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 章
是为了怕又林难受。
孩子要远行,哪有父母不挂心的呢?
胡妈妈走了之后,四nǎinǎi打发人去铺子里找李光沛,李光沛知道了这事儿,也半分都没耽误,换了衣裳就出门去了。
可是等他回来,四nǎinǎi并没有等来自己预期中的消息。
"族里人没答应?"不该啊!这样丧德败行的姑娘,族里肯定容不下,必然会处置她的。
"她不在家中,让人翻寻了一下,她的随身之物都不在了。"
四nǎinǎi吃了一惊:"有人透了风声给她?"
"时间很短,就算有人有这个心,也来不及做什么。应该是她自己为了别的缘故先走了一步。"
"她妹妹呢?"
"她还不知道她姐姐已经跑了呢,还指望她姐姐买了菜回来给她做晚饭。"
四nǎinǎi忍住已经到了嘴边的怒骂。
这家子人都是狼心狗肺的,儿女、兄弟姐妹对他们来说没一点儿意义。他爹既然能扔下儿女跑了,他闺女也能扔下妹妹跑了。
"不过她倒是说了些旁的事儿,四丫头可没少干糟心事儿,和镇东姓唐的那几个混混都有来往了。"
四nǎinǎi这会儿可就顾不上生气了:"她和那些人有来往?这丫头莫不是疯了?"
这不是自己找死么!那些人可都不是什么善茬,她一个姑娘,能和那种人有什么来往?这简直想都不用想!
当初他爹要把闺女推入火坑,她还哭着喊着会跑,现在却自己就跳进了火坑了!
------------
电热暖手宝漏水其实早就开始了,但是因为漏得慢,我一直觉得不对劲却没发现到底是哪不对劲。直到昨天它漏在我手上了,我才恍然大悟--它瘪了
第一百六十六章
那伙混混地痞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杀人放火的事--当然,更多的是做了没有被捉到把柄。
这些人总是有些顾忌,其中很多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兔子还不吃窝边草,他们也没有在于江有多少劣迹。不吃这口草倒不是他们特别讲理,乡里乡亲的不好下手。而是这儿是他们的栖身之地,把这儿也祸害了,最后无法容身,对他们自己没好处。
对这些人,李光沛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他开铺子做生意,尤其是还要跑船,和三教九流的都要打jiāo道,码头没少拜,堂口也没少烧香。关于李心莲为什么会和那些人有来往,四nǎinǎi是内宅fù人,只一时想到她失足,被人骗了身子之类的,李光沛想的却不那么简单。刚才知道这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差了人去查问。
第二天他托的人来回话。在那边也没找到李心莲,她和一个浑号叫秃三的小把头应该是一起走的,秃三前阵子偷截了一笔钱,事发了,他们也正找他呢。
李心莲当初怎么和秃三搭上的,那边也不清楚。至于两个人往哪儿去了,他们那边也正找着,找着了就会给这边儿通消息。
虽然没问到什么有价值的消息,但是却问出了另一件事情来。那边的人没当是大事,但是李光沛却立刻变了脸色。
那边的人说,前阵子秃三还领了两个人到东潭去了一趟,好象是想干什么绑票的买卖,不过后来没绑成。跟他一块儿那两人后来喝酒时候说,要是成了,好好敲上一笔,大户人家丢了女眷肯定舍得出血,事后还不敢声张,可惜没能成事。
李光沛听到东潭两个字眼角就跳了下,再一问具体日子--就是四nǎinǎi和又林去东潭的那几日。
他们原来想下手的能是谁?
