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制宜,收到宏大而良好的效果。
中山先生说过:“夷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一九七O年代能源危机、通货澎胀、经济萧条以及国际政治情势的剧变,真是夷险不测;若干管理良好、制度素称健全的大企业,例如英国的ReactionRolls-Royce、美国的Lockheed和PennCentral,在不利情况的冲击下纷纷崩溃,果然成败无定。企业面临此种挑战,yù求“自适”(自求适应环境的变动)、“不移”(保持永生,免除遭受淘汰的命运),惟一的途径,即是“守经达变”。
守经达变,就是“守正以持经,权宜而应变”。“经”,即是“常”;常道常则,叫做经。守经的意思,便是“坚守常道”。“变”系“权术”,引申为“变通”。达变是为了顺应时势的变迁,而作“适当权变”。“守经达变”,乃是一方面坚守常道,一方面适当权变。应用在管理上,正是最佳的法则;对今日世界而言,更是最光明的正道。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贾可贝(N.H.Jacoby)指出一九八O年代,由于高度的政治动dàngxìng和不定xìng的挑战,管理者在低度经济成长率、昂贵资金成本,以及脆弱的产业纪律之外,尚须应付来自各方的压力,包括消费者的需求、环境保护人士的要求,还有宣导人权人士的要求。佛罗里达大学教授何杰斯(R.M.Hodgetts)则宣称“这一个新的十年中,环境的变迁太迅速了;作为一位现代经济人,不能不紧紧追随这重大的变迁。”事实上,早在一九七七年,卢丹士(F.Luthans)和司徒华(T.I.Stwart)这两位管理学者,所倡议的“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便已经指出:世界上没有一种管理方法,能够适合全部的情势。因而提倡:举凡组织结构、激励程序,以及领导作风等等关键xìng的变量,均须斟酌当时当地的情势,而有所适切的调整。
这种“权变管理”,鼓励管理者依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用职能的慨概念、计量的概念、行为的概念或系统的概念。诚如管理学大师杜鲁克(P.F.Drucker)所指称的“变动中的管理世界”,西方管理,近年来极力主张在变动不居的情况下,仅量通权达变,以谋求适应。
“通权达变”的理论很快地传到台湾地区,许多人马上想到它的一些反义词,如“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固步自封”、“胶柱鼓瑟”等等,并用以形容现有的管理。认为处处谨守“祖制”、“家法”,事事依照“规章”、“制度”,自然不能因应环境,由“知变”、“应变”而“求变”。追根究底,又归罪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传统。
中国传统果真缺乏“变化”观念吗?中国人自有历史以来,一切思想、学术、政治、宗教,无不直接、间接渊源于易经所涵的学理。“易”的本义,是“更换”、“改变”、“代替”的意思。易学的真诠,即在阐明宇宙循环的定律,肯定所有事物,都不断变易、jiāo替,有长必有消,有消必有长。
所谓yīn阳消长,即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爻辞所表现的“物极必反”观念,亦就是古代中国思想中的“变化”观念。
至于“通权达变”的精神,孔、孟时代已予强调。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篇)主要在告诉我们,惟有能够自立的人,才可以讲求权宜之道。孟子说:“男女授授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孟子离娄篇)表示礼法也有权变的时候。庄子超脱名利和死亡,却也重视权变,他在秋水篇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庄子认为善于权变的人,不会让外物有伤害自己的机会。
所以至德之人,火不能烧死他,水不能淹死他,寒暑不能损害他,禽兽也不能伤残他。并不是说他自身逼近危险,能不受损伤,而是因此他能辨别安宁和危险,安守穷困和通达,进退都极端的谨慎,以致于没有物能伤害他。
然而,中国人通权达变的意义,乃是对应着“经”或“常”而言的。宋、明理学家所说的“理一分殊”,指出理有可变的,谓之“权”,也有不可变的,叫做“经”。“权”即“经”在万殊之事中的运用。
