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和珅处世之道最新章节 > 和珅处世之道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 章

  隆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或者从中调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有甚者是压制、打击和弹劾和珅的人。这便应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的老话。对说和珅坏话的人,乾隆经常首先想到的是那个人是否别有用心,挑拨离间,“拆散他的左膀右臂”。久而久之,和珅就更加虚骄、专横,甚至连皇子、皇孙都得让他三分,对他表示敬畏。

  和珅当政后,乾隆有意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无论乾隆住在宫内,还是住在圆明园、避暑山庄乃至游幸、打猎等,和珅都形影不离。他长期主管户部和内务府,掌握着大宗钱财,乾隆对他从不怀疑。

  此外,凡地方督抚贡献方物,或外国使臣朝贡的礼品,准进与否,都得事先经过和珅的同意和批准。而乾隆每次从中只不过收取一小部分,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流到了和珅内宅。久而久之,和珅家的奇珍异宝比起皇宫的藏品并不逊色,甚至个别的珍宝比皇宫的藏品还要好。

  如整块大宝石比宫内所藏还多,珍珠手串也比宫内所藏多出数倍,他家所藏的一颗大珍珠比御用冠顶还大,他家所藏的大玉盘、大朝珠……甚至比乾隆收藏的还要大,还要多。

  事实证明,和珅之所以能成为乾隆的大红人,乾隆最宠信的嬖臣,是当时中国的“二皇帝”,是与他善于揣摩皇上的心思有关。

  媚上实战:从蛛丝马迹中寻找主子的内心秘密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老狐狸们懂得善刺上意的关键是洞察主子内心的秘密。

  一旦你掌握了别人隐密的内心世界,就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控制在股掌之中,即便是拍起马屁来,也可以一语中的,不至于费力还不讨好。可是,人的内心世界最为复杂多变,难以揣测,要揣摩出皇帝的心思可不件容易的事。

  首先,须懂得“yù做老狐狸,先做有心人。”早在和珅还在咸安宫官学念书的时候,就四处搜罗乾隆的御制诗作,加以研究。古人说“诗言志”。一个人的心思,尤其是像乾隆这样贵为人君的人,每天都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举手投足都不得不有所收敛,内心世界往往被深深地隐藏在外表下,惟有通过他的诗作,在不经意中才可能透露出些许端倪。和珅对乾隆的几万首诗都了然于胸,而且刻意模仿他的笔法。和珅经过多年的体味观察,了解到乾隆虽然被万民称作天子,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同天下任何一个普遍百姓一样,有着平凡的幸福和忧愁,也有普通人的种种小毛病,如强烈的虚荣心等。所以,和珅对待乾隆也许比其他人更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与他一起幸福,一起悲伤。

  其次,须懂得“亲情人皆有之,主子亦然。”人必须先能“老吾老”然后才能推而广之“以及人之老”,同样,人也都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乾隆对他的母亲和自己的众多儿女也充满了一个普通人应有的亲情。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去世的时候,乾隆被悲痛压倒,在灵堂长跪不起,此时的和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样说一堆不着边际、无关痛痒的宽慰的话,而是默默地陪在乾隆身边,寝食不思,茶饭不想,几天下来,形容枯槁,面无血色。

  第三,须练就一身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硬功夫。常言说:“伴君如伴虎”。老狐狸要想媚上,必定这方面身怀绝技。下面看一看清末大太监李莲英是如何媚上的。

  有一天,清朝的慈禧太后出宫,路过总管李莲英府,见李府门上挂着“总管李寓”的匾额,慈禧凝望了片刻。李莲英没有忽视慈禧的这一神情,虽是太监总管,但挂上这种牌匾,未免招遥李莲英等回宫以后,即刻向慈禧请假,回到家中,摘下匾额,除下上面的金字。

  然后他到慈禧面前说:“奴才不常回去,小太监不知好歹,居然在我家门上挂了‘总管李寓’的匾额,我是头一回看见。我刚才回家一趟,摘下匾额,撕下金字,把那个混帐小太监狠打了一顿,jiāo内务府查办了。”慈禧心里本来有点儿不高兴,听他这么一说,便烟消云散了,就让他放了那个小太监,不必送内务府查办。

  另一次,一位大臣买了一座西洋钟,想献给慈禧,又怕不中慈禧的意,就请来李莲英,让他先看看这钟到底如何。原来,这是一件做工精巧、价值昂贵的自鸣钟,每当报时,钟内神龛会自动开启,走出一个小人,小人展开条幅,条幅上写有“万寿无疆”四字。这钟的设计,可谓极尽巧妙了。李莲英思索了一会儿,还觉不妥。他说:“万一这机器出点儿毛病,小人儿手里的条幅只展开了三个字,成为‘万寿无’的字样,你的身家xìng命还保得住吗?”

