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字观海
袁诫之坐在柜台前,有些百无聊赖,沈先生早早去了里屋闭目养神,李姨在带来一枚驱寒小火炉后,也很快就离去了。
清风斋便一下子更加冷清了。
少年郎捧着那只暖炉仅仅小半柱香的时间,就轻轻提起送去给里屋的老人,沈先生也没多说什么,于是期骥着能与老人聊上片刻的少年略微有些失落,留下暖炉后,他又回到外面柜台,怔怔看着清风斋外的风雪,兀自发呆。
袁诫之仔细在心中盘算着,这个月发了工钱之后,除去日常起居饮食,能余下不少给家里的老头子买药治病,老头子学塾里收的束脩也有不少盈余,似乎下个月也能时不时买点荤腥解解馋,一想到这个,少年顿时眉开眼笑,只觉得生活充满了盼头。
他幼时随着老头子各地辗转,风餐露宿,什么苦头都吃过,到了明城之后,日子才开始一天天平稳下来。老头子在他小的时候对他十分严苛,并非是教诲他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之类的大道理,他言传身教许多年,只是让少年懂得四个字,知足常乐。
袁诫之不但知足,而且懂得感恩,也许是因为自幼便没有见过娘亲的缘故,他对李姨觉得十分亲切,老头子偶尔对他说起过世的母亲,说她温婉大方,知书达理,老头子每每到此都会泛起温柔笑意。他则时常想象,如果娘亲还在世的话,大概就是如李姨这样的女子了吧。
李姨有时候会对他说起世上一些千奇百怪的事,比如有那踩着飞剑在天上逍遥乘风的神仙人物,比如那深山古林里媚人心魄的狐妖精怪,还有那江湖上一个个或豪迈或凄婉,或快意或悲伤的故事。少年郎所闻驳杂,时常心驰神往,不过他倒是记得年幼随父漂泊的日子里,有位风流倜傥潇洒绝伦的赵姓叔叔,还有他的幼女,抱着一把朱红琵琶的羊角辫小姑娘,曾与他们同行过很久时间。
那位赵叔叔好像就有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神通,不过也没见他乘着飞剑啊?袁诫之估摸着自己记性应该不会出错,倒是那个小时候经常拍他脑袋,昵称叫做小嫣儿的羊角辫小姑娘,弹起琵琶来,不但不温柔婉约,反而声势惊人,尽是一些慷慨激昂的曲调。他记得小姑娘说她弹不来舒缓抒情的文曲,只会弹奏魁伟雄奇c壮烈豪迈的武曲。
于是离别之后,在明城的多年光阴里,少年只有两个简单心愿,其一是想早日治好老头子的顽疾;另一个就是想要再见一次幼时抱着琵琶的羊角辫小姑娘,再听她弹一曲《霸王卸甲》。
天色渐渐晚了,袁诫之去里屋向沈先生告辞,老人现在就宿在清风斋里,平日里看看书写写字,生意买卖就交给少年,倒是乐得悠闲自在,反正清风斋背后的那位女子,也从来不管生意好坏嘛。以前袁先生没有成为学塾先生之前,这位老先生在学塾里没少被蒙童们捉弄,不过老人脾气也好,一样谆谆教诲,偶尔气得吹胡子瞪眼,拿戒尺打顽童手心,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却是绝不肯下重手的。少年恭谨行礼后,告辞离去。老人看着他日益高大的背影,双手缩进袖子,笑道:“璞玉尚未雕,暖意自成形。袁先生,老夫倒真是有些羡慕你了。”
趁着天色尚未全黑,袁诫之匆匆忙忙赶往自家院子,今天的药还没煎好,饭菜也没准备,少年不由有些焦急,他不想等自家老头子到家了,才能着手这些生活琐碎。心中焦急,脚下步子也自然而然加快,少年轻车熟路,大概走了一炷香时间,就将平日需要大半个时辰的路程走完了。
