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章
:“杨公公,您刚才说我们要多少就有多少,那今年,我们就要三十万匹!”
杨公公的脸有些抽搐。三十万匹……这可是往常一年的丝绸库存量了!他们要的这么多,不知道织造局的一万张织机能不能赶制出来?库房里倒还有几万匹,只是都不能动用,那里面还有着内廷和宫里的货呢!他稍微一沉思,尖声笑道:“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只是这么大的量,还得几位客商拿出些定金才是啊……”
“定金不是问题!”负责翻译的客商随手就拿出随身携带着的小布袋,倒出了一大堆散发着金光的金元宝。钱宁跟何进贤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至少也有三万两金子!
第204章
。这笔生意一定要做成!这可是三十万匹啊,一匹丝绸开的价是十五两银子,几十万匹可就是几百万两呢!若是能做成这么一笔,不说宫里老祖宗那里好jiāo差,就是皇上他老人家也得夸咱一嘴!杨公公仔细地盘算一番,于是很高兴地就答应下来。他已经得到了消息,皇上要在浙江开展改稻为桑的国策,这也就意味着桑田又要增加一半的面积,织造局的织机看来也要增加了;不过改稻为桑只怕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不是自己的事情,用不着考虑它了,不管怎么折腾,浙江今年必须要完成这三十万匹丝绸的大生意!
钱宁跟何进贤原本是要去杭州附近的县里去处置刁民暴力抗法的事情,国策实行一个月以来,下面的反弹很强烈,必须要镇压下去,以保证国策的顺利实行,可半路上江南织造局的杨公公派人来请他们,说有好几个海外客商要大批量的购买丝绸,他一个人只能代表朝廷,不能代表当地官府,还得他俩去作陪才行。比起国策的实行,售卖丝绸更是大事情!这可是能弄不少回扣进腰包的!于是俩人转向就去了织造局。
这笔生意一谈成,钱宁的表情轻松了许多,何进贤压低声音道:“钱大人,这定金的事情……”
钱宁神秘莫测地摆了摆左手食指。
何进贤恍然大悟,满意地点着头,待杨公公把那几位海外客商送走之后,笑着开了口:“宫里都说杨公公是财神转世,果然是名不虚传呐!这么大的一笔丝绸买卖,我浙江至少也有好几年没有过了!若是宫里的魏公公知道了,还不晓得会多开心呢!我看呐,说不定就把您给调司礼监去了!”
“别介在哪儿不都是为皇上做事,为朝廷做事儿?主子万岁爷都已经宣布恢复上朝了,咱们这些做奴婢的,不也得抓点紧不是?这笔买卖若是真能做成,还是两位大人的功劳,今年要是再把改稻为桑的国策给推行到位了,二位大人,前途可是一片光明呐!”杨金山笑着朝他俩拱了拱手,随身跟着的小太监立刻恭谨地把一部分金灿灿的定金送到了他俩面前。
一提起改稻为桑,何进贤面色立刻就变的极为难看。要是今天做不成这笔买卖,浙江官府还没那么大的压力,可是三十万匹的丝绸,这就意味着又要增加织机,又要增加蚕丝,第一步就是先得增加桑叶以扩大种桑养蚕的范围。就是这第一步现在已经把两个人给折腾的死去活来,淳安县的百姓已经公开暴力抵制了。
提起淳安县,倒也算是浙江下面县里的特例。当年海瑞海老爷曾在这里做过知县,因此不管朝廷把谁放到这里,下面的老百姓都会不自觉地把他与海老爷相比较,往往都是不满远大于满意。这简直就是一定的,世上又有几个海老爷?又有谁能跟他相提并论?结果也是很自然的,大部分的知县都干不了多久就卷铺盖走人了,唯独现在的淳安知县常玉敏。此人xìng格有些懦弱,不过最大的优点是会选择平衡,他总能在官府和百姓之间敏锐地抓住平衡点,因此老百姓对他谈不上什么好感,当然是相对于海老爷而言;也谈不上什么恶感,毕竟他在很多地方上还是想着老百姓的。
