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5
<strong>31.我会在春天回去</strong>
就在第二天,佛陀和几个大弟子便来到竹林。这里正符合着僧团需要的理想环境,周围是将近一百亩的茂盛竹林,当中包括了不同品种的竹树。在树林中央的迦兰陀湖,正好给比丘们用作沐浴和洗衣。他们更可以在湖岸行禅。充足的竹树,也令建筑房舍给年老的比丘更为方便。佛陀的大弟子,包括憍陈如、迦叶和舍利弗都对竹林十分满意,并立刻开始计划在那里安排一切。
佛陀说:“雨季不是远行的好时间。比丘们都需要在雨中有地方修习。有了这个地方,他们就可免受感生病和避免践踏被雨水冲到地上的虫蚁。从现在开始,我希望比丘们每逢雨季都安居一处。我们可以知会当地的在家信众,在这三个月的静修时间前来供食。他们也可同时受益于比丘的说法开示。”这便是比丘雨季结夏安居的起源。
在目健连的监管下,年轻的比丘负责用竹、茅草和泥土给年长的比丘们建房舍。佛陀的房子虽小,但仍非常清雅。房子后面长着一丛金竹,另一边又长着更高的一丛青竹,十分清凉。那先沙摩罗比丘替佛陀筑了一个木造矮台给他睡觉,又在屋后放了一个大泥缸给他梳洗。那先沙摩罗这个年青比丘,是从前优楼频螺迦叶的门徒。他被迦叶安排做佛陀在竹林的随从侍应。
舍利弗也安排了一位在家弟子负责从城里运送一个大钟来供竹林精舍所用。他们把大钟挂在迦兰陀湖边一棵大树上。应温习和禅修的时间,大钟便会被敲呼以提醒比丘。这变成了专念修行的一个重要部分。佛陀教导比丘们每当听到钟响时,都应该停下来细观他们的呼吸。
在家的弟子也帮了他们很多。迦叶向他们解释结夏安居的意思。“这段时间是要让比丘们有机会直接从佛陀学习解脱之道的修行方法。他们也会有更多的时间给自己作精进的修习。同时,他们又可避免践踏雨季中特别多的昆虫。你们可以在这三个月内以供食来帮助比丘。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每天带来的食物,份量适中,不多不少。论贫富,就是只带来一、两片烘饱的,也可留下来听佛陀或大弟子每天的讲法开示。因此,结夏安居对比丘和在家众都一样有利益。”
这足以证明迦叶处比丘和在家弟子都一样出色。他负责与在家人联络,又打点一切供食和其他供养的安排。他确定没有一个比丘缺乏自用的衲衣、乞钵、坐垫、毛巾和滤水器。
结慧的第一天,僧伽都依照佛陀和大弟子悉心订下的秩序进行。起床的钟响在早上四时敲击。清洗后,比丘们自习行禅。他们继续轮流地行禅坐禅,直至日光在竹树梢上露面才停止。这通常是乞食的时间。但因现在有在家众前来供食,比丘便有多些时间跟个别依止的导师,更深入的研究法要和探讨修行上遇到的问题。那些被选作导师的比丘,都是一些在修为上比较深厚的比丘。马胜、迦叶、舍利弗、目健连、额鞞和摩男铁路利每人都负责带导十至三十个学僧。每个新加入的比丘,都会有一个依止的导师如长兄般引导他修行。迦叶和舍利弗都是亲自订立这种制度的。
中午前,比丘都齐集在湖边,手持乞钵,排行等侯。食物会被平均分配。之后,他们便坐在湖边的草地上进食。进食完毕,他们会把钵洗净,然后面对佛陀而坐。有时,佛陀会宣说一些针对比丘修行,但也同时有助于在家修行者的教义。有时,他又会开示一些针对在家众的教理,而同时也会让比丘们得益。当有小兰在场,佛陀又会说些适合他们的法语,而这些多半都是他以往生的故事。
有些时候,佛陀的大弟子会代他开示。这时,佛陀便函会安详的旁听,以便他们说得准确明白时,给予他们一点鼓励。法会完毕,信众都各自回家,而比丘则会稍作休息,直至午钟再响,他们才又再行禅坐禅。比丘一直修习至午夜才退下作息。
佛陀禅坐直至深夜。尤其在月明之夜,他喜欢把他的竹台移到室外,在凉夜的空气中坐禅。将近天亮的时候,他又喜欢在湖边行禅。时常都喜欢、轻松而平和的佛陀,不像年青比丘需要那么多的睡眠。迦叶也同样禅坐直至深夜。
频婆娑罗王非常虔诚的来竹林精舍。他并不再像从前往棕树林时带同那么多的随从侍卫。有时,他会与毗提醯王后和阿阇世太子同来。但更多的时候,他是独个儿来的。他会把马车停在林外,自行前往佛陀的寮房。有一天,他看到比丘在雨中听法之后,便徵询佛陀的同意,在那里加建一个讲堂,以供比丘在雨天午食或听法时用。佛陀同意后,讲堂的兴建工作立刻开始。它的面积可容立一千比丘和一千的在家众,成为了精舍最有用的设施之一。
佛陀和大王很多时都会在竹台上坐着畅谈。于是,那先沙摩罗便替佛陀造了几张简单的竹椅来接待客人。一天,佛陀和大王坐在椅子倾谈时,大王诉说:“我其实有另一个你未见过的儿子。我很希望他和他的母亲可以与佛陀你会面。他不是出于毗提醯王后。他的母亲名叫阿摩巴离。她不喜欢宫中的拘谨生活,又不重身份地位。她只珍惜她个人的自由。我供给他们的多方面需要,包括一个美丽的芒果林。戌博迦是个对军政事务全没兴趣,但却聪明勤奋的少年。他住在城都附近,攻读医学。我对他们非常爱护,也希望你对他们如此。大慈悲的尊者,如果你答应肯与戌博迦和他的母亲会面,我便安排在短期内让他们到竹林这里来。”
佛陀微笑同意。大王于是合掌请辞,心里满怀感恩。
在同一段时间,从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国来了两个很特别的客人。他们就是佛陀的老朋友迦鹿荼离,和车匿,他从前的马车夫。他们给精舍带来了一份很特殊的温馨。
离开了七年,佛陀也很想知道家里的消息。他问迦鹿荼离有关父王、王后、耶输陀罗、难陀、孙陀莉难陀、他的朋友、和他当然没有忘记的儿子,罗睺罗。虽然连鹿荼离一如以往的谈笑风生,但他的脸上少不免多了岁月的留痕。车匿看上去也衰老了不少。佛陀与他们坐在他的房子外面谈了很久。他获悉迦鹿荼离现时在朝廷里任职高官,是净饭王最信任的参谋之一。两个月前,他们已获悉佛陀证道以及正在摩揭陀说法的消息。家中各人都为此高兴,尤其是大王、王后和瞿夷。当大王嘱迦鹿荼离来竹林找佛陀回去时,迦鹿荼离也感到十分兴奋。起程之前的三天筹备,令他紧张得不能入睡。是耶输陀罗建议他和车匿一起来的。当车匿知道迦鹿荼离肯带他同行,他开心得哭了起来。他俩经过一个月的旅程,才到达竹林精舍。
照迦鹿荼离所说,大王的健康近年来已衰退了不少,但头脑却仍然敏锐。他有几个有才干的大臣帮他米理国事。乔答弥则如以往一般活跃。难陀王子已经与一位贵族女子卡拉诺莉订了亲。难陀年少英俊,又喜欢打扮,但大王就担心他缺乏成熟和稳重。佛陀的妹妹孙陀莉难陀已经亭亭玉立,美丽高贵。至于耶输陀罗,从佛陀离开那天,她已再没有配带珠宝首饰。她空着得非常朴素,又把她的所有名贵衣物卖掉,将得来的钱赠给贫苦大众。当她听到佛陀只是日中一食,她也照这样去做。在乔答弥王后的相助下,她继续她的救贫扶弱工作。罗睺罗已经七岁。他乌黑的眼睛闪耀着聪颖和决心。他的祖父母对他的疼爱,就像他们从前对佛陀一般。
车匿确定了所有迦鹿荼离告诉佛陀的。家里的消息使佛陀暖在心头。最后,迦鹿荼离问佛陀何时才能回去迦毗罗卫国。佛陀说道:“我会在雨季后回来。我暂时不想离开这班修行未上轨道的年轻比丘。过了这段安居时间,我便应该可以放心离开他们了。但迦鹿荼离!车匿!你们不防留下一个月左右来尝试一下这里的生活啊!那还应该有足够时间让你们回去告诉大王我雨季后的归期。”
迦鹿荼离和车匿当然很高兴留在竹林精舍小住。他们与多位比丘成了好朋友,更尝试到他们出家人平和愉快的生活。他们又学会了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修习察觉的能力以滋养身心。迦鹿荼离用了很多时间在佛陀的身边观察。他被佛陀的从容自在所深深感动。佛陀已很明显地到达了一个不会再追求欲望的境界。佛陀就像一条在水中自如地游来游去的鱼,或在天空中安祥地飘浮着的云。他完全投入当下的一刻。
佛陀的目光和笑容就是他得到了精神解脱的印证。他再不会被这世界里任何的事物束缚,而他却拥有对别人最多的爱心和了解。迦鹿荼离发觉他的老朋友在精神道上把他抛离了很远。一时间,迦鹿荼离发觉自己很渴望过一种如比丘般宁静无着的生活。他觉得已可放弃一切功句利禄和权势地位,以及那种生活所带来的忧虑。就只在竹林住上了七天,他已私下对佛陀表示他欲剃度为比丘了。佛陀对此也感到有点意外,但却微笑点头以示接纳。
车匿也同样希望成为比丘。但碍于对大王一家有责在身,他认为应该先向耶输陀罗请辞,罗为适当。因此,他准备等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之后,才作出这个要求。
<strong>32.手指非月</strong>
一天下午,舍利弗和目犍连带了一位名叫帝迦罗朅的苦行者来谒见佛陀。帝迦罗朅是与删阇夜齐名的。同时,他又是舍利弗的伯伯。当他知道侄儿追随了佛陀为师,便很好奇想知道佛陀所教的是什么。当他要舍利弗和目犍连给他解说时,他们却提议他直接与佛陀会面。
帝迦罗朅的问佛陀道:“乔答摩,你所教的是什么?你的教义为何?个人来说,我很不喜欢任何的理论学说。我对这些完全不信。”
佛陀微笑问道:“那你信不信你自己不相信任何理论学说的主义呢?你信不信‘不信主义’呢?”