李光沛简直要气zhà了肺。他虽然和老五素来不睦。可是老五落到这家破人亡的下场可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他该尽的责任也都尽到了。
为什么这秃三不冲别人下手?要说这里头没人挑唆李光沛决不相信。再说,又林她们娘俩的行踪几个混混怎么就清楚了?在于江不好下手,可是去了东潭。刘家在办喜事,人多嘴杂,要混进去可就不难了。
万一真让他们得了手,想到四nǎinǎi或是又林会有什么遭遇,李光沛就象掉进了冰窖里一样,明明日头还照在身上,他后背却一阵阵发寒。
谁好好的过着日子。能想到旁人在背后用这种手段在算计你?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四nǎinǎi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同样,胡妈妈也觉得,李心莲既然自己不走正道,又已经跟人跑了,这个人的威胁xìng也就由此消除了,全心全意先应付太太和黄嫂子才是正经。
就连又林。也只是疑惑了一下--她无法想象李心莲那种xìng子的人,怎么会和街上的混混恶棍搅和到一起去。她是爱慕虚荣,可不是自甘堕落的那种人。她想过更好的。被人艳羡的风光日子。又林知道,李心莲曾经向往她拥有的一切,优越的家境,受人敬重的父母,乃至于她所定下的亲事,她丰厚的嫁妆。
当这种向往变成求不得的时候,变成嫉恨也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谁能说自己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呢?
起码在又林出嫁的那天,看到的李心莲……对又林来说就已经十分陌生了。
她也不会想到那件差不多被她忘记的小事,会和李心莲有什么关系。
当时磕的伤早好了,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那件事也快湮灭在记忆深处了。即使想起来。也是因为那时候正好见了朱慕贤。
朱老太太正跟孙媳fù一处说话。因为收拾东西,有许多带不走的,就分送给亲戚邻里了。每个女人都有衣箱,里面装满了心爱和曾经心爱的衣裳。朱老太太也不例外。而且从那些衣裳的颜色、质地、式样来看,朱老太太年轻时必然十分爱俏,且xìng格很是奔放。
有一只箱子里装的衣裳。不是大红就是大紫,还有那种特别艳的绿。上头绣的花也是光彩夺目,不是富贵牡丹也是类似的纹样。
朱老太太笑呵呵地说:"那会儿不懂什么是好衣裳,觉得料子贵,颜色亮,绣得好就是好了,就是有身份的人穿的了。后来让人笑话了几回才知道,这一看就是暴发户穿的。这些都一起做的,可不便宜,咬牙狠心做了,结果都没穿出去,又舍不得扔,就一直收箱子里。还得年年翻出来晒整,真是自找麻烦。"
的确,穿又穿不着,扔了又白瞎了这么贵的料子,这种衣裳也不能拿去赏下人,于是就这么一年一年的压了下来。
又林知道,朱老太太出身也不算高,后来乍然成了官太太,要和人应酬往来,必然不习惯,肯定吃过苦闹过笑话的。看她平时不小气,可也不奢糜,从来没有做了干的要吃稀的,有了绫罗又要穿绸缎的那样的人。
又林觉得她和这位太婆婆是很对脾气的。
可是自己的婆婆……就不那么容易讨好了。又林做了投她所好的拿手菜讨好她,朱大太太也就不咸不淡的夸几句,过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又林知道她没那么容易讨好,也不灰心生气。反正来日方长,她又不是长媳,按现在俗例,朱大太太将来肯定是跟着大儿子过活,她只要大面上尽到个本份就行。
长子长媳担的责任重,相对的,在家产承继上头,长子可以分到七到八成,其中包括祖宅、田地、还有其他产业。这时候不讲什么诸子均分,这也是为了家族延续。倘若诸子平分,下一代再平分,那分不了几代,一个颇有底蕴的大家族就要瓦解冰消了。
这时代个人的力量太小,声音也太小,凝聚在一起才有力量。所以一姓的人往往聚族而居,田地也都连在一块儿。
当然,人多了难免是非也多,比如李心莲那一家子。朱家的亲戚里头也有这样的人,又林也见过,有人趁着朱家办喜事,上门来打秋风的。坐下了就哭穷,昨天又林去大太太那儿的时候,还有个四十来岁的女人在那儿喋喋不休,说得那个惨哪,似乎家里眼见就揭不开锅了一样,大太太已经下了逐客令她还是当听不懂,就坐着不动。
当着儿媳fù的面儿,大太太好不尴尬。又林很是识趣,权当什么都没听到,先避开了,过了一会儿才又过去。
本来大太太找又林过去,是想敲打她一下。虽然是新婚夫妻,可也不能不为着丈夫的身体和前程着想,闺房之事也要有所节制。fù人当贞静自重,可不能有放dàngyín行。尤其是他们这样的人家,当主母的人要贤淑恭俭,才能服众。
可是被那打秋风的穷亲戚那么一扰,大太太也没心思说这些了。
她心里头还是没把又林也当成朱家的人,而偏偏让她看见了朱家人也能干出这么没脸的事来,觉得折了颜面。
其实又林真没那么想,谁家没有穷亲戚?就是皇帝家也有,何况他们这种平头百姓?