可这改稻为桑的事情一出,他也没了办法。内阁的急递刚下发的那段时间,常玉敏天天带着县丞等人一趟趟地往下面跑,苦口婆心地劝说百姓们改稻田为桑田。可是对于淳安县的百姓们来说,种稻田是他们多少年来赖以生存的根基,又怎么会轻易地改?一听说要改成桑田,立刻就zhà了锅。可怜常玉敏是按住葫芦起了瓢,他忙乎大半个月的功夫没有起到一点效果。
不知道是哪里的谣言,说是必须要在十月完成。这离十月份还剩下几天?老百姓们原本就仿佛是要bàozhà的火yào桶一般,这个消息算是彻底点燃了导火索。大家不仅聚众冲击当地县衙,而且声称如果要强制毁地那就要上京师去告御状!这御状岂能乱告?就算他常玉敏给压了下来,内阁也会对自己产生很不利的看法,自己后半辈子的政治前途算是彻底完了!他再也不敢捂盖子,匆匆忙忙地让县丞去杭州府里报信。
知府马远为此事也一直在心急火燎着。都两个月过去了,这改稻为桑只完成了三成不到!这不是在要他的命么?他是靠着内阁的次辅陈于壁上来的,当年中了进士之后,受到陈于壁的高度赏识,为了给自己捞够政治资本,才把他下放到这杭州来当知府。听说有人想当着皇上的面把陈于壁给搞下来,他不仅心急如焚,陈于壁要是垮了,他也呆不长!这才带着已经开始闹事的两个县的知县到处灭火。
不过这会儿马远可不在织造局,他又赶着去县里了,织造局来了客商,杨金山找不到马远,只能把这两位浙江的父母官给赶紧请了来。就在此时,门外一直候着的衙役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对着钱宁道:“大人,淳安县的老百姓跑到杭州府衙去闹事了!至少也有几千人!您看……”
“知道了知道了!”钱宁烦躁地挥了挥手,然后无奈地看了看杨金山。已经吃过亏的杨金山端起杯子喝了口上好的碧螺春,然后抿了抿嘴,才道:“两位大人,地方上的事情您二位看着办就是,但是这笔买卖可不能耽误!若是耽误了宫里的事情,且不说老祖宗会不会责罚,就是皇上他老人家那,也不好jiāo代吧……”
在赶往府衙的路上,何进贤恼怒地低声喝骂着,这个白痴马远,怎么就把老百姓给带到杭州来了?这不是存心添乱么!还有那个常玉敏,平时做事还算机灵,怎么这回反应这么迟钝?马远下去的时候,还专门给他带了一队兵马,难不成那些百姓们连军兵都不怕?
“别骂了……”钱宁长叹了一口气,“该来的终究是要来的,你就是想挡也挡不住啊……”
离杭州府衙还有段距离,就看见府衙门口乱哄哄地不知道挤了多少人,或站或坐,把门前那条本来就不大的路给堵的严严实实。杭州的百姓们也跟在旁边起哄着,场面极为混乱。钱宁眉头不禁一紧:这个钱宁,也不维持一下秩序,这把杭州府给闹的,成何体统!何进贤乃是武举出身,家里费了老鼻子劲才把他给弄到现在这个位置上,他一点都不想干什么提刑按察使,还是喜欢当初在军队的感觉;一见这种场面,脾气火bào的他挽起袖口就打算冲上去,钱宁一把拉住了他:“别去了,咱们还是走后门吧!”
“可……就让这些刁民公然在府衙门前闹事,咱们浙江官府还有何威信可言?他们还不把府衙给拆了!”何进贤指着百姓痛骂不已。
“放心好了,拆不了。要是真拆了,我就辞官不干了。走后门吧!”钱宁看着面前人潮涌动的淳安县百姓,无语地摇了摇头。
进了府衙,马远正在摔碟子砸碗,指着常玉敏和张良之大声吼道:“把那些闹事的全都关起来!有多少关多少!本官就不信了,这些刁民还想把府衙拆了不成?!”