有点出乎意料,帝迦罗朅的答道:“乔答摩,我信不信都不重要。”
佛陀温柔的说:“一个人一旦被某些学说教条绊着,便即时失去全部自由。如果一个人偏执着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会认为所有其他的都是邪见。纷争与冲突全都由狭窄的眼光和见解产生。它们可以无止境的扩大,浪费宝贵的时间甚至导致战争。对见解的执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被狭见困绑着的人会被障乱得无法把真理之门打开。
“让我告诉你一个故事。它是关于一个年轻鳏夫和他的五岁儿子的。这男子爱他的儿子过于自己的生命。一天,他因要出外办事,留下了儿子一人在屋里。他出去之后,一群土匪入村把全村劫杀掳掠。他们把他的儿子掳走。当他从外面归来,发觉全屋已被烧毁,而附近又伏着一具烧焦了的童尸,他便以为自己的儿子已惨遭杀害。他在那里呼天抢地,然后把剩余的尸体火化。因为爱子心切,他便将骨灰放入一个袋里,时常携带在身边。数月之后,他的儿子摆脱了土匪的监视,偷走回家。那时正当深夜,他大力敲门。但因他的父亲当时正抱着骨灰忆念涕哭,便役有理会门响。就是他儿子大声呼叫,告诉他自己是他的儿子,他也不予理会。他深信自己的儿子已死去,还以为那是附近的顽童把他戏弄而己。最后他的儿子只好流浪他去。这样一来,他们父子便真的永远诀别了。
“你看到吧,朋友。如果我们对一些信念执为绝对的真理,也许我们有一天会落得如这个鳏夫的下场。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已尽得真义,当真理真的来临时,我们便无法把心扉的大门打开来接纳它了。”
帝迦罗朅问道:“那你的教理又如何?假如别人追随你所教的,那他们是否也被困于狭见之内?”
“我所教的并不是什么学说或哲理。它不是理论的推断或思考上的假想。它不像某些哲学理论般,试图探讨宇宙的基本原索是地、水、火、风、或神,又或宇宙是有限、无限、短暂还是永恒。一切思想上对真理的揣测和推究,都像围着圆盆边爬行的蚂蚁永远都去不到任何地方。我所说教的,不是哲学。它是实证经验的结果。你是可以亲自从你自己的经验中证实的。我说所有一切都无常和无分别的自体。这些都是我亲证的。你们也同样可以。我说万物都是以其他的事物为条件而生起、住世和坏灭。没有任何的事物是从单一的本源而产生。我是亲证道个真理的,你们也可以做得到。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解释宇宙,而是要帮助带导其他人直接体验实相。文字语言不能解释实相。只有亲身的体验才可使我们看到实相的真面目。”
帝迦罗朅赞叹道:“奇妙,妙极了,乔答摩!但如果有人把你所教的当作理论学说看待,那又怎办呢?”
佛陀静下来,然后点头。“帝迦罗朅,你问得很好。虽然我所教的并非理论学说,但难免仍会有人这样想的。我要清楚的道明,我所教的是体验实相的方法,而不是实相本身。这个道理正如指着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聪明的人会利用手指来使自己看到月亮。一个误认手指就是月亮的人,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月亮。我所教的只是修行的方法,不是应该对它执着或崇拜的。我所教的就像一只用来渡河的木筏。只有一个愚人才会到了彼岸,解脱之岸,还背着木筏到处走的。”
帝迦罗朅合上双掌。“佛陀世尊,请你教我怎样从苦痛的感受中解脱出来吧。”
佛陀说:“感受有三种喜欢、不喜欢、和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的。三样的根都来自身心的体会。感受一如其他物质和精神现象般有生有灭。我教的方法,是要深切体悟自己感受的来源和性质,不论它是好受的、不好受的、或两样都不是的。当你见到感受的来源,你便会了解它的性质。你会发觉感受不是恒常的,而你便逐渐不会再被它的起灭所扰动。几乎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对实相的错误见解。将不正确的见解铲除,痛苦便自然终止。错误的见解使人把不恒常的当作恒常。无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本源。我们修行察觉之道以摆脱无明。一个人要彻底看清事物才能洞悉它的真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念经供奉来破除无明的。”
舍利弗、目犍连、迦鹿荼离、那先沙摩罗和车匿全都听着佛陀给帝迦罗朅的这番解说。舍利弗最能深入领会佛陀的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心如太阳般光明。无法隐藏他的喜悦,他合掌礼拜佛陀。跟着,深被佛陀的说法感动的帝迦罗朅也在佛陀面前伏下。迦鹿荼离和车匿都被这个情境感动。他们觉得能亲近佛陀是值得骄傲的。他们对大道的信心更为增强。
几日后,毗提醯王后与一个侍从来到竹林给僧伽供食。她又同时带了一棵鸡蛋花幼树来种在佛陀的房子外面,以纪念他在宫中对孩子讲说的故事。
在佛陀的带导下,僧团修道上的成绩有着很大的进展。舍利弗和目犍连的才智、勤奋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僧团里的表表者。他们与憍陈如和迦叶合作组织和领导僧伽。但虽然僧团的声誉日益扩大,却有些人开始毁谤佛陀和僧伽。这其中有很多是因妒忌国王对僧团大力支持的别教信徒。在家弟子时会前来竹林精舍表示他们对这些谣言的关注。似乎部份住在王舍城的人,对有那么多的年青富家弟出家为比丘感到不满。他们担心不久的将来,王舍城所有的大家闰秀便再找不到合意的丈夫了。他们警告大家,有可能很多家族的香灯都再不能延续下去了。
许多比丘听到这类传言都感到很不高兴。但当佛陀知道时,他却安慰比丘及在家众:“这些事不用担心。此等闲言迟早都会自动止息。”正如佛陀所料,不到一个月,便没有人再听到这些闲言闲语了。
<strong>33.不会褪灭亡美</strong>
雨季安居结束前两个星期,一个异常美丽的女人做访佛陀。她坐一辆由两只白马拖行的白色马车前来。陪同她一起来的,是一个大概十六岁的少年。她的衣着和举止风度都十分高贵尔雅。她请一比丘引路前往佛陀的房舍,但他们到达时,却发觉佛陀仍未从行禅归来。于是,那年轻比丘便请他们先在佛陀房子的外面坐在竹椅上等候。
没多久,佛陀便在迦鹿茶离、舍利弗和那先沙摩罗的陪同下回来。那女人和少年都站起来恭敬的鞠躬作礼。佛陀请他们再坐下来后,自己便坐到另一张竹椅上。原来这位女士就是阿摩巴离,而少年就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戌博迦。
迦鹿荼离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女子。他才刚受了比丘戒一个月,一时间不知道应否目视美人。于是,他把眼睛垂下来,望着地上。那先沙摩罗也是同样的反应。只有佛陀和舍利弗直望进女子的眼里。
舍利弗望着阿摩巴离,然后再望着佛陀,他看到佛陀自然轻松的目光。他的脸就像个美丽的圆月。佛陀的眼睹清澈慈祥。舍利弗陀的从容自在和喜悦,都在那一刹间渗进了他自己的心内。
阿摩巴离也是直接望着佛陀的眼睛。从没有人像佛陀这样望过她。在她的记忆中,所有男人见到她都会感到不大自然或对她生起欲念。但佛陀的目光,就如他在望着一片云、一条河、或一朵花。她似乎觉得佛陀可以看到她心里深处在想什么。她合起掌来,把自己和儿子给各人介绍。“我是阿摩巴离,而这就是我学医的儿子,戌博迦。我们已久仰大名,一直都盼望着今天与你会面这时刻。”
佛陀问戊博迦有关他学业上和日常生活的问题。戌博迦都一一礼貌的回答。佛陀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善良和聪颖的少年。虽然与阿阇世太子同父异母,但他很明显地比太子具备更有深度的性格。戌博迦对佛陀充满敬仰和爱慕。他告诉自己,日后完成学业,必定要定居竹林附近,以能亲近佛陀。
未见佛陀之前,阿摩巴离以为他就只像她见过的其他着名导师。但她现在发觉她从未遇过像佛陀一样的人。他的眼神充满着难以形容的慈和。她感到他全然了解锁在她心底里的痛苦。单是佛陀对她的凝望,已把她的苦痛溶解了一大部份。泪光盈睫,她对佛陀说:“大师,我一向命苦。虽然我衣食无缺,钱财丰足,但一直以来,我的生命都全无意义,直至今天,这才是我生命里最快乐的一天。”
阿摩巴离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歌舞家,但她不是随便给人表演的。行为态度恶劣或不合她心意的人,就是肯给她再多的金钱,她也不会为他们表演。十六岁的时候,她经历了一次痛心的恋爱。之后,她便遇到了当时年青的频婆娑罗太子,双双坠入爱河。她替他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戌博迦。但宫中没有一个人肯接纳阿摩巴离和她的儿子。一些王族成员更扬言戌博迦只是太子在路边一个大路旁拾回来的弃婴。为了这些诬捏,阿摩巴离的自尊大受伤害。因为宫中的人对她嫉妒成仇,她也只得忍辱负重。最后,她发觉只有她的自由才是唯一值得维护的。她从始便不愿在王宫居住,也立愿永不会再放弃她的自由。
佛陀对她温和地说:“美丽、名与利,与其他现象一样,都有生有灭。只有从禅定中得来的平和、喜悦和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阿摩巴离,你要珍惜生命剩下来的每一刻。不要让自己迷失在不察觉或无意义的娱乐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
佛陀告诉阿摩巴离她怎样可以重新安排她每天的生活、修习呼吸、静坐、留心专注地工作和遵守五戒。她很高兴获得佛陀这些宝贵的告诫。在离开之前,她说:“我在城外有个芒果丛林,那里清凉恬静。我希望你和你的比丘会考虑到那儿一游。那将会是我和儿子的莫大荣幸。佛陀世尊,请你考虑一下我的邀请吧。”
佛陀微笑接纳。
阿摩巴离离开之后,迦鹿茶离禀请坐在佛陀旁边。那先沙摩罗请舍利弗坐到另外的椅子上。他自己则依然站着。几个经过的比丘也前来加入他们的谈话。舍利弗望着迦鹿荼离微笑。他又同样望着那先沙摩罗微笑。然后,他对佛陀说道:“世尊,一个僧人应如何对待美色?美,尤其是女人的美,会障碍修行吗?”
