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临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生擒西魏王豹,占领了西魏。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①,明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yīn以待逆:yīn,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cāo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cāo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cāo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cāo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解析】
按语提到《孙子.火攻篇》,认为孙子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这是很正确的。在《火攻篇》后段,孙子强调,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非利不动,非得(指取胜)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指怨愤、恼怒)而致战。合于利
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所以说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战必以利为目的。当然,隔岸观火之计,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取胜得利为目的。
【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cāo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cāo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cāo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cāo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cāo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cāo。但他又考虑,如果曹cāo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cāo。当他探听到曹cāo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cāo营中。曹cāo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故事】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①,yīn以图之②,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③。
【注释】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yīn以图之:yīn,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奕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解析】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便,谈笑自如,不予追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曹琼把笑里藏刀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总之,此计还多用于军事政治与外jiāo的伪装上。
【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jiāo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鞍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jiāo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jiāo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干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jiāo好的诚意。公孙鞍还摆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兴冲冲人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故事】
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cāo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做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
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cāo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yīn以益阳①。
【注释】
①损yīn以益阳:yīn: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xìng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xìng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yīn阳学说的yīn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按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解析】
两军对峙,敌优我劣或势均力敌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果指挥者主观指导正确,常可变劣势为优势。孙膑赛马的故事为大家的熟知,他在田忌的马总体上不如对方的情况下,使他仍以二比一获胜。但是,运用此法也不可生搬硬套。春秋时齐魏桂陵之战,魏军左军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齐将田忌准备按孙膑赛马之计如法泡制,孙膑却认为不可。他说,这次作战不是争个二胜一负,而应大量消灭敌人。于是用下军对敌人最强的左军,以中军对势均力敌的中军,以力量最强的部队迅速消灭敌人最弱的右军。齐军虽有局部失利,但敌方左军、中军已被钳制住,右军很快败退。田忌迅即指挥已方上军乘胜与中军合力,力克敌方中军,得手后,三军合击,一起攻破敌方最强的左军。这样,齐军在全局上形成了优势,终于取胜。李代桃僵,就是趋利避害,指挥的高明之处,是要会“算帐”。古人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很大的胜利,是划得来的。
【探源】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又鸟)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蟾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坚壁自守,不许与敌jiāo锋。匈奴摸不消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与敌骑jiāo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落荒而逃,蟾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jiān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①,明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yīn以待逆:yīn,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cāo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cāo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cāo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cāo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解析】
按语提到《孙子.火攻篇》,认为孙子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这是很正确的。在《火攻篇》后段,孙子强调,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非利不动,非得(指取胜)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指怨愤、恼怒)而致战。合于利
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所以说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战必以利为目的。当然,隔岸观火之计,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取胜得利为目的。
【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cāo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cāo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cāo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cāo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cāo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cāo。但他又考虑,如果曹cāo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cāo。当他探听到曹cāo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cāo营中。曹cāo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故事】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①,yīn以图之②,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③。
【注释】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yīn以图之:yīn,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奕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解析】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便,谈笑自如,不予追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曹琼把笑里藏刀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总之,此计还多用于军事政治与外jiāo的伪装上。
【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jiāo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鞍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jiāo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jiāo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干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jiāo好的诚意。公孙鞍还摆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兴冲冲人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故事】
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cāo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做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
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cāo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yīn以益阳①。
【注释】
①损yīn以益阳:yīn: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xìng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xìng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yīn阳学说的yīn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按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解析】
两军对峙,敌优我劣或势均力敌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果指挥者主观指导正确,常可变劣势为优势。孙膑赛马的故事为大家的熟知,他在田忌的马总体上不如对方的情况下,使他仍以二比一获胜。但是,运用此法也不可生搬硬套。春秋时齐魏桂陵之战,魏军左军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齐将田忌准备按孙膑赛马之计如法泡制,孙膑却认为不可。他说,这次作战不是争个二胜一负,而应大量消灭敌人。于是用下军对敌人最强的左军,以中军对势均力敌的中军,以力量最强的部队迅速消灭敌人最弱的右军。齐军虽有局部失利,但敌方左军、中军已被钳制住,右军很快败退。田忌迅即指挥已方上军乘胜与中军合力,力克敌方中军,得手后,三军合击,一起攻破敌方最强的左军。这样,齐军在全局上形成了优势,终于取胜。李代桃僵,就是趋利避害,指挥的高明之处,是要会“算帐”。古人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很大的胜利,是划得来的。
【探源】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又鸟)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蟾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坚壁自守,不许与敌jiāo锋。匈奴摸不消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与敌骑jiāo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落荒而逃,蟾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jiān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