“浙江有几百万老百姓,你抓得完吗?”钱宁皱着眉头道。他最不喜欢听这话,动不动就抓人,关人,这老百姓是你能抓的完的?关的完的?那要你这个知府是干什么用的?虽然不能称之为父母官吧,可好歹下面有州县,上面还有内阁,朝廷,皇上!如果事事都不能自己在权利范围内摆平,还要麻烦上面,这个知府不要也罢!
一看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大人到了,马远就仿佛是跋涉许久的人找到了组织一样,立刻跪在地上叩首道:“大人!我也只是想把朝廷jiāo代的事情做好,可怎么就这么难!这些百姓一点也不体谅朝廷的苦处!我知道,改稻为桑势必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可是必须要推行下去啊!去年提前征税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大明的国库眼瞅着就见底了,但寅吃卯粮总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想办法开源节流才行,只是……”
“好了好了!这些不说也罢,大门口的百姓,还是我去劝退吧!但是你要记住,这改稻为桑乃是国策,必须要推行下去!不过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每个县的百姓都来府衙闹上一回,这让朝廷怎么看咱们?你这脾气,还是要改一改!”钱宁放缓了语气,好心劝慰起了马远。平心而论,整个浙江,也就他这个杭州知府当的最累,做的事情最多,他做事的方法确实有些急躁,但这个人却是难得的知道为朝廷解忧,为上官解愁,为下面解困的官员,钱宁一直都很欣赏他,但是可惜,没有足够硬棒的政绩做支撑,就是想提他也怕别人不服气。结果又摊上推行这么个国策!
第205章
。钱宁走出府衙的大门,淳安县的百姓们一见有个大官走了出来,轰地一下围了上来。府衙门口的衙役们赶紧手持钢刀比划着,把这些百姓逼退一些距离,他们心里也清楚,就凭借着这么点人,若是百姓真要**,谁能拦得住?
“乡亲们!”钱宁双手虚空按按,让众人安静下来,“本官知道,稻田是你们几辈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只是这改稻为桑,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大家想想,这桑田的收成肯定会比稻田要好,而且价格也要比稻谷要高,咱们浙江官府又怎么会坑害大家?对于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生了一些不好的情况,本官在这里对大家承诺,一定会认真考虑,认真应对,该奖励的一定会奖励,该处罚的也绝对不会手软!请大家给我们一些时间,这需要一个过程……”
听着钱宁苦口婆心的劝慰,朱一刀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他把那些军兵给带回了驻地,就一路悄悄地跟随着淳安县的百姓到了杭州,很想知道,浙江本地的官府到底是怎么推行改稻为桑的?若都是马远那样极为粗暴的办法,不仅不会有任何结果,而且迟早会激起民变。江浙一带可是朝廷税赋重地,这里要是出了点什么乱子,那国库更加堪忧!不过话说回来,李化龙那厮到底干什么去了?这算着时间也该到了啊,可还是不见他的人影!他要是来了,浙江的官员有了主心骨,一些事情就好办得多了!现在也不知道朝廷对于改稻为桑到底是个什么章程,全凭借着以前的经验办事,要是不出乱子那还真出了奇了。
钱宁这个布政使当的难哪!老朱在心里琢磨着,此人倒还算是能为民做事的,只是不知道他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走一步看一步吧!自己也不过是以巡边的名义来的这边,就带了个眼睛和耳朵来,嘴巴是什么也不能说也不能讲的,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原原禀告给皇帝,任务就完成了。
淳安县的百姓们渐渐地散了去,他们并没有得到最满意的答复,被抓的那几个人也没有放出来,不过好歹知道了省里的态度,而且知道这国策是必须要推行下去的,也只能逆来顺受。
钱宁这才有空擦了擦头上的汗。朝廷说要派个人过来,指导浙江进行这国策,可浙江官场上下谁都知道,这个国策绝对不会推行的这么轻松!本地的和尚都念不好经,外来的和尚就能念的好?而且据说即将要来的这人还曾在李成梁的边军里干过,让一个文官去做武官的活计,现在又把他给调来遂行政策,内阁的几位老爷是怎么想的?