佛陀微笑。他知道舍利弗这个问题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比丘而问的。他答道:“比丘们,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丽和丑陋的。美与丑都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它们与五蕴是难分难解的。一个艺术家的眼中,什么都可以被认为是美丽,什么也可以被视为丑陋。一条河、一片云、一块叶、一朵花、一线阳光、或一个金黄色的下午,全都具备不同的美。我们这里旁边的金竹也非常美丽。但也许没有任何美丽,会比一个女人的美更容易使一个男人动心。如果他是被美色迷倒的话,他便会失去道业。
“比丘们,当你们已因看透而得道,你们会看到美的依然是美,丑的也仍然是丑。但因你们都已证得解脱,你们便不会被系于它们任何一样。当一个解脱了的人看美,他也同时会看到其中包含着不美的部份。这个人会明白到一切的无常和空性,包括了一切美的和丑的。因此,他不会被美所迷,也不会抗拒丑陋。
“唯一不会褪灭和产生苦恼的美,就是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慈悲就是无条件,无希求的爱心。已得解脱的心是不受环境和外来因素影响的。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才是最真的美。那美中的平和喜悦就是真正的平和喜悦。比丘们,精进地修行吧,那你们便会证得真美。”
迦鹿荼离和其他比丘都觉得佛陀这番说话非常有用。
雨季终于过去了。佛陀提议迦鹿荼离和车匿先回迦毗罗卫国通传佛陀即将回去的消息。于是,迦鹿荼离和车匿便立刻准备动身。迦鹿荼离现在已是个稳重祥和的比丘。他知道城都的人看见他现在的模样,都会十分惊奇。他期待着宣布佛陀回乡的消息,但也同时觉得要离开只曾小住的竹林,有点遗憾。
<strong>34.重聚</strong>
迦鹿茶离禀告丁大王、王后和耶输陀罗佛陀的归期后,便一个人持着钵,往佛陀回迦毗罗卫国的路上与他会合。迦鹿荼离行着一个比丘安祥缓和的步伐。他日行夜息,路上只在小村庄停下来乞食。他所到之处,都告诉当地居民悉达多太子得道回乡的消息。离开迦毗罗卫国九日后,迎鹿荼离便与佛陀和他的三百比丘遇上,一起同行。目犍连、憍陈如和迦叶兄弟都与其他的比丘留在竹林精舍。
在迦鹿荼离的提议下,佛陀和三百比丘,都在迦毗罗卫国以南三里的尼拘律园度宿。翌日早晨,他们便进城乞食。
看到三百个比丘穿着衲衣,平和肃静的持钵慢行,城中的居良都给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到达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宫中。净饭王下令起驾,亲自前往迎接儿子。王后和耶输陀罗则在王宫里焦急地等待。
当大王的座驾进入城的东部,他们便遇上比丘。御驾车夫首先认出悉达多。“王上,他就在那边,!他行在最前,而且他的衲衣比其他比丘的长。”
兴奋中,大王也认出那穿着橘黄衲衣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佛陀散发着威严,又像被一环荣光围绕着。他手持乞钵,站在一间破陋的房屋前面。在他的平静专注中,乞食就是那一刻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务。大王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入从屋内出来,把一个细小的马铃暑放到他的钵里。佛陀礼貌的向妇人鞠躬接受了。跟着,他又往隔邻的房子。大王的马车离佛陀遗有一段距离。大王叫车佚停下来。他下车行往佛陀。这时,佛陀看见父亲行近。他们向大家走去,大王走着急步,佛陀依然是平和轻松的步伐。
“悉达多!”
“父亲!”
那先沙摩罗上前替佛陀拿着他手里的钵,好让他可以双手拖着大王的手。泪水直流下大王满布绉纹的脸颊。佛陀望着老父,眼里充满温暖的爱意。大王明白悉达多已非太子,而是一个很受人尊重的的精神导师。他虽然很想拥抱悉达多,但又恐怕这不甚适当。因此,他只合上掌向儿子鞠躬,就像一个国王向一位精神导师行礼一般。
佛陀转头对舍利弗说:“比丘们都已乞食完毕。请你带他们先回尼拘律园。那先沙摩罗会倍我到王宫里才用食。我们午后便会回到僧团。”
舍利弗鞠躬后便转身带比丘们回去。
大王把佛陀端详了很久才说:“我还以为你会首先回家看看家人。谁知道你竟会先到城里乞食。为什么你不回王宫里吃呢?”
佛陀对大王微笑。“父亲,我不是一个人回来。我是和僧团同行。我也是比丘中的一员,就如其他比丘一样,我也要行乞求食。”
“但你有必要在这里的贫窟地区乞食吗?释迦族一向都没有人如此做过。”
佛陀又微笑。“或许没有释迦族的人这样做过,但所有的比丘都是这样做的。父亲,乞食是一种帮助比丘锻炼谦卑和一视同仁的修行。对我来说,受穷苦人施予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与受帝王的美食供养是无异的。一个比丘是可以超越贫富的界限的。在我的道上,一切都是平等。每个人,无论他是怎样的贫穷,也都可以证得解脱和觉悟。乞食并没有把我的尊严降低。它只是认同所有人的本有尊严而已。”
净饭王听得有点呆了。昔日的预言已应验。悉达多真的成了一个贤德之光耀遍天下的精神导师。拖着大王的手,佛陀与他一起步回王宫。那先沙摩罗跟随在后。
全靠一个侍从因看到比丘而高叫,才引至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孙陀莉难陀和年少的罗睺罗从露台上看到大王与佛陀这一幕。大王与佛陀快将行近时,耶输陀罗转过来面向罗睺罗。她指着佛陀说:“爱儿,你见到那拖着祖父的手,将近行到王宫大闸的僧人吗?”
罗睺罗点头。
“哪僧人就是你的父亲。跑去叫他吧,他有一些很特别的东西传授给你。你去问问他。”
罗睺罗跑下阶梯,不到一会,他已来到王宫的前院。他跑过去佛陀那里。佛陀立即知道这个向他走来的小孩就是罗睺罗。他张开手臂来拥抱他的儿子。仍然喘着气,罗睺罗说道:“尊敬的僧人,母亲说你有特别的东西传授给我。它是什么?你可给我看吗?”
佛陀摸了摸罗睺罗的面颊,微笑着说:“你想知道我要传授给你的是什么吗?别心急,过一段时间,我会慢慢把它傅授给你的。”
仍然着父亲的手,佛陀又拖起孩子的手。他们三人一起进入王宫。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和孙陀莉难陀从楼上走下来时,看见大王、佛陀和罗睺罗进入了御花园。春天的阳光暖得舒服。到处都是鸟语花香。佛陀与大王及罗睺罗在云石的长凳上坐下来。他也请那先沙摩罗坐下。就在这时,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和孙莉难陀步进花园来。
佛陀立刻起来行向她们三人。乔答弥王后里上去非常健康。她穿着一件青竹色的纱丽。瞿夷如往昔一般美丽,只是脸上青白了一点。她的纱丽颜色白如新雪。她全没有穿带任何珠宝饰物。佛陀十六岁的妹妹,身穿一件全色的纱丽,与她的乌黑眼睛相映成趣。她们几个都合上掌来,向佛陀深深地鞠躬礼敬。佛陀也合掌鞠躬回礼。然后,他才叫唤:“母亲!瞿夷!”
听到他叫唤自己名字的声音,她们两个女人都同时哭了起来。
佛陀拖着王后的手,引领她到凳上坐下来,然后问道:“我的王弟难陀呢?”
王后回答说:“他到外面去习武,应该很快就回来。你认得你的妹妹吗?你说她是否长大了很多?”
佛陀端视他的妹妹。他已经七年没有和她见面了。“孙陀莉难陀,你现在已是个少女了!”
佛陀跟着行到那输陀罗面前,轻轻执着她的手。她太感动了,被佛陀执着的手也在颤抖。她被带到乔答弥王后身边坐下。跟着,佛陀自己也坐下来。刚才步回王宫时,大王曾向佛陀提问很多的问题。但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就是罗睺罗也一声不响。佛陀望着大王、王后、耶输陀罗和孙陀莉难陀。每人的脸上都泛起了重聚的喜悦。过了片刻沉默,佛陀说话了:“父亲,我己回来了。母亲,我回来了。瞿夷,你看,我不是回到你身边了吗?”
再一次,两个女人又开始哭了。她们的眼泪是因喜悦而流的。佛陀由得她们低声饮泣,却叫罗睺罗来坐在他的身边。他亲切的轻抚孩子的头发。
乔答弥用纱丽的一角拭干眼泪,望着佛陀笑着说:“你离开了很久啊,超过七年了。你可知道瞿夷是个如何坚强的女人吗?”
“母亲,我一直都很清楚她深宏的勇气。你和耶输陀罗是我所认识中最大勇气的女人。你们不只给了你们的丈夫了解和支持,也成为坚强女性的典范。有你们在我的生命中是我的幸运。这令我所做的事更容易成就。”
那输陀罗只是微笑,但没有说话。
大王说道:“你已告诉我在寻道过程中直至苦修时的一些艰苦经历。你可以给他们再说一遍,然后继续讲下去吗?”
