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0
<strong>46.一把申恕波树叶</strong>
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毗舍离的大林精舍、和舍卫城的祗园精舍、都成了很活跃的修行和学道中心。摩揭陀、憍萨罗和邻近的地区,都陆续设立了修道中心。穿着橘黄衲衣的比丘,到处都可以见到。在佛陀证道后的六年内,醒觉之道传遍远近。
佛陀在摩窟罗山上渡过第六次安居,而第七次则在恒河上游的僧祗商山上。第八个雨季,他在跋伽的善来山,第九次就在挢赏弥附近。挢赏弥是阇母那河沿岸富萨国的一个大市镇。在这里的森林里,建筑了一座很重要的寺院落,瞿师罗园精舍。这名称是跟捐赠森林的那位在家弟子而起的。诸大弟子,如摩诃迦叶、目犍连、舍利弗和摩诃迦遮罗等,都没有有第九次安居时与佛陀一起住在瞿师罗园精舍。只有阿难陀和佛陀一起。罗睺罗则留在舍利弗左右。
瞿师罗园精舍到处都是申恕波树,而佛陀便最喜欢在炎热的下午在这些树下禅坐。一天禅坐完毕,他手里拿着一把申恕波树叶,回到僧团中。他把树叶提高,对比丘问道:“比丘们,那个数目较多,我手里的树叶还是森林里的树叶。”
比丘答道:“森林里的树叶。”
佛陀说:“正是。我所证悟到的比我所教的多出太多了。为什么?因为我只教那些真正有用于修行证道的义理。”
佛陀说这些话,是因为有太多的比丘把自己迷失于哲理的推论和揣测之中。佛陀特别提醒摩露伽子比丘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因为这是修行所不需要的。摩露伽子比丘一向喜欢问佛陀有关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有尽还是永恒。但佛陀一直都对这些问题拒绝回答。一天,摩露伽子觉得再没法忍受佛陀的沉默了。他决定会问佛陀最后一次,如果佛陀再拒答的话,他便会舍戒还俗。
他找到佛陀,对他说道:“师傅,如果你肯答我的问题,我便继续追随你。但你拒答的话,我便决定离弃僧团。告诉我你其实知否宇宙是有限还是有无限。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你可直接告诉我。”
佛陀望着摩露伽子,说道:“你当初受戒时,我有说过会解答这类问题吗?我没有这样说过:‘摩露伽子,你肯当比丘,我便会解答你所有形而上学的问题?’”
“没有,世尊,你没有这样说。”
“那你为何现在要我这样做呢?摩露伽子,你就像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当家人替他延医诊治,希望医生把毒箭取出和给他解药时,他却叫医生先答一些问题。他要知道谁发射毒箭,那凶手的阶级职业和射他的原因。他便要知道凶手用的弓是那一类,又用的毒是什么材料配制的。摩露伽子,这个人必定到死去时还未能得到他想知道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是一样。我只会教一些可以对修行证道有帮助的东西。其他没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会说教。”
“摩露伽子,无论宇宙是有限或无限,有尽或永怛,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先要明了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我坚拒讲说其他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感到惭愧,摩托车露伽子请佛陀原谅他愚昧的要求。佛陀鼓励所有比丘专注于修行上,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辩论上。
捐出森林建寺的瞿师罗,又在库巴达和波婆梨甘巴瓦罗自资兴建两所寺院。接着,他又在附近多建一所叫巴达梨伽的第四间精舍。
在瞿师罗园精舍,如在其他的精舍一般,一些比丘都被委任背诵佛陀的言教。他们被称经师,因佛陀所说的,都称为经。其中佛陀在鹿野苑给最初五位弟子所说的开示,就是初转法轮经。另有几部经,如无自性经、缘起经、八正道经等,都是全体比丘每月诵念两次的经课。
除了经师,她有戒师。他们精通比丘和初学僧的戒律。罗睺罗和其他未满面二十岁的学僧,都是守着沙弥戒。
那年在瞿师罗园精舍,经师和戒师发生了一次冲突。他们的争论由很少的事引起,但却演变成为僧团里严重的分歧。事缘那位经师没有把盥盆清洗而被戒师认为是触犯了轻戒。经师是个强慢的人,认为自己不是故意使盥盆污染,故而不应受责。他们各自的学生纷纷支持自己的老师,以至争执加剧。这边谴责那边毁谤,而那方又怪这方愚笨。终于,戒师当众宣布经师的破戒,并且要他正式在僧众前忏悔,否则不许他参加每两周一次的诵戒仪典。
情形日恶化。双方互相中伤。他们的言词如毒箭一般。除了一些不偏帮任何一边的比丘,其他的比丘,大都站在其中一边。中立者都慨叹:“这次事太严重了!这只会做成僧团的分裂。”
虽然佛陀住在离寺院不远的地方,但他却对此事全不知情,直至一队来访的比丘告诉他,并请他出调停。佛陀直接与那戒师面谈,对他说道:“我们不可以太执着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也去了解他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僧团的分裂。”接着,佛陀又到经师那里,对他说同样的话。佛陀希望他们两人可以和解。
但佛陀的介入,并没有得到他预期的效果。他们彼此已说得太多对方的坏话,所做成的伤害已非常严重。中立的比丘,没有能力影响他们和好如初。这次的纷争,很快便传到在家众的耳里。其他的宗教团体也开始知道佛陀的僧团出现了问题。这对僧伽的声誉大为损害。佛陀的随从罗祗多也再按撩不住,而与佛陀商谈,请求他再一次出面调停。
佛陀穿上他的外衣,来到精舍的大礼堂。罗祗多敲起召集众僧的钟鼓。比丘齐集后,佛陀这样说:“请你们别再争辩。这只会令僧团分裂。请回去继续修行吧。我们是真修行,就应该不要成为傲慢和瞋恚的受害人。”
一个比丘站起来说:“世尊,请你不要插手此事。回去静修吧。这事与您无关。我们已是成人,一切都懂得自己解决。”
接下来的,是雅雀无声的沉默。佛陀站起来,离开了礼堂。他回到自己的房子,拿起乞钵,步往挢赏弥乞食。之后,他独自行入森林里用食。吃完后,他又起来离开挢赏弥。他向着河边走。他没有通知任何人他离开,就是他的随从罗祗多和阿难陀也不知道他离开了。
佛陀一直步行,直至来到芭娜迦留罗伽罗村这个市镇。他在这里遇到他的弟子,薄功尊者。薄功请佛陀到他独居的森林里。他给佛陀奉上毛巾盥盆清洗手脚。当佛陀部及他修行的情形时,他告诉虽然他只一个独修,但却体验到喜悦和自在。佛陀说:“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悦。”
与薄功道别后,佛陀起行前往离这里不远的东竹林。佛陀正准备进入森林时,却被林地的守卫停住:“僧人,别进去呀,你会打扰林中正在修行的几位僧人的。”
佛陀还未来得及反应,阿耨楼陀尊者突然出现。他兴奋地跟旨陀招呼,并对守卫说:“这位是我的师父。请让他进去。”
阿耨楼陀带佛陀进入森林。他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两位比丘一起住在这里。他们都很高兴见到佛陀。竺难提伽替佛陀拿钵,而金他们又奉上毛巾盥盆。三位比丘向佛陀鞠躬顶礼。佛陀请他们坐下,问道:“你们在这里感到满意吗?你们的修行,进民如何?在这里乞食和教化,有遇到困难吗?”