  那大臣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去退了自鸣钟。

  后来,李莲英又把自鸣钟弄来,把小人手中条幅上的字换成“寿寿寿寿”四字,这样即使发生故障,也不会出现“万寿无”的诅咒之语了。李莲英处处小心,时时在意,这两件事可见一斑。

  同李莲英对慈禧一样,和珅对乾隆已经到了心思一动,无所不知的程度,这时再拍起马屁来,自然可以投其所好,随心所yù了。要想了解别人想什么,然后再投其所好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件别人给和珅送礼的事例颇能说明问题。

  可见,媚上同治病一样,需要“对症下yào”,这里的“症”就是主子内心的秘密,这种秘密是不会轻易示人的。谁能最先掌握这种秘密,谁就能找到了一架“登天的天梯”。

  相传江苏吴县有一个珍珠商吴某,专作奇异珍珠出售,他为了增加珍珠的价值,在每个珠子外面用赤金包裹成丸状,增加珍珠价值。这样,大粒值二万金,次者也值万金,最便宜的也有八千金。尽管如此昂贵,买卖仍然十分兴隆,同行见出入他市店的客人都是些达官贵人,而且个个出手十分大方,每次买货都在数十个珍珠,不禁对此惊羡不已。

  一日,毗邻珍珠商殷某,又见一达官模样者走入吴某店里,禁不住也走进吴某店中,想看个究竟。

  只见那达官指使仆人,将所携银两全部倾倒在柜台上,吴某见状,不禁大为吃惊。问道:

  “大人,仍是要那包金珍珠?”

  “当然,舍此我任何东西都不稀罕。”达官拍着胸脯,气壮如牛。

  吴某一见这么多银子,一数60万两,货不敷银,面有难色。

  殷某见状,赶快搭讪:

  “这位大人,本店即在隔壁,内有珍珠串者,四方奇货,八方争相购存。大人财大气粗,何不过去一睹。”这位珍珠商也想为自己拉买主。

  “尔等有所不知,我要吴老板之包金珍珠当有大用。”

  达官模样者说起话来显得有点神秘。

  “大人派何用场,能否透露一二,让我辈也开开眼界。”

  殷某也颇有兴趣。

  “和相国你们可知道否?”达官模样者以发问的形式说开了。

  “和相国,此乃乾隆爷宠臣,知有乾隆爷当知有和珅,fù孺皆知,fù孺皆知。”

  殷某说着便笑了起来。

  “知和相国并不为奇,尔等可知和相国的嗜好?”达官在卖关子。

  “这吾等就难以知晓了,你想,和相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他整天围着乾隆爷转,宫内之事何以知晓。”

  达官压低嗓门说道:

  “吾与吴老板多年jiāo情,今日你们既然如此想知道,实以相告,乃属jiāo谊。但两位绝不可走偏风声,否则有灭顶之灾。”

  “大人尽可放心,我等只做买卖,他事不问,定不会传出。”

  达官乃道:

  “和相国有一大嗜好,为延年益寿,增强记忆,他每日清晨必服一粒吴老板所制包金珍珠。”

  此话一出,吴、殷两位珍珠商不禁目瞪口呆,哑然失声。

  只听达官对珍珠商吴某说道:

  “今日所带银两全部留作存储,日后吴老板所制珍珠,敝人就全包下了。”说完叫仆人带上包珍珠,扬长而去。

  可见,如果能够巧妙地剥去主子小心设置的伪装,发现其内心隐藏的秘密,就等于发掘到了一个奇货可居的“宝藏”。

  媚上实战:小处见真功,潜移默化塑形象

  许多人都梦想着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朝”得到主子的赏识,从而脱颖而出,但却常常忘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和珅能使乾隆对他的良好印象愈来愈巩固,到了坚信不疑的地步,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就绝不是一般的弄臣之流可及的。这一切都凭着他的才思敏捷,精明干练,一次次在乾隆面前展示才华,才得以实现的。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足以说明仅凭献媚功夫,和珅是无论如何不会升得如此之快的。