张晓峰先生更认为“守经达变”才是中国人的民族xìng之一。(中国文化与中国民族xìng)他举论语所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述而篇)以及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篇)证明用舍行藏、出处进退不失其正的,才是理想的人格。此与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的鄙夫,大相径庭。推论到管理上,则虽有风雨如晦的不景气,企业在通权达变之际,仍应坚守其光明正大的社会责任。
处常与处变,守经与权宜,向为中国人所重视。“经”“权”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权不离经”,熊十力先生说:“夫道有经有权,经常大立,权应万变。变体其常,故可于变而知常;权本于经,守贞常而不穷于变。故权行而后见经之所以称常道者,正以其为众妙之门耳。”“经”是“常道”,而“权”为“趣时应变”,所以“无往而可离于经也”。一是“权与经反”,宋朝李靓说:“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是故权者,反常者也。”他主张“事变矣,势异矣”,便不能“一本于常”,却应该“离经反常”。这两种论调,中国人多半是取向于“权不离经”的。春秋公羊传说:“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固然也不失为权宜应变的一种方式,但杀人、亡人为离经叛道的行为,是一种反常的做法,所以“君子不为也”。
台湾地区企业界的“一窝蜂主义”,即是“离经反常”的表现。大家竞相求取短期利益,忘记了“企业应该永生”的根本,徒然引起恶xìng竞争,谁也不敢想象明日的景况。这种弊病,在以往轻工业阶段,对于发展中的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工业,将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后果。因为轻工业投入的资金较少,盲目求变,即使迷失了方向,损失还不太大;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工业投入的多,一旦乱变,造成的后遗症委实不堪设想。
创新(Innovation)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泉源,大学引成汤的盘铭说:“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见中国传统,也是宣导“日新又新”的,不过中国之所以用中字为国名,即是由于中道乃我国的国魂。张晓锋先生把中道解释为“合理化”,合理化的创新、合理化的权变,才是合乎中道的行为。
引进新的理论或观念,也是创新的活动之一,西方的“权变管理”,我们不妨吸取其精华,勿使过与不及,才能获得合理化的权变,也才是中道的管理。
易经中与“中”观念相配的,便是“时”。孔子讲易,宣导“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时中”心法。惠栋、易尚时中说易汉学:“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时中的意义,是在和谐中求均衡,从均衡中求进步。近年来少数人视“冲突”为“权变”的同义词,亦即以“和谐”、“均衡”为“不知权变”、“不能进步”的最大障碍,完全不了解“从容中道,与时偕进”的道理,不明白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依然可以求和谐,获得均衡,并因而得到真实的进步。
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安人,不能安人的权变,即是“权与经反”,这种权变,极容易导致组织内部的冲突,纵使有利,亦是短利、小利,乃至于假利。惟有“权不离经”的权变,才能够在安人的“常道”中求得改善,获得进步。多年来我们引进西洋学说、观念,已经深受“盲目移植”之苦,现在管理界正在鼓励权变之际,亟盼能以“守正以持经,权宜而应变”的中道,作为权变的衡量标准,毕竟守经达变才是管理的正道。
第5章 管理是扩情的历程
有一天,在国际机场,两位男士向旁边一位俊秀的年轻人借笔填表。那位年轻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不行。我马上就要走,出门应该时时不忘带笔才对。”站在背后,我看不见两位男士的表情,只知道他们默不作声,心里一定嘀咕着:“你可以不借,但你实在没有权利教训我们。”那位年轻的朋友,似乎也觉察自己过激的态度,装模作样地看一看手表,便急速地走开了。
这是现代中国的悲观,年轻人是典型的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环境的受害者。语气坚硬,不过是替自己的“无情”找借口,充分证明“人”确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理xìng的动物”;而内心不安,则是由于他毕竟是炎黄子孙,血液里不免流动着丰富的“情”。