阿耨楼陀回答道:“世尊,我们对彼此关怀备至,生活上的和谐犹如乳蜜交融。我认为可以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一起是我的福气。我很珍惜他们的友谊。我每做一件事之前,无论他们在或不在,我都会先停下来,问问自己他们的反应将会是怎样。我的言行会令师兄们不高兴吗?只要有怀疑,我便立刻抑制自己。世尊,我们虽是三位,但犹如一体。”
佛陀点头,表示赞许。他望向另两位比丘。金毗罗说:“阿耨楼陀说的都是真话。我们和平相处,而且都互相关怀。”
竺难提伽也加入:“从食物至修行的见解体验,我们什么都一齐分享。”
佛陀嘉许他们说:“好极了!我真高兴看到你们如此融洽相处。一个真正的僧团是应该这样和平共处。你们真的醒觉了,所以你们才证得这种和谐。”
佛陀在这里和三位比丘住上一个月。他观察他们每天早上怎样在禅修后乞食。那一个比丘最先回来,便替其他的比丘准备座位、取水以备清洗、和摆放好一只空钵。他自己用食之前,必先把一些食物放进空钵内,以防其他的比丘乞不到食物回来。他们全都用食后,又将所余的食物放置地上或水流中,小心不会伤害附近的小动物。然后,他们才一起把乞钵清洁洗净。
谁先发觉到茅厕需要清洗,便立即去做。需要别人合力的工作,他们都一起合作。他们又不时坐下来,交换修行上的心得和经验。
闻开三位比丘之前,佛陀对他们说:“比丘,僧团的本来性质就应该是和谐的。我认为依照下列的原则,和谐相处是可以达到的:
一、共同享用一处公用的地方,如森林或家居。
二、共同享用日常的必需品。
三、一起守持戒律。
四、只用有利于和合的言证,避免导致僧团分歧的言说。
五、互相交换见解和心得。
六、尊重他人的观点,而不要勉强别人跟随自己的看法。
僧伽如能依照这些原则,必定能够获得喜乐与和谐。比丘,让我们以后遵照这六条原则。”
比丘们都很乐意接受佛陀的教导。佛陀与他们道别后,便步行至波奈耶伽附近的罗稽罗森林。在一棵娑罗树下禅坐后,他决定一个人在这里度过即将来临的雨季。
<strong>47.依照正法</strong>
坐在娑罗树下,佛陀沐浴在平和、喜悦和自在之中。这个可爱的森林里,有碧绿的山坡、清澈的泉水,更有一个湖。佛陀享受独居的宁静。他想起挢赏弥那些比丘的纷争,连累在家弟子也受困扰。他对比丘不肯听从他的指示感到失望,但他却明白他们是被瞋恚心所蒙敝。
佛陀在罗稽罗森林遇上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其中包括一群象。最年老的象后,时常都会带着小象到湖边沐浴。它又教小象如何啜饮清凉的湖水和吃水里的荷花。佛陀旁观它怎样用象鼻抓着一束荷花在水里清洗和摇去污泥。小象都彷效着它。
这群象很喜欢佛陀,渐渐成为他的好朋友。象后更时会摘来水果,献送给佛陀。佛陀喜欢抚摸小象的头项,又和它们一起走到湖里去。他很爱听象后威猛的喊叫声。那声音就很像号角。他自己练习大象的叫声,直至如它的一模一样。一次,象后发出叫声后,他也作出同样的号叫。象后凝望着他,然后上前跪下,像要向他鞠躬似的。佛陀轻抚它们头部。
这是佛陀证悟后第十次的安居,但只是他第二次单独度过雨季。整个季节,他都是一个人在清凉的森林里,只是早上出外作短暂的乞食。雨季过后,佛陀离开他的象群朋友,前往东北。
经过两星期的步行,他终于抵达舍卫城的祗园精舍。舍利弗和罗睺罗都非常高兴见到佛陀。她些大弟子也正在祗园精舍,其中包括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遮罗、优婆离、摩诃句帝耶、摩诃迦毗罗、摩诃军那、离婆多和提婆达多。阿耨楼陀、金经罗和竺难提伽也刚从迦罗村的竹林来到了祗园精舍。乔答弥比丘尼也在舍卫城。见到佛陀,他们每一个都很喜欢。
步进他在祗园精舍的寮房,佛陀发现阿难陀正在那里打扫。佛陀已离开这里足有一年零四个月。阿难陀放下扫帚,向佛陀鞠躬礼。佛陀问他有关挢赏弥的情况时,他这样回答:“你离开之后,几位师兄弟走来告诉我:‘师兄,师傅走了。他是一个人离开的。你为什么不跟着去以作随从?你不去的话,我们便自己去。’但我告诉他们:‘既然佛陀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离去,他一定是想独行的了。我们不应打扰他。’六个月后,这几位师兄弟又告诉我:‘师兄,我们已很久没有直接得到佛陀的教诲。我们想去寻找他。’这一次,我也同意他们。我们四出找寻,但都找不到你。没有人知道你的下落。最后,我们才前来舍卫城,但你也不在。因为我们预料会早晚前来,所以就在这儿等待。我们都知道你一定不会离弃你的弟子的。”
“世尊,他们的冲突越益恶化。双方都互不理睬。气氛很不自然。在家众都对我们其他的比丘表示不安和失望。我们向他们解释,告诉他们很多比丘都拒绝分立。逐渐,在家弟子便自有主意。他们到精舍来与滋事的比丘说项。他们说:‘是你们弄到佛陀这样不高兴地离开的。你们应负上这个责任。你们又令我们在家的对僧团失去信心。请你们反省吧。’起初,滋事的比丘都不予理会。但接下来,在家众决定不再给这些比丘供食。他们说:‘你们不值得佛陀的爱护,因为你们不能和合共处。你们是遵从佛陀教示的,便应该彼此和解和往找佛陀向他认错。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对你们恢复信心。’世尊,在家人一进坚持他们的立场。我离开那天,他们双方已同意见面。我肯定他们很快便会到这里来,作正式的认错。”
佛陀拿起阿难陀放下了扫帚。“让我来扫。请你替我找舍利弗,告诉他我有事和他商谈。”
佛陀随意扫了几下,便到房子外的一张竹椅上坐下。祗园精舍的确美丽。树上正挂上了新叶。鸟儿满森林的歌唱。舍利弗来后,在佛陀旁边默默地坐了一阵子。
佛陀告诉舍利弗他的心事。“我们心需一起尽能力防止这美丽的精舍有不和的事件发生。”
他们就这件事发生。
这天之后的一个下午,舍利弗尊者接到消息,知道挢赏弥的比丘正在前来祗园精舍,并已抵达舍卫城。于是,舍利弗便去问佛陀:”挢赏弥的兄弟很快便会到达。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佛陀答道:“依照正法去处理。”
“你可解释申明吗?”
“舍利弗,你还需要这样问吗?”
舍利弗静下来。这时,刚好目犍连、迦叶、迦遮罗、句帝耶、迦毗那和阿耨楼陀来到。他们也问:“我们应该怎样应付从挢赏弥来的兄弟们?”
他们全都望着舍利弗,但他只是微笑。佛陀望着这些大弟子说道:“细听双方的陈词,绝不要有偏帮。留心考虑你们所听到的,再继定是否合符正法。只有合符正法的,才会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这些也就是我自己所修习的。我曾经责斥过或我自己不修习的行为,也就是不符合正法的。当你们了解到什么是合符或不合符正法时,你们便会知道怎样帮助他们达成和解。”
这时候,以给孤独长者为首的几位在家护法,来到佛陀的房舍。他们说道:“世尊,挢赏弥来的比丘已到了。我们应怎样招待他们?我们是否给双方都供食?”
佛陀微笑。“都给双方供食吧。向他们表示你们对僧伽的支持。赞赏他们合符正法的说话。”
阿难陀回来向舍利弗报告,说挢赏弥的比丘已到了精舍门外。舍利弗问佛陀:“我们应该现在让他们进来的吗?”
佛陀说:“打开大门欢迎他们。”
舍利弗说:“我先去给他们安排休息的地方。”
“让他们双方暂居不同的住处。”
“或许会有困难找到足够的地方。”
“我们暂时应会耐得住一点挤迫的。但切勿让长者露宿。把食物和医药平均分配给全部的人。”
舍利弗通令他们开启大门。挢赏弥的比丘都被分配了必需品和地方度宿。
第二天早上,舍利弗依佛陀的意思,把新来的比丘分成小组,到不同的地点,如常出外乞食。那天傍晚,比丘们请舍利弗安排他们与佛陀见面,以能正式认错。舍利弗说:“向佛陀认错并非最重要的事。你们首先要真正互相谅解。只有这样,认错的仪式才有意义。”
晚上,那个扰起事故的经师去找那位戒师。他合掌鞠躬,跪在戒师面前说:“尊者,我承认我是犯了戒。你谴责我是对的。我已准备在僧众前认错。”
经师明白唯一的方法解决这次纠纷,就是熄灭他的骄慢心。戒师的回应,也是跪在地上,然后说道:“我也承认自己太过缺乏谦恭和圆滑。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
深夜时份,举行了一个经师认错的仪式。每人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些在事件中一直没有偏袒的挢赏弥比丘。子夜之后,舍利弗才告诉佛陀和解已经达成。佛陀默然点头。这次的纠纷,终于告诉一段落,但他知道所造的伤害则需要一段长时间才可复原。
<strong>48.以禾盖土</strong>
目犍连尊者提议召开一次大会,齐集祗园精舍的大弟子和挢赏弥事件中的当事人。集会的目的,是要从这次的经验学习,以避免这类事件再次发生。摩诃迦叶将作大会的主席。
会议开始,摩诃迦叶首先请阿耨楼陀覆述佛陀在东竹林对他解说的六条和共处的原则。听过阿耨楼陀的阐释后,目犍连尊者建议有修道中心的比丘和比丘尼,都把这些条文背诵。
经过四天的讨论,会中的比丘订下了七项僧团内调停纠纷的和议程。他们称这七项程序为七灭诤:
第一项程序是现前毗尼,又作面前止诤律,即‘面对面坐谈’。这项程序,是要让双方同时在场时,把整个纠纷在大会中陈述。这是为了避免私人谈话影响各人对任何一方的偏袒,因而导致更多的不和。
