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最新章节 >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4节

  池田科学的理性用归纳法探究事物,直觉则用演绎法把握事物。我想这二者是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关系。因为理性必须有直觉的活动作前提,而直觉所把握了的事物又需通过理性加以纠正或明确。理性不断经过锻练,可以启迪直觉智能。

  再有,理性的作用是将复杂的对象分解为单纯的构成因素。

  与此相反,直觉可以说是将对象作为整体来认识,并直接探索其内部的本质。这样,二者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实际上是人类睿智的两个方而。两者相辅相成来不断提高人性。这种认识您以为如何

  汤因比人类凭知觉获得的材料既知事项成为科学假说中的素材。所谓假说,就是对这样累积起来的素材加以假定的说明。

  因此,假说需要验证来证实。验证的手段有两个,每个都必须能适用。其一是用理性来检验,即要看这个假说是否能与其他各种假

  23

  展望二十一世纪

  说相容。进一步说,虽然一般来看是暂定的,但已被公认的整个知识体系是否会与这项假说产生矛盾。其二是将这个假说和以这个假说为基础而衍生的一系列现象互相验证。要看这个假说能否完善地说明这一系列现象,其中是否会有互相抵触之处。

  但是无论怎么看,假说的正确性都不会得到肯定性的证明。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尽管我们要努力网罗一系列现象,但还是无法确证需要检验的现象都收集齐全了。有时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些现象尽管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自然要归入某个系列,可在那之前我们却从未加以观察过。而且,这种新观察到的现象说不定和以往已被认可的假说有矛盾。这种棘手的情况哪怕只有一件,就足以使对一系列现象所做的假设性解释失去说服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假说的根源呢我们提出某种假说,并不是出自知觉获得的材料。假说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说明。

  假说也不是根据理性提出的。我们的理性的作用只是研究或批评假说,而不能产生假说。理性是在其作用的对象假说出现之后,才开始括动的。理性和知觉都是在精神的意识水平线上起看作用。

  使我们提出假说的是直觉。直觉从潜在意识的深层涌现出来,融人意识之中。意识本身只是单纯从潜在意识接受直觉,既不能产生直觉,也不能创造直觉。理性和直觉都是非创造性的,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来自直觉,其根源是潜在意识。

  池田您这番话是对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所作的非常明快的说明。科学也好,宗教也好,在创造者们身上出现的那种可称之为伟大的精神飞跃的现象,其源泉就是直觉。理性本身不能创造什么,要创造性地洞察事物现象,就必须依赖直觉智能。

  只是由于直觉多为主观性的,所以稍有偏差,就很容易自以为是。因此,直觉所感受到的东西究竟正确与否,必须经过理性认识

  24

  第一编第一章人类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的检验。但是,我们从这里再进一步说,理性和直觉互为补充c相互完善这个认识的规范,再明确点儿说是“直觉的理性”c“理性的

  直觉”这种东西,不是很值得探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比如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或者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其发现本身固然都是凭伟大天才的直觉智能完成的,但作为获得成功的前提,他们是动用了一切理性的能力进行了思索的。这种直觉与那种没有任何理性的前提性的努力,而偶然灵机一动的直觉,我以为是决不能相提并论的。

  凭直觉获得的真理,对第三者来说,还是有待日后验证的假说。但是对付出了全部理性的努力,凭直觉智能穷其究竟的人来说,这已经不单纯是假说了吧。我想,这里起作用的直觉不是简单的偶然性的,一定是可以称为“理性的直觉”的这种东西。

  汤因比因为知觉和理性都是在意识的水平线上起作用,所以人们可以据此相互比较记录,了解各种各样的人在感觉什么,在怎样推理。这样,大家对某一现象就可以得到一致的解释,得出一致的思考结论。我们将这种一致的解释和结论称为客观性。这意思就是说,不能是只属于某个个人特有的,因之和别的解释结论不同的私人见解和思想,必须对一切人都有共同性。但是,如果把“存在即其本身”所真实准确地反映在人类智力上的东西称作客观性的话,那么刚才所说的意识性思维的共同内容是否果真具有这种意义上的客观性呢我们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手段。或许这些共同的内容不过是集体的幻觉而已。