中国思想,以儒家为主流,儒家的代表是孔孟。孔子的感情经常正当地自然流露,他认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篇)哀乐好恶,都是人之常情,孔子并不加以排斥。孟子更进一步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恻隐、羞恶,辞让,不外乎情,却是道德的基本,更证明情实在是应当有的。
墨子的爱人之情,更为浓厚;如果缺乏真情,那里谈得上兼爱天下?庄子主张“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德充符),但是,惠施替我们问得十分清楚:惠施:“人是没有情的吗?”庄子:“是的。”惠施:“人如果没有情,怎么能称为人?”庄子:“道给了人容貌,天给了人形体,怎么不能称为人呢?”惠施:“既然称为人,怎么没有情?”庄子“这不是我所说的『情』。我所说的『无情』,乃是指人不以好恶损害自己的本xìng,却能够经常顺任自然而不用人为去增益。”把人类的情,与自然的法则相结合,才能大公无私。庄子希望我们“忘我”,修养到“无人之情”的境界,不使你的情与我的情相冲突,物我两忘,看起来像“无情”,其实是“至情”。
中华文化最宝贵的特质之一,便是“情”。孔子宣导“德治”,主张用“情”来感化;孟子区分“王道”、“霸道”,亦即前者重“情”,后者重“力”。
中国人对情的重视,并不局限于父母、兄弟、子女、夫fù和朋友,也不仅及于贫苦大众。我们不但对“人”有情,对“物”也有情。贵物、惜物,应是儒家文化陶冶下特有的心态。
不幸的是,近代中国出现了若干“怕情”人士,他们极力攻击我国的“人情味”和“同情心”,甚至视为社会最大的乱源,更是国势不振的祸根。经常把“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对比,肯定工业社会是不能也不必讲情的,特别强调“企业是没有感情的”,因为它不是慈善机构。并且相当“绝情”地“嫁祸”给达尔文的“物竞天泽”,认为“这种优胜劣败的理论,今天看起来,果然深受合事实”。
当然深合事实,因为宇宙万象原本是多元的,好象许多不同颜色的纱织成的什锦布疋,什么颜色都有。所以说它是任何一种颜色,就偏爱那一种色调的人看来,“果然深合事实”。
动物之间,有竞争也有互助。达尔文看到竞争的一面,归纳局部事实,自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克鲁泡特金则观察互助的一面,摘取另一部分事实,为其立论的根据。只有中山先生秉持我国固有道统,采取中道精神,明白揭示“动物生存进化,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宜”,再次肯定“人为万物之灵”。
管理现象,有互助也有竞争。重视互助的,便是“情的管理”。上司部属彼此无情,那里能够真诚互助?重视竞争的,即为“力的管理”,既然无情,只好诉之权威,以强权为公理,难怪“商场如战场”,工厂也必须向军营看齐,才能成为生产的战士。
讲求力的管理,就不能怪员工跳槽。美国企业界,员工越跳槽越显得有能力(便是我们所说的:有办法),越跳槽越有机会晋升,并且获得更高的待遇。然而,我们一方面宣布“企业是没有感情的”,强调“竞争才是生存致胜之道”,而另一方面,却又jiāo相指责员工跳槽,岂非严重的矛盾?西方人尝自承为希腊人的后代,他们继承希腊的思想,以“理xìng”为主。他们的“个人主义”,认为人要自由,也应该独立。老板有决定员工去留的自由,员工也可以独立地工作,不必讲求对公司或老板的忠诚。
台湾地区若干“现代化”企业,对于美国式的“退一人极易”十分向往,以为老板可以开革不称职的员工,乃是天经地义的自由。然而,在感情上又希望员工“以厂作家”,对公司(老板)忠诚,并且不跳槽。同样地有人尽力鼓吹学习日本人的管理作风,却又高喊“爸爸回家吃晚饭”。这种无法“一以贯之”的观念,表现在前面那位年轻人的身上,固然是“有情”故作“无情”;而在一般管理者,则为“怕情”而终至“断情”:他们害怕付出情,却要求得到情;只取不予,把情给断掉了。
中国人从小就未养成独立的习惯,学校教育也不注重独立思考的培养,社会上守法、重法的精神不够,要把个人主义移值进来,恐怕形成自由而不守法,容易过度享受应有的权利,却因而忽略了自己的义务。
