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百年繁复最新章节 > 百年繁复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二十三章 贤君问计得良臣

  与秦国和亲,迎娶贵妃姚媛,使拓跋嗣的后宫主政有了主心骨,也让魏国有了一个稳定的后宫。拓跋嗣登台施政,迁徙百姓到京畿,促进民族大融合,使京畿成为北魏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文治了得,武功也毫不示弱:他耀武扬威,征战柔然,狠狠打击了敌人觊觎的野心,为其后的十几年赢得了稳定发展的和平时期。

  战争的胜利,治国的疗效,使初为国君的拓跋嗣在短短的几年,即交出了主政一国的合格答卷。使四周臣服和未臣服的国家都认识到拓跋嗣是不可多得的文治武功非凡的君王。

  又是天妒英才,拓跋嗣治国理政的胜利,却让上苍眼红,老天爷似乎并不眷顾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君王,突然间发起了脾气:整个京畿一带,千里大旱,漠北草原,河水干枯。居民连吃水都成了问题。漠北大批的难民、乞讨的牧民,纷纷向平城一带迁徙,这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大迁徙,解决全国性的大饥荒。

  这几年,拓跋嗣继承先帝的改革方案,继续改革,劝课农桑。粮食仓库都堆满了,可是,几十万农民的存粮,毕竟经受不住平空白地增添的一二百万难民的吞食,平城代北广大地区都出现了民众饿死的事件,安定、团结的局面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拓跋嗣忧心如焚,召集大臣商量对策,解决饥荒。太史令王亮启奏:“谶书上说‘魏当邺都,可得丰乐’,魏国应该迁都邺城。邺城地处中原,历来是隋朝的陪都,粮食、布帛唾手可得,迁都之后,可以一劳永逸。”这完全是治标不治本的避实就虚,拓跋嗣笑而不答,问博士祭酒崔浩:“爱卿以为如何?”

  这次动议,是北魏历史上自迁都平城以后的又一次迁都建议。

  崔浩是白马公崔玄伯的大儿子,曾经向拓跋嗣讲授过《易经》《洪范》等汉文经典,和皇帝是亦师、亦友、亦臣的关系。他预测的天下大事走向,无不应验,拓跋嗣对他甚为宠信。

  崔浩见明元帝垂询,害怕北魏乘机向南部扩张,就从容应答说:“用迁都的办法来解决饥荒,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中原地区的人,都认为我们魏国地域广大,一定是人口众多,兵强马壮,所以畏惧地称呼我们是牛毛之众。”

  确实,西方和南方各国都是这样称呼北魏,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邪恶的称谓,所以四方各国才不敢贸然侵犯这个“牛毛国”。崔浩望着静听下文的众大臣,继续发表演说:“现在,如果把我们的部队向南方迁徙,我们的人口难以布控南部诸州,我们的实际力量就会被中原人所了解。再加上我们的百姓迁徙后,如果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北方云中、代郡、平城这些老根据地留守的兵员民众减少,北部空虚,北方广大地区必然受到外部势力的威胁。”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场景,不用崔浩再介绍,拓跋嗣为之担忧起来。崔浩见自己的话得到君王的共鸣,知道自己的发言起了作用,又继续说:“现在我们居住在北方,中原一有变乱,我们起兵南下,依靠林区布防,漫山遍野,旌旗招展,让他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有多少人马,这是我们能威服百姓,镇慑中原及西方各国的道理。到来春新草生长,牛羊也开始产奶,那时以平城的存粮赈济灾民,兼以菜蔬果品,延续到秋粮丰熟,是不成问题的。”

  拓跋嗣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可行而又便于实施的方案。水能载舟,一个君王担心的是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所以,拓跋嗣还是担心地问:“据我所知,现在各仓库的存粮因为几个月来用以赈灾,都已经所剩不多了,如果明年秋天还是荒旱,那又咋办呢?”

  崔浩说:“现在我们可将特别贫困的家庭迁徙到山东(太行山以东平原地区)安置,那些地方连年丰收,老百姓存粮甚多,足以让外来人口渡过饥荒,若明秋荒旱继续,到时再想办法。办法总是会有的,因时因势因地而宜。”

  拓跋嗣极为赞赏崔浩的设计:“很好,我也是这个意思。”

  于是,一声令下,全国发动大规模移民,将极贫弱的人口迁移到中原地区三州安置。明元帝亲临三州,劝农民种粮栽菜,自己也亲自下田与农民一道耕种,随行的警卫部队也一起下田劳作。皇帝的行动给全国极大的影响,各地农民纷纷抗旱保苗,见缝插针套种其他庄稼。经一春辛劳,来秋果然获得大丰收。