佛陀约略地述说他漫长的寻道历程。他告诉他们与频婆娑罗王在山上的相识,以及优楼频螺的贫苦村童。他又提及他的五个同修异行的朋友和在王舍城与比丘们接受的隆重供宴。每人都静心聆听,就连罗睺罗也一动不动。
佛陀的语气温和亲切。他没有说太多细节和有关苦行的时期。他用他的说话来把醒觉的种子种植在他至亲的心里。
一个侍从走过来在乔答弥耳边细语。王后也同样给他回应。不久,那个侍从在园里准备了用午饭的桌子。食物刚放上去,难陀便出现了。佛陀很高兴地与他招呼。
“难陀!我离开时你还不过十五岁。你现在已是成人了!”
难陀笑着。王后告诫他说:“难陀,正确的向你兄长行礼。他现在是僧人。合掌向他鞠躬吧。”
难陀鞠躬后,佛陀也鞠躬向他的弟弟回礼。
他们一起移至餐桌。佛陀嘱那先沙摩罗坐在他旁边。一个侍婢把水端来给他们洗手。大王问佛陀:“你的钵里有什么食物?”
“我乞得一个马聆薯,但我发觉那先沙摩罗却什么也没有。”
净饭王站起来。“请让我从桌上供奉你俩一些食物。”耶输陀罗替大王拿着大盆的食物,让大王给两位比丘供食。他把香米白饭和咖哩杂菜放进他们的钵内。看见佛陀和那先沙摩罗都专注寂静的吃,其他的人都以他们作榜样。只有鸟儿继续在园里歌唱。
他们吃过午饭后,王后再请大王和佛陀到云石凳上坐下。二个仆人奉上一盆橘子,但只有罗睺罗吃它,因为其他人都已沉醉在佛陀的经历里。乔答弥王后比其他人发问得多。当大王听到佛陀形容他在竹林精舍的房子时,他提议替他在尼拘律园也建一间同样的。他又表示他希望佛陀能多留数月,以便对他们宣说大道。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难陀和孙陀莉难陀都欣然同意大王的建议。
最后,佛陀说是时候他回到尼拘律园与其他比丘会合。大王站起来说:“我想如摩揭陀的国王一般,请你和你的比丘到我的王宫里应供。我也会同时邀请所有王族和政要到来,好让他们可以听你说法。”
佛陀表示他很乐意接受这个邀请。他们决定七日后聚宴。耶输陀罗表示希望在东宫私自设宴款待佛陀和那先沙摩罗。佛陀也接纳她的邀请,但认为最理想的日期,是在大王的供宴后几天。
大王本想下令用马车送佛陀和那先沙摩罗回去的,但佛陀拒绝了。他解释说他比较喜欢步行。于是,他们全家一起陪同两位比丘步出王宫的外闸。跟着,他们便合上双掌,向两位比丘拜别。
<strong>35.清晨的阳光</strong>
悉达多回归的消息很快便传遍整个迦毗罗卫国。而每天上午在城里缓步乞食的比丘,更给居民确定了这个消息。很多家庭对于供养比丘和听他们说法都显现得非常热烈。
净饭王命国民把街道用旗帜和鲜花布置,以欢迎佛陀和比丘到王宫受供。他又同时立刻安排在尼拘律园建造几间小房子给佛陀和他的大弟子居住。很多人都前来尼拘律园与佛陀和比丘会面。他们都被这位前太子在街头乞食所感动。佛陀回乡,已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
乔答弥和耶输陀罗本想前去探望佛陀,但因为忙于筹备供僧之宴,所以未能成行。大王准备邀请数千宾客,包括全部政府要员和他的大弟子居住。很多人都前来尼拘律园与佛陀和出丘会面。他们都被这位前太子在街头乞食所感动。佛陀回乡,已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
乔答弥和耶输陀罗本想前去探望佛陀,但因为忙于筹备供僧之宴,所以未能成行。大王准备邀请数千宾客,包括全部政府要员和所有在城中任职政治、文化以及宗教团体的人士。他又下令全部的供菜都要是素食。
难陀太子是唯一找到时间去探望佛陀的人。他听佛陀为他解说醒觉之道。他很关心和仰慕他的兄长,也觉得自己对比丘的平静生活十分向往。他甚至询问佛陀他会否适合做一个好的比丘,但佛陀只是微笑。他知道难陀虽然是个有高尚情操和善良心地的青年,但他并没有足够强烈的意义感和责任感。和佛陀一起的时侯,难陀就会很想出家。但当他回到宫中时,他所见所想的便只会是他美丽动人的未婚妻,卡拉诺莉。有时,难陀自己也很想知道佛陀对他的不羁会有怎样的看法。
供僧的宴会终于来临了。全城里,包括王宫在内,都布满鲜花彩旗来欢迎佛陀和他的僧团。城里的居民都为欢迎这个民族英雄的回归而忙个不停。乐师在群众排列两旁的街道上演奏着美妙的音乐。每人都极力争取一睹佛陀风采的机会。乔答弥和耶输陀罗亲自迎迓所有大王邀请的宾客。瞿夷更遵照王后的意思,穿上高雅的纱丽和带上首饰,以示尊重这次的盛宴。
佛陀和比丘踏着他们缓和的步伐。当他们经过时,很多人都合掌鞠躬礼敬。父母都让小孩骑在背上好使他们可以看到比丘。人群中不时传出拍掌和欢呼声。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比丘们继续专注地随着他们的呼吸步行。
净饭王在王宫的门外迎接佛陀和比丘。他引领他们进入内院。虽然这个年青僧人曾经是太子,有些人仍不明白为何他们要对他如此礼重,但所有的宾客都依然以大王作榜样,合掌向佛陀深深鞠躬。
佛陀和比丘们都入座后,大王便命侍从把食物献上。他亲自奉侍佛陀。耶输陀罗和乔答弥则指挥仆人侍奉其他的宾客,包括了婆罗门、苦行者和苦行者。依着佛陀和比丘的习惯,每人都默默的吃。饭食完毕,当所有的钵都拿去洗净而复还,大王便合着双掌站起来。他礼请佛陀对在座的人开示法要。
佛陀先静下来一会,以感觉一下在座的众宾客。他知道他们对他离开七年的经历感到兴趣,于是他便首先把它简述一遍。之后,他便宣说无常无我和缘起法。他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修习专注和觉察,使自己可以深入体会一切事物。这样,痛苦才得以终止,而他们才会得到平和与喜悦。他又说拜祭供奉和诵经,并不是解脱的有效方法。
佛陀说教四圣谛: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和导致痛苦消灭之逍。他申说:“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找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作的,都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瞋罣、愤怒、多疑、嫉妒和气恼都会产生痛苦。这全部都是由于缺乏觉察。你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把你们困在内里,不能自拔。向神祗祷告是帮不了你们重获自由的。你们必需看清楚你们的内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见,因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么。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么,你才可以不为它所缠缚。
“有人对你发怒,你当然也可还以对他发怒。但这只会增加痛苦。如果你是行觉察之道,你便不会以发怒作反应。你会把心平定下来,去寻求那人对你发怒的原因。经深切的察思,你一定可以找到那人恼怒的因由。假如你所发现的,是与你自己的错误行为有关,你一定会愿意承担令他恼怒的责任。如果你发觉自己没错,你便应该尝试找出他对你误会的原因。这样,你才可以帮助他去明白你真正的本怀,而避免再令大家增加痛苦。”
“王上和所有贵宾!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了解而排除。在觉察之道上,我们以细观呼吸来保持专注。我们以守持净戒来建立定力和达到了悟。戒律是导至平和快乐的生活原则。持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因而使我们在生活上可做到更加察觉和专注。”
专念能栽培出我们照亮自心和外境真性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一切事物。
“有了理解,我们才可以去爱。当我们了解一切,所有痛苦也就可以消解。真正解脱之道其实就是了解之道。了解就是慧(prajna)。这种了解只可以从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戒、定、慧就是导至解脱之道。”
佛陀稍停一会,然后微笑。他再继续说:“但痛苦只不过是生命的一方面。生命的另一面,是美妙的一面。我们一旦看到这一面,幸福、平和与喜悦便垂手可得。当我们的心摆脱了缠缚,我们便可以直接与生命的神奇美好接触。真正掌握到无常、无我和缘起法的真谛,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怀是何等的奇妙了。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紫竹的枝叶、金黄的菊花、清澈的泉水和皎洁的月亮,都是如何的美妙神奇。”
“因为我们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们便失去了对生命美好一面的感觉。当我们破了无明,那无限平和、喜悦、解放以至涅盘的境界便会显现。涅盘就是去除贪、瞋、痴。它是平和、喜悦和自由出现。各位来宾,找点时间去细望一缕清泉或一线晨光。你可经验到平和、喜悦和自自吗?如果你仍是被困于忧恼哀伤的牢狱之中,你便没可能经验到宇宙的奥妙美好,包括你自己的呼吸和身心。我所发现的消除忧悲苦恼之道,是需要去深深体会这些痛苦的真性。我曾与很多其他的人分享此道,而他们也都可以替自己成功的找到此道。”