  在直觉中有一种主观性的东西,是属于某一个特有的。这种个人性的直觉或许是别人不能理解接受的。事实上,这种直觉也不见得对所有的人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也还会有些人能改变思想而接受这个直觉的吧。科学家和诗人,宗教方面的先觉,他们的个人直觉就属于这一类。

  25

  展望二十一世纪

  不过,据以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潜在意识是由几个清楚的精神层构成的。在个人性的直觉的水平线以下还有一层,潜在意识似乎就是在这里创造出了cg荣格命名为“原始意象”一类的神话。这个“原始意象”与意识水平线上的理智活动相同,是万人共同的东西。

  同一个“原始意象”反映到许多不同的民族仪式和民间故事中而显现出来。它还变按时间和场所,出现在由代表各种文明的人写成的构思精巧的戏曲和小说里。由于“原始意象”具有强有力的心能,所以具有强制力。有时候它会压倒意识性的人类意志,使人们采取违背本米意图的行动。

  池田荣格所谓的“原始意象”可以认为和所谓“集体精神”是一样的东西吧。就是说,自人类出现以来的所有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东西被继承,并深深地潜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宗教包含着这样的潜在意识层,并要进而探求其内部的真实的存在。因此,宗教很多都是直觉的世界。然而宗教若仅仅强调直观,就会陷入独断。

  我想,宗教的直觉智能也是承受了理性之光才得以在现实中存在的。刚才我说的必须是理性的直觉,也包含这种意思。同样,在科学上如果以为只要有理性就可以了,那就会失之偏颇。理性必须要有直觉智能的支持。

  汤因比我相信,科学和宗教既是从人类潜在意识中的“个性层”,也是从“共性层”中引出直觉的。这一点,科学家创立的假说与宗教方面的先觉的洞察是性质相同的东西。但是科学家们是站在意识的立场来验证这种直觉的,所以其严密性要胜于宗教家。

  与此相反,宗教的先觉们更多地致力于对宇宙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等根本问题给以独断的解释。差不多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都会提出这些根本性的疑问。但是没有一个答案是可以验

  26

  第一编第一章人类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证的。因为这超越了人的思维能力。尽管如此,正是这些根本性的疑问最切实地压在我们的心上,最执拗地要求解答。宗教的先觉给予的解答,在不可能验证这个意义上,确实是独断的。但希腊语d一g独断这个词的原义是指对于一般被认识被承认的真理的一种见懈。

  科学家们把自己的目的限定在观察各种现象,寻找合理的解释,努力审查由此得出的结论。与这种科学相反,宗教则是给我们一幅神秘世界的地图。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人类必须具备意识,度过今后的一生。当然,这幅地图只不过是凭臆测而成的。但对我们来说,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且,比起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可以接近的宇宙中的小片断,并得到了证实的许多科学的调查结果来,这幅地图对我们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当然,科学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但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只是初级的东西。科学性的观察和理论,在最原始的旧石器时代制造工具时,就已经需要了。人类为了存续下去,只用这些最初级的科学就足够了。后来的科学的长足进步,从生存这个目的来看是无用的东西。而且科学的进步甚至很容易招致人类的自亡。

  池田如您所说,宗教与科学尤其在人类历史的现阶段,是人类生活必不可缺少的。我认为,科学和宗教决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我相信,将宗教置于科学的基础上,宗教又包含科学性,科学与宗教相辅相成发扬下去,其结果会进一步开扩人类的视野。

  爱因斯坦博士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废;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我想这句话现在越来越重要了。

  汤因比科学与宗教没有必要对立,也不应当对立。为了应付宇宙,人类必须在精神上接近宇宙。而科学和宗教就是为完成这一目的而使用的相互完善的方法。

  27

  展望二十一世纪

  科学被禁止侵入宗教领域。如果要侵害宗教领域,科学就难免骼人无法验证的独断,这样一来就等于放弃了科学独自的验证这一方法,结果就会完全丧失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吧。

  宗教曾经偶或侵害过科学领域,但当科学坚持其领有权时,就不得不退却了。不过,这种退却没有给宗教自身的领域造成伤害。

  池田宗教和宗教所具有的直觉会给整个人类带来价值。所以,所有的人都认为其本质上的价值是很重要的。我从这个角度思考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完善的关系时,感到下述的方法最好也能加以考虑。就是说,像博士所指出的,宗教多着力于独断式地解答人类最根本性的课题。另一方面,科学则是寻求合理的解释,着力于检验其结果,所以这自然是有限度的。但是,由于科学是诉诸于人的理性,因此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这也是事实。我们要在以直觉为中心的宗教和以理性为主的科学之间,在承认其各自的性的基础上,努力架设一座桥梁。换句话说,宗教家和科学家都要从各自的领域中跨出一步,努力向对方接近。