被袁诫之称作家的宅子和清风斋一样,都处在偏僻的小巷弄里,只不过两条巷弄,一条在城东一条在城西,此时那条无名小巷子已经纷纷亮起灯火,暮色里光亮璀璨,在这寒季风雪中显得十分暖人,而少年家的房子就在巷弄正中,一栋带着小院的普通房屋而已。
袁诫之掏出钥匙打开大门,进了自家小院,看见院子里栽种的那株垂丝海棠,已经覆了一层薄薄积雪,却依旧傲然绽放,花朵鲜艳欲滴,宛如那雪地傲梅,丝毫不受风雪影响。
袁诫之起初还觉得有些奇怪,垂丝海棠性喜阳光,不耐阴也不甚耐寒,在明城里极少有人栽种,除非是那富贵人家养在温室,否则在明城的寒季里绝难存活。如当初老头子这般栽种在院子里,少年寻思着多半熬不过第一年的寒季,谁料这一株垂丝海棠,好似有着逆天生长的神通,无论寒季炎季,常年开花,到后来袁诫之都对此见怪不怪了。
好在也没什么人注意到这种异象,否则非得将他家院子里的这株垂丝海棠重金买下不可。
估摸着老头子应该会在半柱香内到家,少年就匆忙去厨房开始煎药,鼓捣饭菜。那位枯槁如鬼的郎中,给老头子治病的时候曾经说过,肺积恶寒,寒弱体凉,有病入膏肓之象,他开出的方子只能吊命,却无法痊愈。当时年纪尚小的袁诫之破天荒勃然大怒,梗着脖子要和枯槁郎中一较高下,被陡闻噩耗却依然神色平静的老头子死死按住头颅,这才没有做出失礼举动。
事后老头子也没有过多斥责的话语,只是平淡说了一句“生死有命,顺其自然”,完全没有命不久矣之人的悲戚之感。所以袁诫之时常会想,自己的两个心愿,哪怕第二个心愿一辈子也无法达成,只要能让第一个心愿心想事成,少年郎也觉得此生足矣。
煎药的步骤对于袁诫之来说,实在是熟能生巧,配好比例不一的药材,放入药罐,再添上湮过药材的清水,接下来只需要看着火候即可。好在那位脾性古怪的郎中开出的方子配药都是寻常药材,所以这些年倒也负担得起,否则一旦多上一两味名贵药材,按照每日一副药的吃法,恐怕家里早就一贫如洗了。
在少年忙碌不休的时候,一道瘦削身影从浓重夜色中缓缓走来,他在大门处停下脚步,轻轻拍去肩头积雪,眼神温柔地看着院子里那株茕茕孑立的垂丝海棠,就像看着当年温婉而立的她。
被儿子一直叫做“老头子”的袁长煜,站在院子里看了会儿盛开海棠,转身轻轻关上院门,进了屋子。他在书房里静坐了一会儿,按捺不住,便悄悄来到厨房门口,晕黄的摇曳灯光下,袁长煜看着少年忙碌的身影,嘴角不由噙着温柔笑意,“观海,要不你就专心煎药?今天由我来下厨。”
袁诫之正在聚精会神把握煎药火候,听见身后的温醇嗓音,忙不迭转头道:“老头子,你还是快点儿进屋歇着吧,你的手艺可真的不敢恭维,一会儿菜炒糊了没法下口怎么办?药马上煎好,饭也快熟了,等我炒个菜,咱们就能开吃了。”
袁长煜听到儿子揭底,只是摇头一笑,也没有继续坚持。
这些年他对儿子不是没有歉疚之意,来明城之前,赵霈带着女儿一路护送,风雨无悔。儿子袁诫之,和那扎着羊角辫的俏丽小姑娘,两个稚童两小无猜,称得上青梅竹马,最后也可以算作他间接拆开。只因生为他袁长煜的儿子,不可能一直成长在羽翼庇护之下,哪怕不要求他以后多么顶天立地,是个多么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男子,但求他大事无愧于心,小事见微知著。所以在袁诫之年幼之时,那些近乎苛刻的教导,男人从来都是觉得理所当然。只是随着他一步步长成少年,眼眸中时常流露的少年情怀,被袁长煜一一看在眼里,不免有些心疼。
袁诫之很快就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出来了,少年被炊烟和药气蒸得满头大汗,却仍然笑容满面,招呼父亲吃饭。