每人都深受佛陀的开示所感动。大王、王后和耶输陀罗的心都充满快乐。他们都希望再学多些关于怎样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以求得到解脱和开悟。法会之后,大王陪同佛陀和比丘到门外。宾客都一致恭贺大王有一个有这样成就的儿子。
尼拘律园很快便被改建成为一所寺院。那里的稀古无花果树正好作荫乘谅。很多新的比丘被剃度。又有很多在家人,包括一些释迦族的,都受持了五戒。
在王后和罗睺罗的陪同下,耶输陀罗常到尼拘律园探访佛陀。她听佛陀说法,又私底下请教佛陀有关修行与扶弱助贫的关系。佛陀教她怎样修习观息和禅定以达至心里的平和喜悦。她也明白到如果没有平和喜悦,是很难真正帮助别人的。她学会了要用深切的了解去增加自己的爱心。她又很高兴发觉自己可以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同时锻炼自己的觉察力。平和喜悦是可以在工作之中获得的。途径与目的其实并不是两回事。
至于乔答弥王后,她也在修行上有着很大的进步。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就在第二天,佛陀和几个大弟子便来到竹林。这里正符合着僧团需要的理想环境,周围是将近一百亩的茂盛竹林,当中包括了不同品种的竹树。在树林中央的迦兰陀湖,正好给比丘们用作沐浴和洗衣。他们更可以在湖岸行禅。充足的竹树,也令建筑房舍给年老的比丘更为方便。佛陀的大弟子,包括憍陈如、迦叶和舍利弗都对竹林十分满意,并立刻开始计划在那里安排一切。
佛陀说:“雨季不是远行的好时间。比丘们都需要在雨中有地方修习。有了这个地方,他们就可免受感生病和避免践踏被雨水冲到地上的虫蚁。从现在开始,我希望比丘们每逢雨季都安居一处。我们可以知会当地的在家信众,在这三个月的静修时间前来供食。他们也可同时受益于比丘的说法开示。”这便是比丘雨季结夏安居的起源。
在目健连的监管下,年轻的比丘负责用竹、茅草和泥土给年长的比丘们建房舍。佛陀的房子虽小,但仍非常清雅。房子后面长着一丛金竹,另一边又长着更高的一丛青竹,十分清凉。那先沙摩罗比丘替佛陀筑了一个木造矮台给他睡觉,又在屋后放了一个大泥缸给他梳洗。那先沙摩罗这个年青比丘,是从前优楼频螺迦叶的门徒。他被迦叶安排做佛陀在竹林的随从侍应。
舍利弗也安排了一位在家弟子负责从城里运送一个大钟来供竹林精舍所用。他们把大钟挂在迦兰陀湖边一棵大树上。应温习和禅修的时间,大钟便会被敲呼以提醒比丘。这变成了专念修行的一个重要部分。佛陀教导比丘们每当听到钟响时,都应该停下来细观他们的呼吸。
在家的弟子也帮了他们很多。迦叶向他们解释结夏安居的意思。“这段时间是要让比丘们有机会直接从佛陀学习解脱之道的修行方法。他们也会有更多的时间给自己作精进的修习。同时,他们又可避免践踏雨季中特别多的昆虫。你们可以在这三个月内以供食来帮助比丘。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每天带来的食物,份量适中,不多不少。论贫富,就是只带来一、两片烘饱的,也可留下来听佛陀或大弟子每天的讲法开示。因此,结夏安居对比丘和在家众都一样有利益。”
这足以证明迦叶处比丘和在家弟子都一样出色。他负责与在家人联络,又打点一切供食和其他供养的安排。他确定没有一个比丘缺乏自用的衲衣、乞钵、坐垫、毛巾和滤水器。
结慧的第一天,僧伽都依照佛陀和大弟子悉心订下的秩序进行。起床的钟响在早上四时敲击。清洗后,比丘们自习行禅。他们继续轮流地行禅坐禅,直至日光在竹树梢上露面才停止。这通常是乞食的时间。但因现在有在家众前来供食,比丘便有多些时间跟个别依止的导师,更深入的研究法要和探讨修行上遇到的问题。那些被选作导师的比丘,都是一些在修为上比较深厚的比丘。马胜、迦叶、舍利弗、目健连、额鞞和摩男铁路利每人都负责带导十至三十个学僧。每个新加入的比丘,都会有一个依止的导师如长兄般引导他修行。迦叶和舍利弗都是亲自订立这种制度的。
中午前,比丘都齐集在湖边,手持乞钵,排行等侯。食物会被平均分配。之后,他们便坐在湖边的草地上进食。进食完毕,他们会把钵洗净,然后面对佛陀而坐。有时,佛陀会宣说一些针对比丘修行,但也同时有助于在家修行者的教义。有时,他又会开示一些针对在家众的教理,而同时也会让比丘们得益。当有小兰在场,佛陀又会说些适合他们的法语,而这些多半都是他以往生的故事。
有些时候,佛陀的大弟子会代他开示。这时,佛陀便函会安详的旁听,以便他们说得准确明白时,给予他们一点鼓励。法会完毕,信众都各自回家,而比丘则会稍作休息,直至午钟再响,他们才又再行禅坐禅。比丘一直修习至午夜才退下作息。
佛陀禅坐直至深夜。尤其在月明之夜,他喜欢把他的竹台移到室外,在凉夜的空气中坐禅。将近天亮的时候,他又喜欢在湖边行禅。时常都喜欢、轻松而平和的佛陀,不像年青比丘需要那么多的睡眠。迦叶也同样禅坐直至深夜。
频婆娑罗王非常虔诚的来竹林精舍。他并不再像从前往棕树林时带同那么多的随从侍卫。有时,他会与毗提醯王后和阿阇世太子同来。但更多的时候,他是独个儿来的。他会把马车停在林外,自行前往佛陀的寮房。有一天,他看到比丘在雨中听法之后,便徵询佛陀的同意,在那里加建一个讲堂,以供比丘在雨天午食或听法时用。佛陀同意后,讲堂的兴建工作立刻开始。它的面积可容立一千比丘和一千的在家众,成为了精舍最有用的设施之一。
佛陀和大王很多时都会在竹台上坐着畅谈。于是,那先沙摩罗便替佛陀造了几张简单的竹椅来接待客人。一天,佛陀和大王坐在椅子倾谈时,大王诉说:“我其实有另一个你未见过的儿子。我很希望他和他的母亲可以与佛陀你会面。他不是出于毗提醯王后。他的母亲名叫阿摩巴离。她不喜欢宫中的拘谨生活,又不重身份地位。她只珍惜她个人的自由。我供给他们的多方面需要,包括一个美丽的芒果林。戌博迦是个对军政事务全没兴趣,但却聪明勤奋的少年。他住在城都附近,攻读医学。我对他们非常爱护,也希望你对他们如此。大慈悲的尊者,如果你答应肯与戌博迦和他的母亲会面,我便安排在短期内让他们到竹林这里来。”
佛陀微笑同意。大王于是合掌请辞,心里满怀感恩。
在同一段时间,从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国来了两个很特别的客人。他们就是佛陀的老朋友迦鹿荼离,和车匿,他从前的马车夫。他们给精舍带来了一份很特殊的温馨。
离开了七年,佛陀也很想知道家里的消息。他问迦鹿荼离有关父王、王后、耶输陀罗、难陀、孙陀莉难陀、他的朋友、和他当然没有忘记的儿子,罗睺罗。虽然连鹿荼离一如以往的谈笑风生,但他的脸上少不免多了岁月的留痕。车匿看上去也衰老了不少。佛陀与他们坐在他的房子外面谈了很久。他获悉迦鹿荼离现时在朝廷里任职高官,是净饭王最信任的参谋之一。两个月前,他们已获悉佛陀证道以及正在摩揭陀说法的消息。家中各人都为此高兴,尤其是大王、王后和瞿夷。当大王嘱迦鹿荼离来竹林找佛陀回去时,迦鹿荼离也感到十分兴奋。起程之前的三天筹备,令他紧张得不能入睡。是耶输陀罗建议他和车匿一起来的。当车匿知道迦鹿荼离肯带他同行,他开心得哭了起来。他俩经过一个月的旅程,才到达竹林精舍。
照迦鹿荼离所说,大王的健康近年来已衰退了不少,但头脑却仍然敏锐。他有几个有才干的大臣帮他米理国事。乔答弥则如以往一般活跃。难陀王子已经与一位贵族女子卡拉诺莉订了亲。难陀年少英俊,又喜欢打扮,但大王就担心他缺乏成熟和稳重。佛陀的妹妹孙陀莉难陀已经亭亭玉立,美丽高贵。至于耶输陀罗,从佛陀离开那天,她已再没有配带珠宝首饰。她空着得非常朴素,又把她的所有名贵衣物卖掉,将得来的钱赠给贫苦大众。当她听到佛陀只是日中一食,她也照这样去做。在乔答弥王后的相助下,她继续她的救贫扶弱工作。罗睺罗已经七岁。他乌黑的眼睛闪耀着聪颖和决心。他的祖父母对他的疼爱,就像他们从前对佛陀一般。
车匿确定了所有迦鹿荼离告诉佛陀的。家里的消息使佛陀暖在心头。最后,迦鹿荼离问佛陀何时才能回去迦毗罗卫国。佛陀说道:“我会在雨季后回来。我暂时不想离开这班修行未上轨道的年轻比丘。过了这段安居时间,我便应该可以放心离开他们了。但迦鹿荼离!车匿!你们不防留下一个月左右来尝试一下这里的生活啊!那还应该有足够时间让你们回去告诉大王我雨季后的归期。”
迦鹿荼离和车匿当然很高兴留在竹林精舍小住。他们与多位比丘成了好朋友,更尝试到他们出家人平和愉快的生活。他们又学会了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修习察觉的能力以滋养身心。迦鹿荼离用了很多时间在佛陀的身边观察。他被佛陀的从容自在所深深感动。佛陀已很明显地到达了一个不会再追求欲望的境界。佛陀就像一条在水中自如地游来游去的鱼,或在天空中安祥地飘浮着的云。他完全投入当下的一刻。
佛陀的目光和笑容就是他得到了精神解脱的印证。他再不会被这世界里任何的事物束缚,而他却拥有对别人最多的爱心和了解。迦鹿荼离发觉他的老朋友在精神道上把他抛离了很远。一时间,迦鹿荼离发觉自己很渴望过一种如比丘般宁静无着的生活。他觉得已可放弃一切功句利禄和权势地位,以及那种生活所带来的忧虑。就只在竹林住上了七天,他已私下对佛陀表示他欲剃度为比丘了。佛陀对此也感到有点意外,但却微笑点头以示接纳。
车匿也同样希望成为比丘。但碍于对大王一家有责在身,他认为应该先向耶输陀罗请辞,罗为适当。因此,他准备等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之后,才作出这个要求。
<strong>32.手指非月</strong>
一天下午,舍利弗和目犍连带了一位名叫帝迦罗朅的苦行者来谒见佛陀。帝迦罗朅是与删阇夜齐名的。同时,他又是舍利弗的伯伯。当他知道侄儿追随了佛陀为师,便很好奇想知道佛陀所教的是什么。当他要舍利弗和目犍连给他解说时,他们却提议他直接与佛陀会面。
帝迦罗朅的问佛陀道:“乔答摩,你所教的是什么?你的教义为何?个人来说,我很不喜欢任何的理论学说。我对这些完全不信。”
佛陀微笑问道:“那你信不信你自己不相信任何理论学说的主义呢?你信不信‘不信主义’呢?”