第二项程序是忆念累尼,即忆止诤律。在大会上,双方都要尽量从事故的开始,记述所有导致冲突发生的细节,然后清楚陈说。如有证人证物,便需一并提供。大会将会耐心细听双方陈词,以能获得足够资料作出审有查。
第三项程序是不痴毗尼,又作不痴止诤律。当事僧尼是应该志在和解。双方都要被大会看到是有诚意这样做的。倔强彼视为消极和有破坏性。假使一方声称他的破戒是由于无知或心神不定,实乃无意,大会也应列入考虑因素之一,以期找到双方都合意的解决办法。
第四项程序是自言毗尼,又作自发露止诤律,即‘自行认错’。任何一方都会被勉励自行承认过失,而不要待大会或对方提出。大会将会给予充份的时间,以使他承认任何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失,是和解的开始,也能鼓励对方作出同样的表示。这有可能导致全面性的和解。
第五项程序是觅罪相毗尼,又作本言治毗尼、居止诤律,即‘接受裁决’。达到裁决的时候,便会将它三次宣读。如果没人反对,便作判决成立。双方都不能反对裁决。他们是要信赖大会的评审,和作出大会判决的要求。
第六项程序是多人觅罪相毗尼,又作多觅毗尼、展转止诤很,即‘一致同意的决定’。经过详细审核双方陈词,和肯定双方和解的诚意,大会作出的裁决是需要是致通过的。
第七项程序是如草覆地毗尼,又作草伏地、如弃粪扫止诤律。在大会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僧,会被委任代表每一方。他们都会是在僧团中深受尊敬的高僧。他们虽然不需多说,但他们所说的,都会特别有份量。他们的说话将会是安慰和疗伤的性质,以使大家能尽快和解。这就像以禾盖土,使行过的人都不会染污衣服。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些高僧才使双方再不计较小节,而导致和好与谅解。
佛陀的大弟子把这七项调解程序呈给佛陀批阅。他赞赏他们的功劳,并同意将这些条文列入正式的戒律中。
佛陀在祗园精舍多逗留六个月,才动身回去王舍城。途中,他往视菩提树,并到优楼频螺探险访缚悉底一家人。缚悉底那时已二十一岁,佛陀回来履行他的诺言,迎接缚悉底加入僧团。缚悉底被授戒后,很快便与罗睺罗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strong>49.大地的教化</strong>
对马胜和阿难陀忆述有关佛陀弘法的努力,缚悉底听得十分投入,兴趣盎然。乔答弥比丘尼和罗睺罗了听得入神。阿难陀的记忆的确惊人。马胜所遗漏的小节,他都替他补充。缚悉底很感激两位比丘和乔答弥比丘尼及罗睺罗。如果不是他们,缚悉底相信自己永远都不会知道关于佛陀的那么多事迹。他真希望自己能够时常亲近佛陀,以能见证他的生活和直接被他教导。
缚悉底也感谢善生。虽然他自己是个‘不可接触者’的牧童,但善生令他得到了一般青年所得到的基本教育。几年前善生离开优楼频螺去嫁给一个在迷底耶的人时,他的课程才因而终止。缚悉底相信他现在可从罗睺罗不只是来自贵族,而且更在僧团里平静专清高的气氛中浸淫了八年之久。比起罗睺罗,缚悉底觉得自己粗暴笨拙。但这些感受却令他倍加精进修行。舍利弗嘱罗睺罗教缚悉底基本的行仪,如穿衣、持钵、行、住、坐、卧、用食、洗衣、听开示等,而这全部都要在留心专注中进行。一个比丘要熟诵和勤修四十五项促进专注平和的行门。
原则上,罗睺罗仍然是个沙弥。他要等到二十岁才可受具足戒。一个沙弥要守十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带花饰和不用香水、不坐卧高敞大床、不参与世俗歌舞宴会、不沾钱财、和过午不食。四十五行门虽是具足比丘所修,但罗睺罗知道他也应该研学行持,以作准备。一个比丘要守一百二十条戒律,当中包括了四十五行门。罗睺罗告诉缚悉底将会有更多的戒律附加,而他听到数目将会超过二百之多。
罗睺罗对缚悉底解释,僧团最初的几年是没有正式戒律的。比丘的受戒非常简单。那人只需跪在佛陀或一位比丘脚下,念诵三皈依文三遍。但僧团日益扩大,人数渐多之后,便有需要制订规条作指引,以使比丘们更有自律。
罗睺罗又告诉缚悉底,第一个违反僧伽精神的比丘,名叫须帝那。也就是须帝那的行为,促使佛陀订制最初的戒律。受戒以前,须帝那是个已婚的人,居住在毗舍离郊区的迦难达村。他听过佛陀说法后,便要求披剃。成为比丘后不久,他回到迦难达。他答应了家人的邀请,回家吃饭。他的家人又劝他还人俗,替家里经营生意。当他拒绝时,他的家人便埋怨他身为独子而不承继家业。他们恐怕家财会堕入他人手里。看到须帝那坚决不肯还俗,他的母亲便求他为家里留后,以继香灯。经不起母亲的哀求,又因为没有戒律作引导,他便同意与前妻在摩诃婆提森林中相会。之后,他的妻子怀孕,产下一个男婴,改名毗迦耶,意即‘种子’。须帝那的朋友嘲笑他,称他为‘种子的父亲’。僧伽的声誉也因此受损。佛陀召集众僧,呵斥须帝那。就是因为这件事故,戒律才被制订。从那时起,每次有比丘违反解脱与开悟之道的精神,便会召开大会,加订新戒。这些戒律称为波罗提木叉。
有四条戒律最被重视。违反其中一条,他会被逐出僧团。如犯其他的戒律,认错后便可得到原谅。四条大戒是不淫、不盗、不杀、和不要在未证道前夸濯自己已证道。这四条大戒称为波罗夷。
罗睺罗又告诉缚悉底,佛陀虽然很爱护他,但却从来没有对他特别照顾。他回想起十一岁那年,他有正务不作而跑了去玩。为怕受到责备,他向舍利弗撒谎。为免真相被舍利弗揭露,他一连撒了四个谎话。但真相通常都会早晚被悉破。他的谎言也不例外。那次,佛陀为了教导他,特别告诉他诚实的重要。
那时,舍利弗和罗睺罗在阿摩芭娜帝迦园林居住。这处离佛陀住的竹林不远。一天,佛陀往访他们。罗睺罗拿了一张椅子给佛陀坐下后,便又拿一盆水给佛陀清洗手脚。佛陀洗涤完毕,便将里大部份的水倒去。他望着罗睺罗问道:“罗睺罗,盆里剩下多水还是少水?”
罗睺罗答道:“只剩下很少。”
佛陀说:“你知道吗,罗睺罗,一个说谎的人的信用,就如这盆里剩下的水一样少。”
罗睺罗默不作声。佛陀又将剩下的水也倒去,然后问他的儿子:“罗睺罗,你看到我怎样把水倒清了吗?”
“我看到”
“那些继续不说实话的人,他们的信用就像这个盆里的水,全部流失了。”
佛陀把盆反过来,问罗睺罗说:“你见到这盆是怎样反过来的吗?”
“我见到。”
“如果我们不习正语,我们就像这个盆一样的颠倒。就是开玩笑也不能撒谎。罗睺罗,你知道一个人为何要用镜子吗?”
“知道,镜子可以给我们看自己的反映。”
“对了,罗睺罗。你应该像照镜一般对待你自己的行为、思想和言语。”
罗睺罗的故事令缚悉底更深刻体会到正语的重要。他想起自己曾多次对父母撒谎,更有一次是对善生的。他庆幸没有对佛陀说过假话。其实,佛陀是很难被骗的。人说谎话,他可以轻易看得出来。缚悉底想:“我决心以后要对所有的人说真话,就连小孩也不例外。这是我作为报答佛陀对我的恩典。我一定会努力精进,坚守戒律。
每月两次,在新月和圆月之日,比丘都会聚集诵戒。每条戒律都被高声读诵,然后僧众会互问谁有犯戒。没人的话,便又朗读下一条。如果有人犯戒的话,他便要在僧众前认错。除了四大戒条外,一般的犯戒都可经认错护得饶恕。
很多时,佛陀会叫缚悉底加入他的行列各乞食。舍利弗和罗睺罗也会同行。这年雨季,他们都住在王舍城南部一个小镇耶迦难罗附近的山里。一天下午,当比丘们行经耶迦难罗稻田的时候,他们被一个名叫婆私吒,属于高尚阶层的农夫停下来。这个农夫非常富有,拥有几千亩的农地。那时正是初耕时节,他正在那里指挥着数百个工人的劳动。看见佛陀经过,他站正在去路,用鄙视的语气说道:“我们是农夫。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植和收割农作物以能有食物作粮。你们什么也不做,却仍然有食物可吃。你们全部都没用,不犁田、播种、施肥、栽种或收成。”
佛陀应道:“啊,但我们其实有这样做的。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种和收成。”
“那你们的犁在那儿?水牛和种子何在?你们又有什么的收成?”
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至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大人,没有信念、了解和爱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
婆私吒发觉自己不期然地被佛陀的说话所感动。他下令侍从给佛陀送上浮汁香饭。可是,佛陀没有接纳。“我并非希望得到供养才与你分享这些。如果你真想作供,请等下一次机会吧。”
那地主大受感动,一下子便伏到地上来,请求佛陀收他为在家弟子。缚悉底亲眼看到这一切的。他明白自己可以从佛陀那里学到很多。他知道在佛陀众多的学生中,很少数这样幸运,得以亲近佛陀。
雨季过后,佛陀前去西北弘法。他秋末才回到舍卫城。一天早上乞食时,罗睺罗不能集中专注。虽然他继续跟着单列的排行,但他的心神已不住。凝视着前面的佛陀,罗睺罗便猜想着佛陀如果没有走现在的道路,又会怎样。假使佛陀继位为王,罗睺罗自己又会如何?满脑子想着这些,罗睺罗完全忘记了观察呼吸和步代。佛陀不需要看见罗睺罗,已经知道他的儿子不能专注。他停下来,转身过来。其他的比丘也因此停顿了。佛陀望着罗睺罗说:“罗睺罗,你有观察着呼吸和保持专注吗?”