甭管是怎么想的,李化龙到了七月中旬才优哉游哉地到了杭州,他一到就有探子报给了老朱,朱一刀直接在市集上就把他给迎到了当地的卫所大营来这里他就先把那群骑兵给带回了驻地,经他们的口得知锦衣卫在这里的卫所营地,于是直接就带着百十号人驻扎在了这里。杭州卫的锦衣卫们一见竟然是自己的上司,皇帝的贴身侍卫队头子,一个个巴结的不行,那千户甚至连自己住的地方都给腾了出来让老朱住。
李化龙的脸色也不知道是因为赶路的时间太长还是怎么的,奇差无比。他告诉朱一刀,这些日子一直都在下面转悠,打算先把浙江下面的情况了解一下,可了解的越多,就越觉得改稻为桑的国策不能推行的这么快!好多工作都没有做,直接就粗暴地以政令的形式下达,丝毫不管百姓是不是愿意,这么搞下去迟早要出大乱子!走,李化龙的心是越来越凉,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浙江的情况是盘根错节,地主,商户和官员结成了新的利益团体,不再是像京师那样简单的地主官员的形式,中间又夹杂着庞大的商户势力。这些商户通过直接的利益跟官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管是丝绸也好茶叶也好甚至于瓷器,都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浙江官府对商户并不是简单地采取的手段,而是采取了利用的方式,有财大家发,官员靠商户捞银子,商户靠官员挣银子,那么受罪的就只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李化龙举了个例子,建德县有个小户人家,打算开一间酒楼;刚开张的第一天,因为顾客满门,遭到县里另外一个大酒楼的恶意,在一周以后就被人恶意地下dú,dú死了几个顾客;被人告到了县衙之后,县衙却仅仅是草草调查完毕,便宣布此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杨公公的脸有些抽搐。三十万匹……这可是往常一年的丝绸库存量了!他们要的这么多,不知道织造局的一万张织机能不能赶制出来?库房里倒还有几万匹,只是都不能动用,那里面还有着内廷和宫里的货呢!他稍微一沉思,尖声笑道:“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只是这么大的量,还得几位客商拿出些定金才是啊……”
“定金不是问题!”负责翻译的客商随手就拿出随身携带着的小布袋,倒出了一大堆散发着金光的金元宝。钱宁跟何进贤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至少也有三万两金子!
第204章
。这笔生意一定要做成!这可是三十万匹啊,一匹丝绸开的价是十五两银子,几十万匹可就是几百万两呢!若是能做成这么一笔,不说宫里老祖宗那里好jiāo差,就是皇上他老人家也得夸咱一嘴!杨公公仔细地盘算一番,于是很高兴地就答应下来。他已经得到了消息,皇上要在浙江开展改稻为桑的国策,这也就意味着桑田又要增加一半的面积,织造局的织机看来也要增加了;不过改稻为桑只怕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不是自己的事情,用不着考虑它了,不管怎么折腾,浙江今年必须要完成这三十万匹丝绸的大生意!
钱宁跟何进贤原本是要去杭州附近的县里去处置刁民暴力抗法的事情,国策实行一个月以来,下面的反弹很强烈,必须要镇压下去,以保证国策的顺利实行,可半路上江南织造局的杨公公派人来请他们,说有好几个海外客商要大批量的购买丝绸,他一个人只能代表朝廷,不能代表当地官府,还得他俩去作陪才行。比起国策的实行,售卖丝绸更是大事情!这可是能弄不少回扣进腰包的!于是俩人转向就去了织造局。
这笔生意一谈成,钱宁的表情轻松了许多,何进贤压低声音道:“钱大人,这定金的事情……”
钱宁神秘莫测地摆了摆左手食指。
何进贤恍然大悟,满意地点着头,待杨公公把那几位海外客商送走之后,笑着开了口:“宫里都说杨公公是财神转世,果然是名不虚传呐!这么大的一笔丝绸买卖,我浙江至少也有好几年没有过了!若是宫里的魏公公知道了,还不晓得会多开心呢!我看呐,说不定就把您给调司礼监去了!”