美国社会可以说是相当现代的,他们理重于情,却并不无情。参观过迪斯尼乐园的人,不难体认出那是个小小的有情世界。特别是追随过狄斯奈的年长员工,迄今仍然念念不忘他们已故东家那份浓厚的深情,更是令人感动。难怪二十世纪的西方大哲怀海德精通数理,却极力主张“情”才是宇宙的本体,委实叫这些“怕情”的华夏子孙惊奇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中山先生说过:“夷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一九七O年代能源危机、通货澎胀、经济萧条以及国际政治情势的剧变,真是夷险不测;若干管理良好、制度素称健全的大企业,例如英国的ReactionRolls-Royce、美国的Lockheed和PennCentral,在不利情况的冲击下纷纷崩溃,果然成败无定。企业面临此种挑战,yù求“自适”(自求适应环境的变动)、“不移”(保持永生,免除遭受淘汰的命运),惟一的途径,即是“守经达变”。
守经达变,就是“守正以持经,权宜而应变”。“经”,即是“常”;常道常则,叫做经。守经的意思,便是“坚守常道”。“变”系“权术”,引申为“变通”。达变是为了顺应时势的变迁,而作“适当权变”。“守经达变”,乃是一方面坚守常道,一方面适当权变。应用在管理上,正是最佳的法则;对今日世界而言,更是最光明的正道。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贾可贝(N.H.Jacoby)指出一九八O年代,由于高度的政治动dàngxìng和不定xìng的挑战,管理者在低度经济成长率、昂贵资金成本,以及脆弱的产业纪律之外,尚须应付来自各方的压力,包括消费者的需求、环境保护人士的要求,还有宣导人权人士的要求。佛罗里达大学教授何杰斯(R.M.Hodgetts)则宣称“这一个新的十年中,环境的变迁太迅速了;作为一位现代经济人,不能不紧紧追随这重大的变迁。”事实上,早在一九七七年,卢丹士(F.Luthans)和司徒华(T.I.Stwart)这两位管理学者,所倡议的“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便已经指出:世界上没有一种管理方法,能够适合全部的情势。因而提倡:举凡组织结构、激励程序,以及领导作风等等关键xìng的变量,均须斟酌当时当地的情势,而有所适切的调整。
这种“权变管理”,鼓励管理者依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用职能的慨概念、计量的概念、行为的概念或系统的概念。诚如管理学大师杜鲁克(P.F.Drucker)所指称的“变动中的管理世界”,西方管理,近年来极力主张在变动不居的情况下,仅量通权达变,以谋求适应。
“通权达变”的理论很快地传到台湾地区,许多人马上想到它的一些反义词,如“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固步自封”、“胶柱鼓瑟”等等,并用以形容现有的管理。认为处处谨守“祖制”、“家法”,事事依照“规章”、“制度”,自然不能因应环境,由“知变”、“应变”而“求变”。追根究底,又归罪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传统。
中国传统果真缺乏“变化”观念吗?中国人自有历史以来,一切思想、学术、政治、宗教,无不直接、间接渊源于易经所涵的学理。“易”的本义,是“更换”、“改变”、“代替”的意思。易学的真诠,即在阐明宇宙循环的定律,肯定所有事物,都不断变易、jiāo替,有长必有消,有消必有长。
所谓yīn阳消长,即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爻辞所表现的“物极必反”观念,亦就是古代中国思想中的“变化”观念。
至于“通权达变”的精神,孔、孟时代已予强调。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篇)主要在告诉我们,惟有能够自立的人,才可以讲求权宜之道。孟子说:“男女授授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孟子离娄篇)表示礼法也有权变的时候。庄子超脱名利和死亡,却也重视权变,他在秋水篇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庄子认为善于权变的人,不会让外物有伤害自己的机会。
所以至德之人,火不能烧死他,水不能淹死他,寒暑不能损害他,禽兽也不能伤残他。并不是说他自身逼近危险,能不受损伤,而是因此他能辨别安宁和危险,安守穷困和通达,进退都极端的谨慎,以致于没有物能伤害他。
然而,中国人通权达变的意义,乃是对应着“经”或“常”而言的。宋、明理学家所说的“理一分殊”,指出理有可变的,谓之“权”,也有不可变的,叫做“经”。“权”即“经”在万殊之事中的运用。