罗睺罗低头。
佛陀说:“要保持专注,你必先要静观呼吸。我们就是在乞食之中也要禅修。继续去静思众生因蕴集而成的无常性和无自性。五蕴就是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细察你的呼吸和思想,这样,你的心便不会散乱。”
佛陀又转过身来,再继续前行。他的说话也提醒了其他的比丘要保持专注。但行不到几步,罗睺罗便自行离队,行往森林里独坐树下。虽然缚悉底跟着来,但罗睺罗对他说:“请你继续跟其他比丘乞食去。我现在没心情乞食。佛陀在众多比丘前教误训我,我真觉羞耻。我想在这里静坐一会。”看见自己帮不到好朋友,缚悉底唯有再回去加入其他比丘的行列。
回精舍的路上,舍利弗尊者和缚悉底再次邀同罗睺罗一起回去。回去精舍,缚悉底把一半食物分给罗睺罗某些教示。他说:“罗睺罗,向大地学习吧。不论我们把清香的花朵、香水、或鲜乳汁撒在地上,又或将秽臭的粪便、尿、血、粘液、涎沫等丢弃在地上,大地都一概领受,无牵无惧。因此,当遐想冒起的时候,不要被它所缠缚或奴役。”
向水学习吧,罗睺罗。当我们用水清洗污垢,水一点也不会悲伤或觉羞辱。向火学习吧。火会毫不分别的烧毁一切。它并不会介意烧的东西是否洁净。向空气学习吧。空气运战着所有的气味,不论它是香是臭。
罗睺罗,修习慈爱以降伏瞋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产生的喜悦。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的看待。这是,因为那是。那是因为这是。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不要排斥一样而又却追求另一样。
罗睺罗,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如你修心它们,你一定会成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乐的泉源。
罗睺罗,定思无常以能破除我执的妄见。静思色身的生、住、异、灭、以把自己从欲念中解脱出来。时常观察你的呼吸。专注于呼吸会为你带来无限的喜悦。
缚悉底很高兴自己坐在罗睺罗身旁,因而听到佛陀所说的一切。虽然缚悉底已背诵了转法输经和无自性经,但他就从未有领略过像今天这种微妙的法味。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亲闻佛陀说这两部经的关第。他第一次亲听佛陀的经教,是看顾水牛经。但那时他还未够成熟读所有其他的经教。
那天,佛陀又给他们两个年青人教导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呼吸。虽然他们都曾接受过这方面的教导,但今次却是他们第一次得到佛陀的亲自指引。佛陀告诉他们,留心专注地观察呼吸得到的第一样效果,就是降伏散乱和昏沉。
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吸人气息。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呼出气息。在这些练习呼吸的时候,集中你的心念在你的气息上。这样,胡思乱想便会终止,而使你的心投入专注之中。当你察觉你的呼吸,你便证得醒觉。这种醒觉,就是潜藏在每一个众生之内的佛性。
吸入的气息短,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的气息长,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你要全面的察觉每一口气息。专注地观息可以帮助你得定。有了禅定,你便可以洞察你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真性。这又称为净身法。
佛陀全心全意的教导他们。他的说话简单而深奥。缚悉底很信心凭着佛陀这特别的一课,他可以比以前容易保持专注的观息,因而在修行上有更大的进步。向佛陀鞠躬顶礼之后,缚悉底和罗睺罗一起步往湖边。他们互相重覆佛陀所说的,以能牢牢说着他的言教。
<strong>50.一把麦糠</strong>
接下来的一年,佛陀与五百比丘在鞞阇那雨季安居。舍利弗和目犍连替他助理一切事务。安居季节刚过了一半,整个地区都被干旱影响,热气迫人。佛陀大半天都在一棵婆树荫下度过。他用食、开示、禅修和睡觉都在同一棵树下。
安居进入第三个月,比丘们所乞食到的食物越来载少。食物短缺是因为天旱所至,就是政府的储备粮饷,都已所余无几。很多增人都往往空钵而回。佛陀也不例外,每次空钵而回的时候,他便只好喝水充饥。所有的比丘都变得面黄山骨瘦。目犍连尊建议迁往郁多罗拘庐度过剩下来的安居日子,因为那里会比较容易找到食物。但佛陀却反对,他说:“目犍连,不单是我们在受苦,除了几个最富有的住户外,这里我们的机会去分担和了解他们的苦难。我们是应该留在这里至安居完毕的。
他们这次前来鞞阇那,是富商火达多听过佛陀说法后邀请他来这里安居的。但火达多现在却在外公干,对家乡的情况毫不知情。
一天,目犍连着精舍旁边仍长得壮绿的一些草木,对佛陀说道:“世尊,我想这些树木还可以保持健壮,必定是因为泥土晨的营养丰足。我们可以掘起那肥沃的土壤,与水调匀,以给比丘们作食。”
佛陀说:“这是不对的,目犍连。我昔日在弹多落迦山上苦修的时候,也曾这样试过,但发觉其实没有好处。许多生物都住在泥土里,以防受到太阳的暴晒。如果我们翻起泥土,这很多的微细生物和植物便会死去。”目犍连再没有说下去。
一向以来,比丘的僧规都是乞来的一部份食物,放进一个空着的容器,以供那些乞得不够食物的比丘所用。缚悉底留意到在过去十日,容器内就连一料饭或一小片烘饱也没有。罗睺罗私下告诉缚悉底,虽然每个比丘都乞不够食物,但一般人都会先供食给年长的比丘们。因此,年轻的比丘大都乞不到任何的食物。缚悉底也有同感,他说:“就是在乞到一点食物的日子里,我吃完之后也很快又肚子饿。你也是这样吗?”
罗睺罗点头。他发觉自己时常因为饥饿,以至夜间不能入睡。一天乞食回来,阿难陀尊者在户外的三脚炉上,放上一个土制的煲。他又收集了一些柴枝生火。缚悉度走过看看他做什么,并自动替他看火,因他对这等工作最为熟悉。不到一会,火已烧得熊熊的。阿难陀从他的钵中把一些看似木悄的东西倒进煲内。他说:“这是麦糠。我们可以把它烤香,然后献给佛陀。”
缚悉底一边用两支小竹枝移动着麦糠,一边听阿难陀说他如何遇上这个刚带着五百匹马来到鞞阇那的马贩。他看到比丘的苦况,因而嘱阿难陀当比丘有需要时,可到他的马房受他供养马匹作粮的麦糠。那天,阿难陀被供两把麦糠,其中一把是给佛陀的。阿难陀答应会把这个慷慨商人的消息告诉所有的比丘。
麦糠很快便烘得香喷喷。阿难陀把它放回钵中,更请缚悉底陪他一起前去婆树那里。阿难陀把麦糠给佛陀奉上。佛陀问缚悉底有没有食物。缚悉底展示他那天很幸运地乞到的甜薯。佛陀邀请他们坐下来与他共食。他恭敬的提起他的钵。缚悉底也专注地拿起他的甜薯。当他望着佛陀把麦糠满怀感恩的拨到嘴里时,他真的想哭了。
那天开示完毕,阿难陀尊者告诉僧众马贩的好意。阿难陀请他们只要在乞不到食物时才到马房受供,因为麦糠本来是给马匹吃的,他不希望连累马匹捱饿。
那夜,舍利弗在月下往访在婆树下的佛陀。他说:“世尊,醒觉之道太奇妙了!所有听闻、理解和修行它的人,都给它改变过来。但世尊,你入灭后,我们又怎样能够确保大道的承传呢?”
“舍利弗,如果比丘们可以掌握到经中的真义,而又如实修行和严守戒律,解脱之道便可以世代延续下去。”
“世尊,众多的比丘都勤诵经典。只要将来世代的僧人都继续如是,您的慈悲的智慧定必可以永世深广流传。”
“舍利弗,单传经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实行经中所说的。守持戒律尤其重要。没有戒行,正法难持。没有戒律,正法很快便会灭亡。”
“有没有方法把戒律形式化以能保存于后世呢?”
“这仍没有可能。舍利弗,一套完整的戒律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人可以建立的。僧团的初期,是没有戒律。我们现在有一百二十戒。这个数目会随着时间增长。舍利弗,现时的戒律还未完整。我相信它的数目将会达到二百以上。”
安居最后的一天终于来临。富商火达多从外回来才知道比丘们的状况。他觉得非常惭愧,便立刻在家里给比丘们供食。他又给每位比丘送上一件新的衲衣。佛陀作了雨季最后一次的开示后,比丘便往南面而行。
这次的旅程很是写意。比丘们都行得不缓不急。他们日间乞食,夜间作息。每天午食后小休,他们又再出发。他们偶而留在一些村镇数天,以满足当地居民听法的兴趣。晚间,僧众都在睡觉前读诵经本。
一天下午,缚悉底遇到一群看顾水牛的男童,正牵着水牛回家。他停下来与他们交谈,怀缅着自己少年时的日子。忽然,他思乡的情怀被勾起来了。他惦挂着庐培克和芭娜,尤其是媲摩。他不知道一个比丘是否应该想念他已离开了的家人。当然,罗睺罗也曾告诉缚悉底他对自己的家人也非常挂念。
缚悉底现在已二十二岁了。他比较喜欢与年青人相处,尤其喜欢和罗睺罗一起。他们时常都会互吐心声。缚悉底告诉罗睺罗他看水牛的日子。罗睺罗从没有过机会坐在水牛背上。当缚悉底告诉他水牛的温驯,罗睺罗起初觉得很难相信。缚悉底移山倒海了再三保证,虽然水牛体型庞大,但却是其中一类最驯良的动物之一。他不知曾多少次在归途上仰卧牛背,沿着河岸欣赏蓝天白云,享受在温暖软滑的牛背上悠闲的每一刻。缚悉底又告诉罗睺罗他与别的孩子所玩的游戏。罗睺罗很喜欢听这些故事。这种生活是他从来都未接触过的,因为他在王宫里长大。他说他想骑在水牛背上。缚悉底答应一定替他作出安排。
缚悉底设法想给罗睺罗安排骑水牛,但却记起他们都已是受了戒的比丘了!他决定如果途经故乡附近时,他便会向佛陀请准准回家探家人。那时,他便可以邀罗睺罗与他同行。当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他便会让罗睺罗骑上庐培克看顾的水牛,在尼连禅河河畔畅游。缚悉底自己也会脱下衲衣,骑上水牛背,就像昔日一般。
翌年,佛陀在者梨迦这些石山上安居。这已是佛陀自证悟后第十三次的雨季安居了。弥伽耶是他当时的侍从。一天,弥伽耶向佛陀透露他在森林禅坐时,往往会被情欲所扰。佛陀曾嘱咐比丘们要有些时间独自修行,但他独自修行时,却有这么铁魔障现前,因而令他非常担心。
佛陀告诉他,独自修行并不代表不需要同修的支持。当然,与友伴作无聊的闲谈或言说是非都肯定对修行有损无益,但得到同修道友的支持,对修行却是非常重要的。比丘们需要在团内共下,以能互相勉励。这才是皈依僧宝的意义。
佛陀又说:“一个比丘有五种需要。第一是同修道友的善知识。第二是有助比丘保持专念的戒律。第三是要有足够的机会研读教理。第四是精进修行。第五是能体解事物的慧力。后四样的需要都是有赖第一样条件的存在,那就是要有同修良伴。”
弥伽耶,修习观想死亡、慈悲、无常和对呼吸的觉察:
要降伏欲念,必需修习观想死尸。深深洞视身体腐烂的九个阶段,从气息停止至白骨化为尘土。
要降伏瞋怒,必需修习观想慈悲。慈悲可以使我们明了自己心内瞋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导致我们瞋怒的人。
要降伏贪欲,必需修习观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万象的真相。
要降伏散乱,必需修习观想气息的呼吸。
如果你能够时常修习此四种观想,你必定可以证得解脱和彻悟。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毗舍离的大林精舍、和舍卫城的祗园精舍、都成了很活跃的修行和学道中心。摩揭陀、憍萨罗和邻近的地区,都陆续设立了修道中心。穿着橘黄衲衣的比丘,到处都可以见到。在佛陀证道后的六年内,醒觉之道传遍远近。
佛陀在摩窟罗山上渡过第六次安居,而第七次则在恒河上游的僧祗商山上。第八个雨季,他在跋伽的善来山,第九次就在挢赏弥附近。挢赏弥是阇母那河沿岸富萨国的一个大市镇。在这里的森林里,建筑了一座很重要的寺院落,瞿师罗园精舍。这名称是跟捐赠森林的那位在家弟子而起的。诸大弟子,如摩诃迦叶、目犍连、舍利弗和摩诃迦遮罗等,都没有有第九次安居时与佛陀一起住在瞿师罗园精舍。只有阿难陀和佛陀一起。罗睺罗则留在舍利弗左右。
瞿师罗园精舍到处都是申恕波树,而佛陀便最喜欢在炎热的下午在这些树下禅坐。一天禅坐完毕,他手里拿着一把申恕波树叶,回到僧团中。他把树叶提高,对比丘问道:“比丘们,那个数目较多,我手里的树叶还是森林里的树叶。”
比丘答道:“森林里的树叶。”
佛陀说:“正是。我所证悟到的比我所教的多出太多了。为什么?因为我只教那些真正有用于修行证道的义理。”
佛陀说这些话,是因为有太多的比丘把自己迷失于哲理的推论和揣测之中。佛陀特别提醒摩露伽子比丘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因为这是修行所不需要的。摩露伽子比丘一向喜欢问佛陀有关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有尽还是永恒。但佛陀一直都对这些问题拒绝回答。一天,摩露伽子觉得再没法忍受佛陀的沉默了。他决定会问佛陀最后一次,如果佛陀再拒答的话,他便会舍戒还俗。
他找到佛陀,对他说道:“师傅,如果你肯答我的问题,我便继续追随你。但你拒答的话,我便决定离弃僧团。告诉我你其实知否宇宙是有限还是有无限。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你可直接告诉我。”
佛陀望着摩露伽子,说道:“你当初受戒时,我有说过会解答这类问题吗?我没有这样说过:‘摩露伽子,你肯当比丘,我便会解答你所有形而上学的问题?’”