  当然这不是侵害行为,而是尊重对方的立场,向其靠近。无论靠得如何近,科学的方法恐怕也不能侵入宗教的领域吧。但是我想,这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以利于人们倾心于宗教独自的领域。

  举一个例子说,博士在考察各种高等宗教主张的教义和“终极的精神之存在”的关系方面,将物质极小的形态中不相容的特性作为考察的一个步骤来运用,我认为这是极其有效的。我想,博士所运用的方法,虽然也是为了揭示人类理解能力的限度,但这是出色地解决各宗教间的矛盾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第一编第二章人类周围的环境

  第二章人类周围的环境

  1人类与自然

  池田佛法说:“自然界本身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的一个存在。”并教喻说:“人类只有和自然即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此外,再没有创造性发挥自己的生存的途径。”

  佛法的“依正不二”原理即立足于这种自然观,明确主张人和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分开对立起来考察,就不可能掌握双方的真谛。而且,所谓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自然,同一土地,由于生存其间的生命的主体不同,环境存在的意义也就迥然不同。比如说,人类有人类的环境,鸟类有鸟类的环境。即或同为人类,环境对每个人来说也是的。在这一意义上看,生命主体和其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关系。佛法不断探求这种浑然一体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终于在运动于宇宙的生命力中发现了其原动力。

  汤园比确实如此。不过,对于受希腊语和拉丁语教育,学习基督教以前的希腊c罗马文学的西方人来说,“依正不二”这个概念是不陌生的。因为其理念同样也是基督教以前的希腊c罗马世界的世界观。

  池田这很有意思,我想完全可能是事实。日本人曾经抱有一个信念,要将这种优秀的精神规范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保持人类与环境的词和。因此,在古代日本的自然环境是保存完美的。

  29

  展望二十一世纪

  但到了近代,由于要赶上欧美的发达国家,结果把对待传统的宗教和自然的正确态度,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观念都抛弃了,转而疯狂地追求物质。

  在这里,我们生活于现代的人必须首先看清,现代科学技术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摆脱物质基础上的一一种文明。如果不能正确认识c判断这一点,恐怕就不可能纠正现代文明会破坏自然以至于破坏人类的过失。

  汤因比自从我们的祖先作为人开始生活以来,人类就一直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以求使其更符合人类自身的要求。不仅人类是这样,其他的许多生物也有同样的行为。所不同的只是,其他生物不能和人类一样有意识c有计划地对环境施加影响。总而言之,距今二三百年以前,无论人类还是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还没有发展到毁坏自然而强行制造人为环境的程度。

  当然,事实上在进人产业时代以前,原来一些肥沃的土地已经由于过分的采伐c放牧和耕作而变成了不毛的沙漠。当时这种对“依正不二”的侵害,是后来进人产业时代人类对自然所作所为的不祥的前兆。虽说如此,对自然界的这种初期的损害还只不过是局部的。限于当时人类的技术能力,对于自然界的破坏有一半是无意识中受到了限制。但是在这个阶段,人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意识地限制了对自然界的污损。也就是说,受到了“依正不二概念的制约。

  这一理念和理想是不分东亚和希腊c罗马世界的。我认为,这原本就是人类共同的东西。

  池田当时恐怕是这样的。但是现代的科学文明是以对立关系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它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的利益要去征服和利用自然。可以说科学正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和原动力而发达起来的吧。我觉得这是使现代的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崩溃的一个

  30

  第一编第二章人类周围的环境

  原因。

  汤因比开始有意识而且全面侵害“依正不二”的是犹太一神教这个革命性的理念。我称之为“在宇宙中及其背后的精神存在”的这种东西,在犹太教中是以人的面目出现,凝缩为一个超然的神被众人信奉的。在这个信念中包含着另一个信念,即认为宇宙中除了这个神以外,再没有其他有神性的东西。他们认为,人和人类以外的自然界全是由这个假想的神创造的。这种假想是从人制造工具c艺术品,创建制度等类推出来的。这个创世主被看成是有力量,有权力自由处置自己创造的万物的神。据创世纪第一章第