“别介在哪儿不都是为皇上做事,为朝廷做事儿?主子万岁爷都已经宣布恢复上朝了,咱们这些做奴婢的,不也得抓点紧不是?这笔买卖若是真能做成,还是两位大人的功劳,今年要是再把改稻为桑的国策给推行到位了,二位大人,前途可是一片光明呐!”杨金山笑着朝他俩拱了拱手,随身跟着的小太监立刻恭谨地把一部分金灿灿的定金送到了他俩面前。
一提起改稻为桑,何进贤面色立刻就变的极为难看。要是今天做不成这笔买卖,浙江官府还没那么大的压力,可是三十万匹的丝绸,这就意味着又要增加织机,又要增加蚕丝,第一步就是先得增加桑叶以扩大种桑养蚕的范围。就是这第一步现在已经把两个人给折腾的死去活来,淳安县的百姓已经公开暴力抵制了。
提起淳安县,倒也算是浙江下面县里的特例。当年海瑞海老爷曾在这里做过知县,因此不管朝廷把谁放到这里,下面的老百姓都会不自觉地把他与海老爷相比较,往往都是不满远大于满意。这简直就是一定的,世上又有几个海老爷?又有谁能跟他相提并论?结果也是很自然的,大部分的知县都干不了多久就卷铺盖走人了,唯独现在的淳安知县常玉敏。此人xìng格有些懦弱,不过最大的优点是会选择平衡,他总能在官府和百姓之间敏锐地抓住平衡点,因此老百姓对他谈不上什么好感,当然是相对于海老爷而言;也谈不上什么恶感,毕竟他在很多地方上还是想着老百姓的。
可这改稻为桑的事情一出,他也没了办法。内阁的急递刚下发的那段时间,常玉敏天天带着县丞等人一趟趟地往下面跑,苦口婆心地劝说百姓们改稻田为桑田。可是对于淳安县的百姓们来说,种稻田是他们多少年来赖以生存的根基,又怎么会轻易地改?一听说要改成桑田,立刻就zhà了锅。可怜常玉敏是按住葫芦起了瓢,他忙乎大半个月的功夫没有起到一点效果。
不知道是哪里的谣言,说是必须要在十月完成。这离十月份还剩下几天?老百姓们原本就仿佛是要bàozhà的火yào桶一般,这个消息算是彻底点燃了导火索。大家不仅聚众冲击当地县衙,而且声称如果要强制毁地那就要上京师去告御状!这御状岂能乱告?就算他常玉敏给压了下来,内阁也会对自己产生很不利的看法,自己后半辈子的政治前途算是彻底完了!他再也不敢捂盖子,匆匆忙忙地让县丞去杭州府里报信。
知府马远为此事也一直在心急火燎着。都两个月过去了,这改稻为桑只完成了三成不到!这不是在要他的命么?他是靠着内阁的次辅陈于壁上来的,当年中了进士之后,受到陈于壁的高度赏识,为了给自己捞够政治资本,才把他下放到这杭州来当知府。听说有人想当着皇上的面把陈于壁给搞下来,他不仅心急如焚,陈于壁要是垮了,他也呆不长!这才带着已经开始闹事的两个县的知县到处灭火。
不过这会儿马远可不在织造局,他又赶着去县里了,织造局来了客商,杨金山找不到马远,只能把这两位浙江的父母官给赶紧请了来。就在此时,门外一直候着的衙役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对着钱宁道:“大人,淳安县的老百姓跑到杭州府衙去闹事了!至少也有几千人!您看……”
“知道了知道了!”钱宁烦躁地挥了挥手,然后无奈地看了看杨金山。已经吃过亏的杨金山端起杯子喝了口上好的碧螺春,然后抿了抿嘴,才道:“两位大人,地方上的事情您二位看着办就是,但是这笔买卖可不能耽误!若是耽误了宫里的事情,且不说老祖宗会不会责罚,就是皇上他老人家那,也不好jiāo代吧……”
在赶往府衙的路上,何进贤恼怒地低声喝骂着,这个白痴马远,怎么就把老百姓给带到杭州来了?这不是存心添乱么!还有那个常玉敏,平时做事还算机灵,怎么这回反应这么迟钝?马远下去的时候,还专门给他带了一队兵马,难不成那些百姓们连军兵都不怕?