  一日,和珅随侍乾隆在圆明园的水榭上读书,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乾隆看不清手中的《孟子》上用小字排的朱熹的注解。于是,乾隆说:“和珅,去拿灯来,这行注,朕看不清了。”和珅躬身问道:“不知皇上看的是哪一句?”乾隆答道:“人之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lún。”听到这里,和珅朗声背道:“言水土平,然后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后稷,官名也,弃为之。然言‘教民’,则亦非耕矣。树,亦种也。艺,殖也。契,音薛,亦舜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xìng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情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lún,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此之谓也。”乾隆等他背完,高兴地说:“不知爱卿竟有如此的造诣。”于是,乾隆背文,和珅背注释,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背了很长时间。过了没几天,和珅就被乾隆升为户部右侍郎。

  和珅的博闻强记,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也许并不罕见。同时,和珅在经典上的才学比起与他同朝的刘墉、纪晓岚来,更是差得很远。这一点和珅自己也清楚,他知道,要想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朝廷中出类拔萃,就必须有别人所没有的才能,必须起到别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乾隆一朝同藏、蒙关系密切,经常有文书往来,然而朝臣中却少有人懂得这两种文字。和珅在咸安宫官学中,努力研修,精通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乾隆七十寿诞之时,西藏六世班禅呈来一份文书。乾隆接过一看,却是藏文,随行的众位官员无一人懂得。乾隆立刻想到了和珅,派人火速传他前来。和珅到来后,拿起信念道:“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恩,不胜尽数,非他人所能比。小僧乃一出家之人,无以极称,虽然每日祝祷文殊菩萨大皇帝金莲座亿万年牢固,并让众喇嘛等学经祈祷,但仍时时企望觐见文殊菩萨大皇帝。庚子年为大皇帝七旬万万寿,yù往称祝,特致书大皇帝膝前,以达敝意。”

  乾隆听罢大喜,七十大寿若有班禅领班诵经,宣扬佛教,会见蒙藏王公贵族,一人来朝而万众归心,必然会使祝寿活动大放异彩。当即命和珅拟诏。于是,和珅马上用满、藏、汉三种文字拟好了诏书,使乾隆更加高兴,就命和珅全权负责在热河修建庙宇,待班禅进京时居祝

  就这样,由于和珅具有其他大臣所没有的卓越的外jiāo才能,乾隆任命又他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事务及外jiāo上的一切事宜。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和珅所为并不是不学无术之辈能够做得了的。

  和珅最终能形成这样的声势,全凭他每日小心谨慎,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及至嘉庆当政以后,乾隆仍然有意把他留在自己身边,简直是形影不离。

  媚上实战:要坚信“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老狐狸们之所以都是拍“马屁”的高手,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是胡吹乱拍,他们有一套拍“马屁”的哲理。他们能够在任何状况下都坚信“马屁”的作用,就是因为他们懂得“马屁”的拍与被拍都是人xìng的需要。因此,拍马屁要拍得艺术,就必须拍在点上。喜欢奉承则是人xìng的弱点之一,只要看准对方的心思,就可以一拍即准。

  唐朝李义府是一个颇具才华的人,曾因“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的谦卑诗句而获得太宗的赏识。其人的谄媚功夫更是天下难得。

  李义府是瀛州饶阳人,因祖父在四川做官,因而全家迁居四川。

  贞观八年,剑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发现李义府才学出众。于是举荐他,被补为门下典仪,由此,李义府开始跻身于朝廷。在此期间,又得到黄门侍郎刘洎和御史马周的赏识,两人又合力向唐太宗举荐。唐太宗召见他,让他当场以“咏鸟”为题,赋诗一首。李义府脱口吟道:“日里扬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李义府的咏鸟诗充分流露出他想做朝官的急切心情。唐太宗听后颇爱其才,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晋王立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因为他文才不凡,与太子司仪郎来济被时人并称为“来李”。李义府曾写《承华箴》上献,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由正。”还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太子将这篇文章上奏,太宗很欣赏,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

  太子李治继帝位(650年),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永徽二年(651年),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起朝臣们的注意,特别是他由刘洎、马周引荐而来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