张晓峰先生更认为“守经达变”才是中国人的民族xìng之一。(中国文化与中国民族xìng)他举论语所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述而篇)以及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篇)证明用舍行藏、出处进退不失其正的,才是理想的人格。此与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的鄙夫,大相径庭。推论到管理上,则虽有风雨如晦的不景气,企业在通权达变之际,仍应坚守其光明正大的社会责任。
处常与处变,守经与权宜,向为中国人所重视。“经”“权”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权不离经”,熊十力先生说:“夫道有经有权,经常大立,权应万变。变体其常,故可于变而知常;权本于经,守贞常而不穷于变。故权行而后见经之所以称常道者,正以其为众妙之门耳。”“经”是“常道”,而“权”为“趣时应变”,所以“无往而可离于经也”。一是“权与经反”,宋朝李靓说:“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是故权者,反常者也。”他主张“事变矣,势异矣”,便不能“一本于常”,却应该“离经反常”。这两种论调,中国人多半是取向于“权不离经”的。春秋公羊传说:“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固然也不失为权宜应变的一种方式,但杀人、亡人为离经叛道的行为,是一种反常的做法,所以“君子不为也”。
台湾地区企业界的“一窝蜂主义”,即是“离经反常”的表现。大家竞相求取短期利益,忘记了“企业应该永生”的根本,徒然引起恶xìng竞争,谁也不敢想象明日的景况。这种弊病,在以往轻工业阶段,对于发展中的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工业,将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后果。因为轻工业投入的资金较少,盲目求变,即使迷失了方向,损失还不太大;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工业投入的多,一旦乱变,造成的后遗症委实不堪设想。
创新(Innovation)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泉源,大学引成汤的盘铭说:“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见中国传统,也是宣导“日新又新”的,不过中国之所以用中字为国名,即是由于中道乃我国的国魂。张晓锋先生把中道解释为“合理化”,合理化的创新、合理化的权变,才是合乎中道的行为。
引进新的理论或观念,也是创新的活动之一,西方的“权变管理”,我们不妨吸取其精华,勿使过与不及,才能获得合理化的权变,也才是中道的管理。
易经中与“中”观念相配的,便是“时”。孔子讲易,宣导“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时中”心法。惠栋、易尚时中说易汉学:“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时中的意义,是在和谐中求均衡,从均衡中求进步。近年来少数人视“冲突”为“权变”的同义词,亦即以“和谐”、“均衡”为“不知权变”、“不能进步”的最大障碍,完全不了解“从容中道,与时偕进”的道理,不明白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依然可以求和谐,获得均衡,并因而得到真实的进步。
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安人,不能安人的权变,即是“权与经反”,这种权变,极容易导致组织内部的冲突,纵使有利,亦是短利、小利,乃至于假利。惟有“权不离经”的权变,才能够在安人的“常道”中求得改善,获得进步。多年来我们引进西洋学说、观念,已经深受“盲目移植”之苦,现在管理界正在鼓励权变之际,亟盼能以“守正以持经,权宜而应变”的中道,作为权变的衡量标准,毕竟守经达变才是管理的正道。
第5章 管理是扩情的历程
有一天,在国际机场,两位男士向旁边一位俊秀的年轻人借笔填表。那位年轻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不行。我马上就要走,出门应该时时不忘带笔才对。”站在背后,我看不见两位男士的表情,只知道他们默不作声,心里一定嘀咕着:“你可以不借,但你实在没有权利教训我们。”那位年轻的朋友,似乎也觉察自己过激的态度,装模作样地看一看手表,便急速地走开了。
这是现代中国的悲观,年轻人是典型的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环境的受害者。语气坚硬,不过是替自己的“无情”找借口,充分证明“人”确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理xìng的动物”;而内心不安,则是由于他毕竟是炎黄子孙,血液里不免流动着丰富的“情”。