有点出乎意料,帝迦罗朅的答道:“乔答摩,我信不信都不重要。”
佛陀温柔的说:“一个人一旦被某些学说教条绊着,便即时失去全部自由。如果一个人偏执着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会认为所有其他的都是邪见。纷争与冲突全都由狭窄的眼光和见解产生。它们可以无止境的扩大,浪费宝贵的时间甚至导致战争。对见解的执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被狭见困绑着的人会被障乱得无法把真理之门打开。
“让我告诉你一个故事。它是关于一个年轻鳏夫和他的五岁儿子的。这男子爱他的儿子过于自己的生命。一天,他因要出外办事,留下了儿子一人在屋里。他出去之后,一群土匪入村把全村劫杀掳掠。他们把他的儿子掳走。当他从外面归来,发觉全屋已被烧毁,而附近又伏着一具烧焦了的童尸,他便以为自己的儿子已惨遭杀害。他在那里呼天抢地,然后把剩余的尸体火化。因为爱子心切,他便将骨灰放入一个袋里,时常携带在身边。数月之后,他的儿子摆脱了土匪的监视,偷走回家。那时正当深夜,他大力敲门。但因他的父亲当时正抱着骨灰忆念涕哭,便役有理会门响。就是他儿子大声呼叫,告诉他自己是他的儿子,他也不予理会。他深信自己的儿子已死去,还以为那是附近的顽童把他戏弄而己。最后他的儿子只好流浪他去。这样一来,他们父子便真的永远诀别了。
“你看到吧,朋友。如果我们对一些信念执为绝对的真理,也许我们有一天会落得如这个鳏夫的下场。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已尽得真义,当真理真的来临时,我们便无法把心扉的大门打开来接纳它了。”
帝迦罗朅问道:“那你的教理又如何?假如别人追随你所教的,那他们是否也被困于狭见之内?”
“我所教的并不是什么学说或哲理。它不是理论的推断或思考上的假想。它不像某些哲学理论般,试图探讨宇宙的基本原索是地、水、火、风、或神,又或宇宙是有限、无限、短暂还是永恒。一切思想上对真理的揣测和推究,都像围着圆盆边爬行的蚂蚁永远都去不到任何地方。我所说教的,不是哲学。它是实证经验的结果。你是可以亲自从你自己的经验中证实的。我说所有一切都无常和无分别的自体。这些都是我亲证的。你们也同样可以。我说万物都是以其他的事物为条件而生起、住世和坏灭。没有任何的事物是从单一的本源而产生。我是亲证道个真理的,你们也可以做得到。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解释宇宙,而是要帮助带导其他人直接体验实相。文字语言不能解释实相。只有亲身的体验才可使我们看到实相的真面目。”
帝迦罗朅赞叹道:“奇妙,妙极了,乔答摩!但如果有人把你所教的当作理论学说看待,那又怎办呢?”
佛陀静下来,然后点头。“帝迦罗朅,你问得很好。虽然我所教的并非理论学说,但难免仍会有人这样想的。我要清楚的道明,我所教的是体验实相的方法,而不是实相本身。这个道理正如指着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聪明的人会利用手指来使自己看到月亮。一个误认手指就是月亮的人,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月亮。我所教的只是修行的方法,不是应该对它执着或崇拜的。我所教的就像一只用来渡河的木筏。只有一个愚人才会到了彼岸,解脱之岸,还背着木筏到处走的。”
帝迦罗朅合上双掌。“佛陀世尊,请你教我怎样从苦痛的感受中解脱出来吧。”
佛陀说:“感受有三种喜欢、不喜欢、和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的。三样的根都来自身心的体会。感受一如其他物质和精神现象般有生有灭。我教的方法,是要深切体悟自己感受的来源和性质,不论它是好受的、不好受的、或两样都不是的。当你见到感受的来源,你便会了解它的性质。你会发觉感受不是恒常的,而你便逐渐不会再被它的起灭所扰动。几乎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对实相的错误见解。将不正确的见解铲除,痛苦便自然终止。错误的见解使人把不恒常的当作恒常。无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本源。我们修行察觉之道以摆脱无明。一个人要彻底看清事物才能洞悉它的真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念经供奉来破除无明的。”
舍利弗、目犍连、迦鹿荼离、那先沙摩罗和车匿全都听着佛陀给帝迦罗朅的这番解说。舍利弗最能深入领会佛陀的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心如太阳般光明。无法隐藏他的喜悦,他合掌礼拜佛陀。跟着,深被佛陀的说法感动的帝迦罗朅也在佛陀面前伏下。迦鹿荼离和车匿都被这个情境感动。他们觉得能亲近佛陀是值得骄傲的。他们对大道的信心更为增强。
几日后,毗提醯王后与一个侍从来到竹林给僧伽供食。她又同时带了一棵鸡蛋花幼树来种在佛陀的房子外面,以纪念他在宫中对孩子讲说的故事。
在佛陀的带导下,僧团修道上的成绩有着很大的进展。舍利弗和目犍连的才智、勤奋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僧团里的表表者。他们与憍陈如和迦叶合作组织和领导僧伽。但虽然僧团的声誉日益扩大,却有些人开始毁谤佛陀和僧伽。这其中有很多是因妒忌国王对僧团大力支持的别教信徒。在家弟子时会前来竹林精舍表示他们对这些谣言的关注。似乎部份住在王舍城的人,对有那么多的年青富家弟出家为比丘感到不满。他们担心不久的将来,王舍城所有的大家闰秀便再找不到合意的丈夫了。他们警告大家,有可能很多家族的香灯都再不能延续下去了。
许多比丘听到这类传言都感到很不高兴。但当佛陀知道时,他却安慰比丘及在家众:“这些事不用担心。此等闲言迟早都会自动止息。”正如佛陀所料,不到一个月,便没有人再听到这些闲言闲语了。
<strong>33.不会褪灭亡美</strong>
雨季安居结束前两个星期,一个异常美丽的女人做访佛陀。她坐一辆由两只白马拖行的白色马车前来。陪同她一起来的,是一个大概十六岁的少年。她的衣着和举止风度都十分高贵尔雅。她请一比丘引路前往佛陀的房舍,但他们到达时,却发觉佛陀仍未从行禅归来。于是,那年轻比丘便请他们先在佛陀房子的外面坐在竹椅上等候。
没多久,佛陀便在迦鹿茶离、舍利弗和那先沙摩罗的陪同下回来。那女人和少年都站起来恭敬的鞠躬作礼。佛陀请他们再坐下来后,自己便坐到另一张竹椅上。原来这位女士就是阿摩巴离,而少年就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戌博迦。
迦鹿荼离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女子。他才刚受了比丘戒一个月,一时间不知道应否目视美人。于是,他把眼睛垂下来,望着地上。那先沙摩罗也是同样的反应。只有佛陀和舍利弗直望进女子的眼里。
舍利弗望着阿摩巴离,然后再望着佛陀,他看到佛陀自然轻松的目光。他的脸就像个美丽的圆月。佛陀的眼睹清澈慈祥。舍利弗陀的从容自在和喜悦,都在那一刹间渗进了他自己的心内。
阿摩巴离也是直接望着佛陀的眼睛。从没有人像佛陀这样望过她。在她的记忆中,所有男人见到她都会感到不大自然或对她生起欲念。但佛陀的目光,就如他在望着一片云、一条河、或一朵花。她似乎觉得佛陀可以看到她心里深处在想什么。她合起掌来,把自己和儿子给各人介绍。“我是阿摩巴离,而这就是我学医的儿子,戌博迦。我们已久仰大名,一直都盼望着今天与你会面这时刻。”
佛陀问戊博迦有关他学业上和日常生活的问题。戌博迦都一一礼貌的回答。佛陀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善良和聪颖的少年。虽然与阿阇世太子同父异母,但他很明显地比太子具备更有深度的性格。戌博迦对佛陀充满敬仰和爱慕。他告诉自己,日后完成学业,必定要定居竹林附近,以能亲近佛陀。
未见佛陀之前,阿摩巴离以为他就只像她见过的其他着名导师。但她现在发觉她从未遇过像佛陀一样的人。他的眼神充满着难以形容的慈和。她感到他全然了解锁在她心底里的痛苦。单是佛陀对她的凝望,已把她的苦痛溶解了一大部份。泪光盈睫,她对佛陀说:“大师,我一向命苦。虽然我衣食无缺,钱财丰足,但一直以来,我的生命都全无意义,直至今天,这才是我生命里最快乐的一天。”
阿摩巴离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歌舞家,但她不是随便给人表演的。行为态度恶劣或不合她心意的人,就是肯给她再多的金钱,她也不会为他们表演。十六岁的时候,她经历了一次痛心的恋爱。之后,她便遇到了当时年青的频婆娑罗太子,双双坠入爱河。她替他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戌博迦。但宫中没有一个人肯接纳阿摩巴离和她的儿子。一些王族成员更扬言戌博迦只是太子在路边一个大路旁拾回来的弃婴。为了这些诬捏,阿摩巴离的自尊大受伤害。因为宫中的人对她嫉妒成仇,她也只得忍辱负重。最后,她发觉只有她的自由才是唯一值得维护的。她从始便不愿在王宫居住,也立愿永不会再放弃她的自由。
佛陀对她温和地说:“美丽、名与利,与其他现象一样,都有生有灭。只有从禅定中得来的平和、喜悦和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阿摩巴离,你要珍惜生命剩下来的每一刻。不要让自己迷失在不察觉或无意义的娱乐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
佛陀告诉阿摩巴离她怎样可以重新安排她每天的生活、修习呼吸、静坐、留心专注地工作和遵守五戒。她很高兴获得佛陀这些宝贵的告诫。在离开之前,她说:“我在城外有个芒果丛林,那里清凉恬静。我希望你和你的比丘会考虑到那儿一游。那将会是我和儿子的莫大荣幸。佛陀世尊,请你考虑一下我的邀请吧。”
佛陀微笑接纳。
阿摩巴离离开之后,迦鹿茶离禀请坐在佛陀旁边。那先沙摩罗请舍利弗坐到另外的椅子上。他自己则依然站着。几个经过的比丘也前来加入他们的谈话。舍利弗望着迦鹿荼离微笑。他又同样望着那先沙摩罗微笑。然后,他对佛陀说道:“世尊,一个僧人应如何对待美色?美,尤其是女人的美,会障碍修行吗?”