父子俩相对而坐,吃着简单饭菜,食不言寝不语,两人就这么正襟危坐,很快装菜的木碟和两人装饭的碗全部一扫而空,一粒米都没剩下。老头子从来不对他说什么空泛的道理,只是让他不要浪费粮食,大概是因为幼时饿过肚子的缘故,少年深以为然。
吃过饭后,袁诫之又去厨房端了满满一碗滚烫褐色药汁,小心放在桌上,自己则收拾碗筷,这些日常小事,少年做着甘之若饴。只要老头子身体能一天天好起来,就算要他去给那枯槁郎中负荆请罪,他也百般愿意。
照常喝过苦涩汤药,这个在所有蒙童心里恍若神人的儒雅先生去了书房,拿起几张碑文拓片,仔细看了起来。
这些拓片都是些声名不显的碑文,《满园春意碑》c《广邗江帖》c《陂阳谣》等等,袁长煜最喜欢的还是《览海赋》。
年轻时读书,见书中描绘大海浪涛,激流涌进,不免心潮澎湃,便觉得我辈读书人,若不去一观沧海,登高赋诗,便枉自自诩学富五车博览群书。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何等豪迈雄姿?
袁长煜捻了捻颏下青须,从书房的僻静角落里拿起一块黑黢黢的小石碑,碑身二尺有余,光滑如镜。他将小石碑平整放在书桌上,伸出两根手指,在最右侧开始缓缓划下,原本用小刀与凿子才能稳步进行的碑刻,竟然被他以手指代之,一股无形气流在石碑上纵横捭阖,留下一个个清晰文字。
他以指代刀,刻了几个字后,便收回手指,将小石碑重新搁到角落放好。
原本光洁的碑身上多了一行小篆字体,那正是《览海赋》开篇的第一句话——观海齐量,登岳均厚。
此时那个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少年郎,抹了抹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儿,一脸恬淡笑意,温醇如水。
少年郎,字观海。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清风斋便一下子更加冷清了。
少年郎捧着那只暖炉仅仅小半柱香的时间,就轻轻提起送去给里屋的老人,沈先生也没多说什么,于是期骥着能与老人聊上片刻的少年略微有些失落,留下暖炉后,他又回到外面柜台,怔怔看着清风斋外的风雪,兀自发呆。
袁诫之仔细在心中盘算着,这个月发了工钱之后,除去日常起居饮食,能余下不少给家里的老头子买药治病,老头子学塾里收的束脩也有不少盈余,似乎下个月也能时不时买点荤腥解解馋,一想到这个,少年顿时眉开眼笑,只觉得生活充满了盼头。
他幼时随着老头子各地辗转,风餐露宿,什么苦头都吃过,到了明城之后,日子才开始一天天平稳下来。老头子在他小的时候对他十分严苛,并非是教诲他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之类的大道理,他言传身教许多年,只是让少年懂得四个字,知足常乐。
袁诫之不但知足,而且懂得感恩,也许是因为自幼便没有见过娘亲的缘故,他对李姨觉得十分亲切,老头子偶尔对他说起过世的母亲,说她温婉大方,知书达理,老头子每每到此都会泛起温柔笑意。他则时常想象,如果娘亲还在世的话,大概就是如李姨这样的女子了吧。
李姨有时候会对他说起世上一些千奇百怪的事,比如有那踩着飞剑在天上逍遥乘风的神仙人物,比如那深山古林里媚人心魄的狐妖精怪,还有那江湖上一个个或豪迈或凄婉,或快意或悲伤的故事。少年郎所闻驳杂,时常心驰神往,不过他倒是记得年幼随父漂泊的日子里,有位风流倜傥潇洒绝伦的赵姓叔叔,还有他的幼女,抱着一把朱红琵琶的羊角辫小姑娘,曾与他们同行过很久时间。