  二十六至第三十节记载,神允许人类自由处置他所创造的万物,允许人类按其愿望去利用它们。

  这个革命性的教义结果破坏了“正报”和“依报”的“不二”性。人类被从自然环境中剥离开来,自然环境过去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也丧失了。而人类当然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环境了。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的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敬畏之心不仅被以色列的犹太一神教创始者们所破坏,而且也遭到了基督教c和其他宗教教徒们的彻底遗弃。

  池田大概可以这样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进而不断破坏自然,自然界固有的节奏开始紊乱。受到创伤的自然开始向人类进行报复。

  现代文明之所以走到破坏自然这一步,其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如下两条:一个是认为自然界是与人类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他们忘记了自然也是保持一定规律的“生命的存在”。尽管与人类生命的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与人类生命相互关联的。另一个服因,正如博士所指出的,犹太一神教认为人类是最接近神的存在的,所以理所当然地要征服其他生物和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

  31

  展望二十一世纪

  种思想深藏在现代思潮的底部。我分析以上两种思想交相形成了现代科学文明的基础。

  汤因比犹太式的思想是远在公元前九世纪时,在巴勒斯坦第一次形成了体系。但这种思想毫不客气地实行起来则是在进入十七世纪之后。本来犹太式的思想在将其作为理论接受下来的人们中间,实际上是极少应用的。例如伊斯兰教徒,他们对于应当引人近代技术,使近代技术发挥作用这种理念和目的,比其他任何有文化的民族都更迟疑不决。

  耶稣是正统的犹太人。据他的言论录记载,他主张经济上的和信奉神是决不相容的。因此,他谴责经济计划c资本积累和技术等。而且一般说来,他谴责赞美获取经济报酬的工作。耶稣对于贪欲性这个恶都很敏感,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耶稣住在巴勒斯坦,而当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差不多还都是农民,他们是信守“依正不二”的精神,力求和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生活着的。耶稣时代,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社会里还没有现代人这种思想的资本家和工厂主。因此,在耶稣四周的社会环境里,明显的贪欲这种东西是极少的。尽管如此,耶稣看透了人类在任何时代c任何场合都天生具有的贪欲性,并对其进行了谴责。

  再进一步说,十二世纪西欧的基督教圣人阿西基的佛兰西斯的生平c言论和实践,有一些意义更为深刻的东西。佛兰西斯的父亲是位服装批发商,是在经济上获得了成功的西欧最早的资本家之一。佛兰西斯反叛了父亲的生活道路,像那个小国王子佛陀一样,他也抛弃了产业,故意选择了清贫的道路。而且也和佛陀一样,他创设了修道僧团,以此来宣扬自己的理想,传布教戒。

  佛兰西斯受到了耶稣的感化。而且耶稣和佛兰西斯都是在犹太的传统中成长的。但两人对“依报”的态度却和犹太式思想的内涵完全相反,他们都反对人类榨取人类以外的自然。耶稣赞美小

  32

  第一编第二章人类周围的环境

  鸟和野花没有经济上的企求,要求他的作为人类的弟子也应当成为这样做的典范。佛兰西斯知道人类和包括其他生物c无生物的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并且从中发现了喜悦。用佛教语言来说,他是“依正不二”的热烈信奉者c赞美者。我总觉得,佛兰西斯凭直觉预知了后来由于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方面,会出现对贪欲的崇拜。

  池田您说耶稣和佛兰而斯都是“依正不二”的信奉者c赞美者,我对这个见解十分感兴趣。因为我相信,要清除公害,除了依靠“依正不二”的理念之外,别无他途。如何开展以这一理念为基础的运动呢我认为,只有依靠这个理念才能使种种居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民众的能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使其成为巨大的潮流。无论如何是需要变革现代文明的思想方法本身。

  汤因比人类若要避免毁灭自己,只有从现在起彻底治理自己造成的污染,并不再使其发生。我相信,这只有靠世界规模的合作才能实现。如果仅仅是要恢复土地c湖泊c河流的纯洁,也许凭一国防止污染的对策就够了。但是,对人类能否居住的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