佛陀微笑。他知道舍利弗这个问题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比丘而问的。他答道:“比丘们,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丽和丑陋的。美与丑都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它们与五蕴是难分难解的。一个艺术家的眼中,什么都可以被认为是美丽,什么也可以被视为丑陋。一条河、一片云、一块叶、一朵花、一线阳光、或一个金黄色的下午,全都具备不同的美。我们这里旁边的金竹也非常美丽。但也许没有任何美丽,会比一个女人的美更容易使一个男人动心。如果他是被美色迷倒的话,他便会失去道业。
“比丘们,当你们已因看透而得道,你们会看到美的依然是美,丑的也仍然是丑。但因你们都已证得解脱,你们便不会被系于它们任何一样。当一个解脱了的人看美,他也同时会看到其中包含着不美的部份。这个人会明白到一切的无常和空性,包括了一切美的和丑的。因此,他不会被美所迷,也不会抗拒丑陋。
“唯一不会褪灭和产生苦恼的美,就是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慈悲就是无条件,无希求的爱心。已得解脱的心是不受环境和外来因素影响的。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才是最真的美。那美中的平和喜悦就是真正的平和喜悦。比丘们,精进地修行吧,那你们便会证得真美。”
迦鹿荼离和其他比丘都觉得佛陀这番说话非常有用。
雨季终于过去了。佛陀提议迦鹿荼离和车匿先回迦毗罗卫国通传佛陀即将回去的消息。于是,迦鹿荼离和车匿便立刻准备动身。迦鹿荼离现在已是个稳重祥和的比丘。他知道城都的人看见他现在的模样,都会十分惊奇。他期待着宣布佛陀回乡的消息,但也同时觉得要离开只曾小住的竹林,有点遗憾。
<strong>34.重聚</strong>
迦鹿茶离禀告丁大王、王后和耶输陀罗佛陀的归期后,便一个人持着钵,往佛陀回迦毗罗卫国的路上与他会合。迦鹿荼离行着一个比丘安祥缓和的步伐。他日行夜息,路上只在小村庄停下来乞食。他所到之处,都告诉当地居民悉达多太子得道回乡的消息。离开迦毗罗卫国九日后,迎鹿荼离便与佛陀和他的三百比丘遇上,一起同行。目犍连、憍陈如和迦叶兄弟都与其他的比丘留在竹林精舍。
在迦鹿荼离的提议下,佛陀和三百比丘,都在迦毗罗卫国以南三里的尼拘律园度宿。翌日早晨,他们便进城乞食。
看到三百个比丘穿着衲衣,平和肃静的持钵慢行,城中的居良都给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到达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宫中。净饭王下令起驾,亲自前往迎接儿子。王后和耶输陀罗则在王宫里焦急地等待。
当大王的座驾进入城的东部,他们便遇上比丘。御驾车夫首先认出悉达多。“王上,他就在那边,!他行在最前,而且他的衲衣比其他比丘的长。”
兴奋中,大王也认出那穿着橘黄衲衣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佛陀散发着威严,又像被一环荣光围绕着。他手持乞钵,站在一间破陋的房屋前面。在他的平静专注中,乞食就是那一刻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务。大王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入从屋内出来,把一个细小的马铃暑放到他的钵里。佛陀礼貌的向妇人鞠躬接受了。跟着,他又往隔邻的房子。大王的马车离佛陀遗有一段距离。大王叫车佚停下来。他下车行往佛陀。这时,佛陀看见父亲行近。他们向大家走去,大王走着急步,佛陀依然是平和轻松的步伐。
“悉达多!”
“父亲!”
那先沙摩罗上前替佛陀拿着他手里的钵,好让他可以双手拖着大王的手。泪水直流下大王满布绉纹的脸颊。佛陀望着老父,眼里充满温暖的爱意。大王明白悉达多已非太子,而是一个很受人尊重的的精神导师。他虽然很想拥抱悉达多,但又恐怕这不甚适当。因此,他只合上掌向儿子鞠躬,就像一个国王向一位精神导师行礼一般。
佛陀转头对舍利弗说:“比丘们都已乞食完毕。请你带他们先回尼拘律园。那先沙摩罗会倍我到王宫里才用食。我们午后便会回到僧团。”
舍利弗鞠躬后便转身带比丘们回去。
大王把佛陀端详了很久才说:“我还以为你会首先回家看看家人。谁知道你竟会先到城里乞食。为什么你不回王宫里吃呢?”
佛陀对大王微笑。“父亲,我不是一个人回来。我是和僧团同行。我也是比丘中的一员,就如其他比丘一样,我也要行乞求食。”
“但你有必要在这里的贫窟地区乞食吗?释迦族一向都没有人如此做过。”
佛陀又微笑。“或许没有释迦族的人这样做过,但所有的比丘都是这样做的。父亲,乞食是一种帮助比丘锻炼谦卑和一视同仁的修行。对我来说,受穷苦人施予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与受帝王的美食供养是无异的。一个比丘是可以超越贫富的界限的。在我的道上,一切都是平等。每个人,无论他是怎样的贫穷,也都可以证得解脱和觉悟。乞食并没有把我的尊严降低。它只是认同所有人的本有尊严而已。”
净饭王听得有点呆了。昔日的预言已应验。悉达多真的成了一个贤德之光耀遍天下的精神导师。拖着大王的手,佛陀与他一起步回王宫。那先沙摩罗跟随在后。
全靠一个侍从因看到比丘而高叫,才引至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孙陀莉难陀和年少的罗睺罗从露台上看到大王与佛陀这一幕。大王与佛陀快将行近时,耶输陀罗转过来面向罗睺罗。她指着佛陀说:“爱儿,你见到那拖着祖父的手,将近行到王宫大闸的僧人吗?”
罗睺罗点头。
“哪僧人就是你的父亲。跑去叫他吧,他有一些很特别的东西传授给你。你去问问他。”
罗睺罗跑下阶梯,不到一会,他已来到王宫的前院。他跑过去佛陀那里。佛陀立即知道这个向他走来的小孩就是罗睺罗。他张开手臂来拥抱他的儿子。仍然喘着气,罗睺罗说道:“尊敬的僧人,母亲说你有特别的东西传授给我。它是什么?你可给我看吗?”
佛陀摸了摸罗睺罗的面颊,微笑着说:“你想知道我要传授给你的是什么吗?别心急,过一段时间,我会慢慢把它傅授给你的。”
仍然着父亲的手,佛陀又拖起孩子的手。他们三人一起进入王宫。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和孙陀莉难陀从楼上走下来时,看见大王、佛陀和罗睺罗进入了御花园。春天的阳光暖得舒服。到处都是鸟语花香。佛陀与大王及罗睺罗在云石的长凳上坐下来。他也请那先沙摩罗坐下。就在这时,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和孙莉难陀步进花园来。
佛陀立刻起来行向她们三人。乔答弥王后里上去非常健康。她穿着一件青竹色的纱丽。瞿夷如往昔一般美丽,只是脸上青白了一点。她的纱丽颜色白如新雪。她全没有穿带任何珠宝饰物。佛陀十六岁的妹妹,身穿一件全色的纱丽,与她的乌黑眼睛相映成趣。她们几个都合上掌来,向佛陀深深地鞠躬礼敬。佛陀也合掌鞠躬回礼。然后,他才叫唤:“母亲!瞿夷!”
听到他叫唤自己名字的声音,她们两个女人都同时哭了起来。
佛陀拖着王后的手,引领她到凳上坐下来,然后问道:“我的王弟难陀呢?”
王后回答说:“他到外面去习武,应该很快就回来。你认得你的妹妹吗?你说她是否长大了很多?”
佛陀端视他的妹妹。他已经七年没有和她见面了。“孙陀莉难陀,你现在已是个少女了!”
佛陀跟着行到那输陀罗面前,轻轻执着她的手。她太感动了,被佛陀执着的手也在颤抖。她被带到乔答弥王后身边坐下。跟着,佛陀自己也坐下来。刚才步回王宫时,大王曾向佛陀提问很多的问题。但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就是罗睺罗也一声不响。佛陀望着大王、王后、耶输陀罗和孙陀莉难陀。每人的脸上都泛起了重聚的喜悦。过了片刻沉默,佛陀说话了:“父亲,我己回来了。母亲,我回来了。瞿夷,你看,我不是回到你身边了吗?”
再一次,两个女人又开始哭了。她们的眼泪是因喜悦而流的。佛陀由得她们低声饮泣,却叫罗睺罗来坐在他的身边。他亲切的轻抚孩子的头发。
乔答弥用纱丽的一角拭干眼泪,望着佛陀笑着说:“你离开了很久啊,超过七年了。你可知道瞿夷是个如何坚强的女人吗?”
“母亲,我一直都很清楚她深宏的勇气。你和耶输陀罗是我所认识中最大勇气的女人。你们不只给了你们的丈夫了解和支持,也成为坚强女性的典范。有你们在我的生命中是我的幸运。这令我所做的事更容易成就。”
那输陀罗只是微笑,但没有说话。
大王说道:“你已告诉我在寻道过程中直至苦修时的一些艰苦经历。你可以给他们再说一遍,然后继续讲下去吗?”