“别骂了……”钱宁长叹了一口气,“该来的终究是要来的,你就是想挡也挡不住啊……”
离杭州府衙还有段距离,就看见府衙门口乱哄哄地不知道挤了多少人,或站或坐,把门前那条本来就不大的路给堵的严严实实。杭州的百姓们也跟在旁边起哄着,场面极为混乱。钱宁眉头不禁一紧:这个钱宁,也不维持一下秩序,这把杭州府给闹的,成何体统!何进贤乃是武举出身,家里费了老鼻子劲才把他给弄到现在这个位置上,他一点都不想干什么提刑按察使,还是喜欢当初在军队的感觉;一见这种场面,脾气火bào的他挽起袖口就打算冲上去,钱宁一把拉住了他:“别去了,咱们还是走后门吧!”
“可……就让这些刁民公然在府衙门前闹事,咱们浙江官府还有何威信可言?他们还不把府衙给拆了!”何进贤指着百姓痛骂不已。
“放心好了,拆不了。要是真拆了,我就辞官不干了。走后门吧!”钱宁看着面前人潮涌动的淳安县百姓,无语地摇了摇头。
进了府衙,马远正在摔碟子砸碗,指着常玉敏和张良之大声吼道:“把那些闹事的全都关起来!有多少关多少!本官就不信了,这些刁民还想把府衙拆了不成?!”
“浙江有几百万老百姓,你抓得完吗?”钱宁皱着眉头道。他最不喜欢听这话,动不动就抓人,关人,这老百姓是你能抓的完的?关的完的?那要你这个知府是干什么用的?虽然不能称之为父母官吧,可好歹下面有州县,上面还有内阁,朝廷,皇上!如果事事都不能自己在权利范围内摆平,还要麻烦上面,这个知府不要也罢!
一看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大人到了,马远就仿佛是跋涉许久的人找到了组织一样,立刻跪在地上叩首道:“大人!我也只是想把朝廷jiāo代的事情做好,可怎么就这么难!这些百姓一点也不体谅朝廷的苦处!我知道,改稻为桑势必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可是必须要推行下去啊!去年提前征税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大明的国库眼瞅着就见底了,但寅吃卯粮总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想办法开源节流才行,只是……”
“好了好了!这些不说也罢,大门口的百姓,还是我去劝退吧!但是你要记住,这改稻为桑乃是国策,必须要推行下去!不过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每个县的百姓都来府衙闹上一回,这让朝廷怎么看咱们?你这脾气,还是要改一改!”钱宁放缓了语气,好心劝慰起了马远。平心而论,整个浙江,也就他这个杭州知府当的最累,做的事情最多,他做事的方法确实有些急躁,但这个人却是难得的知道为朝廷解忧,为上官解愁,为下面解困的官员,钱宁一直都很欣赏他,但是可惜,没有足够硬棒的政绩做支撑,就是想提他也怕别人不服气。结果又摊上推行这么个国策!
第205章
。钱宁走出府衙的大门,淳安县的百姓们一见有个大官走了出来,轰地一下围了上来。府衙门口的衙役们赶紧手持钢刀比划着,把这些百姓逼退一些距离,他们心里也清楚,就凭借着这么点人,若是百姓真要**,谁能拦得住?