“没有,世尊,你没有这样说。”
“那你为何现在要我这样做呢?摩露伽子,你就像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当家人替他延医诊治,希望医生把毒箭取出和给他解药时,他却叫医生先答一些问题。他要知道谁发射毒箭,那凶手的阶级职业和射他的原因。他便要知道凶手用的弓是那一类,又用的毒是什么材料配制的。摩露伽子,这个人必定到死去时还未能得到他想知道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是一样。我只会教一些可以对修行证道有帮助的东西。其他没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会说教。”
“摩露伽子,无论宇宙是有限或无限,有尽或永怛,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先要明了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我坚拒讲说其他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感到惭愧,摩托车露伽子请佛陀原谅他愚昧的要求。佛陀鼓励所有比丘专注于修行上,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辩论上。
捐出森林建寺的瞿师罗,又在库巴达和波婆梨甘巴瓦罗自资兴建两所寺院。接着,他又在附近多建一所叫巴达梨伽的第四间精舍。
在瞿师罗园精舍,如在其他的精舍一般,一些比丘都被委任背诵佛陀的言教。他们被称经师,因佛陀所说的,都称为经。其中佛陀在鹿野苑给最初五位弟子所说的开示,就是初转法轮经。另有几部经,如无自性经、缘起经、八正道经等,都是全体比丘每月诵念两次的经课。
除了经师,她有戒师。他们精通比丘和初学僧的戒律。罗睺罗和其他未满面二十岁的学僧,都是守着沙弥戒。
那年在瞿师罗园精舍,经师和戒师发生了一次冲突。他们的争论由很少的事引起,但却演变成为僧团里严重的分歧。事缘那位经师没有把盥盆清洗而被戒师认为是触犯了轻戒。经师是个强慢的人,认为自己不是故意使盥盆污染,故而不应受责。他们各自的学生纷纷支持自己的老师,以至争执加剧。这边谴责那边毁谤,而那方又怪这方愚笨。终于,戒师当众宣布经师的破戒,并且要他正式在僧众前忏悔,否则不许他参加每两周一次的诵戒仪典。
情形日恶化。双方互相中伤。他们的言词如毒箭一般。除了一些不偏帮任何一边的比丘,其他的比丘,大都站在其中一边。中立者都慨叹:“这次事太严重了!这只会做成僧团的分裂。”
虽然佛陀住在离寺院不远的地方,但他却对此事全不知情,直至一队来访的比丘告诉他,并请他出调停。佛陀直接与那戒师面谈,对他说道:“我们不可以太执着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也去了解他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僧团的分裂。”接着,佛陀又到经师那里,对他说同样的话。佛陀希望他们两人可以和解。
但佛陀的介入,并没有得到他预期的效果。他们彼此已说得太多对方的坏话,所做成的伤害已非常严重。中立的比丘,没有能力影响他们和好如初。这次的纷争,很快便传到在家众的耳里。其他的宗教团体也开始知道佛陀的僧团出现了问题。这对僧伽的声誉大为损害。佛陀的随从罗祗多也再按撩不住,而与佛陀商谈,请求他再一次出面调停。
佛陀穿上他的外衣,来到精舍的大礼堂。罗祗多敲起召集众僧的钟鼓。比丘齐集后,佛陀这样说:“请你们别再争辩。这只会令僧团分裂。请回去继续修行吧。我们是真修行,就应该不要成为傲慢和瞋恚的受害人。”
一个比丘站起来说:“世尊,请你不要插手此事。回去静修吧。这事与您无关。我们已是成人,一切都懂得自己解决。”
接下来的,是雅雀无声的沉默。佛陀站起来,离开了礼堂。他回到自己的房子,拿起乞钵,步往挢赏弥乞食。之后,他独自行入森林里用食。吃完后,他又起来离开挢赏弥。他向着河边走。他没有通知任何人他离开,就是他的随从罗祗多和阿难陀也不知道他离开了。
佛陀一直步行,直至来到芭娜迦留罗伽罗村这个市镇。他在这里遇到他的弟子,薄功尊者。薄功请佛陀到他独居的森林里。他给佛陀奉上毛巾盥盆清洗手脚。当佛陀部及他修行的情形时,他告诉虽然他只一个独修,但却体验到喜悦和自在。佛陀说:“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悦。”
与薄功道别后,佛陀起行前往离这里不远的东竹林。佛陀正准备进入森林时,却被林地的守卫停住:“僧人,别进去呀,你会打扰林中正在修行的几位僧人的。”
佛陀还未来得及反应,阿耨楼陀尊者突然出现。他兴奋地跟旨陀招呼,并对守卫说:“这位是我的师父。请让他进去。”
阿耨楼陀带佛陀进入森林。他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两位比丘一起住在这里。他们都很高兴见到佛陀。竺难提伽替佛陀拿钵,而金他们又奉上毛巾盥盆。三位比丘向佛陀鞠躬顶礼。佛陀请他们坐下,问道:“你们在这里感到满意吗?你们的修行,进民如何?在这里乞食和教化,有遇到困难吗?”