佛陀约略地述说他漫长的寻道历程。他告诉他们与频婆娑罗王在山上的相识,以及优楼频螺的贫苦村童。他又提及他的五个同修异行的朋友和在王舍城与比丘们接受的隆重供宴。每人都静心聆听,就连罗睺罗也一动不动。
佛陀的语气温和亲切。他没有说太多细节和有关苦行的时期。他用他的说话来把醒觉的种子种植在他至亲的心里。
一个侍从走过来在乔答弥耳边细语。王后也同样给他回应。不久,那个侍从在园里准备了用午饭的桌子。食物刚放上去,难陀便出现了。佛陀很高兴地与他招呼。
“难陀!我离开时你还不过十五岁。你现在已是成人了!”
难陀笑着。王后告诫他说:“难陀,正确的向你兄长行礼。他现在是僧人。合掌向他鞠躬吧。”
难陀鞠躬后,佛陀也鞠躬向他的弟弟回礼。
他们一起移至餐桌。佛陀嘱那先沙摩罗坐在他旁边。一个侍婢把水端来给他们洗手。大王问佛陀:“你的钵里有什么食物?”
“我乞得一个马聆薯,但我发觉那先沙摩罗却什么也没有。”
净饭王站起来。“请让我从桌上供奉你俩一些食物。”耶输陀罗替大王拿着大盆的食物,让大王给两位比丘供食。他把香米白饭和咖哩杂菜放进他们的钵内。看见佛陀和那先沙摩罗都专注寂静的吃,其他的人都以他们作榜样。只有鸟儿继续在园里歌唱。
他们吃过午饭后,王后再请大王和佛陀到云石凳上坐下。二个仆人奉上一盆橘子,但只有罗睺罗吃它,因为其他人都已沉醉在佛陀的经历里。乔答弥王后比其他人发问得多。当大王听到佛陀形容他在竹林精舍的房子时,他提议替他在尼拘律园也建一间同样的。他又表示他希望佛陀能多留数月,以便对他们宣说大道。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难陀和孙陀莉难陀都欣然同意大王的建议。
最后,佛陀说是时候他回到尼拘律园与其他比丘会合。大王站起来说:“我想如摩揭陀的国王一般,请你和你的比丘到我的王宫里应供。我也会同时邀请所有王族和政要到来,好让他们可以听你说法。”
佛陀表示他很乐意接受这个邀请。他们决定七日后聚宴。耶输陀罗表示希望在东宫私自设宴款待佛陀和那先沙摩罗。佛陀也接纳她的邀请,但认为最理想的日期,是在大王的供宴后几天。
大王本想下令用马车送佛陀和那先沙摩罗回去的,但佛陀拒绝了。他解释说他比较喜欢步行。于是,他们全家一起陪同两位比丘步出王宫的外闸。跟着,他们便合上双掌,向两位比丘拜别。
<strong>35.清晨的阳光</strong>
悉达多回归的消息很快便传遍整个迦毗罗卫国。而每天上午在城里缓步乞食的比丘,更给居民确定了这个消息。很多家庭对于供养比丘和听他们说法都显现得非常热烈。
净饭王命国民把街道用旗帜和鲜花布置,以欢迎佛陀和比丘到王宫受供。他又同时立刻安排在尼拘律园建造几间小房子给佛陀和他的大弟子居住。很多人都前来尼拘律园与佛陀和比丘会面。他们都被这位前太子在街头乞食所感动。佛陀回乡,已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
乔答弥和耶输陀罗本想前去探望佛陀,但因为忙于筹备供僧之宴,所以未能成行。大王准备邀请数千宾客,包括全部政府要员和他的大弟子居住。很多人都前来尼拘律园与佛陀和出丘会面。他们都被这位前太子在街头乞食所感动。佛陀回乡,已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
乔答弥和耶输陀罗本想前去探望佛陀,但因为忙于筹备供僧之宴,所以未能成行。大王准备邀请数千宾客,包括全部政府要员和所有在城中任职政治、文化以及宗教团体的人士。他又下令全部的供菜都要是素食。
难陀太子是唯一找到时间去探望佛陀的人。他听佛陀为他解说醒觉之道。他很关心和仰慕他的兄长,也觉得自己对比丘的平静生活十分向往。他甚至询问佛陀他会否适合做一个好的比丘,但佛陀只是微笑。他知道难陀虽然是个有高尚情操和善良心地的青年,但他并没有足够强烈的意义感和责任感。和佛陀一起的时侯,难陀就会很想出家。但当他回到宫中时,他所见所想的便只会是他美丽动人的未婚妻,卡拉诺莉。有时,难陀自己也很想知道佛陀对他的不羁会有怎样的看法。
供僧的宴会终于来临了。全城里,包括王宫在内,都布满鲜花彩旗来欢迎佛陀和他的僧团。城里的居民都为欢迎这个民族英雄的回归而忙个不停。乐师在群众排列两旁的街道上演奏着美妙的音乐。每人都极力争取一睹佛陀风采的机会。乔答弥和耶输陀罗亲自迎迓所有大王邀请的宾客。瞿夷更遵照王后的意思,穿上高雅的纱丽和带上首饰,以示尊重这次的盛宴。
佛陀和比丘踏着他们缓和的步伐。当他们经过时,很多人都合掌鞠躬礼敬。父母都让小孩骑在背上好使他们可以看到比丘。人群中不时传出拍掌和欢呼声。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比丘们继续专注地随着他们的呼吸步行。
净饭王在王宫的门外迎接佛陀和比丘。他引领他们进入内院。虽然这个年青僧人曾经是太子,有些人仍不明白为何他们要对他如此礼重,但所有的宾客都依然以大王作榜样,合掌向佛陀深深鞠躬。
佛陀和比丘们都入座后,大王便命侍从把食物献上。他亲自奉侍佛陀。耶输陀罗和乔答弥则指挥仆人侍奉其他的宾客,包括了婆罗门、苦行者和苦行者。依着佛陀和比丘的习惯,每人都默默的吃。饭食完毕,当所有的钵都拿去洗净而复还,大王便合着双掌站起来。他礼请佛陀对在座的人开示法要。
佛陀先静下来一会,以感觉一下在座的众宾客。他知道他们对他离开七年的经历感到兴趣,于是他便首先把它简述一遍。之后,他便宣说无常无我和缘起法。他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修习专注和觉察,使自己可以深入体会一切事物。这样,痛苦才得以终止,而他们才会得到平和与喜悦。他又说拜祭供奉和诵经,并不是解脱的有效方法。
佛陀说教四圣谛: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和导致痛苦消灭之逍。他申说:“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找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作的,都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瞋罣、愤怒、多疑、嫉妒和气恼都会产生痛苦。这全部都是由于缺乏觉察。你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把你们困在内里,不能自拔。向神祗祷告是帮不了你们重获自由的。你们必需看清楚你们的内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见,因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么。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么,你才可以不为它所缠缚。
“有人对你发怒,你当然也可还以对他发怒。但这只会增加痛苦。如果你是行觉察之道,你便不会以发怒作反应。你会把心平定下来,去寻求那人对你发怒的原因。经深切的察思,你一定可以找到那人恼怒的因由。假如你所发现的,是与你自己的错误行为有关,你一定会愿意承担令他恼怒的责任。如果你发觉自己没错,你便应该尝试找出他对你误会的原因。这样,你才可以帮助他去明白你真正的本怀,而避免再令大家增加痛苦。”
“王上和所有贵宾!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了解而排除。在觉察之道上,我们以细观呼吸来保持专注。我们以守持净戒来建立定力和达到了悟。戒律是导至平和快乐的生活原则。持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因而使我们在生活上可做到更加察觉和专注。”
专念能栽培出我们照亮自心和外境真性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一切事物。
“有了理解,我们才可以去爱。当我们了解一切,所有痛苦也就可以消解。真正解脱之道其实就是了解之道。了解就是慧(prajna)。这种了解只可以从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戒、定、慧就是导至解脱之道。”
佛陀稍停一会,然后微笑。他再继续说:“但痛苦只不过是生命的一方面。生命的另一面,是美妙的一面。我们一旦看到这一面,幸福、平和与喜悦便垂手可得。当我们的心摆脱了缠缚,我们便可以直接与生命的神奇美好接触。真正掌握到无常、无我和缘起法的真谛,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怀是何等的奇妙了。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紫竹的枝叶、金黄的菊花、清澈的泉水和皎洁的月亮,都是如何的美妙神奇。”
“因为我们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们便失去了对生命美好一面的感觉。当我们破了无明,那无限平和、喜悦、解放以至涅盘的境界便会显现。涅盘就是去除贪、瞋、痴。它是平和、喜悦和自由出现。各位来宾,找点时间去细望一缕清泉或一线晨光。你可经验到平和、喜悦和自自吗?如果你仍是被困于忧恼哀伤的牢狱之中,你便没可能经验到宇宙的奥妙美好,包括你自己的呼吸和身心。我所发现的消除忧悲苦恼之道,是需要去深深体会这些痛苦的真性。我曾与很多其他的人分享此道,而他们也都可以替自己成功的找到此道。”
每人都深受佛陀的开示所感动。大王、王后和耶输陀罗的心都充满快乐。他们都希望再学多些关于怎样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以求得到解脱和开悟。法会之后,大王陪同佛陀和比丘到门外。宾客都一致恭贺大王有一个有这样成就的儿子。
尼拘律园很快便被改建成为一所寺院。那里的稀古无花果树正好作荫乘谅。很多新的比丘被剃度。又有很多在家人,包括一些释迦族的,都受持了五戒。
在王后和罗睺罗的陪同下,耶输陀罗常到尼拘律园探访佛陀。她听佛陀说法,又私底下请教佛陀有关修行与扶弱助贫的关系。佛陀教她怎样修习观息和禅定以达至心里的平和喜悦。她也明白到如果没有平和喜悦,是很难真正帮助别人的。她学会了要用深切的了解去增加自己的爱心。她又很高兴发觉自己可以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同时锻炼自己的觉察力。平和喜悦是可以在工作之中获得的。途径与目的其实并不是两回事。
至于乔答弥王后,她也在修行上有着很大的进步。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