于是大太太另找了话题,说起要是到京城该怎么安置的问题。朱慕贤原来在京城的时候岁数小,也没有自己单独的院子,就是大太太院子旁边砌了墙,单开了门,里头也就三间屋子。现在他成了家,院子里这么多人,那是绝对挤不下的。
当然,这些详细情形不是大太太费劲的说,而是范妈妈殷勤的替她说的。
"空着的地方,也有。一处是靠东边,那个院儿里有三间正房,两间厢房,地方还算宽敞,就是靠街近了,怕是不大安静。还有一处是靠后院儿,这个倒是安静,地方比东边的还大一些,出门就能看见花园的假山,就是屋子旧了一点儿,空了好长时间了。"
又林正要说,这件事情她不能决定,还得问朱慕贤的意思。大太太已经发话了:"我看就住后院里,那儿宽敞,将来再添了人口也住得下。旧一点不怕,翻修一下就成,用不了多少日子。"
那还问她的意思干什么?大太太这都做了决定了。
再说,听大太太这个意思,又要整房子,还琢磨着添丁进口,分明就没有再回于江的打算了。
又林晚间问朱慕贤这件事,朱慕贤倒也赞成住后院那。
"正好靠着花园,又幽静。东院那边靠街,确实有些吵攘。"
既然朱慕贤也这样说,那说明后院儿应该不错。大太太总不能给自己小儿子弄个破烂的地方猫着。
朱慕贤一时兴起,还把整个朱家宅院的大致图样画出来给又林看了。
虽然画得几个框框套在一起很是抽象,但又林也大致是看明白了。
这院子看起来是不错,左右两边都是花园,左边花园里有个不大的池子,据说夏天还有睡莲花盛开。
又林指着右边隔了一段距离的一个小院子,顺口问:"这里住的谁的?"
朱慕贤转头看了一眼。
"是三婶儿和六弟。"
又林就明白了。
----------
么么大家,俺收到丹凤的样书了,还给书拍了张照,不会在这儿传图,大家可以去俺微博看一眼。相当厚实
第一百六十七章
朱慕贤索xìng又拿起笔,把哪一处住的谁都给她写上了,又林笑着说了声多谢,仔细的看着这张图。
如无意外,这就是她将来要住很久很久的家了。
又林有些忐忑,不过更多的是如何规划布置这个未来的新家。
看起来这院子的确宽敞,正房三间,两侧有耳房。左右还各有两间厢房。朱慕贤虽然画得抽象,但是很细致,连院子后面有扇小门都画上了,从小门出去就到了花园,这要是吃完了饭或是睡醒了觉想找个消闲散步的去处,倒是非常方便。再比对靠东面的那个院子,这里无论是大小还是方位,都更加理想。
他们夫妻当然是住正屋,她带的人里头,两房陪房可以不在府内住。到京城之后她肯定会再置点地或是买个小铺子,让他们打理着,不求有什么大营生,只不过钱放在手里就是死钱,不如做个营生,少赚多赚的都不要紧。至少这样一来,不至于对外头一无所知,要让他们跑腿带话采办东西都方便。
剩下的就是胡妈妈和几个丫鬟了。小英和翠玉还是管着她身边的这一摊事儿,白芷和茯苓又林还要再看一看再做安排。至于傻妞和半夏,一个是傻大姐,一个是另有打算,都不能大用。
这么大的院子,住下这几个人是绰绰有余了。算起来,说不定人手还不够用。
书墨说,朱慕贤在京城的时候,身边有两个丫鬟伺候的。但是因为当时于家表姑娘总因为她们发脾气,所以她们很少近身伺候。换句话说,对又林都没有丁点儿威胁。