阿耨楼陀回答道:“世尊,我们对彼此关怀备至,生活上的和谐犹如乳蜜交融。我认为可以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一起是我的福气。我很珍惜他们的友谊。我每做一件事之前,无论他们在或不在,我都会先停下来,问问自己他们的反应将会是怎样。我的言行会令师兄们不高兴吗?只要有怀疑,我便立刻抑制自己。世尊,我们虽是三位,但犹如一体。”
佛陀点头,表示赞许。他望向另两位比丘。金毗罗说:“阿耨楼陀说的都是真话。我们和平相处,而且都互相关怀。”
竺难提伽也加入:“从食物至修行的见解体验,我们什么都一齐分享。”
佛陀嘉许他们说:“好极了!我真高兴看到你们如此融洽相处。一个真正的僧团是应该这样和平共处。你们真的醒觉了,所以你们才证得这种和谐。”
佛陀在这里和三位比丘住上一个月。他观察他们每天早上怎样在禅修后乞食。那一个比丘最先回来,便替其他的比丘准备座位、取水以备清洗、和摆放好一只空钵。他自己用食之前,必先把一些食物放进空钵内,以防其他的比丘乞不到食物回来。他们全都用食后,又将所余的食物放置地上或水流中,小心不会伤害附近的小动物。然后,他们才一起把乞钵清洁洗净。
谁先发觉到茅厕需要清洗,便立即去做。需要别人合力的工作,他们都一起合作。他们又不时坐下来,交换修行上的心得和经验。
闻开三位比丘之前,佛陀对他们说:“比丘,僧团的本来性质就应该是和谐的。我认为依照下列的原则,和谐相处是可以达到的:
一、共同享用一处公用的地方,如森林或家居。
二、共同享用日常的必需品。
三、一起守持戒律。
四、只用有利于和合的言证,避免导致僧团分歧的言说。
五、互相交换见解和心得。
六、尊重他人的观点,而不要勉强别人跟随自己的看法。
僧伽如能依照这些原则,必定能够获得喜乐与和谐。比丘,让我们以后遵照这六条原则。”
比丘们都很乐意接受佛陀的教导。佛陀与他们道别后,便步行至波奈耶伽附近的罗稽罗森林。在一棵娑罗树下禅坐后,他决定一个人在这里度过即将来临的雨季。
<strong>47.依照正法</strong>
坐在娑罗树下,佛陀沐浴在平和、喜悦和自在之中。这个可爱的森林里,有碧绿的山坡、清澈的泉水,更有一个湖。佛陀享受独居的宁静。他想起挢赏弥那些比丘的纷争,连累在家弟子也受困扰。他对比丘不肯听从他的指示感到失望,但他却明白他们是被瞋恚心所蒙敝。
佛陀在罗稽罗森林遇上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其中包括一群象。最年老的象后,时常都会带着小象到湖边沐浴。它又教小象如何啜饮清凉的湖水和吃水里的荷花。佛陀旁观它怎样用象鼻抓着一束荷花在水里清洗和摇去污泥。小象都彷效着它。
这群象很喜欢佛陀,渐渐成为他的好朋友。象后更时会摘来水果,献送给佛陀。佛陀喜欢抚摸小象的头项,又和它们一起走到湖里去。他很爱听象后威猛的喊叫声。那声音就很像号角。他自己练习大象的叫声,直至如它的一模一样。一次,象后发出叫声后,他也作出同样的号叫。象后凝望着他,然后上前跪下,像要向他鞠躬似的。佛陀轻抚它们头部。
这是佛陀证悟后第十次的安居,但只是他第二次单独度过雨季。整个季节,他都是一个人在清凉的森林里,只是早上出外作短暂的乞食。雨季过后,佛陀离开他的象群朋友,前往东北。
经过两星期的步行,他终于抵达舍卫城的祗园精舍。舍利弗和罗睺罗都非常高兴见到佛陀。她些大弟子也正在祗园精舍,其中包括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遮罗、优婆离、摩诃句帝耶、摩诃迦毗罗、摩诃军那、离婆多和提婆达多。阿耨楼陀、金经罗和竺难提伽也刚从迦罗村的竹林来到了祗园精舍。乔答弥比丘尼也在舍卫城。见到佛陀,他们每一个都很喜欢。
步进他在祗园精舍的寮房,佛陀发现阿难陀正在那里打扫。佛陀已离开这里足有一年零四个月。阿难陀放下扫帚,向佛陀鞠躬礼。佛陀问他有关挢赏弥的情况时,他这样回答:“你离开之后,几位师兄弟走来告诉我:‘师兄,师傅走了。他是一个人离开的。你为什么不跟着去以作随从?你不去的话,我们便自己去。’但我告诉他们:‘既然佛陀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离去,他一定是想独行的了。我们不应打扰他。’六个月后,这几位师兄弟又告诉我:‘师兄,我们已很久没有直接得到佛陀的教诲。我们想去寻找他。’这一次,我也同意他们。我们四出找寻,但都找不到你。没有人知道你的下落。最后,我们才前来舍卫城,但你也不在。因为我们预料会早晚前来,所以就在这儿等待。我们都知道你一定不会离弃你的弟子的。”
“世尊,他们的冲突越益恶化。双方都互不理睬。气氛很不自然。在家众都对我们其他的比丘表示不安和失望。我们向他们解释,告诉他们很多比丘都拒绝分立。逐渐,在家弟子便自有主意。他们到精舍来与滋事的比丘说项。他们说:‘是你们弄到佛陀这样不高兴地离开的。你们应负上这个责任。你们又令我们在家的对僧团失去信心。请你们反省吧。’起初,滋事的比丘都不予理会。但接下来,在家众决定不再给这些比丘供食。他们说:‘你们不值得佛陀的爱护,因为你们不能和合共处。你们是遵从佛陀教示的,便应该彼此和解和往找佛陀向他认错。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对你们恢复信心。’世尊,在家人一进坚持他们的立场。我离开那天,他们双方已同意见面。我肯定他们很快便会到这里来,作正式的认错。”
佛陀拿起阿难陀放下了扫帚。“让我来扫。请你替我找舍利弗,告诉他我有事和他商谈。”
佛陀随意扫了几下,便到房子外的一张竹椅上坐下。祗园精舍的确美丽。树上正挂上了新叶。鸟儿满森林的歌唱。舍利弗来后,在佛陀旁边默默地坐了一阵子。
佛陀告诉舍利弗他的心事。“我们心需一起尽能力防止这美丽的精舍有不和的事件发生。”
他们就这件事发生。
这天之后的一个下午,舍利弗尊者接到消息,知道挢赏弥的比丘正在前来祗园精舍,并已抵达舍卫城。于是,舍利弗便去问佛陀:”挢赏弥的兄弟很快便会到达。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佛陀答道:“依照正法去处理。”
“你可解释申明吗?”
“舍利弗,你还需要这样问吗?”
舍利弗静下来。这时,刚好目犍连、迦叶、迦遮罗、句帝耶、迦毗那和阿耨楼陀来到。他们也问:“我们应该怎样应付从挢赏弥来的兄弟们?”
他们全都望着舍利弗,但他只是微笑。佛陀望着这些大弟子说道:“细听双方的陈词,绝不要有偏帮。留心考虑你们所听到的,再继定是否合符正法。只有合符正法的,才会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这些也就是我自己所修习的。我曾经责斥过或我自己不修习的行为,也就是不符合正法的。当你们了解到什么是合符或不合符正法时,你们便会知道怎样帮助他们达成和解。”
这时候,以给孤独长者为首的几位在家护法,来到佛陀的房舍。他们说道:“世尊,挢赏弥来的比丘已到了。我们应怎样招待他们?我们是否给双方都供食?”
佛陀微笑。“都给双方供食吧。向他们表示你们对僧伽的支持。赞赏他们合符正法的说话。”
阿难陀回来向舍利弗报告,说挢赏弥的比丘已到了精舍门外。舍利弗问佛陀:“我们应该现在让他们进来的吗?”
佛陀说:“打开大门欢迎他们。”
舍利弗说:“我先去给他们安排休息的地方。”
“让他们双方暂居不同的住处。”
“或许会有困难找到足够的地方。”
“我们暂时应会耐得住一点挤迫的。但切勿让长者露宿。把食物和医药平均分配给全部的人。”
舍利弗通令他们开启大门。挢赏弥的比丘都被分配了必需品和地方度宿。
第二天早上,舍利弗依佛陀的意思,把新来的比丘分成小组,到不同的地点,如常出外乞食。那天傍晚,比丘们请舍利弗安排他们与佛陀见面,以能正式认错。舍利弗说:“向佛陀认错并非最重要的事。你们首先要真正互相谅解。只有这样,认错的仪式才有意义。”
晚上,那个扰起事故的经师去找那位戒师。他合掌鞠躬,跪在戒师面前说:“尊者,我承认我是犯了戒。你谴责我是对的。我已准备在僧众前认错。”
经师明白唯一的方法解决这次纠纷,就是熄灭他的骄慢心。戒师的回应,也是跪在地上,然后说道:“我也承认自己太过缺乏谦恭和圆滑。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
深夜时份,举行了一个经师认错的仪式。每人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些在事件中一直没有偏袒的挢赏弥比丘。子夜之后,舍利弗才告诉佛陀和解已经达成。佛陀默然点头。这次的纠纷,终于告诉一段落,但他知道所造的伤害则需要一段长时间才可复原。
<strong>48.以禾盖土</strong>
目犍连尊者提议召开一次大会,齐集祗园精舍的大弟子和挢赏弥事件中的当事人。集会的目的,是要从这次的经验学习,以避免这类事件再次发生。摩诃迦叶将作大会的主席。
会议开始,摩诃迦叶首先请阿耨楼陀覆述佛陀在东竹林对他解说的六条和共处的原则。听过阿耨楼陀的阐释后,目犍连尊者建议有修道中心的比丘和比丘尼,都把这些条文背诵。
经过四天的讨论,会中的比丘订下了七项僧团内调停纠纷的和议程。他们称这七项程序为七灭诤:
第一项程序是现前毗尼,又作面前止诤律,即‘面对面坐谈’。这项程序,是要让双方同时在场时,把整个纠纷在大会中陈述。这是为了避免私人谈话影响各人对任何一方的偏袒,因而导致更多的不和。