“乡亲们!”钱宁双手虚空按按,让众人安静下来,“本官知道,稻田是你们几辈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只是这改稻为桑,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大家想想,这桑田的收成肯定会比稻田要好,而且价格也要比稻谷要高,咱们浙江官府又怎么会坑害大家?对于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生了一些不好的情况,本官在这里对大家承诺,一定会认真考虑,认真应对,该奖励的一定会奖励,该处罚的也绝对不会手软!请大家给我们一些时间,这需要一个过程……”
听着钱宁苦口婆心的劝慰,朱一刀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他把那些军兵给带回了驻地,就一路悄悄地跟随着淳安县的百姓到了杭州,很想知道,浙江本地的官府到底是怎么推行改稻为桑的?若都是马远那样极为粗暴的办法,不仅不会有任何结果,而且迟早会激起民变。江浙一带可是朝廷税赋重地,这里要是出了点什么乱子,那国库更加堪忧!不过话说回来,李化龙那厮到底干什么去了?这算着时间也该到了啊,可还是不见他的人影!他要是来了,浙江的官员有了主心骨,一些事情就好办得多了!现在也不知道朝廷对于改稻为桑到底是个什么章程,全凭借着以前的经验办事,要是不出乱子那还真出了奇了。
钱宁这个布政使当的难哪!老朱在心里琢磨着,此人倒还算是能为民做事的,只是不知道他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走一步看一步吧!自己也不过是以巡边的名义来的这边,就带了个眼睛和耳朵来,嘴巴是什么也不能说也不能讲的,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原原禀告给皇帝,任务就完成了。
淳安县的百姓们渐渐地散了去,他们并没有得到最满意的答复,被抓的那几个人也没有放出来,不过好歹知道了省里的态度,而且知道这国策是必须要推行下去的,也只能逆来顺受。
钱宁这才有空擦了擦头上的汗。朝廷说要派个人过来,指导浙江进行这国策,可浙江官场上下谁都知道,这个国策绝对不会推行的这么轻松!本地的和尚都念不好经,外来的和尚就能念的好?而且据说即将要来的这人还曾在李成梁的边军里干过,让一个文官去做武官的活计,现在又把他给调来遂行政策,内阁的几位老爷是怎么想的?
甭管是怎么想的,李化龙到了七月中旬才优哉游哉地到了杭州,他一到就有探子报给了老朱,朱一刀直接在市集上就把他给迎到了当地的卫所大营来这里他就先把那群骑兵给带回了驻地,经他们的口得知锦衣卫在这里的卫所营地,于是直接就带着百十号人驻扎在了这里。杭州卫的锦衣卫们一见竟然是自己的上司,皇帝的贴身侍卫队头子,一个个巴结的不行,那千户甚至连自己住的地方都给腾了出来让老朱住。
李化龙的脸色也不知道是因为赶路的时间太长还是怎么的,奇差无比。他告诉朱一刀,这些日子一直都在下面转悠,打算先把浙江下面的情况了解一下,可了解的越多,就越觉得改稻为桑的国策不能推行的这么快!好多工作都没有做,直接就粗暴地以政令的形式下达,丝毫不管百姓是不是愿意,这么搞下去迟早要出大乱子!走,李化龙的心是越来越凉,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浙江的情况是盘根错节,地主,商户和官员结成了新的利益团体,不再是像京师那样简单的地主官员的形式,中间又夹杂着庞大的商户势力。这些商户通过直接的利益跟官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管是丝绸也好茶叶也好甚至于瓷器,都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浙江官府对商户并不是简单地采取的手段,而是采取了利用的方式,有财大家发,官员靠商户捞银子,商户靠官员挣银子,那么受罪的就只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李化龙举了个例子,建德县有个小户人家,打算开一间酒楼;刚开张的第一天,因为顾客满门,遭到县里另外一个大酒楼的恶意,在一周以后就被人恶意地下dú,dú死了几个顾客;被人告到了县衙之后,县衙却仅仅是草草调查完毕,便宣布此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