于表妹的醋劲儿是够大的,不过她当时辛苦是为了她自己占的地盘儿,现在却归了又林了。
人手不够倒是不用愁,比着周榭她们几个先出嫁的例子,婆家肯定会再给指派人手的。比如那个曾经误报消息给她的三妞儿。就是为了给周榭使唤才买的。但是她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儿,让舅妈在客人面前丢面子,大概是不会轮到近身伺候的活儿了。
很残酷,可能因为一个小错就断送了前程。这辈子都很难出头。
老爷子和老太太当然住的正院,大太太的住处在后一进,二房住靠西边的院子。三房就母子俩,估计伺候的人也不会多,所以他们母子那小院儿连大带小才四间屋。
又林想了想怎么布置,朱慕贤也兴致勃勃的帮她出主意。
"那院子我以前进过,东屋靠南墙是暖炕--北方家家都睡炕。暖和。你可能一时习惯不了,日子长了就好了。"
又林点头,他们肯定是住东屋了。屋里头要放桌椅、梳妆台,穿衣镜、衣柜,这些都是必须的。要是宽敞的话,还能放个屏风盆架之类的。西屋一般是白天待的地方,见客说话也可以在这里。所以要花点心思布置的体面精致一些。挂个字画,chā把花儿什么的。桌围椅袱也得花点心思。因为能在这儿见的肯定都是自家人、亲戚,全是女客,所以倒没别的忌讳。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又林嫁妆里头不缺这些。到时候挑一挑,全有了。
朱慕贤还指了下东屋:"在这儿给我理出个小书房来吧。"
又林有些意外:"府里不是有书房吗?"
从朱慕贤画里的图上看,不光有书房,还有两个呢。一个外书房,还有个小书房。
朱慕贤摇头:"外书房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孩子要远行,哪有父母不挂心的呢?
胡妈妈走了之后,四nǎinǎi打发人去铺子里找李光沛,李光沛知道了这事儿,也半分都没耽误,换了衣裳就出门去了。
可是等他回来,四nǎinǎi并没有等来自己预期中的消息。
"族里人没答应?"不该啊!这样丧德败行的姑娘,族里肯定容不下,必然会处置她的。
"她不在家中,让人翻寻了一下,她的随身之物都不在了。"
四nǎinǎi吃了一惊:"有人透了风声给她?"
"时间很短,就算有人有这个心,也来不及做什么。应该是她自己为了别的缘故先走了一步。"
"她妹妹呢?"
"她还不知道她姐姐已经跑了呢,还指望她姐姐买了菜回来给她做晚饭。"
四nǎinǎi忍住已经到了嘴边的怒骂。
这家子人都是狼心狗肺的,儿女、兄弟姐妹对他们来说没一点儿意义。他爹既然能扔下儿女跑了,他闺女也能扔下妹妹跑了。
"不过她倒是说了些旁的事儿,四丫头可没少干糟心事儿,和镇东姓唐的那几个混混都有来往了。"
四nǎinǎi这会儿可就顾不上生气了:"她和那些人有来往?这丫头莫不是疯了?"
这不是自己找死么!那些人可都不是什么善茬,她一个姑娘,能和那种人有什么来往?这简直想都不用想!
当初他爹要把闺女推入火坑,她还哭着喊着会跑,现在却自己就跳进了火坑了!