第二项程序是忆念累尼,即忆止诤律。在大会上,双方都要尽量从事故的开始,记述所有导致冲突发生的细节,然后清楚陈说。如有证人证物,便需一并提供。大会将会耐心细听双方陈词,以能获得足够资料作出审有查。
第三项程序是不痴毗尼,又作不痴止诤律。当事僧尼是应该志在和解。双方都要被大会看到是有诚意这样做的。倔强彼视为消极和有破坏性。假使一方声称他的破戒是由于无知或心神不定,实乃无意,大会也应列入考虑因素之一,以期找到双方都合意的解决办法。
第四项程序是自言毗尼,又作自发露止诤律,即‘自行认错’。任何一方都会被勉励自行承认过失,而不要待大会或对方提出。大会将会给予充份的时间,以使他承认任何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失,是和解的开始,也能鼓励对方作出同样的表示。这有可能导致全面性的和解。
第五项程序是觅罪相毗尼,又作本言治毗尼、居止诤律,即‘接受裁决’。达到裁决的时候,便会将它三次宣读。如果没人反对,便作判决成立。双方都不能反对裁决。他们是要信赖大会的评审,和作出大会判决的要求。
第六项程序是多人觅罪相毗尼,又作多觅毗尼、展转止诤很,即‘一致同意的决定’。经过详细审核双方陈词,和肯定双方和解的诚意,大会作出的裁决是需要是致通过的。
第七项程序是如草覆地毗尼,又作草伏地、如弃粪扫止诤律。在大会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僧,会被委任代表每一方。他们都会是在僧团中深受尊敬的高僧。他们虽然不需多说,但他们所说的,都会特别有份量。他们的说话将会是安慰和疗伤的性质,以使大家能尽快和解。这就像以禾盖土,使行过的人都不会染污衣服。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些高僧才使双方再不计较小节,而导致和好与谅解。
佛陀的大弟子把这七项调解程序呈给佛陀批阅。他赞赏他们的功劳,并同意将这些条文列入正式的戒律中。
佛陀在祗园精舍多逗留六个月,才动身回去王舍城。途中,他往视菩提树,并到优楼频螺探险访缚悉底一家人。缚悉底那时已二十一岁,佛陀回来履行他的诺言,迎接缚悉底加入僧团。缚悉底被授戒后,很快便与罗睺罗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strong>49.大地的教化</strong>
对马胜和阿难陀忆述有关佛陀弘法的努力,缚悉底听得十分投入,兴趣盎然。乔答弥比丘尼和罗睺罗了听得入神。阿难陀的记忆的确惊人。马胜所遗漏的小节,他都替他补充。缚悉底很感激两位比丘和乔答弥比丘尼及罗睺罗。如果不是他们,缚悉底相信自己永远都不会知道关于佛陀的那么多事迹。他真希望自己能够时常亲近佛陀,以能见证他的生活和直接被他教导。
缚悉底也感谢善生。虽然他自己是个‘不可接触者’的牧童,但善生令他得到了一般青年所得到的基本教育。几年前善生离开优楼频螺去嫁给一个在迷底耶的人时,他的课程才因而终止。缚悉底相信他现在可从罗睺罗不只是来自贵族,而且更在僧团里平静专清高的气氛中浸淫了八年之久。比起罗睺罗,缚悉底觉得自己粗暴笨拙。但这些感受却令他倍加精进修行。舍利弗嘱罗睺罗教缚悉底基本的行仪,如穿衣、持钵、行、住、坐、卧、用食、洗衣、听开示等,而这全部都要在留心专注中进行。一个比丘要熟诵和勤修四十五项促进专注平和的行门。
原则上,罗睺罗仍然是个沙弥。他要等到二十岁才可受具足戒。一个沙弥要守十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带花饰和不用香水、不坐卧高敞大床、不参与世俗歌舞宴会、不沾钱财、和过午不食。四十五行门虽是具足比丘所修,但罗睺罗知道他也应该研学行持,以作准备。一个比丘要守一百二十条戒律,当中包括了四十五行门。罗睺罗告诉缚悉底将会有更多的戒律附加,而他听到数目将会超过二百之多。
罗睺罗对缚悉底解释,僧团最初的几年是没有正式戒律的。比丘的受戒非常简单。那人只需跪在佛陀或一位比丘脚下,念诵三皈依文三遍。但僧团日益扩大,人数渐多之后,便有需要制订规条作指引,以使比丘们更有自律。
罗睺罗又告诉缚悉底,第一个违反僧伽精神的比丘,名叫须帝那。也就是须帝那的行为,促使佛陀订制最初的戒律。受戒以前,须帝那是个已婚的人,居住在毗舍离郊区的迦难达村。他听过佛陀说法后,便要求披剃。成为比丘后不久,他回到迦难达。他答应了家人的邀请,回家吃饭。他的家人又劝他还人俗,替家里经营生意。当他拒绝时,他的家人便埋怨他身为独子而不承继家业。他们恐怕家财会堕入他人手里。看到须帝那坚决不肯还俗,他的母亲便求他为家里留后,以继香灯。经不起母亲的哀求,又因为没有戒律作引导,他便同意与前妻在摩诃婆提森林中相会。之后,他的妻子怀孕,产下一个男婴,改名毗迦耶,意即‘种子’。须帝那的朋友嘲笑他,称他为‘种子的父亲’。僧伽的声誉也因此受损。佛陀召集众僧,呵斥须帝那。就是因为这件事故,戒律才被制订。从那时起,每次有比丘违反解脱与开悟之道的精神,便会召开大会,加订新戒。这些戒律称为波罗提木叉。
有四条戒律最被重视。违反其中一条,他会被逐出僧团。如犯其他的戒律,认错后便可得到原谅。四条大戒是不淫、不盗、不杀、和不要在未证道前夸濯自己已证道。这四条大戒称为波罗夷。
罗睺罗又告诉缚悉底,佛陀虽然很爱护他,但却从来没有对他特别照顾。他回想起十一岁那年,他有正务不作而跑了去玩。为怕受到责备,他向舍利弗撒谎。为免真相被舍利弗揭露,他一连撒了四个谎话。但真相通常都会早晚被悉破。他的谎言也不例外。那次,佛陀为了教导他,特别告诉他诚实的重要。
那时,舍利弗和罗睺罗在阿摩芭娜帝迦园林居住。这处离佛陀住的竹林不远。一天,佛陀往访他们。罗睺罗拿了一张椅子给佛陀坐下后,便又拿一盆水给佛陀清洗手脚。佛陀洗涤完毕,便将里大部份的水倒去。他望着罗睺罗问道:“罗睺罗,盆里剩下多水还是少水?”
罗睺罗答道:“只剩下很少。”
佛陀说:“你知道吗,罗睺罗,一个说谎的人的信用,就如这盆里剩下的水一样少。”
罗睺罗默不作声。佛陀又将剩下的水也倒去,然后问他的儿子:“罗睺罗,你看到我怎样把水倒清了吗?”
“我看到”
“那些继续不说实话的人,他们的信用就像这个盆里的水,全部流失了。”
佛陀把盆反过来,问罗睺罗说:“你见到这盆是怎样反过来的吗?”
“我见到。”
“如果我们不习正语,我们就像这个盆一样的颠倒。就是开玩笑也不能撒谎。罗睺罗,你知道一个人为何要用镜子吗?”
“知道,镜子可以给我们看自己的反映。”
“对了,罗睺罗。你应该像照镜一般对待你自己的行为、思想和言语。”
罗睺罗的故事令缚悉底更深刻体会到正语的重要。他想起自己曾多次对父母撒谎,更有一次是对善生的。他庆幸没有对佛陀说过假话。其实,佛陀是很难被骗的。人说谎话,他可以轻易看得出来。缚悉底想:“我决心以后要对所有的人说真话,就连小孩也不例外。这是我作为报答佛陀对我的恩典。我一定会努力精进,坚守戒律。
每月两次,在新月和圆月之日,比丘都会聚集诵戒。每条戒律都被高声读诵,然后僧众会互问谁有犯戒。没人的话,便又朗读下一条。如果有人犯戒的话,他便要在僧众前认错。除了四大戒条外,一般的犯戒都可经认错护得饶恕。
很多时,佛陀会叫缚悉底加入他的行列各乞食。舍利弗和罗睺罗也会同行。这年雨季,他们都住在王舍城南部一个小镇耶迦难罗附近的山里。一天下午,当比丘们行经耶迦难罗稻田的时候,他们被一个名叫婆私吒,属于高尚阶层的农夫停下来。这个农夫非常富有,拥有几千亩的农地。那时正是初耕时节,他正在那里指挥着数百个工人的劳动。看见佛陀经过,他站正在去路,用鄙视的语气说道:“我们是农夫。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植和收割农作物以能有食物作粮。你们什么也不做,却仍然有食物可吃。你们全部都没用,不犁田、播种、施肥、栽种或收成。”
佛陀应道:“啊,但我们其实有这样做的。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种和收成。”
“那你们的犁在那儿?水牛和种子何在?你们又有什么的收成?”
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至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大人,没有信念、了解和爱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
婆私吒发觉自己不期然地被佛陀的说话所感动。他下令侍从给佛陀送上浮汁香饭。可是,佛陀没有接纳。“我并非希望得到供养才与你分享这些。如果你真想作供,请等下一次机会吧。”
那地主大受感动,一下子便伏到地上来,请求佛陀收他为在家弟子。缚悉底亲眼看到这一切的。他明白自己可以从佛陀那里学到很多。他知道在佛陀众多的学生中,很少数这样幸运,得以亲近佛陀。
雨季过后,佛陀前去西北弘法。他秋末才回到舍卫城。一天早上乞食时,罗睺罗不能集中专注。虽然他继续跟着单列的排行,但他的心神已不住。凝视着前面的佛陀,罗睺罗便猜想着佛陀如果没有走现在的道路,又会怎样。假使佛陀继位为王,罗睺罗自己又会如何?满脑子想着这些,罗睺罗完全忘记了观察呼吸和步代。佛陀不需要看见罗睺罗,已经知道他的儿子不能专注。他停下来,转身过来。其他的比丘也因此停顿了。佛陀望着罗睺罗说:“罗睺罗,你有观察着呼吸和保持专注吗?”
