事具矣。

  [注释]

  (1)故:犹“夫”,发语词。(2)太:《集解》作“大”,古字通,今据宋浙本改。太学:即国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3)庠(xi2ng 详)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4)修:修明。六礼:指冠礼(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礼仪)、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乡中送荐贤者于君主时设宴送行的礼仪)、相见礼。(5)十:当为“七”字之误。七教:指有关父子、兄弟、夫fù、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个方面的lún理教育(参见《礼记王制》),其内容主要是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兄长对弟善良、弟弟敬重兄长,丈夫有道义、妻子听从丈夫,君主仁爱、臣子忠诚,年长的照顾年幼的、年幼的顺从年长的,对朋友讲究信用,对宾客讲究礼节。(6)导:《集解》作“道”,据世德堂本改。(7)引诗见《诗小雅绵蛮》。之:原为诗人自指,当解为“我”。这里荀子断章取义,泛指人民。

  [译文]

  不使民众富裕就无法调养民众的思想感情,不进行教育就无法整饬民众的本xìng。每家配置五亩宅基地,一百亩耕地,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耽误他们的农时,这是使他们富裕起来的办法。建立国家的高等学府,设立地方学校,整饬六种礼仪,彰明七个方面的教育,这是用来引导他们的办法。《诗》云:“给人喝啊给人吃,教育人啊指导人。”像这样,称王天下的政事就完备了。

  [原文]

  27.59 武王始入殷(1),表商容之闾(2),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3),天下乡善矣(4)。

  [注释]

  (1)武王:见 4.12 注(12)。殷:商朝的国都,在今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2) 表:设立标记以表彰其功德。商容:商纣王时的贤人,被纣王贬退。闾:里巷的大门。(3)箕子、比干:见 8.15 注(8)。(4)乡:通“向”。

  [译文]

  周武王刚进入殷都的时候,在商容所住的里巷门口设立了标记以表彰他的功德,解除了箕子的囚禁,在比干的墓前痛哭哀悼,于是天下人就都趋向行善了。

  [原文]

  27.60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1),亡人好独。《诗》曰(2):“我言维服(3),勿用为笑(4)。先民有言:询于刍荛(5)。”言博问也。

  [注释]

  (1)遂:同“隧”,河中可以涉水而过的路。(2)引诗见《诗大雅板》。(3)服:事。(4)用:

  以。(5)刍荛(ch*r2o 除饶):割草打柴的人。

  [译文]

  天下、一国都有才智出众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贤能的人。迷路的人不问道,溺水的人不问涉水的路,亡国的君主独断专行。《诗》云:“我所说的是要事,不要以为开玩笑。古人曾经有句话:要向樵夫去请教。”这是说要广泛地询问各方面的人。

  [原文]

  27.61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1)。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2)。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注释]

  (1)守:持。(2)应:相应,适合,指即使没有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