------------
电热暖手宝漏水其实早就开始了,但是因为漏得慢,我一直觉得不对劲却没发现到底是哪不对劲。直到昨天它漏在我手上了,我才恍然大悟--它瘪了
第一百六十六章
那伙混混地痞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杀人放火的事--当然,更多的是做了没有被捉到把柄。
这些人总是有些顾忌,其中很多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兔子还不吃窝边草,他们也没有在于江有多少劣迹。不吃这口草倒不是他们特别讲理,乡里乡亲的不好下手。而是这儿是他们的栖身之地,把这儿也祸害了,最后无法容身,对他们自己没好处。
对这些人,李光沛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他开铺子做生意,尤其是还要跑船,和三教九流的都要打jiāo道,码头没少拜,堂口也没少烧香。关于李心莲为什么会和那些人有来往,四nǎinǎi是内宅fù人,只一时想到她失足,被人骗了身子之类的,李光沛想的却不那么简单。刚才知道这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差了人去查问。
第二天他托的人来回话。在那边也没找到李心莲,她和一个浑号叫秃三的小把头应该是一起走的,秃三前阵子偷截了一笔钱,事发了,他们也正找他呢。
李心莲当初怎么和秃三搭上的,那边也不清楚。至于两个人往哪儿去了,他们那边也正找着,找着了就会给这边儿通消息。
虽然没问到什么有价值的消息,但是却问出了另一件事情来。那边的人没当是大事,但是李光沛却立刻变了脸色。
那边的人说,前阵子秃三还领了两个人到东潭去了一趟,好象是想干什么绑票的买卖,不过后来没绑成。跟他一块儿那两人后来喝酒时候说,要是成了,好好敲上一笔,大户人家丢了女眷肯定舍得出血,事后还不敢声张,可惜没能成事。
李光沛听到东潭两个字眼角就跳了下,再一问具体日子--就是四nǎinǎi和又林去东潭的那几日。
他们原来想下手的能是谁?
李光沛简直要气zhà了肺。他虽然和老五素来不睦。可是老五落到这家破人亡的下场可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他该尽的责任也都尽到了。
为什么这秃三不冲别人下手?要说这里头没人挑唆李光沛决不相信。再说,又林她们娘俩的行踪几个混混怎么就清楚了?在于江不好下手,可是去了东潭。刘家在办喜事,人多嘴杂,要混进去可就不难了。
万一真让他们得了手,想到四nǎinǎi或是又林会有什么遭遇,李光沛就象掉进了冰窖里一样,明明日头还照在身上,他后背却一阵阵发寒。
谁好好的过着日子。能想到旁人在背后用这种手段在算计你?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四nǎinǎi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同样,胡妈妈也觉得,李心莲既然自己不走正道,又已经跟人跑了,这个人的威胁xìng也就由此消除了,全心全意先应付太太和黄嫂子才是正经。
就连又林。也只是疑惑了一下--她无法想象李心莲那种xìng子的人,怎么会和街上的混混恶棍搅和到一起去。她是爱慕虚荣,可不是自甘堕落的那种人。她想过更好的。被人艳羡的风光日子。又林知道,李心莲曾经向往她拥有的一切,优越的家境,受人敬重的父母,乃至于她所定下的亲事,她丰厚的嫁妆。
当这种向往变成求不得的时候,变成嫉恨也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谁能说自己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呢?