罗睺罗低头。
佛陀说:“要保持专注,你必先要静观呼吸。我们就是在乞食之中也要禅修。继续去静思众生因蕴集而成的无常性和无自性。五蕴就是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细察你的呼吸和思想,这样,你的心便不会散乱。”
佛陀又转过身来,再继续前行。他的说话也提醒了其他的比丘要保持专注。但行不到几步,罗睺罗便自行离队,行往森林里独坐树下。虽然缚悉底跟着来,但罗睺罗对他说:“请你继续跟其他比丘乞食去。我现在没心情乞食。佛陀在众多比丘前教误训我,我真觉羞耻。我想在这里静坐一会。”看见自己帮不到好朋友,缚悉底唯有再回去加入其他比丘的行列。
回精舍的路上,舍利弗尊者和缚悉底再次邀同罗睺罗一起回去。回去精舍,缚悉底把一半食物分给罗睺罗某些教示。他说:“罗睺罗,向大地学习吧。不论我们把清香的花朵、香水、或鲜乳汁撒在地上,又或将秽臭的粪便、尿、血、粘液、涎沫等丢弃在地上,大地都一概领受,无牵无惧。因此,当遐想冒起的时候,不要被它所缠缚或奴役。”
向水学习吧,罗睺罗。当我们用水清洗污垢,水一点也不会悲伤或觉羞辱。向火学习吧。火会毫不分别的烧毁一切。它并不会介意烧的东西是否洁净。向空气学习吧。空气运战着所有的气味,不论它是香是臭。
罗睺罗,修习慈爱以降伏瞋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产生的喜悦。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的看待。这是,因为那是。那是因为这是。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不要排斥一样而又却追求另一样。
罗睺罗,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如你修心它们,你一定会成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乐的泉源。
罗睺罗,定思无常以能破除我执的妄见。静思色身的生、住、异、灭、以把自己从欲念中解脱出来。时常观察你的呼吸。专注于呼吸会为你带来无限的喜悦。
缚悉底很高兴自己坐在罗睺罗身旁,因而听到佛陀所说的一切。虽然缚悉底已背诵了转法输经和无自性经,但他就从未有领略过像今天这种微妙的法味。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亲闻佛陀说这两部经的关第。他第一次亲听佛陀的经教,是看顾水牛经。但那时他还未够成熟读所有其他的经教。
那天,佛陀又给他们两个年青人教导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呼吸。虽然他们都曾接受过这方面的教导,但今次却是他们第一次得到佛陀的亲自指引。佛陀告诉他们,留心专注地观察呼吸得到的第一样效果,就是降伏散乱和昏沉。
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吸人气息。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呼出气息。在这些练习呼吸的时候,集中你的心念在你的气息上。这样,胡思乱想便会终止,而使你的心投入专注之中。当你察觉你的呼吸,你便证得醒觉。这种醒觉,就是潜藏在每一个众生之内的佛性。
吸入的气息短,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的气息长,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你要全面的察觉每一口气息。专注地观息可以帮助你得定。有了禅定,你便可以洞察你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真性。这又称为净身法。
佛陀全心全意的教导他们。他的说话简单而深奥。缚悉底很信心凭着佛陀这特别的一课,他可以比以前容易保持专注的观息,因而在修行上有更大的进步。向佛陀鞠躬顶礼之后,缚悉底和罗睺罗一起步往湖边。他们互相重覆佛陀所说的,以能牢牢说着他的言教。
<strong>50.一把麦糠</strong>
接下来的一年,佛陀与五百比丘在鞞阇那雨季安居。舍利弗和目犍连替他助理一切事务。安居季节刚过了一半,整个地区都被干旱影响,热气迫人。佛陀大半天都在一棵婆树荫下度过。他用食、开示、禅修和睡觉都在同一棵树下。
安居进入第三个月,比丘们所乞食到的食物越来载少。食物短缺是因为天旱所至,就是政府的储备粮饷,都已所余无几。很多增人都往往空钵而回。佛陀也不例外,每次空钵而回的时候,他便只好喝水充饥。所有的比丘都变得面黄山骨瘦。目犍连尊建议迁往郁多罗拘庐度过剩下来的安居日子,因为那里会比较容易找到食物。但佛陀却反对,他说:“目犍连,不单是我们在受苦,除了几个最富有的住户外,这里我们的机会去分担和了解他们的苦难。我们是应该留在这里至安居完毕的。
他们这次前来鞞阇那,是富商火达多听过佛陀说法后邀请他来这里安居的。但火达多现在却在外公干,对家乡的情况毫不知情。
一天,目犍连着精舍旁边仍长得壮绿的一些草木,对佛陀说道:“世尊,我想这些树木还可以保持健壮,必定是因为泥土晨的营养丰足。我们可以掘起那肥沃的土壤,与水调匀,以给比丘们作食。”
佛陀说:“这是不对的,目犍连。我昔日在弹多落迦山上苦修的时候,也曾这样试过,但发觉其实没有好处。许多生物都住在泥土里,以防受到太阳的暴晒。如果我们翻起泥土,这很多的微细生物和植物便会死去。”目犍连再没有说下去。
一向以来,比丘的僧规都是乞来的一部份食物,放进一个空着的容器,以供那些乞得不够食物的比丘所用。缚悉底留意到在过去十日,容器内就连一料饭或一小片烘饱也没有。罗睺罗私下告诉缚悉底,虽然每个比丘都乞不够食物,但一般人都会先供食给年长的比丘们。因此,年轻的比丘大都乞不到任何的食物。缚悉底也有同感,他说:“就是在乞到一点食物的日子里,我吃完之后也很快又肚子饿。你也是这样吗?”
罗睺罗点头。他发觉自己时常因为饥饿,以至夜间不能入睡。一天乞食回来,阿难陀尊者在户外的三脚炉上,放上一个土制的煲。他又收集了一些柴枝生火。缚悉度走过看看他做什么,并自动替他看火,因他对这等工作最为熟悉。不到一会,火已烧得熊熊的。阿难陀从他的钵中把一些看似木悄的东西倒进煲内。他说:“这是麦糠。我们可以把它烤香,然后献给佛陀。”
缚悉底一边用两支小竹枝移动着麦糠,一边听阿难陀说他如何遇上这个刚带着五百匹马来到鞞阇那的马贩。他看到比丘的苦况,因而嘱阿难陀当比丘有需要时,可到他的马房受他供养马匹作粮的麦糠。那天,阿难陀被供两把麦糠,其中一把是给佛陀的。阿难陀答应会把这个慷慨商人的消息告诉所有的比丘。
麦糠很快便烘得香喷喷。阿难陀把它放回钵中,更请缚悉底陪他一起前去婆树那里。阿难陀把麦糠给佛陀奉上。佛陀问缚悉底有没有食物。缚悉底展示他那天很幸运地乞到的甜薯。佛陀邀请他们坐下来与他共食。他恭敬的提起他的钵。缚悉底也专注地拿起他的甜薯。当他望着佛陀把麦糠满怀感恩的拨到嘴里时,他真的想哭了。
那天开示完毕,阿难陀尊者告诉僧众马贩的好意。阿难陀请他们只要在乞不到食物时才到马房受供,因为麦糠本来是给马匹吃的,他不希望连累马匹捱饿。
那夜,舍利弗在月下往访在婆树下的佛陀。他说:“世尊,醒觉之道太奇妙了!所有听闻、理解和修行它的人,都给它改变过来。但世尊,你入灭后,我们又怎样能够确保大道的承传呢?”
“舍利弗,如果比丘们可以掌握到经中的真义,而又如实修行和严守戒律,解脱之道便可以世代延续下去。”
“世尊,众多的比丘都勤诵经典。只要将来世代的僧人都继续如是,您的慈悲的智慧定必可以永世深广流传。”
“舍利弗,单传经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实行经中所说的。守持戒律尤其重要。没有戒行,正法难持。没有戒律,正法很快便会灭亡。”
“有没有方法把戒律形式化以能保存于后世呢?”
“这仍没有可能。舍利弗,一套完整的戒律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人可以建立的。僧团的初期,是没有戒律。我们现在有一百二十戒。这个数目会随着时间增长。舍利弗,现时的戒律还未完整。我相信它的数目将会达到二百以上。”
安居最后的一天终于来临。富商火达多从外回来才知道比丘们的状况。他觉得非常惭愧,便立刻在家里给比丘们供食。他又给每位比丘送上一件新的衲衣。佛陀作了雨季最后一次的开示后,比丘便往南面而行。
这次的旅程很是写意。比丘们都行得不缓不急。他们日间乞食,夜间作息。每天午食后小休,他们又再出发。他们偶而留在一些村镇数天,以满足当地居民听法的兴趣。晚间,僧众都在睡觉前读诵经本。
一天下午,缚悉底遇到一群看顾水牛的男童,正牵着水牛回家。他停下来与他们交谈,怀缅着自己少年时的日子。忽然,他思乡的情怀被勾起来了。他惦挂着庐培克和芭娜,尤其是媲摩。他不知道一个比丘是否应该想念他已离开了的家人。当然,罗睺罗也曾告诉缚悉底他对自己的家人也非常挂念。
缚悉底现在已二十二岁了。他比较喜欢与年青人相处,尤其喜欢和罗睺罗一起。他们时常都会互吐心声。缚悉底告诉罗睺罗他看水牛的日子。罗睺罗从没有过机会坐在水牛背上。当缚悉底告诉他水牛的温驯,罗睺罗起初觉得很难相信。缚悉底移山倒海了再三保证,虽然水牛体型庞大,但却是其中一类最驯良的动物之一。他不知曾多少次在归途上仰卧牛背,沿着河岸欣赏蓝天白云,享受在温暖软滑的牛背上悠闲的每一刻。缚悉底又告诉罗睺罗他与别的孩子所玩的游戏。罗睺罗很喜欢听这些故事。这种生活是他从来都未接触过的,因为他在王宫里长大。他说他想骑在水牛背上。缚悉底答应一定替他作出安排。
缚悉底设法想给罗睺罗安排骑水牛,但却记起他们都已是受了戒的比丘了!他决定如果途经故乡附近时,他便会向佛陀请准准回家探家人。那时,他便可以邀罗睺罗与他同行。当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他便会让罗睺罗骑上庐培克看顾的水牛,在尼连禅河河畔畅游。缚悉底自己也会脱下衲衣,骑上水牛背,就像昔日一般。
翌年,佛陀在者梨迦这些石山上安居。这已是佛陀自证悟后第十三次的雨季安居了。弥伽耶是他当时的侍从。一天,弥伽耶向佛陀透露他在森林禅坐时,往往会被情欲所扰。佛陀曾嘱咐比丘们要有些时间独自修行,但他独自修行时,却有这么铁魔障现前,因而令他非常担心。
佛陀告诉他,独自修行并不代表不需要同修的支持。当然,与友伴作无聊的闲谈或言说是非都肯定对修行有损无益,但得到同修道友的支持,对修行却是非常重要的。比丘们需要在团内共下,以能互相勉励。这才是皈依僧宝的意义。
佛陀又说:“一个比丘有五种需要。第一是同修道友的善知识。第二是有助比丘保持专念的戒律。第三是要有足够的机会研读教理。第四是精进修行。第五是能体解事物的慧力。后四样的需要都是有赖第一样条件的存在,那就是要有同修良伴。”
弥伽耶,修习观想死亡、慈悲、无常和对呼吸的觉察:
要降伏欲念,必需修习观想死尸。深深洞视身体腐烂的九个阶段,从气息停止至白骨化为尘土。
要降伏瞋怒,必需修习观想慈悲。慈悲可以使我们明了自己心内瞋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导致我们瞋怒的人。
要降伏贪欲,必需修习观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万象的真相。
要降伏散乱,必需修习观想气息的呼吸。
如果你能够时常修习此四种观想,你必定可以证得解脱和彻悟。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