那位赵叔叔好像就有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神通,不过也没见他乘着飞剑啊?袁诫之估摸着自己记性应该不会出错,倒是那个小时候经常拍他脑袋,昵称叫做小嫣儿的羊角辫小姑娘,弹起琵琶来,不但不温柔婉约,反而声势惊人,尽是一些慷慨激昂的曲调。他记得小姑娘说她弹不来舒缓抒情的文曲,只会弹奏魁伟雄奇c壮烈豪迈的武曲。
于是离别之后,在明城的多年光阴里,少年只有两个简单心愿,其一是想早日治好老头子的顽疾;另一个就是想要再见一次幼时抱着琵琶的羊角辫小姑娘,再听她弹一曲《霸王卸甲》。
天色渐渐晚了,袁诫之去里屋向沈先生告辞,老人现在就宿在清风斋里,平日里看看书写写字,生意买卖就交给少年,倒是乐得悠闲自在,反正清风斋背后的那位女子,也从来不管生意好坏嘛。以前袁先生没有成为学塾先生之前,这位老先生在学塾里没少被蒙童们捉弄,不过老人脾气也好,一样谆谆教诲,偶尔气得吹胡子瞪眼,拿戒尺打顽童手心,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却是绝不肯下重手的。少年恭谨行礼后,告辞离去。老人看着他日益高大的背影,双手缩进袖子,笑道:“璞玉尚未雕,暖意自成形。袁先生,老夫倒真是有些羡慕你了。”
趁着天色尚未全黑,袁诫之匆匆忙忙赶往自家院子,今天的药还没煎好,饭菜也没准备,少年不由有些焦急,他不想等自家老头子到家了,才能着手这些生活琐碎。心中焦急,脚下步子也自然而然加快,少年轻车熟路,大概走了一炷香时间,就将平日需要大半个时辰的路程走完了。
被袁诫之称作家的宅子和清风斋一样,都处在偏僻的小巷弄里,只不过两条巷弄,一条在城东一条在城西,此时那条无名小巷子已经纷纷亮起灯火,暮色里光亮璀璨,在这寒季风雪中显得十分暖人,而少年家的房子就在巷弄正中,一栋带着小院的普通房屋而已。
袁诫之掏出钥匙打开大门,进了自家小院,看见院子里栽种的那株垂丝海棠,已经覆了一层薄薄积雪,却依旧傲然绽放,花朵鲜艳欲滴,宛如那雪地傲梅,丝毫不受风雪影响。
袁诫之起初还觉得有些奇怪,垂丝海棠性喜阳光,不耐阴也不甚耐寒,在明城里极少有人栽种,除非是那富贵人家养在温室,否则在明城的寒季里绝难存活。如当初老头子这般栽种在院子里,少年寻思着多半熬不过第一年的寒季,谁料这一株垂丝海棠,好似有着逆天生长的神通,无论寒季炎季,常年开花,到后来袁诫之都对此见怪不怪了。
好在也没什么人注意到这种异象,否则非得将他家院子里的这株垂丝海棠重金买下不可。
估摸着老头子应该会在半柱香内到家,少年就匆忙去厨房开始煎药,鼓捣饭菜。那位枯槁如鬼的郎中,给老头子治病的时候曾经说过,肺积恶寒,寒弱体凉,有病入膏肓之象,他开出的方子只能吊命,却无法痊愈。当时年纪尚小的袁诫之破天荒勃然大怒,梗着脖子要和枯槁郎中一较高下,被陡闻噩耗却依然神色平静的老头子死死按住头颅,这才没有做出失礼举动。
事后老头子也没有过多斥责的话语,只是平淡说了一句“生死有命,顺其自然”,完全没有命不久矣之人的悲戚之感。所以袁诫之时常会想,自己的两个心愿,哪怕第二个心愿一辈子也无法达成,只要能让第一个心愿心想事成,少年郎也觉得此生足矣。
煎药的步骤对于袁诫之来说,实在是熟能生巧,配好比例不一的药材,放入药罐,再添上湮过药材的清水,接下来只需要看着火候即可。好在那位脾性古怪的郎中开出的方子配药都是寻常药材,所以这些年倒也负担得起,否则一旦多上一两味名贵药材,按照每日一副药的吃法,恐怕家里早就一贫如洗了。
在少年忙碌不休的时候,一道瘦削身影从浓重夜色中缓缓走来,他在大门处停下脚步,轻轻拍去肩头积雪,眼神温柔地看着院子里那株茕茕孑立的垂丝海棠,就像看着当年温婉而立的她。