  崔浩与拓跋嗣的这段对话,在历史上是很著名的。其影响只弱于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后来的历史学家据此认为这是崔浩保护中原汉人百姓的有力证据。

  因为,事实上,只要一牵涉到与中原的对抗,崔浩总有理由将战争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不是他有意为之,毕竟他是一个生长在南方的汉族知识分子,这只能说是他的自觉行为。况且,他的家族亲人都在南方,不愿让他们忍受兵火之灾。月是故乡明,他不愿让故乡的明月蒙上战争的阴影。他的行为,还提不到刻意为之的高度。

  比如:有一次,太史令苏坦启奏说:“昨晚,荧惑星行在匏瓜中时(一种天文现象),突然消亡,不知所终。这于星相法所说,表示这个地方是危亡的国家,先有童谣妖言,然后有祸害降临。我们国家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拓跋嗣急忙召集十余个有名的儒家先生,询问情况。崔浩说:“按《春秋左氏传》的说法,‘神降于莘’,以其至之日推知其物。庚午之夕,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就在这二日,庚之与午,皆主于秦,辛为西夷。这事应在西方诸国,也就是我们的敌国身上。”

  按照阴阳五行的方位,西方庚辛申酉,主金,南方已午丙丁,主火;这里所指的西南方,恰是大同西南的长安。崔浩接着说:“西方受灾,准确地说,也就是秦国。而今姚兴主长安,荧惑入秦,这应该是祸在后秦的征兆。”

  这十余名饱学大儒见崔浩在自己面前逞能,而且定位这么准确,都没把崔浩这年轻娃娃放在眼里,纷纷愤怒地指责他说:“天上失星,人间怎么可能知道它的指向凶吉。”拓跋嗣听说此天象指后秦征兆,也就没再过问此事。

  过了八十天,荧惑星出现在东井,留守在句已,很久才消失,当月,后秦大旱,长安城里的昆明池水也枯竭了。童谣说‘昆明池水竭,后秦国家灭。’一时闹得后秦国人惶恐不安,刚到一年,姚兴病死,后秦灭亡。事实证明,崔浩的话果然是言之不谬。这件事预测得如此精准,连这些名宿大儒都对崔浩叹服不已。

  就在崔浩以荧惑预测后秦的一年之后,东晋大军在刘裕的指挥下,进攻后秦。部队到达黄河边,逼近北魏实际控制的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北魏兖州刺史尉建吓得不轻,连夜率众北渡白沟河,弃城逃跑,东晋征虏将军王仲德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黄河重镇。

  王仲德十分高兴,对外发动宣传攻势说:“我们本来打算用七万匹绸缎作买路钱,借道路过滑台,没想到魏军跑得比兔子还快,这才让我们省了路费钱。并不是我们要占领你们的国土。”

  明元帝拓跋嗣一听说尉建拱手将滑台让给敌军,勃然大怒,派大将叔孙建、公孙表领军队逼近枋头,与东晋对峙。并拉出临阵脱逃的尉建,在河边斩首,尸体扔进黄河水中,并在河边大声质问对岸的王仲德,“我们南北双方几十年友好,而今你们为啥不宣而战,侵犯北魏的领土?你们知道这将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吗?”

  东晋征虏将军王仲德派手下前军司马竺和之应答说:“刘太尉(刘裕)派遣征虏将军领军前去洛阳,是为清扫皇陵,不敢与北魏为敌。是你们滑台守将自己弃城而去,征虏将军借此空城暂住几天,休息整顿部队,就将继续西去,不会破坏魏晋之间的友好关系。你们何必这样扬旗鸣鼓,显示军威呢?”

  叔孙建又去信讯问东晋太尉刘裕,刘裕此时志在灭秦,显示军威后就回家篡权,确实无力也无心与北魏为敌。刘裕来信表示道歉说:“洛阳古城,是我们晋国的旧都,而今被戎羌占据,我们早就想修复祖坟了。而戎羌姚兴还将东晋的叛徒,如司马休之等人庇护起来,予以重用,所以我东晋出兵讨伐他,借道魏国的滑台,马上就要西去,这不是存心和贵国为敌的。”

  刘裕这封信的开端写明恭恭敬敬地写道:“黑矟公麾下。”对北魏大将军于栗磾甚为尊敬。因为于栗磾手持黑矟,筑就坚固的河堤阵地以抵御东晋,故尔,拓跋嗣封于栗磾为黑矟将军。

  东晋军队果然言而有信,借道滑台,出兵洛阳,后秦大败,姚兴病死。应验了崔浩就荧惑星的预言。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