起码在又林出嫁的那天,看到的李心莲……对又林来说就已经十分陌生了。
她也不会想到那件差不多被她忘记的小事,会和李心莲有什么关系。
当时磕的伤早好了,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那件事也快湮灭在记忆深处了。即使想起来。也是因为那时候正好见了朱慕贤。
朱老太太正跟孙媳fù一处说话。因为收拾东西,有许多带不走的,就分送给亲戚邻里了。每个女人都有衣箱,里面装满了心爱和曾经心爱的衣裳。朱老太太也不例外。而且从那些衣裳的颜色、质地、式样来看,朱老太太年轻时必然十分爱俏,且xìng格很是奔放。
有一只箱子里装的衣裳。不是大红就是大紫,还有那种特别艳的绿。上头绣的花也是光彩夺目,不是富贵牡丹也是类似的纹样。
朱老太太笑呵呵地说:"那会儿不懂什么是好衣裳,觉得料子贵,颜色亮,绣得好就是好了,就是有身份的人穿的了。后来让人笑话了几回才知道,这一看就是暴发户穿的。这些都一起做的,可不便宜,咬牙狠心做了,结果都没穿出去,又舍不得扔,就一直收箱子里。还得年年翻出来晒整,真是自找麻烦。"
的确,穿又穿不着,扔了又白瞎了这么贵的料子,这种衣裳也不能拿去赏下人,于是就这么一年一年的压了下来。
又林知道,朱老太太出身也不算高,后来乍然成了官太太,要和人应酬往来,必然不习惯,肯定吃过苦闹过笑话的。看她平时不小气,可也不奢糜,从来没有做了干的要吃稀的,有了绫罗又要穿绸缎的那样的人。
又林觉得她和这位太婆婆是很对脾气的。
可是自己的婆婆……就不那么容易讨好了。又林做了投她所好的拿手菜讨好她,朱大太太也就不咸不淡的夸几句,过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又林知道她没那么容易讨好,也不灰心生气。反正来日方长,她又不是长媳,按现在俗例,朱大太太将来肯定是跟着大儿子过活,她只要大面上尽到个本份就行。
长子长媳担的责任重,相对的,在家产承继上头,长子可以分到七到八成,其中包括祖宅、田地、还有其他产业。这时候不讲什么诸子均分,这也是为了家族延续。倘若诸子平分,下一代再平分,那分不了几代,一个颇有底蕴的大家族就要瓦解冰消了。
这时代个人的力量太小,声音也太小,凝聚在一起才有力量。所以一姓的人往往聚族而居,田地也都连在一块儿。
当然,人多了难免是非也多,比如李心莲那一家子。朱家的亲戚里头也有这样的人,又林也见过,有人趁着朱家办喜事,上门来打秋风的。坐下了就哭穷,昨天又林去大太太那儿的时候,还有个四十来岁的女人在那儿喋喋不休,说得那个惨哪,似乎家里眼见就揭不开锅了一样,大太太已经下了逐客令她还是当听不懂,就坐着不动。
当着儿媳fù的面儿,大太太好不尴尬。又林很是识趣,权当什么都没听到,先避开了,过了一会儿才又过去。
本来大太太找又林过去,是想敲打她一下。虽然是新婚夫妻,可也不能不为着丈夫的身体和前程着想,闺房之事也要有所节制。fù人当贞静自重,可不能有放dàngyín行。尤其是他们这样的人家,当主母的人要贤淑恭俭,才能服众。
可是被那打秋风的穷亲戚那么一扰,大太太也没心思说这些了。
她心里头还是没把又林也当成朱家的人,而偏偏让她看见了朱家人也能干出这么没脸的事来,觉得折了颜面。
其实又林真没那么想,谁家没有穷亲戚?就是皇帝家也有,何况他们这种平头百姓?
于是大太太另找了话题,说起要是到京城该怎么安置的问题。朱慕贤原来在京城的时候岁数小,也没有自己单独的院子,就是大太太院子旁边砌了墙,单开了门,里头也就三间屋子。现在他成了家,院子里这么多人,那是绝对挤不下的。
当然,这些详细情形不是大太太费劲的说,而是范妈妈殷勤的替她说的。
"空着的地方,也有。一处是靠东边,那个院儿里有三间正房,两间厢房,地方还算宽敞,就是靠街近了,怕是不大安静。还有一处是靠后院儿,这个倒是安静,地方比东边的还大一些,出门就能看见花园的假山,就是屋子旧了一点儿,空了好长时间了。"
又林正要说,这件事情她不能决定,还得问朱慕贤的意思。大太太已经发话了:"我看就住后院里,那儿宽敞,将来再添了人口也住得下。旧一点不怕,翻修一下就成,用不了多少日子。"
那还问她的意思干什么?大太太这都做了决定了。
再说,听大太太这个意思,又要整房子,还琢磨着添丁进口,分明就没有再回于江的打算了。
又林晚间问朱慕贤这件事,朱慕贤倒也赞成住后院那。
"正好靠着花园,又幽静。东院那边靠街,确实有些吵攘。"
既然朱慕贤也这样说,那说明后院儿应该不错。大太太总不能给自己小儿子弄个破烂的地方猫着。
朱慕贤一时兴起,还把整个朱家宅院的大致图样画出来给又林看了。
虽然画得几个框框套在一起很是抽象,但又林也大致是看明白了。
这院子看起来是不错,左右两边都是花园,左边花园里有个不大的池子,据说夏天还有睡莲花盛开。
又林指着右边隔了一段距离的一个小院子,顺口问:"这里住的谁的?"