被儿子一直叫做“老头子”的袁长煜,站在院子里看了会儿盛开海棠,转身轻轻关上院门,进了屋子。他在书房里静坐了一会儿,按捺不住,便悄悄来到厨房门口,晕黄的摇曳灯光下,袁长煜看着少年忙碌的身影,嘴角不由噙着温柔笑意,“观海,要不你就专心煎药?今天由我来下厨。”
袁诫之正在聚精会神把握煎药火候,听见身后的温醇嗓音,忙不迭转头道:“老头子,你还是快点儿进屋歇着吧,你的手艺可真的不敢恭维,一会儿菜炒糊了没法下口怎么办?药马上煎好,饭也快熟了,等我炒个菜,咱们就能开吃了。”
袁长煜听到儿子揭底,只是摇头一笑,也没有继续坚持。
这些年他对儿子不是没有歉疚之意,来明城之前,赵霈带着女儿一路护送,风雨无悔。儿子袁诫之,和那扎着羊角辫的俏丽小姑娘,两个稚童两小无猜,称得上青梅竹马,最后也可以算作他间接拆开。只因生为他袁长煜的儿子,不可能一直成长在羽翼庇护之下,哪怕不要求他以后多么顶天立地,是个多么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男子,但求他大事无愧于心,小事见微知著。所以在袁诫之年幼之时,那些近乎苛刻的教导,男人从来都是觉得理所当然。只是随着他一步步长成少年,眼眸中时常流露的少年情怀,被袁长煜一一看在眼里,不免有些心疼。
袁诫之很快就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出来了,少年被炊烟和药气蒸得满头大汗,却仍然笑容满面,招呼父亲吃饭。
父子俩相对而坐,吃着简单饭菜,食不言寝不语,两人就这么正襟危坐,很快装菜的木碟和两人装饭的碗全部一扫而空,一粒米都没剩下。老头子从来不对他说什么空泛的道理,只是让他不要浪费粮食,大概是因为幼时饿过肚子的缘故,少年深以为然。
吃过饭后,袁诫之又去厨房端了满满一碗滚烫褐色药汁,小心放在桌上,自己则收拾碗筷,这些日常小事,少年做着甘之若饴。只要老头子身体能一天天好起来,就算要他去给那枯槁郎中负荆请罪,他也百般愿意。
照常喝过苦涩汤药,这个在所有蒙童心里恍若神人的儒雅先生去了书房,拿起几张碑文拓片,仔细看了起来。
这些拓片都是些声名不显的碑文,《满园春意碑》c《广邗江帖》c《陂阳谣》等等,袁长煜最喜欢的还是《览海赋》。
年轻时读书,见书中描绘大海浪涛,激流涌进,不免心潮澎湃,便觉得我辈读书人,若不去一观沧海,登高赋诗,便枉自自诩学富五车博览群书。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何等豪迈雄姿?
袁长煜捻了捻颏下青须,从书房的僻静角落里拿起一块黑黢黢的小石碑,碑身二尺有余,光滑如镜。他将小石碑平整放在书桌上,伸出两根手指,在最右侧开始缓缓划下,原本用小刀与凿子才能稳步进行的碑刻,竟然被他以手指代之,一股无形气流在石碑上纵横捭阖,留下一个个清晰文字。
他以指代刀,刻了几个字后,便收回手指,将小石碑重新搁到角落放好。
原本光洁的碑身上多了一行小篆字体,那正是《览海赋》开篇的第一句话——观海齐量,登岳均厚。
此时那个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少年郎,抹了抹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儿,一脸恬淡笑意,温醇如水。
少年郎,字观海。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