中国思想,以儒家为主流,儒家的代表是孔孟。孔子的感情经常正当地自然流露,他认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篇)哀乐好恶,都是人之常情,孔子并不加以排斥。孟子更进一步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恻隐、羞恶,辞让,不外乎情,却是道德的基本,更证明情实在是应当有的。
墨子的爱人之情,更为浓厚;如果缺乏真情,那里谈得上兼爱天下?庄子主张“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德充符),但是,惠施替我们问得十分清楚:惠施:“人是没有情的吗?”庄子:“是的。”惠施:“人如果没有情,怎么能称为人?”庄子:“道给了人容貌,天给了人形体,怎么不能称为人呢?”惠施:“既然称为人,怎么没有情?”庄子“这不是我所说的『情』。我所说的『无情』,乃是指人不以好恶损害自己的本xìng,却能够经常顺任自然而不用人为去增益。”把人类的情,与自然的法则相结合,才能大公无私。庄子希望我们“忘我”,修养到“无人之情”的境界,不使你的情与我的情相冲突,物我两忘,看起来像“无情”,其实是“至情”。
中华文化最宝贵的特质之一,便是“情”。孔子宣导“德治”,主张用“情”来感化;孟子区分“王道”、“霸道”,亦即前者重“情”,后者重“力”。
中国人对情的重视,并不局限于父母、兄弟、子女、夫fù和朋友,也不仅及于贫苦大众。我们不但对“人”有情,对“物”也有情。贵物、惜物,应是儒家文化陶冶下特有的心态。
不幸的是,近代中国出现了若干“怕情”人士,他们极力攻击我国的“人情味”和“同情心”,甚至视为社会最大的乱源,更是国势不振的祸根。经常把“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对比,肯定工业社会是不能也不必讲情的,特别强调“企业是没有感情的”,因为它不是慈善机构。并且相当“绝情”地“嫁祸”给达尔文的“物竞天泽”,认为“这种优胜劣败的理论,今天看起来,果然深受合事实”。
当然深合事实,因为宇宙万象原本是多元的,好象许多不同颜色的纱织成的什锦布疋,什么颜色都有。所以说它是任何一种颜色,就偏爱那一种色调的人看来,“果然深合事实”。
动物之间,有竞争也有互助。达尔文看到竞争的一面,归纳局部事实,自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克鲁泡特金则观察互助的一面,摘取另一部分事实,为其立论的根据。只有中山先生秉持我国固有道统,采取中道精神,明白揭示“动物生存进化,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宜”,再次肯定“人为万物之灵”。
管理现象,有互助也有竞争。重视互助的,便是“情的管理”。上司部属彼此无情,那里能够真诚互助?重视竞争的,即为“力的管理”,既然无情,只好诉之权威,以强权为公理,难怪“商场如战场”,工厂也必须向军营看齐,才能成为生产的战士。
讲求力的管理,就不能怪员工跳槽。美国企业界,员工越跳槽越显得有能力(便是我们所说的:有办法),越跳槽越有机会晋升,并且获得更高的待遇。然而,我们一方面宣布“企业是没有感情的”,强调“竞争才是生存致胜之道”,而另一方面,却又jiāo相指责员工跳槽,岂非严重的矛盾?西方人尝自承为希腊人的后代,他们继承希腊的思想,以“理xìng”为主。他们的“个人主义”,认为人要自由,也应该独立。老板有决定员工去留的自由,员工也可以独立地工作,不必讲求对公司或老板的忠诚。
台湾地区若干“现代化”企业,对于美国式的“退一人极易”十分向往,以为老板可以开革不称职的员工,乃是天经地义的自由。然而,在感情上又希望员工“以厂作家”,对公司(老板)忠诚,并且不跳槽。同样地有人尽力鼓吹学习日本人的管理作风,却又高喊“爸爸回家吃晚饭”。这种无法“一以贯之”的观念,表现在前面那位年轻人的身上,固然是“有情”故作“无情”;而在一般管理者,则为“怕情”而终至“断情”:他们害怕付出情,却要求得到情;只取不予,把情给断掉了。
中国人从小就未养成独立的习惯,学校教育也不注重独立思考的培养,社会上守法、重法的精神不够,要把个人主义移值进来,恐怕形成自由而不守法,容易过度享受应有的权利,却因而忽略了自己的义务。
美国社会可以说是相当现代的,他们理重于情,却并不无情。参观过迪斯尼乐园的人,不难体认出那是个小小的有情世界。特别是追随过狄斯奈的年长员工,迄今仍然念念不忘他们已故东家那份浓厚的深情,更是令人感动。难怪二十世纪的西方大哲怀海德精通数理,却极力主张“情”才是宇宙的本体,委实叫这些“怕情”的华夏子孙惊奇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