朱慕贤转头看了一眼。
"是三婶儿和六弟。"
又林就明白了。
----------
么么大家,俺收到丹凤的样书了,还给书拍了张照,不会在这儿传图,大家可以去俺微博看一眼。相当厚实
第一百六十七章
朱慕贤索xìng又拿起笔,把哪一处住的谁都给她写上了,又林笑着说了声多谢,仔细的看着这张图。
如无意外,这就是她将来要住很久很久的家了。
又林有些忐忑,不过更多的是如何规划布置这个未来的新家。
看起来这院子的确宽敞,正房三间,两侧有耳房。左右还各有两间厢房。朱慕贤虽然画得抽象,但是很细致,连院子后面有扇小门都画上了,从小门出去就到了花园,这要是吃完了饭或是睡醒了觉想找个消闲散步的去处,倒是非常方便。再比对靠东面的那个院子,这里无论是大小还是方位,都更加理想。
他们夫妻当然是住正屋,她带的人里头,两房陪房可以不在府内住。到京城之后她肯定会再置点地或是买个小铺子,让他们打理着,不求有什么大营生,只不过钱放在手里就是死钱,不如做个营生,少赚多赚的都不要紧。至少这样一来,不至于对外头一无所知,要让他们跑腿带话采办东西都方便。
剩下的就是胡妈妈和几个丫鬟了。小英和翠玉还是管着她身边的这一摊事儿,白芷和茯苓又林还要再看一看再做安排。至于傻妞和半夏,一个是傻大姐,一个是另有打算,都不能大用。
这么大的院子,住下这几个人是绰绰有余了。算起来,说不定人手还不够用。
书墨说,朱慕贤在京城的时候,身边有两个丫鬟伺候的。但是因为当时于家表姑娘总因为她们发脾气,所以她们很少近身伺候。换句话说,对又林都没有丁点儿威胁。
于表妹的醋劲儿是够大的,不过她当时辛苦是为了她自己占的地盘儿,现在却归了又林了。
人手不够倒是不用愁,比着周榭她们几个先出嫁的例子,婆家肯定会再给指派人手的。比如那个曾经误报消息给她的三妞儿。就是为了给周榭使唤才买的。但是她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儿,让舅妈在客人面前丢面子,大概是不会轮到近身伺候的活儿了。
很残酷,可能因为一个小错就断送了前程。这辈子都很难出头。
老爷子和老太太当然住的正院,大太太的住处在后一进,二房住靠西边的院子。三房就母子俩,估计伺候的人也不会多,所以他们母子那小院儿连大带小才四间屋。
又林想了想怎么布置,朱慕贤也兴致勃勃的帮她出主意。
"那院子我以前进过,东屋靠南墙是暖炕--北方家家都睡炕。暖和。你可能一时习惯不了,日子长了就好了。"
又林点头,他们肯定是住东屋了。屋里头要放桌椅、梳妆台,穿衣镜、衣柜,这些都是必须的。要是宽敞的话,还能放个屏风盆架之类的。西屋一般是白天待的地方,见客说话也可以在这里。所以要花点心思布置的体面精致一些。挂个字画,chā把花儿什么的。桌围椅袱也得花点心思。因为能在这儿见的肯定都是自家人、亲戚,全是女客,所以倒没别的忌讳。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又林嫁妆里头不缺这些。到时候挑一挑,全有了。
朱慕贤还指了下东屋:"在这儿给我理出个小书房来吧。"
又林有些意外:"府里不是有书房吗?"
从朱慕贤画里的图上看,不光有书房,还有两个呢。一个外书房,还有个小书房。
朱慕贤摇头:"外书房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